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太陽.不遠》.烏托邦卻很遙遠


 2016116日,台灣誕生首名女總統蔡英文。性別不是最重要,重要是未來的施政上有什麼本事。台灣可以信任她嗎?過去台媒稱她是「讀稿機器」,寫得一手好文,但當涉及經濟議題就問到說不出來,連番的繞圈,在競選論壇遭到對手的攻擊。事實上,蔡英文的得票也只不過是高上屆國民黨的馬總統才三千票,對於寶島來說三千票不代表是高票當選。看2012年的大選蔡英文也可以拿到六百多萬票,只是輸數十萬票。她,沒有大勝。而台灣只不過是實現了政黨輪替,但民心,特別是青年人卻不藍也不綠,有點對政治厭倦。但華語媒體總愛渲染這是一場怎樣的勝利,沒法看穿政治現實。

 
蔡英文的當選背後也有誘因,14年爆發的「太陽花學運」、15年的「反課綱」、年末國民黨的「換柱風波」,再加上選舉前的「子瑜事件」都是她當選的原因。對台灣人來說「中國」早已是遙不可及,自1949年的遷台到本土民主的興起,民進黨的一代人寧死不屈終於爭取到一人一票,都得來不易。到這一代的青年人已經視台灣為家,甚至是國家。的確台灣除了在聯合國未得到承認外,它是有主權、外交,是中華民國。寫台獨或者會引來批評,但這也是人家的自決,從方方面面看台灣不是附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對台灣沒有治權。從子瑜事件看到台灣人並不想「被中國人」,在選前數小時牽起返鄉潮,一個人到底是什麼人該由他們自決。

                           

  2014
年港台分別爆發學運,15年台灣的「反課綱」與12年香港的「反國教」十分相似。歷時二十四天的「太陽花學運」成為了香港的借鏡,台灣人羨慕香港人佔領,香港人羨慕台灣的勇武。選舉前大多數香港人去台灣觀選,人家成功爭取了政黨輪替,而回來香港後什麼也沒有,只是望梅止渴。政治始終是現實,並不是舉下標語唱唱歌就成事,社會運動更需要反思,從角色、崗位、手法、理論、如何爭取最大的利益。公民抗命並不是空口說白話,和平與理性又真的可以共存?在《太陽.不遠》當中,最深刻的是學者講到和平與理性的關係,當你被政府強姦,和平就會成為幫兇。你不去掙扎,結果受害的是自己。和平不一定是理性,法國大革命推當權者上斷頭台也不一定是不理性。

 
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籌募拍成這部紀錄片,在雨傘後的香港也有獨立影人開辦本土的計劃。這些紀錄片不一定是精品,有些很粗疏,但紀錄了當中參與者的想法與行動的始末,對將來作歷史的見證也是有好處的。每個運動總會衍生矛盾、世代之爭,「太陽花」與「雨傘」基本上也是一樣,把學生打造成「廢青」、被政黨利用、參與者與學生分別被警方毆打、群眾之間出現矛盾。然後是這些的學生如何深耕細作、遍地開花、背上官司、組黨參政。

 
反服貿最基本是打著反中國的旗號,從反媒體壟斷到中國大集團的投入資本,要伸手取代台灣的中小型服務業從業者,其影響可以是巨大的。小商户因此結業,台灣的經濟要依賴內地。不過說這些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國民黨的委員未經討論就自行表決法案,未審先過才引起不滿。於是學生才有奪回議會的想法,爭取民主。國民黨近幾年的施政實在令人擔心,從美河市的貪腐醜聞、選舉的流水宴席、反課綱要刪除台灣史的部份,意圖洗去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更傳出課綱的撰寫人是中共解放軍。然後是習馬會、朱立倫的多次不選不選還需選,令群眾產生對國民黨的厭惡。

 
《太陽不遠》的不足是在於表述過於片面單一,只是集中講示威者的想法。一套好的紀錄片並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就叫公平,但某程度上要反映一下社會人到底想什麼,也有責任講解一下服貿的因由。換個角度去看,假如你是關心抗爭的你會感到滿意,看著參與者被驅散、被打難免不同情他們吧。起碼他們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青年人或多或少就是要有社會責任,因為世界是他們的。只不過青年人的世界,對於烏托邦的想像難免是天真,什麼的商討、談一些左翼的理論、每一步都存在制肘。過去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香港曾經發生的「佔領中環匯豐銀行」,強調資本家如何的剝削,但講到底也只是一廂情願以為理論可以在群眾上傳播,然而並沒有這樣的一回事。社會運動無論是什麼主張都應該要「入屋」,用例子說服群眾。「太陽花學運」的主導份子是學生、學者也有一些NGO,大多數市民都不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運動,不清楚服貿。從影片裡志工的談話就可以看得出,市民的支持也可能只是一腔熱血充紛頭腦,目標是很重要的。

