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第一次不是你》 蔣家旻首次擔任電影女主角

認識蔣家旻是從《天與地》裡的少女阿YAN開始,當時電視劇推出時已經是兩年前的作品,她的活潑、開朗給予觀眾很深的印象,特別是少女阿YAN與成長後的阿YAN(佘詩曼飾)的確有幾分似,也不知是否這個理由,這兩個阿YAN都分別參演過葉念琛的作品,真是無獨有偶。

一提到葉念琛,在影迷們的眼中就會有三種反應,一是憎到死,誓死不看他的作品。二是邊看邊罵。三是愛到他瘋了。他的電影作品中經常性描述到報復、背叛、不相信愛情,形成了殘酷愛情的標誌。甚至有些影迷調侃他為「香港伊力盧馬」,這個稱號當然是貶義的,他的作品的確在喋喋不休的重覆愛情裡所面對的傷害,人的陰暗面,但他與盧馬的功力始終是差一大段距離的。
                   

少女阿YAN蔣家旻幾乎每天都出現在公仔箱裡面,《愛.回家》的馬子妮終於變成了電影的女主角。想起一個笑話是「做完愛回家之後,你會做什麼?」,這句句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愛.回家》,另一種是性的訴求。《第一次不是你》的確是講一個做愛的故事,特別當看完電影的預告片之後大致猜度到電影的橋段。不禁令人想起高登討論區裡各會員們談到的「處女情意結」,有些網民看完預告片後稱電影為「第一次X的不是你」(X是性的描述)。這一對男女的愛情彷似是由性作主導的,看來需要爾東昇出馬,為男女主角們教導一課《早熟》。然而,你有你睇,邊有邊罵,幾乎每一年葉念琛均會有愛情的作品出現,2011年的《人約離婚後》再到去年的《天生愛情狂》。也不知是什麼原因,他總會有電影作品面世,單是2013年就有三部作品了。《第一次不是你》只是他的頭炮而已,還有王祖藍主演的《DELETE愛人》與剛煞科了不久的《溝女不離三兄弟》。

作品會否吸引觀眾就不容我們去猜度,但至少給這些二、三線的女藝人多了一些機會,總好比港產片的女角被內地娘子軍取代,看來對本地演員是一件好事。至於蔣家旻會否淪為另一個黃翠如(她的確是票房毒藥,兩部做女主角的作品《奪帥》與《媽媽,我愛你》真的收得不大好),就拭目以待。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中國青年的美國電影夢

《中國合伙人》裡的主人公視美國為目標,要走出國門,每每碰壁。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缺陷的地方,國內的學校在國際性的認受性不足,又謂中國的學生愈來愈有錢,有更多的競爭力到別國求學,以求改變自身的命運。中國留學生的輸出近年有增加的趨勢,美加澳紐、英法意德,以致是北歐的國家都有中國學生的蹤影。不少國人都視出國為一個機會,學學國內學不到的先進的知識,更多專門的。

最近一次中美領袖的會談中,正如談到了「美國夢」與「中國夢」,正好回應了《中國合伙人》中的異國夢的訴求,三位主角只有鄧超如願走到美國的國土,而其它兩位則留在中國。習近平眼中的「中國夢」是帶有民族主義的,中國的五十六國民族的人民和諧是他認為最好的,衣食富足,安居樂業。而奧巴馬講到真正的美國夢是自由、人權與法治為本的核心價值,似乎不單止《中國合伙人》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的想法,而兩位位高權重的元首的話中也為我們參透了一點,而這一點就交由各位來想想。

早前有一部關於中國青年在美國尋夢的電影在內地網站傳閱,片名為《漂泊洛杉磯》(
Drifting in Los Angeles),導演劉釗畢業於愛荷華大學的影視藝術碩士,目前在美國之聲工作,他自稱是獨立電影人,看過某部份他的作品,大概只有這部短片作《漂泊洛杉磯》較為合格,其他的作品有關於愛荷華寫作計劃的訪談與他當學生時期的短片作品,奈何談到跨文化融合的部份並不突出,是很可惜的。看他的作品,大概可以用一個中國人身處美國的視角去看待,這部短小的紀錄片主要是帶出幾個中國留學生如何在荷里活找尋自己的夢想。

六、七月正是畢業季,在社交網絡豆瓣上偶然會看到留學生們的討論,不只是《中國合伙人》,直到現在不少的中國青年都視美國為夢,或者是深造。留在那裡,他們只有努力的打拼,面對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衝擊,他們只有走自己的路。我們應該談的不是歧視不歧視的問題,李安在美國學電影有一段時間也得不到機會,電影夢不是人人有份的遊戲,電影夢需要的是才幹與個人的運氣。即使如印度籍的演員,他們同樣難以在當地立足,難以獲取與當地人一樣的地位。但這部片,我們可以當成了一個資料性去看,窺視一下中國青年的內心世界,該如何的在異地融合。

美籍華人導演在美國其實也不普遍,但的確出現過一些的代表人物,比如說拍攝《喜福會》的王穎、《志同盜合》的李孟熙,所以說機會是均等的。看著這些二十來歲的青年人擔當著不同的角色,他們學習,尋找機會,是這一代的寫照。電影夢注定是不容易的,但我們也祝福一下那些的年青人,不論是那個地方,有的是嘗試。因此這部短片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熱情,看到他們在求學過程的付出,帶出了一代人的掙扎與困難,也帶出他們的想法。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七一遊行風勁吹

杜琪峰除了拍攝商業電影外,他更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的發展,由他領頭的鮮浪潮短片比賽就是其中一項活動。而近年有關的參賽作品有機會在戲院以外放映,這些作品走進收費電視,有多少人看過或知道就不多清楚,但至少在其中是有佳作的。不少平日去開各類電影節的觀眾都會揶揄鮮浪潮多爛片,而杜SIR也講過鮮浪潮的參與者創作力是較差一點。只要那一年興起什麼議題,就會有人一窩蜂去拍攝。而評委們的存在當然是為觀眾選擇較好與有意思的作品。筆者看過幾部鮮浪潮的短片作品,其中不乏有電影學院的名師當顧問的,包括浸大、城大與演藝學院的作品。

要讚的是看過一部演藝學院的作品,名為《出租爸爸》,起碼故事尚說說得通,但寫了一個很基層的故事,有鄰里的守望之情,比電視劇《愛.回家》更精。然而,在鮮浪潮的作品裡頭也有政治色彩鮮明的作品。要講即將來臨的七.一,有兩部作品特別想跟大家談一談。一部甚有左翼色彩,另一部簡直是污辱了他們指導老師的名。先談差到落地獄的一部,名字叫做《七一生日不快樂》,筆者不知道這些內地來的同學認識香港有多少,但去遊行不是男女在卿卿我我,不是你愛我,我愛你。即使是借助一場運動也得要與政治運動有關,這畢竟是在「去政治化」,那又為什麼要把遊行的場面當作成背景。像這樣男女之間的愛情、爭吵的故事大可以套進咖啡廳、家裡,不一定要在那個場合出現。去遊行的香港人,很多都是本著一份愛香港、愛自由的心,但此片掏空政治,拍攝人員應當好好反省自己在做什麼。這一點都不有趣,反而顯出政治的無知。
你覺得很有趣?我不完全覺得。

主流電影裡很少會講到政治運動,一般要看都要看些獨立製作,熱血青年的作品。盧鎮業是一位帶有左翼色彩的熱血青年,即使筆者人不左,但我欣賞他。特別在他在獲頒新秀藝術家獎時的一番話,他是如此的認真,真的落手落腳參與到社運當中,是一位有擔當的青年人。看過他幾部的作品,不想吹噓他上天堂,但與上面那一部比起,目標清晰、有理想、有顛覆建制。談的是同樣都是鮮浪潮的《淹沒》,片中的老人曾經是火紅火綠的社運戰士,但個人原因退下火線。一次朋友的到訪,使他再次走上街頭。這個老人其實就是很多不敢上街的香港人,他們明知自己在溫水煮蛙,寧願冷眼旁觀也不願上街。老人拋開自己的想法,重拾舊日理想。


香港人的理想從三十年到現在也沒有達到,民主、自由、人權、一直在收窄與自我閹割,我們不是王菀之話「我不懂政治」,然後扮個偽文青嘻嘻哈哈。去遊行更不是好威威的行為,去遊行是市民的責任,是我們爭取、表達的機會。君不見一餐三十多元的快餐只有六粒飯?君不見老人在街頭拾紙皮?君不見內地雙非、內地人侵蝕本地的資源?你去過醫院嗎?你知道香港的納稅人要為內地到港醫病的人付出多少嗎?你知道急症室要輪候多久嗎?你又知道我們連少至飲一枝益力多也買不到的苦況嗎?你又知道香港的大學裡有七成人都是內地生嗎?等等等等的社會問題,直接影響的是你與我。今日香港需要的是你與我,是需要直視問題、提出問題而又尊重他人的方法。拍電影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表達手法,但既然有心拍電影就應當要帶出觀點,要FIGHT,電影的本質是反映現實,要有的是一顆心。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玩具時代的來臨 小樂高來了

