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奇蹟》中的兩位主角都是相當熟悉的演員,單看陣容已經是進電影院的一大原因。平心而論,這並不是什麼巨作,要認清的事實是煽情、令人感動的電影並不是一部好電影。在電影裡的確有些鏡頭是感動到人,親人歷經災難一家團圓,在災難期間是決心與思念帶領著一家人的前進,你可以說是「愛」感動了上天,也可以說大難不死都是幸運之神的眷顧。二零零四年的南亞海嘯摧毀了居民的家園,破壞了旅遊勝地的設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災難面前,人性光輝的彰顯,大大小小都是值得記錄的東西。當看著電影,看著那些人性的表現,怎會不令人動容。描寫災難的電影一不是英雄式,就是以溫情來取勝。對於溫情電影,筆者大致已沒有免疫能力,淚水因那些骨肉團聚與彼此的支持而被感動,這部電影可謂令人的淚腺十分發達。
南亞海嘯期間的死難者高達二十三萬,其中有某部份是來至世界各地、五湖四海,其中惹中垢病的是香港一對拿取綜援的夫婦,災難中雖然平安無事,但被發現拿社會補助金去旅行,引來群眾的聲討。而戲中選取的家庭,由片頭就開始強調他們是真實存在的,電影劇組改編了他們小人物的故事,就這樣搬上了銀幕,拍成了《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打開電影台,看著電影的預告,不知是什麼原因被當中的片段感動,或者是我們都有個家,都有親愛的家人。一家人的心緊扣在一起,當一方有難之時,自不免會擔心、會牽掛。戲裡的這家人與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只是放假去旅行,豈料遇上一連串的事件。當在潮湧的洪水裡,媽媽MARIA(NAOMI WATTS飾)叫著大兒子LUCAS,場面相當的刺激,心裡多希望二人快點相遇,雙手快點握在一起。在片中有些情節看起來並不太合理,比如說兒子的反應,一家團聚的情節鋪排等等都說得比較的牽強,是電影的一大敗北之處。
奈何電影除了「海嘯」是特技外,均堅持用上真實的場景與人物。比如說醫院,而經歷過災難的真實人員也加入劇組飾演臨時演員,不知道有沒有喚起他們沉重的記憶,還是傷口早已撫平,只為劇組增添一份真實感。不知道那些倖存者再回首是什麼心態,但可以肯定的是生命需要向前看。在醫院的一幕,MARIA試圖與睡在身旁的女孩談天,在手術室之前女孩說的一番話反給了她一份生存的勇氣。在絕望、垂死之際,生命是有希望的。正好就對比了在災區她與LUCAS拯救了DANIEL一樣,是生的希望。大兒子在事件上也收起了他的冷漠,起初他不願拯救小孩,漸漸地在事件上藉著母親的鼓勵看到他的變化。
認識的,不認識的都一樣有期望,就是要找到家人。但在災難中也有自私自利的人,即使是借一個電話也諸多的推搪。電影大致上是分了兩個部份描述一家人分離的狀況。第一個部份是寫母親與大兒子流落的經歷,比如是得到當地人無私的協助,及時把母親送院。然後有接下來在醫院與孤兒院的經歷,他看到一路上的狼藉,人的迷茫與無助。第二部份是父親與兩個子女的一塊,災民彼此間找索各自的親人,互相的協助與鼓勵,彼此的照顧,又是另一番的光景。母愛與父愛的部份互相的輝映,女人對兒子的關心是濃情的、是細膩的、是溫柔的。男人的愛是從眼神裡出發的,是堅定且充分勇氣的。
雖有人性光輝的照耀,電影在即將來臨的奧斯卡呼聲也甚大。個人認為,女主角的演出和付出值得得到任何的獎項,對她來說也是一個突破。從平常在電影裡斯斯文文的形象再到這一次要破相,對美女來說可謂是重大的突破,對於觀眾來說看著她的身體更是心靈上的傷害。而男主角沉實的演技,演活了慈父的角色,很是不錯。反而不可忽視的是飾演大兒子的年青演員,他早已在行業奪得小童星獎,先聲奪人,在未來的影壇裡或者會青出於藍。電影值唔值得得到奧斯卡就不是我們來決定,但在最佳影片的角逐在水平上說實話支持的理據有所欠缺。整體電影的編排難免是俗套,靠的也只是靠溫情與煽情感染觀眾。憑著戲中人的演出,且看奧斯卡會否把電影從「不可能」化為「可能」吧。
文/Doroth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過去30日人氣文章
-
九十年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大火是1996年佐敦的嘉利大廈五級火警,造成41死80傷,是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長沙灣消防局消防隊目廖熾雄誤墮電梯糟殉職。當時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猶以火海中的人形最為深刻,還有零星的市民為了生存採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跳樓奇蹟保命。往後,嘉利大...
-
《快餐店陰質事件》(Compliance)是一部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從中可以看到人在特有的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與處理一些問題。或者觀眾會認為戲裡的情節是很荒唐,但世界那麼大,更荒謬的事仍有很多。當看過在影片分享網站上那些真實的新聞片段,更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的存在價...
-
2013 年有部名為《 Lovelace 》的傳記電影上映,講述著名色情女優 Linda Lovelace 傳奇的故事,在中學裡曾經被稱為了「聖潔小姐」搖身一變成為色情片的主角,在往後的日子更成為反色情運動的一員。 1972 年的《深喉》 (Deep Throat) 揭開...
-
寫這篇文章本意不是要貶低葉德嫻,她已是影后級人馬,就連在一部剝削女性的作品上也足見她的級數,她的演技不容質疑。而提葉德嫻就不得不提到她與劉德華的相遇,她曾經在訪問中就講到「生仔要生劉德華」,但其實她們年紀只是相差十三歲,沒可能生劉德華的。於是他們就上契了。 1985 年的《法外...
-
修復粵語片《彩色青春》(1966)應該是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得意之作,目前館方出版的修復電影影碟只有三部戲,而《彩色青春》的影碟在2015年推出並附有小書。自第一次修復後放映距今已經十年,其中在電影資料館15週年活動上放映了二次修復版本。相隔五年,《彩色青春》再次放映,一睹青春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