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讀懂中國】歸鄉路上的.家.春.秋

內地春運被喻為是中國的農民工遷徙史,為期約四十天的春運為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提供回家的路,始終一年到晚就那幾天可與家人團聚。在中國插畫家朱成梁的繪本《團圓》裡紀錄了一個平常人家的北京女孩在新年期間等候父親歸家的寫照。父親歸來又離去,皆因為了家庭要在外面打拼。內地的城鄉差異衍生了很多的社會問題,有些孩子跟著父母到城市打工,因户籍的問題享受不到醫療、教育的福利。留在農村的,則成為了留守兒童,在欠缺雙親的環境下成長。除了家庭問題外,漂泊的農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環境與居住環境也不至於理想,若果遇上了什麼意外也無從得到照顧。舉個例子,在美籍作家張彤禾的著作《工廠女孩》就走訪了東莞的工廠妹,紀錄她們的心路歷程與遭遇到什麼事情。

                                 

春運的人潮裡,多數人都會乘火車與巴士回家,選擇飛機的人相信是一些城市裡的白領階層。自從有了高鐵後,票價雖然漲了,但是仍一票難求。為了回家,有人在火車站裡乞求,施各種的辦法。透過紀錄片,我們可以從春運裡看看中國的農民工家庭是如何被分隔,生活困苦之外,這個家也頓變成各散東西,不只是肉體上的分離,而是心靈上的分隔。當我們手執著某些中國製造的產品,有誰會記得這些人工作中的血淚與背後的辛酸。

                         

曾經是新華社記者的范立欣在2010年拍攝了紀錄片《歸途列車》(Last Train Home)。從零八年開始追蹤小人物張昌華一家,張昌華與太太從四川到廣州工作,遺下一對子女予外祖父母照顧。中國人重男輕女,而中國的父母深信知識改變命運,把希望寄望在兒子身上。而正值反叛期的女兒卻對父母多加怨恨,原因是她討厭父母只對兒子的關心,而且她很希望走向外面的世界。從零八雪災的火車站、再到公路,盛載著中國人漂泊的故事。雪災無情,但心繫骨肉親情,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如果可以選擇,誰會想一頭家各奔東西。女兒相見如同陌路人,父母親心裡極度痛苦。

《歸途列車》是現實、是選擇。春運背後,中國人的故事是悲慘的,平凡的一家人本來可以樂也融融,但最終未能相見,帶著內疚、帶著不捨。手停口停,家與工作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呢?九億流動人口的大國,看不到未來,看不到保障,對於這微小的一群只能夠把希望寄予下一代。寧死也得要給他們接受教育,上大學。在火車站內,人群內,每個人心裡都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愛.回家.

紀錄片的真實,或許有點苦。同樣是有關歸鄉的春運電影有2011年出至台灣導演鄧勇星的《到阜陽六百里》,電影在當屆的金馬獎獲得最佳女配角與最佳原著劇本的獎項。歸家是中國的寫實現象,電影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表達了異地人的無奈。

                         

阜陽在那裡,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電影寫到了人在異鄉的失落之情,帶著婚姻的失敗、家庭的渴望通通都落空了。借著回家的機會,有人要避開眼前的一切。六百公里,不算長,但是對於一眾在上海的阿姨來說,始終還是要回家的。由秦海璐飾演的曹琍在同鄉大哥的慫恿下遊說在地的同鄉乘大巴回家。而那架大巴實情是破爛不堪,出於歸家之情,她們乘搭大巴回家。

大巴最終能否到達目的地,已經不重要。電影只是用了文字交待大巴的去向。鄉愁,就是余光中寫的詩一樣。電影的寫實是交代了異鄉人的矛盾,家始終要回的。在面對著利益與個人的價值之下,曹琍的角色也是矛盾的,她一方面有鄉愁,另一方面有那種沒面見家人的心。人在異鄉,總希望想有點成績才回家,想要光宗耀祖。偏偏仍然是城市的底層。

《到阜陽六百里》是一個溫情的故事,落難的人利用同理心騙同樣環境的人,其實大家都是有難處的。當然騙人是不對的事情,但有時候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騙者也想借著機會回家,發發新年財。各人也有難言之隱。

新年又過去了,離家的人又離去了。周而復始的,新聞又播著珠三角工廠難請人的報導。有意出城的人又準備離開,這就是中國人的本性。漂泊不定,背後定有很多的家.春.秋在上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