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流離所愛》:從《基情十年》到羈絆三十九年


 1956年藍調組合Mickey & Sylvia有首著名的R&B金曲「Love is Strange」,歌詞裡寫到「一旦擁有了愛,就不想離開」。電影《Love is Strange(2014)(港譯:流離所愛)中的「STRANGE」並不是單單指向怪異、更指向陌生,愛情世界當然奇怪,不然怎會有怨侶、分了手會復合,有一種叫因了解而分手,也有些感情開不了口。可以找到自己愛的人就有如中樂透,是萬幸了。在《流離所愛》之前,導演Ira Sachs早在第六十二屆柏林影展憑《為你流的淚》(前名:基情十年)(Keep the Lights On)而奪得同志電影的泰迪熊獎。


  
《基情十年》的自傳到老年人的憧憬
  
《基情十年》的故事背景是導演自身經歷的故事,半真半假,所以稱做半自傳式的故事。男同志的世界相對難以理解,特別是對關係的專一。有很多同志電影的背景都是與愛滋病、出軌有關,似乎這個現象在同志圈老是常出現。《基情十年》經歷的是兩種「癮」,男友的毒癮與愛情的癮。愛情的魔力由原來的形影不離到經歷傷害,拖拉了十年終於要分開,經歷了一場跨越時間的愛戀。一般同志電影主要聚焦在青年人、歷史與中年人的出櫃、社會如何接納不接納,家人的問題、性愛與愛情上。同志電影離不開既有的模式與題材,比較新穎的是像《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right)(2010)、或者是跨性別的題材。事實上同志電影表述的空間也是橫跨時代的,相對老人同志就是被忽略的一群。

 
《流離所愛》故名思義就是老人同志面對的困難,去年美國憲法容許同志伴侶註冊結婚,但老人同志的生活也如一般人一樣有問題。一方面是如何與家人、子女交待,舊社會的同志因社會價值問題而與異性結婚。婚後才知道自己最愛是誰。又有一些人老來孤苦無依,仍然是獨身漢。片裡的BenGeorge已經是幸運的一對,註冊結婚,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誰知故事就因為結婚而開始,一對相處三十九年的同志因一方失去了工作而供不起樓房,二人要分別寄住在其他親友的家裡。老年人臨老才失去了房屋,本來美好的相處空間一下子幻滅。

 
年輕人還可說得上什麼「東山再起」,移居去別的城市找機會,但對於老人家來說未來是奢侈的,收入大不如前。社會雖然有婚姻制度,但整體的社會保障並不是一下子可以應許。對於老人家的願望當然是想在彼此身邊守望下去,但現實卻不容許。

  
當「老」變成負累

   老人賣樓後寄居在親友的家,一個搬去侄子家裡住,這個家是個典型一家三口的家庭。另一個就搬去青年人的家,每天都過著燈紅火綠多姿多彩的世界,偏偏與生活的環境格格不入。衍生了與人相處必有的磨擦、生活與自己的想像有太多落差。侄子那邊不習慣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人,很多時候講包容、接納都容易,但長期下去就會是問題。簡單如何時聊天、聊天的內容都會惹人煩厭。始終所謂的家人都不是真的了解老人的需要,而老人也未必顧慮到。在這個家裡侄子的兒子帶了好友回家,二人有著「基」的疑雲,引起了父母的關注。這也是很多人對同志的謬誤,或多或少會有戒心,自作聰明、自作多情。小孩子起初不明白「基」伯父的內心世界,對「基」是存有質疑,但最終都解開了。

 
兩老的家人都只是義務上照顧他們一把,但他們並沒有一起「交心」的生活,要理解也不是一時三刻。因為分開住,他們的「老」成為了家人的負累、家裡的瑣事變相是增添了「麻煩」。

放手與展望
 
相處了三十九年,臨老才會承受分離,流離失所。電影所呈現的是看似瑣碎的家事,生活的不滿、阻礙,但無阻兩個人的相愛。一開始看到兩個人的幸福生活,到後來看到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喝酒、擁抱。問及多年來有沒有做過傷害對方的事,「有」都已經不再重要,千言萬語都解釋不到兩個人多年建立的感情,對於傷害已經漸入化境。老人家已經不會再像青年時期般要爭吵到分出一個答案,愛情猶在,但已變成醇酒。

 
電影到最後是一個真實的離別,面對生死議題選擇了留白。一切事情都過去了,看到老伴的遺物。學會捨棄、學會面對,不需要煽情、不需要一哭二罵,淡淡然的放手。這部《流離所愛》比起導演的前作《為你留的淚》的痛愛多了一份釋懷,老人家將愛收在心底,幸運的是他們遇到的事已經比我們另一個空間的人開心得多。相對美國有較好的平權制度,有財產的繼承權,他們的婚姻得到家人的祝福,等了多年守得雲開見月明。在華人社會,對老年同志根本沒有太多的論述與關心,年長的同志會說老了要建立彩虹老人院,不知道到了我們這一代老了會如何。現在歐美的同志電影也開始出現「老同志電影」,例如是《基爸愛留情》(Beginners)(2010)、羅賓威廉斯的《人生有彎轉》(Boulevard),或許可以從這些影片中看一下老年同志的出櫃與心思吧。同時也期待亞洲會關心一下這群被忽略的社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