迪士尼的《反斗奇兵》陪伴了一眾八十後、九十後的成長,三集的故事橫跨了十五年。胡迪與巴斯光年再不是主人的最愛,玩具的命運也相對的坎坷。主人要長大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些的動畫再不是小孩子的專利,更成為了一眾大人回味從前與玩物養智的東西,而動畫世界漸漸也成為了大人的童話。近年,不少的玩具品牌都把系列產品搬上銀幕上,把這些從前為死物的東西「活化」起來。除了在《反斗奇兵3》出現的芭比與阿KEN之外,從前被筆者鞣韊與虐待的芭比娃娃也搬上了銀幕,拍成了「公主電影」,天啊,迪士尼也出不少公主電影,難怪那麼多小朋友都幻想做公主了。

玩具這種東西其實也很神奇,從小到大我們就好像被規範了女的要玩家家酒,男的就要玩車子一樣,湯馬仕小火車是目前小男孩的至愛。最近在香港的電影院裡更有相關的放映,而湯馬仕的產品也大賣,據知有些小男孩不只擁有一架的小火車,有很多有整套價值千元的路軌。暑假檔期,相信玩具店的生意也會不錯。即使沒有電影的上映,都一樣好賣。除此之外,不只是這種歷久常新的玩具產品能搬上銀幕,也不得不重視電玩的產品,例如《憤怒鳥》(Angry Birds)的出現風靡了不少大朋友小朋友的心。而相關的電影也會在2015年面世。

                         

不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一定有玩過樂高積木。從幼童玩的大顆粒到年紀稍大玩的系列,都有各自的粉絲。過去幾年香港曾經舉辦過幾次的樂高展覽,參加者多是成年人,可見樂高是深得民心的。可愛的黃臉人配上任何的造型,加一點創意把積木變成有香港特色的建築物。而樂高也曾經拍過一些的系列電影,如蝙蝠俠與星球大戰。而在下年度,樂高將會推出同名的大電影《The Lego Movie》,單看預告片不同系列的人仔將會炒埋一碟,包括CITY系列、BATMAN系列與忍者系列等等。過往也曾經有不少的粉絲把創作的故事放在視頻網站上,都十分的可愛。相信樂高大電影是以定格的拍攝手法而製成的,而呈現方式將會以3D形式。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所期待呢?

去吧,預告片。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國際動畫節2013啟動 動漫迷準備出動迎接動漫七月


最近,無線電視播映的《畫時代》講述了香港漫畫創作人與其發展的過程,而過去香港有關業界與政府機構曾在公園與街市進行活化,把漫畫人物帶到市區中。據知動漫節會在七月下旬舉行,與此同時在會場相隔不到一條街的藝術中心將會舉辦國際動畫節2013。是次活動由創意香港舉辦,多個機構與協會協辦,內容包括動畫廣告的介紹與向香港的漫畫人致敬等活動。有關詳情請留意其FACEBOOK專頁盛夏香港.動漫啟航,活動眾多並不一一介紹。

                 

至於在藝術中心舉辦的國際動畫節2013將會在七月二十至三十一日舉行,總共會播放二十五套動畫。其中有三集的銀河鐵道999、多套的迪士尼動畫,如雪姑七友、小飛俠與小飛象,相當有童年時期的回憶,此外也會有本地動畫製作人協會的作品放映。要講到香港的動漫就不得不提香港代表麥兜,而在影展中將會播放這套成人童話《麥兜菠蘿油王子》。

此外,影展期間也會舉辦幾個的動畫工作坊,有興趣的人士可以報名參加。而這個影展也會舉行大師班,吉卜力的動畫相信各位不會陌生,《千與千尋》、《崖上的波兒》,還有今個暑假即將來臨的《風起之時》,主辦當局請了吉卜力的首席動畫師稻村武志親臨向影迷講解自己的經驗與創作。

有興趣報名的話,請到稻村武志見面會報名,其他的活動詳情請參閱國際動畫節2013網頁。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激戰》奪上海電影節雙料影帝影后

早前JET雜誌以張家輝的大隻造型為封面,引來了廣泛的討論,有網民抽出以前張家輝的身型與今日的他比較,又有偽娛樂加偽文化雜誌拿雜誌封面作模仿兼惡搞,可見張家輝一出,立馬就想到男子氣概。剛結束的上海電影節中,有三部華語作品競逐金爵獎的獎項,其中有之前介紹過的兩部香港導演執導並角逐上海電影節金爵獎之外,還有另一部華語作品,為內地女導演胡雪樺執導的《神奇》,然而在整個影展當中華語片的風頭之作始終是落在《激戰》的身上。
                                       

其中張家輝與彭于晏均有份憑《激戰》入圍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兩人均有令人十分養眼的胸肌與型格,結果最佳男主角的寶座落在張家輝的身上。這是他繼金像獎與金馬獎後,另一台在華人影圈重要的獎項之一,主辦單位形容張家輝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演員,並稱他的演出顛覆了對英雄人物的構造。

至於最佳女主角則頒發給同劇,來至馬來西亞的十歲小演員李馨巧。她是目前最年輕的得獎者。而她也曾經參演過同是林超賢導演執導的《逆戰》。

而上影節的最佳電影得主則由俄羅斯電影《警界黑幕》獲得。

據知,《激戰》的上映檔期據說內地是八月份,而香港的暫定是九月頭,影迷們可以留意一下。

                        

(圖片來源:時光網)

《擬似主角》(REALITY):電視人理論的極致演繹

主角一人獨大的澳洲版海報
意大利電影《擬似主角》(REALITY)具有可看性,其男主角ANIELLO ARENA的真正身份一位囚犯,他曾謀殺過黑幫成員而判囚終身監禁。電影在去年的康城影展中獲得評委會大獎,而很可惜這位男主角沒法與各位分享榮譽。要講到同樣以在囚人士為拍攝對象的電影,不得不提在2012年柏林影展奪得金熊獎,由塔維安尼兄弟執導的《凱撒必須死》,片中人接觸到改變他們一生的舞台劇藝術,從藝術中發現自我。而對於《擬似主角》的男演員來說,這次的經歷其實對他自身也是一種無形的反諷。電影是自由的,然而自己卻囚禁在黑暗房間當中,每一天拍過電影後就要回到囚室。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的思想開放,能夠讓在囚人士成為其中的主角,證明人是沒有貴賤,但求的是才幹。 
             
具鮮明色彩與卡通特式的法國海報
   
   單看故事結構來分析這部電影,難免會給人一種沉悶,一直在轉圈子的感覺,看到一半似乎還未進入正題,如果在觀影前以為這是一部戲中戲,那就大錯特錯了。《擬似主角》主要是帶出人與媒介之間的關係,運用寫實的手法帶出這種的虛實辨證,介乎觀看與被看之間。這是一部關於媒體的電影,用傳播學的理論作解讀會更加貼切,並且會增加一點的樂趣。 
   
   傳播學裡包含著對受眾的研究,其中一樣是對針對受眾行為的研究。在需要層次理論中,講到人是有物慾與心理上的需要,需要融合圈子、與人溝通。而接觸媒體也是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一,他們需要與身邊的人聊天,融入社會當中,追求自身的滿足感等等。而「使用與滿足」理論有助我們解讀這部電影,片裡的男主角LUCIANO在朋友婚宴上看到參與「老大哥」節目的參賽者一夜成名,成了全場焦點,而他悉心打扮反倒沒有得到注目。安迪華荷曾經說過在媒體時代裡,任何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鐘。的確在今時今日要「成名」不是一件難事,在社交網絡上打幾句話,甚至像PSY一樣唱一首歌也有可能一鍵成名。 
   
   關於對電視媒介的「使用與滿足」是出現於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而最主要它帶出了「四個滿足」,首先是心理、人際上的,其次是個人與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主人公在戲中飾演「賣魚佬」,生活在常規化之中,面對著「老大哥」的來襲,他希望藉以改善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在戲中除了賣魚外他還有一份買賣的工作。他需要排解他的情緒,滿足其家人的慾望。這裡就談到媒體與人群對心理互動方面的需求,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家人都對電視裡出現的人有一種熟悉的心態,不其然想接觸他們,從而有一種擬似的狀態。第三是主人公從中得到了自我的認知與確認,他認為劇組方面會接納他,在面試與其後所做的事上,他得到了滿足感,他猜疑誰是電視台派來的,甚至去做一些希望讓人看得見的行為。透過對電視節目的觀察,他得到了相關的信息,期望有其他的機會進入節目當中。 
   
   無論是主人公還是其家人都對媒體有了一定的印象,他們相信改變,但偏偏不是他們。結果整件事看起來就變成了「娛樂至死」,也變成了主人公的沉迷與不知所措。主人公變成徹頭徹尾的電視人與容器人,並不幸的患上了媒介依存症,過度沉溺其中,迴避與放棄現實的生活。電視人的意思即是在感官刺激長大的人,是注重感覺的。而本片的主人公很容易受到媒體的一舉一動而影響,盼望從電視裡得到權力與慾望。 

