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懷舊不守舊:《山水有相逢》(1995)一六十年代影圈軼事大雜燴

 


  1.  Back to the 60s


九十年代TVB的《難兄難弟》以粵語片時代的明星為主題,惡搞了一部笑中有淚的懷舊劇集,羅嘉良演的李奇、吳鎮宇演的四哥、少不免兩位女主角程寶珠(張可頤飾)與邵芳芳(宣萱飾),後來拍續集《神探李奇》,昔日雪妮在粵語片演女俠(如木蘭花),在劇集中飾演黑玫瑰之母。在九十年代《難兄難弟》品牌之作,同期電影《精裝難兄難弟》上映,在電視劇的早幾年前UFO電影人製作有限公司就有《新難兄難弟》(李志毅導演),由九十年代回到六十年代,體驗舊時的生活。近來TVB的《青春不要臉》以懷舊為題,回到八十年代編寫巨星在電視台由零開始的故事,懷舊題材是TVB擅長的劇種,出名的除了《難兄難弟》外有《同撈同煲》(調侃鄧寄塵、鄧碧雲)(以七十二家房客描寫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民情)。到長大後開始看粵語片就發現小時候一直被TVB裡真真假假的劇情誤導,不過也開啟了要求知慾與求真、學習的一面。老一輩人看這種劇特別有共鳴,影視作品要老少咸宜就要考慮各階層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謝賢也拍了部《難兄難弟》(秦劍導演),不過同戲的對手不是呂奇,而是胡楓。可見TVB劇集將六十年代的人與事加鹽加醋,真亦假時假亦真。TVB版《難兄難弟》除了留下了膾灸人口與翻唱的歌曲,還留下了荔園最後的儷影。現在的懷舊電影與電視劇要靠CG特效重現場景,重現當時的人物,顯然是失真,TVB最新的劇集《青春不要臉》縱然重現了前輩的片段,用了當時的流行曲,他們只是扮演前輩,在於模仿度,但忽略了演員的角色創造。在《難兄難弟》不會有人拿張可頤跟陳寶珠來比,不會比較羅嘉良與呂奇。以前《難兄難弟》雖然是懷舊人物的劇,但依然有玩味的元素,物是人非。TVB要思考一下到底懷舊之餘,如何與世代呼應接軌,儘管TVB購下前人的歌曲版權,但劇集要捧年輕人,何不給戲中演員多點嘗試的機會。


在《難兄難弟》,飾演四哥的分別是吳鎮宇與林家棟,二人早成為影帝。真身四哥近日在電影評論學會的評選中憑《殺出個黃昏》奪得男主角獎。可算是臨老得到認同,論資排輩的話四哥絕對有資格。然而他不是靠老的,是靠實力,他勝任角色,電影新老結合帶出不同年代的人不分彼此,香港就是需要團結、友愛的電影。年輕時的四哥在粵語片遊走在南紅與嘉玲之間,艷福無邊,年青時英俊瀟灑,成為影壇搶手貨,拍了大量電影。四哥八十歲高齡拍電影而獲獎是老而彌堅,四哥對新導演與新演員的支持與幫助,是這部片面世的重大意義。


  A.懷舊中學習發掘的樂趣

電視台拍懷舊主題的劇集不是為了戀舊,而是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舊時代,看風土人情與歷史發展。有不知名的藝人一句批評某台是老人台,看某台的人是老人云云,坦白講十分不尊重與無知,思想狹隘又幼稚。沒有老人的付出就沒有今日的香港,有一日大家也會老,成為口中的老人。到時年輕人又會以厭惡、嫌棄的眼光看我們這一代人,當然近年也有年輕人懷舊、懷舊是一門學問,資料與過去的東西失傳難尋,要重組很費神。在重組的過程中亦需要知識點與資源,所以需要上一輩的人分享給下一代人,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隨著上一代人逝去,更要把握時間紀錄。就是大家做好自己本份,寫這篇文是因為看了一部挺有意思的電影,找到觀點與角度,在之前的博文介紹過梅艷芳電影,九九年出生的梅迷出書講她懷舊的事情,懷舊打開了她與家人的話題,認識了其它年輕的fans,講到她得不到同代人的理解。坦白講,筆者是感同身受的,所以才借網誌表達自己與找同路人。或許這裡說的是氣話與嘮叨,但當找到喜歡的唱片、影碟是很開心的事。


2021年《梅艷芳》電影上映吸引了年輕的梅迷,CD的炒價升至數百元,懷舊也有價有市。當看到不少事物與傳統失傳,懷舊考古更加有必要,我們用現代人的目光去看待歷史,從而體現與發掘新的趣味與價值,以虛心、誠懇、溫柔的態度看事物,在香港的文化、娛樂圈普遍都是承襲舊有的東西,如粵語片的俚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香港精神。例如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圈出現青春電影、出現大明星、香港電影除了粵語片外、還有國語片、方言電影(潮語、廈語片)的出現。粵語片受到西方電影影響出現Jane Bond現象,邵氏/電懋開始電影王國,香港電影參與康城影展,李麗華獲亞洲影后的殊榮,過去的香港創造了很多好的作品,都值得了解、還有戲曲方面、粵語流行曲、武俠小說環環緊扣。有些粵語片隨年代久遠而失傳,有些東西連電影資料館也沒有,有些以此為主的書本絕版,所以盡可能抓緊每道微小。


☆題外話,最近看了北京大學傳播學院講師給學生佈置一門家庭史的功課,發現八十後、九十後、零零後不擅於與家人溝通,活在自我的框框中。當學生搜集家庭的歷史就重塑了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培養學生對弱勢社群、特定群體的關心,將舊的事物賦予新的價值。當下在香港的懷舊有別的意義,就是歷史被重新的改寫與演繹,甚至避談敏感的東西。不過在現今的香港兩個電視台的劇種也不同,看電視也有人講東講西,其實也沒有意思。香港的價值是新舊並存,不需要全盤否定與標籤任何觀眾。


當前香港本土的文化愈趨落後(歌、影、視、文藝創作全方位),培養偶像的模式參照日韓,在當前的娛樂圈、文化界縱有時代價值的作品出現,但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是香港價值與建立起文化自信。而不是將責任推向某一個電視台與男團,而實際上他們不代表籠統的香港文化與價值。當最近抗疫歌曲也要用《獅子山下》舊曲新歌,難道我們攬住獅子山過一世嗎?如何令年青一代願意接觸舊香港的事物,如何產生共鳴與延續下去,在目前獨沽一味守舊、連老人家也感覺乏味。懷舊的意義不只在於沿用舊有的曲目,而要注入活力同思想意義,而不是找幾個年輕人翻唱就叫懷舊,節目用多少舊歌就是懷舊與致敬,都是蒼白無力。


 B.電視版的《山水有相逢》到電影版

TVB擅長拍懷舊劇,早在1980年甘國亮以五十年代兩位花旦的筷子姊妹情到三角戀,拍成電視劇《山水有相逢》,重塑粵語片的經典場面。李司祺與黃韻詩飾演梅妹與梅劍仙,拍成十集的電視劇。很可惜的是難以看到這部四十多年前的劇集。甘國亮其餘出名的劇集有《輪流轉》與《執到寶》,當時的TVB與現在的TVB已經是兩個世界,只能在林奕華的專欄看他談以前的劇集。1995年馬偉豪的《山水有相逢》以同名電影講述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圈,調侃當時的片場制度,拍成一部以電影圈為背景的三角戀故事。2001年,馬偉豪再以著名粵語片《玉女添丁》為片名,這兩部電影跟原版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香港電影的特色是挪用了六、七十年代粵語片的片名,如彭浩翔《大丈夫》挪用楚原的大丈夫日記、六十年代到黑玫瑰系列到92黑玫瑰再到Twins的《見習黑玫瑰》,可見港片的延續性與跨世代的。馬偉豪最出名的電影一定要數到以方麗娟(楊千嬅主演)的喜劇,由OL到新紮師妹,若不是電視台播放《山水有相逢》也不知原來有這部冷門電影,有幾位港片導演客串(如文雋、麥兆輝、方育平),除此以外美指做得出色、有彩蛋、連拍攝的場景也不復再了,顯出其珍貴的一面,在場景上有用心,但電影說故事的技巧與劇情難免俗套。


