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從《BBS鄉民的正義》談「第五媒介」的延伸


 傳播學學者麥克魯漢曾經說過「媒介即是人的延伸」,人不能夠脫離各式各樣的傳播體系,諸如說人際之間以口頭與書面式的傳播模式,同時又提出「媒介即信息」的概念。網絡媒體在近二十年的興起,正好表示了傳播的維度有了新的詮釋與演繹。我們常稱網絡為「第四媒介」,近年甚至是興起了以手機、智慧電腦為主的新媒體,故且稱為「第五媒介」。新的傳播系統早已不是單純的點對點模式,而是信息量具大,每個人在網絡都均能擁有各自的話語權。 
   
   傳統的傳播模式裡,一般來說會著重權威與專業人士的內容。但在新興的網絡媒介裡,每個人在網絡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與身份,而且是匿名性的,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早已不會再引發「沉默的螺旋」,而且在網絡上初見冒起的社群,主流意見與獨立或非主流的意見在網上出現對立、互相的指責與質詢。而台灣電影《BBS鄉民的正義》就是探討網絡群體冒起的現象與其引起的社會現象。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不只是提出事例探討,更採用到動畫元素解構網絡社群的現象。 
   
   回看近期香港發生的「港女五百事件」,網民就著一名女生在網絡上的言論,連珠砲發,甚至連人家的男友、家人、工作崗位等私人資料都被迅速的「起底」,引起了城中熱話。而電影中的「起底文化」也是從始中來,網絡話語權的開放既有利、也有弊處。好處是民眾能知曉世界發生什麼事、加強個人的社交,但壞處就是網絡空間欠規範、甚至為人帶來傷害。比如說所謂的「起底文化」會滋擾當事人及其親屬的私人空間,嚴重侵犯他人的人權。再者傳媒在網絡事情上加以推波助瀾,然而在網絡社群裡對傳媒的介入卻有著相當的爭議。 
   
   影片中的記者被老總訓示要在網絡上找尋有意思的素材,但她偏偏沒想到「記者」的角色是如何惹網民的討厭,甚至連BBS的網管也對她表示不應該再來。指明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之間是兩個社群的事。但當人們選擇從虛擬走到現實的時候,「改變」因此而起,從中東到華爾街都是一場接著一場的革命。甚至在中國也有出現到小規模的變革。我們的生活裡頭早已被網絡世界侵佔,安迪華荷曾經說過每個人也可成名十五分鐘,現在談的不只是十五分鐘,甚至是走進別人的記憶裡。如果沒有網絡,PSY的《Gangnam Style》不會在全球紅遍半邊天。傳播的習慣早已有所改變,我們對某些信息進行消費、進行過濾,我們甚至只看自己喜歡的信息,又或者看城中的熱話,只為了不想與人脫節、與人交流。 
   
   網絡討論區能夠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信息量大。有人的地方就有消息,就有意見,甚至會反傳統地出現一些非學術權威的意見領袖。想成名的話很容易,講一些別人認為是涼薄的話、諷刺、搞笑都能夠有機會成名。新興起的社交網絡其實也算是某種的討論區,方法就是使用者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事物,加以討論與評價。 
   
   總之,第五媒介是代表一個有包容度、信息量大的媒介。人們總是好奇看著正在發生的事。但同時也會衍生道德的問題,在電影中不只是「起底文化」的出現,更有「網絡黑客」,或者是有「色情資訊」、「網絡欺凌」等的出現。而電影想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們深思這種的媒體現象是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思想。 
   
   所謂的「正義」,在各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詮釋,而電影試圖用不同人的身份呈現不同的面貌。但當我們撕下了皮囊,就會發生正義是不毛一拔的,在社會事件的對立面上,各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義。而所謂的正義又會被人利用,像戲中的站長心裡是恨透傳媒,但又容讓媒體力量報導事件,增加影響力。在平衡大眾的知情權、話語權之間,網絡很容易就成為了非一般的戰場。人與人之間就會因著各自不同的意見而互相批評,互相的憎惡。「媒介事件」往往也是從虛擬走到現實當中,經過報導才得到完滿的解決。 
   
   在過去的「港女五百事件」中,傳媒並沒有做好保護女事主的角色,反而對事情大事渲染,更走進別人的婚禮當中報導,十分的失德。電影世界最後雖然是呈現美滿、大團圓的結尾,但我們真的要想想的是我們的社會之所以的墮落,是因為我們的自私,只顧見高就拜、見低就踩,並沒有給機會當事人,反而人家愈折墮就愈快樂。反之,值得慶幸的是在過去的一年,集結網絡力量在「膠災事件」裡,有熱心有港人義務到海灘執膠。愛之深、責之切。網絡社群還是對社會事件有一定的影響力,就且看「第五媒介」如何在各方面再影響著社會的一舉一動吧。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