   
   電影最主要是帶出人與媒體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把一個平凡人改造,使他們充滿成功感,其實也相當的諷刺,在今日的媒介社會裡甚至是每分鐘我們都與媒介接觸,獲取最新的信息,從網絡與現實中獲得話語權,換取滿足。但有些人會走火入魔,如戲中的主人公與現實生活上患有網癮的青年。真正的「老大哥」不是真正的活在節目當中,這個「老大哥」更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裡,主人公經常的猜疑,內心的有鬼,然而坊間眾多的電視節目中都會以偷窺別人的生活為拍攝的對象。回歸現實一點的就是,今時今日拍攝工具的普及,一個不小心在街上與人爭執或者做了一些別人眼中認為是不對的東西就會被放上網批評。這個「老大哥」其實存在在社會的任何一角,我們要有著這份的前膽性。 
   
   《擬似主角》較為失敗的是一味在論述,電影拍得不夠的濃縮與緊湊,把論調又重彈一次,欠缺了驚喜與更核心的討論,但在虛實之間的表現中製造了諷刺與黑色幽默的意味,也不至於太差。這部電影也某程度上反映出今日全民媒體的時代下的一些景象,利用傳播學的角度理解這部電影也是相當的有利的,也可成為其中的一個例子。 
   
  文/Dorothy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非常盜》之宣傳並非有道

由娛藝與英皇電影大型發行的《非常盜》踏入第二週的放映,一直以來電影公司在宣傳上都會加入一些知名人士、影評人或報紙上的評語以圖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近年在宣傳的字眼上均會採用一些網民的意見,特別是各大討論區上討論的網民甚多,把一兩句特別精景的話抄下來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奈何,當整個的宣傳品充斥著廢話與沒有說服力的話語時,難免會令人想到電影公司的「是是旦旦」,但求暪天過海,相當的有「做馬」之嫌。

                            

是次在宣傳上列出來的均是雜牌軍,無名氐,甚至會令人聯想到這樣水軍的評語也不用上網擷取吧,電影公司的職工也能隨口為電影美言幾句。即使要找網上的評語也請找一些較為大眾認識的網絡人物吧,如果電影公司找不到的話,本博可為你們推薦,例如找電影評論學會的人、找在AV MAGAZINE寫文章的葉七城、或者找一些在報章上寫影評文章的人,而不是找一些大家都三唔識七的人,文字功架與閱歷都不夠班的人。「今年最好看的電影」、「個人覺得幾好睇」算是什麼評語,這可以直接套用到每一部電影身上。這種為電影造勢的宣傳手法似乎不太奏效,反而會帶來反效果。煩請電影公司的宣傳部人員注意一下。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建制派回歸大放送《錢學森》 洗腦電影咪話唔得人驚


趁著回歸十六週年,香港的建制派為了籠絡市民大眾,在七一當日以及六月三十日推出各項活動與商鋪優惠,意圖分散市民上街的意慾。其中主辦當局將會在七一當晚舉行歌舞晚會,又會在七一當日的下午在添馬公園舉辦慶回歸的活動與巡遊,而在啟德方面將會有「香港巨蛋音樂會」,邀請眾多的韓星與本地的樂隊表演,目前門票已經售罄。據所謂慶典的籌委會發言人所言,即使有五十萬人上街,他們都要服務其餘六百五十萬的市民。當然,香港的市民即使是貪小便宜,但他們都會行使他們的責任與義務,而且這些的小恩小惠的確不是遍佈日常生活之中,要貪的話也恐怕出手太低了,又不是什麼大店鋪,建議下次他們試圖拉攏各大交通工具與快餐集團吧。

而在六月三十日當天,據《文匯報》報導當天將會在UA院線與百老匯旗下共十八間院線播放電影《錢學森》,並預計會有六千人參與是次的觀影。大致上可以猜測建制派都是在戲院包場的,並且組織左派學校、團體參與,參看兩大院線的網站目前均未有預售的情況,因此可以估計建制派的行動。幾年前《建黨偉業》上映時都曾聽過一些中資機構組織員工觀影,估計這一次也會故技重施。在今年三月,國內為了紀念雷鋒的誕辰,曾組織機構員工觀影幾部雷鋒電影,包括《雷鋒的微笑》與《青春雷鋒》,然而當公開票房的時候,則獲得零票房,成為國內電影的笑柄。內地網民戲謔天朝,實在十分諷刺。
                               

《錢學森》由陳坤、張雨綺等主演,講述錢學森從美國歸國的事跡,並如何在中國研發第一枝的導彈與發展原子科技,電影呈現出錢學森的一生。有看過的內地影評人則稱只要用兩分鐘就能看畢全片,電影沒有什麼的突破,只是記流水帳。至於對電影的評分並不是一面倒的低,評分較為中規中舉。有人稱讚電影裡的愛情情份寫得感人。然而,在我們看來建制派在這段時間播放這種充滿「黨性」、「愛國情操」的電影,那種的態度令人嘔心。

而對我們來說,這種主旋律電影只有歌功頌德,欠缺歷史批判與角度的電影,洗腦成份甚高。看來對於觀眾來說,即使是送票也不至於看得過癮。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花都友奇緣》:在溝渠裡仰望星空





「我們都生活在溝渠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王爾德。 

   
   《花都友奇緣》(Ernest et Célestine)不只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它更是一部很適合成年人看的作品,本片獲得2013年的法國凱撒獎的最佳動畫,片中採用水彩的畫風、簡單的線條描繪出一個溫馨動人的小故事。對於本片的確沒有什麼好挑剔的,一切都如此美好,有愛,好讓我們多了一份正能量。戲中的小動物主要是圍繞著大熊Ernest與小老鼠Celestine,他們兩個的身型形成了對比,但沒有給人一種以大欺小的感覺,本片的成功之道是在於他們都是如此的渺小,不顯眼,活得像個邊緣人。 
   
   小老鼠Celestine住在孤兒院,從小就被教導灰熊是如此的兇惡,但偏偏她的畫,她的夢就想著一隻和善的熊。熊國與鼠國是河水不犯井水的,但鼠國的國民就需要靠熊的牙齒,所以就需要些小使者來回。而Ernest是隻大肥熊,住在偏遠的地方,無依無靠。他們兩個誤打誤撞的走在一起,展出他們共有的故事,彼此的了解,彼此的讓對方開心,鼓勵對方。兩個邊緣人,孤獨的人走在一起,名副其實的「有了你,開心點」,也打破了兩國之間的規條與隔閡。是的,就好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樣,你不伸出雙手就永遠不知道對方是想什麼。誤解很多時候是源於敵對的關係,不願的理解,就像種族之間的關係。 
   
   片中有很多黑色幽默的著墨,舉例如不容許自己的孩子做什麼什麼,但讓別人的孩子做,又例如是在提供服務上的私相授授,在某些事情上的觀念根深柢固,還有的是為求實際如何打破一個孩子的夢。因此這部動畫不獨是給兒童的,它內含一些的寫照也值得大人去參照。在戲中,它不是在說什麼的大道理,而是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情,從最初的不打不相識到理解別人,其實都需要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題材上,自然有感染力,畫風很自然,小動物都繪畫得很可愛,彼此之間有滲透著一種無處不在的愛。 
   
   要講到《花都友奇緣》就談一下它的淵源,作者嘉貝麗文生(Gabrielle Vincent )生於比利時,花友都奇緣系列的創作長達二十年,從八十年代到二千年,作者在病床上完成了完結篇。這個系列在全世界行銷達到二百萬冊,而很有趣的是面對眼前無盡的商機,作者沒有屈服其中,商家都希望得到《花都友奇緣》的作品版權以便出產相關的產品,但作者卻拒絕了。她希望孩子在讀書的時候都能走進自己的世界,而不希望其父母花錢購買產品。而作者的創作風格大致上是追隨「孤獨」、「朋友」方面,作者更形容本片的小老鼠Celestine是她本人的寫照。而目前在市面上也能找到她的作品,可見這系列是相當的歷久常新。這次在作者死後能搬上銀幕上可謂是一種致敬。 
   
   《花都友奇緣》揭示了社會上的邊緣人也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有些人雖然是微小,但他們都會默默的付出。在碼頭工人罷工的時期,在社交網站看到貧窮的人捐出他們僅有的一點金錢,支持不相識的人。人間有愛,並不局限於一個人的身份是什麼。凡事也不應該只看表面,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大男人看到餐廳內的一角有對爺孫吃著同一份的茶餐,這個大男人看似是很兇惡,但當他走到櫃台放下了自己的金錢外,更放下了另一份錢,告訴那個收銀的送他們一份茶餐。施比受更有福,有時人就是要有這份的福樂與善心。 
   
   王爾德說得對,我們都生活在溝渠,有時以為自己很大,就看不起其他人的存在。戲中的Ernest很窮,但人窮志不窮,路過的人不理會他,不同情他,但他都依然的奮勇上進。反而,惡的是有權力的人,他們阻止別人謀生,利用法律打壓別人發聲的權利,如香港的食環處在執法上不近人情,把自力更生的小販趕盡殺絕。小熊與小老鼠都是每一個我們,仰望著星空,尋找帶領著幸福的方向。好吧,你們兩隻小可愛就永遠呆在一起,住進我們的心裡去吧。 
   
