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的第二部作品《KJ音樂人生》在早幾年成為了港產紀錄片的一個驕傲,終於港產紀錄片能走進戲院,實在反映了當中是有市場的。香港紀錄片除了主流由媒
體所拍以外,近年興起自發拍片。比如說從事文藝的老中青們都嘗試了拍片的路,這個現在在反高鐵運動開始,起初只是素材,後來有機會發表成作品。影行者所發
行的《嘉咸女情》與《鐵怒沿線》都是有關市區重建與社會運動,近幾年多了年青人加入社會運動當中,拿起他們的攝影機就紀錄了事情的轉變,例如盧鎮業(小
野)的《那年春夏.之交》,又例如麥海珊為了紀錄香港獨立音樂而拍的《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香港紀錄片在內容上其實是相當的百花齊放,但奈何在集資和出
版上並未得到商業的青睞,致使紀錄片的拍攝在包裝與組織者身上都有著社運的一套火紅火熱的影子。
《歌舞昇平》才是張經緯第一部的紀錄片作品,除此之外其實他一直有關心港人非婚生子女的居港權事件,幾年前應港台的需要給予他們播映。而《歌舞昇平》談的
是關於五個拿綜援的家庭,在煙火盛放之時,外界營造的歌舞昇平,是否在粉飾太平,在百多萬人活在貧窮線下的香港,我們可以聽聽窮人的故事嗎?拋開影片是否
會有傾向,坊間的人常稱拿社會補助金的人為「蝗蟲」,其實有些人拿綜援是迫不得意,不排除有些人是懶惰,但我們都不應該用較差的說話標籤某些人。
二零一二年七月一日,四十萬港人上街。晚上八時,政府總部集結剛遊行到終點站的市民,恰巧是煙花璀璨發放之時。有人在政總舉起「中指」指向頭頂上的煙花,
倒彩聲比比皆是。筆者在現場看到了這一幕,特別記憶猶新。為什麼香港人討厭煙花,原因很簡單。一來煙花相當浪費納稅人的金錢,政府好大喜功,忽略港人在生
活的需要,強積金掠奪打工仔的金錢,變相九折支薪。老人福利又要經過重重的審查,年青人向上流動遇到阻撓。回歸多年,社會問題一直在糾纏,情況也每下愈
況,當今日再看回張經緯在六年前拍下的片,確是心酸。
六年過去,比對昨日,工資增加了,但通脹卻避不了。六年前吃個中午飯要二十五、六元,今天要三十三至四十元不等。從前要租一個三、四百呎的單位要約五千
元,今天卻要八千元。一家幾口為口奔馳要寄居劏房,不足二百呎的地方,住在工廈、唐樓等等。貧窮户在過去幾年也直線的增加,相信影片中的主人公們今日的生
活也僅夠糊口。香港是個商業社會,有一種說法是綜援就是養懶人的說法,而事實上某些健全的人就是拿著福利金吃喝玩樂的,但不能指所有拿綜援的人都是壞人。
讀中學時,有個同學的父母都是殘障人士,所以他家拿綜援都是人所皆知的事,大家都明白他的狀況所以不會歧視他。設立綜援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有
些人因家境、意外而陷入財政的困境,社會補助金是保障這些人的生活不致缺乏。
片中的五個家庭都有著他們拿取社會補助的原因,在社會上一旦他們在社群上公佈自己的身份,就會帶來不是太好的語言。讀過陳惜之的《天水圍十二師奶》,其中
一個師奶就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對身邊的鄰居說謊,我們觀賞影片的同時也應該想想要用怎樣的角度看待這個社群的人,是多一分的同情心還是想想這個補助制度的不
足。有左翼人士希望社會擴大保障範圍,常被商家、中產批評會走向福利主義,且看歐債危機的原因就是國內長期傾向福利主義,國家財政出現資不抵債所致。而香
港到底應不應該走同樣的路,在社會上各自表述。
同樣是天水圍,人稱的悲情城市。他們的故事在這裡開始,朱希在內地娶了老婆,曾有美好的日子,但當一個男人失業,失去依靠時,女人也可以很賤。那個女人看
不起這個丈夫,當初的甜言蜜語,美好生活把這個家庭摧毀了。男人不幸患上精神病,要靠綜援渡日。曼玲的丈夫生病,躺足五年,還要照顧兩個仔女,大兒子讀書
不成,中途輟學,而她只是一個讀書不多的女子。生活足襟見肘,不靠綜援,她可以靠誰?
