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老匯院線在開場前的短片換上了新包裝,拍攝手法是參考了幾位大師級導演的作品,分別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Stanley Kubrick的《發條橙》,還有昆頓.塔倫天奴的《Kill Bill》,明明是一套三份的套裝,但在銀幕上只見到前兩者。畢明在她的社交網站就講了《Kill Bill》消失的原因,不就是審查機制、不就是有些人讓這片不得見光。有些人常說香港是文化沙漠,說香港人沒有創意,但當香港人有一丁點新的意念做出來時就會被批評。通常都是抄外國,彷似外國的月光特別亮一樣。
這件事牽涉的不單是對創意工業的打壓,但是對自由的剝削。雖然創作者沒有指名道姓的講到是什麼原因,但大致上也估到是官方的因素,一般在銀幕上放映的片都要拿去官方機構審查,例如是大家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看到的楊千嬅短片都不是話放就放,要有許可證的。當然,對官方的猜測沒有真憑實據,或者大家可以想一想的。先不說一式三份的短片拍得好不好,一時間換了熟悉的片段是需要時間適應,而且這種用到「致敬」的手法也很容易捱批。是真致敬又好,假致敬也好,這三段「溫馨提示」本是拍得不賴的。
當創作者跳出自己的框框,要做一件事時,是否要接受官方的打壓。為什麼不能看開一點?在香港很多時候做創作都要左顧右盼,怕踩界、怕得罪人,特別是網民、宗教人士、於是有些創作人帶上了手拷。因為要「思想乾淨」,所以沒有更多發人深省的作品。拍得好不好,一點都不重要,禁播其實就是對創作人的不尊重,兼且在一個所謂是言論自由的地方抹上了灰塵。政府說要發展創意工業,但有一些創意走出來時卻打壓,包括一直在談的二次創作的立法。
話說這一段被禁播的片段是有關在戲院裡不準談話的,在片段中可以看到殺人的橋段,又或者是牽涉到人身傷害的話題,再加上美國在早前就發生了一宗的戲院殺人案,所以有所避忌。事實上觀眾也有責任的,要不是有些害群之馬在戲院裡騷擾到他人,戲院也不用推出片段「提醒大家」。大家都不是三歲小朋友了,講電話、聊天、睡覺的人在戲院裡經常看到,如果大家都可以乖乖的,學習尊重電影的,那根本就無需這些片段。
這次的事件,看似是小事,但其實也很值得關注。創作自由被消失,個人意志也會被消磨。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電影短打】《命懸48小時》:喃喃自語的父女情
Paul Walker遭遇車禍離世,片商瞄準了這部遺作,但事實上保羅獲加還有兩部「遺作」的,一部是《Bricks Mansions》與《狂野時速7》,據知《狂野時速7》是會繼續拍攝的。一直以來,他是荷里活的動作演員,而特別的是在《命懸48小時》(Hours)則一改戲路。整部電影欠缺動作場面,有的只是文戲。可惜的是戲中敗筆處處,還有的是演出生硬,實在是浪費了時間,也寫不出真情。
從電影的開場就宣告了它的失敗,一開場就死了妻子,但妻子死了連眼淚也沒有一滴,無論這個男人多剛強,但起碼會有眼淚吧。第二點是當颶風來到,醫院竟然沒有戒備,即使是疏散也竟然會遺留病人,一向宣揚「一個都不能少」,人權與自由為先的美帝竟然會百密一疏,留下病人在孤島中自生自滅。《命懸48小時》,起初還以為是什麼動作大片,帶上嬰兒勇闖冒險,但其實大多數的畫面都是太太死了,留下了「蘇哈」。而新生嬰兒需要的是醫療照顧,所以要這個爸爸的守護。場景設定在一個空房間,成為一個男人與孩子的獨腳戲。欠缺動作,就連恐怖也不太恐怖,主要是買親情的帳,但事實上連親情是什麼都未搞清。有的只看到一個男人的喃喃自語,就這樣一充撐就是整部電影。兩個字形容「呵欠」。
這部電影講的是卡特利娜的吹襲,雖然不期望會玩上《海嘯奇蹟》般的大製作,但起碼也應該有災難的場面,基本上論場景來說電影只是聚焦在醫院內部,顯得單薄,又欠缺了層次。其次是雖然是逝者為大,但是保羅獲加的演出真是一塊木頭,沒有父親應有的套路,語言與肢體也是冰冷的。父女之情,有的只是表面之情,至少也該談談對女兒的期望,要有堅定的意志。最致命一傷是不應該談的也談了,對妻子的回憶連連,但連雙方的愛也看不到愛情,終於明白到為何太太死了也哭不出來,原來是不愛她。
雖然是《命懸48小時》,在時間倒數方面不夠緊張刺激,不玩大製作,玩小驚嚇也可以吧。舉例如發電機連電也沒有,孩子命懸一線。又例如是密閉空間內有意外,在這裡的叙事何謂是點到點,而且不超脫,沒有創意的點子。顯然是失色。感情與技術都變得俗套。
突兀的劇情,未夠組織好的電影,無法訴說的情感,何來命懸48小時。直接把觀眾的頸纏上就是了。假惺惺的父愛,粗製濫造的電影,公式化的劇情與演出,相當狗血。佈局奇差、演員錯置、胡亂添加的支節,可惜的是演員的早逝讓我們無法看到他的進步。事實上有些巨星是應該拍爛片的,因為這樣才有比較、才有見證。
順帶一提,希望保羅安息。
【電影短打】《冬蔭公2》:拳腳有力Tony Jaa
講到明Tony Jaa主演,必定是動作電影,整部電影最成功是在於打戲,其他的枝節就不成文了,就理解成一隻大象引起的大龍鳳。片裡的政治局勢太複雜,但現實中的泰國面對著紅黃衫軍的對峙,其實現實也更加複雜。一隻大象可以牽連到什麼?政治、國際刑警、黑幫與黑幫,野心太大,劇本上未能駕馭到,不過也可以原諒,事實上某些成龍的動作電影也是一樣不成紋理,當然兩全其美就最好。
對於一個動作演員在演技上不能奢望太多,香港的「宇宙最強」甄子丹其實也不見得好演技,特別演起文藝來無比生硬、矯情。還是把目標放在拳腳身上,在至少一半的打戲中,都是依賴特技。在視覺上那些爆破的場面,明顯是假火。如今有CG技術了,就不需要實際,這個問題新產的港片也有,浮誇。這一點就顯然是失色,到底有什麼好3D的?實在找不到理由,拳腳還是要到肉的好。而戲中明顯要玩的街頭霸王的技術,把Tony Jaa塑造成刀槍不入,萬人追殺也無事。
其中有兩個鏡頭要拿出來討論,第一個是上百部的電單車追著他,也給他逃走。一人大戰車隊,何其壯觀。基本上就是電影版的「佔領曼谷」,失真。第二是在路軌打架,突然有車駛過,那一幕是明顯的CG,同樣也是覺得很假,飛蟾走壁,原來是超人。Tony Jaa的《冬蔭公2》其實就是香港的《風暴》,怎樣都打不死。本身Tony的優勢是拳術,而這部電影也欠缺了泰拳的絕學,淪為一部普通、公式、作假的動作片。
戲裡剪接混亂,有些場口虎頭蛇尾,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莫名其妙。奈何,有失望之外也不失淪為爛片,尚且可以當作茶餘飯後般看看,事實上Tony Jaa在亞洲的打星來說還是有號召力。
【電影短打】只問偶像.不問實際的《同窗諜影》
韓流襲港,觀察到近幾年的影市也輸入多了韓國電影,有些電影節與個別放映為電影試水溫,同時也引進了一些的話題之作。留意到這些韓影也離不開類型的,一種是愛情小品、另一種是諜戰、警匪片、動作類的。的確近幾年韓國的影視文化進步得很快,嘗試的類型也多了,例如是災難片、好像是《火海108》與《戰疫》,稍後會上映的有去年的小本密室爆破之作《恐怖直播》,看來片商們也準備了一場「韓戰」,勢如破竹要推動韓影在香港的發展。去年上映的韓影有泛亞的《三個特攻美少年》、安樂的《柏林諜變》、零零星星的有電影節協會放映的《重罪犯》與洲立與百老匯院線辦的放映。
觀看這些韓片,都看到片商們的口味是多麼的單一,相反的是一些特別一點的製作如金基德的《莫比鳥斯》與洪尚秀的《我們善熙》則只能在個別影展作為觀摩。事實上,韓影不在於只有諜戰、不在於偶像,要推動韓影就要放長線一點,盡可能把一些偏鋒一點的導演帶來香港,這樣才不至於審美疲勞。看《同窗諜影》,目的就是看偶像,來至組合Bigbang的崔勝鉉(T.O.P)有韓版柯震東之稱,樣子就有了,可是演技就是一潭死水。呆若木雞,讓人看到眼突,原來只是鏡花水月。有時候認為韓影已經進入一個產量多,卻又粗製濫造的情況。進步依然是有,不過只限於某些的類型片。特別是面對同質化的題材,而未能夠好好發揮時,看起來有突兀之感。
玩南北韓諜戰是韓影慣用的技倆,是他們的主旋律電影,調侃北韓,又有大韓民族主義。這次玩的是偽裝中學生,把北韓派系爭奪搬到南韓,飾演中學生的特務目的就是要鏟除異己。其間他遇上同妹妹同名的女生,交織出一段似有還無的愛戀。問題就在這裡了,一個中學生能夠殺人不眨眼,從北韓到南韓生活可以立即適應到?還有的是由北韓來的土飽子那能這個樣子。
不是要看電影駁劇情,而是電影也要合理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會有人生路不熟,會對新環境陌生。還有的就是那段愛戀實在是充撐時間,根本就不用鋪張把女主角與男主角妹妹的名字作巧合。一段生硬、無聊的偽兄妹/同窗戀情,人物關係故意的模糊化。
還有講明是諜戰,但看不到深層次的政治關係,有的只是剛好把金正日的死放到面前,但實際南北韓之間的交易,間諜的活動只是看到黨爭。這根本就不是諜戰,而是普通的動作片。只是想宣傳男主角的一人電影,把他塑造為少年英雄。劇情敗筆是在於就要顧上諜戰的局中局,又要顧及愛情與親情的線路,說到明是《同窗諜影》,學校的戲份基本被忽悠與冷落。相當的失敗。當然,有句話是這樣的「你的樣子如何 你的日子也必如何」。一個小白臉就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吸金來源。
觀看這些韓片,都看到片商們的口味是多麼的單一,相反的是一些特別一點的製作如金基德的《莫比鳥斯》與洪尚秀的《我們善熙》則只能在個別影展作為觀摩。事實上,韓影不在於只有諜戰、不在於偶像,要推動韓影就要放長線一點,盡可能把一些偏鋒一點的導演帶來香港,這樣才不至於審美疲勞。看《同窗諜影》,目的就是看偶像,來至組合Bigbang的崔勝鉉(T.O.P)有韓版柯震東之稱,樣子就有了,可是演技就是一潭死水。呆若木雞,讓人看到眼突,原來只是鏡花水月。有時候認為韓影已經進入一個產量多,卻又粗製濫造的情況。進步依然是有,不過只限於某些的類型片。特別是面對同質化的題材,而未能夠好好發揮時,看起來有突兀之感。
玩南北韓諜戰是韓影慣用的技倆,是他們的主旋律電影,調侃北韓,又有大韓民族主義。這次玩的是偽裝中學生,把北韓派系爭奪搬到南韓,飾演中學生的特務目的就是要鏟除異己。其間他遇上同妹妹同名的女生,交織出一段似有還無的愛戀。問題就在這裡了,一個中學生能夠殺人不眨眼,從北韓到南韓生活可以立即適應到?還有的是由北韓來的土飽子那能這個樣子。
不是要看電影駁劇情,而是電影也要合理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會有人生路不熟,會對新環境陌生。還有的就是那段愛戀實在是充撐時間,根本就不用鋪張把女主角與男主角妹妹的名字作巧合。一段生硬、無聊的偽兄妹/同窗戀情,人物關係故意的模糊化。
還有講明是諜戰,但看不到深層次的政治關係,有的只是剛好把金正日的死放到面前,但實際南北韓之間的交易,間諜的活動只是看到黨爭。這根本就不是諜戰,而是普通的動作片。只是想宣傳男主角的一人電影,把他塑造為少年英雄。劇情敗筆是在於就要顧上諜戰的局中局,又要顧及愛情與親情的線路,說到明是《同窗諜影》,學校的戲份基本被忽悠與冷落。相當的失敗。當然,有句話是這樣的「你的樣子如何 你的日子也必如何」。一個小白臉就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吸金來源。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一個複雜故事》:一個渴望自由的故事
學習電影並不是紙上談兵的,香港演藝學院作為一所藝術院校是有責任帶領學生從學院走到工業當中,結合知識與力量。而《一個複雜故事》就是一部學生與業界聯手創造的作品,就題材而言相當吸引,代母、港漂、富人、同志、幾者走在一起確實「複雜」。觀看近期冒出來的新晉導演,不就是拍低俗、不就是從編劇轉到導演的崗位,有些人拍一些浮誇、色情、暴力的作品,欠缺了香港的本位與民情。