九十年代劉青雲專注在電影圈發展,他與袁詠儀以銀幕情侶,憑93年《新不了情》口碑乘勝追擊衍生94年《昨夜長風》、《播種情人》與95年的《山水有相逢》。袁詠儀的電影路一出道相當成功,93年金像獎憑《亞飛與亞基》奪新演員獎項,翌年與95年兩奪影后,袁詠儀從影的得意之作一定是《金枝玉葉》,兩輯她分別與張國榮與梅艷芳合作。有了94年《金枝玉葉》的反串女扮男裝到續集遊走在男女同性戀、異性戀的遊戲中(九十年代頗多電影以同志為賣點與消費)。在95年的《山水有相逢》在戲中出現袁詠儀演的梅波(調侃凌波)的《梁祝》扮相,與蔡少芬飾演的沈露露(可能是調侃疊字的女星鄭佩佩、何琍琍?)成一對銀幕情人。


記住我係梅波


馬偉豪的《山水有相逢》以六、七十年代國、粵語片時代大混雜,例如梅波調侃凌波女扮男裝的演出而得到成就,可是凌波的出身與經歷與電影完全是兩回事。又例如劉青雲飾演的秦淮(調侃秦劍)在片場中做編劇、做導演、與梅波結成夫妻,而現實中凌波的丈夫金漢是演員,在六十年代《梁祝》鬧雙胞,邵氏與電懋(國際)分別拍黃梅調版與國語片版,而在電影裡將兩個版本堆砌起來,以粵語呈現。簡單來說,電影並不存在真正的原形人物,每個角色也有不同演員的縮影與改寫。電影在前邵氏影城所在的清水灣製片廠拍攝,由於是借邵氏的地方拍攝,要調侃、諷刺也要避忌一下,再要顧及生者的感受,結果拍成了普普通通而狗血的三角戀。

                            

一九九五年的《香港電影回顧》李焯桃批評電影對舊時代張冠李戴,省卻人文關愛,只重商業味道。個人認為二十多年前看這部電影與現在的看法是不同的,不過也認同他對電影的看法,在故事文本裡有形無實,本來寫舊時代的東西有很多趣聞、軼事、或者是賣弄勵志、關愛、青春元素也行,最終拍成了意義不大的愛情電影,浪費了得到的資源與寶庫。結果幾十年後成為冷門電影,不過裡面調侃邵氏王國的情節、嘗試模仿當時的國粵語片尚算有玩味,懷舊系列在現在的香港電影更是少見,相比後來重新成立的邵氏《七十二家租客》,《山水有相逢》的懷舊不是嘻嘻哈哈群星過年那種味道。對喜歡老片的人來說,可以查找當中的真偽八卦一番,《山水有相逢》有不足,但某些元素上尚能找到昔日香港的影子。


一對本應相愛的情侶兜兜轉轉,拐了無數個彎,雙方逃避大家的感情,男主角行為極度幼稚以擲銀定感情,梅波與秦淮將一段感情擴展至四角戀,而蔡少芬飾演的露露忽然讓愛。以戲論戲實在不值一提,猶幸男主角是劉青雲,即使他演戇直廢男也生氣不下,當時的袁詠儀相當有喜感且造型百變,蔡少芬亦是美女。老土的是愛情電影總有一個表哥在左右,做愛的替身,梅波差一點跟張達明演的表哥在一起,而秦淮在婚禮上也一心想著逃避,差一點傷害了露露的一生。在愛情的部份看到拳頭硬了,太不爭氣。本來相愛的兩人成為狗男女、綠茶婊。客串的吳鎮宇短短幾場戲扮演獨臂刀王羽,也是驚喜。


其中一段戲提到六七暴動時方育平(飾演秦淮的師父)因意外而失聰,是無中生有的事,出現六七情節而沒有善用時代背景,只是故意提當年的香港大事但失焦與抽水,手法幼稚低劣。電影的時間線橫跨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所以以六七作穿插過渡而已。再講,除了愛情戲份外,在那個年代粵語片演員的奮鬥、演員間的姊妹情都可以刻畫出來。在影片開段描寫梅沈與朱小湄(孫佳君飾演)的姊妹情,只是過橋抽板之用,幾位女性最終的目標也是結婚,找結婚來逃避現實、放棄夢想。到底翻拍《山水有相逢》的意義是什麼?只是流於表面,可惜的是現在要找電視劇看並不容易,能成為神劇總有原因。電影版的姊妹情只停留在情愛、讓愛方面,不算惹笑、刻薄。






拋開劇情的瑕疵,戲中有大量導演客串演出,如文雋、麥兆輝、方育平,戲裡的美指與場景用心巧究。如《人之初》、占士甸《阿飛正傳》與《亂世佳人》的海報,影迷可以玩photohunt尋寶、尋人,看看那個場景是屬於那部電影。從一開始夜總會的場景(在邵氏曾經出現過歌舞片、如《香江花月夜》,有影迷看出影射秦劍的電影《癡情淚》(1965)。更多的是有意無意的調侃邵氏的制度,如藝員訓練班、老闆在別墅開派對、對女藝人結婚戀愛的禁制令*(在電影裡呈現開明的一面),演員為了上位與前輩上床、片場裡導演對女演員的抽水與侵犯,說實話眾多元素有部份看似調戲但是低俗扯談的。在這方面對前輩的尊重與人文關愛之情比同代的懷舊電影對前輩的致敬稍遜與不敬的,更多是來至抽水成份。





*邵逸夫認為女藝人結婚會影響電影票房收入。


2.尋找邵氏影城與百樂戲院的足跡




縱然電影質素只說是一般,但驚喜的是老香港的場景,背後亦有故事可說。在今日的香港難以覓尋戲中出現六十年代風味的實境,如百樂戲院、邵氏影城、兩者均在九十年代後期拆除,如今邵氏影城成為探靈聖地,保留了行政大樓與宿舍作保育用途。當外國有環球片場、華納影城,曾經香港也有個邵氏影城。現在想想要是邵氏影城仍存在,可以作為旅遊景點,小時候去海洋公園也有個集古村,現在什麼也沒有。香港的古裝片要北上拍攝了。




邵氏影城在1961年啟用,1963年作第二期擴建,清水灣片廠有十二個錄音棚與十六個片廠,能夠做到一站式拍攝與後製,在六三年前邵氏的菲林要到日本沖印,其後擴建影城就能夠自給自足拍攝片廠電影、古裝、清宮、黃梅戲、武俠一應俱全。除了片場的設施外,還有商店、飯堂、宿舍。在清水灣自立為國,在當時的報導還可以看到對周邊環境美化,在六十年代淘化大同(淘大)公司捐贈荔枝樹予邵氏,在山上栽種。同時當時的報章如《工商日報》、《華僑日報》組織讀者參觀影城,其中讀者有機會見到一線花旦凌波。


