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世界只會記住第一人」--加加林的太空探險記

  一般提到太空題材的電影就只會聯想到美國,冷戰時美蘇陣容的對決爆發起「星球大戰」。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枚的人造衛星,1961年首位太空人加加林乘載人火箭搭成的太空船上太空,實現橫繞地球一圈的壯舉。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乘「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實現了人類登陸其他星體的願望。每凡任何的第一次,很現實的是人們只會記得第一的人,運動比賽如是、考試如是,這是殘酷的現實。就好像中國人永遠只會記得楊利偉是第一位中國國產的太空人一樣,2003年中國人終於登上太空,掌握太空的科技比人家足足遲了四十年。這幾年美國NASA一直在推行探測火星的計劃,還計劃若干年後真正派太空人登陸火星。

 
太空的類型片的確是美國最拿手的產物,真人真事的《阿波羅十三號》(Apollo 13)(1995)、《The Right Stuff(1983),然後到近代一點有《引力邊緣》(Gravity)(2013)與《火星任務》(The Martian) (2015)。後兩者看似是虛構的,但在影迷的歸納與NASA的資料顯示中電影的展示也並非沒有實際的數據支持,可以說故事是在虛虛實實之間,但不論怎樣這些的電影或多或少的開啟了對太空的想像。若不是麥迪文被遺留在火星,我們也未必會知道火星種薯仔自給自足的雄圖大計。一個人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下自我生存,在公元不知多少年後的人還在聽ABBA的音樂。後來勾劃到原來中國背後發展火星計劃,美國人竟然需要中國人的協助才成事。近幾年,無論是太空科幻電影還是災難片《2012》也加入中國情節。無非是錢作怪,荷里活片商要打進中國市場在創作上作出配合與討好,在一年引進二十部大片的情況下只有修改情節,有些電影人叫做自我審查。《2012》的方舟、《火星任務》的中國太空船,比較接近的是《引力邊緣》的「天宮一號」。兩個太空人迷失太空,只有一個可以回家,想不到中國的沒有爆炸,反而是救了人一命。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航天電影也不是美國獨有,日本的富士電影台在2007年拍攝過一部日本首位女太空人向井千秋的電視電影。向井原先是位醫生,影片講述她在九十年代兩次上太空的經歷,還帶出女性的堅毅不屈與引伸她對太空與科學的愛。相對來說在影視圈對女太空人的紀錄還是比較稀有。除此之外,俄國在2013年亦都推出了一部有關加加林的傳記電影,相對在這個分裂的世界除了看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外也看看俄羅斯如何歌功頌德吧。在《加加林:太空第一人》(Gagarin : First in Space)這部片裡就帶出了加加林的成長、家人、友伴的描寫,最主要還是帶出他如何成就了升空的任務,寫出他前半生輝煌的事跡。

  加加林從三千名候選者被挑選至最後二十名,即使獲得挑選也不一定可以上太空。有些人因參與群毆而被革退,有人因訓練期間受傷而辭退,其餘的人雖獲分批上太空,但歷史只會記下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人。加加林出生在農民家庭,父親是木匠,長大後他就到了技工學校學習,後來加入空軍。因在空軍表現好才到了航天部。電影叙述了他的前半生,但他的後半生或許更有趣,雖然他還憧憬太空夢但有關當局卻把他定為國民英雄,讓他加官進爵,成為蘇共政權的重要人物,而權力也慢慢使人腐化。在私生活中不檢點,各種各樣的黨爭,而在1968年他因空難而死,死因成謎。直到現在俄羅斯披露的絕密文件也否定了他的死因,到底是被自殺還是戰機失事,無從稽考。

  這部電影與一般的大片不同的是在描述的角度平實,從歷史與普通人為觀點切合一個角色,沒有把他神化,而諷刺的是蘇共反倒是刻意神化國家英雄。說到尾加加林作為軍人也只不過是履行國家的義務,執行軍人的責任。特別是加加林成長在戰爭的年代,要改善自身的生活就要加入軍隊成為大時代下的「黨員」,這樣才有機會上流。而電影的手法就是倒叙,透過回憶的穿插、碎片化來構建他的生平,每事關於他的都盡量美化。例如是他如何對待妻子、小孩、父母、還有如何安撫他的競爭對手,旨意要寫出他的強人形象。待人接物如何良好,身體質素如何優秀與怎樣討好上司。

 
在這個大時代下,每個人都無從選擇。加加林如是,他的太太如是。在這次「成功」飛行的背後是不成功的,數據的問題差點就令到加加林有機會死於太空。降落的落點計算不準確,險象環生。但對蘇聯來說更怕的是讓美國偷取機密資料,更害怕的是美國的升空計劃更快一步。這次的升空在成功後得到全國的回響與支持,而加加林的名字影響著後人與往後蘇聯發展更廣泛的太空科技。雖然成功升空與返回,但說到底也是為政治服務,就是為了證明社會主義的集體意識是正確的,純粹是為了宣洩。而這部電影也是不折不扣的俄羅斯愛國主義電影,國家與黨是最大的,為了利益連家人的事與感情也可以掩蓋。


  人民仰慕星空,渴望太空,但不是太空人的摯親是感受不到心裡的矛盾。既希望子女成事,又盼望平安。在中國與美國,太空人是軍人出身的。傳奇的岩士唐與加加林都是空軍,而楊利偉也是解放軍,他們身上肩負的不只是對太空的追求與愛、更有的是一份責任。俄羅斯電影雖然沒法做到荷里活那種鉅著,但這部電影還有觀賞的價值,從政治、從人文的角度去看一個傳奇人物。如今荷里活與中國時常有合作,或許中國應該拍一部自身的宇宙觀電影?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迎奧運#2】 從「戰犯」到MVP—竹下佳江的挫敗奧運路

  女排里約最後預選賽(OQT)在完美與爭議聲下結束,528日將會是男排的世界預選最終回開幕。相對女排,日本男排的關注度若不是靠「小鮮肉」起死回生,想要坐滿體育館也很難。幸好時勢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這兩年日本男排年輕化推出了「NEXT 4」,其中以石川祐希與柳田將洋收獲一眾米飯班主(即是粉絲)。日本男排,又名龍神。與女排(火之鳥)相比是不幸運的,首先是關注度問題,其二是多次的奧運出場夢夢碎。自從男排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亮相後,一等就是16年。2008北京奧運在中國沒在OQT的出現下,日本男排終於獲得一張門票。之後12年再度與門票擦身而過,而這一次龍神必須抓緊機會,否則只好準備東京奧運了。在此祝福一眾隊員好運,日本加油。

  說女排OQT有爭議,離不開是日本與泰國的比賽,裁判在關鍵的時候給予泰國隊兩個罰分。但大多數人不太明白而展開跨種族的罵戰,稱日本是「黑哨」,事實上那場比賽日本也遭到不公的對待,但在一眾罵聲下日本什麼都是錯。根據國際排聯的比賽守則與本次組委會的規定都有嚴格的準則,任何「挑戰」(鷹眼)必須在死球後五秒提出,換人的指令也要在平版電腦上輸入。而泰國隊未得到二裁批准的情況下私自換人,讓裁判感到有拖延行為被罰分也理所當然。再者,泰國教練要「挑戰」的是一個不在選項的挑戰,而在球例也清楚列明只要對方的雙腳不超過球場的中線,不影響比賽就可以繼續。決勝局的爭議還來至當時的比分,在兩隊各手持兩局的情況下,泰國在決勝局明明手握六個領先分數,還差三分就取勝,偏偏這個時候泰國教練的衝動與抗議,因延遲行為而被判罰分。而給了對手追分至平手(12-12)的機會,就連日本報章也用「奇蹟的大逆轉」來形容。後來日本憑著後勁有驚無險以15:13,局數3:2壓過泰國。保住了出線奧運的資格。
           

 
且在比賽完結前尾二的一輪,對意大利戰的時候雖然敗戰但以局數小分鎖定了去里約的門票,其後最後一戰荷蘭戰取勝。正式以亞洲第一名資格通向里約。這次日泰之間的爭議成為球迷的熱話,也成為日泰兩國交惡的事件,泰國認為日本方面故意斷網,並認為裁判有收日本的錢。泰國其後就比賽提出上訴,而國際排聯的裁決指出泰國隊是敗於自我毀滅。事實上看過比賽就知道日本球員是以自身的心理質素與主場觀眾的集氣而優勝。日泰兩國交惡早有前科,12年日本以小分迫過泰國,而泰國認為日本與塞爾維亞有打假球之嫌,要調查。但無論怎樣運動員是應該打好每一場比賽的,而泰國當時是否出線也就是要看比賽的結果,屬於被動形式,人家說到底沒有義務協助出線。泰國再一次無緣奧運。

 
排球是日本深受關注的運動,在這次OQT與四年前一樣都是打得驚險。123:2險勝古巴、1:3敗給韓國、然後2:3輸塞爾維亞。日本國內深怕再被韓國打敗,誰知這次惡夢又成真,也沒想過平日在國際賽場可以3:0 泰國,但這次雙方拉鋸至五局,而泰國處於優勢的一面。說到底,日本後來的運氣也終於來了,否則輸泰國就會影響里約出線資格,2000年悉尼奧運OQT不通過的惡夢差點成真。

 
這段時間,日本電視台(這次是兩台聯播,富士與東京電視台的合作)就經常性播放有關排球的節目。而在《石橋貴明のスポーツ伝説…光と影 SP2》是一檔講述運動員的番外節目,最主要還是以故事重現的方式演繹。而在節目中其中一位講述的就是排球界最小二傳竹下佳江。1964年排球正式納入奧運開始,日本幾乎是全勤的。除了1980年莫斯科奧運美國發起聯合抵制奧運會,以示抵抗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在冷戰時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與社會主義相互的制衡。而日本在當時就是親美的,理所當然加入行動。不要說運動與政治無關,在這時運動會的努力就只有一等再等了。後來1984年前蘇聯就抵制美國的洛杉磯奧運。


                               
  未說竹下佳江與奧運的關係前,先說一下她的資料。159cm的高度被喻為日本與世界最小的二傳,從小學開始打排球,中三就停止長高了。在高中春高活躍,高中畢業後就進了前國家隊教育葛和伸元執教的實業團NEC(日本電氣)當二傳。NEC在日本排球聯盟戰績輝煌,在1999/2000的賽季創下聯盟首次的21連勝,至今無隊可破。葛和伸元有惡人之稱,對隊員很嚴格,竹下佳江在NEC除了日常的練習外還需要自行加練。她曾經講過球員雖然是企業的員工,但只要打得不好公司就可以辭退,而打得好時就可要求加工資。葛和伸元一手提拔門生竹下佳江。在九十年代日本女排進入衰落期,出不了成績。監督之間的輪替也比較密集,到這幾年,從倫敦週期到里約週期這八年間真鍋政義監督還是有點方法帶著東洋魔女,最光輝的當然是10年世錦賽第三、倫敦奧運銅牌。這支東洋魔女竟然可3:0橫掃巴西與美國。

