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前蘇聯體育史#1】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著吧—《非凡夢之隊》與立陶宛的籃球與國族命脈

  正當香港就「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論調而引起爭議與話題時,關於國族、民族主義的問題成為了要思考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分離主義、為何現今香港的青年人會有「獨立」的思潮,香港人、中國香港人、中國人、華人?沒有人可以任意判斷你是什麼人,身份認同危機一直纏繞著香港人,從八十年代的中英談判、移民潮、回歸再到北京奧運、再到近年香港政治被內地干預、無形之手粗暴斷送香港青年的未來。香港青年之間就出現了自決派、獨立派、本土派,眾多的名稱一下子冒起。從前香港人會悼念六四,至今日冒起六四與我何干的言論。其實一個人認同自己是什麼人,別人是沒法子插手的,對於這一代青年人他們只不過想「命運自主」,畢竟世界是他們的。在奧運就出現了這樣的輿論,就是樂見中國隊失金牌,或者這些網民很幼稚但運動與政治的關係就是密不可分。至於站在什麼位置上看待,沒有分對與錯,也不需要向人交待。

  在世界杯亞洲區外圍賽,中國與香港分在同一個小組。記者問到特首梁振英會支持那一隊,而他竟然沒法子答出來。相對,財政司曾俊華在社交網站貼自己支持香港隊,到底生長在一個地方,如果有一點自尊的話為何連這樣的話題也要避忌。無論如何討厭政治,運動本身就是政治與抗爭的一部份。在今年的里約奧運與殘奧會上對俄羅斯運動員的禁賽與指控被指是西方的陰謀。運動是一個角力場所,表面上是運動,實際勝負卻是展示大國風範與表態。80年莫斯科奧運會多個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杯葛,84年到前蘇聯國家的杯葛,奈何84年卻成就了首屆參與奧運的中國,王義夫、郎平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每一屆奧運並不是只在乎體育競技有多優秀,而是對國際政治版圖與勢力就有新的解讀的機會。16年的奧運有難民隊意味歐洲政治的變遷、更有代表奧委會參賽的選手奪得金牌,每一個運動員的參賽都不容易。此外,那些為國家奪得首面獎牌的選手也為小國帶來了希望,比如是新加坡的約瑟林(游泳)、越南的王春榮(射擊)、科索沃的跆拳道選手。他們都成為了自身國家的驕傲,同樣是小國立陶宛只有三百萬人口,但在奧運就有三面銅牌獲得佳績。
                        
夢想的角落.意識形態與運動的結成
  「夢想的角落」是沉重的,對於立陶宛更是有一段黑暗的歲月。一個盛產籃球的小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奪得了兩屆歐洲籃球比賽冠軍。當地人平均身高有優勢,或者是過去有較為輝煌的成就籃球成為了他們的國球。在歐洲社會當中佔上高比例的籃球人口,而且當地政府積極投放資源在籃球上。亦有立陶宛的運動會有幸到美國NBA打球,這些球員得到高度評價與成為了當地人的標竿與希望。其中比較出名的運動員薩博尼斯以31歲高齡成為NBA波特蘭隊的新人,其實早在他青年時間就有機會出國,偏得不到前蘇聯的准許。及後,薩博尼斯在美國打了九季兼打進NBA的名人堂。在紀錄片《非凡夢之隊》(The Other Dream Team)中將立陶宛的歷史與籃球娓娓道來示範了一次「體育救國」,而真正令到立陶宛成為籃球強國是源於鄰國拉脫維亞的挑戰,比賽大敗,於是就開始想辦法爭勝。其中一個轉捩點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代表美國的魯賓回國,其後也留了在立陶宛出賽及當教練,在兩屆的歐錦賽中奪冠,奠下歷史。

  從體育看歷史,從歷史觀局勢。就是一次的勝利威震國家,家家户户開始釘起籃板,在考納斯這個地方更建成了歐洲第一座因應籃球比賽而生的體育館。電影最主要是以四名代表立陶宛打奧運的前運動員,以古到今帶出過去與現在的境況,從過去的禁閉到現在的青年人可以出國打球,可以讓世人認識他們。這部紀錄片不僅是有故事更帶出人文精神與反抗,當地人一代一代就是盼望自由,而籃球對於他們也不止運動而是代表自由的象徵。

