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電影短打】《偷書賊》:中規中矩的二戰電影

描寫二戰的電影實在有太多,講到近年來比較優秀的有波蘭的《無光歲月》(In Darkness)、德國的《大時代小神童》(Wunderkinder),種族差異都是這些電影裡的命題。在《無光歲月》裡波蘭佔領區內的小市民保護在地道裡生活的猶太人,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顯出人性光輝。至於《大時代小神童》則採用孩童的視角描寫戰爭的可怕,不同種族的孩子跨越隔閡彼此的守護與幫助,曾經的神童因為戰爭而變得「傷仲永」。由澳洲作家寫成的同名小說《偷書賊》(The Book Theif)在演出上只是中規中矩,比起上面那兩套主要緊扣著人性、友誼的,這部電影難免是有點抽離。或許,二戰題材的電影始終還是歐洲拍的比較深刻,在對待歷史方面會有更多的反思。

                     
或許是先入為主,二戰電影說英語還是有點奇怪,明明是飾演的是德國人說英文,學習英文。首先語言是一個問題,始終是美國資金拍攝吧。其二是點題錯誤,到底要表達的是「知識就是導向死亡的路」還是志在彰顯德國人與猶太人之間的投桃報李,要報恩?淡化了戰爭的傷痛,目標不夠清晰。前後的死神呼應也沒有特別的效果,電影只是把目標放在表面的人性化與隨便講一下「無知就是力量」,還有就是建立了兩個種族之間的感情,奈何描寫人性的橋段也相當的公式化。

話雖如此,《偷書賊》還是有多元素的組合。例如是年青的加國童星Sophie Nelisse演的女主角,清純淡雅,惜字如金。《偷書賊》難免會出現比較,同樣以書為媒界發展的故事還有《讀愛》。在《偷書賊》當中重點不在於像孔乙己般,而是少女勇於尋求知識,在大時代裡守護自己堅信的價值。圍繞著她身邊的人都有苦衷,命運也顯得落泊,窮得不只只有錢,而是要有尊嚴的活著。每一個身邊人所發生的事情都是抗爭與對女主角的保護。

與其說女主角建立了跨種族的友誼,倒不如說是個人的情感驅使,一段類近忘年戀的愛,由書本交織的友情,最主要是希望帶出種族的差異。這種方式在二戰電影裡頭也算是主旋律,問題是如何做到唯美、純潔之外又會帶出人情與人性。在這方面,《偷書賊》表達尚可接受。

事實上,整部電影最值得看的是Sophie Nelisse的演出。年僅十四歲就獨攬這部電影,一枝獨秀。這位少女曾經出演過《我的插班老師》,一鳴驚人。前途無可限量。知識就是命運,電影利用了少女的「革命」來訴說知識的重要性,它既開啟了少女的世界,又打開了她的心。在一眾二戰電影來說,《偷書賊》可稱為不過不失之作,又或者武斷的講這種關係到戰爭背景的故事,還是交給當地人去拍。特別是導演講到要主演們要扮德國人,要求他們講德式口音的英語,但實際上卻是騙人啊。所以,拍電影不應該花心,把所有親情、友情、愛情與個人發現一次過放進去,到頭來只見到的是形式大於內容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