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監獄是個大觀園


Netflix繼《House of cards》之後的另一部自家拍攝的劇集,在暑假期間在北美透過串流工具播映,而NETFLIX也很注重中國市場,與中國的視頻網站合作,因而可以同步觀看這部劇集。《Orange is the New Black》(中譯為女子監獄)改編至Piper Kerman的同名自傳,講述年少無知的PIPER與毒犯戀愛及後協助販毒,本以為可以安然過日子,但天惘灰灰。若干年後,需要面對法律的制裁。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Piper Kerman的書籍在2010年出品,而在2013年拍成電視劇集,描寫女子監獄的所見所聞與她的「成長」。

                                            

在長達十三集的劇集裡,編劇當然有大曬鹽花與賣弄女同志的情誼,而真正的PIPER當然沒有真正在獄中見到從前的情人。而戲中就安排到PIPER CHAPMAN(TAYLOR  SCHILLING飾)在獄中遇見曾經心愛的人,對性愛的迷思、衝動又再回來。除了有對愛情的描述外,還有女囚犯們的派系黨爭、巴結獄警等情節。劇集裡充滿著女性的視覺,每個女人都有各自的故事,他們的兩難,有些人表面是強悍,實則有柔弱的一面。那些女人們隱藏的感情,是慰藉又好,是愛情又好,都是屬於她們自己的。

LAURA PREPON與她的角色原型
監獄是個制度的地方,也是社會的縮影,為了得到某些利益,女囚們分黨分派。在獄中她們需要學會做人,據PIPER KERMAN在接受訪問中所言,劇中有些情節是真實的,例如在第一集PIPER的說話開罪了負責煮飯的女囚,結果她受到了杯葛。監獄自有那裡的法規,不成文的、女人們之間的相處更見火花,但當中也有守護與愛。而在監獄裡主人公更要學習面對真正的自己,當她見到不同的事情發生,她的崗位則會有所不同的看待。

在劇集裡,最為人眷戀與心痛的恐怕會是PIPER與同性戀人ALEX的愛情故事,既有愛但同時悲傷,愛是自私的,但當在監獄碰頭的時候既有一種既愛且恨的感覺。ALEX(LAURA PREPON飾)的眉宇之間有股英氣,她淺淺的笑容、堅強的性格相當討好,暗裡保護著PIPER。而戲裡她與PIPER的感情實際上是糾結的,既想冰釋前嫌,又想重拾舊歡。此時此刻,PIPER在外面已經有未婚夫,徘徊在男或女的道德界線之間。

獄中還有各類的事情發生,PIPER也有「幸」見識俗稱的「水飯房」的經歷,在當中她意識到監獄的不公平。除了PIPER外,其餘的角色也相當搶眼,例如是愛上PIPER的「CRAZY EYES」,起初對她苦苦追求,其痴纏程度讓人哭笑不得。而在書中也記錄到這一件事情,是真實的存在。監獄裡有毒犯、有殺人犯,PIPER每天與這些人相處,漸漸認識她們背後的故事,有些人的故事實情是很無辜的。法理無法彰顯,情與義,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女人之間有著情誼與不可告人的秘密,她們渴望、等候、同時也要為了生活,面對外面的世界有人恐懼,有人有希望。透過PIPER的第一人稱角度出發,看看女人們建構的世界。
原版自傳

整套劇集的內容相當多元化,有對宗教的批判、也有獄警與囚犯們的交易,看起來是一個罪惡之城,但真正的罪又是什麼,相當值得深思。面對權力、暴力、性向、歧視、種族,女囚們的日子過得不容易,劇集就似是一個大觀園,讓我們看看這些女人承擔著什麼包袱,又如何的做一個真女人,這才是劇集真正的用心之處。

戲裡ALEX與PIPER甜蜜共舞

而第二個季度的《女子監獄》也正在籌備當中,第一集鋪墊的謎,將有待在第二季裡延伸,但對觀眾來說心裡牽掛的也許是ALEX與PIPER這對戀人會否有下文。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過界》:直踩中港矛盾禁區


 劉韻文(Flora Lau)一個電影界的新面孔、一個新晉女導演、一個港產憑著處女作走上康城紅地墊的導演。近年的所謂新晉導演都已經是年近中年,在影視圈打滾多年的人馬,舉例如馮志強、梁樂民、陸劍青、袁錦麟都是默默由編劇、場記做到上導演一職。劉韻文是幸運的,她沒有經過長達十多年的經歷,時正年青一躍就成為了導演。還不止,第一部電影就有影圈的猛人助陣,張叔平、杜可風還有金牌監制俞琤與剛獲法國受勛的施南生。 
   
   幕前幕後雲集影帝影后,有聲勢,有國際影展的話題,新人的冒起可以讓我們期盼與寄望,聆聽青年人的聲音。至少在港產片的議題上,有多久沒有出現過與社會性的題材?當新晉導演的主流都拍那些既定的類型片時,又或者當一眾新人都是男生時,女性的聲音與視覺又有誰來聽聽? 

國際版海報
   無可否認,劉韻文的《過界》(Bends)值得期待,但實情又是否對準香港的社會問題,恐怕不。近年,中港矛盾困擾著香港人,從搶奶粉、搶床位、水貨客的問題直困擾全港每一區,直接使港人喚起本土意識,保護自身的權益。問題不只是來港生育、內地的孩子要接受香港的教育,而是擴展至醫療、房屋、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問題。電影本來是珠玉在前,但可惜忽略港人的視角,只盲目的追求人道主義,欠缺港人的角度與批判,在劇本上難免是可惜的。同時電影也欠缺了寫實的手法,角色設定上有感到疏離。 
   
   今時今日,中港的往來日益增加,過境口岸將會再進一步增加。鑑於香港的法例,內地人選擇用多個方法來港,來港讀書待產的、口岸衝關的,各式各樣都有。影響的不只是內地孕婦的身子,還影響到香港人自身的醫療問題。港媽在醫院內因床位不足,情況未穩定就被迫出院,結果在坐月期間傷口破裂又再送院。本來是預產期的港媽,因為遇上衝關的內地孕婦,孩子的生產一等再等。這裡談的不是誰的生命較為珍貴,而是有些人沒想過孩子的健康,結果也影響到其他人。說穿了,來香港生孩子不是為了內地的超生罰款,而是想做香港人。 
   
   香港不是第一收容港,要知道來港生孩子不但影響到香港人,而且對自己的孩子也不好,從幼稚園開始就每天一早過境上學,而且香港的開支也不好用,雙非父母有些沒有餘錢就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又要重新的習慣不同的制度。有些人還大大聲以為香港是應份養活所有人的。電影裡由陳坤飾演的輝,看似很可憐,實則一點都不值得可憐。超生不是一個要人同情的理由,非不得要到香港生孩子嗎?電影裡呈現的是片面的情況,為了到港生孩子,可以去到幾盡,又可以付上多少代價?雙非孩子基本上可以稱為「身份迷失」的一代人,沒有一個確切性的家,穿梭在邊境之間,身份證上的家是香港,但實際上父母的家卻在別處。 
田原
   新聞裡時常有提到「新香港人」的概念,大概的意思是有些內地人到港後常常用內地的目光看香港,要港人遷就,成為本地的土豪。而這些「新香港人」實則對香港又沒有大的建設性。在《過界》裡的輝,也是新移民,但他基本上也不太融入到香港的生活,有的是一個身份證上的身份,而不是真正的代入。而電影裡的選角,也算是有心。話說劉嘉玲最初在銀幕上出現也是充滿鄉音,但小妮子努力學習粵語,今天已經獨當一面。可是,今日的新移民不願意融入本地生活,在電影中透視到一代人的差異,作出對比。 
   
   戲裡以富有人家Anna(劉嘉玲飾)的生活向下流與新移民輝的生活作出交集,故事的交接還看最後的一幕。驟看兩個人的故事,找不到有共同點,唯一的交集的就是主僱的關係。兩個人的生活都一臉惘然,他們都需要找尋方法解決生計。Anna的先生離開,留下爛攤子,而她有的只有自己。至於輝,生活雖差,但其實他在惆悵之中有太太的陪伴,深知道要達到目的並不容易,一有機會就要搏一搏。每個人也忙於生活,從來沒有所謂四平八穩的事情,當愛已成往事。在富家女的眼中,她的愛比不上卑微的司機。 
   
   電影的拍攝別具風格,填補了劇本的不足,整部電影流露出一份壓抑的感覺,揭示生活的不完美。事實上《過界》也有導演前作《無情雨》的延續,同樣有對族群的注目與關心,可惜在《過界》中難免是有所傾斜,取了一個溫和的方向。而本片的叙事空間也有很大的空間改善,人物之間的關係可以再多一點的共通之處與交集,其手法與劇本難掩學生作品的色彩,對電影方面需要有遠見與抓住命題的核心。而《過界》裡只停留在人物的層面,而沒有把整體的大環境展示。 
   
   事實上,電影劇本有這樣的處理大致上可以推測到日後會否打進內地市場。中港矛盾,也使這部電影走向矛盾的方向。內地的觀眾自有他們的看法,香港的觀眾也有自身的一套解讀。或者若干年看到《過界》的話,會成為香港電影與歷史的印記,比如說今天我們看《獅子山下》一樣。兩地的解讀的方式或者不一,生活也不一樣,但我們要尊重任何人的權利,也要尊重不同地區的法治精神與香港的制度。 
   
   縱使電影是不完滿,且尚多的瑕疵。談不上一鳴驚人,但在港產片當中有膽量交出這樣的議題,已經是一種嘗試,對導演的未來持觀望的態度,還是有所期待的。 
   
  文/Dorothy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爸媽不在家》: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ILO ILO)是陳哲藝的處女作,一鳴驚人,也難怪連獲多個大大小小影展的獎項。對新加坡電影的印象離不開家庭與成長的題材,最能將新加坡走到亞洲的是梁智強執導的《小孩不笨》,其後當他的作品《小孩不壞》在港上映的時候,也頓時變得無聲無息,更別說他的新作兩部的《新兵正傳》。也許華人社區內不把新加坡電影放在眼內,經常談及的話題都只是中港台,而今年華人社區內必須記住一個名字,那就是陳哲藝。他有一部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電影,叫做《爸媽不在家》。從此對坡片的印象又可以擴闊一點,對華語電影的選擇可以有待觀望更多。 
   
   《爸媽不在家》某程度是導演在孩童時期的經歷與寫照,特別是他與外傭的相處。新加坡與香港是很相似的,經濟發達,婦女出外打工,卻又不能把子女丟在家,總要找人代為照顧。要不就送子女到補習班托管,要不就請個家傭看管少主、照顧家庭。在現代,一些俗稱為「怪獸家長」的雙職父母更在聘請外傭時諸多要求,包括要外傭管孩子們的家課、要他們練習英語,視圖利用外傭把子女打造十八般武藝。有些家長甚至是把教育的責任落在外傭身上,是相當的不負責任。 
   