  19972000間,葛和伸元成為全日本女排的監督。首要任務要推動大型化、高大化,而竹下佳江是他的門生在2000年以22歲之齡成為國家隊的正二傳。而在重用竹下之前,日本排協方面提出反對,認為竹下身高太矮,不可能嬴在網口,但監督還是抵著壓力重用。於是發生往後的悲劇,日本女排最終在2000年的OQT34敗成績止步悉尼。也成為了日本女排唯一一次缺席奧運會。而2000年也是中國女排近代歷史上首次參與落選賽。葛和向國家隊請辭。但竹下佳江卻受千夫所指,不論是國民、媒體還是排協的高層。媒體將她稱成「戰犯」,對排球萌生去意。兩年後她向當時回到NEC任監督的葛和請辭。排球世界有個不成文的定律,嬴波是攻手的功勞,輸波是二傳的責任。就連「理性」的日本人也認定是竹下的責任,2002年竹下以24歲引退。

  本以為可以回歸平常的生活,找份工作。她辭了運動員的工作並找了一份做看護的工作,但排球之神仍然愛她。JT隊的高層就向她遊說,重燃排球之火。接下JT雄霸V-league。而竹下也回到國家隊,在柳本晶一時代的世錦賽場上她成為了第一位在國際賽上拿到MVP的日本選手。目前在日本排壇中得MVP的選手就只有與竹下同代的自由人佐野優子。從戰犯到MVP,再到後來的奧運銅牌,竹下的故事正好是個借鏡。                         

  OQT對日本女排來說無比重要,前有竹下的借鑑,國人的辱罵,隊員身上是有壓力的。以這次的OQT來說日本是差點出不到線,但死裡逃生。而目前的主二傳是21歲的宮下遙,比當時的竹下還小。這個事例也告訴宮下遙二傳手要抵受更大的壓力與思路要清晰。而目前竹下在這段時間擔任日本女排的指導員,畢竟目前兩位二傳還年輕,一個二十五歲的田代佳奈美,主二傳是宮下遙。而宮下遙從2011年就入選國家隊大名單,里約週期重點培養,要看如何收成正果。在經歷眾多的風風雨雨,竹下佳江出了本書名為《セッター思考》,講述她的經驗。經一事長一智,除了著書與指導外,竹下還在日本的比賽上擔任解說。昔日的罪人,今日被球迷認為是「神」。

  竹下的身高未必是硬傷,要是沒有竹下的力挽狂攔,證明自己,就未必有可能出現後來有「竹下第二」,一樣是159cm二傳中道瞳。隨著日本要走向高大二傳,相信未來的方向不會再有竹下與中道這樣高度的二傳手,但身短又如何?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走自己的路。


  無論怎樣也好,祝福龍神與已取得里約門票的火之鳥一路順風,比賽順利。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跟著道德去旅行?


Viu TV開台之作《跟著矛盾去旅行》正式完結,說實話對這檔節目還是比較傾向反感,首先節目是模仿美國的真人秀兩個不同黨派的議員流落荒島共同生活。第二是人人本就不同,有自己的立場與思想,人與人之間的本意應該是「和而不同」,但節目無疑在觀眾的眼中投射為「正/邪」之分。節目的本意就是去取標籤,但最終「問題」沒可能一時三刻化解,標籤依然是存在,而觀眾又樂於去批評誰是誰非。說實話當中的議題很「矛盾」嗎?比較有意思的是海星老師與Amanda的一集,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海星老師的活動教學、Amanda的功利一點,但其實雙方也沒有錯,只是觀點的問題。就只有這一集帶來了一點實際點的思考。



從第一對組合長毛與曾鈺成、林日曦與蔣麗芸再到最後的周庭與何君堯都是同一個立場,就是政治。但暫時先稍稍不提,節目比較沒意義的可謂是連詩雅與葉蘊儀的組合,就是年紀相差很遠的兩代明星而已,不同世代自然有不盡的想法,如果這樣也可以是矛盾,女兒與媽媽的「矛盾」就更大。何韻詩與高皓正的組合就同性戀與基督教立場爭辯,但基督徒中也有支持同志與潛在的同志群體,高皓正雖然對何韻詩與小眾人士道歉,但最終還是選擇站在自己反同的立場,一次旅行沒改變什麼,但對他們來說發現彼此是可以做朋友,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或者雙方也是藝人也明白節目的方向免有別的爭議點了。然而最令人反感的是邵音音與戴夢夢的「矛盾」,雖然沒有看足整個系列,但基本上看部份就反映出節目的賣點,就是要販賣立場與道德。真人秀的賣點離不開「八婆八公」,離不開批判人,於是戴夢夢做第三者這回事就被衛道之士批評,記得曾經有個立法會參選人林依麗就要求政府立通姦犯,「反小三」。在這個男歡女愛、情慾自主的時代竟然要批判別人的婚姻愛戀,未免太不公平了。「道德」的確是很恐怖,但在《聖經》裡也曾經有經文講過一個妓女被石頭丟的故事。如今我們隨便去批評人是不智的,別人的事情與我何干?也不用上節目接受公審吧。

再說「政治」,這一個版塊是當下香港人最關心的,政治娛樂化,娛樂政治化。(後者當真,今日的藝人只要談政治就會被加分,談一些大家反感的話題就被杯葛。做藝人也要迎合口味)。別忘記今年是什麼年,一個選舉年。在三對組合中唯一不反感的是長毛與曾鈺成,也許二人都是讀書人,不用用小學雞、潑婦的辯論技巧爭辯,而是文質彬彬。曾鈺成雖然是民建聯的創黨人物,但在政治道德與論述還是值得不少從政人士學習,特別是他的圓滑技巧。再者,長毛與曾主席表面有對立的一面,但實質大家也是左派、馬克思的支持者,不同之中又見相同之處。相對觀感與問題不大,反而從他們的談話內容上折射了對香港的不安,這一點還是比較悲劇的。

當林日曦與蔣麗芸的兩集播出後,就有不少青年人在社交網絡與博客紛紛表示林日曦不代表我、不代表這一代。基於個人本身的立場就不想批評林日曦,因在眾多的事情上也太看到這個人的虛偽,包括《100毛》、《毛記電視》與《黑紙》。在節目中更大牌要請「翻譯」,根本無心與蔣議員對話。不是要同情蔣議員,但人家請來做節目,不是來做戲,連坐車也不肯同車,林日曦對待別人的態度也實在異於常人。早在VIUTV開台前已經看過相關的預告片,只是感覺到林日曦的不禮貌。這兩集分明就是為了「搞串」個節目,製造話題,十足他這個人平時的創作,一點也不覺得驚訝。林日曦與蔣麗芸本身在生活上不存在交集,只是節目組覺得組合夠話題性而湊合。林日曦自以為代表青年人,代表「民主」的一方,而蔣議員就代表建制。即使在政治論述在分成很多的光譜,但他們的話題性不在於「政治」了,而是一個壞小孩與姨姨之間扭計的對決。

而到最後一對組合,周庭與何君堯。他們的矛盾卻放在親日與親中的身上,周庭愛的是物質的日本,而何君堯的身份必須要「愛國」。但無論是日還是中,各有所愛,不需要強迫一方接納。在節目中他們談到敏感的政治問題,談了很多對香港的看法,但其實親日與親中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喜好的各自表述。而這段時間周庭所在的政黨《香港眾志》傳出資金告急的事件。周庭雖然是親日但還是對日本國內的政制還是不理解,各種參議員的手段、選舉也不是有得選就一定是公平的選舉?選舉說到底是關係連連的。不過說「愛」是無比簡單的事情,何君堯不能不愛,因為他的功職與立場。而就報紙的報導及《香港眾志》的立場,他們似乎覺得說話拗得過人,讓人「口窒窒」,取下話語權就是好事。而這個社會很大、很多聲音,而不是只得一種,如何因少少的爭辯而甘於自滿,那就不是從政者所為。而這些曾經的「黃絲」說實話是「藍絲」是無疑的,大家都只許一言堂。再者就功能組別的問題而言,功能組別也出產到泛民的代表。即使是選出「建制」也是一人一票的實踐,這一點無論站在什麼立場都不能忽略。單從「拗嬴場交」就論功行賞點評,這是絕無意義的。

「政治」問題無比複雜,但在這些節目中就沒有討論意義,只是可以看到某部份人的修為,不代表一切。真人秀始終要帶出尖酸刻薄,人性醜陋、出醜、演戲的一面,無疑在話題上是成功了。至於賣不賣帳就是在觀眾自身,媒體人畢明在文章中也寫到《矛盾》這檔節目不是鋼,錯過沒有追看的意慾。這方面製作組還是要反思,到底節目的觀點、想帶出什麼信息?而節目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攝像機太過手搖,有時候帶出的東西過於沉悶,比如是何韻詩的一集花太多時間在牧場。還是有待進步,說實話VIUTV蜜月期已過,該批評的還是應該批評。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迎奧運#1】開心少女練跑日記—看新藝城《飛躍羚羊》

 電影資料館正在舉行新藝城的回顧展,喜愛八十年代的舊港片、或許製作是瑕疵的,但會看到當時的社會風貌與人物的善良。講到袁潔瑩與新藝城自不免提到「開心少女組」帶來的電影「開心鬼」系列,新藝城的電影裡也相當多以「開心」為名字的,在短短十年的歲月裡(1980-1990)黃百鳴、麥嘉還是創作出不少佳作。鄭則士作為總導演的《飛躍羚羊》(1986)在當年的票房上慘淡了一點,只收得四百萬。票房差不一定是差電影,在今日看還是津津有味。除了戲中的女神外,鄭則士的「搞鬼」演出也讓嚴肅的電影增添了趣味。

                                        

 
「飛躍羚羊」一詞是從紀政的身上來的,不知道紀政是誰可以翻查維基百科。在七十年代的墨西哥奧運她得到了華人第一面跨欄銅牌,是台灣人的驕傲。時至今日華人在田徑場上有驕人的成績,劉翔奪奧運金牌、100米的決賽也有中國人的身影,而在香港也有港人衝擊奧運。紀政是一個華人界別的傳奇人物,但年少時她在田徑與學業之間曾經存在過取捨,曾參加過兩次奧運,最終也墨西哥才得以揚威。而《飛躍羚羊》就是借她的故事來鼓勵新一代人要堅持,而她在電影的客串可算是有一定的意思。

