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觀影、石頭、麵包與民主

昂山素姬曾經講過一句說話:「你可以不想政治,但政治會來找你」。香港某本自稱為年輕人而做的雜誌(基於口德問題,本博不會開名)講到陳奕迅不談政治,難道就要迫人談政治嗎。某歌手一句「我討厭政治」惹來了群眾的聲討,如果可以的話猜想很多人都想討厭政治,然而面對起生活上的問題卻逃不過「政治」的命運。觀影世界、做創作的世界、甚至是做人裡頭很多時候都不是只談風月,不談政治,縱然我們都知道政治在某程度上的醜惡,但我們偏偏要接觸到這一塊。本博希望各位讀者與博友或者對政治不熟悉,但至少要有一顆關心社會與公義的心,透過觀影世界裡所得到的感受與感想,對真實的世界作出一點的反饋與思考,建立個人的世界觀與增加參與度與擔當。


《向政府說不》法國版海報
電影文化的建構是多元的,有平日大家都會看的劇情片、愛情小品、動作大片、恐怖片,有些是虛構的情節,有些則是基於真人真事的改編與拍攝。隨著《向政府說不》(NO)的上映,相信會給予觀眾一點的感受,從而有力氣的向香港政府不堪的施政說不。與此同時,碼頭工潮持續,令本博主想起一部曾經看過的波蘭電影《黑色星期四》(Czarny czwartek),片中的碼頭工人因共產黨調高食物的價格,帶著不滿上街去,後來政府鎮壓收場,造成四十五人死亡。這次的示威猶如「波蘭版的六四」,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今日藉著香港的碼頭工潮回顧一下,有特殊的意義。
                                           


把《向政府說不》與《黑色星期四》這兩件真實的事件看看今日的香港,自從梁振英上台後示威不斷,先後又七一、又元旦的大型遊行,又有十二萬人包圍政府總部抗洗腦的集會,到這次碼頭的工潮,社會上的不公義向基層入手,剝削他人的勞動成果。官員貪腐與官官相衛,看看就連前廉政專員也違犯職務內的條款,再看看前政務司司長與發展局局長的官司,也談一下前特首貪曾與現任特首的大話連篇。天啊,甚能不狠狠地向其他國家偷師,推翻暴政。
                           


《向政府說不》是發生在1988年的智利,電影的背景是真實的,所用的廣告素材同樣都是真實的,虛構的是在於用到了Rene的角色,用到廣告媒體人的角度切合在輿論戰情當中,透過YES(SI)陣營與NO陣營的對立,呈現出支持與反對獨裁者皮諾切的片段。而電影的用心之處就是用菲林
拍攝,並用類似是VHS的格式呈現,在視角上是比較另類的風格。同樣電影也是導演Pablo Larraín的智利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而有關這個導演的資料本身也比較特別,他的父親是支持皮諾切的,而他卻是一個左翼。或者電影裡頭RENE與老闆的對立某程度上是導演自身的寫照。

這部電影所帶給人的是一種力量,一種不向強權屈服的勇氣,自從反國教一役後,開始有更多人關心政治,特別是年輕的一群。無論是菜園村、保育天星、皇后的事情到反東北規劃的事上都有青年人的身型。市面上出現了一些政治的書籍,中學有通識教育,其實都是很重要的,或者有些人會批評為何通識試卷上會出現「拉布」的試題,也有一些學生願意拋棄個人的自由意志,甘願做一個「世界仔」。但是在本博的角度上卻認為如果中學生也不關心社會上所發生的事,那接下來的幾十年又怎能推動社會上的進步與集體的討論。就正如今日的文藝青年已經不在局限在自己的小宇宙,用藝術參與社會運動當中。社會運動之必要,本博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論述「政治」,但想起在舒琪執導的《沒有太陽的日子》裡面,看到葉德嫻女士在六四之後對政治產生的變化,從無認識到有認知,到她最近的演唱會當中樂於叫群眾上街去。是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文藝所帶給我們的娛樂功能,我們更需要的是它的社會功能。它啟發我們,它教導我們,它叫我們不要做一個冷漠的人。

                                             
《黑色星期四》
在石頭與麵包裡頭,不知道大家會選擇那一樣。最近,貨櫃碼頭的工潮足以讓我們看到外判商千方百計的利誘罷工工人重回工作崗位,但鐵漢總有顆鐵的心,有人不願屈服,堅持的爭取應得的權益。在今日的物價飛漲的時代,工人與所有人一樣為香港打拼,見證香港的經濟增長,與年青人一樣,他們的收入沒有隨著通漲而增長,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相反的是那一些管理層拿著相當的薪金,沒有向最低層的人分享經濟的成果。在《黑色星期四》裡面,碼頭工人集體爭取物價定於一個合理的水平,現實一點講他們需要的是填包肚子,但當時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微薄的薪水,高價的食物,又要養家。而香港的碼頭工人,一更二十四小時,要在吊機內解決大小二便,工作情況是不人道的。                               

最令人憎恨的是外判商還諸多的推搪,在談判過程中釋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又威脅工人公司結業。在七十年代的波蘭又何嘗不是處於同樣的事情當中,不幸的是當地政府用暴力鎮壓群眾,其後當地政府道歉,並為死去的工人建立銅像。今日的香港政府看似不會以暴力解決當前的問題,但卻用上法律上的「暴力」意圖的阻礙工人的集會自由,而勞工處在事件上的介入並不能夠為他們做得到多少的工作,相當的失敗。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上縱容財閥的壟斷,從上而下的侵入小市民的衣食住行各方方面面。小商户被大財團迫走,小市民在沒有選擇下要光顧大財團。甚至在工作上,他們也要把工作外判,用最小的金錢購買最大的勞動力,然而工人卻沒有議價能力與福利。而這種的事情是發生在我們這個自詡為國際大城市的地方,沒有標準工時,沒有退休保障,就連那小小的加薪都在財閥面前變得微不足道。在石頭與麵包的選擇裡,我寧願選擇石頭,用最後的一口氣擊碎這個不公義的制度。
                             

從這些真實的事例中,我們看到政治其實是發生在週遭,無論是在那一個國家,同樣類似的事情其實都只是不斷的重覆,就豈能說光影書文裡沒有政治成份。同樣藝人也是公民的一份子,我更欣賞那些願意站出來的藝人,包括歐錦棠,是他們告訴我們政治就在左右,同樣每一個人都需要為社會擔起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