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四個月內「送別」三間戲院--從「電影節」看放映場地的轉變


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本就是令影迷愉快的事,天星碼頭對岸曾幾何時有大會堂、藝術中心、會展,九龍那邊單是尖沙嘴就已經有四個放映場地,包括政府場地與私營戲院。正當「天地戲」時可以找個地方再衝刺。前幾年電影節在九龍灣的放映場地也算方便,只要坐穿梭巴士或步行十五分鐘就可來回兩所戲院之間。今年電影節的地點就令人相當頭痛,假如要「趕場」已經不是步行咁簡單,看看今年文化中心只是用前八天,以前開幕會在會展,但現在會展的場地已取消。以往文化中心幾乎天天有戲,有假日早場,然後是科學館與文化中心的使用日子並不同步,也取消了太空館與UA ISQUARE的場地。可算是稱得上不方便,而天天有戲的地點則是柯士甸站的The Grand Cinema,位置不方便,過往可以坐小巴出去海傍一帶趕場,但今屆意義不大。

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場地問題或多或少令到買通行證的人卻步,不但要選電影,更要考慮交通時間的付出。例如太古城與九龍的問題,重點是那個「柯士甸站」。要選的話目前最方便的非藝術中心不可,藝術中心坐天星小輪到尖沙嘴,但又有問題假設下一站是九龍灣,還要坐穿梭巴士或步行呢,已經不是地鐵的問題。且今屆電影節新增了銅鑼灣的皇室戲院與沙田大會堂,而沙田大會堂只會放映最後三日的電影。看似是對新界人有福,但數量就不足了。回想起早年UA朗豪坊與時代廣場(不是現在的高級版Cine Times),更回想起在isquare連看幾場電影,同一區的確很方便。不是說觀眾計較,而是要付出的不單是戲飛,還有時間與交通,在百物騰貴的香港真是要「應使得使」。說這些不是要怪責任何人,而是為什麼香港的影院、合適的放映場地一日一日地減少,已經不是要求像某些影展般提供穿梭巴士。(當然香港也沒可能做到,矛頭似乎回到政府身上?)

當二.二八選戰的時候東涌居民埋怨周浩鼎因為選舉而不理他們的訴求,UA東薈城連帶大食代會在四月六日結業。意味著將東涌居民迫向機場的IMAX,要知道IMAX要付出多一倍金錢。再看看2016只是需要四個月就有三間戲院告別,先是AMC又一城變為MCL,後是嘉禾港威的結業,然後就到新市鎮的東薈城。去過東涌都知道那裡沒有什麼娛樂,連看電影的娛樂也要迫走居民,真的憤怒了。東涌就好像個孤島一樣,日後居民要看電影就要到青衣或者是市區了。

                          
MCL的擴張其實也談不上什麼,又一城的易主,粉嶺逸峰廣場設三個影院,但事實上也未必做到對新界東的疏導。始終不及舊時粉嶺戲院在火車站附近,新的粉嶺MCL設在聯和墟,屆時要坐小巴或步行才可到達。全盛時期的UA沙田有10個院,而現在只有可憐的兩個院,間接上也迫走了新界東的居民往九龍方向。而在新界東可以做到自己居民,自己電影自己看就是馬鞍山戲院與將軍澳。曾經有從業者講過全香港現在只餘下四十多所戲院,如果可以多興建的話票價就可以調低。但現在看到的是票價不但沒有低,部份片商更合謀定價。現在平日在市區看一部電影接近百元,已經不是3D,D-BOX的質素。再者是現在的電影上映有多個版本,在選擇上與時間上又會有考慮的空間。

政府沒有規定每區都要有戲院,拿大埔為例,過去十年新鴻基都希望改建多層停車場建戲院滿足居民所需。以前(八十年代就有一間鴻基戲院)。但遭到附近一所中學的反對,即使早年有KTV也有反對,不過反對無效。現在新界東東鐵沿線就只有四個迷你戲院應市。相對屯門與元朗是幸福的,還有平價見稱的巴倫紐與元朗戲院苦苦掙扎,就連天水圍也有嘉湖山莊。興建多戲院未必是好事,口頭上也許是好事,但談到落實興建又是時間、地點與租金的問題。少了戲院競爭也未必是好事,只有養肥了大集團。

當連鎖食店也敵不過領匯,就連戲院也不獲續租,市民想忙裡偷閑也變得奢侈。當看電影也有怨氣時,當香港電視不獲發牌而有萬人上街時,再多幾間戲院結業的話分分鐘又再積累怨氣。「我要真.戲院」指日可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