 
故事圍繞著「少女組」的青春夢,黎姿、羅明珠、袁潔塋希望代表香港參加國際大賽,但並不是「想」就成功。經過紀政的篩選,最後選出十個少女進訓練營。而她們的教練是鄭文雅,一頭短髮運動造型的教練也並非善男信女。少女與教練一見面就有不少磨擦,「少女組」恥笑受傷的教練,甚至質疑她的能力。另一方面少女們與教練一開始欠缺信任。電影主要講述一群女生不斷挑戰嚴謹的教練而又一面成長與進步的故事。
紀政與鄭文雅
  電影相當好看,第一個好看當然是女生們的演出。黎姿的一身古銅色皮膚、袁潔瑩的清澀(作為袁的粉絲就一定要看《學校風雲》(1988),袁被迫脫衣的一幕太深刻了),還有鄭文雅的清爽。在衣著打扮各人都十分性感與運動型。電影雖然是與青春有關但也略略談到她們的家庭。袁潔瑩演的窮家女林杰,放假不回家。原因是外婆不認同她在運動的選擇。而黎姿演的富家女寶兒看似什麼也有,但她最想得到父母的注意。有一幕還是挺感人的,黎姿在比賽失利,心理上有點埋怨父母,比賽時父親總是缺席,而她認為母親只關心她獲勝的時刻,另一點是她感覺父母只愛關注她哥哥與姐姐的成就。但後來母親與女兒解釋,是因為迫得哥哥、姐姐太緊,所以希望她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黑人黎姿與袁潔瑩
  除了帶出少女對家庭的想法外,教練的故事也是一個伏筆。袁潔瑩與教練的家人都是「留白」的,即使後來林杰在場賽上出了事,家人還是沒出現,意味是始終不認同她的選擇。而教練的「缺失」是在於她的父親來不及看她的成就,而她的運動員夢想因意外而破滅,故此她著緊少女們的成績,並把希望寄托在她們身上。 紀政在電影出現的意義是賦予了一群青年人的夢想,同時也成全了教練的心願,她給了教練一個圓夢的機會。她的出現在某程度上也是一個圖騰與象徵,表達了華人那種不想輸給外國人的心,故在電影裡也寄託了這群的青年人。通過最後的四國青年錦標賽少女與教練均代表「香港」,有意替加油,同時也引證了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事實上十年過後香港滑浪風帆代表李麗珊為香港首奪奧運第一金,得獎後她也曾經講過「香港的運動員不是垃圾」。

 
青春電影理所當然以反叛為題,少女不反叛就少了火花。於是電影裡的鄭文雅一方面要照顧這些自以為是的少女,又要提升她們的成績,讓她們增添信心與改善技巧。而在十個人裡面總有成績較優秀的人,要成為「代表」就要競爭。而戲中有一段就講到林杰與寶兒要爭個你死我活,但無論如何競爭,都離不開是好朋友的關係。十個女孩為運動而奮鬥的故事就怎會不好看?故事不只選手熱血,就連教練也一樣為了目標而奮鬥,雖然過程中有所質疑自己但最終憑著彼此建立的信任而獲得好成績。此外,在訓練營裡有不少軼事,例如鄭則士演的食堂老闆與少女的搞笑對話,肥福的無力吐糟默默伴著這些少女成長,既有愛又寫實。

 
再者,這種單一運動題材的電影在今日香港已經少見,今日的電影總愛把少女寫成貪慕虛榮、賣淫、而鮮有定立一個目標。即使是運動題材的電影在香港也罕有,因此《飛躍羚羊》也許很粗糙,沒有什麼大道理,但最簡單的劇情還是會觸動人。看著一群無知的女生由打打鬧鬧到認真做一件事,珍惜彼此建立的友誼。最喜歡的還是鄭文雅的一句話「你們是我最喜歡的垃圾」,或者很老土,但說出來還是挺有愛與燃的。這句話也寄語香港運動員。曾經有不少人說香港足球球員是垃圾,即使是本地人也故此說,但無論成績再怎樣「你們都是我們最愛的垃圾」,只要是代表香港的都是我們最愛的,沒有任何東西可取代。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香港九十年代同志電影初探(四)--1997.不如我們重頭「o黎」過

王家衛未必是個負責任的導演,一套《2046》拖了五年才拍完,《春光乍洩》一隊職工走到阿根廷,一留就是半年,電影一拖再拖始終未了完。拍攝隊伍一個一個因著導演沒有目標或者思鄉回家了,王家衛帶著虛無去到阿根廷、他不知道整個故事應該走到那裡,看過《春光乍洩》再看《攝氏零度:春光再現》(簡稱《攝》)就會看到電影有很多的可能性,當何寶榮不再是張國榮而是梁朝偉,被電影一刀斬掉的女性角色如何圍繞著黎耀輝與小張運行。《春光乍洩》留下了很多秘密,即使把紀錄片一看再看還是無法解釋當中的愛。虛無的王家衛成就了《春光乍洩》的成功,但同時也讓一些人感到心痛。痛才會讓人感到存在的價值。

                    

 
剝削張國榮.機心重的王家衛
  在拍攝《春光乍洩》時,王家衛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去到那裡就拍到那裡,他腦海中沒有故事的方向。但由於影帶實在太多,所以後來有紀錄片的出現重塑那些零碎散亂的故事,同時也帶出電影以外如何影響到當地華人從影的故事。如果用現在的標準去看,王家衛未必得到投資方的許可就准許拍攝,而現實中有多少演員肯與一個導演「慢慢摸索」?梁朝偉在拍攝《2046》已經損失了四千萬,而梁朝偉在《攝》中提到拍《春光乍洩》時去了兩次伊瓜蘇瀑布,但他當時有個想法是想乘飛機立即離開團隊。當時一個一個人的離開,大概是受不住王家衛的吊兒郎當。或者王家衛的確很討厭,張學友在《阿飛正傳》後聲言不再與王家衛合作,原因是一個NG了六十次的鏡頭讓學友感到被冒犯。一句「算了」結束了友誼關係。

 
而《春光乍洩》也間接令到哥哥感到不舒服,影評人舒琪在零六年的一篇文章講到《春光乍洩》是對張國榮的一種剝削與傷害,王家衛拍同志片的立心不良,他並不是要推廣同志平權帶出同志社群的需要,而要是製造一種明星效應、製造話題。據聞他首選的是劉德華與黃耀明,也許是明哥的同志身份太突出了吧。後來找到了張國榮,而在戲中他演同性戀就讓人有種演自己的感覺。很多媒體與大眾都認為同志演員在電影裡演同性戀就是「做自己」,到現今荷里活的Ellen Page在出櫃後也有炒作的新聞。性取向無故被擺上抬,人們討論的不再是電影本身而是一個人的性取向,在戲裡「做自己」變得理所當然。舒琪的批評並不是無道理,再者就是傳統頒獎禮也傾向將獎項頒給直人演員,感覺上「直人」演同志就很與眾不同,並沒有置哥哥在同樣的標準。在拍畢這部電影後哥哥也宣佈不再與王家衛合作,他大概是感到不舒服所以就不再合作了。

 
遠走他鄉的1997
  雖然電影在拍攝時有爭議,但王家衛在堆砌上也很成功。而電影公映亦都是1997,代表什麼?代表回歸前的迷思與混亂。為何電影要到南美拍攝,也許是一種逃離。既是對香港的逃離也是對同志身份的逃離,在黎耀輝身上是有幾條線的,第一是他對父親的愧疚,第二是去南美的目的原先是處理父親的後事,卻發展父親是基佬。第三是他與何寶榮困在香港太久要離開這裡。97年的香港,該移民的都移民,移民是香港的核心價值,直到今時今日無論香港發生什麼都依然是移民為先。何寶榮與黎耀輝在香港得不到世俗的認同,唯有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開始。又或者這部電影牽涉到「回歸」的命題與隱喻,所以通過人離鄉賤表達「家」的重要性。起碼黎耀輝最後回到香港,然後去了一回台灣,或許是帶了一種華人對「根」的重視。一開始電影就帶出他們二人的無家感與疏離感,兩個人都彷彿背負著太多東西,內心世界都非常沉重。

 
在過往的港產片中也甚少有去到南美拍攝的,而且全都是一個陌生的環境。《春光乍洩》無論在調色還是環境的佈置上都襯托了一種中古的味道,一種頹廢的美學,再加上燈光的佈置才有「潮濕」的意味。屋裡的破牆壁、破壞的房子帶出落泊的感覺,而何寶榮與黎耀輝本就是一對苦命鴛鴦。去到遠方花光所有錢,黎耀輝的心在何寶榮身上,但何寶榮卻不懂得欣賞。他們的戀情有如地緣政治般複雜。最終版的《春光乍洩》消減了那些可能引致令影片更加多元素與複雜的片段,如果加上「女性」的愛慕,也許觀眾就未必看過明白,或許現在是最好的版本由始至終都是圍繞兩個男人的苦難愛情。黎耀輝與何寶榮雖然分開了,但通過對小張(張震飾)的寄情淺淺地又帶出了一點希望。

                        
 
不存在的「女人」
  影評人認為電影剝削了張國榮,看過紀錄片的觀眾會認為關淑怡何謂是最冤的人。事實上在拍攝的時候,在王家衛未定下最終方向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兩個關著黎耀輝身邊的女人。要知道這些秘密就要看《攝》,《春光乍洩》之所以引起當地華人的關注也是出至於一間中國餐館。有一幕是黎耀輝為何寶榮自殺,而餐館的老闆娘是暗戀黎耀輝的,這一幕後來給刪去了。餐館的故事就成為了小張與黎耀輝故事的開端。至於關淑怡,她飾演的是一個導遊,同樣也是愛著黎耀輝的,但同時她也知道黎耀輝不可能愛上她。於是最後她去了伊瓜蘇等這個人的出現。除了黎耀輝外,關淑怡還在小張身邊出現,彷彿形成了一段三角戀。

 
電影原先一個預想是梁朝偉死了,但結果導演為他安排了另一種生活。假如關淑怡在電影裡存在的話,故事一定會更加淒美。當基佬遇上不能愛的女人,一個默默守護感情的女人,真是浪漫。不能不喜歡關淑怡,在戲中她是個知性的文藝少女,更多的是她與小張也好,黎耀輝也好也有那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在沒有太多華人的阿根廷,寂寞的心悄然走近。王家衛留下的秘密最終由關本良與李業華的紀錄片裡解封,《春光乍洩》最成功的莫過於是開闢了多線性的發展與隱藏了線索,兩部片加起來使電影成為外界眼中謎團。而其中一個關注點是關淑怡唱的贊歌,唱起來與當地的環境融為一體,心思、意念幾者加上就成為了「經典」,令人愛不釋手。此外,電影主角的名字用上攝影助理的名字,但帶出虛實之間的謎。事實上真正的何寶榮與黎耀輝都是有家室的人,被王家衛挪用成同志戀人還是較特殊的。

