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我們不需要道德恐懼—寫在《同志戀人》後.《我的基爸基媽》前


 香港電台的《世情》是一檔搜集是世界各地紀錄片的節目,有些節目是電影、有些是來自世界不同地方電視台的紀錄片,包括來至日本NHK、加拿大CBC。喜歡這一檔節目,但由於《世情》節目只有一小時,對於超過一小時的電影就只有作出刪剪。《我的基爸基媽》是一部澳洲資金眾籌而集成的紀錄片《Gayby Baby》的刪剪版,看了電影的完整版本、沒有看過港台的刪剪版,未評論電影之前就無意中發現到香港的基督徒對港台播映這一檔節目還是有批評,不禁想起十年前《鏗鏘集》的《同志戀人》事件。常說十年人事幾翻新,十年後香港的同志遊行辦得有聲有色,同志團體與社群也辦了很多新興的活動,可是在這一檔節目的播放上教徒的保守與虛偽是表露無遺,與十年前無疑。不就是堅持反同志運動,但口裡說不反對個人的性取向,但反對同運的洗腦?

 
實在不明白同志運動那裡洗腦?同志們連婚權、連領養權、保險權方面什麼也沒有,他們也只想社會上有保障。同運與所有的女權、民運也是一樣,那些基督徒會為民主運動而發聲,可是因著信仰他們就做著反同志的先行者。從來同志不同志也是很個人、私人的事情,若不是生活在社會同志根本就不需要發聲、不需要爭取認同,但社會就是不公平連帶他們就要出櫃了。1996年《性傾向歧視條例》差一點通過,2006年《鏗鏘集.同志戀人》事件,其後在幾年才爭取到司法覆核,到2016年澳洲的「同二代」紀錄片《我的基爸基媽》一下子成為了教徒們的焦點,干預別國的政事,事實上教徒應該反對很多的同志電影,特別是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去年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同志電影」,從跨性人、忘年戀到老年同志的聚焦,有別以往只賣弄慘情的既定模式。幾年前香港就上映過一部由女同志家庭撫養孩子的電影《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right),開啟了對同志家庭的想像。而當時一群教徒默不作聲,不聲討,現在卻因一部紀錄片而禱告而聲討港台。
片裡的受訪者
  他們的理據就是同性戀者利用「私慾」去撫養孩子,電影方面就留待有關方面的評論。這篇文章就探討一下《同志戀人》與《我的基爸基媽》如何就廣播條例的爭議,《同志戀人》是2006年的節目,但播出後收到投訴,被指是鼓勵同性戀,港台被廣管局強烈勸喻。法院的判詞是認為紀錄片不夠持平、同性戀與同性婚姻是爭議性的題材,兒童與青少年在缺乏父母的指引下不適合獨自觀看,被裁定為不應該在合家歡時段播出。其後,《同志戀人》的其中一名受訪者曹文傑向高院上訴推翻決定。法官夏正民就《通用業務守則》就節目有沒有違反持平原則提出了最後的判決,判曹文傑勝訴。到底什麼是持平?一個時事性節目針對的是社會上的人與事,而《鏗鏘集》也只是採訪同性戀者,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十年前的香港開始開放,開始有同志遊行、同志的網媒,而新聞專題就要把握當下的時勢。如果就因為是性小眾而放棄報導,那就是自我閹割,再者社會是多元的採訪是記者的天職。過去TVB常常妖魔化同志角色,也沒有人說不持平,但新聞不同於劇集。當時影視處認為節目偏向同性戀與歧視、對孩子有不良的影響,但往往更加罪惡的不是同性戀本身,而在當下的香港同性戀也不是妖魔的事。別忘記九十年代同性戀早已非刑事化。不要拿孩子出來當擋箭牌,孩子不會一看到節目就會變成「同志」吧。

 
這些的投訴都只是製造道德恐懼,在梁旭明的文章《同志.戀人》官司的啟示(傳媒透視 2008)就帶出了個別的保守派利用機制向有關方面施壓,目的是要製造恐懼,阻礙性小眾的聲音。不得不留意基督教團體就《同志.戀人》不滿的理據,他們認為節目需要加上警告字眼、又謂沒提及同性戀的禍害,例如是愛滋病、但同性戀就不一定是愛滋病、即使異性戀者也會有愛滋病,這樣的說法是置愛滋病患者在歧視的位置。同樣在《我的基爸基媽》這事上,受訪者雖然不是香港人,但道德恐懼依然是存在。衛道之士的理據還是當談及性題材的時候,要審慎從事,又是把下一代的價值觀拿出來討論。否定異邦的同志家庭養育孩子的方法,講到尾都是孩子沒有一男一女的環境下成長而加以否定。

 
另外就是他們認為節目沒有評估反同者的心理,還有對孩子進行對價值觀的灌輸。反同者無疑是把自己作為中心,電視播什麼節目原來要照顧觀眾感受,那電視根本不應該播殺人、吸毒的片。他們極力否定同性戀的存在,但除了孩子外還有別的意義嗎?不喜歡還是可以不看,但現在是什麼時代?美國、愛爾蘭紛紛通過同志婚姻,難道去看一下世界也有錯?在《我的基爸基媽》裡看到的是愛,同志家庭中也有信主的家庭,還鼓勵兒子去信、去接觸,但兒子看到媽媽在教會被壓迫所以與牧師辯證神是否存在。教徒看到片中的同志吸煙、染髮、釘環就把這種次文化當成是壞事,但現實社會中這三件事本就是平常時,那女教徒不要釘耳環好了?教徒就不可以抽煙說粗口了?

 
至於片中「捐精」一說,事實上有不育的夫婦也是需要別人捐精,誰是父親很重要嗎?一個家庭最重要是愛,並不在於身份、性別,而港台也只是外購節目並製作,當中受訪者的心路歷程根據不到他們控制。這種的投訴簡直就是雞蛋裡挑骨頭。說白了,衛道之士投訴也是為了杜絕同性戀有關的節目在公共空間廣播,但不廣播就不代表不存在。同性戀議題的討論只會愈來愈多,且看VIUTV的劇集出現同志伴侶,更請了一班BL腐女談男同性愛。無論想怎樣視而不見,同性戀仍然是存在。常常說新聞自由、編輯自主、現在港台一個外購節目也要被教徒干預,無論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後,香港依然恐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