  文/Dorothy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陌生的愛.給特別的你


台灣同志導演周美玲與她的攝影師劉芸后簡直是天生一對,在很久以前的訪問中她曾經講過她們的認識是從一夜情開始。以一夜情為電影情節與元素的實在數不起,大都是主人公對現實不滿,剛好找到一個人發洩情緒,於是就發生了,還有的就是有一種專門講一夜情的電影,講求找尋對象的。《喜愛夜蒲》、《晚九朝五》的年輕人代表的是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他們找尋對象,但不一定要發展,他們在酒吧認識,肉體交合,間中或許有人從歡場中得到愛,這些電影多是表達出性慾旺盛的一面,但鮮有談到「真情」。

看歐洲的電影,無論是背後的故事還是演繹都會令人耳目一新,更加強了「情」的一面。看《羅馬夜禁色》(Room in Rome),兩位女角多半時間都是全身裸露的,他們在羅馬相遇,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相處。起初彼此對大家都有戒心,但後來發展出一段短暫但淒美的故事。你就像丘比特的箭打進我的心,你擁有我,我又擁有你。電影描繪的並非性,也並非要帶出女同志與否,電影帶出的是一種愛。一種超越了性別的愛。兩個女生的身心交合,相遇相知,再配合意大利的文藝氛圍,房間的佈置都是如此的文藝,主角手中的古羅馬地圖對比著搜尋器中的衛星地圖。遇上在地球另一端的你,如此的迷人,在小城中留在愛的痕跡。
                                      
愛上陌生人,頃刻動心。再配上RUSSIAN RED動人又美麗的聲線,自然被電影俘虜了,腦海中迴響著戲中的情節。她們相愛了,但明天就要離開這個地方,各奔東西。她們身上都有秘密,都有情殤。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愛,多是從內心開始的,她們任性又好奇,但同樣需要對方,猶如一對小情人。在浴室裡,她們替對方穿上衣服,滲透著一種小幸福。愛上一個人很容易,但離開一個人卻很難,看著她們的一夜,愛你如斯美麗,內裡竟有一點的壓抑。大概是明白這種的愛總會終結,最美的東西飛快的流逝,生活還是應該繼續,不應為任何人停息。

Loving Stranger的命題,得到與得不到都是人生的一課。性不是最重要的,雖然片中的鏡頭處理分明,性只是副題,但兩個人的愛是如此的分不開,只能用有限的時間與對方相處。在謊言與真實,理性與感性之間都分不開了。電影發生在一個房間中,光線的運用很柔和,深淺分明,再加上一點看自然光。片裡的房間並不真實存在,是度身訂造的。那些的圖畫,猶如回到過去,意大利的愛是包容的,畫上的女體,古時代的戰狼三百,愛情是不分男女的,它是聖潔的,它是忠貞的。
                       
特別的愛,恐怕只能給特別的你,女人的美,真的很美。陌生的愛,照單全收了。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重現《如果.愛》的情懷—續談《中國合伙人》的音樂搭配

上一篇文章談到蘇芮與崔健的音樂如何令人勾起一個時代,這一篇就來一個終結,續談一下《中國合伙人》其餘的音樂。的確看《中國合伙人》會有一種《如果.愛》的情結,特別是當齊秦的《外面的世界》響起,立馬就想起《如果.愛》中的周迅與金城武在雪地中擁抱。在很久很久以前,彼此的擁有對方,想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結果很無奈,苦思無果的愛情,存有一份叫做「思念」的東西,在回憶和年華老去與現實之間的掙扎與一份淡然。《中國合伙人》的定位就是在八十年代,回到過去,審視現在。《如果.愛》中兩位主角日後的重遇與《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與蘇梅的重遇都是同出一徹的,讓對方看到了今日的成就,當日的出走猶如得到了人生經驗,沒有這次的經驗,就沒法走下去。又如王陽與美國妞的愛,互相的吸收,增加歷練。





與出走相關的還有戲中唯一用到的一首英文歌《Leaving on the jet plane》,陳可辛講到PETER,PAUL AND MARY對他的重要性,他一生中曾看過三次他們的演出。但主唱的是JOHN DENVER,這首歌的確是傳世的經典,或者這首歌的版權接近天價,在購買時遇到困難,因此找來了岑寧兒的版本,想不到的是錦上添花,也突顯了這首歌的憂愁。在機場裡,愛人要離開,遠方的她會回來嗎?When she comes back,will she wearing my wedding ring?《中國合伙人》注定是一部有犧牲同時有努力與價值的電影,這首歌的演繹用不到原版也不是損失,岑寧兒唱得不錯。



早前6月8日是家駒的生忌,BEYOND的歌聲不論是對於一代的香港人還是中國人都十分重要,當主人公的「青春」死去,他們在K房裡唱著《海闊天空》,「原諒我這一生 不羈放縱 愛自由」,這是一種很灑脫的情懷,他們要成老男孩了。台灣把《中國合伙人》的放映直接叫《海闊天空》,刪去了「中國」的爭論,這是一個關口,對他們,對我們都一樣。在遊行裡經常都會唱到這首歌,它代表的是一種不死的精神,愛自由的精神。用到他們的歌,不感意外,因他們就是一個時代。




在這一個年代,上一篇講到出現了不少的「校園民歌」,要講到台灣的代表一定要提到羅大佑,他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如《童年》、《家》、《野百合也有春天》至今仍然相當的出名,在片尾三位主角黃曉明、鄧超與佟大為唱著《光蔭的故事》,「流水它帶走光蔭的故事 改變了三個人」,如果說這是一部宣傳新東方的電影,或者就是改變了他們,中國多年的發展成就了不少有意氣的人,僥倖的人,中國夢對於習近平來說是各族人民活得和諧,主張民族的發展。美國夢在中國,似乎沒法改變中國人的習性,他們追求的是利益,追求讓人看得見,但忽略人權與自由的價值。這部電影無論是歌曲上還是電影本身上都流露著一份滄桑,或者音樂優化了電影的價值,是音樂帶觀眾到那一個時代。羅大佑的歌,三位的演繹,成長的大男孩,新中國的青年,沒有光蔭的教訓,沒有新造的人,成長,你我都一樣,不分時代。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朝拜,吉卜力

宮崎駿的動畫風靡大小朋友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又肥又可愛的《龍貓》、還是人魚合體的《崖上的波兒》到大大小小膾炙人口的動畫如《歲月的童話》,《聽見濤聲》都一樣經典,而有關的電影商品,更長賣長有。一般的精品店都會從日本入貨,而且價錢也較貴一點。電影商品是一個商機,而且動畫的產品一般有較大的市場。宮崎駿的最新作品《風起之時》暫定在七月上映,而售賣吉卜力周邊動畫產品的「橡子共和國」(Donguri Republic)首間的海外分店將會落户在香港尖沙咀海港城LCX,並於6月21日正式開幕。


相信目前店裡集中的產品將會是《龍貓》、《魔女宅急便》與《千與千尋》的精品,屆時各位可以隨意參觀一下。朝下聖。而聽聞會有香港版的精品出售,各位可以留意一下。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上海國際電影節與社交網路合作

坐這山,望那山,觀察著亞洲區與世界各地的影展是影迷的精神動力之柱,觀乎六月,韓國將舉辦中國電影節規模是小型的,但王家衛、梁朝偉與宋慧僑都將會現身。而上海與台北將會舉行比較大型的電影節。其中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會選出各項金爵獎的得主,而得悉一些荷里活的名人與華人影星將會搭上上海這條星光大道,其中包括有海倫米蘭與她的丈夫。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中國數一數二較成熟的電影節,也是媒體之中曝光率比較高的,在這屆的上影節中迪士尼宣佈最新的動畫片《怪獸大學》將會在影展中作首映,其後迪士尼公司又宣佈了一系列來年在國內公映的作品。意味著內地會比香港更快進一步的先睹為快,也可見美國的電影公司其實很重視中國這塊肥豬肉。一直以內兩大國內最主要的電影社交網站豆瓣與時光網致力開發跨媒體的市場,透過網上賣票,組織影迷活動都是他們近年開拓的市場,而且為相關的電影進脹了不少的票房與人流。

而豆瓣網更成為了其中的一個售票平台,在網站中加插廣告大力的宣傳影展,又配合影展推出購票福利。此外又推出影迷活動,只要亮出貼紙就會得到豆瓣的代用劵,務求達到營銷的效果。在其電影節的官方小站中,又即時的更新影展的資訊、影迷推介等等。對於利用豆瓣網找尋電影資訊的友鄰們來說,資訊相當的流通,而且是做到一站式的服務,同時也增加了對網站的歸屬感,提升影展的品牌形象。

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小站

至於台北電影節方面,主辦單位在其FACEBOOK專頁推介電影與怎樣賣票,又定期寫寫策展人手記,此外主辦單位也有其專屬的博客,得以集合影展的觀眾。而香港方面舉辦電影節也有利用社交網絡,除了其影展在FACEBOOK的專頁外,更夥拍另一專頁「電影市場學」作其合作的媒介。始終幾地人所用的社交網絡均有不同,內地是上不了FACEBOOK的,故此能有一個合適的地方讓影迷獲得資訊,的確是很好用的。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成龍有意把「人生」搬上舞台