一生人只想找去瀑布的人

  何寶榮與黎耀輝的愛情就只差一步,如果去到瀑布就意味得到應許,但無奈在半路各散東西。何寶榮的不羈不受拘束,黎耀輝要腳踏實地賺旅費回香港。兜兜轉轉他們又再碰面,而何寶榮只是因受傷而無家可歸,再回到黎耀輝的懷抱找尋溫暖。即使怨恨黎耀輝也心軟了,他根本沒法離開何寶榮,信任不了他。如是者他們又過渡了一段又愛又恨的歲月。黎耀輝把何寶榮的護照收藏,是深怕他離開,但最終還是離開了。在拍攝的時候,哥哥就先行一步了,後半段就開啟了小張與黎耀輝的故事。他們之間未必存在基情,也許是朋友以上、戀人未滿,但最終黎耀輝實在抵受不了「無腳的雀仔」,何寶榮的飄忽、有多位的情人、找不到「心」的所屬都對他造成傷害。差一步就是差一步,戀愛關係的衰敗就是看那一步。後來黎耀輝為情自殺也是因為太愛了,但太悲劇所以沒剪接出來。

 
在導演的口中小張就像是年輕版的何寶榮,但起碼黎耀輝知道在那裡可以找到他。最後黎耀輝一個人去到瀑布,畫面很壯觀,就像釋放了某種的心事。經歷過愛情的衰敗重新拾回自己,黎耀輝走到新的出口。說實話,黎耀輝此人是特別的糾結,從後來的獨白中他去到「魚塘」,他不想自己變成何寶榮但最終大概明白了為何何寶榮會如此濫情,因為寂寞、因為想要新鮮感。新鮮感讓何寶榮在異鄉碰壁,無止境的飄泊,一對異鄉戀人在當地各有經歷。愛情總是會留下遺憾,這也是電影「傷人」的地方。

 
《春光乍洩》並不是一部隨意翻看的電影,縱然一切都很好,有明星、有故事、有迷戀之處,但看過就會感到唏噓。不只是同志本身,而是愛情的磨練與傷害性實在太強,要花點空間去消化。更唏噓的是這種有風格的電影只會在九十年代出現,今日在香港再沒法找到這種有深度、肯去創造的電影。同樣,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的過期菲林也只會在當時出現,有些電影的質感難以忘懷。雖然這不是華人或者香港第一部同志電影,但是在康城卻是一份榮光。帶著香港的演員與導演乘光影夢飛翔。它的意義不只在於獎項,不只產生對當地華人的影響,更影響到一同工作的南美人。在紀錄片裡為團隊工作的職員在台北看過電影後就回到南美投身電影工作,這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延續。這部電影實在有太多數不盡的優勢,演員的配搭大路但劇情卻是小眾的,音樂與美指、攝影與意識都是一絕。1997不可以重來,而王家衛最好的作品得罪講句也是停留在九十年代。往後一個人有太多的計算,在創作上就無法回到本位之上。奈何香港影迷愛「造神」,曾經去過王家衛的座談會無論是主持還是觀眾都只當是偶像祟拜。或者,應該與他講一聲「不如我們重頭o黎過」。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真人真事改編與「福音電影」的必然關係—以關信輝電影為例

  《五個小孩的校長》成為2015年香港本地最高票房的電影,使關信輝的電影之路更上一層樓,更成為他的代表作。但較早的是關信輝的身上貼了「福音電影」導演的標籤,從1999年開始他就開始拍攝福音電影,首作為《天使之城》,其後《生命因愛動聽》(2001)、《天作之盒》(2004)、《流浪漢世界盃》(2009)。在一個基督教論壇上他曾講過商業電影《賤精先生》(2002)也算是去除包裝上的「福音電影」,在意念上卻帶著宗教導人向善的色彩。導演就明言不知道「福音電影」為何物了,但肯定的是他為有宗教背景的影音使團製作電影就為他帶來福音電影導演的稱號了。

  對關信輝的印象無疑是「恐同」,同樣是基督教論壇的文章產生了負面印象。在之前《跟著矛盾去旅行》請高皓正與何韻詩去愛爾蘭,其中有幕挺深刻的是「高主教」跟何韻詩與同志說對不起傷害了他們的感受,整個節目告訴我們教徒與同志除了價值觀之外是沒有分別的,他們還可以和平共處。但現實基右的團體經常性針對同性戀與性小眾,口口聲聲說不歧視但行動與語言上卻稱他們犯罪,今日香港連性傾向歧視條例也欠奉的時候,總是把「下一代」放在口中而不是教導他們認識其他群體的人。使基督徒與同志之間產生對立,不止是同志的議題,基督徒在社會上也產生負面形象,特別是有「高主教」這類虛偽的人士,終日把神的教義排在口邊,但《聖經》畢竟已經出版了千年有多,別忘了《舊約》有不少亂倫的篇幅。宗教說到底是應該與時並進、導人向善,而今日在香港基督教對異見者的態度與法西斯無疑,經常說要了解,要接納,但最終不能夠身體力行。寫這篇文不是要批判宗教,只不過宗教也應該以人為本。

  電影世界是大千的,福音電影在基督徒眼中是使命,傳教是基督徒的工作、傳得愈多就會得到天上的大財寶。電影就是其中一個傳播的手段,特別是基督教經常性講要做「見證」,所以這些真人真事的故事就成為了神在主人翁身上彰顯榮耀。關信輝的電影絕大部份都是用真人真事的故事改編,《生命因愛動聽》(2001)是有關一個社工患癌的故事,《天作之盒》是已故謝婉雯醫生的電影、《流浪漢世界杯》亦是一個勵志的故事,或者《五個小孩的校長》在某程度上也可理解為「宗教」?如「五餅二魚」般把不可能成為了可能,這方面就無謂深究。

  福音電影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聖經故事,另一類就是真人真事的故事。但怎樣才叫彰顯神的榮耀?很諷刺的是走向韓劇化,《生命因愛動聽》與《天作之盒》都是那種慘鬥慘的故事,不是老婆患癌就是老公死亡,然後自己也死了。死後就約定在天堂再見,可能基督徒會明白上帝要他們到這個世界的功用,但對於外人就真是不能理解這些主角面對疾病時總是如此樂觀,福音電影離不開煽情與經常性有意無意講到神。撕開了包裝的福音電影與普通的故事無疑,不外就是「感動香港」式的人物展影,只不過主人翁多了個基督徒身份、電影的配樂用上詩歌串連而已。所以關信輝認為自己不知道什麼是福音電影也是說得通的。在香港沒可能拍什麼聖經故事,這裡沒有苦路、也沒有十二門徒,所以就要用真人真事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都是很平凡與微小。《生命因愛動聽》的TRACY與普通病人無疑,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描寫小夫妻的愛情。幸運的是他們並不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否則連耶穌也打救不了。

 
最近張德江來港,十三年前的沙士奪去了香港299人的生命,當中包括8個醫護人員。昔日為廣東省省委書記的張德江一到港竟然談起這件事,若不是當日廣東省隱瞞疫情,香港會有1755人患病、民不聊生嗎?沙士之後,電影界其後也拍攝相關的主題去勉勵港人,曾志偉牽頭的《199電影行動》、《金雞2》裡的阿金發起「一毛一例湯」、背景就是圍繞沙士的時候,要發放正能量。而在沙士其中一位殉職的醫生就是有「香港的女兒」之稱的謝婉雯醫生。她的故事有什麼價值,也許就是她是第一個殉職的醫生、第二是她自告奮勇走進屯門醫院的沙士病房為病人插喉而感染疾病。總要有人去做這樣的工作,或者是醫者父母心,所以特別的珍貴。其三就是她與丈夫Albert的愛情故事坎坷,同為醫生的丈夫在婚前患上血癌,婚後年半就去世了。他們的故事被寫下成《天作之盒》,更感人的是謝的父母也很支持女兒的工作。謝婉雯在病塌上還想著工作的事,以三十五歲壯年離世實在是遺憾。
                                    

 
《天作之盒》雖然是所謂的福音電影,《彩虹下的約定》與《愛是不保留》這兩首詩歌唱到街知巷聞,但電影的重點是一對戀人如何的守護與帶出她們的戀愛故事,而且拍得不俗。但事實上電影最成功的一點是「謝婉雯」這個人實在太深入民心。再不是如往常的福音電影般隨手找個人寫寫就算。創作人在面對改編的時候也要做「守門人」的角色,電影人物到底有何重要、故事有多的重要?《天作之盒》的背景是沙士,而沙士代表了那個時候香港人的不安,需要有正能量,故此電影並不難看,而且有時代感。

  後來的《流浪漢世界杯》也是真人真事的電影,社工帶著一群流浪漢走出香港,讓邊緣人找回信心。也算是都市生活的寫照。他們每個人背後都帶著獨特的故事,而這事也香港也得到點回響,亦是社會公益的一種。所謂福音電影對導演來說也只不過是一群基督徒的工作,工作也好、面對社會也好,香港是需要多點友愛與關懷。雖然這些都是福音電影但背後離不開愛的信息,而愛是非關宗教的。或者香港除了基督教外其他宗教也沒有太大的勢力去拍電影與做宣傳吧。拋開宗教方面,這些的電影還可算是小品,無傷大雅,又不一定要認同。是否遇見上帝也是要看緣份。


  除了關信輝的電影外,千禧年也有一部由張祟基、張祟德演的電影《極度智能》,講述文仔因交通意外而癱瘓的故事,文仔利用天賦而感染身邊人。雖然也是那種講「疾病」的電影但有緣份的也可以一看,福音電影可算是香港電影界的異數。特別是《生命因愛動聽》是第一部可以進戲院的「福音電影」,其後《天作之盒》能引起一點回響,此舉或者在教徒界方面是個神蹟吧。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明天也要活下去》與木村沙織的排球人生

