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賤精哥哥的生存之道--《錦繡前程》互勵互助一起共勉

  今年2021年是哥哥張國榮逝世18年,風繼續吹,文華酒店外的蠟蠋與鮮花沒有因疫症而隔離。年輕「哥迷」為哥哥辦紀念展覽,4月1日香港國際電影節播放哥哥的電影全院滿座。現在電影院,電影節時不時也有回顧,澤東公司為慶祝成立三十年而出紀念品,修復,電影資料館的《尋珍記》亦分別播放《阿飛正傳》的午夜場版與35MM菲林版,年尾的放映早在開售不久就售罄,足見哥迷的影響力之大。電影院,片商主要播放出名的作品,特別是得獎的,有話題性的。最近影碟公司復刻1994年的《錦繡前程》,當初看到以為自己未看過,原來早在幾年前看過了,真是一部名不經傳的作品。也許不及《金枝玉葉》(1994)般在電視重播很多次,影片節奏也比較沉悶不鮮明,所以不太記得劇情,翻炒完過後大概以後也記得了,尤其是哥哥在戲中有名字:林超榮,是個大仆街,而真林超榮的老婆就更加是無人格的賤婦。





賤到盡頭就是無敵

  《錦繡前程》最主要講到阮世生(香港電影編劇的名字)(梁家輝飾)夢想是成為音樂人,身在老人院打份牛工,家有一妹Elaine(陳妙瑛飾),從中五開始林超榮就借故騙世生做朋友追女仔,在十年間這對好朋友有冤有仇,互相忍讓。再加上黃子華與王敏德

(戲名馬偉豪,張志成)成為四人幫的兄弟,相安無事,有錢齊齊搵,有酒齊齊飲。林超榮生性玩世不恭,吊兒郎當,厚面皮問女友借錢不遂耍賴,打份工又不認真,男人老狗身無份文,對朋友出老千,無責任心,最敗家是與朋友去賭場因懶醒而累到朋友。明知阮世生暗戀關之琳飾演的Winnie Tsang (又是電影人的名字)都要搶人的暗戀對象試愛。可憐的阮世生失去暗戀目標,阿妹俾林超榮飛左四次,仲要間老人院都俾老友欺騙,阮世生可謂是地獄黑仔王再加上是老襯中的老襯。每個兄弟都俾林超榮的屎橋害到雞毛鴨血,開電腦公司的馬偉豪做正當生意被逼賣翻版被告,張志成較幸運有惡老婆監督。正當你以為林超榮夠賤要車佢兩巴時,他的上司曾江飾演的BOSCO就是賤人中的賤人。明知下屬Winnie深愛著他不但不肯離婚還當她是用錢買的女人,此乃不尊重女性,二是金錢利益至上,沒有人情味。相對來說,林超榮再賤是有人性,他會內疚會覺醒,而面對這樣的張國榮根本唔會有恨意,他古惑而聰明,懂得甜言蜜語又有一副迷倒人的色相。

哥哥歌迷會保留了當時的封面雜誌
                                                      

大家都是賤人,在溝渠仰望星星

  在這部電影除了出賣朋友也看到腳踏實地終需乞食,阮世生做個快樂老實人是不會有好報,賤精如林超榮吸引到女孩子,在工作上走精面而搵到第一桶金。買翻版在近十年有下載而式微,曾幾何時賣老翻無論是色情片,電腦軟件,LD版VCD 大行其道。大家都知道是不對的,但都禁不住要做,現在都一樣。為了剷除同事就用掐造一個罪名,到最後自食其果再沒有人為自己發聲,拉一派打一派,漸漸大家習慣了不再出聲。現實生活中很老實問我要做林超榮還是阮世生,年輕一點有理想可能較有骨氣,但到頭來發現自己也變成那樣的人,這是成長的一部份,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戲中關之琳為了一個得不到的男人所付出也是賤,她與Bosco各有各玩,但知道自己的心離不開他,因為她愛錢也愛這個男人。在關一出場就與包養的小白臉分手,大手送保時捷給對方。而林超榮最初看中她的錢,可是Winnie卻一早看穿他的不務正業與胡混,二人從針鋒相對到開始明白對方都是同是天涯淪落的賤人,賤人也有可悲可恨之處。至於哥哥最後回到陳妙瑛身邊也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十年分四次手,每一次復合,男的厚面皮,女的癡情願意受虐。聖經教導原諒人77個7次,簡直是聖人上身。阮世生身邊有暗戀他的小嫻守候他,聽他說難聽的話,到最後也等待到愛情,卑微,卑賤,屈就的愛,其實戲裡的人通通都是賤人,作賤自已的人,在溝渠裡仰望星星。