拉旺是個泰國華僑,意外懷上幾個孩子,與丈夫離婚,單靠一人之力怎能養大家中的子女。從前未離婚之前,他們一家尚算有鋪頭,但被迫遷後男人頓如失去雙臂,
精神渙散,強迫家中的夫人留在家中,猶如囚烏,她可以怨誰?金水是個七十餘歲的老婦,面對窮困,面對兒子,她只好放棄領回兒子的屍首。而其他的子女連顧及
自己也有問題,又如何照顧媽媽的生活,她與兒子一同生活,但兒子關心她嗎?
娣姐的故事還可以談一下,她是新移民,學歷不高,只好做些低下層的工作,兒子還在內地,在香港除了要應付沉重的生活負擔外更要理會內地的兒子,寄錢給他建
房子。她在影片中講到「多謝香港政府的供養」,說實話筆者並不支持這類拿補助的例子,但也要知道的是這是政策錯配的問題。每天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配額裡,多
是農民與小學程度以下的人,佔整體移民的約三十多個巴仙。這個情況反映的是香港根本沒能力選擇移民的人,結果這些人一到香港便拿補助,拿公共房屋。事實上
不值得可憐,這些的移民對香港沒有生產力,既然要離鄉別井,倒不如回家休養,種種田享受清福。不用到香港「捱苦」,但也反映了一些事實就是養兒收不到果
效。
影片中的老人家多是遇上不孝子、壞老婆,這是他們不願面對的事實,而香港就是有這樣的一群人存活在我們當中。筆者欣賞的是有些比他們更困苦的人不願拿取這
種的補助,希望讓孩子明白要靠雙手努力。然而,筆者也認為短期紓困還是可以的,長期依賴始終不太好。觀看電影總得要批判一下,並不是傾軋在同情的一面,要
帶出為何會有這些的問題。而張經緯在這部紀錄片中側重在人物故事,而沒有談到政策帶來的問題,感覺上看來傾向「左翼」。作為了解貧窮人士的素材還尚算可
以,但並不代表香港整體的貧窮問題,畢竟這是個人際遇的問題,而不是整體社會的。
其中有一幕令筆者最深刻的是沙田博康村的一幕,孩子在新年期間舞獅被阻撓,而勸阻的是領匯的保安員,她們指有人投訴所以就不讓孩子舞獅。然而,新年期間大
家也樂一番,孩子為了紅包,鄰居為了意頭,有何不可。但這就是香港矛盾的所在,總是有人會阻礙他人的歡樂。就像煙花璀璨,映照在這一群窮人身上,特別的坎
坷。大時大節就只餘下一個人,思念他們的親人。這就是影片所帶來的一份哀愁。所謂美好生活,俱往矣。未來,不知在何方。
文/Doroth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九十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大火是1996年佐敦的嘉利大廈五級火警,造成41死80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長沙灣消防局消防隊目廖熾雄誤墮電梯糟殉職。當時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猶以火海中的人形最為深刻,還有零星的市民為了生存採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跳樓奇蹟保命。往後,嘉利大...
-
《快餐店陰質事件》(Compliance)是一部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到人在特有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處理一些問題。或者觀眾會認為戲裡的情節是很荒唐,但世界那麼大,更荒謬的事仍有很多。當看過在影片分享網站上那些真實的新聞片段,更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的存在價...
-
寫這篇文章本意不是要貶低葉德嫻,她已是影后級人馬,就連在一部剝削女性的作品上也足見她的級數,她的演技不容質疑。而提葉德嫻就不得不提到她與劉德華的相遇,她曾經在訪問中就講到「生仔要生劉德華」,但其實她們年紀只是相差十三歲,沒可能生劉德華的。於是他們就上契了。 1985 年的《法外...
-
My Little Airport 的《牛頭角青年》在 2012 年發表,歌曲收錄在大碟《寂寞的星期五》內。直到 2014 年在電影《金雞 sss 》裡的一首《美麗新香港》都帶出對香港的情感,在《美麗新香港》的「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信是近日「旺角騷亂」之後很多中老年人的...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