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國影市接連出現了幾部不同年代的青春電影,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描述八十年代燕京大學裡的學生思潮,在改革開放後盛載著年青人對中國未來的期望,除了青春的反叛外更是一個成功學的例子。當青年人在若干年後各有經歷,昔日好友關係因利益而有變,反映了成長的磨練。趙薇的《致青春》則是聚焦在九十年代的校園生活,女生追男生的故事,目光放在愛情身上。年輕的愛情敵不過時間的考驗,付出了青春,卻得不到回報。談的是捨棄,是放開懷抱。成長是摸著石頭過海,一點一滴的讓我們學會處世之道,成長為自己也討厭自己的人。成長,十分殘酷,十分現實。
至於描寫新一代的青春電影,就分別有《小時代》與劉杰的《青春派》。《小時代》是一群富二代的炫富電影,極重華麗的外殼,實際上內裡是腐爛的。它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輸送、不可一世、奉承的、不尊重人的,但其實也反映了一些陰暗面。一直以來,也比較少看到國內的青春作品,一下子的出現,而且水準大致不錯,實屬是驚喜。當看過《中國合伙人》、《致青春》再看屬於九五後的《青春派》必然感觸,讓我們看到中國青年的存在與想法。比起《小時代》的土豪、拜金,《青春派》絕對是可以代表九五後的青少年。因為《青春派》就是如此的實在,做到貼近他們的生活經歷,即使不是九五後,其他年紀經歷過「高考」的過來人也會有共鳴。
國內關於高考的電影有兩部都是紀錄片,分別是周浩的《高三》與王陽的《中國門》,而劇情電影《青春派》是第一部。台灣有一部《那些年》紅遍中港台,校園、初戀、成長都是一個好的切合點,校園裡的戀愛都已經是司空見慣,中學生在成長荷爾蒙之下開始對身邊人產生興趣。《那些年》的柯騰一直把愛收在心中,驀然回首過去有多美好,曾經可掌控的事,今天就溜走了。留下只有思念與記憶。《青春派》寫的大致類同,愛上一個女生,耽誤了學業,重讀高三,重考高考。
初戀不一定是甜美的,《青春派》回到了一個中學生寫作文必然會寫到的問題。就是「中學生應否談戀愛?」中學時期,總會看到戀愛中的同學會被老師定期的約見,即使不問是什麼事情也知道這些同學的愛情被發現了。要發現一段愛情並不困難,老師也是平民百姓,滿佈線眼。同時間,也會在學校發現那些男男女女走得特別近。當看過《那些年》與《青春派》後,方才發現中學時期沒有拍拖是一種遺憾。那些純愛的開始、簡單美好、一生太短了,有些東西是必須一試的,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一種長大後可以回味,憶苦思甜的記憶,不要讓自己後悔。
《青春派》裡的居然,因為愛情影響到學業。紅顏禍水是沒錯的,但他的付出也是沒錯的,至少他勇敢愛。年輕、純粹、青春,結果與付出未必成正比,但起碼為人生上了一課。愛情不是最重要的,未來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寄望。《青春派》的寫實是記錄了這一代的中國青年必然要走上的一條路,大部份讀上高中的青年就是為了走進大學校門而奮進。苦讀多年,為的是走進象牙塔。為的是未來的工作,子女是全家人的希望。
每年都有些因高考而悲劇的故事,為了讓子女安心高考,可以暪著子女家人離世的消息。為了高考,為了未來,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放棄,包括興趣、人性、人倫的關係。孩子們一戰決生死,成為了讀書機器。看似是很殘忍,但這是唯一的選擇。即使失業率仍然是高,但仍要讓子女上大學,私立的、三本的、技術學院的、只要是大學就可以了。《青春派》以愛情的挫敗側寫高考生的一年苦讀,在戲中由秦海璐演的撒老師字字珠璣。寧做醜人,也為了學生們的未來。她是真心為了學生的好,當考試結果公佈後其實學生也應當感謝老師的教導。在中國,是一個看重出身的地方,讀什麼的學校、身份背景是怎樣。高考,讓有些農村的孩子有機會憑一技之力脫貧,相對是公平的。起跑線上各有差異,但目標在此刻在一致的。
秦海璐演的冷艷撒老師,當真令到一群學生們想「殺老師」 |
侯孝賢的客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