斜陽裡 氣魄更壯

 今日睇《錦繡前程》除了看張國榮,看九十年代的自由的面貌,雖然不是勵志片,到最後幾位主角一起唱羅文的《前程錦繡》還是有打動的,縱然是老歌甚至是老土,但今日香港人是好需要同舟共濟,過去幾年大家都過得不太好,最近每天都有壞消息,實在無力招架。可以做的是訓一覺看日出,知道聽朝天邊一光新的希望。有些事情總不能計較太多,面對大是大非,互勵互助又互勉。留下來的香港人只會愈來愈少與弱勢,要先好好生活方能生存。淚下抹乾,敢抵抗高山,攀過望遠方。 Until next time, we will meet again.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通往粵劇之路(二):如來如去.《後話西遊》

 第四十九屆香港藝術節在疫情期間分別以線上與實體形式舉行,當中戲曲作品有《挪亞方舟》,網上版有京劇《龍鳳呈祥》與融合新編粵劇與劇場元素的《後話西遊》,本來《後話西遊》是2020年委託作品,延期至2021年以錄像方式上映。由年輕劇作家江駿傑編劇與演出,再找來樂師與劇場人來合作而成。對江駿傑的作品早有認識,藍天藝術工作室的代表作《女兒國之無明愛》是由江所編劇,公演過三次,劇作主題曲《女兒情》相當洗腦,唐僧四師徒困在女兒國面對女王對唐僧的愛慕之情,二人竟有宿世恩怨。唐僧也是人也會有愛慾之情,二人譜出禁戀。女兒國遭到河神的咀咒,必須捨愛捨己平息災劫,女王犧牲愛情為了讓唐僧完成取西經的重任,相約來世再見。總括而言舞好睇,戲有意思,歌好聽,是筆者心中要翻撻的劇作。


  香港粵劇界當中《女兒國》的題材中亦有雙胞胎,分別是康華粵劇團與藍天藝術工作室的作品,在粵劇作品當中較少出現女性的君主,題材上是頗為另類,特別是涉及禁戀,劇情涉主僕、師徒、君臣,男女之間的情誼。《後話西遊》某程度上是延續了之前劇作的命題,並加以想像與改寫,將戲曲(南音)、中樂、形體的舞台劇,是比較前衛創新的表達方式。

                                            

  真假經書與大話西遊

  在《西遊記》中有一節寫到唐僧四師徒去到小雷音寺,唐僧堅持入內參拜,堅信裡面會有佛可拜,實際上是變節神仙成妖精設下的局,借佛敗壞名聲。即做唐僧四師徒知道小雷音寺是假道學建立的依然要過他們取西經途中要遇到的劫數。在書中寫到如來佛祖教悟空收復黃眉老祖。在佛教中有無我的概念,在《後話西遊》裡有很多的可能線索可以參透,眼前的一切既是試探,考驗各人的定力,也許是他們師徒命中的一劫。又或者是最後的結果,取西經是一個謊言,到頭來取到無字經書一場空。在無我的世界裡,眼前的這個我非我,真真假假,虛則實之。在某一個平行時空裡,唐僧取了西經成佛,又或者在另一個時空,他沒有取到西經。而在劇中他是取錯西經還是取了真經,這是觀眾自我探索。


  在劇中,真假西經卻成了師徒間信任與情緒爭吵的爆發點,唐僧相信眼前的是真經。即使眼前的觀音象徵物慾與貪婪,但他也傾向相信是真經,相信冥冥中有主宰。孫悟空質疑不願再聽從師父的話,八戒想息事寧人討好兩家,悟淨靠在大師兄一邊,唐僧開始唸《金剛經》中的「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是非相」,讓他們警惕自己眼前的事物並不是真實,但無效,十四年師徒情反目成仇,幾人困在結界出不到去還要觸發一場風暴。昔日為了同一個目標的兄弟手足都離隊,眼在燃燒,幾師徒決裂,唐僧用權杖控制悟空不果,不久便陷入自相殘殺與奪權之中。


  應聽從內心還是隨波逐流?