隨著日後邵逸夫轉投電視行業,部份舊址改建成電視台,在九十年代中期邵氏電影最後掙扎後,邵氏影城煙歿在歷史中。差不多同一時期長期借給亞視拍攝的古裝場景荔園裡的宋城亦因園方結業而消失。《山水有相逢》的價值是留下昔日片廠的倩影,1961年邵氏開始培養自家的演員,在電影裡幾位花旦參加藝員訓練班、住進宿舍根據「南國實驗劇團」而寫的。當中培養了很多自家的演員,如李菁(亞洲影后)、鄭佩佩(成名作為胡金銓的《大醉俠》)、岳華、陳鴻烈、狄龍等等,他們在片場接受各門的訓練、武打、演戲,終於得到成為主角的機會。而他們的日常生活分配到宿舍,在《南早》的訪問當中鄭佩佩提到她分到一間公寓,可以與外婆住,公司為她們準備家傭,直到1970年她結婚才搬離宿舍,結束被圈養的生活。姜大偉認為在邵氏的時候想得到更多的自由,但一離開就想念大家庭的生活,在邵氏的日子工資不算很多。日後南國實驗劇團在電視城變成了藝員訓練班,繼續成了星工廠。




在1967請來了日本導演井上梅次作國際化的一面,在差不多的日子邵氏亦引進了韓星。除了演員分配到宿舍外,導演也有宿舍。剛剛逝世的楚原曾經是邵氏的名導,作品有《七十二家房客》是當時國片時代下開創粵片回歸的票房得意之作。邵氏作為大片廠,由阿Sir話事,所以有些導演不喜歡制肘而離開,由五十年代末的四大美人系列到黃梅調、武俠,七十年代開始風月片、剝削電影,八十年代的時裝電影到九十年代與大都會的合作,一共拍了八百多部電影。在2004年已故的掌故佬吳昊編著了幾册《邵氏光影系列》,03年已故電影學者黃愛玲出版《邵氏電影初探》。(有興趣的可以一看)


楚原(1933-2022),盧玉瑩攝


                                          

除了邵氏影城外,《山水有相逢》出現的百樂戲院(1970-1997),位於天后的戲院。由馮秉仲管理、專營西片。嘗試翻查舊報找百樂戲院的資料,找到最多的是在戲院門外打鬥與戲院的錢箱多次被打劫。現在百樂戲院的舊址改建為百樂商業中心。


延伸閱讀:.

  ☆http://movieforestlitmited.blogspot.com/2021/11/splash.html

(有關1962年被《梁祝》與凌波樂蒂的介紹)


https://www.scmp.com/lifestyle/entertainment/article/3164942/hong-kong-martial-arts-movie-stars-what-life-was-living-and


(SCMP-電影版訪問邵氏影星住宿舍的生活點滴)



影城照片





2004年的報章介紹《邵氏光影系列》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萬馬齊喑究可哀 獅子山下累鬥累

 冬奧完結,寒流與雨紛持續襲港,寒流中最心酸的是老人家在醫院門外等看醫生,風餐露宿,醫療系統崩潰,政府處事不力要找偉大祖國幫忙。愈幫愈亂,愈衍生更多法制上的問題,例如是人體細胞送上內地檢驗是僭越了中港法律的界線,又例如逼針與疫苗通行證侵犯人權。各行各業百業蕭條,在這兩三年時間夜市已成海市蜃樓,晚市堂食猶如玩一二三紅綠燈,單以電影業界的損失甚大,短短兩個月有兩間戲院結業(據聞一間是易手,但經營困難接手的機構也遙遙無期)。相對政府的施壓,群眾鬥群眾才是累人,打不打疫苗、打什麼疫苗、染疫而產生的歧視,不打疫苗而被解僱、被社會邊緣化的人、每個人都要作出選擇,如巴士阿叔所言,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可悲的是社會的墮落,全方位的崩潰,人心不安,政府施政滿盤皆落索。

《東方日報》2022年2月20日頭版😢



當新加坡與病毒共存,香港政界中人說香港不能共存,當新年後染疫個案由幾百到幾千,一發不可收拾,在十二月尾林奠誓要在2月24日設立疫苗通行證,全方位實行逼針、谷針、引致了一些公司跟隨,強逼政府機構、教師打針、個別行業至少一針。早在兩年前醫護罷工要求封關就是要避免今日醫療系統的崩潰,早在兩年前有武漢一床難求的例子,政府還未有應對的計劃,到了第五波在一月初開始仍未有最壞打算。即使封葵涌邨幾日也堵截不到幾十宗個案,結果在新年散落社區。在新年前每家每户準備過節,聚集在街上。新年又有跨家庭的聚會,病毒早已在社區擴散。儘管香港人做好戴口罩、個人衛生,早在望月樓群組,《東方日報》責怪國泰的前員工,即使他們出院後馬上被政府追究起來。


在這個疫症與抗疫期間,報章出於仇恨將播毒指控指向兩個市民,而有意忽略一月初的洪門宴。在這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能夠多一份報章、多一個人、群體發聲已經是大幫助,社會上有不少的人被逼針困擾、情緒低落、無助。衛生防護中心以往會公佈患者是否已接種疫苗,何時接種,而在逼針之下悄悄取消有關資料。醫管局醫生被問到死者是否接種疫苗時,一句他們都死了問來沒有意思而了事。在坊間有些病人得到醫囑不適合打疫苗,可是醫生怕被追究而不開出豁免書,有豁免書的也因期限而惆悵。在幾度的低溫與寒風之下,長者半夜在醫務所排隊等開門打疫苗。政府又要人打疫苗,但數量不夠,然後就收緊限制。最令人困擾的是老人院與12歲以下要在四月前達到九成接種率,由過去自由接種疫苗到強制接種。多間媒體為強制措施與逼針大說亮話,其中TVB的《東張西望》是洗腦與婦人之仁的垃圾節目,由上年開始谷針。眾多媒體中《東方日報》縱有專欄支持打針,但總算反對過谷針的措施,在國安法下總算沒有跟隊,然而一啖砂糖一啖笑,民間的反抗力量在低水位,反抗暴政的人只可活在自己的世界躺平。


打疫苗有副作用、死亡的人的確有相當的例子,但政府屢屢推搪責任,例如打疫苗前要簽同意書(免責聲明),可是不去打時就被社會歧視,透明度低。幾位大醫生輪流挑戰醫學倫理的道德底線谷針、支持政府的措拖,不斷示範今天的我打贏昨天的我。過去市民尊敬的醫生,淪為殺小動物的冷血兇手,淪為對弱者抽刃的刀手。日子是難捱的,每個人都有他的選擇,打不打針也會被怪責,即使打了針也會染疫亦是鐵一般的事實,而不需要畏首畏尾。內地有些省份並沒有對長者施加疫苗的壓力,但香港卻做人體實驗。事實上科興疫苗也好,復必泰疫苗也好,將會在五月出新版的疫苗對付Omicron,香港政府要在此時逼針,甚至六月前要強逼打第三針就是政治任務,測試香港人的奴性。現在歐洲國家開始放寬社交限制與取消疫苗護照,然而香港就慢人十拍,開始有外資撤出香港,各行各業除了醫療需要外百業蕭條。街上冷冷清清,成功清零。


