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電影短打】《浪蕩美少年》的浪與蕩


KINO德國電影節在十月分別在內地四個城市與香港舉辦,愈來愈由文化協會與領事館主辦的電影節開始落户在內地,而這次則是內地第一次舉辦德國電影節。香港的KINO德國電影節年資比內地的長久多了,而且在影迷口中選片質素是數一數二。

在香港開幕的電影為《浪蕩美少年》(Oh boy),內地譯作《噢.男孩》。要講到今年同樣是黑白片,又是青春題材的電影,要提的是《紐約娃哈哈》(Frances Ha),這兩部電影都在國際電影雜誌上都有好評,錯過了這兩部青春的黑白電影就是走寶了。至於要看《紐》片恐怕要自購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的光碟了。

                                        

真心想說,《浪蕩美少年》的譯名是到題的,去年的台北電影節直譯這部為《噢.柏林男孩》,內地更敗筆直接叫做《噢.男孩》,香港的譯名相對較貼題。電影就是講述一個浪蕩在街上、漫無目的的少年,他放棄學業、隱瞞父親、女朋友又走了、生活不如意,就連在火車站也被人盯上了盤問,是別人眼人的失業青年。電影以黑白的格調帶出了青年的抑鬱,有一些對社會事實的不滿,青年說上法律學校不是他要走的路,他要走上什麼的路其實他不知道,迷茫。電影「記錄」了少年的一日,從早到晚的經歷,面對著關卡,面對著身無分文,心裡面有很多個未知。

於電影裡有趣的是,到頭來他的願望只是想喝一杯咖啡。為了一杯咖啡,可以走多遠路?偏偏世間上沒有咖啡,只有酒。咖啡,在電影裡佔了個很重要的位置,電影是很純粹的,純粹到是日常的,一杯咖啡是隱喻,一杯咖啡是直觀世界的出口。喫一杯咖啡,重新上路。男主角Tom Schilling的外型自然是浪蕩不羈,瀟灑。電影不需要太複雜,即使是「行行企企」也賦予某種生命的意義。

浪蕩,是一種自由。生活都被常規化、公式化、太多的框框與制肘,男主角的浪蕩是選擇,現在有好多家長都規劃了子女的一生,有太多期望,而不容許他們幹想做的事情。男孩代表的是要衝破這些框框,電影裡面也是頹廢的,但頹廢就是代表不好嗎?這部電影沒有很明確的宗旨,有的是生活裡的不完美,拼湊在一起。小文藝、小清新,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依然是這樣的垮掉。還有一點要加分的是這是導演的處女作,能夠拍得完整而且在結尾有感悟,已經是很不錯的。

來,喝杯咖啡、抽根煙。集合所有「浪蕩美少男,美少女」,文藝一下,垮掉一下,有助沉思。沉思總比浮躁好,至少在目前的亂局下,靜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