   在幾師徒當中,只有唐僧是有人性,徒弟們都是有獸性,代表慾望,只不過有了取西經的目標而聚首。而傳說中食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如果不是尊師,他們也有可能想食唐僧肉。於是當眼前的目標幻滅就產生了罪惡,人與人之間也不過如是,有爭執,各種分化,留下與離開。沙僧平日是最溫純的人,一下子也挑戰權威,更搶了師父的袈娑。唐僧仍然相信自己可以教好徒兒,以為他們會顧念師徒的情誼,談起夭心夭肺的舊情,昔日幾師徒如何在晚上為師父磨墨,如何的馴服與守候。望平息一場干戈,誰知眾叛親離,在戲劇中最終更被佛祖親自處刑。劇裡有很多意象的東西,例如出現有中港車牌的汽車,有人會解讀這部戲是政治劇,套上臆想,又例如不太理解佛學哲理的人會感到困難與摸不著頭腦,所以這部劇是開放的,猶如大千世界,沒有一個答案。鏡花水月,就看觀者的心。


   開始序篇時唱到一段南音,幾師徒如前塵往事走進迷霧,特別提到四個字:如來如去。來至《金剛經》「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好像是物理現象,蝴蝶效應。看似虛無,卻有所獲。有些選擇看似是錯但錯不了,對也對不了。既然發生就只好讓它發生,在於參悟的過程多於結果。所不所謂大話西遊,真經與否都不重要,去到一個位就有該發生的事,地球依然在轉動。在劇中的世界觀套用在現在的日常生活,有人認為這是艱難的日子,有人苦中作樂,有人選擇走別的路,有人順從,但同時有人選擇修行,而如何過好生活,自我檢討就是修行的一種。


  同時,在戲中也有可圈可點的一幕,唐僧死後只有白龍馬去看師父一眼,那是出於關心的看一眼。在《西遊記》中白龍馬是沒對白沒戲份的一位,但卻是與唐僧羈絆至深的伙伴,他沒話語權,縱然最後選擇隨波逐流但內心是「無間道」,為了生存身不由己,不然他有機會成為另一個死者。唐僧當下聽從自己的內心,不管對與錯,徒弟如是,大家都以為自己是對的一方,太想佔有對方,產生如此的鬧劇,大鬧天宮,欺師滅祖。看畢這個劇有很多想法,也許取西經從一而終是個天仙局,又例如在一些警匪片中會發現警察原來是黑社會,戲中佛祖的拜金,又會殺人,根本就是假正經。應對在現實,我們身處的空間也實在太多荒謬事。


吹嗩吶中人正是白龍馬



劇場與創意空間

  《後話西遊》拍成劇場錄像也許比直接上舞台的效果得宜,在舞台上要觀眾消化眾多的信息,要思考各人的面向是困難的。傳統戲曲有婆媽,師奶劇元素比較易明,大家都會明《西遊記》的故事,但講到加進前衛與現代元素恐怕比較難明白。沒修過佛學也難以理解,將來要是上到舞台就要注意通俗一點。拍錄像的角度與舞台看是兩回事,錄像比較單一走進角色的世界,舞台視角是立體感。兩者思考方式不一,舞台與粵劇一樣比較抽象,錄像相對實在。在疫症下拍這部作品未嘗不是壞事,假如有口碑,再整理花心思也會有上舞台的一日,還需要精練與整理。


  要提的還有戲中的演員有些不是戲曲演員,能夠加入其中下了一番苦功,演員可謂是八面玲瓏,演而優則唱,又要演又要演奏,實在不容易。再加上劇中打破傳統戲曲對《西遊記》的裝扮,演員的打扮雖是現代但形象鮮明,豬八戒戴上頭盔意味他又要威又要戴頭盔,加上配合他肥頭耷耳。對戲曲表演而言,有新意,不過接受的人是少數,皆因現在戲曲觀眾年紀是個問題,對年輕一代,開明的觀眾倒是一個不錯的體驗。事實上感受到編導都是有心人,都是年輕人想融合藝術表演革新,又想加進劇場元素,問題是香港觀眾對進念,前進進劇團的模式認識又有幾多?戲曲遇上劇場不是新鮮事,過去進念有這些嘗試,要摸索仍然有很長的路。香港藝術節有空間給年輕人做這件事已是了不起,論節目的稀有度,可看性都算是個完整的作品,從戲曲方面要再加強的,香港不是沒空間沒機會做戲曲表演,欠的是接觸觀眾的門,因此免費公映了半個月也是一個開始。不論是否有疫情,香港的表演者都需要這個空間去撞,去試一些東西,同場還看了改編至西西小說的香港歌劇 《兩個女子》,一部粵劇,一部西方粵語歌劇,兩部都有普世價值與價值觀的導入,香港此刻慶幸尚有讓人歇息的空間。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選秀革命:真的是浩浩蕩蕩迎來另一新世紀?