同樣為新晉導演的劉韻文用一部《過界》講中港矛盾,而周冠威則用上亦舒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一個港漂女生的故事,兩者的共通點都涉及內地與香港的關係,而中港矛盾也是近年的熱話,在角色設置方面起碼是花了心機,並沒有脫離實情。在這方面已經是值得鼓勵,因為他們沒有忽略到本地在發生什麼事,《過界》告訴我們什麼叫做人權,富人與窮人的經歷互相交集,走私孕婦到港產子。而《一個複雜故事》則講述一個孕婦引起的「漣漪效應」。
小說改編電影並不容易,特別是亦舒的女性視角與筆觸,過往楊凡在二十多年前已經拍過《意亂情迷》與《玫瑰的故事》。楊凡的版本相對是偶像派一點,華衣美服、滲透著浪漫的情意,著重美觀的。而這部《一個複雜故事》則分上了三段去構建當中人物的感情與交集,相對是比較說書形式的,特別是戲中的前後都用上了旁白去交代主角的內心世界。
作為一個青年作品,這部電影是有不足之處,不過應當少罵而多鼓勵,皆因香港電影或者華語電影的未來就是靠這班學生了。過往演藝學院也曾經出品過自家的電影,其中早些年的《咖啡或茶》落得爛尾的收場,自電影節的放映後就消失了。這一次《一個複雜故事》也算是有心有力,起碼有大片商與銀河映像的支持與協助,始終是第一屆的學生,果真是出盡力的,就連院長舒琪先生也出手寫劇本就知道當局是有多重視。而第二屆學生作品《小學雞大電影》也拍攝完畢,亦曾經在影展裡放映。或者我們可以放長遠一點去看看這批畢業生的表現,再批評學院在輸出影視人才方面的成果,而不是憑一兩部電影就下定論。2013年北影出了個趙薇,她的成功是有先決條件的,就是她的知名度。《一個複雜故事》不同的是這是一個群體的作品,並不只是個人的。
說回電影本身,雖然名為「複雜」,但其實也不太算難明白。故事圍繞著一個叫劉雅子的港漂女生,為了哥哥的病而替富人當代母,於是在她身邊就上演了一場大龍鳳。因為當中的一些事,代孕計劃被迫終止,於是她糾結於生育與墮胎的問題上。而過程中,富家子與處理這件事情的女律師不約而同的愛上這名女生,而女生本身也有一個男朋友。代孕計劃衍生出來的是法律、愛情、孩子歸屬與關係的問題。除了表面的問題外,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角力,對錢的看法還有的是真誠。城市裡有那些人真的對自己誠實,富家子郁彰認為事情可以用錢解決、區律師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價,雅子的同窗男友則認為有什麼事可以兩個人解決,他是正直的人。而雅子在處理起事情來的態度可謂是模稜兩可,一方面是她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每個人的自我需求與滿足也不同,還有的始終是孩子父親與母親的道德價值。最「複雜」在於我們無法得知孩子真正的父親是誰,但回到基本步,真的重要嗎?
雅子男友羅振明、富家子郁彰、區律師、這三個人都愛雅子,但三人也為愛犧牲,沒有任何一個人得到她,但他們都在雅子有需要時保護她。遺憾的是在表達的手法上曝露了不足之處,描述過於表面化。比如說喜歡雅子的人都認為她很特別、有氣質,但不知道是演員選角的問題還是別的問題,呈現出來的雅子難免平庸,到底她的性格有那一點讓人人見人愛?第二點有點強差人意的是胡亂擺弄著小清新的鏡頭,文藝電影不一定要裝作青春,即使是青春電影也要用得恰當,而在這部電影裡用在一個中年男人追少女的畫面上則顯得格格不入。粗俗一點講是把郁彰的角色塑造成猥瑣佬。整體來說,全片也有一些砂石,從開首的旁白平鋪直叙的講我是誰,還有片尾的告白,都顯得俗套。
話雖如此,《一個複雜故事》也比起某些故意誇大、作虛假陳述的電影還值得一看,雖不是完美佳作,但也可以原諒。畢竟,給年輕人一個機會。況且電影至少把故事說得通,同時香港不只需要本地創作的電影,還需要文學,從而達至香港電影的多樣化。電影裡的雅子渴望自由,其實香港電影的創作也很需要。
文/Dorothy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續命梟雄》:愛滋路上.同是天涯同路人
然而,《續命梟雄》並不是一部完全的同志電影,它提供的視覺是有教育、反歧視的作用。愛滋病並不是同志的專利,戲裡的主人公Ron因與異性的不安全性行為再加上毒癮而染上愛滋病病毒(HIV POSITIVE)。他是德州的牛仔,在形象上他是屬於那種很爺們的,滿口粗口與朋友風花雪月,帶點粗獷與野性的。在治病的過程中,他遇上了同志,從最初的抗拒到慢慢的接受,同是天涯並不是陌路人,而是同路人。彼此都是有個夢想,就是要得到比較好的治療,於是透過主角走私藥品,既幫到人,同時又幫助自己。
這部電影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份分析,第一部份是從恐同到尊重同志,第二部份是對藥品的質疑與一系列的官非,第三則是主角本身的自我成長與珍惜生命。美國同志運動的興起,一定要數到石牆運動與夏菲米克的參政,其次就是八十年代在西部一系列的平權遊行,愛滋病的訴求是一個全球的議題。特別在紀錄片當中講到一個社區之間突然變得清靜了不少,在洛杉磯的報紙裡每週都會刊登因愛滋病而去世的面孔。平權運動聚焦的雖然是西部,但中部、甚至是整個世界都不能掉以輕心。當時人們無從得知這是什麼,只是知道那是致命的東西。即使是今日,社會上對愛滋病的認識還是不夠,坊間還會有人把愛滋病與同志掛勾,有些反同志的人利用疾病危言聳聽,把同志塑造成危險人物。
實際上愛滋病除了性接觸外也會透過注射藥物、輸血而傳播,不分性別、不分年齡、同樣也不分種族。在患病的過程中,主人公顯然是小眾,一個異性戀者遊走在同志社群當中,他基本上可以稱為「異類」,特別是他本身是個恐同的人,從最初遇到同志冷嘲熱諷開始,他身上欠缺的是善意。透過開始做一門生意,看到更多的同志時,他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即使有病還能成立這個「賣藥俱樂部」。主角的經歷告訴我們同志社群也是人,在他最無助的時候,得到同志的協助,四海之內皆兄弟,更何況用性向歧視別人。同是一家,只是大家在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選用這樣的人物也是別有用心的,對同志社群也有好處,不需要花費氣力去講「每個人都有一座斷背山」,同時也不會與某部份的同志電影相撞題目,而在議題上看到一個人的包容性與生命力,即使是大家的想法、喜歡的事物不同,也可以達至和而不同的境界。有很多東西也只是在於我們有沒有確實的了解,盡量在看待事物上別要一開始就論斷人。大致上這是主角的一堂生命課堂,他得到了友誼,同時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別人的掌聲與尊重。大社會裡,需要的是這樣的一份愛,並不是仇視。
另一方面,在美國的主流電影裡也不會缺乏對人權方面的論述,從而彰顯自由與法治。在這一部電影則落筆墨在選擇權與知情權方面,醫院與藥廠間互通利益,再加上藥監局的咄咄逼人,呈現出一個官僚的世界。主角尋遍世界也只是想找個比較好的辦法,但官方機構卻著重眼前的利益,草菅人命,欠缺對疾病的資料與研究,就早已拋棄其他的選擇。醫療背後是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制度永遠也會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法律需要與時並進。事實證明是有壓迫才有申訴,結果不重要,最重要是做好一件事,修改法律讓病人有選擇療法的權利才是正常事。通過民間與體制的對抗不至於是壞事,既然AZT藥物本身是有害的,過多的劑量是對人體不好時就需要調配好份量。而不是眼巴巴的看著病者衰弱而寧願犧牲他們,即使要死,病者也有權選擇較舒服的方式紓緩。
而在電影裡並不是實際的批評醫護界,事實上藥物本身也有幫助。但最重要是用得其所與要懂得關心患者,多一份的警覺性。至於主角的所作所為也亦忠亦邪,這個角色本是個好色又吸毒的小混混,無意間成為了病者的英雄,實在是一個傳奇人物。
生活其實很簡單,從最初得知生命只剩下三十天到度過了七年光景,主角學到的是珍惜每一天與朋友,由漫無目的到感恩,多了一份從容自在與快樂。在這部電影身上,留下了人性光輝與互相友愛的一面。雖然是小眾電影,但是當中的信息卻是蘊含著普世價值。
文/Dorothy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像一把刀子的崔健
「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一無所有》 崔健
一九八六年,崔健開始他的地下搖滾,一搖就是二十多年。從小伙子變成了大叔,血氣依然方剛。二零一三年,崔健受到本地一個大型音樂會的邀請來到香港演唱,在音樂會之前本地的藝術團體在戲院播放了好幾場3D音樂會錄像。慶幸香港還算是一塊寶地,崔健至少沒有被拒入境,還有能力請到他到港演出。美中不足的是當天他沒有唱到《花房姑娘》,雖然是有不足之處,可是他卻在台上說了一些「政治」的東西。其實政治一點也不可怕,本身崔健的歌曲就是帶有一種對紅色政權諷刺的元素,從《紅旗下的蛋》、《一塊紅布》、《農村包圍城市》等等都是。還有的是對未來棟樑的關心,《藍色骨頭》裡的三觀就是一種勉勵。
關於崔健,難以用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對於廣場上的孩子,崔健是他們的靈魂。一九八九後,崔健難免是受到了打壓,但這無損他成為一個傳奇。他是世代的,也是時代的。一想到中國搖滾之父,就一定是他。也許,現在還有多一個叫做導演的稱呼。搖滾精神、音樂精神的基礎是有種把心裡要說的話說出來,可以是秋紅的咆哮、也可以周博賢詞裡建構的公義與期盼。而不是像某些樂隊一樣參與維穩音樂會,然後還裝著自己是人。君不見香港目前是什麼情況,君不見香港人到底需要什麼?然後有歌手大道理說自己討厭政治,又有歌手叫特首「加油」。然後再然後,竟然有位影人勾結在港的紅色組織,在首映上為紅色政權籌款,曾幾何時有「民主歌聲顯中華」,而如今有些當日參加的歌手都變成了政權的支持者。
在香港,大概就只有幾位藝人稱得上是有風骨的。第一個是梅艷芳,寧死不屈,說從不回內地就不回,還支持了當年的黃雀行動。第二個是黃耀明,身體力行,上街遊行,更為社會公義發聲。在這裡不是想讚揚任何人,只是藝人也是城市裡的一份子,有責任關心社會現況,用他們的力量做一點事情。而不是避開政治,不是為了做一個表面風光的人。而崔健,他一直從一而終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不願自己的音樂被閹割,他拒絕上內地的春晚。他不願自己唱一些讓當權者指定要唱的歌。
一九八六年,崔健開始他的地下搖滾,一搖就是二十多年。從小伙子變成了大叔,血氣依然方剛。二零一三年,崔健受到本地一個大型音樂會的邀請來到香港演唱,在音樂會之前本地的藝術團體在戲院播放了好幾場3D音樂會錄像。慶幸香港還算是一塊寶地,崔健至少沒有被拒入境,還有能力請到他到港演出。美中不足的是當天他沒有唱到《花房姑娘》,雖然是有不足之處,可是他卻在台上說了一些「政治」的東西。其實政治一點也不可怕,本身崔健的歌曲就是帶有一種對紅色政權諷刺的元素,從《紅旗下的蛋》、《一塊紅布》、《農村包圍城市》等等都是。還有的是對未來棟樑的關心,《藍色骨頭》裡的三觀就是一種勉勵。
關於崔健,難以用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對於廣場上的孩子,崔健是他們的靈魂。一九八九後,崔健難免是受到了打壓,但這無損他成為一個傳奇。他是世代的,也是時代的。一想到中國搖滾之父,就一定是他。也許,現在還有多一個叫做導演的稱呼。搖滾精神、音樂精神的基礎是有種把心裡要說的話說出來,可以是秋紅的咆哮、也可以周博賢詞裡建構的公義與期盼。而不是像某些樂隊一樣參與維穩音樂會,然後還裝著自己是人。君不見香港目前是什麼情況,君不見香港人到底需要什麼?然後有歌手大道理說自己討厭政治,又有歌手叫特首「加油」。然後再然後,竟然有位影人勾結在港的紅色組織,在首映上為紅色政權籌款,曾幾何時有「民主歌聲顯中華」,而如今有些當日參加的歌手都變成了政權的支持者。
