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放下批判與指責.與自殺者同行(上)—記日本紀錄片《命の番人》

  吳克儉說大學生自殺是因為沒有生涯規劃,但即使有生涯規劃也不一定如願以償,面對社會需要勇氣、有時候更需要運氣。所以起跑線、家底、窮爸爸與富爸爸就真的如TVB的一個節目所講「嬴在射精前」、「嬴在子宮裡」。過去一年香港發生不少學生自殺案轟動社會,當中也不乏高中生與大學生,很多時候他們自殺是一種控訴、學業壓力大、家庭壓力與朋輩因素。事實上如果問香港人有沒有想過自殺,的確會有不少人說有這個念頭。過去十年八載,社會上開始關心抑鬱症、大眾開始理解情緒病,但不知是什麼原因這個病愈來愈普遍。一方面是自身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外人施予的壓力,例如父母給子女的期許,也有社會對規範的態度。自殺,是每日的新聞題材,自殺需要勇氣、可是自殺的人死後卻會受到譴責與批判,甚至被埋怨。社會對自殺者的態度也只有苛責,稱「有勇氣自殺不如好好做人」,自殺死後的房屋又會成為兇宅影響周遭單位的樓價。不只是自殺,就連老人家、重病者想居家安享最後的日子也不多好。真的是生不如死,死後被鞭屍。對自殺者的態度需要有同理心,他們不需要被同情、而是理解。不需要假惺惺的態度、剎有介事般,而是需要聆聽。其實不只對自殺者,更是對所有人的態度,如何放下成見與外衣去欣賞、去接受。通過兩部電影讓我們去看兩個小故事,如何在命懸一線的路上幫助,不要說拯救,即使死亡也是一種選擇,去看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的修復與連接。



守門人.守護別人的生命  華人導演張僑勇曾憑《沿江而上》獲得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他的新作《天堂門前》(Gatekeeper)記錄了茂幸雄在日本福井縣的自殺聖地東尋坊勤退自殺者的事蹟。目前日本是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一日平均有七十宗個案,一年二萬五千人。東尋坊與著名的青木原樹海並列日本兩大自殺地點。不絕望的人就不會想到尋死,死也有其原因。首先要理解為何他們會想死,在03年還是警官的茂幸雄在巡邏期間遇上一對尋死的夫妻,當時成功勸退,但期後生意失敗的夫妻在尋求幫助未果下最終還是選擇輕生。這件事激發了往後退休後在當地成立NPO法人組織幫助有需要的人,觀察當地意圖尋死的人。那當然,人並不是萬能的,雖然有義工團但依然有人自殺,但起碼讓自殺者知道有人關心,也因為有別人的緣由,自殺者也會避忌一點未必會在人前有所行動。因為在日本人的骨子裡有一種不想勞煩到人的心態,他們會想到跳涯,實際原因也許是希望自己石沉大海。   茂幸雄在當地做巡警時就協助打撈屍體,退休後他在當地定居並與人合作開辦小食店。而這位小食店老闆很支持他的工作,皆因老闆小時候時父母都自殺了,不希望有其他人經歷創傷。他會觀察一些「可疑」的人,一有問題就會請他到小食店聊天。當中也有成功打消自殺念頭並成為朋友的例子,最主要是有些自殺者找不到人傾訴。而他也盡量滿足自殺者的需要,找出他們想死的原因提供協助。也許他是個多事的男人,但有時多事也不是壞事,影片開頭就有一名失業但得不到媽媽諒解的男人,因為茂幸雄做和事佬讓男子放下心頭大石。十多年來,他就幫助過五百多人。

   對於茂幸雄來說,這已經成為了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目前團隊有七十多人,他們會巡邏。這是民間自發的運動也激起了當地警方的關注,例如在崖上貼上警方的呼籲,希望自殺者在行動前想想家人。行動由一個人變成七十人的團隊,這就是同行。自殺並不是罪過,而是需要多點理解,施予與付出,讓有需要的人得到溫暖。在結尾出現一位青年人,茂幸雄看到他在崖上攀爬所以特別注視,但他因為害怕所以放棄尋死的念頭。只是在轉念之間。   回到香港,自殺問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學生自殺潮後社署的廣告只有賣慘,用生命鬥士去鼓勵生命的做法是很不智的。講到尾香港政府、NGO並沒有真正做到自殺者的同伴。在一些測試上那些什麼防止自殺會的電話根本打不通又或者汪明荃的聲音叫你等等,基本上自殺者打電話時就很緊急,又或者這類的工作欠缺了同理心。在醫院的姑娘向病者抱怨,工作變成了例行公事,一切在於態度。《天堂門前》的確是一部簡短又窩心的紀錄片,感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