近年,一遇上中港矛盾的問題,一落到成龍的口中總會得到網民們的嘲諷與咒罵,其政治立場與多年來的戲路相同,並無突破。甚至新一代的年青人都以他為恥,特別是在金像獎講台上一番唔咸又唔淡的粵普講辭,不知所謂。奈何,香港人討厭,任憑他的新電影的票房如何的敗走,他始終有著外國影迷與內地影迷的支持,在外國人眼中成龍始終是香港動作喜劇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可以出走荷里活的香港電影人。

據權威娛樂雜誌《The Hollywood Reporter》所報導,在正在舉行的紐約亞洲電影節中,成龍在紐約香港經貿辦事處舉行的一個記者會透露他正在物色一位導演準備他個人的自傳式舞台劇。而舞台劇的內容將會根據他在1999年出版的自傳《I AM JACKIE CHAN My Life in Action》為基礎。內容包括講到他的童年、成長與家人等等。
                                           


與此同時,成龍除了宣佈舞台劇的消息外,他更在紐約亞洲電影節獲得終身成就獎的獎項。同時他的新作《十二生肖》也是電影節其中的選映作品。

據了解,成龍的新作《警察故事2013》已經完成了拍攝的工作,而戲中他飾演的再不是香港警察,而是中國公安。相信香港的觀眾會異常的反感,暫時未知他的舞台劇會否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的觀眾真的沒有興趣。繼續談論他都是因為過往他為香港所做的貢獻,如今一切都俱往矣。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美食紀實系列:創新與專注

中央電視台拍的《舌尖上的中國》正在拍攝第二輯,透過七集的紀錄片,我們看到中國的傳統美食的提煉、改造與傳承。正所謂「民以食為天」,在《The Guilt Trip》裡芭芭拉史翠珊的一句對白講到「Food is Love」,不論是老媽的愛、還是朋友的愛、食物本身就是一種記憶、一種藝術、懂得吃其實是一種幸福,堅持做好料理的人同樣為吃貨們的肚子又胖了幾吋。美食是我們的渴求、美食是必需品、美食是令人快樂、心動、甜酸苦辣應有盡有的味道。

食店,是一門生意,看到一個家族的基業、看到廚子們如何推陳出新創造新的食物,如何運用好食材,為大家介紹兩部關於食物的紀錄片,分別是來至西班牙的《飲食革命.分子料理之秘》與日本的《壽司之神》,這兩間同屬是米芝蓮的餐廳如何做出獨一無二的一門生意,又如何使人慕名登門尋訪美食。

                                         

《飲食革命.分子料理之秘》(El Bulli: Cooking in Progress),聚焦的是一間位置海邊的餐廳EL BULLI,餐廳休業半年,為了研製新一季的菜式。廚師們展示身手的地方不單是廚房,而是一個專用的實驗室,他們要製造食物在不同溫度、時候的形態,徹底的把食物改頭換面,製造出令人一試難忘與回味的食物。近年,香港也引入了分子料理,但都要付較高的金錢才能品嘗,這間公牛餐廳甚至要訂至少一年才能成為座上客。這部紀錄片雖然不是拍得特別好,視角是錯倒,沒有把餐廳的影響力拍攝出來,看起來是很死板的。但喜愛煮食的人,喜愛吃的人始終是對食物有感情與好奇,或者對於筆者這種的窮人來說,望一望就好了。在大廚的指導下,新一季的餐單終於有了,透過創造把食物轉化,也使食客眼前一亮。

關於分子料理的劇情電影,反倒也有一套法國的輕喜劇《三星大廚》(
Comme un Chef)
,戲中人的風頭被興起的分子料理搶了,於是戲裡出現了主角嘗試分子料理的笑料,有如大鄉里出城的感覺。言歸正傳,在紀錄片中第一幕就出現了發光體的食物,真是神奇。而目前餐廳又正在休業了,來至世界各地的吃貨、食評人都要等到2014年了。公牛餐廳的優勢是在於休息是要走更遠的路,美食要歷久常新就要靠團隊們的創意與美味之間的混搭了。
                                          
要講到美食的承傳,《壽司之神》(Jiro Dreams of Sushi),主人公小野二郎與他的兒子用心把小店承傳下去,把「職人」的精神延續下去。該店同樣是米芝蓮的三星餐廳,小野二郎是目前世界人最老的三星大廚,他對壽司的熱愛簡直是癲狂,他說連做夢也在搓壽司。看著廚師的表現,一個老人對家業的持守,看到的是一份堅持,他在這份工作上的退而不休,雖然最低消費是至少要三千元港元,但仍吸引遊客與當地人朝聖。

別以為壽司只是一塊切好的魚生片放上飯團就是,壽司要準備的功夫也有很多,比如說磨山葵、烹調醬汁、扭給客人抹手的毛巾等等。這一切都是有秩序的,乾淨,身心合一的鍛鍊,務求客人能吃到最上優的食品。一舊壽司同時編織著一份的父子情,可是偏偏別人慕的卻是父親的名,做兒子的縱有功架,但總被貼上標籤,但確信的是二郎的精神對兒子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或許是推動力。二郎壽司帶出的是一份做食物的態度,並不是馬馬虎虎的招待就算,連最小的事情也得要執著。
                             

兩部關於食物的電影各有特色,一種是創新,另一種是堅持一種味道,傳承下去。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彩虹保衛隊》:你的驕傲無可代替


學習歷史時,讀到亂糟糟的巴爾幹半島危機,斯拉夫人的種族戰爭與屠殺,至今仍對當地的人蒙上了陰影。《彩虹保衛隊》(PARADA)是一部塞爾維亞的電影,建基於真實的暴力事件,本片的導演曾經目睹過發生的一切萌生拍一部人與人之間共融的電影,所謂的共融並不局限於性傾向、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共性。保障同性戀權益成為近年世界各地都致力去做的一件事。最近,法國成為第十四個容許同性婚姻的國家,但約有十多二十萬人走上街反對同性婚姻,最後更演變成衝突實在令人痛心。在伊朗與一些非州國家,同性戀更可被視為罪行,同性戀者更要接受問吊。 
   

   很多時候,歧視是原於無知,特別是把同性戀等同於性行為、愛滋、性病等等。大眾的歧視是來至內心深處的恐懼,也有些是來至宗教的規條,外國有學名稱那些為恐同症。要治好恐同症不容易,但如果連同志也不去捍衛自己的權益就等於自我放棄,至少走上街是暫時最好的方法。過往曾參加過香港的同志遊行,看到花姿招展的打扮,也看到街上的路人揮手鼓勵同志,心裡好是感恩的。而世界上有些地區的人並不好運,這部同志電影看似是喜劇,但事實上揭露了這條抗爭路的不容易,甚至依然會造成傷亡。 
   
   《彩虹保衛隊》採用的視角並不如一般的同志電影講青春、苦戀、而是利用同志運動作一個切合點,帶出主辦人如何不被世俗所接納,更不獲得政府的保護,被其它的市民恥笑。說到同志遊行就想到發生在香港的一個笑話,話說在香港遊行要向警方申請不反對通知書,有一搞手有日收到警方的來電,稱遊行的參與者是否全都是女性。於是該搞手真是哭笑不得。又是一個無知的例證,他們甚至不知道LGBT的社群裡是包含直人的。 
   
   電影的內容無疑是混亂且複雜的,看起來導演背負著沉重的種族與地區的包袱。特別用到較長的內容講到地區之間的矛盾,可惜不認識的觀眾會感到不解,而同志電影的重點是要帶出同志社群面對的問題、個人的困難,帶出令人反思、感動或者是其它的東西。雖然這部電影在最後也帶出了這個問題,可是內容卻未完全是集中的表述。但無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用到有趣的視角,把黑社會與同志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社群放在一起,說明好人與壞人只在於「人」如何去看待。片中的黑社會頭目並不至於完全是壞人,起初他對同性戀的理解止於性方面的謬誤,認為他們都是很傷風敗德,不正常的。到底什麼叫做不正常呢?至今醫學界認為同性戀不是精神病,是天生或者是後天的,長久以來我們都接受著既有的道德規範,難免是有不正常的第一印象。 
                                      
   經過了理解他對同性戀有所改觀,明白到他們與自己都是一模一樣。任何的抗爭都不容暴力插手,無論是肉體上還是言語上的。即使在香港,同志仍然要面對著道德塔利班的指責,在法國先後有同志被毒打,在美國先後有年輕同志抵受不住校園暴力而輕生。近年,中國開始有同性戀人士遊行,爭取權益。我們都知道這一小步來得不容易,但要改變就必須要靠這一小步。在塞爾維亞的環境下,不但出現恐同,社會上更鼓吹著新納粹主義,他們的路的確很難走,但社會運動就是要透過前人的不斷努力、受到傷害才會得到將來。美國同志運動的先驅夏菲米克被暗殺,成就了今日美國同志的未來。這是一場硬仗,也是屬於所有人的一場仗。 
   
   同志最需要的是政府的保護,立下平等條約,保障所有人的人權,也包括保護既有宗教人士的言論自由,以免造成逆向歧視,互相不犯對方。要一下子改變全世界人的觀點是難事,也是沒有必要的,盡可能做到的是改變到多少就多少,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學會彼此的互相尊重,和而不同。而我們身邊每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彩虹保衛隊」,接納同志。 
   