在香港,大概就只有幾位藝人稱得上是有風骨的。第一個是梅艷芳,寧死不屈,說從不回內地就不回,還支持了當年的黃雀行動。第二個是黃耀明,身體力行,上街遊行,更為社會公義發聲。在這裡不是想讚揚任何人,只是藝人也是城市裡的一份子,有責任關心社會現況,用他們的力量做一點事情。而不是避開政治,不是為了做一個表面風光的人。而崔健,他一直從一而終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不願自己的音樂被閹割,他拒絕上內地的春晚。他不願自己唱一些讓當權者指定要唱的歌。
特別介紹:崔健首部電影《藍色骨頭》 |
也許這種堅定的拒絕、獨立就是賦予《一無所有》的意義、自由的意義。說崔健是一把刀子,是當之無愧的。多年來,他也一直堅持自己所做的事情,在媒體上他叫青年人關心社會,叫人珍惜自由。有時候,他叫人擔心的是他的語言會否令他帶來牢獄,像艾未未般被監視。音樂會錄像刪剪了《最後一槍》,唱片裡的《最後一槍》變成了純音樂,但是我們都懂得唱這歌。「不知道有多少 多少個人和我一樣」,「不知道有多少 多少個最後一槍」。談的是什麼,大家都心中有數。多年來,他一直都沒有忘記廣場上的孩子,看著這個說謊的國家,如今他放棄一個機會,並不是他想換來什麼掌聲。而是他想做一個有自由意志的人,唱歌是他老子的事情,不是官方控制得到的。中國,慶幸有崔健,一個值得尊敬的音樂人。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影碟特「首」】《回到最愛的一天》.離開最愛的一天
《回到最愛的一天》(About Time),一個關於時間、宿命的愛情故事,但其實並不只是關係到愛情、還有成長與親情。導演Richard Curtis過往的愛情作品都是建基在平凡的人,從他編劇的《摘星奇緣》、《BJ單身日記》,都是一些平凡人的故事。愛情電影本該如此日常、簡單、給予觀眾大大咧咧的笑的空間、又或者是傻傻地哭一頓。一見鍾情、二人世界、三人生活、四人的小康之家、大富大貴,誰人不想找一個終身伴侶?《回到最愛的一天》裡的小男孩用盡法寶,如願以償找到他的愛侶,幸運快活,學懂活好每一天。平淡的輕愛情,滲透著超能力的元素,如果命運能選擇?主人公告訴你,他可以選擇,但我們卻不能。每個選擇都會導向不同的結局,電影既有玩味、小清新的氛圍、但同時也是一種的宿命論。
講到時空旅行,女主角Rachel McAdams也可謂是時空女神,早有《The Time Traveler’s Wife》(2009),如今有這一部《About Time》,同樣演的都是時間旅行者的太太。在《時光旅的戀人》裡她要適應一個來去無蹤的丈夫,每一次他也去很久,見面的機會不多。甚至是用了女人的一生去等一個男人。而這一次的丈夫,則是不同,每一次的旅行都是回到自己的回憶裡,還可以多次往返,然而每個選擇和結局也有所不同。在時空裡不至於每次都會有好的結局,喜歡一個人甚至會遭到拒絕。每一次的旅行,不同的回憶片段有點像德國電影《羅拉快跑》(1998)的設定,同樣的場面,不一樣的結局。
為了一個人,你可以去到幾盡?同樣是女神,《時光旅的戀人》用一生為了見心儀的男人,有承諾維繫著的愛情。而這次則是男方的一見鍾情,他即使扭轉了結局,也要死心不息的找到這位女神,不願看到她人作嫁衣裳。扭盡六壬,終抱得美人歸。在年青人的世界都是為了愛愛愛,有一個幸福無憂的家庭、有一份看似不錯、有前途的工作,在未來有車子、有房子、唯獨欠一女子和孩子。年青人,戀愛大過天也可以理解的。一遇到有不完美之時,就可以時間旅行鋪墊更好的未來,有時候甚至可以避免一些遺憾。本應相愛、本應相襯,主人公至少沒有經過「命裡注定同行卻未能」的痛苦。在他的世界,愛情是美好,而女主角最終也會回到他的身邊,無論遇上什麼挑戰,都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機會。
面對愛情的美好之時,他偏偏不能夠幫到家人,沒法用一己之力扭轉妹妹的愛情與爸爸的疾病。一個再多完美的人、再多完美的故事終需要學會接受不完美之處。無可避免的傷害與疾病,還是會來。超能力是有限的,它只能夠回到過去,看不到將來,這是它的限制。時間之美,其實是要我們感受那種年華老去,叫自己在愛的面前不要放棄與後悔,又是那個老掉牙的命題「抱緊眼前人」。擁有超能力其實也不算是一件好事,太完美卻未必受得起失敗,反而有時候失敗、挫折會使我們成長得更多。
愛是電影的命題,從《回到最愛的一天》學懂離開最愛,誰都會有這一天。我們最終都會分手,送別最愛的人。戲中人始終都要接受種種的不完美,生活裡的悲喜交雜。
同樣,戲裡的主人公自身也有掙扎之處,穿越過程充滿限制,若眷戀眼前的美好,就會破壞面前的事情。歷史會改變,而有些歷史就任由它發生會更好,皆因那是命中注定會發生的。這部有關時空的電影本質上也不算太複雜,它是有典型英式小清新的佈局,愛情本身也不用花巧,不外乎是相識、戀愛、大家共同找尋未來。電影的未來,我們都不知道會如何,但它是樂觀的。它提醒了我們要活在當下,未來就隨它到來,心中期盼。有些電影不需要太刻意深究,自己心裡感到滿足就可以。這部《回到最愛的一天》還是可以當成是甜點,輕輕的人生、大大的道理,拍出清新的味道、溫暖在心頭。
Text/Dorothy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折翼小天使》:我們圍繞著快樂哀愁的青春
在《引力邊緣》(Gravity)中,Sandra Bullock主演的女太空人迷失宇宙,心裡滿是徬徨,不知所措,唯一可以做的是最後一搏。太空裡的孤寂,無比難耐。金球獎的主持人打趣地說到,George Clooney 的離開是不想與一個與他同齡的女人聊天,寧願漂泊太空。David Bowie的歌曲《Space Oddity》與《引力邊緣》成上了某種的呼應,上到太空,看到孕育我們的地球,離開母體。看到美麗的風景,誰知,遭遇到意外。儘管地呼叫也無人聽到,因為孤獨、因為不知所措、溝通無門而築起了心裡面的迷牆。
陳奕迅有首叫做《人造衛星》的歌,「人造衛星圍繞這地球 我們卻圍繞著快樂哀愁」,有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在身處的環境裡是局外人,發現自己與身邊人格格不入,看到別人都有他們所得的東西,而自己卻沒有。很多時候會看到社會上有很多的比較,包括父母的責罵,朋輩的排斥等等。然後我們又無故的隔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成長之中,有千言萬語都只有自己才能明白。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成長所帶來的傷痛,也會發現到當中的快樂。沒有成長的痛處,又何來將來的路,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出來,接納它,面對它。
看貝托魯奇的新作《折翼小天使》(Me and You),又或叫做《密室中的我和你》,所要領略的就是成長。戰勝孤獨,才看到光明。《四百擊》的小孩選擇在外面闖蕩,遊歷外面的風景,被抓進少管所。而這裡的少年,則是相反,他選擇閉關修行。誰知在閉關密室的時候,身患毒癮的同父異母姐姐闖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個要避開家人、一個要戒毒。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忽然間多了一個姐弟團聚的機會,趁機談心。
孤獨是什麼?問導演最實際,坐在輪椅上依然不屈不撓。有時電影背後的故事比起戲裡本身更加吸引,一個老人看回年輕人的浮躁與孤寂,也是一種很有趣的視覺。老人到底是羨慕年輕人有這種不識愁滋味的迷惘,還是有別的意思。本身在藝術創作中也是一條漫長的路,對於一個年老的導演,不能夠要求太多,只要做回水準就足以欣賞。
兩個寂寞的心,在密室中互相幫助、又互相談家裡的事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之外,姐姐的青春路也遇到阻礙,不幸的結交損友,成了毒品的朋友。在一週裡,這個姐姐的作用就要教男孩做一個外向的人,要勇敢。男孩看到女孩的不濟,互相扶持,是典型的友愛互助、解救青春的鏡頭。在地下室內,他們建立起自己的天堂,從最初寧願看著不會說話的螞蟻到慢慢地與一個素未謀面的女人聊天。聊天的確很重要,至少確保自己有溝通的能力,將來出社會也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母親擔心兒子不善與人溝通,從電影最初男主角要去見心理醫生,在他生命裡一定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但在電影裡沒有著墨。要是沒有那件事,他或許不會這樣,不過也不重要。就我們解讀,他只是一個內向、害羞的人,他也只是個很普通的青年人。七天,未必改變了整個人生,但起碼對姐姐、對男孩來說,這是他們之間的秘密,也是他們愛的滋長,在被隔離了的情感裡,找到了親情與關心。或許這部電影沒有什麼特別的命題,它只是述說一對患難的小姐弟,但其實更深的是想告訴我們不要懼怕孤獨,總會在適當時刻找人傾訴心中的快樂與哀愁。
或許,少年不知愁滋味,這種青春的鼓譟,迷惘、缺失,是很平常的。需要用時間的洗禮慢慢地接受,不接受也得要接受。不能夠逃避現實,就如戲裡的青年人到最後也要離開地下城,有一些迷失就一陣子好了。此外這部電影的配樂也十分的到位,用音樂帶動電影,互相彌補。可算是一部有愛兼文藝的作品。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女人的A餐與B餐:《單身男女》
A餐B餐、BB豬、成為了近期的社會熱話。一篇由銀行家葉朗程寫的文章在網上瘋傳,成了茶餘飯後的話題,謝安琪或是徐濠塋、還是有別的選擇?其實也不需要對這種討論認真,茶餘飯後即興笑一下就好。總之,愛就是愛,不需要別人去管的。
這邊廂有男人的A餐B餐,在香港電影裡也有一部女人的A餐B餐。很明顯《單身男女》(2011)不是杜琪峰最擅長的片種,同樣影迷也會明白為何老杜會拍這種作品,為了更遠的電影路、始終要糊口的。還有的是打開內地的道路,而在三年後,在今年據說《單身男女2》會登陸情人節檔期。在《單身男女》裡由高圓圓演的港漂女生在香港遇上了兩個男生,分別是飾演建築司的吳彥祖與金融公司老闆的古天樂。兜兜轉轉地她都與這兩個男生都有些情感上的經歷,但是誤會卻阻礙了他們的關係。而糾結的女生周旋在兩男之間,愛的抉擇就由女生主宰。兩男爭一女,展開一段三角戀的角力。
A餐:古天樂。心裡一直愛著高圓圓,但可惜有越軌的經驗。B餐:吳彥祖。單純而又正直、有前途的男生。對女生來說,第一印象要選一個直覺上「乾淨」的伴侶,順利成章的,故事的結局也畫出腸了。其實真的要選擇麼?戲裡戲外,一個港漂女生還是在香港的才俊中選了一個「筍盤」,但如果角色調轉,香港的女生又會否願意要一個港漂的男生?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單身男女》談不上是什麼大作品,純粹看看明星,滿足一下對上層階級的想像,這種的A餐B餐始終都不到我們選擇。有能力的男生,最叫女生羨慕。有事業線的女生,最叫男人心動。電影始終是電影,第二部的內容古天樂似乎色心未熄,一方面在外面風流,另一方面又叫高圓圓不知該怎辦,而《單身男女2》則會有周渝民與楊千嬅的加入,名正言順又要叫一眾都市男女去選擇Fuck-mate還是愛侶的時候。
【電影短打】《老爆伴郎團》:四大長老玩轉賭城