   在《爸媽不在家》裡,實則講的是外傭見證著一個中產家庭向下流的生活,透過片中孩子的視角描寫出一份跨性別、種族、身份的情誼,此外也講到家庭裡的相處與異鄉人的視野。電影題材是寫實的,拍出來那種感覺是似曾相識的,香港與新加坡同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生活背景是十分相似的。九十年代請家傭還可稱作中產,而今時今日請家傭也不是難事,也有一些賺錢能力不高的人也請起家傭來,多數是為了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且看香港滿街都是外傭的面孔,目前香港有三十多萬的外傭居港。她們已經成為了城市的一部份。而外籍的傭工們最常到的幾個地方就是台灣、香港、杜拜與新加坡。在亞洲地區裡算是較為發達,而且能賺較多的金錢。 
   
   在電影裡的家樂已經是十歲小孩,都已經有自理的能力,本來以他這個年紀是可以定性起來,但祖父去世後父母不放心,就請了外傭Teresa照顧他。從最初的抗拒、事事作對到接受與明白,展示出一份人與人之間那種純真的感情。寄居在家裡的外傭並不是陌生人,而是慢慢地成為了家裡的一份子。                        
   
   但事實上電影裡的爸媽都是每天在家的,只是他們都有各自的工作與操勞的事情,在管教兒子上是操心但又乏力,心裡還是很疼愛兒子,只是不懂說出口。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在家樂心目中難免是「缺席」的,一直以來父母關心的是他的成績,而雙方欠缺了親密的相處。在Teresa未來之前,家樂的大部份時光都是與祖父在一起。而Teresa的到來出現了一種對母親情感的錯置,家樂母親心裡的妒忌寫得傳神,深怕兒子會被搶走。然而,一份工作卻搶走了Teresa在家鄉的生活,捨棄她的家人。本來團聚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同的人則有不同的命運,離鄉別井都是為了生活。 
   
   電影裡的年份設定在九七金融風暴後,但即使今日看來時代的轉變沒有太多的影響,生活依然艱難,孩子在女傭的照顧下成長、父母們對子女的期望更是十年如一日。作為是電影中人同時代成長的人難免會有一點的共鳴,那個年代我們一起玩過的他媽歌池,我們一樣的好奇與佻皮,還有是屬於我們那種孤獨,沒有父母陪在身邊的童年。成長的天空下,我們都一樣在經歷。 
                        
   
   片裡的家庭實質上是四分五裂的,男人、女人、孩子與女傭都有各自的問題要處理,一家人不能夠開誠佈公的聊天,也許為的是面子、也許總是認為對方不會明白,又或者是深怕別人會看不起自己。一家人的關係未如理想,各家自掃門前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女傭的介入展示了她有一個不完整的家,襯托著這一個表面上是完整的家。描寫出外勞的辛酸與所付出的情感與代價,寫出異鄉人的視覺與迷茫。而片中有一點要提出的是,有多少人會認真注視這些外傭一眼,戲中的孩子認為外傭是次一等的,不值得尊重。對於家樂,外傭姐姐是他的照顧者,更是他的朋友,他不喜歡別人對姐姐的不禮貌。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還活在奴隸制度中,現代社會自恃為有教養的人,實質是狗養的。 
   
   戲裡的命題離不開成長,男孩要長大了,要有經歷與學習照顧自己。家樂的路還有很漫長要走下去,而家裡的生活條件也會變差。這一家人需要的是團結與和諧,新生命要誕生,影片為觀眾留下了希望的種子。生活衰敗,但要心存希望。「希望在於自己」。電影以寫實的手法帶出家庭由盛轉衰的轉變,並擅於勾畫人的內心世界,戲裡戲外都是如此真實而有力,是一部新加坡電影的佳作。 
   
  文/Dorothy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曲婉婷為《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演唱主題曲


台灣與內地的外語電影上映時都有一個現象,就是會為有些的電影寫個中文的主題曲。而《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的中文版主題曲《我為你歌唱》,曲婉婷自稱是《飢餓遊戲》的粉絲,並稱自己喜歡這部電影,有幸為它唱中文版主題曲。《我為你歌唱》收錄在曲婉婷剛推出新碟《Say the Words》當中。

《我為你歌唱》是一部慰藉自己的歌,當一個人孤單的時候要相信,要鼓起勇氣。與電影也有關係的,皆因戲裡由JENNIFER LAWRENCE主演的KATNISS要面對多個考驗,無論是愛情、家庭還是朋友身上,她都跌墮到迷茫之中。在戲中慰藉她的可謂是學舌鳥的叫聲。雖然香港觀眾無法在戲中聽到這首歌,但大概也可以認識一下曲婉婷與欣賞一下這首歌。

                               

歌詞

夜深人靜的時候 寫首歌給自己唱
這樣就不會感覺到沒有你在我的身旁
愛是一種信仰 帶給我力量
我願為你而歌唱

也許思念不過只是對昨天的嚮往
當一個人在遠方 它帶來的更多是希望
也許我並不會將傷心寫在臉上
因為我的夢 夢裡有你的光亮
時間永遠不會停留在這個寂寞的晚上

夜深人靜的時候寫首歌給自己唱
這樣就不會感覺到沒有你在我的身旁
愛是一種信仰 帶給我力量
我願為你而歌唱
帶走你的憂傷

不是不難過 放棄曾想過
這麼努力為什麼
今天看穿了 唱著這支歌
因為我愛你 別無選擇

夜深人靜的時候寫首歌給自己唱
這樣就不會感覺到沒有你在我的身旁
愛是一種信仰 帶給我力量
我願為你而歌唱
帶走你的憂傷

金馬獎開拓華人電影新一頁


金馬五十,風華再現。金馬獎是華人影圈裡矚目的電影頒獎禮,也是最長歷史的,過去都是由港台電影包辦獎項。對金馬獎來說,真正的做到「大中華」的概念是從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1996年)獲得最佳影片開始,中國電影其後也獲得過兩次的金馬獎最佳影片,分別是高群書的《神探亨特張》(2012年)與陸川的《可可西里》(2002年)。而今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則是「爆冷」,由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以黑馬姿態獲獎。

                    
而這次由新加坡電影獲獎是很歷史性的一次,對華語電影的詮釋可以再擴闊一點,而不再是只把目光放在中港台三地,把目光與對華語電影的構想可以放遠一些。而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電影都應該收歸到華語片的一類,再更遠的甚至是歐美的華人以華語作品都是我們的華語電影,不應該拒諸門外。而《爸媽不在家》的獲獎證明的是小成本的作品也是有它的感染力,華語是我們共通的言語,縱使大家的國籍不一,但仍然是親切的。《爸媽不在家》的獲獎有人歡喜有人愁,但金馬獎此舉頒給一個處女作電影是大膽的。不計論資排輩,只計電影反映出什麼。評委會主席李安稱他最愛的始終是《郊遊》,《郊遊》僅一票之差輸給了《爸媽不在家》,而評委們也經過了四輪投票得出結果。而《爸媽不在家》對於新加坡的電影發展與華人影圈的構想是有歷史的意義,意味著進步與不可少看別人年青,為頒獎禮注入活力與世代的更替。

侯孝賢的金馬主席任期也正式的完結,且看接任的張艾嘉會有那些的想法,又會否有那些特別的女性視覺繼續帶領金馬獎走到最前。而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方面則由《郊遊》包辦,蔡明亮的偏鋒未必得到觀眾的熱愛,且看今年的威尼斯影展觀眾的感想就是電影很悶,很慢,電影需要想像的空間,也要有魔力。其後,蔡明亮宣佈退出,並對台灣電影「死心」。耐人尋味的是他七年前也與金馬獎曾經吵架,其後和好。而這次的獲獎則是對他遲來的肯定。而他御用的演員李康生也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殊榮。
評委會主席李安
至於最佳女主角則由章子怡憑《一代宗師》獲得。《爸媽不在家》除了得到最佳影片的大獎外還獲得最佳新導演、最佳電影原著劇本與最佳女配角的獎項。而事實上獲獎的楊雁雁應該是戲中的女主角,似乎這點對她本人有點不公平了。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謊言、政治、媒體的遊戲




 《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Catching Fire)固然有可看性與續集的話題性,但最重要的莫過於助獅門公司(LIONSGATE)從一個獨立的廠牌成為行業的巨頭,都拜《飢餓遊戲》所賜,股票大漲。成功非天賜,但一部電影牽起的卻是漣漪效應,首先是女主角Jennifer Lawrence聲名大躁,其二是小說的大賣,對於觀眾也看得過癮,不外乎幾個因素,青春少艾的演員、愛情與殺戮的戲份,具人性的抉擇也同時有少男少女懷春的情份。原著小說有三集,而電影也正在拍攝第三集,得以把故事完整下去。而這集的《星火燎原》的確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集留下來的「謎」,有部份可以在這集裡深入,對女主角的生活有望了解更多。 
   
   本身《飢餓遊戲》就是充滿政治性的,從上一集中可以看到貧富懸殊、階級的分層也很鮮明的,而這集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極權政府最終要面對來至人民的挑戰,別把人民當成順民看待,談的命題是「反抗」。主人公KATNISS成為政府眼中的反叛者,要千方百計的消滅她。而她本身也不想當什麼英雄,但政府卻在背後做小動作,威迫她接受。《飢餓遊戲》在某程度上是一個《1984》的世界,有的只是一種聲音。政府不容許人民心存「希望」,有的是利用威權壓迫人民。Katniss的出現為他們帶來希望,活下去的希望。而在《星火燎原》當中,主人公實情也很糾結,處於兩難的局面,無論在愛情上還是對遊戲的質疑。在這集裡沒有交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革命正在進行中,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一集分解。 
   
   電影的前半段交待了政治上的角力,Katniss成為了反革命份子的象徵,可是她身後背負著家人、對政府的討厭、更有對殺戮遊戲的深切反省,只是一次足以令人崩潰。但她不得不服從與妥協,好日子得來不易,更別妄想日後會過上好日子。而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不至於見好,周旋在兩男之間,飾演著銀幕情人,成為大眾的臆象。真正的男友收藏在衣櫃內,生活在謊言之中,為了生存,連感情也無從選擇。 
   
