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打機英雄傳

  早前,香港國際電影節播放了一套講述軍訓式戒除網癮的紀錄片《發條網》(Web Junkie)。硬幣有兩面,當家長擔心子女沉迷網絡的時候,不妨聽聽孩子心底話,或許打機會是一條出路?我們先不去批評到底孩子有沒有能力養活自己,而是為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碰釘子,可能會有好的效果。就香港媒體報導,名校出身的王柏勤在四年前毅然離開香港,十九歲之齡一路向北,發展他的電子競技事業。孩子的決定,曾經讓母親擔心,如今他能夠月入十萬,並且成為國家電競比賽的教練,一切並不容易。

 
當家長一聽到孩子沉迷打機時,都會感到害怕。或許當《發條網》的家長發現打機是商機時,他們或許會鼓勵孩子幹這番事業。很多時候,家長著重的是眼前的利益,希望孩子有所成就,也希望可以炫耀,讓孩子走一條「正常」的路。月入十萬並不容易,有的是對遊戲的熱情,也有的是技巧與出走的勇氣。
                           

 
在紀錄片《Free to Play》裡面,來至不同國家的孩子為了一百萬獎金而聚首一堂。為了《DOTA2》,他們各有犧牲。來至新加坡的HYHY是個熱愛DOTA的玩家,DOTA為他帶來了女友,同時為他帶來了世俗的不認同。首先是家人的不支持,其次是荒廢了學業。為了國際比賽,他甚至放棄了校內的考試。在比賽前,他只想一往無前,搏到盡。誰會想到,他雖然輸掉了比賽,卻拿著剩餘的安慰獎獎金選擇進修。打機的事業是年少輕狂,有些孩子還是有所想法的。如今,他可以幹一番事業,離異的女友重回他的身邊,家人也倍感安慰。遊戲,反而是青春的助燃劑。紀錄片追隨了三個分散在世界不同角落的選手,除了新加坡選手外,還有烏克蘭與美國的選手,紀錄了他們在《DOTA2》的心路歷程。遊戲,成為了無硝煙的戰場,展現了別樣的「男人的浪漫」。


 
不論「遊戲」能否成為一項新興的工業,普遍人對「宅男」的印象挺負面的,家長的操心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在紀錄片裡的家長都對子女的「打機」行為都表示不認同,而當他們得到成就時才恍然大悟。當然,沒有多少人可以一下子成為英雄,但畢竟年輕人有的是不斷嘗試的勇氣,而不是逃避現實。國家體育總局把電子競技列為運動項目,在《Free to Play》裡就看到兩隊中國隊伍。其中以成軍十年的EHOME最為出名,甚至在遊戲界響噹噹,讓別的隊伍聞風喪膽。中國隊伍有如奧運選手般得到注視,你不能夠話這些孩子是輸家,只是他們的路與我們的不同。而透過紀錄片讓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他們,認識到打機並不是一件壞事,也讓觀眾看到「致青春」與成長的一課。

 
香港的王柏勤玩的不是《DOTA2》,而是《英雄聯盟》。透過網絡他被招攬到內地的戰隊之中,慢慢地把興趣發展成為事業。如今,他通過了「電子競技」得到了母親的認同,開創了自己的人生。而遊戲作為次文化,是需要有更多的理解,而不是一開始就誤解。至少,在此時此刻對於孩子來說「有打機就沒有世界末日」。與其驚慌,不如靜觀其變。多關注、多了解,而不是一開始就否定。其實孩子並不愚蠢,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認同,需要的是自我的認同,讓他們活得有尊嚴,他們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放下道德批評,任由其身發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