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的「影評寫作班」,最好的老師就是叫做練習,熟能生巧。有時在網絡上讀到有些無味,無內容,更談不上修養的評論只覺得乏味,影評之道在於取之有道。最初寫影評純粹想記下對觀影的感受,結果自今一寫便寫了百多篇,慢慢地見證了自己的進步,對觀影也有更深刻的感受。奈何有時讀到網上的影評文章,無名火扯。是因為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很有心寫文章,但其實皆不見心。影評也是藝術評論的一種,只少也得要有對電影內容、影人、作品揭示了什麼都要有一種的理解。比如說,一個地方的風土、社會背景、對倫理道德的理解,以不是一開始寫上「劇透」二字就長篇大論講電影一開始「.......」,然後「...」、結果「....」。這不是影評,這只是簡介。影評都把內容曝光了,請問還有用眼睛「看」的價值嗎?
有一段時間曾參加藝評人協會的活動,席上老師說到藝術評論要有個人的觀感,情感的投入,除了影評外,筆者還有寫劇評與樂評,雖然也較為少數,但同樣也是基於同一個調子。是對事物有多深厚的理解,沒有對事物的痴迷,基本上評論就變成了流水帳。其實,情況不只在網絡世界上出現,在實體報章也屢見不鮮,影評成為了對文化產品的一種消費。故此,有時看到一篇較有深度、深刻的評論文章如獲瑰寶似的。從那些專業人士身上學習行文,也學習對觀影的態度,感受他們對電影的激情。
無可否認的是寫作影評比起短暫的觀影更要花上心機,從電影裡吸收了什麼就要透過自己的文字表達,看到了什麼,有那些地方可以引起大眾的討論。至於劇透,如非必要討論就千萬不可,影評對象除了是針對電影外,更可以比較影人的其他作品、該地區的作品、同類的作品等等,使影評並不評論單一的物品,增加層次。於香港,讀到有心的影評其實是難事,往往就是人不愛思考,只愛複述。影評的標題也變得單一,欠創意,同時論點欠缺。
有些評論一味在稱頌某導演的才華,說到電影是最好的作品,用字單薄,但只少也讓人讀到有做功課的。無錯,用功課,有資料搜集是寫評論的一步,也同時讓你的評論更豐富。只少是基本功,其後就要用到合適的字眼表達,所謂提煉文字就是要雕琢,而不是組合句子。
影評寫作是需要積累的,即使沒有電影業界的知識,也得要增進一下,觀看法國新浪潮的影人有些就是影評人出身,而香港有些影評人本身也有深厚的文學根底。評論是觀點、對創意的再造,與電影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看一個人的文字就看得出一個人的底子有多少,看電影、寫文章如是,沒有觀點、論點的人其實沒有大多的資格稱自己做「影評人」,最多只是「寫觀後感的人」。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My Little Airport 的《牛頭角青年》在 2012 年發表,歌曲收錄在大碟《寂寞的星期五》內。直到 2014 年在電影《金雞 sss 》裡的一首《美麗新香港》都帶出對香港的情感,在《美麗新香港》的「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相信是近日「旺角騷亂」之後很多中老年人的...
-
八、九十年代香港戲院林立,電影產量多推動戲院業務發展。大約去到小學,全大埔的戲院執清光了,這二十年碟鋪靠節拍與大眾與少部份老翻店撐住大埔的戲迷,以前某中學流傳一張反對起戲院的通告,成為了區內的熱話。早十年新鴻基就傳出要改建戲院,一直只聞樓梯響,到開始進行工程也花了幾年,而且一...
-
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他的一篇出名的小說作品《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寫到「所有我們談論的愛情,只不過是記憶罷了,甚至可能連記憶也不是」。而愛情是人生裡的一部份,營營役役的大半輩子人,難免是有所體會,有所後悔。到了某一個年紀,方知責任是很重要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
《女子監獄》(1988)是一部打得狠勁的監獄幫派電影,早在1987年林嶺東拍下了一部《監獄風雲》,自此開創了監獄的類型片。而女子監獄故名思義就是關於女性的,電影由林德祿操刀。電影寫出了女人的柔情與英雄氣概,男人的監獄有的是權力爭鬥,而女人的則有她們的方式。女人是...
-
何韻詩,總有些人認為她很另類。去年的香港同志遊行中,她傲然出櫃成為第一位香港公開出櫃的女同志藝人。最初,認識何韻詩很大程度上是來至她是第十五屆新秀的冠軍、還有她是梅姐唯一的女愛徒。從新秀到現在,屈指一算何韻詩從十九歲入行到現在已經十七年。有些人認為她的事業不及同期出道的歌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