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個多月的《狂舞派》迎來一千萬票房,可喜可賀,陸陸續續個多月來都有不少的「評論」與觀後感面世,其實都是一件好事。電影的創造是一個很IN AND OUT的過程,不同人總有不同的見解,喜歡與討厭都是主觀的。然而,有不少的評論都把《狂舞派》牽扯到本土、牽扯到香港人身份認同方面,這點實在不敢苟同。如果要講到身份認同的話,一個學生妹入大學,繼續自己的興趣、遇上心儀的男生、挑戰自己,請問有什麼特別,有甚麼共嗚,與香港有什麼關係?寫這些文章的人,不只是那麼一兩個,筆者看到的是至少有五、六篇。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身份認同」,這最多是一個大學生認同自己是一個女性的大學生,認同自己是一個舞者。這當中有政治嗎?反倒看不到。
《狂舞派》的其中一個瑕疵是它連大學生「開門七件事」也沒有講到,對大學生活無疑是有點抽得一乾二淨。再者《狂舞派》是一個關乎青春、熱血、夢想的電影,又實在看不到它有多的本土性,它述說的是很大路的故事,就是全心全意要做好一件事。而很多電影身上也有這種特質啦,《追女仔》系列電影中目的就是追女仔,那追女仔也很本土嗎?美國電影裡的美國人追女仔也就很「美國本土」?
在電影宣傳過程中難免是有些「取巧」的,然而這都只是綽頭,電影公司看到香港社會對「本土」的饑渴。其實用到「本土」也不只是《狂舞派》一部啦,就連「低俗出征夜蒲」也是「本土」的一份子。甚至有影人竟然說「低俗」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這番話一定令到有些文化人感到痛心。無它的,香港社會在過去幾年建立了一套本土論述,香港人優先的想法,就連看電影都有種「排外」的氛圍。
忽然間,看電影都變得「政治」起來,寫文章也「政治」了,可能很快連吃飯也「政治」了。《狂舞派》的「政治」是來至於觀眾自行添加的想像,電影中那裡告訴你阿花除跳舞外的大學生活?哎呀,最搞笑的是這部電影的細微部份,像SOC房的讓出也講到香港政治當中,事實上這不是甚麼中港的爭奪,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寫這篇文不是要指責那些作者,而是要他們認真看電影,講電影二三事也要有證有據,不要小題大做。政治的事,留待看政治電影才看,除非真是有那些獨特的見解。否則,只會讓人看得發笑。令人聯想到連「本土」意念都未弄清的人,拾人牙慧講起「本土」來。
如果要講香港本土電影與港人身份認同,何不講講「甜蜜蜜」、「金雞」、「老左正傳」、「歲月神偷」等等,這些講的真是「香港歷史」、「香港人的故事」,真正與民生有關,而《狂舞派》賣的卻是青春的堅持,舞蹈的活力,是兩個層次,兩碼子的事情。政治與電影藝術,有時要分開一點看,別「跟車太貼」。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
My Little Airport 的《牛頭角青年》在 2012 年發表,歌曲收錄在大碟《寂寞的星期五》內。直到 2014 年在電影《金雞 sss 》裡的一首《美麗新香港》都帶出對香港的情感,在《美麗新香港》的「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信是近日「旺角騷亂」之後很多中老年人的...
-
定時定候,各大院線看中商機就會推出電影馬拉松。曾經就舉行過連看《哈利波特》、亞洲電影節時的「午夜狂熱馬拉松」,最近就有百老匯電影中心主辦的連看今屆奧斯卡的最佳五強外語片,實行由下午一時放映直到接近午夜十二時。觀影時數堪比慘過返工過學,常言道:「睇戲要享受」,不是玩命。作為一個...
-
修復粵語片《彩色青春》(1966)應該是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得意之作,目前館方出版的修復電影影碟只有三部戲,而《彩色青春》的影碟在2015年推出並附有小書。自第一次修復後放映距今已經十年,其中在電影資料館15週年活動上放映了二次修復版本。相隔五年,《彩色青春》再次放映,一睹青春電影...
-
【這個系列會寫一些稍為有趣與打動到人的人物,不分男女、種族、國籍,不日更新】 2021年《全民造星四》出現三十五歲的選手芯駖,有人稱她為女人的天花板,由入女團,不可能吧,咁老?到她打破了年齡的界限入選女團Collar,依舊有不少人討論她的歲數。政府廣告有一句不問年齡,唯才是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