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由《阿嬤》到《爸媽不在家》---陳哲藝的康城路上


《爸媽不在家》(ILO ILO)在金馬獎掃掉了四個獎,在此之前大大小小的影展裡,陳哲藝(Anthony Chen)也得到了不同的獎項,有觀眾評審獎也有影評人頒發的獎項。電影在港台屢獲好評,而陳哲藝也早在五月舉行的康城影展一舉奪得金攝影機獎,用作獎勵新人的用途。早在《爸媽不在家》前,2007年,當時23歲的陳哲藝也憑著個人短片《阿嬤》(Ah Ma)在短片的項目中獲得短片特別榮譽獎。外界比喻陳哲藝是小楊德昌也是有原因的,皆因在第一部短片之中已經是聚焦家庭。
                                  

幸運之神注定降臨在他身上,從短片到第一部長片都得到了賞識,從短片到長片都是平穩、細心、生活化。電影是源於生活,家庭題材也相當多元化,表述的方法也有很多。拍攝家庭電影最重要是觀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貼近日常。《爸媽不在家》裡重塑九十年代的焦慮,金融危機到來,小孩子玩「他媽哥池」,在一些訪問當中他講過那是他成長時候的新加坡。片裡的孩子家樂讀華校,在學校有體罰,還有的是他的童年往事堆砌而成。

短片《阿嬤》的其中一位女主角就是《爸媽不在家》的媽媽,就是在金馬獎得到了最佳女配角的馬來西亞女演員楊雁雁。《阿嬤》是一部有關老人彌留時,病人家屬的神情與心理轉向的劇情片。全片只有十四分鐘,卻巧妙寫出一家人的關係。生老病死是一個循環,人要到離開才懂得珍惜。一家人陪著老人走最後一程,孫子輕輕拍拍外婆的手,外婆安心離去。同一個空間,我們看到生離死別,同時有希望。一家人的關係看似是疏離,只有這個時候才能聚在一起,其實每個家庭又何嘗不是這樣。即使是一家人也只在紅白二事上相見,家庭有時候是很兒戲的。

從最初的短片到今日的《爸媽不在家》的沉實與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境況,他抓住了人情,同時也觀察入微。一個八十後能有這樣的視角,是很值得學習的。至少在康城裡,他讓廣義的華語電影被看見,而康城也落力支持新晉導演。兩次的獲獎都是實至名歸。期望陳哲藝會有更好的將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