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通往粵劇之路(五):三年又三年,香港梨園場所的發展與困難

 外界的人總是愛嘲笑李居明編寫奇怪的粵劇,不奇怪又何來關注與討論?大多數嘲笑的人都從未欣賞過李居明的劇作,入主新光十載,論奇怪也是為了話題,要是寫一個正經劇目又何來吸引未知的觀眾群,再者李大師也是傳統中國文化與歷史愛好者,也不過想推廣文化,也不需要反感與明踩暗降,有新編大戲的意義是傳承文化劇本而已。在十月大師的劇作移師西九更上一層樓,單是七月重演再到十月重演即是有價有市。李居明的劇本多多少少在撐起了香港粵劇界的一片天,單是過去九年每年一部鳴芝聲的劇,還有別的伶人的合作,同時也撐起了新光的運作,有戲睇,有工開,有飯食。


只愛做大戲的新光戲院

  一講香港粵劇場地,幾十年來第一印象是新光戲院。自從開始睇大戲,新光是心目中的首選地點。位置便利,電車、地鐵、巴士可到省卻路程,與一般去大會堂、高山劇場看戲不同。再者是新光的親民方面,設計成小時候去的戲院,喜愛去新光戲院還有一個原因是樓上戲院的雅座,座位舒適寬敞與闊銀幕,六月份珠江電影廠的《白蛇傳情》4K粵劇電影上映,在主流電影院的銀幕上看與新光的闊銀幕可謂有天淵之別,可惜電影在香港上了兩三週就落畫了。也許新光平日要好好利用這塊闊銀幕,不然會浪費。 整個八九月,新光戲院只播李居明的自家電影,就是對闊銀幕的視姦,所以外界認為新光光怪離奇是有原因的,外圍廣告像是搞個人崇拜,成為了公器私用的平台。






圖為筆者八月份去新光看的大戲




 《白蛇傳情》的成功開始留意國內的戲曲作品, 如今國內有不少戲曲電影上畫,如國慶檔期有京劇電影《貞觀盛事》,曾獲得金雞獎的最佳戲曲片獎,國內的戲曲電影也積極參與海內外的影展。七、八月份,政府舉辦的中國戲曲電影節雖不至於全院滿座,也有捧場客。筆者也看了一點感興的電影,如香港過去的粵語戲曲片與上海越劇當家小生錢惠麗老師的《雙飛翼》(2019)。戲曲電影在中國殺出一條自己的路,而且票房也不俗,香港除了依靠政府辦的活動外,如何在場外推廣戲曲、推廣好作品,新光無疑是個好平台。有機會再談一下其它的戲曲電影,畢竟也要惡補與積累的,中國戲曲電影曾經在五六十年代爆紅再傳到香港,邵氏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燒起「黃梅調」電影熱潮,如今內地戲曲電影有小陽春也湊個熱鬧關注下。即使新光不是做戲曲方面的工作,平日戲院播首輪二輪電影也算是好地方,總比燒錢播李大師的電影「商得益彰」,畢竟開戲院也要做生意,也要觀眾。對大師的批評只針對電影層片與經營手法點到即止,也希望新光好好利用現有的資源。


  在江駿傑的頻道《水馬人會館》當中籠統介紹了新光的歷史,由1972年啟用到現在接近五十年,幾度易手,目前月租一百萬,以微薄的戲票收益根本是蝕本生意。在去年疫情停擺一年幸好有業主相助,李居明的承接與創作一系列三十多個劇本,有好幾部曾去過外地演出,不論好醜大師也是為香港本土文化出心出力的,而且創作的才子佳人戲也不俗。過去五十年新光由做樣板戲戲院到開拓不同層面與交流,盛載港人的集體回憶。而最重要一點是新光比起其它場地有特色與聚到觀眾,對伶人來說未踏過新光台板不算做過大戲,是成人禮的表現。過去的省港伶人的交流,各個劇種會新光。新光的確比戲曲中心親民,設施上平民化與user-friendly,葉劉淑儀已屆七十也在報章批評戲曲中心設計不適合老人家。集體回憶、整個氛圍,看大戲第一印象一定是有歷史價值的新光戲院。從電車上望北角是一道老舊而有人情味的社區,亦有老中國留下的色彩,如商務印書館的舊址與國貨公司,新光更是地標。