事實上大部份人也不是反對疫苗,只是根據自身的需要而選擇接種與否。然而一去到逼針然後政府說不是逼針,是自願接種將死亡與副作用個案界定與疫苗無關的臭嘴臉。無賴而極,置死者與弱者於不顧,將播疫的責任推到沒接種的人身上。社會無形中出現群眾鬥群眾的對立,即使在家庭也有對立面與壓力,伸延到每個層面。不打針的說打針的人自討苦吃,打了針的人說無打的人自私、不愛家人云云。說到尾,我們該如何理解自由與身體自主的權衡,要知道很多人也是沒法選擇的,為了工作、為了去老人院見家人滿足要求,打針與否都是玩命的,大家應該互相理解。特別在疫苗護照推行就是要將人標籤化,如何做到與人同行是靠社會大眾的自覺,在政府的施政又不能一刀切又要有灰色地帶,結果只有失敗收場。


香港這一波疫情其中一個傳播的轉捩點是新年時多區的強檢,由早到晚幾百人排隊檢測,終於到新年過後出現大規模爆發,由幾百宗躍升至數千宗。在兩星期內情況逆轉,以沙田、深水埗區情況嚴重,偏偏三月會有大型的全民檢測,由內地醫護協助為七百萬人檢三次。屆時大規模排隊與交叉感染必定會發生,當左派報章大力要求內地醫護援港時,最核心的問題是內地醫護、化驗師在港工作抵觸本地的法規。早在兩年前政府早試驗全民自願檢測,當時有質疑的聲音,開了壞先例。隨著內地醫護、專家的協助,香港醫療的底線一步一步瓦解,甚至香港政府接收未經香港註册的中成藥,實在令人側目。政府的應變計劃施政混亂,最可怕的是不容許市民發表意見,國安法隨時侍候。寫什麼也沒大意思,純粹是心底話,政府的認受性、公信力、存在感都太低,做什麼都令人反感。




生死由天定,願上蒼保祐各人健康。好好生活,精神健康與心理健康同樣重要,盡可能關心別人,不能夠擔心得太多。面對這個人心浮燥的環境,總有很多雜音,由19年經歷到現在接受這些迂迴曲折是必經的路。在另一個方面看香港有幾千宗確診是正常數字,總有認識的人中左病毒,至少在這方面還未徹底同化。


註:標題的「萬馬齊喑究可哀」出至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 220篇》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體育系#7】香港單車隊女子組進入交捧期

 東京奧運過後,李慧詩開始淡出單車界,在里約奧運後一度離開單車界再決心出戰東奧。在東京週期,港隊的女將曾經有不錯的發展勢頭,馬詠茹、李海恩、李慧詩出戰團體爭先賽,開發場地單車的其它項目。隨著前輩的退役,單車隊女子組要組隊看來有難度,馬詠茹與妹妹馬燕茹(在張婉婷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中為受訪人物,紀錄她兼顧學業與運動員的片段)相繼在2019年回到校園。馬詠茹曾兩度出入港隊,短時間內已出成績,退役之時才二十出頭,本是做運動員的黃金時間。19年姊妹花退役,21年李慧詩在東奧後發表淡出的宣言,希望可以嘗試其它東西。最近李慧詩出版了著作《身上的每道傷疤》講述她接近十九年的港隊生涯與起伏。


《明報》2月21日世紀版




定海神針李慧詩在九月份的杭州亞運只會與小將組隊參加團體項目,李海恩與李慧詩相繼退役,意味單車隊短期內或者會有獎牌荒,一切還要看年輕小將的實力與爭爭氣。不少小將尚未踏上世界的舞台,單車隊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態。小將要填補師姐的空缺,猶幸李慧詩在運動員生涯後期兼任教練,協助培養小將,傳授經驗。


李慧詩在單車事業不是一帆風順,手部曾經嚴重骨折被沈金康勸退,2012年倫奧奪銅、其後在世錦賽奪彩虹戰衣、三英戰奧運,里約奧運遇到飛來橫禍。2021年奧運不少人質疑李慧詩年紀大,但她一於少理,結果年隔九年再奪一面奧運獎牌。李慧詩由2004年任職運動員,可以說是單車隊的元老,亦帶起了香港的單車熱潮,例如香港舉辦單車節、政府興建將軍澳的單車館也是成績所帶來的。在過去香港單車界最大的盛事是舉辦場地單地世錦賽,李慧詩在主場奪銅。誠然,李慧詩有較高的曝光率與鎂光燈,在東京奧運參賽的選手李海恩、逄遙、梁寶儀則較少受到關注。在奧運後的全運會,年輕小將李思穎在公路賽奪金,也許是香港單車隊的希望與喜訊。


2022年,亞運會在即,李慧詩的淡出與退役是意料中事。在二月初,曾代表港隊出戰奧運女子競輪與200米計時賽的李海恩(Jesscia)宣佈退役。李海恩原先打算亞運後才退役,一個疫情打亂計劃,與家人分開了兩年,終於重聚。全運會過後在北愛爾蘭開展新生活,現職健身教練,且開展了新的體育競技項目一舉重拉力,在有線體育的視像訪問透露她將會挑戰北愛的舉重紀錄。李海恩生於香港,11歲移民蘇格蘭,27歲回流香港。短短五年時間晉身港隊,進軍奧運。在奧運會上有不少運動員都創造出奇蹟,伊朗射擊選手41歲奪得金牌,在2017年才接觸射擊不到4年時間炮製出奧運冠軍。李海恩也是奇蹟與勵志的故事,24歲才接觸場地單車,27歲晚齡入港隊,31歲退役,要不是疫情下與家人分隔太遠,也許會以亞運謝幕。


她的單車經歷由在蘇格蘭隊跟訓開始,後來在沈金康的邀請下買機票、離開未婚夫、家人、穩定的救護工作來港。在17年全運會她以華人華僑身份參加全運會,幾年時間的單車運動員生涯做過至少三次手術、手指肌鍵撕裂、鎖骨上11口釘、在德國炒車送院一度評估要切除脾藏、捷克比賽炒車,多次從傷患中站起來。要講到高光的成績要數到19年在香港辦的場地單車世界杯奪銅,雙李雙雙在頒獎台。受傷是運動員必經的部份,而李海恩坦然在香港這五年改變了她的人生。


香港市民普遍對土生土長的運動員較為有感情,李海恩回流的關注度、與香港的連繫方面的確不多,但沈金康愛才,而李海恩由最初言語不算太通到短暫成為香港一份子。在短時間內爭取到成績,這方面看到她的刻苦。曾經有段報導提到李慧詩對後輩有不滿,內容大致是年青選手想在兩年內出成績,急功近利。她講到自己用了六年時間才有成就,而李海恩由24歲到30歲,由晚熟的選手到爭取到奧運積分,可見她的天賦,最終在爭先賽以第28名完成。明年她就要跟未婚夫結婚。祝她生活愉快。


Source:東方日報




隨著李慧詩與李海恩退出,港隊的女子組代表只剩下幾名,吳思穎、李思穎、楊礎瑤就成為了明日之星。留意到近幾年有成績參加國際賽、亞洲賽的小將曇花一現就退役,當中好幾位,除了上面提到的馬氏姊妹外,同屬英華女書院的校友趙蕙芸、大師姐刁小娟也退役。可見單車運動的前景與可塑性不高,縱然是精英運動比一般運動的關注度與資源為多,贊助商也有幾個,可是留不住人才。一般女子運動員在二十出頭是黃金時間,她們卻在最有潛力出成績時退役。人各有志,訓練的刻版再加上疫情因素,傷患、前程、總不是無條件付出的。