 過去十多年由《全美一叮》、《The Voice》、《全英一叮》的確出產了不少選秀明星,如憑《She Bangs》一曲一炮而紅的William Hung,英國大媽Susan Boyle,香港代表Celine妹妹如今初長成,鮮有她的消息。William Hung一炮而紅最主要是成為外國人取笑華人的作用,騎呢,不知廉恥。國內由超級女聲04年開始就搞選秀,05年李宇春成名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自此國內一直也有各類選秀節目,例如《中國好聲音》、好歌曲、中國HIP-HOP,總之想到的都有得選,由於選秀的操作問題與節目難免有負面的拜金,勾心鬥角的內容,因而有限娛令,選秀節目轉到網絡平台進行。什麼《創造營》、《青春有你》、《偶像練習生》抄襲韓國的大有人在。由於限娛的出現,內娛出現內循環模式,《我是歌手》、《蒙面歌王》到近日的《寶藏歌手》,多得你不想看。更有讓一眾熟女姐姐展風彩的《乘風破浪的姐姐》,讓一些在娛樂圈被忽略被遺忘的都上舞台挑戰自己,其中第二季C位出道的那英(英子姐姐,那那子姐姐),53歲短短四個月由舞蹈小白到專業舞者,勇於挑戰自己。


港式選秀歷史

  全世界的選秀模式也在轉變,現在要出名也不需靠上電視。做音樂也變得容易,香港自80年代開始有新秀,有樂隊比賽,有流行歌創作比賽,但都不及觀眾見證選手成長的熱情。以前的新秀冠軍一開始就是簽華星唱片,然後等公司安排,有些人定位與培養方針不合就會消失。觀眾根本無權選擇誰是冠軍,亦看不到他們從海選以來的成長,相對是閉門造車。幸運的誕生了一個天后梅姐,陳奕迅,但更多可能是唱功為人詬病的楊千嬅,梁漢文,更有生不逢時的劉浩龍。曾幾何時容祖兒也參加比賽成為正東旗下藝人,不過也要另謀高就。後來華星結業,由英皇娛樂接手辦了幾年,最大的收鑊要數到泳兒。後來兩岸三地開始在二千世代辦選秀節目,台灣有《超級星光大道》,亞視回敬一個《亞洲星光大道》,而TVB也開始《超級巨聲》(共四季)。然而TVB後來跟當時四大唱片不和,自創藝人內需式的《星夢傳奇》,捧出鄭俊弘,李壁琦,鄭世豪,如今三人也在樂壇邊緣,但總算是行內人。特別是李壁琦完夢開了一間音樂學校,比賽還是有幫助。


 VIUTV三年選秀的成果與壞處

   要數到近半年最紅的一定是VIUTV在全民造星集合而力捧的兩個組合,MIRROR與ERROR,VIUTV積極製作真人秀確保話題度與新鮮度。MIRROR成員姜濤出道不足三年就拿下樂壇頒獎禮的大獎,引起討論是否認識姜濤的話題,快餐店也為他推出套餐,大量廣告代言,急速冒起。而其生日更被列為「姜誕」。坦白講《全民造星》頭兩季也沒興趣看,有些觀眾認為選手追夢的過程很浪漫,見證他們的成長,很想他們夢想成真。從過去多年的選秀經驗得知,夢想可以很廉價,內地的選秀節目屢屢看到同樣的人物,就連姜濤也曾參加內地的《快樂男聲》被淘汰再參加香港節目。看過一下VIU的節目,為了製造節目效果而貶低選手,他們聲稱做的是真人秀,然而表演才是重點。有些表演水平慘不忍睹,難以吸引,如是者MIRROR模仿韓團而成立,久違了小鮮肉為主的男團。香港的偶像文化沒落一時,如今追韓星的轉睇港星,好好醜醜也是支持本地人。MIRROR開始接旗下電訊商的廣告,有些成員開始拍劇拍廣告,單飛出歌。喜不喜歡MIRROR也好,可以肯定的是大小男女老嫩通殺。團隊亦是有團魂的。至於ERROR憑惡俗嘔心臭串殺出一條騎呢路,個人不太欣賞貶損人的言行。




