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電視工業與社會公義


一晚之間,一個撐香港電視(HKTV)的群組暴增到有超過三十萬人按讚。頻率超過了一般的社會議題,甚至是超過了去六四晚會、七一遊行的人數。網絡上的輿情與現實的關心、實際的行動是兩碼子的事情,看起來難免有點令人擔憂,原來我們的社會公義的追求竟然比不上一個電視台的牌照被否決,對未來、對制度的渴求、怒吼比不上一個對娛樂的追求。果真是「娛樂至死」,至死方休。

                                 

王維基在記者會中所講,外間有太多的猜測猜疑是什麼原因令到牌照不獲批。對於市民大眾會認為事件是「政治」的,都不難保事件到底是不是涉及政治的,大概只有決策者才會知道箇中原因。發不發牌,也不只是局長一人的決定,而是背後的行政長官與行政會議所決定。事實上,在這次的發牌事件上也是千瘡百孔的,獲批的兩個電視台並沒有大宣傳、也沒有節目的預告,簡單來說沒有聲勢與雄心壯志。即使如今獲批也不獲得大氣電波的頻譜,到底政府搞什麼東東,打開電視依舊是那兩個台。

香港電視不獲批,應該是提升到政治的層面,而不是單純的支持一個電視台,為了看節目,而是進化到是什麼原因驅使政府有這樣的決定,到底他們是輸掉了什麼,都需要解釋。然而這種制度上的黑廂作業才是真正令人憤怒的原因,至於王維基的商業因素則是後話。有些人就針對了王維基的大肆擴張為「失敗」的例子,那做生意總會有得有失。對於一個電視台,也要有面對被沒收牌照、經營不善的命運,當日佳藝電視何嘗又不是倒閉。而發牌與否都要根據政府的決定,我們可以質疑制度的不公義,但如果要「盲撐」個別電視台的話恐怕會武斷了。

如果把事件定性為對資訊自由、對大氣電波的開放、對民主的追求,事情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不難保有一日香港電視的節目也會像TVB的一樣被批評,今日看有感是比較優勢,但他日看又會是另一回事。市民目前對電視節目有怨言才會想有新的電視台,都可以反映到今日的電視節目在某程度上是脫離了民情。

說實話,市民會有大反應也歸咎於梁振英罷了,對施政充滿怨氣、變成逢英必反。在此事都不例外,香港社會有民粹,甚至現在連看電視的權利也被剝奪了。對王維基的香港電視是不公平的,外露的被否決,玩票姿態的卻入閘。至於是否去遊行,個人認為要看目的,若只單純的支持其被炒的員工是不夠的,事件也不是勞工的層面。但若支持香港電視,只會淪為是商業的因素,如果是讓群眾看到香港的制度是如此不濟時,是影響了資訊的流通與壓制了言論自由的話,這場仗方能有得打。

當然,個人也佩服王維基的進取與態度。就好像後生仔在社會上每每被稱作「廢青」、被人力顧問壓價一樣,做什麼都會被問及「有沒有前途、有幾多錢」,理想何價、理想無價、理想冇價,每每被質疑、被打殘。其實有些事情的確是根深柢固,就被人認定了「價值」。作為普通市民,理解到這場仗是「硬仗」,但心底由衷的希望王維基的這個夢不會被消失,城市裡要有「造夢者」、然後是「追夢者」,最後都要「Dreams Come Tru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