有關賭城電影,基本上同出一徹。不是玩賭場風雲、賭海豪情,就是玩一下在賭城買醉,然後不醒人事的瘋狂喜劇。繼《醉爆伴郎團》外,這次有老爆,不過不是偷竊的「老爆」,而是加起上來接近二百八十歲的長老們主演,叫做長老不但是年紀的,還有的是他們本身都已經是影壇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分別是Morgan Freeman,Michael Douglas,Kevin Kline與Robert De Niro,單是看演員就已經無懈可擊。雖然劇本俗套,轉換一下心態看看老朋友聚舊,看看四位的火花,輕鬆一下也倒是不錯的選擇。
來到這樣的年紀,四位主演也不得不認老,人到老年,最希望得到的是尊嚴。趁著行得走得,有自由意志就當然想做喜愛的事情。昔日的四位童黨,經歷時間的洗禮,還可以在花甲之年聚首一堂,實屬難得。試想想在這個年紀,大家都還健在,實在太值得舉杯慶祝。四個男人,老來相聚,至死方休。即使和同伴間發生過節,也是冰山一角,最緊要是友誼永固。四個老人家,一個臨老入花叢。其餘三個打算充當伴郎團,以示慶祝。誰知道,臨結婚才遇到真愛,電影裡的橋段也十分豐富,老人間的三角戀、兒子對父親的監控、風流男子的奇遇還有就是該愛不敢愛的恐懼。人到老年,其實也想找個人照顧,這是現實的。
《老爆伴郎團》(Last Vegas),從片名來說就是一名讓老人尋歡作樂的電影。他們老了,容許他們來一次狂歡,讓他們盡慶。誰會想明天如何,活好今天就可以。在戲中他們為了朋友的婚禮打點一切,連場舞會、酒會盡歡。實行今朝有酒有朝醉,有今日風流就點都要風流。除此之外,有的是朋友間的互窒,但其實也是為對方著想。在戲中,我們看到的是老人們的友愛,透過這一件事兒子與父情和好、老男人放下對妻子的情殤、而有男人要做一個忠貞不二的人。而要辦婚禮的人,雖則婚禮搞不成,卻遇上了自己情傾、真心的女人。
或許,劇情是很無譜、俗套。但其實賭城電影也沒有很特別的表達方式,換湯不換藥,不外乎黃、賭、毒的元素。至少這部電影沒有誇張的演出,也沒有只穿著內褲的駭人演出,比起《醉爆伴郎團》、《21玩過界》之流,這部明顯玩得不過份,也合乎原則。老人家的玩與年青人的瘋也是兩個層次的。他們的玩味多的是一份內斂,識事務的。玩未必要瘋狂,但要玩得盡。
劇本雖弱,但起碼溫情、暖在心,已經足夠。輕輕鬆鬆,HEA下HEA下睇套戲,當敬老又好,當是欣賞老戲骨也好。這部電影不比年青的遜色,特別是這種感情可以使人放鬆。是個不錯的治癒系電影。
來到這樣的年紀,四位主演也不得不認老,人到老年,最希望得到的是尊嚴。趁著行得走得,有自由意志就當然想做喜愛的事情。昔日的四位童黨,經歷時間的洗禮,還可以在花甲之年聚首一堂,實屬難得。試想想在這個年紀,大家都還健在,實在太值得舉杯慶祝。四個男人,老來相聚,至死方休。即使和同伴間發生過節,也是冰山一角,最緊要是友誼永固。四個老人家,一個臨老入花叢。其餘三個打算充當伴郎團,以示慶祝。誰知道,臨結婚才遇到真愛,電影裡的橋段也十分豐富,老人間的三角戀、兒子對父親的監控、風流男子的奇遇還有就是該愛不敢愛的恐懼。人到老年,其實也想找個人照顧,這是現實的。
《老爆伴郎團》(Last Vegas),從片名來說就是一名讓老人尋歡作樂的電影。他們老了,容許他們來一次狂歡,讓他們盡慶。誰會想明天如何,活好今天就可以。在戲中他們為了朋友的婚禮打點一切,連場舞會、酒會盡歡。實行今朝有酒有朝醉,有今日風流就點都要風流。除此之外,有的是朋友間的互窒,但其實也是為對方著想。在戲中,我們看到的是老人們的友愛,透過這一件事兒子與父情和好、老男人放下對妻子的情殤、而有男人要做一個忠貞不二的人。而要辦婚禮的人,雖則婚禮搞不成,卻遇上了自己情傾、真心的女人。
或許,劇情是很無譜、俗套。但其實賭城電影也沒有很特別的表達方式,換湯不換藥,不外乎黃、賭、毒的元素。至少這部電影沒有誇張的演出,也沒有只穿著內褲的駭人演出,比起《醉爆伴郎團》、《21玩過界》之流,這部明顯玩得不過份,也合乎原則。老人家的玩與年青人的瘋也是兩個層次的。他們的玩味多的是一份內斂,識事務的。玩未必要瘋狂,但要玩得盡。
劇本雖弱,但起碼溫情、暖在心,已經足夠。輕輕鬆鬆,HEA下HEA下睇套戲,當敬老又好,當是欣賞老戲骨也好。這部電影不比年青的遜色,特別是這種感情可以使人放鬆。是個不錯的治癒系電影。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黃百鳴幫「幫港出聲」籌款 你真的不懂政治?
黃百鳴的賀歲片《六福喜事》在28日的首映,決定把籌到的錢捐給「幫港出聲」,實行「反佔中」。而「幫港出聲」是個怎樣的組織,大家應該心中有數,它只是一個文人版的愛港力。雖然這件事不是政治電影,但在首映、慈善方面是不是也要有所避忌,特別該組織是一個有政治取態的。而黃百鳴也講到他是反佔中的,這意味著他的電影很大機會會惹人憎。其實做公關、做決定的也要好好想群眾的反應,片爛就已經算,但如果為不公義的政權護航,這就真是爛人了。
電影與政治,公關與宣傳,始終都要有所目標與敏感度。作為天馬電影的老闆,黃百鳴欠缺了這一點。為了賺錢,可以輸人品、值得嗎?還有一點的是想提醒一下香港的藝人,有政治關心是必要的,你我也是這個城市的公民,有責任關心社會,貢獻社會。即使不支持佔中,或者不喜歡目前的方案,你都有權表達意見。但同時不能夠剝削有些人想佔中的意願。黃百鳴大可以支持「幫港出聲」,只不過他要承受的是社會壓力,雖然他說自己不是當中的成員,但相信他也不是傻的,最好就早日立地成佛,多看看香港社會的需要與主流的意見,卻決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吧。
【電影短打】過度走火、自控不了的《控制》
如果說2013有一部《天機》,那為爛片打響2014的頭炮就有畢國智執導的《控制》。事先聲明,畢國智過往的作品水準是可以接受的,過往有《海南雞飯》、《囡囡》都是有議題性的,前者是同志電影、後者是社會的寫實電影。影人北上,不是新鮮的事情,但北上的同時卻離棄原則就是大事情,問題的重點不是有沒有港味,而是有沒有用心創作。港人導演的優勢就是融會貫通,但今日的有些港人導演卻不知所謂,選擇拍爛片,還要自我感覺良好。就連內地觀眾也認為「港產片」的標籤是騙錢,為了遷就合拍片而古靈精怪,蒙混過關。香港電影業有這種的人才,當真是無比的羞恥。
《控制》的背景是一個未來城市,一個保險業從業員捲入江湖是非,接獲神秘人的電話,要接受一些的指令。在控制與被控制之間,上演一幕「王子復仇記」。劇本固然是突兀至極,直逼腦殘。一個罪惡之城,利慾薰心,為了家人吳彥祖飾演的馬克上演了一幕「為了阿媽,可以去到幾盡?」,從控制到被控制、再到復仇,龍門搬了又搬。最失敗的是電影的巧合主義離奇過小說,簡直是小學雞作品。從主角的名稱就感覺到電影的不知所謂,什麼馬克、三毛。醜陋的電腦合城未能描繪一個未來世界,只有無限的造作,假如未來的科技是這麼強,還可以隨意用電話搖控他人嗎,這一點真是一大敗筆之處。
電影裡的漏洞太多,從一個點另一個點都沒有思考,隨便搬,一個屬於未來的題材,看見的只是空殼。與其大費周章,何不正正經經拍一個現代的故事,再者又不見未來的科技有何突破之處。意念差,就連演員也差。就全劇唯一的觀點就是吳彥祖的「人魚線」,但實際上吳在戲中的演技也十分馬虎,總算是完成了做一個乖乖仔的角色。科幻的包裝,野心大得要描寫親情、友情與愛情,但就連最基本也未做好。不單是劇本的過度走火,就連演員的面部、內心也未能自控。
在電影裡最愚弄的是結尾推翻所有的東西,想裝成高智商的犯罪電影,最後來一個真相大白,描述「控制」的原因,演變成低智化。在戲中的演員設定也實在是有點問題,隨便一個電話就能威脅他人,真是「老大哥」。奈何,「老大哥」最終也無可避免的被正義力量整頓,這部電影總不能避免合拍片的制式,特別是「畫公仔畫出腸」,是為電影最大忌。
畢國智,這一次當真是一戲成名。從一個水平滑落至一個十分低的水平,至於吳彥祖有份主演外還有份監製這部電影。看來吳彥祖真是有必要想想該接拍那些的電影,不然就會成為第二個劉德華,榮登「天機之王」。要毀掉一個導演與演員是一件多麼吹灰不費的事情,有些選擇與拍攝還是應當好好「控制」一下。
《控制》的背景是一個未來城市,一個保險業從業員捲入江湖是非,接獲神秘人的電話,要接受一些的指令。在控制與被控制之間,上演一幕「王子復仇記」。劇本固然是突兀至極,直逼腦殘。一個罪惡之城,利慾薰心,為了家人吳彥祖飾演的馬克上演了一幕「為了阿媽,可以去到幾盡?」,從控制到被控制、再到復仇,龍門搬了又搬。最失敗的是電影的巧合主義離奇過小說,簡直是小學雞作品。從主角的名稱就感覺到電影的不知所謂,什麼馬克、三毛。醜陋的電腦合城未能描繪一個未來世界,只有無限的造作,假如未來的科技是這麼強,還可以隨意用電話搖控他人嗎,這一點真是一大敗筆之處。
電影裡的漏洞太多,從一個點另一個點都沒有思考,隨便搬,一個屬於未來的題材,看見的只是空殼。與其大費周章,何不正正經經拍一個現代的故事,再者又不見未來的科技有何突破之處。意念差,就連演員也差。就全劇唯一的觀點就是吳彥祖的「人魚線」,但實際上吳在戲中的演技也十分馬虎,總算是完成了做一個乖乖仔的角色。科幻的包裝,野心大得要描寫親情、友情與愛情,但就連最基本也未做好。不單是劇本的過度走火,就連演員的面部、內心也未能自控。
韓國海報 |
在電影裡最愚弄的是結尾推翻所有的東西,想裝成高智商的犯罪電影,最後來一個真相大白,描述「控制」的原因,演變成低智化。在戲中的演員設定也實在是有點問題,隨便一個電話就能威脅他人,真是「老大哥」。奈何,「老大哥」最終也無可避免的被正義力量整頓,這部電影總不能避免合拍片的制式,特別是「畫公仔畫出腸」,是為電影最大忌。
畢國智,這一次當真是一戲成名。從一個水平滑落至一個十分低的水平,至於吳彥祖有份主演外還有份監製這部電影。看來吳彥祖真是有必要想想該接拍那些的電影,不然就會成為第二個劉德華,榮登「天機之王」。要毀掉一個導演與演員是一件多麼吹灰不費的事情,有些選擇與拍攝還是應當好好「控制」一下。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接近無限昇華的藍
在電影取得金棕櫚後電影導演Abdel Kechiche與很多人反目了,其中包括了兩位女主角與漫畫的作者Julie Maroh。對於漫畫作者來說爭議是在於對性愛鏡頭的描述,她認為那不是女同志的性愛,而是像外科手術式、參考了性愛電影的拍攝,是帶有色情的目光。其次是導演在頒獎台上的忘恩負義,電影的幕前幕後也甚有火花。漫畫作者認為這部漫畫是女同志的,而導演認為這並不是單單的同志故事,這是愛情故事,不分戀愛性別。對電影與對漫畫的解讀也有所不同,而無論是在漫畫還是在電影上,Clementine(電影為Adele)事實上是遊走在兩性之間,說她是完全的女同志是不盡不實的,皆因她也會對男性心動。但她又不是一個絕對的雙性戀者,爭論她是什麼身份是無意義的,但肯定的是導演的視覺與想法始終是彈性一點,開闊一點。而Julie Maroh的執著也不無道理的,或者在她身上就有Emma的本性,對藝術的堅持,對性向的堅持。
亳無懸念的是Abdel Kechiche的改編十分成功,大量的近鏡把兩位女主角的身材樣貌表現出來,雖然是有小缺陷,像是Emma的牙縫、Adele的小爆牙,但缺陷也是一種美。面上的雀班也是表達青春的一種方式,選角合理,同時所兩位也有火花,十足一對真正的戀人。在忠於原著方面也算是跟足了七成,除了那個結局,漫畫的結局是苦情的、而電影的結果是豁然開朗,瀟灑走一回。
電影選擇以Adele的角度出發,尋找所愛。而漫畫裡相對會看到一些電影隱藏了的東西,在Adele與Emma相遇時,其時Emma早已有女朋友,是帶領在她工作上的伙伴。電影裡沒有講到Emma的這段三角戀,反而是美化了她們兩個之間的愛情,純情、成功為Emma建立了正氣的形象。但當看到漫畫時,無名火起,皆因Emma的出軌顯示出她的懦弱。漫畫裡的Clementine甘願做第三者,為的是等待Emma與Sabine分開,想要做「正印」女朋友。而Emma的拖泥帶水,簡直就是想吃兩家茶禮。令人扯火的是,Emma出軌要Clementine等待就可以,但當Clementine出軌時卻罪無可恕。這是什麼雙重標準?