   而電影的後半段則集中在遊戲方面,重返戰場,百般交集,而這次要面對的是高一級的對手。在美國真人秀的製作上,有一個「全明星」的概念,主要邀請曾參加過比賽的選手再參加多一次,電影裡「大旬節」季度飢餓遊戲就是以此為基礎。愈戰愈強,看誰能留到最後。對於部份參賽者來說,飢餓遊戲是討厭的,它破壞了原先有生活,也破壞了人倫的關係。明知不可為,但為了保命,只有殺生。而飢餓遊戲裡面不只有殺戮,也打人性的牌。如上一集裡寫到與第十一區選手的真摯友情,這一集則寫到選手們的團結與決心。奈何篇幅卻不夠深入,只是很粗疏地交待了一下,並為下一集鋪墊。 
                        

   
   《飢餓遊戲》中也不乏對媒體的控制,對真人秀遊戲尺度的挑戰還有是媒體炒作的效應,比如說女主角與遊戲裡的拍擋造成情侶,搶掉不少眼球。而在戲裡也故意炒作他們兩個的關係,以假亂真,目的是要製造話題。打造什麼災難裡的英雄,亂世佳人之類的。而真正的真人秀節目也故意剪輯成各隊與各隊人的不和、攻心計,以圖吸引收視率。故此炒作有助使人有瑕想並且自我感覺良好,或者小說作者在電視台工作過的緣故,故在作品裡有這樣的批判也不足為奇。媒體的視點是試圖千方百計吸引觀眾,向贊助商交貨。媒體是《飢餓遊戲》裡不可少的主調,也講到了媒體方面的控制。 
   
   《星火燎原》的確是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作為過渡性的一部片,逐小逐小的套出什麼葫蘆賣什麼藥,真正的謎要到下集才分曉。一步一步的緊張起來,而且也看到進步,不論是換了導演與編劇,還是演員身上也看到有改善之處。在殺戮遊戲的設置上也拍得稱職,也許有些場位會感覺怪異,但基本上可以當搞怪的一方去看,更顯得有趣味。接下來《飢餓遊戲》讓人期待的不只是對殺人遊戲的設定,基本上也不能用《大逃殺》的想法看待這部電影,而是用一個女孩的成長與政局來作為考量。在《星火燎原》的KATNISS已經接近崩潰與對人開始失去信任,下一部,她可以站起來嗎?相信是觀眾最為期待的環節。 
   
  Text/Dorothy

【電影短打】《虎膽追殺令》:當消防英雄變成復仇者


《虎膽追殺令》(Fire With Fire)是一部打造英雄的電影,一個消防英雄遇到了黑幫,並成為追殺的目標,過程中邂逅心儀的女警,展開一場亡命天涯的旅程。要女友就要當英雄,但他只有一己之力。基本上這部《虎膽追殺令》中的「虎膽」也是因為有布斯偉利士,在這部電影裡面他的戲份可謂是大配角,平時在電影裡當主角拯救他人,而這部要講一句「可惜不是你」。面對黑幫的追殺,他要隱姓埋名,但電影塑造的黑幫是十分聰明的,他們總是找到主人公,故事的確處處有犯駁位,如女主角明明是頭部受了傷的,但在短短四十多小時後就連傷口也沒有了,真是神啊。

                 

要挑剔的話,有很多位置也可以挑到,欠缺驚喜。男主角的英雄主義薰心,女主角的蠢蠢欲動,黑幫與警察之間沒有鬥智,角力就交在男主角身上。他搖身一變從消防英雄充當復仇者,為的是要暗中保護女友。劇情的確老土,但基本上要有的動作與特技也有,不至於差,起碼聲色俱全,還來個首尾呼應。電影以暴易暴、以火制火。奈何硬傷太多,劇情呈現出一條線性的概述,一切都受到了黑幫大佬的制肘,每個人都被他控制。這樣看下去難免是單調的,而且英雄主義更顯出男人的「不思考」,似乎是莽顧了女友的安全,有點不智。

而這部電影賣弄的是愛會讓人盲目,為了守護對方不惜犧牲一切,甚至是當上殺手。一個好人會因為愛而甘心做「壞人」,愛情其實也很恐怖。而這部電影的愛情線也寫得很馬虎與表面,論點站不住腳,看起來都只是空談。就連律師也屈服在黑幫之下,要為壞人辯護,否則就無寧死。黑幫的威力滲透力還真大,當所有人都不知如何處理時,他就用最擅長的「火技」,講到尾還是有種消防的元素搭救,打造了英雄片。把男主角打造成又懂救火又懂開槍的新男人。

雖不至於是精彩,但這部電影起碼交待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男人如何走上別的路,而電影裡又是如何的超現實地「避子彈」、「逃出火海」並可以殺掉「追殺者」,一舉幾得,成功示範超人的神技。對於男主角可止吃了「虎膽」,更是吃了「豹子膽」,連黑幫也敢得罪,警察的話就不聽,真是賭命。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極品基老伴》(Vicious)



同志的電視劇又添多一部經典,而且是相當的極品、頂癮。一般的同志電視劇主要是描寫同志之間的情誼、出名的有《同志亦凡人》、《The L word》,英國的女同志劇集有《Lip Services》(2季),這些劇集多是講到社群裡的情況,主角與朋友們的關係。而今年最火紅火熱的同志劇集莫過於是《極品基老伴》(Vicious),首先兩位主角Ian McKellen 與Derek Jacobi兩位老演員身上,他們兩個既是東尼獎的得主,也是出櫃的同志。
              

這套BBC的短劇雖然只有六集,每集也只有二十二分鐘,而且拍攝成本也很低廉,那麼就幾個演員,一個廠景,簡單的佈局,透過對話看這對同居了四十八年的老伴有多麼的「冤」氣,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每一集他們都會吵架,不要以為觀眾就愛看人吵架,他們的吵是出至愛,就是打情罵俏。一段感情得來不容易,總會有磨擦的時候,而在吵架過後一句說話,一個動作就足以溶化對方。

《極品基老伴》相當精彩,精彩是在於兩位老人家的喜感與演繹到一對深交的老年同志伴侶。他會撒嬌、他會串人、但只要有對方在就可以。或者有生一日可以如此的吵下去是他們今生的任務。Freddie 與Stuart 兩個人有各自的性格,一個是鋒芒的、一個是住家男的,因為愛他們走在一起。而圍繞他們身邊的有奇形怪狀的朋友,有永遠聽不到的老太婆、有尋愛的女人,也有新的鄰居,而他們都十分的接納這對伴侶,忍受他們無限的自戀與花俏、還有是你一言我一語的「攻擊」。然而,他們都很愛這兩位老人,尊重他們。

                          

嘴賤不代表是壞人,也許嘴賤是為了更愛。也是愛的一種方式。而他們兩個就好像陰陽一樣,一個剛陽、另一個陰柔,優雅的喝一杯英國茶,養番狗。懂得幽默的人最幸福,互相的責罵後是甜蜜的相處。戀愛不就是為了追求這樣的快感嗎。快樂就可以了。而這部電視劇更首次以老年同志為對象,引發笑料。輕鬆、愉快、幸福、清新,電視劇可需複雜,搭一個景,隨便的閒話家常,也可以成為一部雅俗共賞的劇集。

而這部電視劇也確定了要拍續集,並在下年播映。看來地球已經無法阻止「基勢力」的誕生,也建議一些「反基」人士欣賞,基與不基其實不重要,最重要是有愛。即使是基人也配得到長久的愛,如Freddie與Stuart,鬥氣老人真冤氣。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許雅舒作品《哭喪女》深圳灣藝穗節被禁播

深圳灣藝穗節是一個集音樂、戲劇、視藝與電影於一身的文化節目,而香港的影人也有作品在當地放映,比如說是崔允信的獨立電影《無花果》(Fig),年初在獨立電影節首映,其後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也有放映,最近更在澳門公映。而同時在獨立電影節首映的還有許雅舒的《哭喪女》,主演有新聞王子柳俊江與詩雅。奈何,鑑於影片的內容涉及神怪,又或者是當中的政治隱喻,使這部片不能夠在藝穗節中放映,對內地的影迷也是一個損失。內地的獨立影展接受審查是正經事,獨立導演應亮的作品《我還有話要說》就觸碰到內地的神經,也連帶原先南京的獨立影展有意放映,也被重重的刁難。

                     

許雅舒的《哭喪女》當中對詩化的處理、對政治的隱喻是相當的精彩,那裡是地獄、那裡是現世是命題,黃衍仁一首的《再會吧.香港》更是神來之筆,直教人不聯想到政治。這次的禁播事件看似是小事一宗,但實情是連民間的影展也被政治摻一把腳,香港人似乎要更加珍惜香港的空間,看電影的自由。而《哭喪女》的禁播實情是反映了「This is China」,所以要向在中國拍攝獨立電影且挑戰社會議題的影人致敬,電影就是革命,是要善用的平台。

除了《無花果》外,是次的藝穗節也會有盧鎮業的短片《金妹》與兩部香港的紀錄片,其一是陳安琪的《三生三世 聶華苓》,紀錄聶華苓與她的愛人寫作的歷程,有愛而溫馨。而另一部則是由魏時煜拍攝的《金門銀光夢》,紀錄華人第一個女性導演伍錦霞,重塑伍錦霞的一生銀光夢,是一部影人影事的紀錄片,導演主要以科普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具教學用途。拍得相當有誠意,而片中也可以看到孩童時的李小龍。

有關更多影展的資料,請看深圳灣藝穗節/影片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喜愛夜蒲.再三喜歡賣肉


錢國偉執導的《喜愛夜蒲3》原定在2013年上映,但目前相信要排期到14年的檔期。早前爆出了主角之一的許亦妮在片場中犯眾憎的新聞,又爆出陳靜在開鏡後退出的消息,劇本經過修改後,電影目前已經完結拍攝的工作。承接頭兩集,《喜愛夜蒲》會繼續賣肉,展示男男女女的情色的一面。而《喜愛夜蒲》也基本上可以稱為是現代版的《玉蒲團》,幾輯的電影海報充份展示女性的胸部線條,以此為賣點。男的賣胸肌、女的賣「大胸」,明明是沒有的,就要整到有。

新的一版《喜愛夜蒲3》海報更加展示了什麼叫《喜愛賣肉》,就連伍姑娘也出動,黑BRA示人。十足A片。本身這部電影就是有那些對性的瑕想,只奇怪為何這樣差劣的電影依然可以開戲。無它的,有贊助、本身導演都是一個喜愛夜蒲的人,簡單直接,拍些無內涵的電影。人如其戲,戲如其人。只可惜的是香港的觀眾就多咸濕仔,助長了這些電影。真是家門不幸。求求導演唔好再拍這類題材,香港的面都給丟光了。

且看過去兩集與最新的海報就略知一二。看情況若票房收得,將會無限LOOP有喜愛夜蒲100,甚至可拍成電視劇,整天都在FUCKING。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雞不可失.惡搞《飢餓遊戲》