Source:SCMP


在全運會上小將李思穎奪公路賽冠軍,也許是希望所在。李慧詩過去長期當定海神針,再加上小將的進出,在九月亞運會將會出現小將參賽的局面。青黃不接既成事實,不應該奢望有優異的成績,在亞洲地區日韓也有進步,香港單車在亞洲的水平不算差,估計拼一下也會有獎牌。李思穎擅長的項目是捕捉賽與公路賽,其他的人也要爭取開發別的項目,最急切的是填補師姐的空缺。往後要爭取奧運入場卷,距離24年只餘兩年多時間,有機會遭到滑鐵盧,單車隊要迎來一段時間的陣痛期。


講多無謂了,那就在亞運看小將們爭氣的表現吧。


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北京冬奧專題】冬奧過後:香港短道速滑與中國冰壺的發展後記

 二月份本誌介紹了幾項冬奧會的項目,包括花滑、冰壺與短道速滑,電視台播冬奧會質素與主持水平參差,不過一台獨大就要接受。在東京奧運幾個電視台分享頻譜,有競爭有進步,坊間一致認同香港開電視的水準較有保證。轉眼間,冬奧會迎來閉幕,多多少少也有不捨的。


過往香港人較少接觸冰雪運動,電視台播映填補了空白,冬季與夏季奧運的關注度相差太遠,同樣是撐港隊,在疫情之下鮮見同樣支持運動員的消息。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亦只關注國家隊與明星選手,如谷愛凌、羽生結弦,香港的體育新聞、對體育知識的水平是不夠的,在電視台的報導上更是囫圇吞棗,知道的笑死,不知的就胡混過去,湊個熱鬧。可是冬奧會又不止襯墟的,背後還有小故事與運動員間的情誼,就當了解不同的運動,立足香港、放眼世界。媒體資源有限,有些故事無法如實呈現。


高山滑雪兩位Adrain Yung與金和曉在歐洲、北美訓練,總算儲到奧運積分參賽。遺憾的是二人也沒法完成比賽,但已經盡力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初雪下作賽,翁厚全不習慣場地。香港沒可能有雪山,亦沒有室內滑雪場,在未有疫情前有部份香港人興起北上滑雪,而距離香港最近的珠海有滑雪場。說不定未來香港也可以有土產的雪上運動員。在北京冬奧與香港有關係的不只香港派出的三位運動員,著名夜店Volar的DJ在短短幾年參加高山滑雪比賽獲得積分參賽,代表牙買加出賽,此外代表中國冰球隊的Zach Yuen是加籍香港移民後代,司職後衛。


https://www.scmp.com/sport/hong-kong/article/3165990/winter-olympics-zach-yuen-canadian-hong-kong-ice-hockey-star

(Zach Yuen的報導)


這次冬奧會在北京舉行,香港人關注度低是意料中事,很容易因人廢言,又有些人看運動充行內人給予啼笑皆非的意見。所以盡可能寫多少喚起關注度與介紹一些東西,顯得重要,而且是持之以恆,而不是四年一屆奧運完結就罷了,完結並非結束。對香港隊來說或者是新開始,國際級冰場漸見雛形,這篇小文章就談談短道速滑的好消息與中國冰壺界往後的計劃。





題外話:國際壺聯迎接第二個非洲國家一肯雅加盟,未來肯雅將會加入亞太區冰壺錦標賽,他們揚言要挑戰2026年冬奧,到底香港與肯雅那一隊最快去到奧運會?拭目以待。而香港冰壺隊還會參加世界各級的比賽了,需要關注的。


http://movieforestlitmited.blogspot.com/2022/02/20.html

(【北京冬奧專題】香港版「超越」一看短道速滑20年的發展)


http://movieforestlitmited.blogspot.com/2022/02/hurry-hard.html

(香港冰壺隊介紹)


先談中國冰壺往後的發展,索契冬奧、平昌冬奧的冰壺場館得以保留,疫情前遊客可到位於江陵的冰壺館試玩,現在成為了韓國隊Team EJ Kim的母會,索契的場地則成為俄羅斯國內比賽的場地。而冰立方也會保留下來,與國際壺聯成立冰壺學院。中國目前只有十多個冰壺俱樂部,多一個場地就能推廣開去,此外成都亦與World Curling Tour 簽訂合作備忘。在疫情前世界性的冰壺選手會參加各站的比賽,較大型的有12月在輕井澤舉行的比賽、斯德哥爾摩女子賽、巴登大師賽作為賽季的熱身與旅遊,不過大部份tour的比賽集中加拿大為主。目前也要看未來疫情的發展與旅遊限制,一切尚存變數。在平昌奧運後中國曾辦冰壺世界盃的總決賽,最終只辦了一年就有醜聞告終。


對中國隊來說長遠是多跟外國的選手交流,而不是閉門造車,爭取排名參加商業比賽。這次奧運會中國的成績中規中矩,女隊對加拿大時發生擲錯壺的糗事,幸虧加拿大隊仁慈沒選擇廢壺。而男隊對美國隊則出現讓壺的事,中國隊可以選擇廢壺但還是給予對手有利的位置。這些年中國隊的問題是隊伍不穩定,迷信數據,而忘了冰壺最重要的是團體精神與默契。同時是梯隊的培養,中國女子冰壺隊將近成立20年,成績曇花一現,而鄰近日韓已超過中國,要加快急起直追。


Source:SCMP




轉個話題,回到香港。在報章讀到短道速滑教練孫丹丹的訪問,她看到香港孩子肯吃苦投身一項沒前途的運動,甚感動於是答應來港執教。隋鑫與朱定文(Sidney)是她的門生,朱定文因說得一口流利東北話而成為內地的小焦點,香港運動員長年在內地訓練,在比賽結束後不到一星期朱定文已經回到內地再次投入訓練,這段時間香港冰場關閉,既影響了冰壺隊的日常練習,短道隊亦如是。上回提到,朱打算在香港辦速滑學校,已有200人報名。在《南華日報》的訪問提到短道速滑是團體運動,可以一次過容納30人,分擔場租。初步計劃在康城與愉景灣的冰場,愉景灣的冰場是按國際標準而建,兩處也是香港的新冰場。


另一個好消息是香港政府打算在大埔的白石角興建世界標準的冰場,目前只聞樓梯響,由20年前的冰雪運動員要租場地做開荒牛,到香港愈來愈多冰場。運動員在本地訓練的日子指日可待。此外,隨著啟德體育園區明年落成,香港運動員的資源相對多了。香港運動員由沒有場地到漸見眉目,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克服環境之下才有的,期待日後有更多短道/速滑/花滑/冰球/冰壺的運動員,再創佳績。


Source:SCMP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北京冬奧專題】女子冰壺大混戰實力分析(下)

 冰壺過往是歐洲強國與加拿大的優勢項目,在平昌冬奧與北京的混雙項目開始有新的面貌。在北京週期世界冰壺出現了一些強隊與強隊之間的組合,如加拿大出現四個隊長(Four Skips)組成的隊伍Team Einarson,三位改打別的位置,當初冰壺圈內有些人批死不會成功,結果在加拿大的錦標賽奪三連冠。在首次參加世錦賽獲得第六名,為加拿大取得奧運名額,在22年會再挑戰世錦賽。在其它國家也有新的隊伍的整合與調動,改隊長、換壘次、隊員進進出出,一般以四年為一個循環,為奧運的目標而走下去。而當中也要求變,建立默契、信任、溝通,最困難的是冰壺同時是Business,既是同伴、未必是最好的朋友但要謀求最大的成果。當中看到有成功的隊伍,有才能的人因性格問題而被拒諸門外,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傳統強國國內廝來廝去也難以走出國門,有選手對自己有所動搖與失信心,改打別的位置也未嘗不是好事。如Team Einarson的Val Sweeting,兩度在國內錦標賽奪銀,就差一步成為國手。時也命也,在新的隊伍終於有點成績,能夠圓夢披上楓葉旗出賽是值得高興的。冰壺四個壘次,缺一不可。一個成功的選手應該適應任何崗位的,團隊的賽事與混雙的賽事也有對選手身體素質與技術的要求,因此上一篇提過選手配合的理想組合。