   每一個走出來的腳步,都是驕傲的。影片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轉變,一個國家的無名英雄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熱血仍然猶在,不論是電影內容還是製片國家都是一樣的小眾,一看無妨。 
   
  文/Dorothy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那白衣飄飄的年代—談《中國合伙人》的音樂搭配(一)

八、九十年代是校園民歌的萌芽期,老狼、水木年華、朴樹都對中國的青年人有著啟蒙的作用,民歌創作人高曉松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校園民歌,至今內地的校園裡仍熱播著那些的歌,如《同桌的你》,明天你會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睡在我上鋪的兄弟》、1996年高寫下了一首《白衣飄飄的年代》,見證著《青春無悔》,那是校園民歌最蓬勃的年代,雖然陳可辛在《中國合伙人》並未用到這些的歌,但背景都是一樣的,兄弟情,那種凝望,對青春消逝的無奈也是一樣的動人,《白衣飄飄的年代》寫到「還是走吧 甩一甩頭」,「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風裡面 你還在懷念」,成東青、孟曉駿與王陽的青春都在某個時刻停住了。美國夢的碎落、美國妞的離開、被美國遺棄的人,在年代裡他們成長,經歷著自身的挑戰,當長大後的孟曉駿問成東青「Do you have a dream?」時,可見他們仍然眷戀著夢想這一回事。

《中國合伙人》的故事有人歡喜也有愁,它令人動容的是那份八十年代的躁動,青春的美好,對新中國的幻想,對老時光的回憶與投入,幻想與代入。燕京大學的門生被喻為天之嬌子,如今他們仍然是令人趨之若鶩的青年。那個年代,世界周遭都發生了變動,緬甸在八八年有學生遊行,蘇聯接近解體,柏林圍牆也將被推倒,中國青年的命運本來也可以在八九改變,可惜遭到血腥鎮壓。陳可辛寧花過百萬也要買片中所用到的歌,唐朝樂隊、崔健、BEYOND、齊秦、羅大佑、蘇芮的歌都相繼的出現與代入到那個年代,唯獨是PETER,PAUL AND MARY的《Leaving on the jet plane》因版權問題而未有買到,但翻唱的岑寧兒唱出的版本更切合畫面的情懷。

片中的主角糾結「到底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蘇芮充滿爆發力的聲音,提出了疑問,曾經是滿懷希望的青年人,到了中年,久經時間的洗禮,老了,看東西多了一份穩重,要學會像一個成年人,再未必敢進於追求,失去天真與浪漫。成長摧毀了三個年輕人的志氣,它既是殘酷但同時又要我們面對。二十來歲,總是一個不需要負責任的年紀,他們闖蕩,驕傲一下。大人經常說「如果你改變不了世界 就由世界改變你」,糾結,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他們?誰能告訴這一代的中國青年?


陳可辛講到本來買這些歌曲的錢會很多,但多得了崔健出友情價,方能使金額降低。而他的歌同樣為電影增添了重要的作用,崔健是中國的「搖滾之父」。搖滾代表的是反建制,他也曾經在北京開過多場演唱會,是當時年青人的教父。那時一個充滿理想的年代,特別是中國過去經歷過文革,他是那一代經歷過的人。崔健的歌有一腔熱血,也有一份浪漫,在電影裡頭用到的分別是兩首作品,《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與《花房姑娘》。這些歌曲裡也滲透著一份無奈與自嘲,像那個年代的中國人給人一種很土的味道,但同時都對著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





一二三四五六七,熱血不死。就算不喜歡電影,也可以認識這些聲音,由於內容太多,本文的介紹與討論要分為兩個部份講述。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玫瑰的故事》:昨日那份美.今天會記得住

寫文之前,必須要感謝楊凡導演無償舉行放映會招待一群他的朋友,還有像筆者這般的凡夫俗子,而這次在他在半年裡頭第二次搞的放映會,兩次均是播放電影的修復版,四月那次播的是《意亂情迷》,筆者沒有出席。而這次播的是由周潤發與張曼玉主演的《玫瑰的故事》,楊凡講到這部電影是1985年拍攝的,至今已有28年的歷史,在2000年他曾經夥拍蔡少芬與謝君豪為電影重新配音,當時的菲林已經有一定程度上的損毀。猶幸科技的一日千里,今日看到的數碼化的修復版本,聲畫都修復得不錯,聲音更是主角們的原聲,實在是太有味兒了。 

                   
   
   導演在會後分享了幾句話,他稱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相當的年輕,故事看起來是有瑕疵。但為何要選這部片,他就說今日這兩位演員至今有國際地位,而這部電影發掘了這兩位的國際巨星,使人們對他們注目,具有深厚的意義。雖然電影的結構與情節的確有未夠完善的地方,但兩位主角的表現實在很出色。那份情,那份美,不禁令人泛出一絲的嘆息。主要是來至今日的香港再看不到有氣質,美麗又有性格的女演員。即使張曼玉到了中年,從她身上散發的是一種知性、優雅的美,而今日的香港女演員大多數散發著一種「港女」的味道,不就是靠胸部取勝,二就是裝出可愛的樣子,取悅男生。作為一個年青的影迷,難免會有一種「舊時光」的眷戀,昔日的女星如鍾楚紅、邱淑貞即使是性感也會有一種美,但今日電影裡的女星是「放蕩」多於大體。 
   
   《玫瑰的故事》雖然有段床戲,但看的不是性感,不是看身材(當然張曼玉的身材的確很好,周潤發做了一件令男男女女都羨慕的事),看的是一男一女之間的相愛,愛就是要與你在一起。戲中的發哥一人分飾兩角,前半部做的是玫瑰(張曼玉飾)的哥哥,後半部做的是家明。家明與玫瑰,是粵語片的延續,看似很老土,但這兩個名字緊扣在一起。年輕時的玫瑰調皮得很,視戀愛如命根。張曼玉的演出可謂是多變的,帶點BABY FAT的她「少女懷春」,充滿活力。她很可愛,花痴,很叫人愛惜。而發哥則有如大哥哥的照料著她,疼愛她,這種情是兄妹情又好,是愛情也好,這兩個人簡直就是天下無雙。 
        
   以前的香港電影小品也會出國拍攝,這一部去的就是巴黎,梧桐樹下特別有一種異國的情懷。巴黎是擁有魔力的地方,抑鬱過抑鬱,或者是快樂過快樂。愛情是來至剎那的雙目交投還是追求安穩,這個迷思就交給觀眾自行思量。楊凡的電影一直都有種「越界」的感覺,情慾、同志、都是關於「情」的。反而令人想的是到底玫瑰愛的是哥哥的樣子還是真正愛家明的忠誠,遇上在世界上的另一個他,比著在今天的電影評論,早就被狠狠的批評了。奈何,這對戀人根本就是電影的亮點,演出到位,更奠定了其影帝與影后的地位。是他們令到電影昇華,即使亦舒的小說與楊凡的改編未如理想,但整體故事還是說得通的。 
   
   在電影裡最令人銷魂的是長大後的玫瑰,打扮得高貴大方,連吐口香煙也特別嫵媚,女人與煙比憂鬱更憂鬱,若有所思般的傻女人、等愛的女人、勾魂的女人,如斯的美麗,真的如戲中對白所言「美麗過美麗」。甄妮唱到「昨日那份美 可會記得住」,簡直想回應一句「何日君再來」。看老港片看得令筆者這個年青人看得如此開心,這份美,這份的簡單在今日的電影真的很少見。《玫瑰的故事》絕對是一部很值得收藏的作品,特別是當你看過這個最新的修復版,電影菲林會變壞變質,但好的電影會世世代代的留在觀眾的心中,即使觀眾和電影的年紀有差距。也許,這就是被電影世界催眠的魔力。
               
   
  文/Dorothy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一代宗師》打到韓國 為當地中國電影節打開序幕

2013年的韓國中國電影節將於6月16日至20日假座在首爾的汝矣島與釜山的CGV影城舉辦,短短幾日將會有十一部的電影參展,其中有中韓影人合作的愛情電影《分手合約》、由內地導演霍建起執導,描寫蕭紅一生的同名電影。還有兩位內地的億元導演馮小剛與陳凱歌的作品,分別是《一九四二》與《搜索》等等。

                                        

而港軍方面,有我們的《一代宗師》王家衛領軍,並獲選為影展的開幕作品。而王家衛也會率領著戲中主角梁朝偉與章子怡到場,是次是王家衛第三次訪韓,他將會成為電影節大使以宣揚中國電影。而有關電影也即將會在下半年在韓國與北美發行。韓國中國電影節相對是一個較小規模的放映,但對於韓國的觀眾來說卻是一個好的機會對中國的電影作出交流與溝通。而《一代宗師》的韓國演員宋慧喬也會出席相關的開幕禮,目前她正在拍攝吳宇森的新作《生死戀》。《分手合約》則是整個影展的閉幕電影,主演的彭于晏是一位在韓國很受歡迎的台灣藝人。

(消息來源:朝鮮日報中文版)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三生三世 聶華苓》:文學在我們之間


                      