《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即將在11月21日正式與美國同步上映,而看最新一部《飢餓遊戲》之前,不如看一下它的惡搞版《The Starving Game》(挨餓遊戲)。《挨餓遊戲》是一部很無厘頭的電影,短短八十分鐘引發笑彈,劇情就無謂深究,都是惡搞小趣味。而在片中大玩特玩的當然就是《飢餓遊戲》裡的情節,有看過前者的不會感到陌生。

而片中的內容也有加插到對《阿凡達》、《復仇者聯盟》的惡搞,相當的「明星級」。《挨餓遊戲》就是一部結構與《飢餓遊戲》相似的電影,以殺戮遊戲定出生死,而片裡的主角都是以《飢餓遊戲》為藍本。有些笑點看似是很無聊,但輕鬆地看別人的二次創作還認真過癮,也許新意並不多,但整體叫得上合格。畢竟看這類電影不需要太認真,故事固然無譜,隨意。也許忠於原著的人會失望,而這部片的導演則是打造《Scary Movie》系列的。

過去也有惡搞過別的電影,例如是《賤郎300》惡搞《戰狼300》,也有惡搞過青年人至愛的《暮光之城》,而這次的惡搞《飢餓遊戲》也是貫徹始終。把爛片打造到底。在《挨餓遊戲》當中看到美女俊男主演,並與現代的科技與商標混為一體,有某種諷刺的意味。

有時候看一看爛片,會令人心曠神怡。期待真正獅門(LIONGATE)出品的《飢餓遊戲》之餘,也留意一下這部衍生的電影。拍攝惡搞電影的人相信也一定很喜歡電影,雖然談不上是致敬還是什麼,但對流行文化也是一種現象吧。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拔一條河》:殺出明天友.共.情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是一首很經典的老歌,也是楊力州在《拔一條河》裡面的英文名字。《拔一條河》指的並不是在片中呈現的拔河運動,更有別的意思,生活帶來的磨難都太殘忍了。零九年的八八風災死傷無數,有些台灣的紀錄片影人也拍過風災題材的紀錄片,許慧如的《鄉關何處》記錄的是小林村的重建與講到當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影人眼中都有自身的觀察與解讀,有助觀眾認識這件事情的內部變化。 
                                

   在《拔一條河》呈現的是一貫楊力州的風格,懂得「用情」,看過他的其他作品如《青春啦啦隊》、《被遺忘的時光》還有是《他們在島嶼寫作》中拍林海音的一集,都被影片裡的「人情世故」弄得哭笑不得,爾後是感受到影人的用心,他有銳利的觀察力、懂得不經意的讓人真情流露。《拔一條河》也是記錄八八風災,聚焦的是災後重建,主要的命題是「風災無情,人間有愛」。影片透過學生的拔河運動與外籍新娘的處境帶出災後甲仙的重建,重拾對土地的關愛、人文的信心與社區之間的溝通。從一片寂靜與死水之中,重現光明,重新站起來。這條「河」不單是小孩在拔、背後拔的人還有是他們的家庭與社區。 
   
   影片開初裡的甲仙國小拔河隊基本上沒有好的裝備、物資貧乏、要到別的城市借資源。在一路的拍攝,一邊可以看到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時候甲仙需要的是從傷痛中站起來,而拔河為孩子帶來了自信心與快樂,讓他們專注其中。從學兄學姐那雙破爛的鞋子到後來的學弟學妹身穿的光鮮鞋子,看到的是進步。在災後有很多人幫助甲仙、社區裡的人也協助學校的發展,例如連便利店也為學生們提供快餐,鼓勵他們要多發言。孩子是甲仙的未來,得到了很多的支持,至少在社區內有些有心人組成隊伍為年輕的孩子做茶點,讓他們感受到愛。 
   
   愛,基本上是楊力州在紀錄片裡的主體。無論是關心老人議題還是在這次的災後的題材上,他懂得捕捉人物的神情與個性,即使是一些很平常的交談都變得有趣起來。在紀錄拔河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甲仙的新移民都是那些的外地新娘,就把她們的故事寫進紀錄片裡面。本來是被忽視的一群,但在災後的重建過程中她們也有機會讓人認識,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災難發生後,有能力離開的人都離開了,留下來的人就只有自強。 
   
   孩子的奮鬥、故土的榮譽為他們帶來希望,別以為孩子不懂,其實他們很聰明的。拔河比賽是寄望,是當地的盛事。社區與人是共生的,當村長宣佈孩子要回歸前,整條村都十分開心。比賽得了第二,輸贏真的不重要,因為努力過。拔河隊的精神也傳下去了,深信總會拿到冠軍。孩子們競技與大人們是息息相關的,大家都要生活,在鏡頭裡也開始了解到甲仙的故事。 
   
   外來新娘講到她們對社區的看法,講到她們的遭遇與工作。孩子們未必明白他們的母親,而他們終於有機會認識她們。盲婚啞嫁,不黯婚姻之道。到了台灣只有努力的工作,為了糊口。生活已經困難,甲仙卻多災多難,水災、風災與地震接連的光顧。要生活與生存,靠的是團結與互相的支援。她們雖然是外來人口,但卻植根甲仙。異鄉人,都有思鄉情,家在甲仙,家在自己的國家。在紀錄片中記錄著她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群活動,走進社群當中,成為一份子。 
   
   《拔一條河》並不是單純的災後紀錄片,它是一部很人性化的電影,微小的一舉一動都相當觸動人心,一個拭淚的動作都是有原因的,拍這些並不是要營造煽情的氣氛,而是這是人的真情流露。人有三衰六旺,命運也各安天命,做到的並不是要怨天怨地,而是和它對抗。影片帶來了生命的盼望,風災無情,但社區可以因一件事情而變得不同。不需要扮演虛偽,而是坦露自己。有些東西要改變就只有當事人自己上心,沒有施捨、沒有憐憫,有的是今日別人幫了你,明天別人有難時,你幫人。生活需要勇氣,《拔一條河》是一部展示了愛、勇氣、努力、光明的紀錄片。Like the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I will lay me down.講的就是同理心,祝福甲仙。 
   
  文/Dorothy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電影短打】《潮流教主:眼睛要旅行》:美即是醜 醜即是美


《潮流教主:眼睛要旅行》(Diana Vreeland: The Eye Has to Travel )在去年的夏日國際電影節經已上映過,現在則在百老匯電影中心作特別放映。這部片不論是否時裝達人,還是穿MK時裝的平凡師奶都一樣適合觀看。Diana稱為一代穿PRADA的惡魔的人辦,但她「惡」也是因為她要追求更好,對於時裝美學她有一套看法,她發掘過無數的模特兒,也為博物館辦過展覽。她是一代傳奇的時尚編輯,把時裝、藝術走進了新的境界,大膽、革新,並不是為了追名牌而叫自己做「時裝精」,她的美學態度隨時刮一些自恃為「潮人」的藝人一大巴。看這部紀錄片不獨是為了愛美,而是學習Diana那種發現美。

在她一生推祟、普及牛仔褲與比堅尼,造福廣大女性。即使是MK時裝、連鎖店的服裝只要配搭適宜都可以變得美麗。潮流教主之所以成為教主是因為她有「料」到,所謂的「料」是她熟悉音樂、電影等大眾文化,而且在於她看事物的態度。她從法國出生,10歲到達美國,她喜歡舞蹈,但偏偏家裡人認為她不漂亮。後來有機會打進當地的上流社會,開始有機會在雜誌有專欄,她談論的事物成為了女性的熱話。

漸漸地她得到了賞識,後來成為了《VOGUE》與《BAZZAR》的主編,引領世界潮流,而且跟蹤當然的風潮、披頭四、性解放,被她指導過的模特兒稱她可以發現身體所欠缺的元素,她是勇敢、偏鋒的,在她的工作生涯也曾經有過些批評的。離開雜誌界,她依然沒有放棄過時裝,而在博物館辦展覽。她擅長把模特兒的缺點化為優點,表達「美即是醜,醜即是美」。而這部紀錄片最主要是由她的孫媳婦操刀,而影片裡帶出她的一生與包括她的訪談,帶領觀眾回到那個世紀。

她沒有受過什麼好的教育,但她卻教育了我們,有一天,只要有恆心、有看法,可以成為一個傳奇。眼睛要旅行,潮流時裝的演變要隨著世界而行,而不是像暴發户到處貼金。而DIANA她就要叫教我們要大膽想像,一幅幅的時裝照片,空靈的模特兒,原來眼睛也可以看到這麼美妙的東西。她用她的目光帶我們去看世界這樣大。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What Remains》(陳屍謎案)猜猜誰是真兇


懸疑、驚慄、警匪、偵探是很多電視劇的主調,劇集出現同質化,但在當中更需要有變革才能留住觀眾。英國BBC的四集短劇《What Remains》做到了用最少的空間、有限的演員、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製造懸案,每一個人都似乎是兇手,到底誰是真正的兇手,相信不看到最後也不會知道。

                       

一個即將退休的警察在退休前遇到屍體發現案,兇案現場都似乎將矛頭指向自殺,但警探哈柏卻相信死者Melissa是死於兇殺。一個死去了三年的人,卻沒有人發現她的失蹤,就這樣無聲無色的消失在人海當中。同住一座樓房的人沒有發現她,而她和鄰居也有某些過節,每個人都有嫌疑,有人愛過她、有人利用過她、也有人認識她,然而沒有人記得她或者是選擇忘記。

整部電視劇雖然是短,拍攝手法也相當比較黑色的、電視手法就是要暗藏故事中的故事,記錄死者與每一個人的關係,抽絲剝繭的,同時在人物之間與溝通之中也暗藏人性。一座無起眼的黑暗房子、光線暗陰、披上了一陣迷霧。而電視劇裡營造的氣氛是一層層的帶出每個鄰居的一些弱點與缺點,以及他們對待Melissa的態度。而在電視劇中也可以看到Melissa作為一個孤獨的人是如何的渺小與她的為人。

作為一部四集的短劇,推進是緩慢的,著重細節,警探的角色也比較內斂。雖然已經退休,但為了真相不惜「冒警」。而電視劇主要描寫的不在於是否要破案,而是找尋真相與揭示人與人之間的陰暗面。有些要被掩蓋,但真相並不會因而埋葬。死者也會說話,生者的謊言也會被揭穿。

整體來說,整體鋪墊是有心思的,劇集愈看愈有味道,漸漸地會發現出當中的樂趣。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包括死者的生前。有查案的元素外也有濃濃的人情味與張力,是不錯的小品。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是「鮮」還是「跣」浪潮?

