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電影短打】《大愛同行》(Any Day Now):艱難時刻 與你並肩

同志遊行與同志電影節相繼在十月與十一月完成了今年的歷史任務,但不代表平權運動要終結,然後乖乖等到下一年再重來。有些行動、觀影活動不能夠停止,特別是遇上一些好電影時,深同感受,在孤單中並肩前行,好叫性小眾們加加油。早前《大愛同行》(Any Day Now)在十月至十一月期間在Cinehub作特別放映,既是獨立又是小眾的電影得到了很多的好評,就連同志們都認為是感人之作。或者在同志電影之中《大愛同行》並不是一部突出的作品,說實話影片的流程過快,焦點也似乎放錯了位置,本是悲情的同志電影,偏偏法庭戲份過於搶眼。但有些電影卻教導著我們一些應有的世界觀,有能力挑動我們感性的一面。

                         

《大愛同行》雖然落畫,但在今日來看卻是合適。無論是香港還是台灣社會也出現了一些反對同志的聲音,台灣的萬人集會、香港的「反對同性婚姻」的橫幅與簽名運動,還有網上對同志們的筆伐,真是令人感受到這個地方的保守氛圍。或者這部電影很適合那些反對者去看,好讓他們明白同志的難處與反對者自身的虛偽。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同志是二等公民,即使你是正常與合資格的人士,至少五官齊整、思想正常,但因為性取向的大不同而令人失去了應有為「人」的保障。

這種所謂的保障不但只是對伴侶的承諾,更有的是法律的偏頗。《大愛同行》是改編至美國的真人真事,講述一對伴侶共同撫養鄰居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孩子,為了爭取撫養權而走上法庭的故事。電影展視了對同志的不公平,讓觀眾思考什麼叫做「正常」的家庭,最低限度我們知道一個家庭的建構要有最基本的「愛」。當父母一方都不愛孩子時,又是否對孩子不公平,為何他的命運要交給無情的人決定。戲裡的背景設在七十年代,正值是嬉皮士與同志平權開放的年代,那些年發生了石墻事件、然後是夏菲米克的出現,但歧視的目光到現在也沒有少。美國校園屢有同志學生自殺的新聞,還有保守派與教會的阻撓。在香港與台灣更出現宗教右派的霸權,誓要把同志打造為洪水猛獸。口說不歧視,但實際所做的就是剝奪他人自由的事情。

電影難免是有缺陷,但動之以情。主人公們捍衛同志愛的同時也捍衛他們的權利,公民權利。他們勇敢相愛卻面對不公平,因為性取向而被辭退,因為性取向而失掉孩子。也許有點煽情,但電影最主要就是要讓觀眾知道同志的愛也是一種愛,與異性戀沒有分別,只是生活方式不一樣。同樣同志也得到孩子的信任與愛,而對於同志來說,沒有前人的努力也不會有更好的將來。比如說今日在歐美等地出現的同性伴侶的結合都是前人所做的,同志電影節、同志平權運動不只是出現在那幾個月份,更是時刻的提醒我們有些人就是不一樣,但我們也要尊重他人。

《大愛同行》的宗旨很簡單,就是因為愛所以愛。今天抓不住愛,明天就會後悔。電影沒有以一種激進的方法書法,而是語重心長的說孩子與同志都是不一樣,但我們都需要愛。所以要有大愛精神,並肩前行。小感動、小眾的愛、小電影、背後藏著的是人的意志與自由,有一份巨大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