在電影當中,只是呈現了Adele在學校被排濟的片段,被眾人圍住說三道四,說她是「豆腐婆」,沒有提到她向家人出櫃,無從得知Adele在家裡是否受到什麼壓力。在漫畫則講到家人發現到她(Clementine)與Emma的同志關係,被家人趕走。而當Emma在若干年後發現到Clementine有外遇時,無處容身的她就寄居在朋友家中。在電影裡就有一段去男同志酒吧的場口,而在漫畫裡則有多一點講述Clementine與友人的關係。相對來說,漫畫在同志家庭方面的態度也十分殘忍,從一開始Clementine的父親依然接受不了Emma,比起電影版裡的普通一起吃飯,寒暄,漫畫版在對待家庭方面則是十分保守與恐同。
電影與漫畫,兩個不同的媒介都有不同的延伸與刻畫。但無可否認的是電影的想像比漫畫來得更好,皆因漫畫難免是有點模稜兩可與煽情,特別是那個突如其來的戲劇性結局,想起那套十分吐血的電影,叫做《被偷走的那五年》。親愛的愛人,你去死吧,坐在床邊哭哭啼啼的,真是死了都要愛,死了才知道秘密。漫畫所表達的方式難免是電視劇色彩,而電影則是超脫一點的改編,並不完全跟隨漫畫。但當然有些場口是必須的,例如是初次見面、Clementine和初戀男友與對女生的想像,還有離不開的是對時事、社運的關心。導演說,他喜歡看那些少女上街的的畫面,而這些的青春、反叛又是如斯美麗。
電影版給人批評與討論得比較多的是性愛的畫面,而在漫畫裡也不乏對性愛的想像與露骨的描繪,性,對於一段感情來說是可圈可點的。性能昇華感情,同樣讓人春心蕩漾。或者是女性視覺與導演的男性角度比起來是有點分別,但兩樣同樣出色。但性並不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部份,對於年青的人來說,這部作品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經歷情感的衰敗與起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同樣也要有漫畫才有電影的誕生,喜愛這部電影之餘也不妨了解一下它的創作歷程,電影與漫畫的表達不同,視覺也會有差異,但透過影像可以豐富了漫畫的內容,並加以創作。電影版基本上是接近無限昇華的藍,同時,這部電影也會成為愛情電影的一部史詩、經典之作。金棕櫚,實至名歸。
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電影短打】從沒有存在過的《公義終站》(Fruitvale Station)
去年在聖丹斯影展拿走了劇情片大獎的《公義終站》(Fruitvale Station)是一部真人真事的小電影,在2009年的元旦日,一個22歲的黑人青年在加州的一個車站被警察開槍,槍傷背部,重傷不治。當時在場的警員是濫用了警權,一時之間,一個家庭失去了父親、未婚夫與兒子,而事後當名警員被控一級謀殺,其餘涉事的警員也辭職了,離譜的是當名開槍的警員被控入獄三年,但真正的刑期只有十一個月。殺人填命,一個殺人者竟然有如此微不足道的刑罰,公義當真是黎明金句:「手背又係肉,手掌也是肉」。家人與法庭的量刑手執的是兩把尺。
電影《公義終站》則是把事情還原基本步,把死去的黑人青年OSCAR死前的二十四小時內的日程,大致上拍了出來,描繪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毒犯、但決心改過自身。他曾經是監犯,但他不想再讓家人擔心。他是一個不稱職的員工,但他願意為了家庭有個新的開始。正當他決意要痛改前非時,他與未婚妻在元旦日乘坐火車到城裡慶祝,誰知回程路上在車上遭到挑釁,形成了圍毆事件。列車停在Fruitvale站,慘劇就是在這裡開始。
在《光輝歲月》裡有句歌詞「可否不分膚色的界限 在這土地裡 不分你我高低」,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是不公義。警察已經主觀地認為Oscar和他的朋友有錯,甚至是不讓機會給他們保持緘默,警權的濫用令人憂心,警方下令群眾收起手機,用拳腳對付他們,濫用私刑。Oscar的枉死令人意識到的是公義從來都是不公平的,每一年的元旦有些還記得事件的人會在車站為他舉行追思會。死的是一個人,但有些東西是要追回的,一個的犧牲教曉我們要珍惜自由。在戲裡出現的警察也實在有點像內地的城管,對著手無寸鐵的人動武。又記得有一年澳門大遊行,有警察開槍。手執權力的人與群眾不是對立的關係,但因為一些事情而動武是不智和過火的。同樣警察也不是機器,在選擇是否用適量武力時也要分分輕重。
在這件事上,有些當時的片段給拍下來,幸而有影像的出現,好讓這件事的某些片段給記下來。至於這部電影則主要是以紀錄片的手法,比較寫實的描寫這個平常的黑人青年,在創作上未見突破,只有瑣碎,最主要是重塑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反思種族身份的問題。有一些問題,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在香港的某些少種族裔面對的其實又是一樣,被誤會、被主觀的人欺負。這部電影最主要是建基於真實,或許力量不是在一時三刻裡表達到,但是好好記住它,關鍵時候要FIGHT BACK,把一顆愛與平等的種子放在心中就可以了。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奧斯卡外語片代表】《愛的佔有慾》(Child's Pose),離開母親的保護
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九強雖然已經塵埃落定,但無損我們繼續看其他國家與地區的代表作。羅馬尼亞的《愛的佔有慾》(台譯)(Poziţia copilului)何謂是勢頭強勁,在柏林影展奪了一個金熊獎,畢竟奧斯卡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大美國主義,各個區域的審美態度也不一樣。始終在歐洲的A級電影節獲獎並不一定得到其他地區的認同,口味問題。事實上近幾年來羅馬尼亞的新浪潮電影也發展得不錯,去年Cristian Mungiu的《非常教慾》(Beyond The Hills)就打入了奧斯卡外語片的九強之中,並在歐洲的影展上得到了不錯的成績與口碑。
中國出了一個「我爸是李剛」,車禍後撞死人還聲大大,不知悔改。而在電影《愛的佔有慾》中講的是一個羅馬尼亞的富二代,從小一直嬌生慣養,車禍發生後母親一直用心為兒子奔走,偏偏兩母子卻如世仇。母親明知不可為也要保住兒子,不想他受到法律的制裁,不釋一切,甚至想到用利益收賣人心。愛子深切,母親與兒子的關係就是戲裡的命題。當孩子在母體內被母親的身體包裹著,受著保護,呵護著。而成年後,當兒子闖禍母親依然選擇做兒子的後盾,為他掃除一切,想著他的前途、未來,不想他的大好青年被官非破壞。
然而,孩子總不能一輩子受盡母親的保護,要學會成長,承擔責任。影片中的男孩最終也要面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一單車禍,死的是一名窮孩子。難道他們的父母又會不傷心嗎?父母也希望兒子可以出人頭地,誰會想到悲劇發生。富人一心想推卸責任,盡一切可能收賣、找最好的律師,修改證供,而窮人可以做到什麼?他們只有從悲傷中接受兒子的離開。富人本打算向窮人慰問,了結事件就是,影片的衝突位就要講到兩個家庭見面之後,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各自的兒子,各人都有著心事,但心裡還是有愛,有理解的。
影片用到手持的鏡頭拍攝,整部片一直在搖晃對準與介入這一宗的家庭事件。利用手持的好處也許是感到寫實,藉以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兒子,不是兒子不想承擔,而是他從骨子裡不知道該怎樣做。從小一直有個強勢的母親從旁指導,讀什麼書,做什麼東西,都跟隨她的意思。就連這一件事也處處要干預,不留有一絲的空間讓兒子思考。其實兒子只是迷茫,從小他就被教育要隨規道舉,對母性的專制心生了反叛,使母子間變得無話可說。
透過拜訪受害者為轉捩點,高潮之處在於兩個家庭的會面,但同時把結局在這裡完結。前段的寫實鋪排到最後交了一個未知的結局。其實真正的結局不重要,母子間在這件事情上也看到了對方的付出。富人母親卑躬屈膝尋求寬恕,在此時階級不是最重要,兒子的將來才是。在這個點上,大家都生命都是平等的。管得你爸是李剛還是習近平,法律面前還是人人平等的。放手,放開所有,怪獸家長,虎爸虎媽,放手吧。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奧斯卡外語片五強】《The Great Beauty》(絕美之城):傾國傾城 是你大名
唯獨是天姿國色,不可一世。這座城,只為屬於她的人傾倒。歷史上有多套以羅馬為背景的電影,例如是誕生了六十年的《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與比較近一點的有活地阿倫的《愛在羅馬》(To Rome with Love)。在電影世界裡羅馬是一個追求愛情、追求自由的地方,在這個歷史名城,充滿文藝氣息。羅馬非一天建造,這裡有的是盛世與衰敗,曾經擁有的輝煌、一個宗教名城、經歷過不少的考驗。羅馬是否稱得上是《The Great Beauty》就要看觀眾的想法,至少在這部片裡把人與周遭的景物拍得美倫美煥,就已經是大飽眼福。
新舊交錯、時尚與文明、生存與死亡。談的是生命、談的是意義、再者談的是生活,影片裡運用碎片化的處理,沒有一個既定的命題,但重點要談的是人生。詩化的處理、意識流的表述,為電影添上一種神秘感。這部電影只是屬於羅馬,這種的拍攝手法,唯美的觀感也只是屬於歐洲人,這種特別的風格,對藝術、文化的認知,對生活的批判與感嘆是極為超脫。即使我們不明白當中的意大利文化,我們也未必完全明白這部電影說什麼。真的,有時候我們都是似懂非懂的看電影,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需要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有些事情知道它是好就可以了,從音樂的運用到鏡頭的搖擺,這部電影讓人賞心悅目。
導演Paolo Sorrentino曾經入選過多次的康城影展,而《The Great Beauty》獲得歐洲電影獎的最佳電影,歐洲電影獎相對是歐洲的奧斯卡。同時電影也進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九強之列。電影透過一個上流老人JEP的視覺看著時代的消逝,看著被時尚、被物質蒙蔽的心靈。有一天驀然回首昔日的愛情,閉起雙眼,最掛念誰?是初戀。一個年屆六十五歲的老人惦記著他的初戀情人,在他身邊的都是有社會地位的人,有些人都成家立室,而他在妻子離開後黯然地成為了孤家寡人。他曾經是一個作家,但現在他在寫作中迷惘,甚至他認為自己不應該寫書,摒棄了自己的言語。從二十六歲一個人到羅馬,看著繁華盛世,一週內去多次的派對,每天都很忙,但心靈卻是空虛得很。
在社交圈子裡的人基本上都是知識份子,但大部份都是派對動物。他們在音樂下跳舞、喝酒,在圈子裡有些人是貴族、作家等等。他們穿著華衣美服,生活只有炫耀與嬉戲,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裡,映照著繁華背後的傷痛。表面的風光,實則是對意志的摧毀,是羅馬毀掉了他,還是豐富了他?