再見,油麻地戲院

  說畢對新光戲院的看法,回到正題,同一個九月,新光迎來續約三年的好消息,2022年李居明伙拍粵劇新老伶人合製六個大作,當中包括賀歲大戲與跨界的合作。未出發先興奮。新光續約意味成為時效戲院,要把握機會珍惜看戲的機會。另一邊廂油麻地戲院擴建要停用三年,2012年活化的油麻地戲院經歷六十年代民工戲院的盛勢到八十年代末放映日活院線而聞名,再由咸濕轉換到大戲場地,充滿歷史價值。


  在過去十年間,八和會館在當地辦粵劇新秀演出了幾年,成為了本地戲曲培養年輕人的基地。與此同時,伶人聯同當區的組織亦會辦一些社區導賞團與折子戲專場,油麻地戲院的節目以商宜的價錢提供優質大戲。在戲曲中心的茶館劇場無奈是偏貴,縱然亦有藝術總監羅家英先生的指導與亦有年輕演員助陣唱唱歌,做折子戲,但與過往的茶館亦不再一樣。戲曲中心定位高檔,對場內人租場昂貴,對觀眾出入與戲票也不一定大眾化。





  在油麻地戲院最矚目的盛事要數到2019年的香港藝術節的《名伶花旦展演話當年》當中請到古巴遠道而來的秋蘭、美玉兩位婆婆,紀錄片《古巴花旦》(魏時煜導演)的主人公,經歷古巴革命幾十年再踏台板,完成心願。《古巴花旦》先後在電影中心上映,及後粵劇創新會亦舉辦過放映活動,《古巴花旦》除了是華人移民,後代的紀錄片外也帶出兩位婆婆,一位是文武生,一位是花旦對粵劇的熱愛與鮮為人知的經歷。特別一提,在2018上映的版本與往後出碟與發售的版本有差別。對兩位婆婆來說年少時在古巴做戲,遇過到美加走埠登台的名伶,誰知隔了幾十年才重回台板,恍如隔世的圓夢演出竟然是在香港成事。油麻地戲院要閉館三年,粵劇新秀轉移到演出密密麻麻的高山新翼,對一部份人是不方便的,只能寄望環境改善,明天會更好。

撮至魏時煜的訪問
                                 

將觀眾分流到元朗劇院?

  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在劇場與老一輩觀眾交談,有了屯馬線讓長者多了機會到高山劇場,可是觀眾又是否願意去大西北看戲。現在有戲行的人拍視頻記錄戲行的新聞與事情,讓外界多了機會接觸神秘的戲行,而一些消息與新聞不會從報章讀到,也只是在群體間傳播。有些大演出會在不同的劇院演出,如何讓觀眾到元朗、屯門、往往靠的是受資助的免費巴士。某些大劇團如鳴芝聲在部份場地的演出會設免費巴士。元朗、屯門就更需要相關服務,而聽說巴士的資助會取消,對劇團班主的打擊也很大,特別是與場地伙伴的劇團的營運與開支。


  三年又三年,香港粵劇界在這兩年因社會事件、疫情手停口停再到復興。新光撐多了三年也要面對最終在2028年的清拆。梨園子弟與觀眾只有珍惜當下,將香港粵劇發揚光大,第一件事一定是要有飽飯果腹。如今李居明在報章說道在國安法下劇本難寫,政府對文化政策欠遠見,可以做的是通過文章表達一下所見所聞。最後一句:我真係好鍾意去新光戲院! 仲有門口檔小食檔的辣汁真材實料。新光一亡,影碟店、小食店皆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