陳安琪並不是一個多產的導演,八十年代時她有拍過一些的劇情電影,然後轉到廣告行業與教育當中,多年後她終於再重掌導筒,先後拍下了《愛與狗同行》與《三生三世 聶華苓》。台灣有一個關於文學合輯的紀錄片叫做《他們在島嶼寫作》,訪問的對象包括鄭愁予、余光中等,都是植根台灣,心在中國的文學家。他們寫出心中的看法、焦躁,用文字表達對家國的看法,深深的影響著一代的中國青年。我們會問到底中國是什麼,兩岸又是什麼,香港的位置又是什麼,直到今日我們都無知答案。導演陳安琪的成長是相當的特別,香港出生、台灣讀中學,然後到美國讀大學。年少階段認識聶華苓的女兒,到了美國後時常與她口中的聶阿姨一家走在一起,十分的熟絡。 

   
   無可否認的是《三生三世 聶華苓》是一部帶有個人色彩,有感情分的電影,即使你不知道誰是聶華苓、誰是保羅安格爾,你都會感受到這位八十來歲的花白老人對於亡夫的感情是有多麼的真誠,你也會感受到這位老人家從過去的歲月走來,憑著一技之力而影響身邊人、甚至是世界的魔力。不論是她的身邊人,還影響了看這部電影的其他觀眾,讓我們找到文學的意義﹔寫作的意義。老人的豁達、和善、待人接物方面都教會了我們一定程度上的道理。 
   
   她,是林懷民口中害他去跳舞的人。她,是作家眼中的開心果。她,是駱以軍在最迷惘不濟時為他開路的明燈。她,與愛人一起寫作。她,是聶華苓。她,是作家。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她,的餐桌至少坐過了六百多個來至世界各地的作家。 
   
   電影花了三年的時間拍攝,走訪了兩岸三地的作家,刻畫到聶華苓的一生,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在內地,她是知青,生於戰亂,一家走到台灣,與前夫結婚、捲入《自由中國》事件、到達美國,與保羅結婚,創辦愛荷華寫作計劃。別人在島嶼寫作,她在愛荷華的屋子裡創造出屬於她與文學的世界。聶華苓是一個個性很鮮明的人,口中經常掛滿笑聲。影片裡的聶華苓沒有對過去艱苦的歲月傷春悲秋,也沒有埋怨任何人,在她的世界,在她的口中只要一談到保羅就會笑逐顏開。他打開了華苓的心,他們一起走上文學的殿堂。 
   
   聶華苓在一個香港的獨家訪問中提到以前的她是不關心政治的,因為政治會導致一些的後果,如她的朋友殷海光被當時的國民黨迫害,而半個世紀裡因為政治而導致到無數人漂洋過海,受到了一些的壓迫,但到了新的地方她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意願。聶華苓從前的政治冷感原於心裡的懼怕,並不知無知的,她絕對知道後果。然而在愛荷華寫作計劃裡,她們邀請的人都是來至第三世界的作家,包括來至鐵幕的,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她們也請到兩岸的作家對談。在交談裡,雖然有政治的交鋒,但開啟了彼此的世界。片中有作家提到有一年埃及與以色列打仗,起初兩位作家針鋒相對,但最後在機場相擁而泣。世界原是大同的,文字的世界由此至終都是歸一的,啤酒融化言語的隔閡。 
   
   在聶華苓與保羅的帶領下,愛荷華成為了一座的文學之城,每一年都舉辦寫作計劃,如今老人已經不再是主力,轉當顧問。這座城是他們的愛情萌生之城,見證著他們的事業。「只要有夢想 凡事可成真」,起初要邀請各地的作家看似很困難,又要經過政治的審核,他們的影響力之大就連美國政府都通融共產主義地區的作家入境。這件事已經不單單是文學的事,是一件世界的盛會。紀錄片牽繫的除了是一個文學家的影響力,還有的是一份的世界觀。 
 

   在影像裡動之以情,紀錄片除了要反映被拍的對象外,還要一種視角帶出反省,或者是單純的觸動。陳安琪在這部片恰如其份,單是找多個的訪談對象就已經很用心。這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這是一個載滿導演回憶的故事。早在八十年代,保羅寫了一封授權信給陳安琪,告訴她可以拍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三十年過去,似是故人來。故事仍然與保羅有關,翻開信件滿是真情。而最令人感動的是聶華苓對亡夫的眷戀至今仍然不熄,這位老人對愛的感悟、愛的忠誠相當的表露無遺。 
   
  愛,是一生的承諾。 
   
  文學,同樣在我們之間。 
   
  文/Dorothy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十八年後二度重逢 「愛情三部曲」將於八月連環放映

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橫跨了十六年,而這一對戀人比他們更加長久,他們是JESSE和CELINE。他們兩個的愛情早在《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之時萌芽,九年後再度相遇,在《日落巴黎》裡度過了美好的時光。兩個異鄉人,愛情就在一瞬間,他們都不能夠放下所有,只記住那一刻的動心。於是,他們的故事終需作結,以慰解對他們兩個關心的人。這個系列牽動著影迷的心,愛情不俗套,對話是一種力量。這次他們來到希臘,再度的重逢,到底是遺憾還是歡樂的結局呢?目前電影尚未有一個合適的香港名字,無它的,發行的驕陽電影公司早在半年多前已經舉辦過活動徵集名字,當然是要有一個四字又傳神的名字,所以直到電影發行前兩個月依然是未有定案。相反,台灣的系列名字真是直白,全都是用「愛在」起頭,全都是七個字。新作的台灣名字為《愛在午夜希臘時》。



新作去過幾個歐洲與美洲的電影節,目前正在北美地區進行公映。而亞洲地區方面,即將於六月下旬舉辦的台北電影節將會連環放映整個系列,而拷貝更是僅有的35MM版本。同時成為大中華地區第一個播映的地方,而新作也隨即在台灣上映。至於香港方面,電影暫定在八月上映,而UA旗下的品牌CINE HUB亦都會於八月會有兩場的連環放映,日子與時間尚未公佈,詳情請留意UA CINEHUB公佈的消息。而香港所放映的版本也會與台灣一樣。香港影迷不用羨慕台灣,更不用望穿秋水了。

兩港導作品齊角逐上海電影節金爵獎

之前為大家介紹過即將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獎競賽中有林超賢的新作《激戰MMA》,《激》片將會在七月四日在港上映,最近其中的一位主角張家輝的肌肉照引來了回響,聽聞不少男士女士都十分的羨慕有這完美的身材,同片的另一位主角彭于晏其實也不差,可以暇想一下。而《激》片屆時的對手將會有杜琪峰的《盲探》,到底是天王天后還是肌肉男取勝,到時自有分曉。而《激》片將會在影展期間作首映,內地的影迷可以先睹為快一下。
                                            
近日,主辦單位再公佈多兩套入圍金爵獎競賽的電影,其中一部是曾執導《女人那話兒》、《六樓後座》、《分手說愛你》等電影的香港女導演黃真真。她的新作品《被偷走的那五年》集合了兩岸的偶像演員,女角方面由白百何主演,她在之前的電影,如《失戀33天》、《分手合約》均有出色的表現,被內地影評人稱為「高票房女星」。而男角方面有來至台灣的型男張孝全,在上影節裡兩位的演員均有最佳女/男主角的提名。

《被偷走的那五年》是講述一女子在車禍後失憶,在越過死蔭幽谷之後慢慢找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故事。咪住,聽起來很像美國電影《The Vow》的劇情,不知道電影會以什麼的形式表達呢,此外這部電影將會有金馬影帝謝君豪的參現。型男美女,共譜戀曲。

在此祝願兩位香港導演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一路順風,把香港的電影與影人推到更遠。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康城影展得獎電影面面觀

康城影展在日前正式落下帷幕,而香港的觀眾也即將有機會看到部份的得獎電影。目前兩大電影發行商安樂與高先公佈了他們分別會發行的電影。

高先方面分別有四部得獎電影,先是獲得評審團大獎,由高安兄弟執導的《Inside Llewyn Davis》。女主角得主由法國籍演員Bérénice Bejo憑著《The Past》奪得,《The Past》的導演為《伊朗式分居》的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而男主角得主則由現年七十七歲的Bruce Dern憑《Nebraska》奪得。而專頒發給處女作獎項的金攝影機獎則由新加坡導演Anthony Chen憑《爸媽不在家》獲得。

(資料來源:高先的社交網站專頁)

至於,安樂影片將會有五部作品,包括獲得金棕櫚大獎的《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導演Abdellatif Kechiche在其後的訪問稱電影並不是一部同性戀電影,而是描寫一種的女性的形象。而同志電影的金棕櫚獎則由法國的男同志電影《Stranger by the lake》奪得,此片同時獲得「一種關注」項目的最佳導演。擅長描寫日本親情,筆觸感人的是枝裕和則憑著新作《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獲得評審團大獎,該片暫定於十一月上映。

而《Paradise Now》的導演憑著新作《OMAR》獲得「一種關注」的評審團大獎。而近年印度電影也開始在香港普及,《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男主角主演的《The Lunchbox》則在影評人週中奪得觀眾評選大獎。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是枝裕和《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資料來源:安樂影片)