  《全民造星》第三季食正疫情,以內循環為主,有別於上兩季素人為主,其實也有素人參賽者參加。總體第三季也有些半帶名氣的歌手,至少有單曲、出過碟、甚至開過演唱會。但當他們所謂有經驗的歌手要組織一個表演卻不堪入目,事實上由最初海選的集數每一集都在取笑人、罵人,香港人的口是不是這樣臭?節目一定要口臭?一定要帶立場?而事實上有些已出道的藝人為什麼弄成半紅不黑,都有因由。除了個別人士希望挑戰自己外,有些人亦需要節目保持知名度與曝光率,都需要翻生大紅大紫。同時,節目組海選有騎呢人參選,增加了節目的話題度,事實上香港人就是愛看人仆街。雖然有奇怪的人,但都有可看的人:其中令人刮目相看的是MISCHA葉巧琳,欣賞她放下身段參賽,如今事業半年內有成。冠軍的折骨BEN亦有個人特色。舉辦《造星》無錯可以讓年輕人追夢,為電視台做生招牌。TVB過去搞《巨聲》都留不住自家藝人,簽約的做演員,歌手的投閒置散,十多年雖然出過鄧小巧、許廷鏗、林欣彤但都不是TVB培養到上大牌位置,更提出苛刻的條款。到好不容易出一個谷婭溦,全碟歌曲皆是電視劇主題曲,定型了歌手的發展。TVB的《流行經典五十年》雖不是選秀節目亦有「內循環」之實,一些歌手有機會上去演唱增加知名度,講到尾也是機會。《造星》最大的問題是節目組的態度,選的不再是技能而是玩殘忍,要選手互相打沉別人的機會,然後製造不和事端,人格謀殺某些相對不太討好的選手。另外第三季,真正合格的舞台表演全個節目恐怕只有五個。比賽過後依然有人享受不到知名度的快感,但有些人卻得到別的機會。在半年內還是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長期計如果不看VIU的節目也不會認識他們。


MISCHA 2021首支單曲《浸浴》



  VIUTV成功捧起MIRROR與ERROR,第二季的造星仔仔就未必幸運,一來社會運動有所影響,二來第二季MIRROR加進比賽當中,焦點被MIRROR搶去。賽後簽約VIUTV三子的組成跳舞組合PIXEL,但反應一般。令人驚喜的是張天賦、曾比特與獨立電音製作人EAGLE相繼出道,雖不能與MIRROR比拼,但樂壇的確有點生氣,至少爭新人獎也知道是誰。同樣TVB正在選《聲夢傳奇》,一班未經社會化為主的小朋友追夢,VIUTV的節目成功是因為選手經歷過社會化過程,有些做過其它行業,而節目組不會安排太多資源給他們。單是整個比賽要付上數萬元計的支出。而TVB的節目安排好所有,選手稚嫩難以演繹到歌裡的故事與人情世故。沒故事,沒經驗,沒個人特色自然人比人比死人,畢竟觀眾喜歡有故事的人,例如他們會因為姜濤是肥仔而被杯葛而感到痛心,想呵護他;又例如造星3的葉巧琳曾經做過一年只顧打機的家裡蹲。TVB的選秀欠缺一個炒作點,選手不但不堪入目,就連評判也予人老土的感覺。


