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靜是香港一位已出櫃的同志學人,除了著書寫文學外,還會拍片,可謂是個身份多元化的學人。要想到讀一本有關性別的書就想到游靜,《性/別光影:
香港電影中的性與性別文化研究》是一本二零零五年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的著書。書中由電影中的性別、性向談到性工作,相對是反映了過去一個世紀香港電影
的精神面貌。欣賞一個地方的電影不只是看看就罷,電影作為一種的藝術表現模式外還可以用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文本的結構、時代的轉變、更甚的是談到身份認同
的問題。縱然書中所闡述的電影,未及看盡,但仍可當是參考作用。
整本書都是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寫下的有關性別的文章,而交由電影評論學會收編。每篇文章都是有獨立性與重點,先從香港的第一位女性導演談到六、七十年代的電
影,再到比較熟悉的九十年代的一眾同志片。展示出香港電影是如何在不同的時間段產生什麼的效果。在香港電影比較多的男導演之時,女性導演即使到今天也比較
稀少,但女導演已有較多的空間表達她們的想法。比起最初的伍錦霞與唐書璇這個世代已經比較容易,從作者論方面談起,香港的男導演離不開的是拍武打片,而市
場上較忽略了女性的視角。作者起用兩位女導演的故事與事跡闡述陰性書寫,把女性帶進香港的電影歷程中。把她們從被忽略的一邊冒出頭來,先是認識女性導演如
何把心中的想法加進電影裡頭,也讓我們知道電影從來不只是滿足於一個單一的性別。女性導演的作品自有她們獨特的市場與想法,這方面不比男性差。而作者帶出
來是希望拉闊傳統理論對男性的論述,為女性出一口氣。
往後的內容則主要談到同性戀和身體政治的一環,作者選取六十年代的電影《遊戲人間》談到易服、若隱若現的同性戀傾向、又談到愛情不只是假於傳統的男性中心
主義。對於當時的社會電影為觀眾呈現出一個似是搞笑但其實是充滿禁忌的世界,「同性戀」三個字到現在依然是某種的社會禁忌,但對當時保守的觀眾未必明白,
他們或者明白的是有如「花木蘭」一般的認識。於是,這部電影有助我們認識有口難言的情緒,也讓我們認識到性別並非是一般所認知的二元對立,非男即女,非女
即男。而是性別中有男有女,就如現在在性身份上有換性人、也有易服的人士,在男同志的身上也有所謂的「扮裝皇后」、女同志身上也有「TOM
BOY」、「直同志」之類的稱呼。所以是構成了相當多變化的文化象徵,硬要把守舊的一套,專要一男一女的一套套在主人公的身上,從而產生對自我身份的捨棄
與擔憂。不同時候的電影都擔當著對當時社會的教化與要求,最終主角也要一嘗分離的滋味,較為寫實。且當時能出產這類的電影還算是給觀眾笑一笑,未必想到性
別的問題早已出現在自己的社區中。
同樣是易服癖在《東方不敗》與《金枝玉葉》裡就有不同的展示,林青霞並不如《遊戲人間》中的女角為了討好身邊的人而易服,反而她的易服是較為模糊的展現,
一方面導演在塑造角色的時候刻意處理她的愛情,她既可是女同性戀、更可以是異性戀、雙性戀,而且她也可以是男同性戀。情感上是模糊,同時沒有界定她的性別
應屬那一邊,只知道她既是男兒身,但又是女兒身。她是屬於什麼應由觀眾決定。《金枝玉葉》中的阿穎同樣是有同樣的情況,比如說她一方面與SAM有一段情,
而她與玫瑰也十分曖昧。所謂的同志不同志,當然要由觀眾定斷,但可肯定的是這些的電影告訴我們不需要太有道德的判斷,反而是讓我們想想性別的無限可能,阿
穎與SAM看似是男同性戀,但實質上是異性戀,在最後也告訴了我們愛一個人是不用分性別。從這兩部的港產片中,作者提醒觀眾要發掘觀賞的方法,從多面發現
不同的可能性,產生自主的創造。而這兩部電影相對沒有產生「恐同」的情意結,反而是用輕鬆的方法探求性別的多樣性。
既然講到有易服,就有講到同性戀的話題,一般來說同志電影的橋段均是離不開家人不接受,「恐同」、從攣變直,而作者則提到關錦鵬的《人在紐約》,講述地方
與性別的轉變,此外又舉例一些九十年代從「攣變直」、「直變攣」的電影,為現代社會對禁忌的問題增添了一重的討論空間與表達手法。即使拍攝者本身是不「恐