傳統國家有冰壺的基礎,發展中國家借鑑經驗。在新興的國家如韓國、中國的制度也有國家的支持,可以以國家資源集中培訓個別人才,成為精英運動員,有機會出國訓練、用上外國教練提升技術。現在的冰壺雖然不至於職業化,但從老人運動到年輕化起了新的變化。


在中國,隨著國策北冰南展,冰壺俱樂部向南移,截至2020年中國有7間俱樂部,上海的高校亦成立了冰壺隊,上海興建了冰壺俱樂部。相比起加拿大全國有2000間俱樂部,中國的普及化不高,每四年奧運就有人問這是什麼,然後罵運動員打不好。中國的冰壺選手大部份也是從其它冰雪項目轉項,半途出家。要參與冰雪運動成本相當高,要投入一個沒有太多收益的運動上亦是問題。相對外國視冰壺為社交活動,從小以興趣培養,中國還要走很遠的路。中國辦冬奧還是有得益的,例如上海高校的教授參與到壺聯的工作協助這次冬奧做裁判,還有是學習制冰的技術,平昌冬奧後的江陵場館保留作冰壺的俱樂部,而冰立方未來會如何使用,如何推廣這項運動,中國仍要花很多功夫。在平昌冬奧最令人心痛的是女子隊隊員對美國隊,在中場休息時被教練責罵腦子去那兒。對幾位隊員來說當時需要的是鼓勵,試著力挽狂瀾。近幾年中國冰壺偶有佳作也是靠前人積累的經驗,可是這幾年隊內的問題拖垮了一個週期的努力。


每屆冬奧總會有報導要求香港政府興建冰場,可是涉及使用、管理、培養方向的問題,冰雪運動過於昂貴而未見到前途,叫家長如何付出金錢栽培。而對於目前的冰壺隊出外比賽也是自資,而政府沒給予名份與支持,這次冬奧會澳洲隊的奇蹟給予香港冰壺很大的啟示。回到主題,這篇的主題是傳統國家,前兩篇提過的七支隊伍中蘇格蘭是冰壺的發祥地,傳統隊伍在奧運仍然有爭獎牌的優勢,這篇壓軸將會談餘下三個國家,其中包括女子冰壺界的傳奇人物。


【執筆之際,比賽已進行數天,形勢混亂。筆者的預測亦不太準確了,有關系列文章都刊登了,也應當好頭好尾的。還是認識一下賽場的戰士吧,餘下這三隊在世界冰壺也相當有份量,當中有世界冠軍、奧運金牌,不論最終她們有沒有獎牌也好,也是這世代的Greatest of All Time】


D.獎牌希望最大

  • 瑞士隊(Team Tirinzoni)

來源:明報教育版


瑞士隊是國際大賽的獎牌收割機,在2010-2019的男女子世錦賽與混雙世錦賽都有獎牌進帳,在男子世錦賽Team De Cruz參加了四屆,每屆也有銅牌,在平昌冬奧亦有銅牌,可謂是銅牌收割機,而平昌冬奧混雙獲得銀牌。女子方面在過去十年的世錦賽分別由四個不同的隊伍包辦了五屆世界冠軍。一直被視為是有力衝擊奧運獎牌的,在10年與14年的奧運會Mirjam Ott的隊伍兩度拿下第四名,Mirjam Ott曾在冬奧拿下兩面銀牌,是瑞士女壺的代表人物。她亦在2012年在世錦賽摘下世界冠軍的頭銜。


Team Tirinzoni在瑞士國內成績偶有佳作,獲得瑞士的全國錦標,可是一出國門外戰屢屢敗退。在18年平昌冬奧獲得第七名,是為最差的成績。在平昌冬奧後,各國的隊伍迎來新的週期,新的隊伍組成。15年世錦賽冠軍的對手Alina Patz的隊伍解散,Alina加入了Tirinzoni的隊伍投四壘尾壺,而隊長Silvana退居三壘。對兩位隊長來說適應新崗位也需要磨合,很快就迎來了成功,在19年的世錦賽金牌戰在加局戰勝了瑞典隊。其後在21年再下一城,連奪兩個金牌。(20年疫情緣故,世錦賽取消,同年瑞士錦標賽由Team Stern勝出)。在21-22年的季度,瑞士在歐錦賽成績三甲不入,起伏還是有的。對於Team Tirinzoni來說平昌的失手是強差人意的,在現在舉行的奧運一開始迎來一波連勝,祝她們好運。





四壘的Alina Patz在冰壺界有亮麗的成績,她先後以不同的身份贏得五個世界冠軍,除了代表Team Tirizoni外,她在12年以替補身份代表Mirjam Ott的隊伍也拿到了世界冠軍,11年在混雙世錦賽初嘗登頂,15年世錦賽帶領自己的隊伍奪冠。可謂是世錦賽收割機。她的另一半是瑞士男隊的三壘,她的哥哥曾經是瑞士的國手,已退役。


Silvana Tirinzoni的生涯就沒Patz般順利,要贏比賽除了技術也要運氣的。Silvana在過去十多年也有機會代表瑞士出賽,當其它隊伍都有世錦賽金牌,只餘她斯人獨憔悴。早在06年與13年參加世錦賽無功而還,再追溯她上一個世界冠軍的頭銜已經是1999年的世青賽冠軍。2019年,等一個冠軍,等了二十年,而往後再拿一個,是她的努力得到回報,也要靠隊友的成全。Team Tirinzoni經常獲邀參加大滿貫的賽事,在國際比賽是老手了。她曾經贏過兩個大滿貫。對瑞士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獎牌荒,要突破採取保守策略的瑞士隊,相當困難。


過往奧運獎牌:02鹽湖城冬奧銀牌,06都靈冬奧銀牌





  • 瑞典隊(Team Hasselborg)

來至斯德哥爾摩的Team Hasselborg的現有隊伍在2015年組成,瑞典在過去多屆奧運只有02年與獎牌絕緣外,在六屆冬奧會囊括了三金。Anette Norberg,人稱諾姨連續兩屆奧運奪金,其中在10年溫哥華冬奧會最後一局加拿大隊長雙飛失誤,偷分成功,應該是奧運史上的第一次偷走了金牌。2018年平昌冬奧決賽,可謂是沉悶的比賽,在之前循環賽韓國8勝1負擊敗了大部份強隊,然而在決賽一直被瑞典牽著走,無力招架。Team Hasselborg在過去的世界排名曾上到第一,在短短幾年時間國際成績彪炳,歐錦賽冠軍、奧運金牌、五個大滿貫,在世錦賽兩度殺入決賽獲得銀牌,每次世錦賽至少打到四強,只差世錦賽金牌就完成全滿貫。

                                 

瑞典隊在眾多隊伍中有一個鮮明的優點,隊員年輕有為、身體質素好、特別是刷冰方面的力量很標準。瑞典隊吸引人的魔力是她們的友誼與團結,感受到她們相互信任對方,冰壺是團體運動,每個隊伍都有獨特的相處方式。她們年紀相近,在青年組時期早已建立默契與年少的羈絆。每位成員在各自的崗位上也是世界第一,在連續三屆世錦賽的數據位列第一。在16年開始漸露頭角,現在請來加拿大教練作指導。Anna Hasselborg有豐富的戰績,如在19年在混雙世錦賽封冠,她的父親是世老賽冠軍,家族都是冰壺選手。