 黑暗歲月.走向光輝歲月           
  二戰期間,立陶宛不幸被前蘇聯吞併。老老少少分別被放逐到西伯利亞,骨肉分離,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完整。在黑暗歲月裡他們受著蘇聯人的虐待、吞聲忍氣、從三十年代之前一直就處於獨立狀態下的國家,一下子被殖民多於五十年之久。事實上現在俄羅斯的野心也不少,先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並企圖吞併整個烏克蘭。雖然共產主義的鴻流已經散去,但國際局勢也不如想像中明朗,歐洲的西班牙加泰地區、英國的蘇格蘭蘊釀獨立的聲音。世界潮流與局勢只要一個國家點燃起種子就會有所擴散,諸如阿拉伯之春就足以讓埃及的政權倒下。而事實上四十年代共產主義的風正起,現今的東歐國家根本無法獨善其身,保護自己。到了六十年代蘇聯眼見東歐國家的反抗而提倡「布里茲涅夫主義」,要求武力介入東歐國家,並要他們追隨「莫斯科」中央的意思,影響東歐的意識形態。不過當中也有反抗意志的青年人存在, 因為一個捷克大學生的自焚抗議蘇聯入侵斯洛伐克。從布拉格之春到八九的天鵝絨革命,迫使蘇共倒台。

 再看看,雖然蘇聯吞併了立陶宛也不代表他們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家族的歷史、冤屈,國家的恥辱他們通通記在心,不忘自己是立陶宛人,不希望自己被稱呼為「蘇聯人」。在這段黑暗時期裡,籃球成為當地人的精神支柱,在紀錄片的其中一名受訪者稱籃球讓他們保留了人性。二戰後,立陶宛的籃球有民族主義的意味,在八十年代蘇聯辦國內聯賽,而立陶宛就成為了地方勢力作對抗,當中出現了四個出色的運動員,他們由八十年代就被加入為蘇聯國家隊,接受舉國體制的訓練。當中包括薩博尼斯,在他們的內心雖然不認同自己是蘇聯人,但看到隊裡有其他立陶宛人是心照不宣的。在國內聯賽的對抗中,傳統勁旅莫斯科中央陸軍就有如官方的立場,在比賽之前官方會命令球員比賽並不能輸,是為政治而戰。而立陶宛人明知這一仗是為捍衛尊嚴而戰,也是不能輸。情況就好像現在西班牙足球聯賽巴塞隆那與皇家馬德里的民族對決,相當受到注視。場內場外都充滿火藥味,而立陶宛在其中就取得連勝紀錄。在前蘇聯國家隊期間,他們出國比賽就必定會受到KGB的監視,在貧乏的蘇聯講求配給與人民公社,他們每每出國就感覺走進大世界,特別是去到別國的超市看到整架的食物、無盡的肉類。在國內他們成為人民生活的標竿,得到國民的重視,雖然他們骨子裡很討厭蘇聯但極權政府會強迫他們說不想說的話,用他們的家人作為威脅。在生存與生活之間就只有妥協。

  1988,立陶宛四位運動員代表前蘇聯嬴得漢城奧運會金牌。八十年代,亞洲的學運連連,緬甸、中國、甚至八十年代初韓國光洲事件的大屠殺相互的影響,共產主義走向末路,間接也影響到後來蘇聯的分裂與鐵幕的落幕。韓國的奧運某程度是在血與淚築成的,至少八八年的奧運是引證了蘇聯的解體。1985年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的元首,提出國內民主化,減少對東歐地區的干預。一石捲起千重浪,東歐在八九年開始發生劇變紛紛揭起獨立的聲音。立陶宛這個小國也在其中,奈何蘇聯不承認立陶宛的獨立,九一年以武裝介入,有過百死傷。最終蘇聯自知大去之期不遠矣,最終宣佈立陶宛獨立。被共產黨統治了接近五十年,終於回到獨立時期,及後在04年加入歐盟。

