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四重唱、四重奏與合唱團

回顧過去兩個月,有兩部電影從性質、演員都很容易讓人弄錯。五月份下旬上映了一部叫做《黃金花四重唱》(Quartet),導演叫做Dustin Hoffman,而在六月下旬上映的另一部電影《黃昏四重奏》(The Late Quartet)裡又有一位叫做荷夫曼的演員,四重唱與四重奏難免會殺人一個措手不及。而且排片方面也比較密,英文名字也相類似,同屬是音樂的題材。抵死的壹週刊就在雜誌上寫了一個不看《黃昏四重奏》的理由,就是已看過四重唱就不用看四重奏了。這本雜誌的評語還真倒米的。


這兩部電影的性質雖然相類似,內容都是圍繞著一班已達花甲之年的老人,前者《黃金花四重唱》發生在一間老人院裡,已在暮色之年的長者在院裡堅持自己的夢,唱唱歌,玩玩音樂,話當年。從前的他們都對著鎂光燈,有著一段又一段的「光輝歲月」。如今,有些老來只有孤單一人,在院裡相互的照顧。年屆七十多歲的Dustin Hoffman是此片的導演,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而這部作品包含的是一份世故,曾經滄海的男人把怨恨留在心中多年,如今他懂得放下。「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是他們這些老人的寫照,同時這是一個關於朋友、愛情的小品,溫情洋溢。


而後者《黃昏四重奏》是一個離開的故事,四重奏樂團在準備新一季的表演時,大提琴手PETER發現自己患上帕金遜症,而隊裡的成員關係突然變得七角咁亂,面對愛情、友情與眼前的利益,到底他們能否走下去?這隊組合又能否完成他們的表演?

留一個伏線,的確這兩部電影的性質與內容都有類似的,但喜歡音樂的人都可以留意一下兩部電影的叙事手法,了解一下它們好與不好的一面。而不是像雜誌一樣叫人唔好去睇,這一點都不好笑,也不好玩,手法也低賤的。

如果要筆者選取那一部較好,故事脈絡較說得通的,《黃金花四重唱》顯得較完善一點。該有的元素,對人生的唏噓都能夠樂觀一點去看,人生的舞台依然猶在。看東西也較為宏觀,戲劇效果沒那麼的多此一舉。始終導演的人生歷練與參演的作品也有很多,這就是經驗。而戲中的演員,即使是亳不顯眼的都曾經是音樂人,他們參演其中。為故事增添了不少的真實感,又彈又唱,相當豐富。始終是音樂導向的,這些老年人依然是大放光茫。

然而,《黃昏四重奏》則把重心放在PETER患上帕金遜症之後樂團發生的狀況,內容包括是團員之間的爭吵,把過去回憶與現在牽扯在一起,還有的是母女之間的爭執與妒忌。重心偏重在家庭身上,而結尾也完結得有點的突兀。整套電影是比較冷漠的,音樂不是電影的重心,看起來像有點借助音樂「過橋」,而且電影中有些情節像是多餘的,彷彿為了講故事而加鹽加醋。筆者雖然都不太懂歌劇與古典樂,但依然是感覺到當中的熱誠與愛,這些的朋友互相的支持,這兩部電影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即使朋友間有誤會,但他們最終都會為了音樂夢想而和解,用音樂來說話,四位都是最佳拍擋,少了一個人就會很失色。



或者這類的電影都在香港算是小眾,因此只得少數的戲院上映,也較為可惜的。而筆者最近也看了一部與《黃金花四重唱》一樣是來至英國的小品作《Song for Marion》,故事講述Marion是一個瀕死的人,她最愛就是參加合唱團,她所在的合唱團要參與一個比賽,未幾她的生命就將結束,她用自己的力氣唱給自己與家人欣賞。在她死後,家裡變得寧靜,家人也變得頹廢了。而她的丈夫一直反對太太唱歌,而為了死去的太太,他也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或者這就是電影裡面有的人文關懷,再者就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相似的地方。家庭與倫理都是電影的基調,容易觸及觀眾的情感。與前兩者不同的是這部電影的歌曲比較通俗與流行,但都是圍繞著一群老年人的音樂夢與興趣。雖然沒有前兩者的高雅,但流行音樂也有入屋的道理。

這三部電影都沒有什麼的大道理,但都有感動人心的一面,喜歡音樂電影的觀眾,如非必須不要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