一年一度鮮浪潮在下月舉辦,一眾的電影新力軍、電影學生或是公開組別的愛好者經過了有關的導師的指導拍成三十分鐘的作品。但老實說導師的作用不大,劣質作品充斥著整個影展,雖然鮮浪潮是杜琪峰力推的,但他也曾經講過鮮浪潮的作品當中是有問題的,包括是學生的創意還有是他們一窩鋒的拍攝某些的社會議題,欠缺個人的「高度」與視覺。而杜琪峰也坦言,這些作品註定是「不行」,但就是要給年青人機會。第一屆鮮浪潮大獎的得主許學文講過即使他現在有機會踏進電影圈,即使是一個三十分鐘的短片要準備三年或以上,在他與杜琪峰的合作中,可謂是碰壁。一個稿件要改超過十五次以上。理想與現實是差天共地。

新人總是會有缺陷,有時候不是不給予機會新人,但要明白有些人不知在做什麼,也所謂是HEA住做。同樣也有人努力過,鮮浪潮當中有部份人已經有自己一套風格與長片,例如是盧鎮業、劉韻文與周冠威都已經有自己的作品,分別在香港與世界上也有放映。而盧鎮業更獲得藝發局所頒授的獎項。可是有部份人卻無心插柳,作品了無新意,無聊白痴當有趣,分明當觀眾是死的。有時候請新導演也想一想自己要有什麼能力驅使一個不認識你們的觀眾,認識你們。觀眾不是善信,不是施捨的,錢不容易賺,時間也不夠用,你若無目的、無信心也無對電影的愛,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在收費電視看過某部份作品,不看由自可,一看把幾火。電影學生代表的是自己,要學懂什麼叫自重又重人,拍政治題材卻掏空政治,拍同性戀題材拍得不三不四,故弄玄虛,何解要苦了自己也苦了觀眾。要知道拍政治題材就要至少要帶出某些東西,即使是拍遊行上街,也要帶出為何人家要上街、他們爭取什麼?相信電影學生拍電影也會學過「5W1H」吧,拍攝動機也懂得吧。那部叫做《七一生日不快樂》的短片令我難忘,皆因指導老師明明就是個熱心政治的人物,但學生沒有把握住機會發問與學習,變相令到老師丟架。真是令人十分失望,學生是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連最基本的文本也沒有做好,又何來急住「交功課」?

學生作品可以差,但未來的作品要不就是打工、要不就是走進行業之中,拿出這樣的功課真是要好好反省。鮮浪潮的品牌目前也只是靠杜琪峰一人撐住,而學生們不應該辜負他的苦心,更要學習電影人的專業態度。而他在項目之中也是盡心盡力,把鮮浪潮足足維持了八年。只是希望日後能夠看到有誠意的作品,也可以看到鮮浪潮的作品繼續衝出國際。應該是鼓勵比起責罵多一點的,只是某些作品真是「跣」人一鑊,參差不齊,人人得以誅之。但某些有誠意的導演,大家就要多多支持啦。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拆車佬的日與夜》見證生活艱難的波斯尼亞

波斯尼亞和黑山的《拆車佬的日與夜》(Epizoda u životu berača željeza)奪得了柏林影展的評委會大獎,電影在年初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過兩場。觀眾的反應一般,而這部片代表波黑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對於一個小國,在A級影展得到高度評價是不錯的事情,但影展與觀眾層面實則是兩回事。對波黑的電影大致上是好奇的,的確是鮮有的,固然要一看究竟。

日本版海報

《拆車佬的日與夜》主要是以紀實的手法拍攝,生活艱難,基層得不到社會保障、賺錢不容易、卻要維持家庭。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而片中帶出了波黑社會的迷茫與一切的金錢至上,即使是公營機構也是如此。故事是很耳熟能詳的,就是一家人憑著微薄的金錢生活,男主人公肩負起養家的責任,做的就是收集廢鐵。而太太就在家裡照顧小孩,不幸的是意外懷孕,胎死腹中。他們一定沒有醫保,面對太太的事情還有為金錢惆悵,對這個一家之主來說是考驗。
生活艱難,但一家人是美好的。

這部電影是一部苦情的、但它是有力量的,就是人性。當面對兩難時,想不到制度是沒有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電影的結局雖然是美好,但是卻表達了事與願違的一面。要治病就要想辦法鑽空子,解決自身的需要。這類的題材無論套用在任何一個社會也是合適的,總會有偏差。而這部小國的電影也算是合格,而是在編導方面沒有的起色,在鏡頭語言略嫌沉悶,而且目標不清晰。但畢竟小國的電影也有進步空間的,而它只是在平淡之中帶出社會問題,讓觀眾看看這個國家的一面,是如此的真實。

電影未必人人喜歡,或者是口味的問題。但作為了解的話,個人認為是可以認識一下。電影從平淡的人出發,描寫平常的景象,生命太短,到底還有沒有明天是電影的命題。這一個困境也只是人生的一小頁,故內地把電影譯作《渺生一頁》,人是如此的微小,生活依舊,仍要活下去。或者這就是電影裡的警示吧。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踏雪尋梅 平凡人生:余積廉


導演的壽命很視乎一個人在生命裡碰到什麼,覺悟到什麼,際遇是重要的、生活也很重要。在全盛時期的香港影業,還是一年三百部的時候造就了很多影人。有影人選擇從政、有影人選擇轉行或許是在影業裡擔當別人角色。導演的角色對於有些人則是能一直的演下去,有些人卻歸於平淡,但無論如何導演的職業也只是人生上的小印記。

                                       
余積廉,若不是《中國夢想秀》,或者他永遠都會被遺忘。一個不起眼的導演,自九七後息影多年,甘心在重慶賣麵,與妻子蔣雪梅每月以二、三千元生活。導演夢,沒有碎了。反而是在年過七十後再有機會執導,得到妻子的支持,抵押了家中的東西,為的是再完夢。電影不是神,要做電影必要是付出,《踏雪尋梅》是一部類近七、八十年代武打片的風格,編劇是他們夫妻兩人。查看余的背景,他曾經為武打電視劇《天蠶變》的攝影師,其後組電影公司拍過多部電影。或者是名不經傳,九五年更憑《盲俠之再踏江湖》而虧蝕百萬元。

做電影,不可以心急,但需要機遇。人生也不是只有工作,不只有電影,還需要的別的東西填補。余積廉找到愛情,還找到他的雪梅。兩小口子一起工作,打拼。已經嬴得至愛。賣麵也不是什麼可恥的工作,最緊要是幸福。如今,內地影業集團UME的老闆吳思遠願意讓《踏雪尋梅》在內地上映,對老人家的晚年一定有意義。

他引證了做人知足就好了,電影沒有明星不要緊,最重要是有心與有愛的支持。而他也得到了,而且得到了幸福。祝福。並希望日後香港與內地都有機會看到余積廉的「復出」之作。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學海《無涯》,做好電影要捱


  2013年,先後有兩部杜琪峰的電影接連上映,《毒戰》與《盲探》先後被形容為「突破性」的作品,接著杜琪峰又正在拍攝《單身男女2》與把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搬到銀幕,一個接一個的電影計劃正在進行,還有他提到在將來拍攝的《黑社會3》。年近六十的他講了一句,「到現在還沒有自己的作品」。這番話豈不是推翻自己的電影,非也,而是他對自己的要求高,而且是謙虛,對於聽者來說更是要學習的動力。看電影、學電影,是一個無涯的過程,潛心、虛心學習、反覆的思量、接觸微觀世界與大千世界的每一環都是正經事。杜琪峰的專業精神在林澤秋的《無涯:杜琪峰的電影世界》中被記錄下來。 
                
   從粉絲到電影學生,從福建到北京再到香港,林澤秋身為香港的「異地人」拍出了一部相當到位、恰如其份、視點正確的電影。追蹤三年,期間杜琪峰拍了四部電影,而他也交出了這份畢業作品。一部看似是杜琪峰的「粉絲電影」,重點雖然落在杜琪峰的工作態度身上,但在紀錄片角度來說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有充份的資料搜集,絕無半點私人感情的投射。把拍攝對象拍得立體,淺白的讓片中的受訪對象講出影像的技巧與特點,也把視點對準他的為人與對電影、對社會的觀感。 
   
   電影無分種族、貴賤、身份,一直以來內地人都喜愛香港電影、香港的文化,近年通關與交流也頻繁,討論「香港電影」的氣氛也十分熱烈。合拍與本土的爭議也十分多,有些演員說要把電影拍給七百萬人看,有些導演認為內地的市場巨大,認為電影是要拍給多數人看。爭議太多,本身在香港的社會氣氛也在爭論著各種議題。即使是「本土電影」也不乏那些「低俗」的電影,「香港電影」的定位引發多重的面向,內裡的精神與觀眾的口味向下流。近年來也有不少低劣的作品面世,杜琪峰表示對這些的作品十分反感,他又稱有些影人欠缺了自律,的確是有看法與道理所在。當電影作為一個媒介,就要有其承載力與承擔,然而總有些人愛踩界。 
   
   從《單身男女》作試金石開始北上,到《高海拔之戀》、再到《毒戰》,杜琪峰面對的事情愈來愈多,有些影人抱怨制度,而他堅持要直視制度,電影就是革命,那《毒戰》就絕對是一場硬仗,既有港味又能與內地接軌,不失風範。從杜琪峰目前拍攝過的五十多部電影與過往在電視台的作品中,要全看過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只有簡而精。 
   
   《無涯》的定位主要是放在九七後,銀河映像的成立到現在的面向。早在幾年前,林澤秋把對銀河映像的看法記錄在博客當中,如今親身化為光影情書,實在是替他高興。影片沒有被私人感情擺弄,懂得抽身看待事物,他讓杜琪峰佩服之如,他也令杜琪峰在工作上的一面呈現出來。命題離不開他的專注與努力不懈,杜琪峰並不是一個天才的導演,他的成功是在於他的努力與思考,在做事情時能夠專心與相信伙伴。在伙伴口中的他是一個很惡但很值得信任的人,有其人格的魅力。故此,在銀河映像中有一幫固定的工作伙伴,彼此的做電影、試驗電影。其中《奪命金》就是一個潛伏三年的項目,被形容為不一樣的「杜琪峰」。 
   
   每一部電影都是特別的,他並不局限自己只拍某些「類型片」,即使是賀歲片如《嚦咕嚦咕新年財》、愛情片《孤男寡女》都會有他的參與,他懂得電影的搭配與演員的組合,看事情有遠見與視野。而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拍些比較「特別」的作品,在影評人口中《放逐》就是一部有想像力的西部片。《無涯》讓觀眾以淺白的電影語言嘗試了解在鏡頭、調度上的運用,帶有某種學習的性質,研究電影是長久的學問,內裡的除了涵蓋知識理論外,還有對文化流派的認知。無論是拍電影、看電影、寫電影都需要有所看法與消化。 
   
