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電影亂象】電影人與傳媒必要恪守的風骨

有些說話實在是不吐不快,當內地的影評對香港電影金像獎、對香港電影作出討論的同時,香港的影人與導演竟然受不起這些「批評」,甚至叫人不要看那些電影。一篇小小的報導成為了某報的娛樂頭條,甚有一種煽動式的保護主義。自從藝發局藝評獎一事後,杜汶澤與彭浩翔稱「低俗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連本土的概念都未搞清就標籤了本地製作的電影為「本土電影」,電影也變成了「港人優先」,增添了政治的元素。

本來有討論,有更多的本地作品也不是一件壞事,過去一年我們見到《狂舞派》、《殭屍》、《一個複雜故事》的出現,奈何有些影人所拍的作品離不開粗鄙、色情成份,從來電影都是一種選擇,是由市場決定的,既然有投資者有觀眾,本來也不成問題。但問題卻出至在影人受不住批評而還擊方面,我想要搞清的第一個問題是有電影自然有影評的存在,這是不能否定的,少至戲院裡的「回水」到長篇文章,影評是對電影的回應。影人大可以批評寫作者不理解電影,但對回應作出不禮貌的批評就似乎有點太過火。面對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而不作出思考、反省,更可見到影人的心胸何其的狹窄。試問如何潛心拍好電影呢?

第二是內地的媒體也是提出觀點與角度,從不知何時開始香港人一見到內地人的批評就捲入了族群間的矛盾,大家都忘記了電影是什麼。電影是世界語言,是大同的,而每當討論一部電影就捲入身份的對抗時,就變得無謂。在網上罵戰,冤冤相報何時了?討論最重要是和諧、是理性,可惜香港的報章就把事情小事化大,炒作新聞,真正讓文化的交流形成了鴻溝。至於本地也有影評人對粗鄙文化同樣憎惡,又為何只針對內地人?寫這篇文不是要引起什麼爭論,只是因為身份問題、因為觀點問題而小題大造,是十分無謂的事情。是我們的影人受不起批評,還是自尊心都不能傷害呢,這個問題需要他們自己反思,拍片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好電影,又如何看待劣評。即使不喜歡內地人所寫的評論,又何需自暴自棄,大可以一笑置之,在報紙上單單打打實在是有點過火。

第三,生果日報的報導手法相當有問題。與其要保護主義的話,又何來不保護其他香港電影,又與其要引發不必要的族群矛盾,不如先做好電影新聞。對本地的電影節報導只有小篇幅,只是集中在男女星身型與緋聞,不斷製造Soundbite,對電影製作與討論十分不利。而這件事情內地方也只是提出所觀察到的事情,提出觀點,難道所謂標謗言論自由的生果報,只許自己有自由,而不許他人擁有?

作為香港人,我們都不能夠自私,一味認定自己的東西是好,別人是差。自己的是意見,別人是狗屎。如果我們是這樣與法西斯根本是一樣,與其要做好電影,就不應該思想狹窄,更不應該鎖在自己的世界。這幾點都是影人與傳媒必須反省的東西,不要「賴地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