                                    

Anna Hasselborg,Agnes與Sara在10年獲得世青賽金牌,擊敗加拿大Rachel Homan(兩屆奧運選手)的隊伍。2010年的世青賽十隊中五十位女選手分別出產了12位奧運選手,簡直是黃金一代。Agnes是三屆奧運選手,在14年索契冬奧以替補身份奪銀。值得留意的是一壘Sofia Mabergs的手臂有好看的紋身。Team Hasselborg穩打穩紮,隊員水平相約、大多數時間都有精準與穩定發揮,Sara McManus擅長打Runback,精彩。這個隊伍的缺點是保守,難以看到有大分局的出現,看她們比賽是耐磨的,現在世界性的隊伍開始找到方法對付她們。在奧運表現意想不到的是2-8輸英國隊,兩隊人各有勝負,估計瑞典最終會入四強。至於要實現二連霸,相當困難,今屆的隊伍也不是省油的燈。這個週期隊內最大的變化是Hasselborg成為人母,要在比賽、家庭中取平衡。如今隊裡Anna與Agnes也是人妻與有小孩子,外在因素取決她們會否再走進下一個週期。


瑞典冰壺在國內的競爭不如其它國家,所以在國際舞台上就只有個別一兩隊。在Hasselborg之後有Team Wrana作為後起之秀,在2017年贏下世青冠軍。Wrana家族也是個冰壺世家,哥哥在男隊Team Edin擔任二壘,爸爸是老人隊的國家代表,擔任隊長,而Hasselborg的爸爸是三壘。在今屆奧運混雙銅牌的Almida De Val是Team Wrana的隊員,她在上海工作,有大比賽才回國,幸好上海有冰壺設施方便練習。索契冬奧拿下銀牌的瑞典代表Team Sigfridsson兩位成員退出競技性的比賽後成為了教練,其中一位Maria Prytz今屆帶領混雙的工作人員。





至於男隊Team Edin,上屆冬奧決賽大好局面,在下半場接連失心瘋最後奪銀,在索契奪銅,還差金牌。這幾年瑞典男隊在世錦賽三連霸,隨著英國隊、加拿大隊也入了奧運四強,加拿大的Team Gushue在17年是世錦賽冠軍,英國隊亦是後起之秀。瑞典男隊目前仍未有接班隊伍,隊長Niklas Edin提到奧運後打算休息一段時間。運動員背後有很多辛酸,在這位五屆世界冠軍的背後歷盡大大小小的手術,前幾年的椎間盤手術,去年的腳裸手術,也許當他退役後會交由三壘的Oskar Erikkson接班,Oskar也有豐富的經驗,世青賽一鳴驚人,混雙世界冠軍,剛剛在奧運摘下銅牌。瑞典是少數資助冰壺隊的國家,所以隊員大部份是全職運動員,平日亦靠大滿貫獎金維持生計,曾經有段時間隊伍缺經費一度打算退役,最後也撐過來了。


過往奧運獎牌:2006都靈冬奧、2010溫哥華冬奧、2018平昌冬奧金牌,2014索契冬奧銀牌,1998年長野冬奧銅牌






  • 加拿大隊(Team J.Jones) 【第五名作結】

來到壓軸的是加拿大隊,在上屆奧運Team Homan為加拿大獲得史上最差的第六名,而今屆Homan在混雙獲得欽點出賽亦與獎牌無緣,她形容自己跌進無底黑洞。在加拿大國內2010-2019年的全國錦標賽Team Homan與Team Jones平分秋色贏下了三座錦標,17,18兩年加拿大以不敗金身連續兩屆也是全勝姿態獨冠。18年Team Homan視為是賽前的奪標熱門,Homan與Jones是加拿大過去十年冰壺界的代表人物,從國內大大小小的錦標到大滿貫都離不開她們的名字。Jones有九座大滿貫,Homan超過10座。自18年Team Jones在世錦賽奪冠後,加拿大在世界賽遭到滑鐵盧,18年奧運是首次男女子皆無獎牌,幸好在混雙靠著Kaitlyn Lawes與John Morris的配合奪金。Kaitlyn Lawes目前是加拿大冰壺上唯一一位有兩面奧運金牌的選手。




在這個奧運週期Team Homan解除了隊友Lisa Weagle,這次奧運會Lisa與Rachel Homan先行到北京,二人合照尷尬不了,曾經的隊友兼朋友弄到不歡而散。而Jones義不容辭收留了Lisa當替補。在國內的比賽Jones長期敗於Homan之下,加國亦分成兩派粉絲對壘。事實上兩個隊伍也值得一看的,她們代表80後與70後的代表。日後加拿大沒了她倆,就要面對目前的錦標荒。加拿大的冰壺選手大部份也是業餘選手,國內的隊伍以省份為代表,每隊四人容許一人是省外的,Homan來至安省(目前在Alberta居住),Jones是溫尼伯人(暫居安省)。以省份為代表的原因是通過各省的選拔決定全國錦標的代表。加拿大的女子錦標賽名為Scotties Tournament of Hearts,男子名為Brier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





Jennifer Jones,冰壺的G.O.A.T( Greatest of all time),兩次世錦賽金牌(2008,2018)、兩面世錦賽銀牌(09,15),索契冬奧11-0全勝奪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縱然在本屆奧運發揮未如理想,雖與日本、英國同為五勝四敗,但加拿大在Draw Shot Challenge成績排行第十,將自身處在被動位置。無論如何,這位創下加拿大六次全國錦標的人物,創下多個紀錄,在場上場下聲如洪鐘、親民、具人格魅力是值得為她留下紀錄。Jones,中國國內網民稱她為御姐,她的霸氣、信心、決斷力,在場外關心粉絲,具備天生的領導風範。她曾經是加拿大世青的冠軍,直到30歲開始在國際上抬頭。最出名的是2005年紅心賽擲下“The shot”一個傳擊得到五分反敗為勝。由2005年開始在國際視野出現到2022年,今年已經47歲,在加國國內每隔四年的奧運選拔賽,從未試過有女子隊伍可以兩度出戰奧運。



在平昌冬奧的奧運選拔賽最終輸給了Homan,在去年11月的選拔賽也輸了幾場但幸運殺入決賽面對全勝的隊伍Team Fleury,在賽前Tsn一致不看好Team Jones。對Jones來說不少人猜測她會在平昌週期後退役,但她還是堅持下去,這幾年隊伍在比賽中成績不算很好,Jones在關鍵時候失誤。在選拔賽的決賽靠著對手的失誤送進奧運,坦白說要是Team Fleury去到奧運結果也是一樣或者更差。現在傳統強國與後起的國家的水平相近,去到奧運就無弱旅。這幾年Jones的起起落落,媒體與一些粉絲冷嘲熱諷,沒成績就會被人看不起,特別是加拿大國內要追究責任,要反省,不得不接受的是別人也會進步,所以謙卑很重要。Jones曾經說過”We win as a team,lose as a team”,冰壺是團體運動,她們的大方、體育精神是這項運動的典範。Jennifer Jones是傳奇人物,在國際賽最終落幕,亦無什麼遺憾。

                                            