 TBS2010年拍了一部日劇SP《明天也要活下去》(明日もまだ生きていこう),播出的日子正是世錦賽的時段,旨意為當然的王牌木村沙織打氣。今日特別想寫這篇文有關木村沙織的排球人生,借意向她致敬。16年里約奧運後,一直盛傳30歲的木村沙織退役然後與男友結婚,再多的不捨也會成為現實。而「木村沙織」除了代表日本排壇的第一美女外,更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在日本排壇人才輩出之下,除了木村之外也難以找到其他人每年都有幸代表國家隊打世界大賽。而最初在國家隊亮相時還未高中畢業,2003年世界杯只是高二的她作為替補發球,然後高三就代表國家出戰雅典奧運、此後2008北京奧運與2012年的倫敦奧運。里約奧運是她第四次出戰奧運,亦有可能是她最後一次披上國家隊的戰衣。



 
這部劇裡木村沙織並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另有其人。那個人叫橫山友美佳,她是木村的好朋友、好姐妹。要講木村的排球人生,友美佳的地位是極有份量。她們倆所就讀的下北澤成德高中是日本女排的搖籃,從前國家隊的大山加奈、有大隊長之稱的荒木繪理香、到沙排界的大山未希、近一點有現役國家隊的大竹里步、木村的妹妹效力東麗箭的自由人木村美里、在16年奪得日本春高大賽冠軍的王牌選手黑後愛等人也是從這所學校裡橫空出世。這所高中更被稱為排球的「名門」。在木村高一那年師姐大山加奈對陣擁有栗原惠的誠英高校,最後成為當屆春高冠軍,更在高中排界獲得為三連霸(春高、國體、綜合運動會)。至今仍然是日本媒體的焦點。

 
很多球迷都說木村沙織在中學與高中的確很幸運,遇上了疼愛她的前輩。但更好運的是她懂得把握機會,從2003年的初次亮相人們開始認識這位高中生、從高中生到球星是需要磨練。木村最幸運的是她身邊有陪著她追夢與給機會她的人,第一個人叫柳本晶一。經歷過2002年世錦賽的慘敗,柳本監督走馬上任。2004年,他招了木村沙織與同校另一位高中生橫山友美佳進國家隊。本來二人也是希望之星,為著排球與去奧運而奮鬥,但天意弄人。天要友美佳患癌,要她接受死亡。橫山友美佳的病與死,對她是一個打擊。二人曾經許下承諾要一起去北京奧運,結果在北京奧運資格賽前一個月友美佳離世了。要是友美佳還在日本國家隊的話,接近一米九的她會成為「第一高度」,而日本隊的身高不用成為軟肋。在面對當今列強擁有多名一米九的球員下,日本卻什麼也沒有。

 
友美佳在青年時期正值當打之年,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協助,本應是一帆風順如願成為排球國手,但上天就要她斯人獨憔悴。《明天也要活下去》是改編至她的同名著作,在橫山去逝後一個月書本面世了。不得不留意的是書的副題寫上「18歲給癌症制裁的我」。2005年,在確診患病前的幾日還在慶祝生日與如何應該考試,往後幾天柳本監督到校找上了木村與友美佳,延遲了看病。2004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日本隊還有登陸了她的名字,可見國內對她的期望值並不低。本來好姐妹為北京奧運目標而奮進,但結果只有一個人帶著另一個人的夢想。劇集難免有外加的元素,但看著兩個女生的互相信任與鼓勵的確是感動。但在書本裡的友美佳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天真與樂觀,雖然她在患病期間也有去追尋新的夢想,要考進早稻田大學。即使有新的夢想,心裡頭始終放不下排球。她在書裡如是說「我也是人,我也有夢想,有什麼不對?」疾病使她放下了心愛的排球,當她找到新目標後癌症又不幸復發,著書成為她臨終前最後的夢想。

  日本女排競爭激烈,2004年雅典奧運荒木繪理香落選,當時的日本女排出現以十九歲栗原惠與大山加奈為首的「雙子星」,如無意外栗原惠的排球生命也會在今年完結。目前日本國內的聯賽都已經完了,栗原惠的故事又是值得書寫的,特別是雙腳都出現問題要做手術的艱難歲月,還有術後如何的堅持到現在,從過去的主力頓變成替補,或者在場邊拍拍手。而大山加奈也因為傷患問題更早的離開排壇,現活躍做主持工作。木村似乎沒有經歷過競爭,她的排球生命從用替補發球開始慢慢成為隊裡的核心與王牌,也因為她擅長打各個位置也增加了教練的信心,得以有較好的發展,故有全能少女之稱。在她的高中生涯就得到高的評價,有多少高中生就有機會去奧運?目前日本女排雖然有來至高中的選手,今年高三的宮部藍梨,但對高中生的期望值明顯與當時的木村差很遠。
下北澤成德高中奪得16年春高冠軍,高中新星黑後愛成為MVP。
  橫山友美佳與木村沙織在下北澤成德高中並肩作戰,互相扶持,在隊中打上了主力位置。好不容易成德高中打到了中學生最後的舞台,但命運卻把橫山與木村分隔。在春高決賽中木村不慎在比賽中途與橫山相撞,木村的腳跟被踩倒被迫退場。不幸的是,那是木村最後的春高,而橫山的心裡卻很內疚。木村的人格魅力是相當的吸引力,幽默、愛笑、愛玩、愛作弄人、不拘小節,所以她與橫山之間的感情並沒有動搖過。在橫山被病魔纏繞那段期間,木村也不時探望與慰問,但兩個人的命運愈行愈遠了。感人的是木村並沒有忘記對好姐妹的承諾,在橫山病重的時候柳本教練問木村要不要去醫院看看,但木村說不。這不是狠心,而是她明白到「一生懸命」,距離比賽的日子愈近就要更加努力。零八年京奧,日本只拿了第五名,但對當時的木村來說心理上一定不容易,但對故人的思念與情份上卻是圓滿了。橫山的故事就像是《一公升的眼淚》,天悼英才。每當木村談起忘友,內心百感交雜,眼淺的她總會禁不止留下眼淚。這部劇或許有點煽情,但兩位主角比嘉愛未與相武紗季的演出動人,使一個平凡的故事增添溫情與友情的元素。運動與疾病看似是兩個不相關的題材,既帶著運動的熱血,又帶著面對頑疾的悲痛,但串連起來就會看到人間有情,看日本映畫往往是喜歡那份樸實的感情。


排球月刊為北京奧運而編的特別刊物(木村與栗原惠)
  《明天也要活下去》在一零年發表,那一屆世錦賽日本的戰績可寫進歷史,奪得了三十二年久未露面的銅牌,其後在一二年倫奧獲得了眾睽二十八年的奧運銅牌。在倫敦週期是木村沙織事業的高峰,經過多年展示出成熟的表現。而在排壇打滾七年終於有出國的機會,由國內的東麗箭到土甲豪門。出國看似是好事,但這段時期卻令她萌生退意。由原先一直做主力淪為在場邊做替補,對於一個有野心的運動員是多麼的不愉快。柳本晶一離任後,現任真鍋正義監督上任,他也很重用木村。13年他特意到土耳其挽留,並承諾讓木村當隊長。於是這幾年就有了「小隊長」之稱,而倫奧隊長荒木因為生產的緣故,13年後再沒參與國家隊的比賽,直到今年里約奧運才歸隊。而今年有幸看到「大隊長」與「小隊長」的出現,談她們的情份就要由成德中學開始,還未長高的木村在初中已認識前輩,一進高中就有機會當上主力。日本女排就像是個大家庭,師姐妹的關係融洽,有些成員是世交、也是高中的同學,女孩間的情誼特別的寶貴。而排球運動一直強調「牽絆」,一個人並不會成功,要一個團體齊心一意才事成。

 
里約奧運亞洲與世界資格賽在514日開始,基本上這是木村最後的奧運會。而她也是日本史上可以去到四次奧運會的人,而日本要靠這個比賽爭取一張門票,所以不可以錯過。這次無需要為友美佳而戰,而是為個人與隊伍而戰,而真鍋監督稱目前隊伍以木村為核心。隨著年紀愈大,木村的攻擊力也不如顛峰時期,但慶幸的是她依然是全能型選手。在身體與在心理上也可以帶領著隊伍,可以做到溝通與鼓勵的作用。還是希望日本收獲門票,然後有佳績。
(CR:石島道康)

 
木村沙織由初次在國際賽亮相到今年已經是第十三年,除了排球外,木村還有接過廣告代言與出版寫真集。除了贊助商美津濃的廣告外,她還接過土耳其航空的廣告,11年國際排聯曾經辦過一個叫HEROS的活動,她也入選其中。而她與昔日的師姐從高中的比賽開始到在國內聯賽打拼,互相見證對方的成長,見了光輝時刻與退役,球隊也曾經是日本聯賽冠軍。今年日本排球聯賽視為木村最後的一屆,與春高一樣的結局是被下場了。春高那次是被別人踩倒,而聯賽最後一場比賽因落地姿勢問題而扭倒了,最後球隊得到季軍。賽果是否滿意就不評論了,但有機會見到她在賽場就應該要珍惜。多年過去,無論在球員心目中還是球迷心中都已經成為了靈魂人物,球迷喜歡看她的一舉一動,有些雜誌總愛把焦點放在她的身材。畢竟在球壇多年,經歷大風大浪,多了一份世故。當橫山友美佳講到「明天也要活下去」為自己打氣、為自己的目標加油時,木村明天請繼續加油,不論是通往奧運的路還是以後的人生,都要勿忘初心。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免費之外.OTT的列強割據

亞視在電視上已經消失了一個月,據304部隊所言(304部隊就是最後被清盤人德勤遣散的正式員工)亞視的確有準備發展OTT平台。OTT是什麼?就是Over the top的盒子電視、或者是網絡電視,主要功能是點播與直播,給予觀眾選擇的自由。而亞視本來是等中國文化傳媒的資金到位,正是籌備的時候胎死腹中,亞視在停機前還一直在播OTT平台的信息。無奈的是觀眾知道有OTT平台但怎樣收看卻不清楚,意味只聞樓梯響。本來員工還想永續亞視,但最終苦無去路。Viu tv開台已經一個月,渡過了蜜月期,而同時在標清電視開台的港台電視的收視為0點,可謂是慘不忍睹。不過官台的節目未必太迎合愛看娛樂、劇集觀眾的口味,就只有等待知音人上釣,而官台也不算在商業電視台的牟利競爭,這樣一併比較是沒有意思的。港台的作用也不是為了替代亞視而存在。

前幾年世界杯「小米盒子」興起過一時,奈何隨著內地的廣電總局頒領下一波「盒子效應」而出現的產物被取締。而「小米盒子」在香港的廣播事實上是屬於非法的,不過在法律上就存在的灰色地帶,亦都難以追究。而今日主流電視台都說要發展OTT平台,目的是要在電視市場上分一杯羹。的確現在看電視再不局限在電視,而平台發展到網絡與手機、亦都包括在平板電腦。OTT成為了電視業主流外的一大市場。

