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聞名世界的世界工廠,受惠改革開放政策,鄧小平揚言要讓沿海的人富起來,廣東成為
了外來人口的打工集散地。外省的民工多於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的工廠打工,做的多數是服裝、電子零件、製造的行業。目前中國約有九億的農民工,分佈在各大
小城市。每到春節前後,廣東的工廠就開始慌張,深怕過年後又不知要流失多少的員工,特別是近年政府要主動擴大內需。有些的農民工不願再離鄉別井,選擇回到
家鄉創一番事業。然而有人依然選擇離家過城市生活,《歸途列車》中的張昌華一家人就是九億裡的份子。
關於農民工的故事比較少聽到,他們是被忽略但勞動性是最大的一群。我們手上穿的、用的、玩的、看的大多出至在他們的手上。聽得最多關於農民工的事恐怕是一
單又一單的負面新聞,包括是富士康的連環跳、國際的品牌如迪士尼、耐克怎樣對待員工。然而,他們的故事又有誰能明白?
記者出身的范立欣在某次的採訪過程中認識了張昌華,移民國外後他不忘拍一個關於中國人的紀錄片,跟蹤了張昌華一家三年有多,見證了中國民工辛酸的背後原來
放棄了不少。張昌華與太太素琴結婚廿多年,育有一子一女。九十年代初便開始在廣東工作,原因是在家鄉生活窮困潦倒,打算到城市闖一片天。拋下了兩名子女給
長輩照顧,多年來除了春節就鮮有回家,平日都是靠電話與子女聯絡。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因而變得疏離,這歸根到底是選擇的問題。夫婦間總希望賺夠便可以回家照
顧子女,年復一年,就這樣十多年。為了生計犧牲了一對子女的成長,到現在後悔也來不及。
在家鄉與城市的中間,他們都選擇了離開家園。渴求城市生活的美好,結果他們與大多數的打工仔一樣都是被壓抑的一群。生活並不富裕,吃的著的也不好得那裡。
一天到晚沒有什麼娛樂,只有工作。從他們一包二包帶回家鄉的物品中,看到他們不忘子女的需要。他們的生活動力來至於一對求學的子女,相信「知識能改變命
運。」但他們並沒有想到城市生活只可以給他們溫飽,並不是富足。從當初出城的決心到留在城市只是過客的心相比,或者有一定的改變。
導演以一年又一年的春運為視點,記錄這家人在三年裡的轉變,同時紀錄了他們普通、平凡卻是大多數人的故事。在當前的中國,打工仔都希望到「北上廣深」創自
己的天地,同時農民工亦然。他們都認為大城市有的是機會,有些農民工會連同子女一同到外,而有些卻把子女留在家鄉。張昌華的兩名子女,張洋與張琴就是因父
母要離開家園而忽略了的小人物。兩姐弟的成長過程一直由年邁的外祖父與外祖母照顧。步入青春期的女兒一直都認為父母從來沒有照顧他們,對父母產生了冷漠與
仇恨,甚至對父母不敬。而感覺上父母一回鄉就只顧問到兒子的成績,把希望都放在學習身上。
如果,命運能選擇。他們不會千里迢迢由四川到廣州打工,也不會放棄一對子女,奈何為了生活與生存,只能面對家庭的分離。凡事有得必有失,他們還是挺悲慘
的,這就是國情。當他們愈努力工作,工廠接的訂單愈多,他們就只有工作,但利益卻分不到在底層人民的身上。近年更有廠商因金融海嘯而結業又或者把業務轉移
到越南、泰國,令到有些工人失業。
面對這一系列因環球經濟崩潰的問題,張昌華算是幸運的。只少在他身邊有妻子的陪伴,有子女為動力。最期待的是春節回家見見子女。然而,往後女兒卻毅然輟學
到廣東的新塘打工,做的是縫紉工。父母震怒,小妮子也有口難言,或者她一直都不明白父母,甚至到影片結束之時還是讓父母擔心。一家人在廣東相見,同為異鄉
人。
零八年的雪災,相信沒有人會忘記,從電視機畫面上無論是火車站還是公路都是擠塞的。對於中國的底層工人,最重視的就是春節,那怕只是回家三數天。一講到春
節便想起朱成梁的繪本《團圓》,書中的父親也只不過是回家三天,然後又要跟女兒說再見。這就是中國人的寫照,飄泊在外,全因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廣東的工廠