 
在這些學生領袖身上也有不少兩難的地方,在場外群眾理念不同,要守住愛與和平。到運動的中期更要聽取聯盟的意見,根本沒有主導權。到立法院長王金平的接見,然後退場都沒法改變民眾的看法。服貿只是擱置,並沒有實際的退回。看香港的「反國教」運動,最後是遍地開花,魔鬼在細節。用另一個方式推行。在紀錄片可以看到群眾與參與者到底是如何去想這場運動,不過要澄清的是不應該利用香港WTO的示威就等於展示和平。這是個完全與現實不乎的處理手法,當年韓農來港示威並不希望破壞香港的社會建設,他們只是來示威,而警方沒必要對他們的行為動武,原因是那是國際層面的事。於是大家只是做一場戲,就有了趕到馬路逐個抬的事件,事後沒有韓農被起訴。

 
至於參與的學生在立法院二十四日,其實是很無奈的,關在密閉的房子除了理念可以做的其實沒什麼,又不是發新聞稿,又不是要有什麼抗爭。就好像香港的雨傘運動般,佔了街道又沒有下一步,只是坐食山崩。漸漸消耗民意與民志。有見及此,有市民不滿就發生了衝行政院的事,行政院外的市民面對警暴,真實地感受到國家機器的啟動。學生領袖某程度上也是挺責怪這些人,總是愛用自己身上有多少條罪來作藉口,在社運上不只一個人有犧牲,參與的人也有,不應該分大與小。而往往媒體總是愛將「光環」分發給學生領袖,稱他們為「神」。而當時台灣媒體總愛拿林飛帆、陳為廷作「同志」的玩笑,就連性玩具也有商家為他們而出品。社會總愛將學生打造成什麼,但要想的是學生一定是聖人嗎?不過最嚴重的問題是到底那些大人去了那裡?為何要學生行動?反課綱運動最終有一學生自殺了,然後運動又成功嗎?

 
「太陽花運動」只是台灣民主里程的一小部份,問題是如何的結集人群,凱道上的五十萬人是存在什麼心態,為何一入夜就散?堅定去了那裡?台灣與香港也存在著這種爭議,然而台灣人比香港人勇敢多了。從國民政府的二二八鎮壓、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被判刑的主要是民進黨成員、然後是八十年代批評政府而出現的自焚者鄭南榕、九十年代的野百合與野草莓學運。一代一代的傳承與勇敢,而在學運期間政黨並沒有出來左右大局,與其說它相信學生,倒不如說是依賴學生,好保護在野黨之名。

  
爭民主是普世議題,台灣市民與學生的反感是來至執政黨的賣國求榮,而忽略了與市民交代。中台兩地愈來愈的交流不知不覺間令到台灣人反感,那些內地人的惡習,再加上新一代的本土意識漸濃。通過香港,他們感受到中國的壓迫,這樣說是很無奈,不過中國破壞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最近更有香港書商「被消失」、媒體被收編,實在令人擔心。而中資也正走向台灣各界,假如服貿通過就對他們的產業會造成影響。

 
如今,蔡英文成為總統。未來的挑戰也實在太多,外交,在「一中」與「九二共識」的問題上都是焦點。國民黨敗退是基於自身的問題,內憂外患,青黃不接。民進黨的勝也是配合天時.地利.人和。誰做總統也會有社會問題,問題是會產生什麼影響。但要講的是這是台灣人的選擇,太陽花學運也是學生的一個選擇,有一班青年人為了自己的未來奮鬥是應該高興的事。大中華地區的地緣局勢是相互影響的,在華人地區就只有台灣配有民主,而他們也示範了要民主就先要犧牲小我。不得不佩服「美麗島事件」的民進黨人,沒有他們被國民黨政府判刑,台灣不會有今日的解禁。而政治怎樣看也要從現實著手,空想回到七十年代辦什麼連儂、嬉皮仕都是不設實際。香港有很多人都去看台灣選戰,看過了就要著手爭取這個地方的,意淫過後還要現.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