至於本地參展的電影則將會在暑假檔期上映,其中杜琪峰、韋家輝合作的《盲探》將會於七月四日上映,內地檔期則為七月十一日。而本地新銳導演劉韻文參展「一種關注」的作品《過界》則會在八月上映。

而令人期待的賈樟柯作品《天注定》,暫時似乎無人問津,《天注定》獲得最佳編劇的獎項。希望有公司把這部作品引來香港吧。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中國合伙人》:尋找「陳可辛」



當電影接近有五億人民幣票房之時,香港終於都上畫了,不同的是開始再沒有人認為陳可辛是香港導演,甚至開始要拋棄他。原因很簡單,他的電影洗去了歷史的年輪,更美化了中國人的醜態,販賣因鑽空子而所得的成功秘訣。從《如果.愛》開始,他過去幾年一直在掙扎,他試過失利,《投名狀》據說是收不回投資的成本,《武俠》鮮有人問津。無疑《中國合伙人》都是大家期待非常的作品,擅長拍攝小品的他,彷似是回到那個九十年代的氛圍,從《雙城故事》、《新難兄難弟》、《金枝玉葉》到《甜蜜蜜》,每一部都是有人文關愛之情,體現香港人的美。但來到《中國合伙人》,這個陳可辛無故缺席了。有人說他投機,有人給電影打很低的分數,有人依然深愛著他的電影,有人痛罵,有人擁護。其實都是一種態度,一種自己從電影裡頭代入的觀感。 
那些年,王陽接載過的男孩
   
   戲裡戲外,在社會上經常都遇到這類的中國人,以為自己聰明得要死,看不起別人,有幾個錢就以為自己是大爺。在戲院內,只有中國的觀眾在座位上說過不停。骨子裡總是認為別人在批評自己,自卑得很。而陳可辛在電影裡不幸確診患上被迫害妄想症,把中國人的習性合理化,不禁令人痛心。對《中國合伙人》的觀感大可以用四個字形容「既愛且恨」,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伴我成長,他的電影特別是UFO時期的製作天馬行空的,能把每個小人物都刻畫得深刻,而且都是輕喜劇,帶給了無限的歡樂。大約九八年左右,他到荷里活拍了一套《情書》,反應說真的不太好。其實不單是電影界,社會裡總是有很多投機份子,就連我們的父母都認為投機是對的,他們甚至認為別人的子女懂得炒賣就是好的兒女。五億,不理會是什麼理由,從你身上賺到就可以,看到的是這種的心態。 

   
   《中國合伙人》說實話,配樂與前半部的故事的確有感染力的,那些年我們一起上過的大學,忙著考英語考試,想著「夢想」。他們是文革後上大學的一批青年人,他們有話語權建設中國。然而,他們心裡有個「美國夢」,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那個年代能夠出國並不容易。今天有人調侃從海外回來的留學生叫「海歸」(海龜)。美國夢一直對中國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妙齡女子寧願下嫁老翁也只為了一張綠卡,不怪蘇梅離開成東青,只怪生錯在一個光怪離奇的地方,一個只有利益與互相利用的地方。實在讓觀眾看到中國人的縮影,所謂的成功之道根本就是這樣的一回事,你感覺很醜陋,不,告訴你,這是現實。 
   
   至少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了商場上的爾虞我詐,朋友,你真的相信朋友?到了若干年後,你就會知道昔日與你走在一起的人,有多少友情可以留守到最後,整部電影裡,筆者看到的是悲哀,包括對夢想的消逝、友情的傷害、愛情的逝去,到最後「朋友」不知道做不做得成,但最終也成了「合伙人」。它所呈現的是一現鏡子,直照著每一個國人,這是無可否認的。電影畢竟也是一門生意,取巧賣弄成功學,勵志一下,夢醒了,生活依然繼續。

三人行必有我師?
蘇梅,你再不答應我,我就跳湖
   
   戲裡那種八十年代的情懷,甚有一種延續《如果.愛》的味道,特別是齊秦的《外面的世界》,同樣是八十年代的北京,下著雪,他們的衣著是那麼的土,人是那麼的單純。陳可辛是聰明的,他寧願花過百萬買下音樂的版權,從音樂說一個滄桑的故事,對觀眾都是似曾相識,相當討好。而在演員方面,三位的形象不一,但鮮明,擦出火花,留下深刻的印象。至於在戲中也有陳可辛的影子,王陽的造型與他浪漫派的思想,孟曉駿的背景,而今日的他卻成了成東青,他是犬儒的,但遇上機會無論如何都要珍惜,他必須放手一搏,但他依然不知道該怎樣做,他也想被人看見,可惜舊夢已去,他的美國夢也打破了。 

   
   《情書》未能為陳可辛在美國揚名,每個成為導演的人總有一個美國夢,而他這次回去不是要成名,而是取景,真正要讓陳可辛成名的地方是這裡,從香港本土到美國,再到東南亞的電影發行,暫時這一站叫做中國,從2006年到2013年,他嘗試了。《中國合伙人》是他是中國的寫照,是觀照我們的一面鏡子,是一個讓他思考該不該走的方向,他提過自己不想「被大片」,所以他花了不太多的時間拍成這部電影。中國夢與美國夢之間的交纏,這不再是一部《雙城故事》與《風塵三俠》,這或許是陳可辛在中國新影壇上的里程,可惜欠的是一點的宏觀,多了一份的銅臭,或者是對自己的迷失,兩者均可以兼備。 
   
   令電影多了一份質疑的是劇本似乎是按照「新東方」的發績史而寫的,不知道過去幾年導演能明白中國多少,但至少要掃清眼前的問題,就是劇本有沒有按照真實人物而寫,到底是不是植入的廣告。奈何,雖然講了很多廢話,有痛心之處也有它應該存在之處,很難說我是否喜歡這部電影,我既討厭成長後的主角們,夢想都變質了,還怎能叫人追下去。可是,我又喜愛那種八十年代的情懷,老北京,長頭髮的男生,熱血青年,怎叫人不動容。我還是與主角們一樣的糾結,到底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看後竟泛起一絲的淚光,我不會說我愛不愛這部電影,我只是很想說它教會了我們一課,叫做『現實』。 
   
  文/Dorothy


主角三人所唱的《光陰的故事》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遺忘六四都是一種罪

隨著六四的到來爭論不斷,本土派與傳統的支聯會對是否出席六四晚會惹起了爭議。有些人認為中國的事與我何干,認為六四是內地人的事情,香港人不應該干預別國的事情。也有些人認為今年支聯會的口號「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實在是有損香港人感情,國家和國家的人民當香港人是什麼?也有些人認為廣場不只在於維園,悼念形式要立足本土。回歸最初,六四的意義是什麼?不論是發生在什麼地方,六四的意義是爭取民主、反貪腐、反共的一場學生運動,是具愛國的本質。但不少的中方人士把愛國與愛黨掛鉤,面對著近幾年香港社會民生的問題,看不出愛國的理由何在,也看不出愛民在那裡?國家干預香港人的高度自治,干預小至區議會,大至特首選舉的運作。國人在我城灑下遍地黃金,搶奪港人資源。說實話,支聯會的口號真是「膠到出汁」,有朋友說今年不去支聯會的集會,寧願去別的。何俊仁表示即使不滿意其口號,但也應該出席。筆者記得整個維園叫得最響亮的一句叫做「梁振英下台」。

無論六四以什麼形式舉行也好,也有其各自的意義,總不能要求所有人到維園,維園是什麼?是歷史式、廣場式的悼念,可是近年支聯會實在令人難以接受,蔡耀昌的一把裝出來的哭腔似乎侮辱了死難者,還有台下一班不知是來玩還是什麼的年青人,六四精神有被污辱之嫌。到維園與否是可以選擇的,本博也無意給各位下定論。或者你我的政治立場與崗位不一,但絕不要忘記六四,六四同樣影響著香港的一代人。

要講到六四的影像,不得不提的有舒琪執導的《沒有太陽的日子》,片中給我最深的影像是從六四後的一年探討香港人的轉變,先是舒琪的家人,後是葉德嫻女士的心理上的轉變。在《天與地》裡鼓佬說「香港人是善忘的」,近幾年六四的出席數字就好像證明了尚有人要薪火相傳,長江後浪要推前浪。要怎樣的解讀六四晚會,其實不重要,有人把他當作是香港反共勢力的指標,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悼念這些死去的人,他們都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人,這才是最根本的意義。

                                     
在片中舒琪的獨白有一句令我特別的深刻,他講到「遺忘都是一種罪」。甚至到現在,竟然有人鼓吹遺忘,實在是可恥。六四喚醒了港人的民主意識,不獨是內地的事情,對香港也有重要的意義,而在二十多年後看這部片實在是有別的感受,原來多年過後香港也沒有大的轉變,民主的意義仍然是如高墻,但尚有令人激動的事情,如十二萬人的反國教集會、四十萬人上街,七一意識的掘起。對國家身份的思考、何謂愛國、用什麼態度去愛。曾經聽過一些的回響,指責那些在香港辦六四紀念活動的人,其實這些的指責與謾罵又何嘗不是替殺人政權護航。香港人,無論以什麼的方法悼念也好,記住不要忘記,更要做到薪火相傳的作用,即使有一日六四平反了,也得要記住這一件歷史事件。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