太多,勞動力不足,再者是城鄉差異,文化身份的不同,產生了外省人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那一年的雪災滿是焦急的中國人,他們在車站等待回家的列車,時而等
待最新的消息,希望能第一時間盡快趕回家。有些人在車站等了好幾天,為的是一張車票,為的是入閘。
往後農民工回家也恐怕會有更多衍生的問題,例如普通的列車會比價格高昂的高鐵所代替,叫拿微薄薪金的民工怎樣支付。此外,民工在工作的城市並沒有什麼的保障,比如是醫療,他們支付的都是外來人的費用。沒有社保,更沒有資助,靠的是工廠提供的宿舍,包餐食。
張琴的反叛最終還是使父母擔心,一個人到了深圳當酒吧的服務員,沉醉在紙醉金迷裡頭,不知道她最終有沒有學壞。只知道在影片的背後,張昌華告訴范立欣女兒
每次回鄉都會偷偷到弟弟的學校看他,然後沒有回家。下落不明。猜想是內疚,或者這就是他們一家的命。而素琴不想兒子重蹈女兒的覆徹回鄉好好照顧兒子,最終
還丟下了丈夫一人在廣東。
在紀錄片中素琴還是有所犧牲的,出發到城市之前她一直都在猶豫,經歷了長久的掙扎,一方面又想見到子女,另一方面怕丈夫辛苦。她的決定就是一種取捨,命運的選擇。一次又一次的走過回家的站台上,然後離開。面對生活裡的一切,都學懂了磨鍊。
作為一部紀錄片,范立欣紀錄這個故事是相當有價值的。首先曾經作為記者的他有第一手的資料搜集,而他以前在電視台多是做拍攝新聞紀錄片的工作。對他來說何
謂是得心應手。影片主要以普通的一家人為出發點,紀錄他們的生活,彼此的觀感。算是一部軟性的紀錄片,側面描述農民工的故事。以故事引起觀眾對議題的重
視,帶出人文關懷之情。幾乎沒有破綻看到這是導演的處女作,或者是做記者有功,對基層顯出關心。
《歸途列車》是告訴我們家的方向,在選擇與選擇的中間,他們處於兩難的位置,如果說生命是一架列車,那他們的下一站又將會怎樣呢。
文/Doroth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九十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大火是1996年佐敦的嘉利大廈五級火警,造成41死80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長沙灣消防局消防隊目廖熾雄誤墮電梯糟殉職。當時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猶以火海中的人形最為深刻,還有零星的市民為了生存採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跳樓奇蹟保命。往後,嘉利大...
-
《快餐店陰質事件》(Compliance)是一部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到人在特有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處理一些問題。或者觀眾會認為戲裡的情節是很荒唐,但世界那麼大,更荒謬的事仍有很多。當看過在影片分享網站上那些真實的新聞片段,更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的存在價...
-
寫這篇文章本意不是要貶低葉德嫻,她已是影后級人馬,就連在一部剝削女性的作品上也足見她的級數,她的演技不容質疑。而提葉德嫻就不得不提到她與劉德華的相遇,她曾經在訪問中就講到「生仔要生劉德華」,但其實她們年紀只是相差十三歲,沒可能生劉德華的。於是他們就上契了。 1985 年的《法外...
-
My Little Airport 的《牛頭角青年》在 2012 年發表,歌曲收錄在大碟《寂寞的星期五》內。直到 2014 年在電影《金雞 sss 》裡的一首《美麗新香港》都帶出對香港的情感,在《美麗新香港》的「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信是近日「旺角騷亂」之後很多中老年人的...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