   除了電影的技術與知識外,杜琪峰還致力在推動年輕人的電影文化,他推動「鮮浪潮」,為年輕人提供機會。而目前鮮浪潮出身的導演如盧鎮業(小野)與劉韻文也有自己的長片。的確鮮浪潮作品良莠不齊,但畢竟是為年輕人提供機會晉身電影圈,而他也身體力行,利用銀河映像的資源幫忙新人。而且在演藝學院的碩士班畢業電影中更擔任了監製一角,對新人的支持相當的多。 
   
   年輕時,杜琪峰也發著電影夢,受到電影的啟蒙。長大後進入無線電影工作,行年二十四歲拍下第一部的電影作品《碧水寒山奪命金》,方才發現自己的能力不夠。那時的他可會想像今天的電影可以送到康城與世界的一級影展。鮮浪潮是一個給青年的機會與試練。現在有些青年人也比較急功近利,往往有些電影未經磨練就在影展裡推出,經驗不足。做導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後更多的是要自省。熱情可以是無限的,但有熱情之外,對拍片的基本功夫還要打好,想一想為什麼要拍片。 
  
                     

   在多年的電影生涯中,真正讓杜琪峰轉折的是在九十年代中期與韋家輝、游達志、游乃海等人建立銀河映像。過往他的電影有很多的制肘與被控制,銀河映像的出現使他感覺到自己像個「導演」。在往後九七的市道低迷下,他依然絕處逢生,當時的香港電影面對著翻版與經濟不景的衝擊。而他也在那個時期開始拍攝作者風的作品。兜兜轉轉,只有生存才能夠生活,他在艱辛中求變,活過來了。引證了做好電影要「捱」。 
   
   在杜琪峰身上看到的是很老土的香港特質,窮則變、變則通。對於香港的思索,在他的電影中也可以參透一二,《黑社會》對選舉的看法、《文雀》對舊物的消逝。在《無涯》當中能夠用他的電影透視一份他對香港的看法,電影、城市、人文三者是緊扣在一起的。這是電影粉絲了解偶像的情書,也是導演獻給香港的情書。 
   
   學海《無涯》、專業精神與做人的精神更值得學習,在林澤秋的紀錄片裡看到這個人稱「惡」導演的人,心底裡其實是很友善的。而香港的文化也不只得「性愛大觀園」或者是「粗口戰場」,香港文化有他,有銀河映像。而銀河映像還有游達志、歐健兒,逝世的司徒錦源也曾經是銀河的一份子。未來銀河的路還很長,但肯定的是無論是誰接班也好,以杜琪峰為核心的專業形象將會承傳下去。 
   
  Text/Dorothy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娛樂至死.真致死


日常娛樂太多,即使香港人沒有香港電視的選擇還有別的娛樂,上網、打機、外出、郊遊,選擇太多,反倒有時候是「選擇至死」多過於尼爾.波茲曼所研究的「娛樂至死」。至少我們不會因為沒有選擇權而死,我們不會因為看電視而死,香港的電視尺度相當也比較大與開放。沒有香港電視恐怕觀眾只會「傷心至死」。

但我們附近的國家就很可憐了,據南韓傳媒報導北韓處決了八十多人,傳聞是用機關槍掃射的,原因對於我們這種都市人來說實在是難以至信,看南韓的電視劇就被槍決了,有部份則是賣淫與持有宗教物品而被處決。過往讀過一些有關北韓的書籍也知道當地只準看一個台,就是北韓電視台的節目,而電視也是由國家供應的,有人會定期到家視察。而看過的一本書中,有一位脫北者就嘗試接收南韓的信號,偷偷摸摸看到外面的世界。
資料圖片

目前北韓與中國的交往也是頻繁的,那些看了南韓電視劇而被處決的人或者是把劇集放在手機裝置也不為奇。而北韓也有「通風報信」與告發的機制,從「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進入到佐治.奧威爾的《1984》的世界。但願亡魂們都安息。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喜愛喃喃自語、帶點神經質的《新紮伊人》(Emily Owens M.D)


近期無線播出新劇《On call 36小時》的續集,再次描寫醫務的題材。醫務劇在無線的劇集裡也算是常見,先是有紅透的《妙手仁心》(3輯)、描寫精神病的《仁心解碼》(2輯),還有零零星星在劇集出現的醫生角色。新一輯《On call 36小時》加入了新的角色與承接上一輯的劇情,其中在《妙手仁心》的大主角程智美醫生也新劇也換了角色出現。且看亞洲的電視劇,在醫務劇上也有多番的突破,例如是日本的《白色巨塔》,聚焦的是醫學院與升遷的鬥爭、還有是穿越古代的《仁醫》(2輯)也把醫務劇從單純的拯救生命、轉為有更多的面向。同時,日本的電視劇也有《醫龍》(3輯)、《救急病棟廿四時》(5輯),相當的百花齊放。

                                       


美國的電視劇的題材也十分廣泛,醫務劇也比較長壽,如《ER》(14輯)、《醫人當自強》(Grey's Anatomy)(10輯),還有《醫神》(House)、《Nip tuck》等為人熟悉的,也有些比較小製的製作。《新紮伊人》(Emily Owens M.D)由梅麗斯史翠普女兒Mamie Gummer主演,在戲中她飾演一個初到貴境,聰明、喜愛喃喃自語、渴望愛的新紮女實習醫生。在這部電視劇裡面,她將會面對三角戀、多角戀、也會遇到不同的病患,最主要這部劇離不開的是女生的糾結與以人情味為主導,醫院的生活、權力鬥爭則較少描寫。

在繁複與記錄醫院的日常生活的電視劇當中,《新紮伊人》較著重在感情方面、女生內心的小自白、見證著她在醫道上的成長與覺醒。在醫務生涯與愛情的劇情相互交叉,戀上了同事、也戀上了上司,同時高中的死敵又摻一腳。劇情間中抵死幽默、間中看到人文的關愛,特別是Emily對病人的愛護與建立得來的信任,相當難得。

這部電視劇屬於是輕鬆的小品,實習醫生們既是對手,又是好的同伴。每一集總會有一些道理,無論是醫人還是愛情,都會對「愛」有所體現。《新紮伊人》與《醫人當自強》的GREY有點相似,都是愛上了上司,依然是自言自語。所以在網民眼中就有「小格蕾」的稱號,基本上輕輕鬆鬆、茶餘飯後是可以的。

在這部劇的三角關係,其實也寫得很有「戒心」,至少就有兩個女生認定了EMILY是對手,愛情很複雜,的確是有位置寫得不好,愛情也變得多餘。而本身EMILY的情路也十分模稜兩可,結局方面比較敗筆。而此劇在當地在被停頓了,原本是二十二集的劇情,只看到目前的十三集就終止了。基本上就是肥皂劇,沒有什麼大的拍攝技巧與劇情,但求輕鬆又有專業的元素。這種感情,依然是溫暖的,或者是EMILY的醫者父母心,感動了觀眾吧。

戲夢風華.不羈的《阿飛正傳》


百老匯院線與AMC旗下主辦「向菲林致敬35天」的活動,選映由王家衛執導、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潘迪華主演的《阿飛正傳》(1990)。據說在這次放映後,百老匯院線就只有電影中心會留下一部35mm的菲林放映機,至於其他的影院都會以全數碼的形式放映。電影的放映技術發展一日千里,有些較高檔次的戲院更採用最新的4K放映機,菲林與數碼仍然是電影界爭辨的話題。奇洛李維斯拍了一部紀錄片《追蹤電影未來》(Side by side)請來了多個著名的導演,談及這個現象。

                

對於菲林電影,總會有一份感情。喜歡,也許是因為鏡像裡的粒子,喜歡它的不完美,也喜歡它獨特的調色,一切都需要技術,每一個電影工作者的工序都如此重要。王家衛獨有的上海風都是出於獲得金像獎專業精神獎的呂姐之手。今時今日,菲林電影在香港更消失了,要沖印花費太多的金錢。但在國外的影片仍有影人對它眷戀。

《阿飛正傳》是特別的,王家衛的文藝腔、兩個女人周旋在一個無腳的雀仔之間,到後來更有「周慕雲」的原型。我們會記得一分鐘的朋友是出至這部電影,我們會記得他的放蕩不羈、那種六十年代的髮飾、等待的芳心。旭仔、蘇麗珍、MIMI之間的幾角關係,超仔的出現,都是無疾而終的感情。真心未必得到回報,旭仔的香煙與他的憂鬱,沒有根的小鳥,最後只有墮落。那些女人、那些男人、那份情都顯得重要,好叫時光一去無復返。

王家衛的鏡頭,六十年代的情迷、上海風,每一樣都見證著時代。《阿飛正傳》看過很多次,但依然有一定的地位。無論是哥哥的,還是後來的梁朝偉,王家衛的電影在電影之外,也是有故事的。那些影人到現在仍然是大家所喜歡的,那些人長存著風韻。那些泛黃泛綠的色調,黑暗的愛情,那一分鐘的朋友,仍然叫人懷念。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到底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最愛是誰,但肯定的是《阿飛正傳》就是一部有「情懷」的電影。

據說當年想為「阿飛」拍續集,但沒有了這回事。大概這才是美好吧。而從現在開始在十多間戲院也有相關的菲林版放映。詳情就自行留意百老匯與AMC的院線資料。

                                                     
九十年代的電影宣傳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他們的善熙.《我們的善熙》


「導演」、「電影學院學生」、「燒酒」、「海邊」或是「山上」都是洪尚秀的關鍵詞,他並不是一個令人一見鍾情的導演,但他的電影如同醇酒一樣,第一次喝或者會覺得不外如是,或是無味。愈看就愈發現,最簡單的電影也可以變得有趣。一個好的導演只要找對了方向,就一直會有支持的人,順著方向拍下去。《我們的善熙》也離不開這種手法,結構與層次分明,有幽默感,某些情節更令人想起早幾年的《玉熙的映畫》。                          

   
   今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先後上映了兩套洪尚秀的作品,往年的電影節一直都有他的作品,例如是《他來的那一天》(The day He arrives)、《玉熙的映畫》、而今年年頭的影展更有兩部,分別是《在異國》(他鄉的女人)與《白日夢女兒》(惠媛)。這次亞洲電影節選映善熙的確是有點喜出望外,皆因《我們善熙》在九月中才在韓國上映,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有幸在影展看到。 
   
