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拔一條河》:殺出明天友.共.情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是一首很經典的老歌,也是楊力州在《拔一條河》裡面的英文名字。《拔一條河》指的並不是在片中呈現的拔河運動,更有別的意思,生活帶來的磨難都太殘忍了。零九年的八八風災死傷無數,有些台灣的紀錄片影人也拍過風災題材的紀錄片,許慧如的《鄉關何處》記錄的是小林村的重建與講到當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影人眼中都有自身的觀察與解讀,有助觀眾認識這件事情的內部變化。 
                                

   在《拔一條河》呈現的是一貫楊力州的風格,懂得「用情」,看過他的其他作品如《青春啦啦隊》、《被遺忘的時光》還有是《他們在島嶼寫作》中拍林海音的一集,都被影片裡的「人情世故」弄得哭笑不得,爾後是感受到影人的用心,他有銳利的觀察力、懂得不經意的讓人真情流露。《拔一條河》也是記錄八八風災,聚焦的是災後重建,主要的命題是「風災無情,人間有愛」。影片透過學生的拔河運動與外籍新娘的處境帶出災後甲仙的重建,重拾對土地的關愛、人文的信心與社區之間的溝通。從一片寂靜與死水之中,重現光明,重新站起來。這條「河」不單是小孩在拔、背後拔的人還有是他們的家庭與社區。 
   
   影片開初裡的甲仙國小拔河隊基本上沒有好的裝備、物資貧乏、要到別的城市借資源。在一路的拍攝,一邊可以看到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個時候甲仙需要的是從傷痛中站起來,而拔河為孩子帶來了自信心與快樂,讓他們專注其中。從學兄學姐那雙破爛的鞋子到後來的學弟學妹身穿的光鮮鞋子,看到的是進步。在災後有很多人幫助甲仙、社區裡的人也協助學校的發展,例如連便利店也為學生們提供快餐,鼓勵他們要多發言。孩子是甲仙的未來,得到了很多的支持,至少在社區內有些有心人組成隊伍為年輕的孩子做茶點,讓他們感受到愛。 
   
   愛,基本上是楊力州在紀錄片裡的主體。無論是關心老人議題還是在這次的災後的題材上,他懂得捕捉人物的神情與個性,即使是一些很平常的交談都變得有趣起來。在紀錄拔河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甲仙的新移民都是那些的外地新娘,就把她們的故事寫進紀錄片裡面。本來是被忽視的一群,但在災後的重建過程中她們也有機會讓人認識,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災難發生後,有能力離開的人都離開了,留下來的人就只有自強。 
   
   孩子的奮鬥、故土的榮譽為他們帶來希望,別以為孩子不懂,其實他們很聰明的。拔河比賽是寄望,是當地的盛事。社區與人是共生的,當村長宣佈孩子要回歸前,整條村都十分開心。比賽得了第二,輸贏真的不重要,因為努力過。拔河隊的精神也傳下去了,深信總會拿到冠軍。孩子們競技與大人們是息息相關的,大家都要生活,在鏡頭裡也開始了解到甲仙的故事。 
   
   外來新娘講到她們對社區的看法,講到她們的遭遇與工作。孩子們未必明白他們的母親,而他們終於有機會認識她們。盲婚啞嫁,不黯婚姻之道。到了台灣只有努力的工作,為了糊口。生活已經困難,甲仙卻多災多難,水災、風災與地震接連的光顧。要生活與生存,靠的是團結與互相的支援。她們雖然是外來人口,但卻植根甲仙。異鄉人,都有思鄉情,家在甲仙,家在自己的國家。在紀錄片中記錄著她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群活動,走進社群當中,成為一份子。 
   
   《拔一條河》並不是單純的災後紀錄片,它是一部很人性化的電影,微小的一舉一動都相當觸動人心,一個拭淚的動作都是有原因的,拍這些並不是要營造煽情的氣氛,而是這是人的真情流露。人有三衰六旺,命運也各安天命,做到的並不是要怨天怨地,而是和它對抗。影片帶來了生命的盼望,風災無情,但社區可以因一件事情而變得不同。不需要扮演虛偽,而是坦露自己。有些東西要改變就只有當事人自己上心,沒有施捨、沒有憐憫,有的是今日別人幫了你,明天別人有難時,你幫人。生活需要勇氣,《拔一條河》是一部展示了愛、勇氣、努力、光明的紀錄片。Like the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I will lay me down.講的就是同理心,祝福甲仙。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