在戲中呈現的人物大都是貴氣的,但在主人公接觸到、目睹的人眼中是有對自己誠實的,給這種上流生活一記耳光的。在一個派對裡,其中一户人家的小孩要表演繪畫,她把顏料倒在畫布上,一面的哭與嘶叫,誕生在上等人的家庭注定是大時大節充當父母的搖錢樹,她哭是因為她仍然有堅持,有童真。在這個社交圈裡,有的是緋聞、閒話,而欠缺了自我。連主人公自己在沉醉在紙醉金迷的世界裡,藉著後來所遇到的人與初戀情人的想像,他發現到自己老了,要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也算是一種自我發現。
宗教在電影的作用也帶著諷刺,修女也有著貪靚的天性、也會對異性有興趣,受不住外面有誘惑,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利用到宗教的切入,或者是想帶出羅馬的神性,又或者是把宗教視作為一種的圖騰,神聖的象徵。奈何,宗教人士也免不了出席上流階層的晚宴,將之成為社交的一部份。這種傳教方式也實在是有名無實的,事實上宗教人士也希望得到某種很體面的招待,與教義也略為有些出入。戲中的老修女窮一生與窮人一起生活,她在一個晚宴裡吐出要恪守貧窮的原則,可謂是與上流圈子裡的奢華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與此同時,富裕階層的人依然是活在安逸之中,不問世事。宗教的出現也只是滿足部份人的虛榮心、成為了自我滿足的象徵,但真正的宗教根本沒有走進社區當中。
影片的精彩之處是讓觀眾感受到空洞,姑勿論是否要向費里尼致敬,碎片化的表達手法從多面看城市的浮華與喧鬧,從風景、人物裡看一座城市的本質,不需要有任何目的,因為她就是既華美,同時也包含著一份頹廢美。顛倒眾生,吹灰不費,收你做她迷。
TEXT/DOROTHY
P.S 電影片名港譯為《羅馬浮世繪》。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熱血少年立於街頭向政府說不 《未夠秤》又如何?
過往香港是有社運紀錄片的,比較近的有盧鎮業的《那年春夏.之後》,紀錄佔領中環與過往的一些遊行衝突的情況,觀點與作者風也許很左翼,至少在香港電影裡頭也呈現了一些時事的面貌。香港是有紀錄片的,只是鮮有機會發表,一般來說可以講有兩個機構發行與放映,分別是影行者與影意志。影行者發行過《鐵怒沿線》與《嘉咸女情》,影意志的獨立電影節則有盧鎮業的《那》,這幾年遊行的衝突也多了,社會的議題也愈來愈多。從2010年的菜園村事件,為著要興建高鐵,社會上開始留意八十後的社運,再追溯久遠一點的是天星與皇后碼頭的保育。然而,當時參與社運的八十後青年裡的中堅被標籤為「左膠」,這幾年左右之爭也太過令人煩厭,本土意識的興起令到香港的政治流派更加多。
這裡不討論太多政治之間的爭鬥,有爭鬥也始終是一件好事,至少有人關心,有人提出疑問。在眾多爭鬥背後,也是香港社會問題的緣起,從反國教、到七一大遊行、立法會選舉,我們都經歷過。而長江後浪推前浪,九十後冒起來了。當然我們不是談世俗之爭,而是社運的大旗裡愈發出年輕人的身影。英國導演Matthew Torne在03年看到七一大遊行,讀書時看吳宇森的電影,在牛津讀書時寫了有關政制的論文。心底裡愛這個地方,拍了一部名為《未夠秤》(Lessons in Dissent)的紀錄片,在拍攝期間更住劏房,用了兩年多拍攝。
片裡以兩位年青人為故事,分別是黃之鋒與馬雲祺,兩者都比較常出現在傳媒的鎂光燈下。一個是學民思潮的召集人,在反國教期間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現在學民則推廣全民公投,黃之鋒有讀寫障礙,但無阻他思路清晰。他講過他不是英雄,然而社會上對他的寄望是很多的,他給人的印象是能言善辨的,有一顆熱切的心。
而馬雲祺的印象與黃之鋒並不一樣,他是中年人口中的「廢青」,輟學青年、留有一頭長頭髮。他令我想起加拿大的女導演Sarah Polley,輟學青年,上街被打爆門牙。馬雲祺,同時也是社民連的成員,牽涉過一些的官非。一個動,一個外表上比較靜,兩個不同的年輕人,一個是「廢青」(這裡不是有惡意的,而博主本人也曾經給愛港力大罵「廢青」,當真是同病相憐)。另一個是寄予厚望的中學生,流派不同,但對社會的熱誠、關心卻是一樣的。相對來說,或者會有人說戲中兩位人物是「左膠」,但紀錄片不是要我們爭吵,而是用孩子的角度去找尋香港的未來,用他們的故事透視出香港的情況,真實的情況。
電影將會在春季上映,萬心期待的同時也很欣賞Matthew,一個外國人來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融入這個社區,甚至比香港人更關心香港,香港人在有些時候真是當之有愧的。從國教、絕食、我們都欠這些孩子很多,我們所做的事情都只顧自己,有一段長的時間安逸,沒理會到危機。而Matthew說實話可以亳不理會香港發生什麼事情,然而他沒有。這一部紀錄片,不要質疑,只要支持。看看片中的孩子,看看這位外國人對香港的愛。《未夠秤》,又如何?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向青年人學習,集思廣益。齊齊向政府說不。
轉貼至蘋果日報 |
這裡不討論太多政治之間的爭鬥,有爭鬥也始終是一件好事,至少有人關心,有人提出疑問。在眾多爭鬥背後,也是香港社會問題的緣起,從反國教、到七一大遊行、立法會選舉,我們都經歷過。而長江後浪推前浪,九十後冒起來了。當然我們不是談世俗之爭,而是社運的大旗裡愈發出年輕人的身影。英國導演Matthew Torne在03年看到七一大遊行,讀書時看吳宇森的電影,在牛津讀書時寫了有關政制的論文。心底裡愛這個地方,拍了一部名為《未夠秤》(Lessons in Dissent)的紀錄片,在拍攝期間更住劏房,用了兩年多拍攝。
片裡以兩位年青人為故事,分別是黃之鋒與馬雲祺,兩者都比較常出現在傳媒的鎂光燈下。一個是學民思潮的召集人,在反國教期間得到不少市民的支持,現在學民則推廣全民公投,黃之鋒有讀寫障礙,但無阻他思路清晰。他講過他不是英雄,然而社會上對他的寄望是很多的,他給人的印象是能言善辨的,有一顆熱切的心。
而馬雲祺的印象與黃之鋒並不一樣,他是中年人口中的「廢青」,輟學青年、留有一頭長頭髮。他令我想起加拿大的女導演Sarah Polley,輟學青年,上街被打爆門牙。馬雲祺,同時也是社民連的成員,牽涉過一些的官非。一個動,一個外表上比較靜,兩個不同的年輕人,一個是「廢青」(這裡不是有惡意的,而博主本人也曾經給愛港力大罵「廢青」,當真是同病相憐)。另一個是寄予厚望的中學生,流派不同,但對社會的熱誠、關心卻是一樣的。相對來說,或者會有人說戲中兩位人物是「左膠」,但紀錄片不是要我們爭吵,而是用孩子的角度去找尋香港的未來,用他們的故事透視出香港的情況,真實的情況。
電影將會在春季上映,萬心期待的同時也很欣賞Matthew,一個外國人來到人生路不熟的地方,融入這個社區,甚至比香港人更關心香港,香港人在有些時候真是當之有愧的。從國教、絕食、我們都欠這些孩子很多,我們所做的事情都只顧自己,有一段長的時間安逸,沒理會到危機。而Matthew說實話可以亳不理會香港發生什麼事情,然而他沒有。這一部紀錄片,不要質疑,只要支持。看看片中的孩子,看看這位外國人對香港的愛。《未夠秤》,又如何?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向青年人學習,集思廣益。齊齊向政府說不。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救火英雄》:真正的敵人不是煙,而是語癌
一連幾個月在中港兩地先後上過《掃毒》、《風暴》,然後是這部《救火英雄》,都錄得不錯的票房,但實際上三者都有通病。誇張失實、煽情、空口講白話的兄弟情,顯得有點審美疲勞之外,更加對香港電影有點失望,不論是新手還是老手,對感情的演繹是如此兒戲,對男性的情誼是如此的拖拉與婆媽。縱使三者的劇情均不一樣,但觀眾的眼透視到的是這些香港電影的論述能力病入膏肓,證實患上「語癌」。
《救火英雄》雖然與前兩者在題材上不同,但實則意義卻有異曲同工之處,《掃毒》不離三兄弟,《救》起初的目的也是以三個青年人為基礎,同樣也是三個只能活一個的結尾,兩部電影同樣都是有關犧牲精神、兄弟間的情感角力與信任危機,而透過一宗事故把他們的命運改寫。只是換湯不換藥,由毒品、由大佬化為大火與濃煙,警察換成消防員罷了。至於《風暴》與《救火英雄》的關係就可謂是相輔相成,兩者都徹底玩殘香港,一個玩佔領中環,猶如外星人侵襲地球的爆破,一個玩佔領電廠,危城恐慌,突然驚覺原來香港很危險。但更加危險的不是電影本身的內容,而是為了遷就合拍片與進入內地市場的制度,香港的影人著重浮誇、用一些華而不實的技術修飾電影,而不是腳踏實地做好一件事。這才是最讓人感到接近無限的失望。即使票房高又如何,那種香港情懷、香港的味道都已經「被消失」。
講到有關消防題材的香港電影,真正的就只有一部。又到翻舊帳的時間,回到一九九六的《十萬火急》,杜琪峰用了一百萬拍攝,他講到拍攝的時候是用真正的石油氣爆炸,演員與攝影師身處的環境也實在很危險。《十萬火急》至今絕對是消防類型片的始祖,同樣它是優秀的,不只是它是屬於香港的,而是它是實在的講述消防員的工作,從游繩救人到滅火都有他們的身影。而片中也側寫了消防員的家庭生活,其中一點要講的是劉青雲與李若彤的感情線,似有還無又一見鍾情。同時,杜琪峰也有先見之明,戲中有女消防隊長的出現,講到女生的不安。