回顧這個奧運週期,18年Team Jones的二壘Jill Officer退役,新加入的二壘Jocelyn Peterman曾代表加拿大參加混雙世錦賽獲得銀牌,她的未婚夫在加拿大男隊的二壘,未來老爺是韓國女隊的教練。Jocelyn未加入Team Jones前在Team Carey任二壘,在平昌冬奧選拔賽無緣奧運,是緣份驅使她的一家人以不同角色參加奧運會。對Lisa Weagle來說也是靠著Jones完成第二次奧運。Jones與Jocelyn年紀相差二十年,成為隊友,完成今個週期也無憾。未來Kaitlyn與Jocelyn,一個二十七歲,一個三十多,相對年輕交給她們接捧了。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全世界最強的一壘Dawn McEwen,Jill與Jennifer是年少時的隊友與朋友,一直羈絆到中年,即使不是常見面也不會改變到她們的關係。而Dawn在Team Jones是幾朝元老,十多年的隊友關係,在今個週期她曾經流產,在場上場下每個人都經歷了很多事情。


日後加拿大女子冰壺的版圖會進入新紀元,在21/22兩年的全國錦標出現世青賽冠軍Team Zacharies與年輕的面孔代表她們的省份。祝福加拿大走出兩屆奧運的陰霾,祝福Team Jones各人生活愉快。


男隊Team Gushue亦有很多故事,加拿大男隊在奧運不算是橫掃千軍,以第三名殺入四強。Gushue是2006的奧運金牌,卻在國內花了十幾年時間再跳出國門,可見加拿大國內的競爭之大。Gushue與Jones排除萬難重返奧運,老兵不死。

                                                               Ladies and Gentlemen,The SHOTS



                




    

最後恭喜男隊加拿大、瑞典、英國與美國入四強。


俄羅斯女隊陷入苦戰最終破蛋,日本、英國在最後一場靠著外力與實力入四強、瑞士、瑞典無懸念入四強。今屆奧運循環賽也算是精彩的,接下半決賽與決賽勢均力敵,引頸以待。




延伸閱讀:

http://movieforestlitmited.blogspot.com/2022/02/blog-post_8.html

女子冰壺大混戰實力分析(上)


http://movieforestlitmited.blogspot.com/2022/02/blog-post_10.html

女子冰壺大混戰實力分析(中)


https://www.nytimes.com/2022/02/14/sports/olympics/niklas-edin-curling-injuries.html?smid=tw-share

(紐約時報訪問Niklas Edin)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北京冬奧專題】香港版「超越」一看短道速滑20年的發展

 首先恭喜香港短道速滑選手朱定文(Sidney)完成冬奧的比賽,在小組賽跟中國的武大靖同組,一開始起步就被甩掉,最終以五秒之差驗證了香港與世界選手的實力差距。賽後他提到遺憾無法做到最佳的個人成績。台上不足一分鐘,台下是十幾年功,由五歲開始打冰球到青年時轉到速滑,再到在爭取平昌冬奧門票前意外受傷。這次能夠去北京冬奧有幸運的成份,有指是替香港隊取下名額的隋鑫居港未夠七年未拿到護照,另外亦有指滑冰協會選擇在分站賽成績較好的一位。朱定文的強項是1000米,而港隊取下的是500米的名額,要轉項出賽不是易事。




最近,國內電視劇《超越》以短道速滑(Short-track speed skating)為背景,講述三代人對速滑的熱情與起起跌跌與發展的歷程。隨著北京申辦冬奧,國家開展北冰南展的計劃,描寫青島短道隊的成立與一代一代人在這項運動的傳承。中國在短道速滑的獎牌數僅次於韓國,在冰雪運動並不受重視與局限之下,短道是中國隊少數的優勢項目。在《超越》的每集結尾都有一段運動員與教練的分享,從物資匱乏的年代到運動員穿上國產冰鞋、冰刀上場。1992年短道速滑成為奧運項目,中國隊在10年後終奪得驕人的成績。30年後在北京冬奧自家門口奪金,成為中國在冬奧會上的優勢項目。


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四朵金花一舉掃下七面獎牌,包括楊揚的500米金牌,奪下中國冬奧會上第一面金牌。同屆奧運,四朵金花(楊揚、王春露、楊陽、孫丹丹)在接力摘下銀牌,十多二十年後昔日金花之一的孫丹丹成為香港隊的教練,接下了前教練呂碩的棒子。兩位教練都是來至吉林省,香港隊除了本地選手外還有來至內地的內援,同樣來至吉林的隋鑫就是以專才身份來港,他曾經是吉林省隊的隊員,也許現在輸送入國家隊的大部份都是黑龍江的選手,要另謀高就。這次隋鑫也有去北京充當朱定文的陪練。


2002年楊揚奪得首金之際,亦是香港首次派出運動員出戰冬奧會。短道隊除了平昌冬奧沒名額外,每屆都有運動員參賽。要講到最大的爭議是2014年索契冬奧港奧委會沒有為運動員安排隊醫,事後呂品韜受到不少權貴指責。由2002年初代的運動員任家貝、蔡寶儀、再到接下來兩屆由國內新移民韓月雙參賽再到兩位男將,香港短道的發展超過20年,似乎重視程度與其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未如理想,運動員的生涯未免太短暫,不過看他們的經歷要維持運動員的生涯亦十分困難,在學期間周五要上東莞訓練,周日回港,日常又要做陸地訓練,難以兼顧各方面,更遑論平衡工作與體育競技之間。


從以往的報導中推敲到香港隊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路,在南早的報導最初是任家貝的媽媽跟太古城冰場的管理層周旋,每週才有兩小時練習。二十年前的香港商場溜冰場的覆蓋率不多,現在部份港九新界的商場也有冰場,其中Mega Box有小型冰球與花滑的賽事,又一城的有冰壺的大本營與花滑的課程。在20年前選手已經要到內地、到世界各地訓練,長期與內地接觸朱定文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看看幾位本地選手的資料,他們都是在國際學校讀書,然後到海外升學,呂品韜移居加拿大,暑假才回港訓練。有了他們做開荒牛,經過了爭議性的事件,總算爭取到資源,至少現在短道隊納入精英運動之中,全靠朱定文的亞錦賽銀牌保住項目。

任家貝,來至2004年的圖片




在南早的報導提到20年前任家貝、蔡寶儀還有另一位後備選手出席冬奧開幕禮時未有隊服贊助,她們買了薄薄的外套繡上香港隊。現在香港代表團的隊服有贊助,雖不至美觀,但總算是進步。最初幾屆冬奧會都是由女將參賽,她們分別參加500米、1000米與1500米,都是第一輪出局。20年後,冬奧的短道項目增加了混合團體的比賽,小國的競技提升了,甚至有黑人參與其中,香港要急起直進。據知朱定文希望以自身的影響力成立訓練班,單是有這個理念培養師弟妹就有心的。香港的先天條件已經不好,應該要物盡其用的。要是培養幾個一起參加接力也是好事,教練孫丹丹做運動員時得的兩面奧運銀牌就是來至接力項目,退役後執教吉林隊再到香港隊,與朱定文亦師亦友。對體育競技來說,當前要看的是未來性,擴大這項運動的可能性、降低參與的門檻,從小練好基礎。





二十年來,從鹽湖城冬奧的初次冬奧再到今日北京冬奧有三位代表分別代表香港參加高山滑雪與短道,進步是緩慢的,但看到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今日的香港運動員也超越了想像。


延伸閱讀:https://www.instagram.com/schu1/(朱定文社交網)


https://hkspeedskating.org/interest-classes-llg(朱定文將要成立的課程)


圖片來源 :SCMP 報導、蘋果日報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