一年一度鮮浪潮在下月舉辦,一眾的電影新力軍、電影學生或是公開組別的愛好者經過了有關的導師的指導拍成三十分鐘的作品。但老實說導師的作用不大,劣質作品充斥著整個影展,雖然鮮浪潮是杜琪峰力推的,但他也曾經講過鮮浪潮的作品當中是有問題的,包括是學生的創意還有是他們一窩鋒的拍攝某些的社會議題,欠缺個人的「高度」與視覺。而杜琪峰也坦言,這些作品註定是「不行」,但就是要給年青人機會。第一屆鮮浪潮大獎的得主許學文講過即使他現在有機會踏進電影圈,即使是一個三十分鐘的短片要準備三年或以上,在他與杜琪峰的合作中,可謂是碰壁。一個稿件要改超過十五次以上。理想與現實是差天共地。
新人總是會有缺陷,有時候不是不給予機會新人,但要明白有些人不知在做什麼,也所謂是HEA住做。同樣也有人努力過,鮮浪潮當中有部份人已經有自己一套風格與長片,例如是盧鎮業、劉韻文與周冠威都已經有自己的作品,分別在香港與世界上也有放映。而盧鎮業更獲得藝發局所頒授的獎項。可是有部份人卻無心插柳,作品了無新意,無聊白痴當有趣,分明當觀眾是死的。有時候請新導演也想一想自己要有什麼能力驅使一個不認識你們的觀眾,認識你們。觀眾不是善信,不是施捨的,錢不容易賺,時間也不夠用,你若無目的、無信心也無對電影的愛,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在收費電視看過某部份作品,不看由自可,一看把幾火。電影學生代表的是自己,要學懂什麼叫自重又重人,拍政治題材卻掏空政治,拍同性戀題材拍得不三不四,故弄玄虛,何解要苦了自己也苦了觀眾。要知道拍政治題材就要至少要帶出某些東西,即使是拍遊行上街,也要帶出為何人家要上街、他們爭取什麼?相信電影學生拍電影也會學過「5W1H」吧,拍攝動機也懂得吧。那部叫做《七一生日不快樂》的短片令我難忘,皆因指導老師明明就是個熱心政治的人物,但學生沒有把握住機會發問與學習,變相令到老師丟架。真是令人十分失望,學生是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連最基本的文本也沒有做好,又何來急住「交功課」?
學生作品可以差,但未來的作品要不就是打工、要不就是走進行業之中,拿出這樣的功課真是要好好反省。鮮浪潮的品牌目前也只是靠杜琪峰一人撐住,而學生們不應該辜負他的苦心,更要學習電影人的專業態度。而他在項目之中也是盡心盡力,把鮮浪潮足足維持了八年。只是希望日後能夠看到有誠意的作品,也可以看到鮮浪潮的作品繼續衝出國際。應該是鼓勵比起責罵多一點的,只是某些作品真是「跣」人一鑊,參差不齊,人人得以誅之。但某些有誠意的導演,大家就要多多支持啦。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
My Little Airport 的《牛頭角青年》在 2012 年發表,歌曲收錄在大碟《寂寞的星期五》內。直到 2014 年在電影《金雞 sss 》裡的一首《美麗新香港》都帶出對香港的情感,在《美麗新香港》的「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信是近日「旺角騷亂」之後很多中老年人的...
-
定時定候,各大院線看中商機就會推出電影馬拉松。曾經就舉行過連看《哈利波特》、亞洲電影節時的「午夜狂熱馬拉松」,最近就有百老匯電影中心主辦的連看今屆奧斯卡的最佳五強外語片,實行由下午一時放映直到接近午夜十二時。觀影時數堪比慘過返工過學,常言道:「睇戲要享受」,不是玩命。作為一個...
-
修復粵語片《彩色青春》(1966)應該是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得意之作,目前館方出版的修復電影影碟只有三部戲,而《彩色青春》的影碟在2015年推出並附有小書。自第一次修復後放映距今已經十年,其中在電影資料館15週年活動上放映了二次修復版本。相隔五年,《彩色青春》再次放映,一睹青春電影...
-
【這個系列會寫一些稍為有趣與打動到人的人物,不分男女、種族、國籍,不日更新】 2021年《全民造星四》出現三十五歲的選手芯駖,有人稱她為女人的天花板,由入女團,不可能吧,咁老?到她打破了年齡的界限入選女團Collar,依舊有不少人討論她的歲數。政府廣告有一句不問年齡,唯才是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