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到最後也不會知道原來新海誠的新作品《某人的目光》,原來是野村不動產的動畫廣告。廣告包裝的確高超,即使是屏蔽了最後的商標,也相當的雅俗共賞。對於觀眾來說,時下流行的「微電影」表述手法,難免是參差的。像這種劇場版的廣告方式,觀眾不需要被強迫植入廣告的意識。論手法的話,香港的「微電影」廣告也做得很差,特別是康業信貸快遞裡賣弄的香港精神、講到底都係利字當頭,想人借錢。
這種手法直接了當,就是告訴觀眾,要錢就找我。很討厭這種手法,同一間公司的廣告就有以陳百強的歌曲作背景,當主人公絕望時亮出一塊燈牌,知啦知啦,就是要找你們幫。這樣的方式不但是侮辱了陳百強,還有的是愚弄了別人。這種方式是打軟性的牌,落硬性的藥。手法相當低。
同樣同一間公司的廣告如《房子》與《金記冰室》都是利用到香港的集體回憶與骨肉親情說故事,奈何故事真的太金錢掛帥,父子情無情,家庭沒有溫暖。有的只是教你借錢,手法很容易。目的也太外露。這種手法未必適合有觀眾緣。即使要做劇場版的,也可作多番的嘗試,多找些其他人合作,才有一個較好的包裝。
看新海誠的《某人的目光》,很容易令人感到無限的溫暖。是父女情,也是一絲絲的親情,也有的是文藝腔。本身新海誠的作品就是給予人一種文藝的感覺,如今年上映的《言葉之亭》,談的是愛,女孩子與男孩之間的心事,那些經歷著的,多愁善感的都一一在片裡表露無遺。《某人的目光》講的是一個小女孩、父親與一隻貓的故事,是成長的故事。短片的畫風絢麗,全無半點硬性植入的洗腦成份。是一個很軟性的廣告。
廣告作品需要有廣告主的信息,但不一定要開宗明義地把公司的宗旨一一道出。而是要明白廣告媒介也是藝術與叙事的媒介,要刺激創作。新海誠的廣告手法高明,是在於背後有人情味,而這種味道不是強加的,而是讓觀眾發至內心的。戲裡的父親身份卑微,女兒輕視了父親的努力,個人的私心作祟,忽略了親情。說到底,家裡還是守候著回家的女兒,父親的心思又有誰懂。短片裡對這種感情刻畫得精細,連廣告都拍成這樣,真叫人好好學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九十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大火是1996年佐敦的嘉利大廈五級火警,造成41死80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長沙灣消防局消防隊目廖熾雄誤墮電梯糟殉職。當時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猶以火海中的人形最為深刻,還有零星的市民為了生存採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跳樓奇蹟保命。往後,嘉利大...
-
《快餐店陰質事件》(Compliance)是一部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到人在特有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處理一些問題。或者觀眾會認為戲裡的情節是很荒唐,但世界那麼大,更荒謬的事仍有很多。當看過在影片分享網站上那些真實的新聞片段,更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的存在價...
-
寫這篇文章本意不是要貶低葉德嫻,她已是影后級人馬,就連在一部剝削女性的作品上也足見她的級數,她的演技不容質疑。而提葉德嫻就不得不提到她與劉德華的相遇,她曾經在訪問中就講到「生仔要生劉德華」,但其實她們年紀只是相差十三歲,沒可能生劉德華的。於是他們就上契了。 1985 年的《法外...
-
My Little Airport 的《牛頭角青年》在 2012 年發表,歌曲收錄在大碟《寂寞的星期五》內。直到 2014 年在電影《金雞 sss 》裡的一首《美麗新香港》都帶出對香港的情感,在《美麗新香港》的「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信是近日「旺角騷亂」之後很多中老年人的...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