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奧斯卡外語片代表】《愛的佔有慾》(Child's Pose),離開母親的保護

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九強雖然已經塵埃落定,但無損我們繼續看其他國家與地區的代表作。羅馬尼亞的《愛的佔有慾》(台譯)(Poziţia copilului)何謂是勢頭強勁,在柏林影展奪了一個金熊獎,畢竟奧斯卡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大美國主義,各個區域的審美態度也不一樣。始終在歐洲的A級電影節獲獎並不一定得到其他地區的認同,口味問題。事實上近幾年來羅馬尼亞的新浪潮電影也發展得不錯,去年Cristian Mungiu的《非常教慾》(Beyond The Hills)就打入了奧斯卡外語片的九強之中,並在歐洲的影展上得到了不錯的成績與口碑。


                                      


中國出了一個「我爸是李剛」,車禍後撞死人還聲大大,不知悔改。而在電影《愛的佔有慾》中講的是一個羅馬尼亞的富二代,從小一直嬌生慣養,車禍發生後母親一直用心為兒子奔走,偏偏兩母子卻如世仇。母親明知不可為也要保住兒子,不想他受到法律的制裁,不釋一切,甚至想到用利益收賣人心。愛子深切,母親與兒子的關係就是戲裡的命題。當孩子在母體內被母親的身體包裹著,受著保護,呵護著。而成年後,當兒子闖禍母親依然選擇做兒子的後盾,為他掃除一切,想著他的前途、未來,不想他的大好青年被官非破壞。

然而,孩子總不能一輩子受盡母親的保護,要學會成長,承擔責任。影片中的男孩最終也要面對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一單車禍,死的是一名窮孩子。難道他們的父母又會不傷心嗎?父母也希望兒子可以出人頭地,誰會想到悲劇發生。富人一心想推卸責任,盡一切可能收賣、找最好的律師,修改證供,而窮人可以做到什麼?他們只有從悲傷中接受兒子的離開。富人本打算向窮人慰問,了結事件就是,影片的衝突位就要講到兩個家庭見面之後,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各自的兒子,各人都有著心事,但心裡還是有愛,有理解的。

影片用到手持的鏡頭拍攝,整部片一直在搖晃對準與介入這一宗的家庭事件。利用手持的好處也許是感到寫實,藉以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兒子,不是兒子不想承擔,而是他從骨子裡不知道該怎樣做。從小一直有個強勢的母親從旁指導,讀什麼書,做什麼東西,都跟隨她的意思。就連這一件事也處處要干預,不留有一絲的空間讓兒子思考。其實兒子只是迷茫,從小他就被教育要隨規道舉,對母性的專制心生了反叛,使母子間變得無話可說。

透過拜訪受害者為轉捩點,高潮之處在於兩個家庭的會面,但同時把結局在這裡完結。前段的寫實鋪排到最後交了一個未知的結局。其實真正的結局不重要,母子間在這件事情上也看到了對方的付出。富人母親卑躬屈膝尋求寬恕,在此時階級不是最重要,兒子的將來才是。在這個點上,大家都生命都是平等的。管得你爸是李剛還是習近平,法律面前還是人人平等的。放手,放開所有,怪獸家長,虎爸虎媽,放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