同」的,但基於要滿足主流觀眾刻意把故事寫成帶有諷刺、譏笑的手法,謀求得到觀眾的共鳴,於是某部份針對同性戀的字眼就從電影中來,但肯定的是導演有這樣
的處理也同時帶出了同志社群中的悲哀與不被社會接納。比如說,《基佬四十》中的林子祥就是其中一個失意的例子。
此外作者也有談到香港同志電影的定位與片種的問題,就同志電影來說香港的產量始終不高,除非是固有拍開同志片的導演,比如說是鍾德勝與雲翔,但在九十年代
的香港也始終比較少。同志電影也只得一定的數量,若問我們是否需要同志片,其實是需要的。皆因同志片是有助反映同志社群所面對的環境,比如說許鞍華所指的
《得閒炒飯》並非單以同志電影自居,反而是利用了女權、雙性戀探討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再者,外界對同志的認知停留在一定的層面上,同志電影有助帶出正面
與少歧視的作用。
書中的第二部份則談到了香港的性與性工作,就以今日當道的色情片為例,尺度明顯大膽,鏡頭也較為露骨。作者舉的例則集中在六十年代的軟性色情與《現代應召
女郎》身上,聚焦在社會如何考量性工作的地位與性工作者的身份等等。其中作者列舉了《愛奴》談到女同志的性工作者,也談到現代的性工作者與後殖民的關係,
資料相當的集中。
作為一本光影情書,游靜的資料的確可看一下,一方面有理論支撐,另一方面評論也到位,即使不同意或者是另有想法的都可以參考一下。電影不是單純的看過就
算,而是包含著人文、歷史、商業的元素,是相當複雜的構造物。而我們也可以從電影的文本中察看當中的細節,有助我們日常作批判與思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九十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大火是1996年佐敦的嘉利大廈五級火警,造成41死80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長沙灣消防局消防隊目廖熾雄誤墮電梯糟殉職。當時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猶以火海中的人形最為深刻,還有零星的市民為了生存採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跳樓奇蹟保命。往後,嘉利大...
-
《快餐店陰質事件》(Compliance)是一部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到人在特有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處理一些問題。或者觀眾會認為戲裡的情節是很荒唐,但世界那麼大,更荒謬的事仍有很多。當看過在影片分享網站上那些真實的新聞片段,更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的存在價...
-
2013 年有部名為《 Lovelace 》的傳記電影上映,講述著名色情女優 Linda Lovelace 傳奇的故事,在中學裡曾經被稱為了「聖潔小姐」搖身一變成為色情片的主角,在往後的日子更成為反色情運動的一員。 1972 年的《深喉》 (Deep Throat) 揭開...
-
寫這篇文章本意不是要貶低葉德嫻,她已是影后級人馬,就連在一部剝削女性的作品上也足見她的級數,她的演技不容質疑。而提葉德嫻就不得不提到她與劉德華的相遇,她曾經在訪問中就講到「生仔要生劉德華」,但其實她們年紀只是相差十三歲,沒可能生劉德華的。於是他們就上契了。 1985 年的《法外...
-
修復粵語片《彩色青春》(1966)應該是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得意之作,目前館方出版的修復電影影碟只有三部戲,而《彩色青春》的影碟在2015年推出並附有小書。自第一次修復後放映距今已經十年,其中在電影資料館15週年活動上放映了二次修復版本。相隔五年,《彩色青春》再次放映,一睹青春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