  選完阿A到阿B的時代

  形形式式的選秀,此起彼落。從音樂到選美,VIUTV自開台至今選了《美選DNA》、《口罩小姐》更迎來了選整容小姐,選老公的節目,多不勝數,但選完又有什麼意義?TVB選《香港小姐》總算提供了入娛樂圈的路,而其它電視台選完卻有一種不知為乜的感覺,而且無聊,惡俗,無論選美選什麼節目風格都是以侮辱人為主,VIUTV一直自命年青,卻沒什麼道德可言。個人對選秀,選什麼什麼比較悲哀,選了卻不得人心,沒有延續性。TVB的節目一直模仿內地,無論是配音節目、追兇推理節目還是即將舉行的街舞節目都是取至內地。VIUTV的節目在最近有上升趨勢但節目的製作心態也有意識不良的感覺,然而現在社會連看電視都要對立,已經不會有人敢指出問題,免受波及。今年TVB的配音節目開展內循環模式,邀請自家藝人參賽,並在辭退配音組之後讓藝人涉及配音工作,VIUTV又會辦相親節目(十多年前內地節目的產物),香港電視淪為抄襲內地,以前是內地抄香港的扮裝節目唱改詞歌,周六日辦綜藝節目(如《百變大咖秀》與《快樂大本營》,不就是抄福祿壽與獎門人?)


   今年兩個電視台據聞不約而同又辦選秀,而恰巧也是以演員為主題。TVB的訓練班淪為真人秀節目,又可以抄內地節目如《我是女演員》,VIUTV在辦了兩屆造星後節目監製花姐沒法再捧什麼人,第二季的選手都是外簽唱片公司,最後簽了三個藝人。而第一季組成了MIRROR/ERROR是最大驘家。VIUTV拍港劇的演員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人與外援為主,資源不及TVB,而差不多概念的節目出現雙胞胎,會不會令到有志之士兩敗俱傷?無可否認,現在電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VIUTV選完造星,又去選美選主持(招募主播),難免出現選秀疲勞,又或者當香港連選舉都不被容許時,大眾只能瑟縮在電視機前批鬥人,嘲笑人,實行娛樂至死。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通往粵劇之路(一):粵劇電影的沒落與北上復興

 自2019下半年的社會事件與2020年至今疫症肆虐,嚴重打擊香港粵劇界從業員的生計。自從發生了很多事情後,香港人開始留意本土文化,本地的藝人,唱片不再是蝕本行業,有能力的歌手買斷第一版唱片再加印、追星文化十年甚或是廿年難得一遇。每天報紙鋪天蓋地都是出現那一兩隊組合,曾幾何時的香港,也曾經有追星文化,追的是「任白」,在去年粵劇研究家岳清先生的分享會就有老戲迷分享當時的情況。筆者對粵劇的認識與年資很淺,2020年影碟商與嘉禾戲院就出版與上映由吳宇森執導的《帝女花》(1976),香港最後一部近代的粵劇電影相信是1977年的《紫釵記》,2021年流行歌手張敬軒與大老倌阮兆輝合作以南音CROSSOVER流行曲。在音樂永續計劃亦有一首電子版的《香夭》,獨立歌手孫曉賢亦有一首同樣的作品。流行組合ERROR有一個惡搞《十八相送》的廣告,歌手陳柏宇最近亦與小武黎耀威(威仔)拍片試試粵劇裝扮,打扮亦帥氣的。粵劇好像離我們不太遠,但偏偏粵劇電影離我們萬丈遠。明明每年歡樂滿東華演粵劇的環節都搭了場景,不就是多搭幾個就成一部電影吧。從「任白」到「龍梅」皆是舞台上與銀幕上雙棲,讓粵劇得以捲起追星熱。仙鳳鳴,雛鳳鳴是超水準的戲班,延續到90年代。雖說任白戲寶必然人人愛,但有些電影拷貝已經遺失與缺損,其中《大紅袍》(1965)就只餘下一個50分鐘的殘本。據一些統計香港總共有五百多部粵劇電影,現在如果找到半數已是福份。