早前TVB舉行了盛大的MYTV SUPER開台禮,主打五大劇台,勢要成為中文版的NETFLIX。而VIUTV早在開台之前就已經發展OTT平台,主打日韓劇為主。美國龍頭NETFLIX年初進佔香港,主打美劇與電影。而內地的樂視盒子與樂視電視也進軍香港,並獲得英超的播映權。四大OTT平台吸納不同層面的觀眾,TVB資深體育記者也轉職到樂視講體育。美劇與看日韓劇的觀眾各有支持者。某程度上NETFLIX在劇集上是佔優的,大約七十多的月費、一個帳戶就能看,不需要機頂盒。不過對於電視並不是智能電視的觀眾恐怕會麻煩點,就要用PS4或者是電腦/手機的投映才可在電視上看,相對老人家與主婦操作會困難。而暫時節目也沒有配音,在香港看美劇的人群也不如外界的多。

至於VIU TV的OTT平台是暫時幾個選擇之中待遇是最好的,因為是免費的。一個手機的APPS、一部電腦、甚至不用帳戶就可以看到日韓台劇。不過目前VIUTV播出的日韓劇都在VIUTV的OTT平台上看到。在電視上看與OTT平台的分別就只差在配音的問題上,但喜歡劇集的人可以不限時間的追劇。劇集與綜藝的節目數量說實話也不少,免費的東西來說可謂是大滿足。

而MYTV SUPER的價目就有點取巧,機頂盒可以租可以買,基本月費雖然是68元,但如果要看點播就要再多加68元,變相是百多元。對於消費者那有時間看直播,所以點播節目是有潛力的,奈何又要付費,這不是搵人笨。再者看看它的五大劇台,有些劇集已可在網上觀看,到底有什麼真正的價值?只不過是把收費電視的模式加以改良,但實情卻沒有什麼特別。可恥的是連那些外國的免費新聞台也當正是「益街坊」的心態送給觀眾,整個MYTV SUPER有三十一條頻道但至少有十條都不是有什麼特別之處,就連恆常的81-85台也計算在內。就連bein sport(一個看足球的頻道)也欠奉,除了賣劇集外就沒有賣點。

Netflix的優勢就是有自家劇集,而MYTV SUPER的香港劇集部份成為了「歲月留聲」與「倉底劇」的集中營。事實上今時今日看日韓劇有很多方法,觀眾只會看有話題的劇集,卻看VIUTV的「太陽效應」,人家除了在OTT平台播出外還在大氣電波播放,還懂得造勢。而MYTV SUPER在內地的劇集上已經走遲了世界一步,比如是內地的《X月傳》與明朝女御醫的劇集。此外,TVB即將播出的《瑯琊榜》也是在內地過氣的劇集。到底TVB在劇集上還有什麼優勢? 在劇集的製作上還是「一台獨大」的。MYTV SUPER推出,反應未必會好。首要是TVB的免費品牌深入民心,故大家就搞笑地說TVB把免費的東西變成收費是個倒退。

至於樂視,開始之時大家都很擔心內地資金進駐香港。但它成功的是打進球迷的心,為了看足球可以去到幾盡?真正的足球迷家裡會有所有電視台的機頂盒看盡聯賽。而英超是香港人喜愛看的,但NOWTV來年失去播放權。基本上最貴的服務也是來至樂視,球迷無論如何照單全收。而樂視也不是主打劇集的,在香港的操作就只有體育這一塊。但單是體育就已經是一塊肥豬肉。

OTT的列強混戰剛剛開始,就看鹿死誰手。另一邊廂,有線的劇集與節目情況堪輿,當NOWTV的親生仔VIUTV與老哥TVB也出手時,有線,你怎樣發展OTT平台,還是放棄這一環?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看香港】好孩子.壞孩子?--負面標籤影響孩子一生

 開始之前還想談一下去年大熱的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元岡幼稚園避過殺校危機,至今有六十多位學生更成為區內「名校」。但2009年領取4500元,有「最低薪校長」之稱的呂麗紅在2015年所指出還是只得4500元工資,變相她是貼錢上班的。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有最低工資的保障下,她依然得到薪金與資歷不成正比的工資,就連普通一個實習生也有相應的車馬費,而她的確得到很多的掌聲與名氣,但說到底待遇還是異常的差。理想與現實往往差很遠,不想斥責呂麗紅,但事件帶出了剝削的成份,學校已經度過了危機,是不是應該給她加薪。很多市民看過《五個小孩的校長》後都欣賞呂校長的表現與無私,但無私可以當「飯」食嗎?有沒有人走出來為她抱過不平?在掌聲之下又是另一個故事,當她要自願凍薪接受這份薪酬也要貢獻學校時,大家都只是消費了「愛心」的一面。某程度上她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感動香港」,一個貼錢上班為自己理念而奮鬥的傻瓜,電影成為了15年最高票房的港產片,但要注意的是看過電影之後就別簡單說句很偉大就了事,背後有很多人默默付出。

來至程思傳的文章,文章有點意思。村校的困境、老師的悲哀,折射出香港的扭曲。
文章:http://www.pentoy.hk/時事/c157/2015/03/25/《五個小孩的校長》:他們的故事/

 
走進正題,正生書院的學生遷校無期,事件蘊釀多年。原因是一群梅窩的居民反對這些邊緣學生接近他們的社區。而最近就是東涌其中一間群育學校要遷校到屯門卻得到當區區議員、居民與鄰近學校的反對。諷刺的是該群育學校的學生全都是小學生,並沒有案底。而學校的前身是兒童之家。政府設立群育學校的目的就是給情緒、學習有問題的學生作一個中途站讀書識字,卻被標籤為黑社會、吸毒的壞學生。即使是壞學生也好就無權接受教育嗎?

 
位於長洲外島的正生書院日久失修,學生在冬天要用冷水洗澡。這些學生與群育學校的學生不同,也就是他們曾經吸毒與犯事被法庭判去接受教育的。而群育學校的學生就因屢犯校規、打架、情緒問題需要支援而進校的。但無論是處身在什麼的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任何一個。很多年前就有一部有關中國教育的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任何從事教育的人都必須觀看。偏偏梅窩與屯門的居民卻帶著有色眼鏡去看這一代青年人,與現在的青年人被標籤為「廢青」是一樣的。錯又如何?最重要是知錯能改。近幾年正生書院出產大學生,成績有目共睹。而群育學校的學生如果放棄他們的話,那他們就有機會走到歧途。


 
去群育學校讀書的學生都是主流學校以外的學生,去讀書是證明他們有心去正視自己的問題,他們大可以曠課。接受教育意味著他們重視自己的未來。想起一個《聖經》故事,即使不是教徒也應該看看。耶穌看到人群向妓女掟石,於是走上前問你們那一個沒有犯過罪的就可以掟她。此話一說,人群停止掟石。更生人士又好、正生的學生也好,案底已經一生的烙印。再者在主流學校讀書也不一定不會變壞。我們的社會在看待好孩子與壞孩子的看法上仍然與二三十年前無分別,在學校還是五個組別的時候已經定性了band5學生是壞學生,band1就是尖子。總是認為讀好書就一定是好人,但知不知道現在的學生也有壓力?第一組別的學生也會有情緒問題、家庭問題。群育學校的存在是幫助任何有需要的學生,讓他們先解決問題,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被幫助的人。偏偏這所群育學校打算搬遷到屯門小區惹來鄰近學校校長以「炸彈」來形容。

 
這已經不再是小區反不反對的問題,學校又不是厭惡性設施,基本上沒什麼好反對。但卻因學生的身份將他們標籤與妖魔化,這絕對不能接受。正生與東涌這間群育學校也只是希望改善環境,讓學生有舒服的學習環境。難道連這個卑微的要求也要「諮詢」?香港的確是一個很有問題的地方,當教育工作者牽頭去反對,有什麼資格為人師表?什麼叫有教無類?那名反對的校長也只不過是「教畜」而已。真正有問題的並不是學生,而是這樣偽善又裝作正義的人。當呂麗紅為她的學生付出,那其他學校的教職員,你們又可以為學生付出什麼?如何保護那些有需要而被邊緣化的學生?這是要思考的問題。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憶昨天.創明天的《光輝歲月—香港流行組合研究(1984-1990)》


  朱耀偉是香港研究歌詞的大學教授,目前在港大任教。研究歌詞的範疇應該列入人文科還是音樂?在他的著作《光輝歲月》裡的確有搜集資料、樂隊的歷史,但在後半部的文化研究理論單論歌詞去評定樂隊成就似乎是武斷與主觀了。而且得罪講句「文化研究」與音樂本質的討論是兩門學科的問題,「文化研究」拋出很多理論但基本上與當時的社會、與詞人的想法是脫節的,作者不是音樂人不能夠寫樂評與音樂理論,只有用文化研究作研究方向,可是文章不夠通俗、論據單薄,評一首歌只是用歌詞而不是用整體的曲風、吟唱是不全面的,而「文化研究」在研究理論上過於的理想化與不實際,只是感覺到東扯扯西扯扯,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立論與方向。儘管如此,歌詞研究在香港寥寥可數,有能力的樂評人就更加少,本書的前本講述香港樂隊組合的發展史,這個部份的資料全面帶出了為什麼當時會興起樂隊熱潮,還是值得一讀與疏理下去,為香港的流行音樂發展史留下了記錄。

                                              
  相對來說,作者對達明一派的音樂成就就有高度的表揚,今年是達明一派成立三十週年,而今日達明一派與個人發展的黃耀明在樂壇的發展都有不錯的發展,黃耀明受歐西音樂影響,在個人時期主打電子音樂,並創立另類品牌「人山人海」。要講傳承的話「人山人海」是二千年後香港獨立音樂的指標,由四方果、陳輝楊與余力姬合組的余力機構、其後有二人女子組合at17、電子組合Pixel Toy、李端嫻與陳珊妮組的拜金小姐,一個獨立廠牌在二千年曾經出產多隊樂隊組合,其中at17目前是大眾最想「復合」的組合。At17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當時走青春創作文藝路線,但走下去成員間在音樂上出現分歧。且沒可能一輩子「at17」,當初組Band是因為成員平均年齡只有17歲,當中年輕的Ellen今年已經30歲,大家都需要成長。「人山人海」的成功是擁有強勁的班底,于逸堯、梁基爵、李端嫻、達明的御用詞人周耀輝是人山人海的友好、經理人郭啟華與曾組樂隊的電台騎師梁兆輝做音樂與軍師。可惜的是at17分開後,人山人海就減產了,樂隊風潮再沒法維持下去。就連男唱作歌手黃靖也離開了廠牌。