 夢幻.與夢之隊對決
每到奧運各國就會注視美國的籃球隊有那些球星,相對一六年在外間眼中認為是失色,美國男籃雖然有統治力,但也不是絕對的。其中對法國的比賽就只是以3分之差擊敗對手,能夠迫使美國出「夢幻隊」就多得前蘇聯的球員了。1988年由美國大學生組建的隊伍在半決賽輸給前蘇聯出局,傳統籃球強國美國是世界霸主怎會「認輸」?在八十年代震撼世界的比賽難免是美蘇之間的對決,從冷戰時期的「星球大戰」、「核彈頭」然後到體育,至今仍留下這種勢力的對決。金牌與銅牌之間,問立陶宛人最愛什麼,一定是以獨立國家身份而獲得的銅牌。那是一面實實在在的獎牌。91年立國後資源也無多,猶幸在蘇聯彌留之際其中一位運動員有幸到美國NBA的殿堂,立陶宛要打奧運、他們的籃球夢得到一隊美國樂隊的協助與廣傳,成功參與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會。對他們來說比賽猶如是天堂與地獄,對美國的比賽雖然是輸了但得到對手的識英雄重英雄,是夢幻的對決。但銅牌戰卻遇上了由前蘇聯十一個國家與俄羅斯合併為一隊的「獨聯體」,絕對是生死之戰,比賽的比分拉得近,最終險勝。而他們在頒獎台上的隊服並不是正規的服飾,只是印有樂隊色彩、迷幻的服飾,即使裝扮很奇特但卻成就了他們的奧運歷史與夢。

即使有多不認識籃球,都一定會聽過芝加哥公牛的米高佐敦,他也是九二年奧運的夢幻一員。目前美國男籃與女籃在FIBA的排行榜有1000分滿分,長居第一位。然而夢幻隊也有敗陣的一天,在04年的雅典奧運奪得銅牌。相對美國女籃國際賽連勝四十九場,奧運六連霸。比夢幻隊更加夢幻。目前世界的男籃都多了機會在NBA發展,中國先後出現過易建聯與姚明、更何況歐洲男籃有實力與高度。如今立陶宛成為歐洲男籃的重地,昔日的運動員成為教練,諷刺的是昔日痛恨蘇聯的球員如今在俄羅斯執教男籃。時移勢易,恨仇用金錢代替。事實上立陶宛小國寡民,只有籃球才可闖出一片天,起碼叫做有一技之長。又或者可以出國打工也是代表選擇的自由。東歐國家也有對抗蘇聯的歷史,一步一驚心,現在看來對香港也有一定的啟示。到底運動員是如何去想像香港的定位?為何有運動員替建制派人士拉票會惹來咒罵,在今日香港政治無處不在,對立的中港關係,香港人的夢想?足球港隊代表葉鴻輝在對陣中國的球賽中揚言「即使我嬴不到也要阻止他們出線」一言引起對罵,既是對比賽精神的宣示更蒙上了中港間的矛盾,是誰發出歧視的海報在先?有些事情即使無法推翻,也偏不能忘記。香港人的身份一直在心中,有些東西必須要記下來。因為我們要有尊嚴。

 立陶宛人在紀錄片裡教曉了我們要活得有尊嚴,就是這樣簡單。

世界.民族與全球化

  奧運絕對是全球化有關,曾幾何時南北韓以統一旗的身份手牽手亮相,在鐵幕下南北韓運動員相互的合照。運動讓國與國之間暫時放下緊張的氣氛,但運動某程度上是政治的宣示。中國運動員忘記感謝國家被報章批評,北韓運動員得不到金牌要對國家說抱歉。九二年的奧運讓東西德合併,圍牆倒下,國家重新出發伸手友誼之手。新興的國家亮相,見證歷史、時代的新一頁。百年難得一遇。目前世界紛紛擾擾,歐洲局勢不穩,四年後的東京奧運會見到新國家?新的民族?電影談的其實就是一種普世價值、民族自決、需要堅定的去追尋、去確認。這不單是與立陶宛有關的電影,只是帶出了東歐與世界的局面,認識歷史的確很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