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為了殺而殺的《惡之教典》



當《惡之教典》剛在香港上映不久時,三池祟史帶著他的新作《稻草之盾》準備走進康城影展,熟悉日本漫畫與小說的影迷,不會不認識他。原因是他大多數的影視作品都是改編至漫畫與小說,《惡之教典》也不例外。任何改編、取材至小說的電影都總會逃不了被書迷責罵的道路,小說與電影自然會被比下去。書與電影是兩個不同的媒介,電影是局限在有限的時間內要講一個故事,而小說是可以憑著每個讀者的喜好而有所想像,影人的想像絕對不會與讀者的想像一模一樣,人總是自私地在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罵別人不做什麼什麼。於是,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與觀感就變得不夠中肯與開闊,是沒有意義的。 
   
   在《惡之教典》上映前,香港的發行商驕陽電影公司曾被問及會否因最近香港所發生的幾宗弒殺雙親的事件而推遲上映日期,深怕觸及觀眾不安的情緒。而事實上片商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在鬧市中舉行送飛活動,吸引了年輕人的注視。大部份觀看《惡之教典》的都是年輕的一群,針對片商的發行策略而言,這部電影是相當有賣點的,首先是香港的年輕人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不少人是祟日的,其二是電影是取材於小說,小說加上電影都有不錯的口碑,而小說在書店上更登上排行榜的第一位。第三是有知名的日本演員參與演出,增添了號召力,即使是平日的戲院場次也來了個全院滿座。 
   
   要論《惡之教典》前必須要搞清幾點,首先不能夠把深作欣二的《大逃殺》與中島哲也的《告白》合在一起比對,《惡之教典》無論是在暴力美學上的建構還是對道德上的批判都遠遠不及兩者,對於戲裡的性騷擾、同性戀、到建構反社會人格方面著墨點不清晰,甚至是無聲無息的。而在暴力方面,除了可看看伊藤英明的英姿之外,其他就是學生們的叫囂與殺人者的小幽默。沒想到《惡之教典》竟然是一部喜劇多於是驚慄電影,或者可以把它視為是B類電影來看,更見適用。 
   
   電影最主要是採取一個叙事性的手法,從一開始觀眾就知道他是受到「刀子麥克」的影響而殺掉雙親,開宗明義就講到他是一個殺人狂魔。或者可以把電影當成兩部主要的部份來看,第一部份是校園內發生的事情,比如說男教師對女學生的性騷擾、學生集體作弊、同志間的師生戀與校園欺凌事件。每一個枝節都是片面的,蜻蜓點水了一下,對殺人魔的鍊成沒有刻意的勾劃,缺乏了脈絡,有感是炒埋一碟。第二部份是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份,就是殺人的段落,從他如何構思整個事件到殺掉大部份同學,都是有在編劇上面的錯誤與不合理的,但看著學生們的驚慌的行為,血肉橫飛的畫面,心底裡有一點兒的過癮。始終那才是電影的主菜。 
前為伊藤英明,後為山田孝之
   作為一部暴力電影,《惡之教典》在故事上未必是成功的,始終暴力的部份描寫不夠極致,也沒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裝置,都是平白的。全片難免會給人一種「為殺而殺」的感覺。但這部電影卻令人想到殺人魔的成長,特別是過去他有甚麼的背景,有甚麼驅使他做出這樣的事。香港在早幾年曾經發生過一件事件,就是兒子殺了母親與親妹,原因是他認為世界上有太多人,要令一些人消失,後來這個十來歲的男生被判了入精神病院。好人與壞人其實從肉眼上分辨不出來,被傳媒標籤為「逆子」的殺人犯,在他年輕的時候被父母強迫導致他憎恨他們,並要殺他們滅口。一重一重的壓抑,使人發瘋,使人因愛成恨,戲裡的蓮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家長的責罵、學生的不負責任、人所種下的禍根,都使他產生替天行道的想法。 
   
   如無意外,導演《惡之教典》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有續集,而且是會經過了鋪墊的。而電視劇也拍了蓮實的前傳,看來這種「惡」勢力依然會接二連三的到來,實會帶動起全城的效應與討論。只是希望看到有更多討論與具批判性、刻劃更多人性部份的續集,繼續來一點黑色幽默,讓故事要不多一點的說服力,要不就來一點惡搞,這樣才可以讓故事完整一點,不像得現代的版本有所疏離了「惡」的根源。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