  近幾年香港的四大樂壇頒獎禮只將目光集中在Supper Moment,Rubberband,C all Stars手裡。在大約五、六年前同是來至大廠牌的Rubberband與MR可爭一日之長短,但環球的MR屢被網民發現抄歌成為醜聞,近年在國內工作,唱片公司也放棄了他們。而Rubberband的成員都辭掉原本的工作投身樂隊,而樂隊在有持續出專輯,但不算大紅大紫。而Supper Moment憑著歌曲《無盡》而為人熟悉,主音歌手運營兩隊樂隊,一隊是獨立的鐵樹蘭,可算是主流非主流兩家通吃。學生歌唱比賽出道與通過唱片公司組合的C all Stars最初在旺角街頭演唱,雖然他們的專輯《生於斯》講述香港情懷,可是在音樂上並非組合創作,角色被動,音樂也算是罐頭的複製模式,並不突出。
  二千年後曾經有樂隊組合的風頭一時無兩,英皇娛樂推出的Twins以青春少女為主打,以校園情懷與情歌為主,一時成為大眾情人。雖然歌藝平平,但深得青年人所愛,她們的活動曾經在香港做過「封街」的紀錄,完全是萬人迷。後來見女組合成功突圍,後來組3T、組Boyz、Boyz又經過調整而變成Sun Boyz,結果都是失敗收場。上述除了at17與Twins外,商業與較出名的女子組合曾經有2R、現在有二人女子唱作組合Robynn and Kendy相對有知名度。

  二千年後的組合談不上是盛世,但也算上是小陽春。澳門男子組合Soler、說唱的農夫、Rednoon、Dear Jane、近年經常性被網民恥笑的MK POP組合。雖然是五花百門,但始終與八十年後後期的競爭相差太遠。在書裡作者列出了著名樂隊是如何出道、那些年如何爭艷,如何通過比賽與自薦而找到機會,與今日的樂隊相比是兩回事。首先今日電台再沒有專屬的樂隊時間,商業電台的《組band時間》被取消,更沒有相關的音樂雜誌讓人交友、專談音樂的消息。往時樂隊要出道可能只需嬴了比賽,但今日絕對不代表一切。最主要的心態是唱片公司不認為樂隊是值得投資,但香港的樂隊與組合並沒有因此沒落。

  在朱耀偉著作的後話特別提到主流與非主流並非對立,只是自雨傘運動後某位脫離大公司的女歌手總愛標籤自己是「獨立」歌手。而她的獨立與非主流的那種相差甚遠。組Band在如今世道並不是難事,租一間Band房,樂隊如果有心的話可以借用網絡宣傳,稍為有點錢就自資出版唱片。傳奇樂隊黑鳥是八十年代的獨立傳奇,九十年代有AMK,二千年有一群人為獨立音樂成立了「維港唱片」。首當其衝當然是My Little Airport的走紅,從非主流到成為文青的摯愛,再到連主流歌手也翻唱作品。獨立音樂也有其市場運作,而目前並不是以對抗主流為目的,而是補充了主流的空白,開創另一條路。如果說達明一派愛唱政治成份的歌,那My Little Airport叫曾蔭權去死的歌又何嘗不是最直接的控訴。當主流的謝安琪連唱《雞蛋與羔羊》也被視為是政治禁歌時,主流某程度上被視為是「政治正確」的表現。獨立音樂為主流填補空白,各種類的搖滾空群而出,punk rock式有宣揚理念與自我的秋紅、數字搖滾有女子組合雞蛋蒸肉餅、文青式的The Lee’s、硬搖滾的觸執毛等等。

  獨立樂隊並不是特別的尊貴,任何音樂都是平等的。但有些人就認為某女星的獨立並不是做回自己,反而刻意走進圈子裡。這一點比較可惜。獨立音樂的受眾其實也是主流的受眾,問題是那裡有好作品就會聽什麼。主流往往有包袱,而非主流的好處是突破這一點。除了政治議題外,也可以寫一些有性訴求的歌詞,說唱組合例如是LMF就有不少粗口歌詞,在主流不容許的都可以在非主流發生。主流與非主流是可以並存的,特別是Beyond的前身其實是玩art rock的,從1983年組隊之初是玩純音樂與英文歌。及至後期才推出中文歌曲《再見理想》。不少人批評後來的Beyond不再「獨立」,但評論樂隊的成就卻不可以只看單方面。Beyond在華語音樂上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直到現在仍然是大眾心目中的「圖騰」。

  在現今的遊行與抗爭,常唱Beyond的《抗戰二十年》、《光輝歲月》與《海闊天空》,「今天我」成為左翼的代號,而香港人一聽到這首歌就有很大反應,當黃家強與特首合唱《喜歡你》被外界視為是向當權者妥協獻媚,Beyond的「圖騰」某程度上是給大眾浪漫化與理想化。「圖騰」被破滅了,理想中的烏托邦被幻滅了,在今日「今天我」代表的是要正視現實政治,並不再代表一種精神。過去香港人一直被和平、理性捆綁都出至於心裡對世界大同的想像,但這種的想法已為時所唾棄,至少不再適合用於現實政治當中。那當然,Beyond整個的發展與想法還是有當時社會的縮影,對夢想追求的一去不復返、描寫都市景物、對國族的情感與對愛情迷思的吶喊帶出了多元的議題與聲音。在現今的樂隊相應在主題上就欠缺「世界觀」,同意作者的是《光輝歲月》、《Amani》都是書寫世界大同與和平的歌曲,在九十年代冷戰的落幕、種族隔離政策與對第三世界的關心,他們都是身體力行。Beyond 無論在行動與歌曲中都是正氣的形象,顛覆了那種玩Band的人「三尖八角」的頹風。

  舊時代玩band的人如今在香港樂壇都佔有位置,浮世繪的梁翹柏成為選秀節目的音樂總監、唱片總監。白花油王子顏福偉,不要笑他的歌技,他也是玩band出身的。九十年代參與樂隊的盧巧音,在後來二千年出道,憑《好心分手》紅遍主流樂壇。音樂是需要傳承,音樂的歷史也是。不論是流行還是另類的,所以這本書的意義是記載了那些年那些歌,再看看今日的世代模式再不一樣。今天看樂隊看似很多,但當中有多少是連基本功也未達到,有多少在發明星夢?曾聽說過有當紅的樂隊「不聽歌」,連傳統的班霸也沒有聽過。組Band有時候已經不是「組」那麼簡單,樂隊也應當要有紮實的基礎與理念。理念與態度是一隊樂隊的靈魂。玩Band模式已經轉變,表演場地也愈來愈多,但如何吸引到大眾重投樂隊組合的懷抱就要看個人的素質與自己的宣傳。在今日這個每人有十五分鐘成名的年代,只要齊心與堅持,this city isn’t dying,反而會再創光輝歲月,會有新時代的聲音與標竿。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天生愛情狂」的十二夜

  葉念琛有部片叫《天生愛情狂》(2012),劉心悠演的阿寶在分手後跟蹤前男友,男女方在愛情路上互相出軌與欺騙。那邊廂,從《獨家試愛》開始到《紀念日》鄧麗欣與方力申這對銀幕情侶經歷十年情,由第一部電影開始到最近的一部,可謂是「有始有終」。葉念琛的愛情電影在這十年來不段被拍完又拍,永續的電影,年青一代又或者是正步向中年的一代都喜歡他的電影,時代已經不同了,這年頭的人信俸的價值是出軌與欺騙。太清純的人千萬不要看這些電影,否則三觀必被毀。現代人的愛情已經進化到「性/愛分離」、大學生在sex secrets高叫「情慾自主」公然搵SP,然後青少年在渡假屋搞5P已經不再是「新」聞。葉氏大行其道,儘管被影迷、被觀眾唾棄,偏偏他得到的是更多機會。無辦法了,這年頭大家都愛「消費惡俗」。


  看林愛華首次執導的《十二夜》(2000),十多年前的電影,用上是都是當紅的明星。這部電影基本上看一次就足夠,一次並不是它差,而是在愛情路上的傷害實在太到位。「茶涼掉了淡似清水」就是對愛情最好的辨證,一對戀人從熱戀到冷靜冷漠,開始有謊言的存在。然後愛情消失,正當有一方重燃起愛情時,另一方卻發現殘酷真相。當我們談論愛情時在談論什麼?Raymond Carver已經答了你,談的只是「記憶」。這部電影刺痛了很多人的心,林愛華從UFO的編劇到有自己的作品,近幾年北上賺錢,已經寫不出如此港味的東西。《十二夜》的便利店、港式愛情的點滴只能在千禧年出現。往後再難發現「經典」的作品,至少近十年香港都無法出產一部令人回味的「愛情電影」。

  前段談到葉念琛的《天生愛情狂》作引旨自有原因,在《十二夜》裡的張柏芝不就是其中一個「愛情狂」。開始她因著一個未通的電話,一個朋友的謠言而決定與前男友鄭中基分手,分手的時候還要找來不太相熟的陳奕迅來氣前男友。後來與陳奕迅的感情正打算圓好之際,卻發現當日聽到的事情不曾發生。當陳奕迅滿懷歡笑正打算與女友見面,這一刻柏芝的內心正「十五十六」,一方面出至對前男友的悔疚,另一方面突然間有些事錯了。在街上她遇上了謝.霆.鋒。開始他們之間的第一夜,然後故事繼續循環下去。電影開始時,畫面就出現他們兩人曾經甜蜜的照片,倒叙去談一切已經過去。

  謝霆鋒、陳奕迅、鄭中基、三個男人有分別嗎?面對著「愛情狂」在各人身上搾取經驗,還有多少個「男人」?在第六夜裡,陳奕迅演的Alan知道張柏芝演的Jeannie因為悶、因為失戀很失落就隨便找個男人上床。試問有那一位男朋友接受到自己女朋友的行為?Jeannie就像是新一代的「集郵女」,太輕易得到男人的憐憫,太容易相信自己編造的愛情世界。面對這種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濫情的女性,做女朋友除了樣子之外,真不知有什麼優點。她的缺點就是「港女」,一分手就死纏爛打,一拍拖就訂立什麼的規矩,為何要去旅行?有很多過去的往事都不講出口。Alan大概是喜歡她的幼稚,她的飄忽、香港的確有不少女性都是沒有主見的。然後徘徊在分手後的邊緣,男人又會在乎女人說的話,即使是謊言男人很單純地覺得她在乎我就可以。但他根本沒想到這可以是一場「戲」。

