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熱血少年立於街頭向政府說不 《未夠秤》又如何?

過往香港是有社運紀錄片的,比較近的有盧鎮業的《那年春夏.之後》,紀錄佔領中環與過往的一些遊行衝突的情況,觀點與作者風也許很左翼,至少在香港電影裡頭也呈現了一些時事的面貌。香港是有紀錄片的,只是鮮有機會發表,一般來說可以講有兩個機構發行與放映,分別是影行者與影意志。影行者發行過《鐵怒沿線》與《嘉咸女情》,影意志的獨立電影節則有盧鎮業的《那》,這幾年遊行的衝突也多了,社會的議題也愈來愈多。從2010年的菜園村事件,為著要興建高鐵,社會上開始留意八十後的社運,再追溯久遠一點的是天星與皇后碼頭的保育。然而,當時參與社運的八十後青年裡的中堅被標籤為「左膠」,這幾年左右之爭也太過令人煩厭,本土意識的興起令到香港的政治流派更加多。

轉貼至蘋果日報

這裡不討論太多政治之間的爭鬥,有爭鬥也始終是一件好事,至少有人關心,有人提出疑問。在眾多爭鬥背後,也是香港社會問題的緣起,從反國教、到七一大遊行、立法會選舉,我們都經歷過。而長江後浪推前浪,九十後冒起來了。當然我們不是談世俗之爭,而是社運的大旗裡愈發出年輕人的身影。英國導演Matthew Torne在03年看到七一大遊行,讀書時看吳宇森的電影,在牛津讀書時寫了有關政制的論文。心底裡愛這個地方,拍了一部名為《未夠秤》(Lessons in Dissent)的紀錄片,在拍攝期間更住劏房,用了兩年多拍攝。

片裡以兩位年青人為故事,分別是黃之鋒與馬雲祺,兩者都比較常出現在傳媒的鎂光燈下。一個是學民思潮的召集人,在反國教期間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現在學民則推廣全民公投,黃之鋒有讀寫障礙,但無阻他思路清晰。他講過他不是英雄,然而社會上對他的寄望是很多的,他給人的印象是能言善辨的,有一顆熱切的心。

而馬雲祺的印象與黃之鋒並不一樣,他是中年人口中的「廢青」,輟學青年、留有一頭長頭髮。他令我想起加拿大的女導演Sarah Polley,輟學青年,上街被打爆門牙。馬雲祺,同時也是社民連的成員,牽涉過一些的官非。一個動,一個外表上比較靜,兩個不同的年輕人,一個是「廢青」(這裡不是有惡意的,而博主本人也曾經給愛港力大罵「廢青」,當真是同病相憐)。另一個是寄予厚望的中學生,流派不同,但對社會的熱誠、關心卻是一樣的。相對來說,或者會有人說戲中兩位人物是「左膠」,但紀錄片不是要我們爭吵,而是用孩子的角度去找尋香港的未來,用他們的故事透視出香港的情況,真實的情況。

電影將會在春季上映,萬心期待的同時也很欣賞Matthew,一個外國人來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融入這個社區,甚至比香港人更關心香港,香港人在有些時候真是當之有愧的。從國教、絕食、我們都欠這些孩子很多,我們所做的事情都只顧自己,有一段長的時間安逸,沒理會到危機。而Matthew說實話可以亳不理會香港發生什麼事情,然而他沒有。這一部紀錄片,不要質疑,只要支持。看看片中的孩子,看看這位外國人對香港的愛。《未夠秤》,又如何?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向青年人學習,集思廣益。齊齊向政府說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