而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只能夠稱得上是偽裝的電影,香港人裝成廣州人,成為廣州消防隊的宣傳片,更敗筆的是電影裡愚弄觀眾,當消防員的家屬會身處火海,而消防員的妻子則會埋怨丈夫不先去拯救她。而《逃》片最重心的命題不是以救火為先,而是賣弄那些的技術,天秤、水底拍攝,十分的鋪張。
到郭子健的《救火英雄》,至少有一點比《逃》優勝的是回歸到香港的消防局內,穿上香港消防員的制服、看到香港的消防車,總算是有一點「港味」。但這種「港味」也只是表面的,戲裡那種不切實際的「末日想像」命題顯得大並且不合理,由獨立的消防員到電廠人員的層遞關係也是兒戲,演員都是過客而已。香港電影的「港味」建構主要是在香港的街景、建築物、文化,但在這部電影卻把城市抽乾,看不到香港的本位與文化,只有為誇大而誇大,為遷就劇情而顯出的沙石與接駁。其中一個敗筆之處與《逃出生天》同出一徹,記住別當消防員的家屬。故意要拍出一幕強加又俗套的親情。而事實上,這部電影的接連「死亡」也與《風暴》很相似,在一個團隊裡就只有一個人可以活著,其餘的必須死。這種的「死亡風潮」十足「馬上瘋」,一個一個的死亡就像玩電子遊戲似的。
其它海報 |
這部電影的男人認真有問題,首先男人們的關係未能疏理得好,在拯救的大前題下還在考量兄弟之間的心事,在重大事情發生之時仍然糾結在私人事情上,到底是團體重要還是個人的英雄主義重要?消防員工作以外的事情單單以一些沒整理過的鏡頭交待就算,感情與工作的衝突沒有很明確的展示出來,事實上那些婆婆媽媽的兒女私情戲份,直接刪掉就是,既然沒法連貫,就不用節外生枝,製造煽情。男人的電影也要有男人味,男人的本質根本不需要花巧的包裝,不需要著重浪漫化。同樣也不需要把男人的情義與香港的命脈牽扯在一起,這不是製造「人民英雄」的形象,而是對香港超人的想像,實在沒有這個必要。
在電影裡,郭子健告訴大家消防員最怕的是煙,而這重煙不只是火場裡的煙,更是心裡的煙,既要戰勝心魔又是戰勝火災,有雙重意義。論娛樂性的話,《救火英雄》具備年輕偶像的元素,也有到位的特效,在某程度上也很有錢途的。但要知道一個故事的藍本才是最基本的,消防電影是災難片,不是恐怖片也不是科幻電影,描述救災的場面與人與事才是正經事。對於香港電影,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即使有創意也要弄清自己的目標,香港需要的是有自己想法的電影,而不是從內到外「毀掉」香港的東西。創作人也要治療一下「語癌」,煽情狗血、硬加的元素真是讓人看得很辛苦。
文/Dorothy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掃把你】內地爛片選舉 香港電影佔半
2013在內地影圈掀起一股「爛片熱」,有好些爛片獲得幾個億的票房,成為一時熱話。觀看爛片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話題,形成了「爛片消費學」的現象。金掃帚獎是由內地的電影書刊《青年電影手冊》主辦,目前在網絡投票爛片王,3月舉行頒獎典禮。舉行這種爛片選舉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情,在奧斯卡公佈結果前也有金酸梅選舉,而在香港金像獎前夕也有報刊在社交網絡與報章上辦金話梅獎。
在是次的金掃帚獎的初選二十部電影裡,就出現了十部香港有份參與的電影,認真是打了香港電影一記耳光。這裡說的香港電影是由香港導演拍攝,並且與香港的製作人員有關係的,近年影人北上,拍攝成果也變得參差,有些影片是本身低於水準、混淆視聽的。而在當中有一部電影爆冷入圍,在2013的內地影市興起青春熱,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不幸捲入爛片之列,原因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當中表達那種中國人鑽空子、要小便宜的事情,報復心態顯得小氣,成為影評人最為詬病的原因。不過,爛處未算爛,年度最爛的莫過於是《天機》與兩集的《小時代》,那種才大氣疏,鼓吹不良歪風與自大狂的心理,才是真正毀掉中國電影的原因。
說回香港電影,在這個選舉中的十部片裡霍耀良就有兩部作品入圍,分別是《在一起》與《特殊身份》,除了霍耀良外更不乏一些比較老手的導演,例如是陳嘉上、彭順、王晶與于仁泰分別憑《四大名捕2》、《同謀》、《笑聲震武林》與《忠烈楊家將》入榜。而其實的席位也有一位以爛見稱的導演入圍,繼續一如以往爛下去,羅守耀的《衝鋒戰警》虛無懸念,當之無愧。
有老手,自然有新手,拍過新版古惑仔的陳翊恆也憑著《第六誡》,內地譯作《心戰》入圍,事實上這部電影真正的導演身份也成疑,傳聞是有四位的,不考究了,反正內地有關方面也當陳翊恆是導演的話。這部片也香港早年也曾上映,但只限一些場次,故港人也不太熟悉。而畢國智的警匪電影《控制》也力爭榜單的最後一席,而香港上映《控制》的映期則是一月十六日,即將上映。
香港影人看到如斯情況,是不是有必要因應一下內地的市場,調整一下自己的心,調整一下拍攝的方向,反思一下拍攝的意義?就連內地人也拋棄香港電影時,我們是不是要繼續向別人獻醜。
在是次的金掃帚獎的初選二十部電影裡,就出現了十部香港有份參與的電影,認真是打了香港電影一記耳光。這裡說的香港電影是由香港導演拍攝,並且與香港的製作人員有關係的,近年影人北上,拍攝成果也變得參差,有些影片是本身低於水準、混淆視聽的。而在當中有一部電影爆冷入圍,在2013的內地影市興起青春熱,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不幸捲入爛片之列,原因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當中表達那種中國人鑽空子、要小便宜的事情,報復心態顯得小氣,成為影評人最為詬病的原因。不過,爛處未算爛,年度最爛的莫過於是《天機》與兩集的《小時代》,那種才大氣疏,鼓吹不良歪風與自大狂的心理,才是真正毀掉中國電影的原因。
說回香港電影,在這個選舉中的十部片裡霍耀良就有兩部作品入圍,分別是《在一起》與《特殊身份》,除了霍耀良外更不乏一些比較老手的導演,例如是陳嘉上、彭順、王晶與于仁泰分別憑《四大名捕2》、《同謀》、《笑聲震武林》與《忠烈楊家將》入榜。而其實的席位也有一位以爛見稱的導演入圍,繼續一如以往爛下去,羅守耀的《衝鋒戰警》虛無懸念,當之無愧。
有老手,自然有新手,拍過新版古惑仔的陳翊恆也憑著《第六誡》,內地譯作《心戰》入圍,事實上這部電影真正的導演身份也成疑,傳聞是有四位的,不考究了,反正內地有關方面也當陳翊恆是導演的話。這部片也香港早年也曾上映,但只限一些場次,故港人也不太熟悉。而畢國智的警匪電影《控制》也力爭榜單的最後一席,而香港上映《控制》的映期則是一月十六日,即將上映。
香港影人看到如斯情況,是不是有必要因應一下內地的市場,調整一下自己的心,調整一下拍攝的方向,反思一下拍攝的意義?就連內地人也拋棄香港電影時,我們是不是要繼續向別人獻醜。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追憶小津】與雲溫達斯完成一幅《尋找小津》的東京畫
在影圈內有不少小津迷,其中他的徒弟之一的山田洋次起初不是小津迷,但老來就對他起了尊敬,以翻拍《東京物語》為藍本,拍成了《東京家族》(Tokyo Family),轉眼間《東京物語》已經誕生六十週年,物是人非。東京的街角也顯得不一樣了,人民洋化的打扮,時尚的街道,那個古舊、戰後的東京城,今天已經是亞洲區的時尚、文化、潮流的集中地。早在二十多年前,德國導演雲溫達斯都曾經為這個東方城市著迷,在小津逝世二十年後他到訪東京,《尋找小津》(1985)。這部電影的英文名為《Tokyo Ga》,意思是東京畫。
八十年代的東京已經變得不一樣,日本的人文意志也正在變樣。在小津電影飾演老父的國民父親笠智眾在訪問中講過,現在人們不是因為小津的電影記得他,而是因為他演的電視劇。心裡滿是渴望有人因小津而記得他。因為笠智眾,所以想起原節子。小津一手發掘她,是為當時的一線女星。然而當小津逝世後,原節子也退出了影圈。有些人,因為小津而生,而小津也豐富了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找到自信與存在價值。
雲溫達斯這部紀錄片《尋找小津》實則是一部遊記,散文式的遊吟,找尋著大和民族的特質,到底小津生活的國度是怎樣的,面對新舊文化交替又是怎樣的。他到過小津的墓地、見過笠智眾與小津的攝影師,他也到過一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地方,例如是高爾夫球場、彷制食品製造廠與角子老虎機的遊戲中心。他通過走訪這些地方帶出日本的轉變,不但是社會風貌更有的是日本人的專注,無論是玩角子機還是做假的食物。打高爾夫是對生活的諷刺,身穿洋服的青年在迪士尼裡跳著舞,究竟那是虛無還是空虛,是國族的虛空還是摒棄了自我的特色?
