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斷了線》:愛在彈指間 恨也在彈指間



網絡發達,到底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縮窄了對話的空間,是一個雙向性的問題。有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黑也有白。《斷了線》(Disconnect)是一部基於現實基礎拍成的寫實電影,網絡影響現實的時候,現實也影響著網絡。人的私心與貪念、好奇與好勝在網絡平台上彰顯,網絡作為一種工具,提供了無數的方便與資訊,但即使正確使用也有灰色地帶。在報紙上經常讀到網上的騙財、騙色事例,都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是目標。 
   



   有人在網上玩裸聊,被拍下勒索。有人在網上對一些人起底,結果他人成為了公審的目標。有人在網上處理帳目,結果帳戶被盜。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無從的躲避,只有叫自己做每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在電影中,三個故事都是如此的日常,女記者在網上搜尋新聞題材,起了同理心要拯救賣淫的小男孩。一對夫妻在過往一段時間沒理會對方,兩人均把重心轉移到網上,結果意外地帳戶被盜,誓要找尋涉事人。兩個男生對同校的同學產生好奇,製造假身份,要玩他一頓,結果成就了欺凌事件的發生。一個按鍵,傷害力大,同樣一個按鍵可以左右大局成支持力量。愛在彈指間,敗也在彈指間。 
   
   在網上,人的身份帶有匿名性,隨便可作一個身份在網上遊走。記得有一段時間,家長要禁制子女玩ICQ(十多年前的即時聊天工具),到現在這樣的軟件百花齊放,要管也管不住。有些案例告訴我們,帶眼識人是很重要的,在微信上很多的淫穢資訊,曾經有個女生見對方是外國人就應約出街,誰知就被人強姦了。要杯葛網絡是困難的,但做好自己猶為重要,至少懂得分是非黑白。即使與網友應約也要有戒心,好好保護自己。 
   
   三段故事拼湊在一起,節奏與叙事的感覺流暢,這部電影不難明白,也不是開宗明義的告訴你網上是個黑暗世界。而是人與人之間會透過短短的文字交流會有感情的發生,在網上的空間廣闊,如果對方願意聽,你就可以躺開自己一點,視對方為傾訴心聲的對象。同樣,有些人卻利用同情心招搖撞騙。三段故事當中都有情份,或者是一廂情願,又或者到最後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但對於當事人他們都學懂了一課,就是警醒。 
   
   有些人明明不想傷害人,卻導致了最終的結局。就連當事人自己也始料不及,網上只是一個平台,卻不是萬能的。戲中的女記者為了搶獨家新聞與網上賣淫的青年碰面,最終得到訪問機會。但她所做的事情引起了聯調局的注視,並要她交出青年的所在地。新聞是第四權力,新聞從業員有責任保護當事人的資料,而偏偏在這件事上,電視台為了向當局示好,把記者停職。這件事,起初還得到了高層的賞識,但最終記者連她的信任也失去了。有些事情是有灰色地帶,而社會早就有前設的立場,這位記者做她認為對的事情,但一件事情總有多方面去看。她認為孩子要被拯救,而聯調局只想把主事人拘捕,到最後法網避過了。而責任落在記者的身上。這突顯了我們做每件事情都有所謂的業障,充滿矛盾。讓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方向。 
                         

   在其餘兩個故事中,父親為了包庇兒子的過錯,都是因為愛。愛使人陷入難處,愛使人迷失,同樣帶著一份愛也可以使人感到存在。選擇了結生命的孩子,都是因為單純與愛而走上這一步。當事情要發生的時候,真的不能說要怨誰,很多事情都是兩難的。彷似要闖出大禍才明白在思路上有缺失,的確有很多事情可以避免,不只在網絡的事端上。在現實中也有不少人與人之間的欺凌事件在發生,在職場上、在學校裡,欺凌者要得到外人的認同,獲得滿足。而被欺凌的人往往不敢發聲,結果一不就是死忍,不就是承受不了人言可畏。 
   
   科技同樣也使人一不經意地把重心放在當中,為了逃避現實裡的問題。第三個故事談的就是如果可以選擇,為什麼我們不聊天。終於,有一方要猜疑是否有外遇。終於,大家都是詐騙集團的目標,鬧出誤會。 
   
   小事,可以化成大事。一個決定,可以改寫事情的發展。這部電影不是什麼巨作,只是一部小電影,沒有什麼的大明星,有的是一個個似曾相識的故事。在城市裡、在友儕間,欺凌、詐騙無處不在,只是換了另一個方式運作。加上MAX RICHTER炮製的音樂,整部電影散發著一種又令人緊張和懸疑的感覺。電影源於日常,電影是生活的反映,這無疑是一部充滿著時代感的電影。寫實得令人可怕,寫實得讓人反省。 
   
   講對與錯是很武斷的,一味的責怪網絡也是無意思的。唯有是立身處世,做好自己,對每件事盡量有批判性。今日的確有很多新聞從網絡上發掘,如何做到令當事人不受傷害,彼此間保持一個距離都是極為重要。事情發展得怎樣,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最重要的是有形無形的關心身邊人,不要跟所愛的人「斷了線」。 
   
  文/Dorothy

 




Song by Max Richt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