先讓粵劇文藝復興

  五六十年代,去不了戲棚追星尚可去看電影追星。如今老觀眾與想認識粵劇的新一代就偶然去戲院看劇場影像,或去資料館回味一番,最好當然去劇場看大戲。問題是沒了電影這個媒介如何把粵劇推廣開去,如何讓當紅的小生花旦有機會發展。這方面難免是真空的,粵劇名伶蓋鳴暉在TVB當過一些劇集的演員,卻從未有機會拍粵劇電影。近代香港雖有一些與戲曲有關的電影,如《南海十三郎》(1995)、《鳳冠情事》(2003)、紀錄片《乾旦路》(2012)與《戲棚》(2019),《古巴花旦》(2019),但只是粵劇的周邊,也沒唱做唸打四門基本功,名伶與老倌沒一技所用,也沒法留念,粵劇界亦沒有盛極一時的追星潮出現。過去幾年年屆八十的龍劍笙回港做了幾場粵劇,為師父任姐的冥壽作紀念演出。斯人已去,有幸看過刨姐的作品感到三生有幸。當香港人關心本土文化時也想想粵劇電影的沒落的原因,如何擴大觀眾群,如何洗去只得《帝女花》,沉悶、老土、無聊的刻板印象,因為粵劇一旦死了就不會復還,如南音屬於嶺南文化卻走在滅絕的邊緣,過去六十年代香港出現過潮洲話為主的電影與潮劇,也因為新一代潮人不再講家鄉話與市場問題而衰亡。如何保留香港的文化是當今很重要的事情,讓我們免於文化滅絕與增加族群身份的認同。事實上近十年政府興建了高山劇場新翼、戲曲中心與油麻地戲院又協助推廣粵劇新秀算是一件好事,但長期以來如何讓現在的演員跨界別響名聲,且要看後續發展,但無論如何都應該保留。而現在粵劇演出在思維,語言與話題上與現代人接軌,也不再局限在傳統與難明的中文之上。例如在演出加西洋樂與舞蹈元素,亦有意想不到的題材,同性禁戀、基督教與李居明編撰的近代史劇都一一盡有。


蜀道之難,唯有先北上

  現在政府為各業界開拓大灣區市場,香港粵劇界說得難聽也半隻腳在大灣區,比如說當前香港的小生有部份年輕點的都與內地有關係,並不是土生土長。盡可能支持年輕的面孔,培訓本地人才。八十年代至今,香港沒了戲曲電影難以向青年人推廣粵劇,多姿多彩的生活與接觸的媒介遮蓋了粵劇的透明度,事實上香港目前有不少才30歲以上的中青代演員,他們亦需要未來。外界的人認為粵劇界向大陸靠攏也是有原因,是本地資源問題,香港粵劇界與內地亦有合作,同根同源,都不能避免,要保留粵劇血脈要妥協,明哲保身。例如香港伶人羅家英北上橫店拍首部大灣區粵劇電影《白蛇傳》(佛山粵劇團),並預計在2021年上映,同年由國家一級演員粵劇花旦曾小敏(上過春晚演出)主演的《白蛇傳.情》在年中上映,更是第一部以4K全景聲的粵劇電影,賣點在於海內外三地處理特效。據羅家英的訪問所講,這是他從演幾十年第一次拍粵劇電影,昔日懂得拍粵劇電影的人才死的死,都已屆年華老去,老倌也鐵了心講到香港沒法子拍戲,雖然悲觀,但在劇場世界大老倌依然有新的粵劇創新與文本問世,最新的作品《修羅殿》取材至黑澤明電影《羅生門》。香港電影導演兼資深劇場人高志森在報章訪問提到廣東省計劃用二億拍二十部戲曲電影,奈何礙於疫情而無法北上投入。假若高志森可以北上開戲再帶幾個本地演員,拋開政治立場而為文化界做實事,也許是推廣香港粵劇的機會,香港現在的情況無講是政治因素還是軟硬件皆是存有解不了的問題,還是腳踏實地現在要復興香港的戲曲電影是言之尚早,如果想香港粵劇走多步,多麼不想也得要先生存。


  最近看戲曲的單張發現昔日拍德寶電影的冼杞然導演跨界導演粵劇作品,也許是件好事,多一個技能。在香港有能力指導與專門的人始終不多,即使要拍粵劇電影也要劇本與人才優先。而香港的粵劇演員在疫症期間,謝曉瑩、千珊與李秋元亦有創新的拍攝計劃,拍粵劇的網絡劇《重生趙飛燕》並加上遊戲的元素,嘗試以年輕人的方式拍攝。早前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提意政府協助進大灣區,內地的粵劇團最主要是有黨委的,兩地的模式亦不一樣。香港的粵劇界暫時不缺小生花旦,但配角丑生總是那幾個人來來回回演出,最近全能泰斗尤聲普逝世,香江又少又一寶。梨園界還是有老化的問題,老花旦南鳳因病演出無期。要北上也要看本地伶人有什麼本事勝過當地的伶人,不然也是空談。香港粵劇界還是先安內,在科技年代一定要有創意變革才有資格想未來。


  


普伯,終年89歲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