在小津的電影裡,他都沒有批評新的文化,如《早安》裡的電視機,父親口說不喜歡,但最後也買回家。在小津的電影世界裡,的確很瑣碎,談談家事、社區、不就是嫁女,電影來至日常,而日常也不至於悶,而是用多角度去看生活。小津,他觀察,他思考,他是一位電影界的老師,同樣他用他的目光教導我們。平靜、淡然、是他的電影風格,同樣在他的電影裡我們看到日本的國民生活。盡在不言中。
什麼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在片裡雲溫達斯遇上CHRIS MARKER、遇上荷素,兩者都已經是具有作者風的導演。CHRIS MARKER用《提》來告訴我們電影的叙事可以用一楨楨的相片,他的《沒有太陽》用一種散文的叙事風格,遊歷世界,把思念、把想法投進那個沒有看到的地方。荷素說真實的影像太難找,我們活在太多影像的時代。或許是這樣,我們就更加要懂得沉澱,懂得選擇。小津創造的不只是電影,而是做人的態度,不去質疑誰對誰錯,有的是一顆同理心。
在小津的墓地上刻上了一個「無」字,虛無、無邊無際、孤獨的、《秋刀魚之味》的老父一個人喝著酒,攝影機停留在空房間,小津最後仍然是孤獨的。而這個「無」字為雲溫斯達完成了這部屬於他與小津的電影,風格叙事、關心的事物都類同。《東京物語》的片段首尾呼應,火車駛過,平山周吉又一個人坐在房子裡,看著外面,你和我也不過如此。繁華盛世,留下了孤獨的身影。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Cutie and the Boxer》(小可愛與拳擊手):貧賤夫妻百事ROAR
《Cutie and the Boxer》是一部有生命力的紀錄片,導演Zachary Heinzerling在拍攝這部片時只是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在聖丹斯憑著第一部長片獲得紀錄片的導演獎,而這部中譯名為《小可愛與牶擊手》的紀錄片同樣入選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十五強之中。小可愛與拳擊手是一對共處接近四十年的夫妻,他們兩個都是旅美的日本藝術家,做藝術的人貧賤,但他們從彼此身上學習,從藝術之中提煉夫妻之道,生活雖然困苦,但他們依然做著自己的藝術。
這一對的夫婦是篠原有司男(Ushio Shinohara)與他的妻子Noriko(紀子),他們的相遇是在紐約開始,紀子在初次見面時是個十九歲的藝術系學生,時值上世紀的六十年代。當時有司男已經是個四十歲的大叔,但愛又何需分年紀。當時有司男已經在美國薄有名氣,但有名氣不等於會發達。且看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十分擠迫,還要為生活費張羅。藝術家面對生活也要向現實低頭,一遇到困境就要賤賣自己的作品,或許有些畫廊與博物館的買家都想擁有篠原的作品,但奈何又會因著某些原因而讓交易夢碎。篠原這一家雖然是有名氣,但都只限於媒體的報導,實際又有多少人想要他的作品,這是兩碼子的事情。
人窮,志不窮。有美相伴最好。紀子給人的印象是很小甜甜的,兩條辮子,打扮得嬌俏。而她也是一位藝術家,她創作的是圍繞著她與丈夫的一系列連環圖,在漫畫中她稱自己作CUTIE,丈夫為BULLIE。在作品裡的小可愛的原型就是從生活裡取材,在漫畫裡她會畫出丈夫醉薰薰的樣子,但其實這種既是生活,同樣也是愛。在年輕時期,維持這一段愛情也付出了不少代價,先是父母的一關,其後是對兒子的內疚。藝術創作讓家庭關係也有一點的破碎,兒子從小看著父母都是酒鬼,長大後也沉默寡言,同樣也酗酒了。也不知是不是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兒子Alexander也成為了藝術家,畫得一手好畫。
至於Boxer,顧名思義就是有司男本人。他的創作風格就是雕塑與以拳頭作畫,把顏料沾在拳擊手套上,拳拳到力,在墻上打出自己的節奏。不消幾分鐘就完成一幅作品,藝術就是這樣的。看似很簡單的事情,背後都有它的道理。篠原的創作成為了一時佳話,一個年過八十歲的老人家以此為樂,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打出自己的世界。藝術對這一家人來說到底是天堂還是魔鬼?有司男在紀錄片中說藝術是魔鬼,他們錯失了兒子的童年,生活依然困苦,感情更是沒有承諾,但有背後女人默默的付出。曾幾何時,紀子以為她是丈夫的助手,但她發現到自己也只是活在丈夫的影子下。一對戀人會互相影響,至少對於紀子來說,有司男是她的老師、她的靈魂伴侶。
藝術工作,不只是單純的工作。而是走向世界的,他們專注、他們飽足又已經足夠。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很幸福的,或許與一個人相處、要磨合是困難的,但至少老來還會為對方擔憂,好一對老夫老妻。在影片末端,看到他們兩夫妻互相的用顏料對打,這一場注定是夫妻之戰,不只是生活的,也是藝術的戰爭。各式各樣的顏料塗抹到他們的身上,語帶雙關,生活有聲有色。柔化掉的鏡頭,再加上這對老頑童,對對方既愛且恨,這就是生活,生活既是戰鬥又是會令人快樂的。
這部紀錄片的魅力在於導演在一旁的觀察著這一對的老人,紀錄片拍得瑣碎、生活化,讓我們看到他們的生活點滴,從側面帶我們看藝術工作者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家庭、過去的片段。對男人來說,他愛的是工作,愛的是創作,女人來說,愛的是家庭,但同時她也愛自己的丈夫,即使他有多麼的不濟仍然是支持他。從中她也堅持自己的創作,當中也包含著對先生的愛。在他們一個共同參展的展覽Love is Roar中,我們看到愛不過如此,會向對方咆哮。有衝擊,才有進步。而在這一對夫妻當中,我們更要學會名與利真是不是什麼一回事,幸福有美相伴,有兒子,低低調調地創作,其實就足矣。外人看他們貧賤,他們心裡其實很富足。致敬。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深切哀悼】影視大亨:邵逸夫
人稱「六叔」的邵逸夫爵士在一月七日早上離世,享年107歲。邵逸夫一生活到老,做到老,從無線電視開台至2010才退下要職,至今為無線電視的榮譽主席。邵逸夫一生也愛好光影文化,愛好電影,與兄長在五十年代創辦邵氏影業,直至八十年代末才退出。近幾年邵氏影業復興,雖然與邵爵士沒有大的關係,但這個廠牌依然是有歷史的意義。至目前的邵氏則由方逸華打理。早在五十年代前,邵逸夫與兄弟先後在上海與星馬組成電影業務,早就是醉心影視方面。據說邵逸夫每天都需要在家裡看電影,可見他是言出必行。
圖片來源:信報財經新聞FB |
至於電視方面,邵逸夫有份創辦無線電視,並在近年創立邵逸夫獎,表彰天文、生命醫學與科學的貢獻者,鼓勵科研。無線電視依舊為香港人提供了日常的娛樂,四十六年依然未間斷。這方面六叔居功至偉,還有的是在電影方面邵氏總共有上千套的作品,近年有再度的發行。無論是電視界還是電影界也捧紅了多位的藝人,藝人對六叔的逝世也感到可惜。
六叔的成就難以短短用筆墨記下,對於香港人的娛樂與光影文化,他是絕對的大亨。除此之外,他個人也為善最樂,在香港、內地建校,捐助,是個大善人。
六叔,永遠都是榮譽人物。對於香港的影視文化,他是很好的輸出者。是他讓海外與東南亞人看到香港。當年的一眾武打片、輕喜劇、從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均是港人的集體回憶與聲聲回憶。邵氏Forever。同時,多謝六叔。辛苦了,一路好走。保重。
【愛上肥皂劇】《Miss Pilot》:堀北真希的飛.行.夢
十一集的日劇也顯出製作單位的用心,先有全日空的支持,說實話全日空的確有心,早年由上户彩主演的《Attention Please》已經有贊助。全日空的資源也真是多,從航班、訓練基地、維修、地勤通通曬馬,這樣的劇集才是專業的職業劇,而不是像TVB式的輕輕帶過。起碼在飛行訓練上絕對沒有輕輕透過考試鏡頭就帶過,在《Miss Pilot》裡有實踐的一環。
從一開始手塚晴就被視為是不適合做飛行員的角色,然後透過自身的努力向大眾證明她是可以的,相當的勵志。從一個沒有目標的少女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這部劇集雖然是大路,雖然也有點老土,但從製作上還看到成本很大,但仍然有心的做好。當中有幾集去了美國拍攝,一路走向飛行夢。這個飛行夢不只是屬於小晴一人,同班的幾個同學成為了一個集體,共同為目標奮鬥。而小晴成為他們當中最為憂心,但同時也是集結的力量,體現了一方有難,百方支援。在六人的集體裡,小晴與她的拍擋小田千里最為熟悉,起初小田是個很冷酷的人,她既妒忌小晴,同時也是個內心很強硬的人。一次的失敗,讓小田離隊了,但即使離隊也是團隊裡的一員。在劇集當中可以看到年輕人的感情是這樣鍊成的,一樣的有愛與支持。
除了理所當然的飛行員訓練外,全日空的訓練也不簡單,要先做地勤、維修部、然後再到飛行員的訓練,整個訓練橫跨了三年。時間有限,盡量做到簡而精,沒有線性的規限,時間的跳格呈現著幾位飛行員的成長與變化。手塚晴經歷過同伴的離去、家人的離逝再加上壓力成為一個專心致至的女生,鍛鍊出更堅定的性格。至於國木田教官,從最初的「睇死人」學會到尊重別人,對學生們給予支持與關心。至於小田千里,則從外露,不可打敗到面對自己的弱點。每個青年人在當中有的是成長,在過程中殊不簡單,既青春、又勵志。
全員合照 |
題外話,堀北真希的爛英語,還真是讓人一額汗。幸好她不是真的飛行員,如果有這樣一個飛行員在飛行途中不斷說SAY AGAIN,我會第一句說粗口。當然,做戲不用太認真。愛與夢飛行,已經很足夠,這部電視劇值得當作茶餘飯後,消遣睇囡囡之作。比起看《衝上雲霄2》,堀北真希與何年希同樣是「希」,我寧願讓堀北小妮子,HEY一HEY我,載我一程。
光陰不會往後退,應拋開傷心憶記。願再試,高飛的滋味。
希望會有第二季的出現。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東歐掠影】《另一個天堂》:愛比死更冷的布達佩斯
《另一個天堂》(1982)(Egymásra nézve)據說是東歐的第一部女同志電影,也是匈牙利新浪潮的作品。影片入選當屆的康城影展,獲提名金棕櫚獎項。影片的故事背景放在1958年,即是匈牙利十月革命之後,1956年的十月風暴從一場學生運動開始,經歷了兩次蘇聯的介入,流血收場。本來是人民的和平集會,到後來演變成暴力事件,事件造成2700名匈牙利人民死亡。事件在蘇聯解體後才獲得平反,是為人民的勝利。在《另一個天堂》裡,呈現的是一個壓抑的時代,不但對政治壓抑還有對性、對權力的壓抑。
影片聚焦的是兩位報社裡的女生,EVA與LIVIA,EVA是單身女漢子、找過很多工作都未有容身之處,她身體裡有的是反革命的精神,她需要自由,不受制肘的寫作。在EVA眼中已經看到了太多謊言,不希望自己成為謊言的一部份。至於LIVIA,她有丈夫,本來一切都很好,誰知EVA闖進她的世界,讓她思索自己到底是什麼人。一個大時代下、兩個女生的命運就這樣牽扯了在一起。EVA的率直讓LIVIA感受到愛,但在當時同性戀是禁忌,萬一讓秘密警察知道就會抓去勞改,她倆的愛在秘密中進行之外,更不可以讓丈夫知道,否則就扯上殺生之禍。
從影片開頭,觀眾就知道沒有人有好結果,影片以倒叙法的手法帶出前因後果。1958年的布達佩斯,很冷。政治的環境已經是惡劣,報社的文章要為政權歌功頌德,外出時也要避過守衛,同性戀的行為稍有被人發現就要通報丈夫,人沒有個人自由。連戀愛的自由也要屈服在男權之下。
EVA & LIVIA |
康城影后 Jadwiga Jankowska-Cieslak |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印度電影無知事】反種姓的餐盒.反種姓的行動
運送餐盒的主要原因是來至印度的階級分野,Dailt是賤民的階級。每個人出生也有一個身份,為免吃到由賤民煮出來的飯餸,最能夠「保持潔淨」的就是吃家裡太太煮的東西,避免吃到來歷不明的食物。本來戲裡的年輕主婦透過送餐系統把飯盒送給丈夫,但陰差陽錯就送錯了給一個老男人,從而開始展開一段看不到的愛情。《美味情書》表面的大費周章是有宗教的背景,就我們看來一定會話「有無搞錯」。在迷信的國度,任何事情都可以發生,連吃東西也是政治。因為種姓制度,階級的制度,連吃東西也成為了制肘,這個餐盒可謂是得來不易。
《美味情書》的餐盒、在愛情路上的追求始終是有點理想化與浪漫化,但現實卻是兩碼子的事情。前因後果,都是緣於不公義。
對印度的種姓階級未必很熟悉,過去兩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也分別選映過幾部印度的紀錄片,前年(2012)的《反種姓的歌聲》(Jai Bhim Comrade),片長雖然是198分鐘,但是影片橫跨了十四年的拍攝。賤民階級從九百多年已經是註定了不可觸碰,他們從事的工作低下,例如是清道夫、拾荒者,社會不容許他們向上流,這個階段的污名是跟隨著世世代代。時代要進步,但目前階級觀念在當地仍然是看得很重。賤民要改變自己的身份與處境就要抗爭,通過游吟詩人的帶領,對民權運動的追求牽起。通過三小時多的電影,觀眾未必很了解到印度的情況,只是知道這個地方發生了這些事情,都是歷史與世俗的因由。而電影紀錄的是一系列的抗拒過程,通過詩歌、音樂,一眾的「賤民們」爭取他們應有的權利。影片裡的吟唱都是有生命、有訴求的。我們都盡量了解一下。
訂閱:
文章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九十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大火是1996年佐敦的嘉利大廈五級火警,造成41死80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長沙灣消防局消防隊目廖熾雄誤墮電梯糟殉職。當時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猶以火海中的人形最為深刻,還有零星的市民為了生存採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跳樓奇蹟保命。往後,嘉利大...
-
《快餐店陰質事件》(Compliance)是一部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到人在特有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處理一些問題。或者觀眾會認為戲裡的情節是很荒唐,但世界那麼大,更荒謬的事仍有很多。當看過在影片分享網站上那些真實的新聞片段,更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的存在價...
-
寫這篇文章本意不是要貶低葉德嫻,她已是影后級人馬,就連在一部剝削女性的作品上也足見她的級數,她的演技不容質疑。而提葉德嫻就不得不提到她與劉德華的相遇,她曾經在訪問中就講到「生仔要生劉德華」,但其實她們年紀只是相差十三歲,沒可能生劉德華的。於是他們就上契了。 1985 年的《法外...
-
My Little Airport 的《牛頭角青年》在 2012 年發表,歌曲收錄在大碟《寂寞的星期五》內。直到 2014 年在電影《金雞 sss 》裡的一首《美麗新香港》都帶出對香港的情感,在《美麗新香港》的「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信是近日「旺角騷亂」之後很多中老年人的...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