  《十二夜》見證著一對男女的相愛、熱戀到丟淡,價值觀的不磨合、對方有事無事的「打攪」,若即若離。然後愛情不再新鮮,有新的碰撞、缺點都被對方數了一圈。當Jeannie得知Alan要出差到電腦店取回筆電,甚至替他買內褲,女人總算肯為男人付出一點,但偏偏男人不受落,就連買內褲也沒有一句多謝。他們的愛回不到最初。後來的Jeannie在分手後做煩厭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原先互相尊重的模樣。情傷,不是大過天的。生活始終要繼續下去。

  多年後,蘇永康有一首歌叫《那誰》,特別想送給被港女傷害的Alan,想想他的犧牲挺大,一開始有個女朋友,誰知她任性地分手,分手在現在的男女關係實在太容易了。一句悶了、厭了就分。Alan和Jeannie的相遇就是痴男怨女,最終就只有一方「功能圓滿 方可愛下去 帶笑歸去」。

  說起來林愛華在這部電影還挺有「前瞻性」,在最後謝霆鋒與柏芝在現實的確在一起,離離合合、經過了「頂包案」、結了婚、生了孩子,拿了影帝,但偏偏總多的事情都沒有讓他們的愛情圓滿。現實世界就是殘酷,愛情世界就更加萬變。如今各人又回到各自的天空,「白天不懂夜的黑」。《十二夜》是愛情世界的紀錄片、令人心痛、令人心碎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異」等公民—從「七」事看邊緣化與被剝削的性小眾

 從1996年到2016年,性傾向歧視條例還未立法。柴九說過「人生有多少個十年?」,香港同志與性小眾又可以等多久?16年才過去四個月就發生了很多事,剛過去有休班警員投訴酒吧設女士之夜是對男士不公平,遂通過平機會向法庭申訴。事件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女士之夜」的免費看似優待了女性,但酒吧文化的背後還是由男性主導的,背後隱含了性別的迷思與理論,不是相關的學者恐怕沒有能力消解性別的疑慮。文章打算談香港發生的「七件事」去講一講我們城市對性小眾的誤解、物化與剝削,另外借外國的事例作結尾寄語香港的未來,藉此帶來一點反思的空間。

  
1. 周一嶽換上陳章明,當同志變成「老同」
新任平機會主席陳章明走馬上任,一上任就將同性戀者比喻為吸毒人士,以「老同」稱呼同志。反觀,當日周醫生上任開始還不太認識同志,但往後出席了同志團體辦的活動,例如是座談會、遊行、音樂會。而他也講到希望任內可以就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但始終做不了。但他提到在未來卸任的日子仍然希望推動同志平權。而新主席不但一開始失言,更捲入國力書院的風波,缺席同志團體的研討會。兩任主席的態度高下立見,所以一上任就被要求辭職並非無因,但同志團體也要考慮流於一般形式的抗爭已經是沒有力度,還可以讓香港同志多等十年嗎?再者是一個大機構主席失言並無道歉,同志就真是可以不理嗎?

2. 怎麼TB不是女人?
鑑於「酒吧案」一出,有個不解的疑惑來了。在香港目前主要有四條「反歧視法」,分別是「性別」、「家庭崗位」、「種族」與「殘疾」,而酒吧案就是用性別歧視去打官司。問題就來了,香港沒有性傾向的反歧視條例,變相有些酒吧「女士」一個較便宜的價錢或者是免費、「男士」一個價錢、同時出現了第三類「物種」--Tomboy。Tomboy的價錢較女性貴,也或男士便宜。但TB也是女性,憑什麼有另外的價格。而一般網絡平台的討論區也討厭TB,事因怕TB易於認識女性,令男士感覺威脅。同時如何界定TB,要知道有些TB打扮還是女性化的,或者內心世界是男性化的。而TB無論在生理與心理與跨性別(女跨男)的是不同,TB畢竟是認同了自己是女性的身份,要是有性小眾的歧視法,那些有三個價位的酒吧就會有問題。

3. 議員的性取向,關你X事?
2012年慢必(陳志全)當選議員後被記者問到性取向,干脆出櫃。但他沒有用「同志」的牌頭參選,結果當選後就引來不少人的後悔。雖然說香港社會有進步,有同志遊行,但其實還是被保守的基督教團體左右政治立場。接下來會講到一點。在15年的區議會選舉上天主教教會湯漢樞機要求教徒選擇捍衛「一夫一妻」的議員。而「香港眾志」成立就有成員被質疑是同性戀。其實同性戀又有什麼問題,無非是一個人的選擇,與他的議會工作無關。到底要選聖人還是議員?性取向成為政治的核彈,這是虛偽的表現。美國同運領袖夏菲米克以同志身份成功當選,但卻被殺害。而如今不公開自己的取向就會被批鬥,即使政治立場與主張不同,但依然是不可取的。政治應該是對事不對人,但在香港的偽道德社會下對同志的偏見與誤解仍然有不少。

4. 白鴿黨沒有白鴿,只有白鴿眼
  現年五十三歲的梁詠恩早前在卿姐的召喚下加入民主黨,本打算爭取黨內出選新界東的席位。誰知被人在背後放箭。在黨內始終是落選了,新界東之位將由林卓廷出選。她在《端傳媒》的訪問提到一點,就是黨內有人怕她排第一出選變相令到民主黨成為「人妖黨」。本來對性小眾出選沒有太大信心,且看慢必就知港人有多保守,更何況是個跨性別人士。但民主黨貴為泛民大黨「跨性別」與「人妖」兩不分就可見有多恐同。事實上黨內有涂謹申這類恐同人士,一點都不驚訝。正所謂歧視是源於無知,人妖與跨性別是兩個概念。跨性別是正統的稱呼,人妖是負面的詞。連人也不懂尊重的黨,其實留下也沒有意思。當民主黨也不想進步時,性小眾與友好的選民為何要選擇捍衛不到自身利益的黨派。

5. NGO的責任,愛什麼群?
偶然間在大專同志Action Q看到個帖子,堂堂一間NGO,雖則背景是基督教,但公然掛上代表「基督教保守派」的「六個一」,目的是反同的標語。首先社福機構是不應該以一個人的政治立場、性別、性傾向、背景去篩選受助人,有沒有想過這條標語是對上來求助人的一種傷害?掛標語本就是表達立場的途徑。在香港大型NGO也有宗教背景,同志遇到問題受助還是有困難。一個叫自己做愛群的組織,分明自打嘴巴。《聖經》常叫人叫行義的事,結果?有目共睹。這就是偽善與刻意邊緣化有需要的人。

CR 基督徒學生運動fb



6. 同志運動會,舉辦有理
乜又是你啊?黃之鋒老豆。香港眾志成立之前黃偉明就自爆兒子黃之鋒在同性戀的事情上立場與他沒什麼分別。圍繞眾志與之鋒之間實際上有很多同志,曾經看過一個學民思潮的出櫃學生寫的文章,真不知道黃之鋒是如何看待有別一樣的同伴。而在眾志內傳聞也有同志,但有些東西即使知道也不方便談論。黃偉明以性傾向家長關注組的身份關注香港有團體想申辦同志奧運會,然後又是清一色的「逆向歧視」,支持辦奧運會但不支持同運的植入。尊重同性戀者但反對同運。同志運動會故名思義同志與其伴侶才可參加,坊間有些運動會也有門檻,例如是分齡賽,難道又可以告人年齡歧視?男子組比賽時女子又抗議只容許一個性別?同樣性傾向是個人選擇,一群人聚在一起用運動聯誼卻稱不容許其他人加入。

同性戀運動在香港的勢力是很薄弱,正如每一個社會運動一樣需要推己及人,同運與學運、社運、工運都沒有分別。黃偉明的論述難免是委過於人與想得太多。這種下三流的論述也是卑鄙無恥。再者是否真正舉辦到也是個問題,香港就是有你們這些人才令到同志不能正式生活與出櫃,假若真的成功舉辦而沒有足夠的運動員也是失敗。再看看同志運動會在國際建立起名聲,這些人的反對也不想香港與國際接軌。

7. 向性侵犯說不
說起來還有點憤怒,何韻詩在芬蘭差點被性侵的經歷,當事人一五一十說出來但竟然有不少剝削的話。例如說她執到寶,難得有男人看上她。又有牽涉到她性傾向的,無恥的是有些人加以抽水說她不大愛。要抽水也不應該在性侵事件上抽,這是一件嚴重與關乎名聲的事。香港的媒體總愛把「印度」連上強姦,在未來何韻詩的身上就烙下了性侵。不知在何時開始香港人面對大是大非時就總愛blame the victim。八仙粉塵爆炸走去罵去玩而受傷的人,而不是一句關心在前。

之前也講過網絡平台有種仇同志的心態,而這次的對象是何韻詩。當她打扮女性化時就說她這樣挺好,男性化或者是中性化時就多多意見。一個人是怎樣不需要向人交待。從一些人的口裡看到香港根本就需要性傾向歧視立法,作家健吾經常說一些外人不中聽的話,結果就會聽到「這個人好像是GAY」的言論,是GAY又如何?GAY就沒有話語權嗎?在理虧之時就只懂用性傾向攻擊。何韻詩雖然在佔領時未必討好任何人,但沒必要把她個人所受到的傷害與政治連上關係。必須要向性侵犯、性騷擾說不。

 在以上七件事上看到性小眾被邊緣化、被污名。同類的事情實在有太多,這七件只是小事。未來九月份又有選舉了,性傾向又成為了各參選人的政綱與話題。美國同婚合法化後有不少人轉了彩虹頭像,香港能集結這樣支持同志的人為同志加油努力嗎?不過有一點是鐵一般的定律,即使不同意梁詠恩的立場,但還是勇敢的走了一步。而香港的同志如果要爭取就一定要靠自己,不可以假手於人。


                            

  最後,前些年看過了一部美國紀錄片《再見我的新郎》(Bridegroom)。一對本來談婚論嫁的男同志決意私守終身,誰知一宗慘劇分隔陰陽。事後未亡人Shane被拒絕醫院的探視、愛人的白事、其父母還要隱藏兒子的身份,誓要把Tom的生前與Shane隔絕。那是沒有同志婚姻合法的美國,一段由短片《It could happen to you》拍成的加長版帶出這段傷痛的愛情。同性婚姻猶其重要,除了了兩個人的結晶也是社會對伴侶的保障。五年過後,Shane或許心裡仍愛Tom,但生活仍然要繼續。幸運的是他遇上了另一位真命天子。在香港同志社群仍然是二等公民,社會福利沒有保障,這就是香港的不幸。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