   《我們的善熙》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或許男性觀眾看法會與女人觀眾有所分別。圍繞在善熙身邊的有三個男人,一個替她寫推薦信的教授、一個是她的老師、另一個是她的同學與前度戀人。在男人眼中,善熙是聰明、有藝術感、有時不知道她在想什麼,但認為她是勇敢的女子。外表與內裡實在是兩碼子的事情。或者在女孩子眼中看善熙是糖衣毒藥,她是逃避、集郵、楚楚可憐的樣子,還有她的飄忽。 
   
   影片最主要是講述善熙為了出國留學而回校找教授拿推薦信,在此之前她失踪了一年。起初在教授眼中善熙是個不善交際、保守、沉默寡言的人,漸漸地透過與她的交談之中,忽然「愛上了」她。師生戀的這一段與《玉熙的映畫》與《白日夢女兒》都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愛上了老師。在小酒館裡,二人喝著酒,撫慰寂寞的心。洪尚秀所寫的出軌的故事寫得像紀實一樣,電影通過許多的對話來表達,彼此的交流與認識。彼此喝著很多酒,幾乎是無酒不歡。體現了酒不醉,人自醉。美人在前,老師也變得春心蕩漾。 
   
   善熙與《白日夢女兒》裡的惠緩也有相似之處,就是她們的大衣是一模一樣的,不知道洪導是想延續還是有別的意思,這方面要猜猜。在這部片特別的是透過一首歌貫穿著幾個男人,結尾更加是出乎意料的。洪尚秀的電影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分段,而《我們的善熙》把三個分段緊扣在一起,結構的鋪陳相當有驚喜。 
   
   先是遇上了前度戀人,彼此的爭拗。然後是教授的一段情、對彼此有好感、對教授的推薦書有意見,要爭取更好的。再後來是電影學院的老師,老師其貌不揚,但他分別知道上司(教授)與學生(善熙的前度戀人)都對一女子有意思。誰知道這一女子竟然是同一人,更諷刺的是連自己也對她有好感。關係變得似是擬非,又變得撲朔迷離,善熙的愛,到底是屬於誰的,真是天曉得。 
   
   在這部電影裡那種交錯的關係,拍得層次分明。一個四角戀的故事也沒有變得世俗化,不就是喝咖啡、不就是喝酒、吃炸雞。電影拍得生活化,對愛情的滋長也是從對話開始,主觀的、單一的,或者是大家都寂寞要找個人陪,他們付出的愛都是事與願違的。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帶出的不止是愛情的付出,還有是三個男人之間的從屬關係,他們都如此的相似,他們都是單純的。像是形成一道屏障,要保護這個小女生。善熙,其實是男人們的善熙,他們都美化了愛情的幻想,但其實什麼都得不到,得益的是善熙,沒有損失。 
   
   現實中,也有如「善熙」這種人,廣東話來說叫做「收觀音兵」,有美貌但未必有智慧的,總會有很多男生主動纏繞。善熙,或者可以被解讀為「新一代的集郵女」,她擁有最多的愛,但偏偏她未必全部都愛,總帶給男人無限的幻想。其實最終也只是貪戀美色,又或者應驗了男人與女人是來至不同的星球? 
   
   剛巧,善熙與《玉熙的映畫》也有種偶然性,洗手間的鏡頭,洗手間猶如一道虎度門。還有善熙與玉熙之間的緊密度,從玉熙的三角關係演變性四角關係。還有是兩位主角依然是李善均與鄭有美,兩者似乎有點關係。至於是什麼關係,留給觀眾猜想。 
   
   (P.S 個人喜好:還是喜歡《白日夢女兒》的惠媛(鄭恩彩飾),長髮飄飄,又騙酒喝、又迷茫,漂亮。) 
   
  文/Dorothy 
  

是粵語片,不是粵語殘片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上的一些群組見到有人稱呼粵語片為「粵語殘片」,有時候就盡一分力去矯正他人。自問看粵語片的經驗少而有少,但楚原、胡楓、張活游、南紅大致上也知道是誰,的確在觀看粵語片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港產片的原型。在楚原的《大丈夫日記》與《聰明太太笨丈夫》(兩者都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當中會看到大丈夫的影子,立馬聯想到彭浩翔與鍾樹佳拍的《大丈夫》。所謂看到的都只是原型,並不代表是致敬還是什麼,香港男人的自卑、面對社會環境的開放其實都有所體現。

粵語片給人的感覺是「老土」,甚至在新一代的觀眾眼裡覺得不在如是,有些人甚至是不屑港片,即使有佳作也總會認為外國的XX特別香。事實上港產片也有很多瑰寶,如果沒有了前人的改進、開放、沒有那種六、七十年代的風貌,又如何有今日的成就。國外的電影展也偶然會選擇一些港片作放映,比如說釜山電影節就選了《獨臂刀》。粵語片代表的是一個時代,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更加是香港的城市精神。

雖然看片的經驗不多,但對我們這種八十後、新青年來說,更要好好學習,這不但包含的是歷史、還有是文化、且看當時的衣著、社會的風氣。別以為粵語片只有那種說教式的言辭,有時候也會有荒誕的一面。《聰明太太笨丈夫》裡的「跪老婆」,女人的反擊戰真是精彩,男人的貪心也不會有回報,直叫女人看得開心。而且也有劇情效果,在有限的空間有所突破。

                                       

再說《聰明太太笨丈夫》前的《大丈夫日記》,說實話也是有種中國傳統思想的枷鎖,比如是要有兒子繼承家族的祖業,搞出了一場調包的「大龍鳳」。現代人眼中或者認為很老土,但其實志在輕鬆,志在喜劇就可以了。

粵語片除了是讓我們學習外,更是社會的寫照。但要記住,粵語片要需要我們承傳,是我們香港的文化,不要視舊物如廢物,姜是愈老愈辣。沒有以前,又如何有今日的創新,向前人學習,向未來寄望,才是今日要做的正經事。故此,如果是愛香港電影的,就請不要再叫「粵語殘片」。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黃百鳴組天馬院線 入主旺角


旺角,人來人往,是集消費、娛樂的密集區域。目前旺角有多所戲院,包括是位處行人專用區的旺角百老匯、新寶戲院與豪華戲院、還有就是UA朗豪坊,而在今年年初結業的新世紀廣場的嘉禾戲院,正值商場裝修,稍後將會由UA接手經營。日前傳出黃百鳴旗下的天馬娛樂承租朗豪坊的戲院十年,果然是大手筆。據知UA朗豪坊的營業額達一億,是全港最高收入的戲院,是一塊肥豬肉。

                       

但手拿一塊肥豬肉,也要懂經營之道。事關黃百鳴過去兩次搞院線的經驗都相當慘淡,而這次的入主是巨額的投資。院線與發行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是千絲萬縷,且看UA、百老匯、MCL背後都有巨頭的支持,分別是娛藝、安樂影片與洲立,在負責排片方面當然是娘家為先,有助宣傳。而天馬電影也有負責發行與拍片,最為人擔心的是過去天馬電影都只是拍賀歲片與一些質素參差的港產片,令人聯想到在排片方面會否有傾斜。

而天馬正式接手UA朗豪坊的期限為下年的七月,看來天馬要做一下洗底的工作,而且要做好宣傳。至於UA朗豪坊在過去都是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放映場地之一,相信易手後也會有所影響,至於新世紀廣場方面的戲院會有多少個院與怎樣安排,仍然是未知之數。旺角的戲院戰,又增添多一員。

《冰裸殺》《衝鋒戰警》 十一月的兩個任達華


繼九月有兩個杜汶澤後,十一月也會有兩套任達華擔正的電影在港上映。其中一部就是內地的《制服》,原定片長為九十五分鐘。而香港的戲名則改為《冰裸殺》,上映的是九十一分鐘的版本,內容講述在一間廢棄醫院裡面,發生了兇殺案。任達華飾演的刑警要找出真兇。內地影評人形容本片為「恐怖偵探片」,影片在十月尾在內地上映。主要演員為徐若瑄與陳思成,導演則為王光利。在香港上映的地方也不多,目前已知的上映戲院為影藝與元朗。影片將於十一月七日上映,要看就快一點。
                                         

看不慣任達華的「公安」造型,也有港警的選擇。由羅守耀執導的《衝鋒戰警》日前也在內地上映,相當片中有較多的港味元素,演員有林雪、邵美琪,看似是很典型的PTU類型片。故事講述本是退居幕後的警長負責駕駛車輛,因著某些的緣故,令他重返行動組之中。《衝鋒戰警》一片相對在香港就有院線發行。影片原名為《警長》,現改為《衝鋒戰警》。雖然新寶院線也不是很大,但起碼也有幾間戲院。而本片也將於十一月二十八日上映。

                                      


兩個同樣是警察的任達華,不知道觀眾較喜歡那一個?且看任達華今年也有不錯的嘗試,在《迷離夜》首次擔任導演,兼自導自演,不知道他還會有那些突破?相當期待。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女巨人


德國電影節選映這部國際影壇上的話題作《漢娜.鄂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未必所有觀眾讀過她的著作,若用她著作的內容評價電影更是無比的複雜,還是用電影的角度去解讀,書本的事就歸書本,電影歸電影。電影的篇幅始終有限,利用差不多接近兩小時去把一個人的性格、生平、軼事說清是有困難的,所以電影選材了耶路撒冷大審判的篇幅帶出這個奇女子處事的態度,對思考的熱情與執著,突顯出女性的堅毅與果敢,面對學術受到質疑時那種永不退縮的姿態。 
                    
       耶路撒冷大審判的詳細資料可以參閱相關的著作,電影主要呈現的是漢娜面對思考、面對回憶、還有種族的想法,主演的芭芭拉蘇古娃與導演瑪嘉列塔合作多次,從《德國姐妹》開始,認識超過三十年。影像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容貌改變,《德國姐妹》裡的妹妹在影壇上成為了德國的影后,更演繹了漢娜鄂蘭這個女巨人。德國電影的主流主要是呈現二戰的鏡像、或是戰後對左翼、右翼的思潮,對於我們目前所接觸到的德國影像都離不開批判、審視、政治與戰爭。 
   
   漢娜鄂蘭的命運是很值得討論,她曾經是海德格的入室弟子,是他的戀人。電影也花了一些筆墨描寫他們之間那種若得若失,有口難言的感覺。奈何在整體的電影觀感上愛情這部份反而是突兀,那種少女懷春的感覺不對口。而應該把所有的焦點放在大審判與漢娜其後所面對的事情上,在對待海德格的事情上顯得花邊與小道,稍為是八卦了一點。而她的身份也很尷尬,她是德國的猶太人,但手持的是美國的身份,曾經入過集中營,是鮮有被解救的猶太人。 
   
