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關於我城的紀錄片

香港是有屬於自己的紀錄片,奈何我城似乎不太重視紀實的力量。推廣紀錄片,欣賞紀錄片也需要時間去教育、去深化想表達的東西,去紀錄時代的變遷。近年大型院線也打破了沉默,開始在戲院播明知會蝕錢的紀錄片,讓觀眾在紀錄片節之外有另類的觀影選擇。在香港看紀錄片多數要去坊間的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旗下的國際電影節與夏日國際電影節也有一定數目的紀錄片,三、四月舉行的國際電影節特設「影人影事」、「親愛的地球」、「真的假不了」與「紀錄片競賽」四個環節,上映約為二十多部的紀錄片,偶爾在香港電影面面觀也會看到本地薑的出現。而夏日國際電影節則視乎欄目的策劃,比如說去年就上映了幾部與音樂題材有關的紀錄片。

大型院線如UA也開始策劃紀錄片節,例如是美食與電影題材有關的。而影迷所愛的電影中心也在數年前在正場的選片中加入紀錄片,其中張經緯的《KJ音樂人生》成為了首部上正場的香港紀錄片,創造了「傳奇」一刻。其後更上映了卓翔的《乾旦路》與陳安琪的《三生三世 聶華苓》。隨著新院線的加入,選片也需要多元化。新加入市場的星影匯在自家欄目星影萃接連策劃紀錄片的放映,令人高興的是這些都是香港土產的紀錄片,足以展示香港的力量。星影萃的頭炮紀錄片是英國導演杜浩綸的《未夠秤》,透過兩位年青人的所思所想回到反國教的時期,據說電影院見反應理想打算把影片的映期延長至五、六月。

                         

而星影匯在宣佈曾在亞洲電影節上映的《子非魚》也會即將上映,影片是有關鮮魚行學校的小孩子,描寫他們如何面對香港社會。影片由團體影像先驗成員黃肇邦拍攝,團體成員也包括新晉導演劉韻文。《子非魚》的製作由CNEX拆資,透過工作坊與多重的審核才批下來的。CNEX是一個推動華人紀錄片的非牟利機構,有時會與坊間的機構合作放映各國的紀錄片。得到CNEX幫助的香港紀錄片包括《乾旦路》與《歌舞昇平》。故《子非魚》由策略到拍攝也經歷了重重的關卡,從過百個拍攝計劃中,擊敗了中港台三地其他選手才獲選,一點也不容易。


除了主流戲院之外,香港也有由采風電影舉辦的華語紀錄片節,主打中港台三地的紀念片作品。雖則小眾但華語紀錄片節的策劃也相當有心,所請的導演與嘉賓在紀錄片界都相當有名氣。除此之外,早前CNEX也在電影中心辦了幾場放映,包括放映了楊紫燁與范立欣的作品,奈何所放映的作品已經是過氣,時效性也不夠新鮮,稍為有點失敗。至少,可以讓香港觀眾看到紀錄片已經很難得吧,推廣紀錄片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情,香港人對此的興趣仍然有待提升,故此需要推己及人。一遇到值得推介的作品就要不遺餘力的推廣,本身拍紀錄片也預料難以收回成本,但看到院線的努力,為了未來有更多好的作品,影迷也要努力去推廣,推動的責任不只在於院線身上,而是讓口碑在城市裡建立。

十分期待《子非魚》,同時剛過去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除了《未夠秤》之外也有曾翠珊的《河上變村》,不知道何時有機會再次上映呢?與此同時,也順道推介幾部香港本地的紀錄片,包括描寫社運題材的《那年春夏.之後》(盧鎮業導演),前樂隊主音麥海珊的《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還有早前在電影資料館放映的《金門銀光夢》(魏時煜導演),香港的紀錄片題材也相當的百花齊放。有空不妨留意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