   德國電影其中有個好處就是他們敢於把歷史坦蕩蕩的道出,並不是輕描淡寫,好叫所有人要面對歷史。影片主要描寫她成為《紐約客》的作家,報導大審判的消息。這使到鄂蘭的內心掙扎起來,在民族主義與個人經歷裡面周旋,她透過對審判的觀察發現到「重罪犯」艾希曼並不是大屠殺的唯一的罪犯。事情的另一面是受到凌辱的人並不反抗,選擇了服從,當中稱為「平庸的邪惡」。 
   
   人類是思考的動物,並不應該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是機器。艾曼希當時只知道要服從命令,是因為當時他欠缺了思考,某程度上他也是極權主義下的受害者,皆因他不服從或許會失去生命。而漢娜針對的是當時有些的國家的將軍是自動打開門讓德軍進入,他們沒有做好守衛的準備。這也是邪惡。要怎樣思考是一門學問,無論是怎樣的解讀也好,也是一種看法。 
   
   思考從來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人會受到外來的因素主導,如傳媒、利益還有思考的心情,受到多少的啟發,往更深更深處遊走與表述。大概在電影裡最主要帶出的是思考本身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往往在不同的面向,有不同的方法處理,一個人的好壞也不是憑一件事去定奪。對於以色列人與猶太人來說,艾曼希的罪行是罪無可恕,但並不代表他要接受不公平的審訊。漢娜就從這個角度出發,法律也有錯誤、要修正的地方,更何況是百家的思想。艾曼希的冷靜,出乎意料,他似乎不認為自己要付上責任,可圈可點。 
   
   電影一方面是講哲學的觀點,另一方面是用在「情」方面的。電影裡的漢娜特別的癡情、煙駁煙的帶出一點文藝氣息,香煙裡也滲透著孤獨。思考的過程是孤獨的,被質疑的路如是。做大事的人要經得起風浪,才成大氣。電影裡的情的確有幾部份,對恩師海德格的情是第一部份﹔對丈夫的情是第二部份﹔對朋友的情是第三部份。有了對情的描述,有助更立體的去寫一個人的生活片段,這種層次也美化了電影的觀感。 
   
   事實上,影片裡也有好些商業片的元素與拍攝的方法,難免在觀感上是有點俗套。但在商業的市場上能有這樣一部令人深刻的作品,也已經是拍得不俗,無論是選角、選材上都是有話題性與可看性。 
   
   而這部電影在商業之中自然也有當中的元素,人文關愛、女人當自強,正好是描寫漢娜這個女巨人。電影最主要是告訴觀眾,漢娜的堅毅、努力不懈、要叫觀眾在生活中的政治上進行「思考」,不要畏縮。一個人的好壞,不是用眼前的條件去質疑,而是有多個方向去看待事物。漢娜的論點,是對是錯,都不重要,重要是觀眾與讀者在閱後再有更深一層的看法。 
   
  文/Dorothy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被消失的「三個維基」


相信香港政府與香港市民都撞邪,近日的都市熱話離不開香港電視不獲發牌,剛巧兩部與「維基」有關的電影,也未能上畫。維基邪,邪維基。這三個維基恐怕暫時都要「被消失」一段時間。

第一個維基,當然是香港電視的王維基,在發牌一事上已經提交了司法覆核,近日都有行政會議成員吹風指出不獲發牌的原因。而香港電視的員工打算在立法會審議運用權力與特權法的時候包圍立法會。希望政府交待不獲發牌的原因。這場仗,一定要打。但對市民來說這個被消失的維基台真是命苦,對市民的選擇權又少了一個,大可以繼續邊睇邊罵may姐雞汁。

第二個,其實不是真的「維基」,而是維基的別名「魔童」。剛好有部原定是十一月七日上映的韓國電影《魔童殺手》因該電影要參與國外的展映與競逐獎項,故被叫停了。相信若有機會再次開畫,要等一年後。而這部《魔童殺手》更被網民改圖,諷刺政府黑廂作業。而《魔童殺手》則主要講述一名幼兒被訓練成殺手的故事。
                                        


第三個「維基」就是以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為藍本的電影《洩密風雲》(The Fifth Estate),也被叫停了。原因不明。只是有關的電影發行商指電影不會在港公映。
                                             

三個「維基」、三個理由。只能夠說,很邪。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紐約中國電影節選映數部港片


由國家廣電總局旗下的電影頻道電影中心與美國當地美華藝術協會舉辦的紐約中國電影節將於美國時間的十一月五日至七日舉辦。開幕電影為內地灸手可熱的話題作,由趙薇執導的青春電影《致青春》,繼早前的倫敦電影節後,趙薇的電影再次得到了青睞。紐約中國電影節主要是推廣中國電影,並與當地的政商界人士溝通。除了《致青春》外,還有今年內地的賣座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

                                        


除了內地的藝人會出席外,香港的代表甄子丹與楊千嬅也會出席。其中會上映的港片有九年前的《新紮師妹》、《春嬌與志明》、還有甄子丹的《葉問》與最新的作品《特殊身份》。影片為期三日,選映十部電影。這個活動甚有官方的色彩,所以選片也很「主旋律」,但也叫做幸運的是有港片獲選,證明香港電影還是有推廣性。身處美國的網友,就盡量不好錯過。

亂賣《重口味》,睇得多可致癌


杜汶澤在面書上說他要在這個電影時代為自己留下一點「低俗」的印記。彭浩翔說低俗是香港的核心價值。這兩個人所說的話,對於某些自詡為高尚的影迷、評論家聽起來是刺耳的。事實上,港片一直以來就是通俗與低俗之間,周星馳、黃百鳴玩的又何嘗不是低俗,屎尿屁與食神裡的瀨尿牛丸至今仍津津樂道。彭浩翔與杜汶澤都是市井的,有評論人認為彭是有小聰明,他知道香港人的口味,《志明與春嬌》用香煙談情再加點小清新的音樂,好嗎?《低俗喜劇》裡的牛歡喜、無厘頭的笑話加粗口,又好嗎?

事實也證明了是有口碑的,只怪的是香港人壓力太大,就是需要笑一番,無聊一番。這種的通俗與低俗,其實也引起了港產片的小復興,有時看得文藝片太多,間中也換換口味,至於愛不愛則是另一回事。只怪的是有些人看到別人的成功,就隨手拿來復製,復製得順暢、比前者優秀的還好,可以鼓勵。但復製別人的「低俗」時卻掛羊頭賣狗肉,實在是影衰香港影業。談的就是三位導演合導的《重口味》,戲裡有假陽具、有硬加上去的粗口、有毒品、也有賭博的成份,但都是丁點的。一套標榜是「黃、賭、毒」,萬惡為首的電影卻不惡。內裡把這些所認為是「惡」的都幻化為愛情的包裝。

                                         

本身對「低俗」也不是抗拒,但為低俗而低俗而堆砌電影,欠缺宗旨卻連學生作品都不如。本身創作人也欠缺了理念、為什麼要拍片?有些導演鼓勵年輕的一輩,要有好劇本才好拍片,然而主導《重口味》的三位導演,羅耀輝、莊少榮、黃智亨都已經在電影業工作了好一段時間,難道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低俗也要低得起,但《重口味》的三位導演所玩的橋段已經過時,而且不令人發笑。隨便找個人露兩點就以為很低俗,隨便講幾句粗口就以為很有型?《重口味》只是把「黃、賭、毒」的元素串連在三個短篇故事之中,但「重」方面就欠缺。有的只是硬傷,故事的串連也是馬虎的拼湊。

故事但求就手,欠缺心思、胡亂堆砌、聲大夾惡、裝扮純情、精蟲上腦、賣肉求榮、出賣靈魂,「XXXX」(港式粗口)。昔日黃霑的《不文小丈夫》、《不文騷》也低俗,但人家有放心思,即使是粗口也有精心的丈量,有出處、有諧音。而不是像《重口味》般,隨便用些奇裝異服的演員,扮作嘔心而試圖引人發笑。物極必反。特別是做喜劇的,要不就「咸到底」、要不就「笑到底」,就連演員自己也沒有喜感,又如何引觀眾笑、引觀眾記得。

大概《重口味》的作用就是一班人「圍威喂」,一起有工開,復製他人的成功,在亂世中賣「本土」、賣「低俗」,乘機引水魚上檔。創意也是欠缺的,口味也害死觀眾。批評《重口味》並不代表是道德衛士,而是元素的問題,當影人自己也無心時,香港電影必死。導演自己很頹,欠想法、欠表達的中心,這樣實在是令人失望。對於《重口味》,唯一的看點就只有張立基的小小鏡頭,讓後生一輩認識他。其他就沒有好處了,九流的劇本、三流的演技、勸君看時要三思,皆因睇得多可致癌。香港有這樣的電影對香港的電影界也是一顆毒瘤。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不再屬於港人的「陳家駒」

曾幾何時,成龍是本土票房的象徵,有他即是代表有賀歲檔與動作大片。曾幾何時,成龍是香港人的驕傲,也是讓外國人認識香港的代表人物。時移勢易,成龍如今代表的只有「膠人」的稱號,一次又一次他語出驚人,特別是在政治上的言論,實行他的一顆愛國心。當日《警察故事》的陳家駒,在過去幾年已經不再香港,且看從《神話》開始成龍的市場就向北移,《十二生肖》基本上在年輕的受眾層是不見影的,皆因年輕人的杯葛。


香港的票房,基本上他也不怎樣重視。他從「人民英雄」轉化了「公敵」。走向內地,對他的發展應該是比較得宜的,內地十三億人民有很多都飲成龍電影的奶水大,目前成龍的「成家班」也有內地的班子,就可以得知。猶記得在去年的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曾志偉曾經揶揄成龍的電影「拍來拍去都是那個樣子」,的而且確,動作加上喜劇電影就是成龍的標誌。香港影人時興「翻炒」,明年二月就翻炒《白髮魔女傳》、還有正在拍攝的《豪情》,警察故事過去了十多年,「翻炒」也是意料中事,可叫做懷緬港片一番。

當《警察故事2013》的陳家駒變成內地公安時,並不感到意外。就正如成龍的人一樣,媚共。香港人扮作內地人的例子,還有最近上映的《逃出生天》,劉青雲、古天樂和馬德鍾當上了廣州的消防員。面對合拍片、面對投資方、也面對市場,電影人寧可把香港的觀眾置身事外,直接拍內地的故事。《警察故事2013》的資金更加是全都是內地資金,所以無可口非。對於成龍,恐怕只能懷緬昔日他帶給觀眾的感覺,而今日的他是徹底與香港割裂。

《警察故事2013》的內地檔期將定檔在12月24日。香港皇家警察陳家駒,再見了。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