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人間的修羅場.《暗色天堂》對人性、對信仰的批判


《暗色天堂》(2016)是一部具有話題性的作品,過去香港圍繞宗教議題的作品為數不多,即使計算上福音電影也寥寥可數。小時候看過古天樂主演的《邪教檔案之末日風暴》除了是查案外還是一部情色片。大概十多年前香港的基督教圈子就曾經出現過「雙氧水」教會,即使同是基督教也有「異端」之說。而在《暗色天堂》中的教會雖談不上是異端,但絕對反映出現代教會的保守與虛偽。基督教是目前香港最多人信仰的宗教,要認識基督教並不困難,教會在香港各區遍地開花,問題在於是在於什麼的派別。什麼「開放派」、「保守派」、「靈恩派」、禮賢會、播道會、浸信會、循道衛理等等都有不同的主張,同是基督教在釋經方面、在取態方面可以是兩個世界,即使是教徒也難以認清分辨清楚,更何況非教徒,即使是這樣複雜,《暗色天堂》也帶出了對信仰的迷思與宗教人士面對權力、面對利益、道德審判的方面。

                       
   電影改篇至莊梅岩編劇的舞台劇《法吻》,無論是原作者還是編導集於一身的袁劍偉都不是基督徒,但大部份香港人在成長階段也較容易接觸《聖經》、接觸到信仰,特別是教會學校是香港的主流。自不然認識部份《聖經》故事、經文,例如是《箴言 9章10節》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出到社會投身或者上過教會的確遇過荒謬的人,例如叫你拍拖時不能親嘴、更何況是婚前性行為呢,兩個人拍拖只可限於拖手。又聽過去娛樂場所會有邪靈之說,基督教不容許有「New age」之說。有很多基督徒都要求別人成為他們,他們盲目反對同性戀、反對所謂主流的東西(例如是搖滾樂)。本來每個人信什麼都是自由,但有些教徒令人心生厭惡也是社會上的浮世繪。所以《暗色天堂》對於教徒的解讀未免是一部「敵基督」的電影。如果要談到批判宗教的電影,國外的始終是吃香與比較純正的主要談到「神學」,羅馬利亞的《Beyond the Hill》(2012)就是一部批判東正教的「女同志電影」,在一座修道院裡一個女孩被認為是魔鬼附體而被釘死的故事,然而她只不過是太愛另一位女生,想佔有她、想帶走她。東歐的「宗教電影」對神學的狂熱在亞洲人來說是難以明白當中的語境,但仍然是值得一看的。

神父.牧師不神聖,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暗色天堂》就沒有談到複雜的神學,而是寫出一個似幻似虛的愛情故事。又或者是一個姣婆遇著脂粉客,反而因愛成恨的故事。一件看似無關痛癢的事情將兩個人分開,成為仇敵。一個吻,一句說話從此相見如同陌路人,改變了兩個人的人生。在《暗色天堂》之前,香港已經有接近二十年沒有出過這種與宗教倫理有關的電影。上一部同樣是探討「罪與罰」的宗教電影是1997年由趙祟基執導的《最後判決》,是銀河映像鮮有題材的作品。提到《最後判決》最主要是兩部戲的男主角都是被女人誣告的,劉青雲演的神父一生都追隨上帝、守誡命,但他畢竟也是人,也有感情對女生動情。而女生求愛不遂將他告上法庭,作為神父的他頓時身敗名裂。無論他有沒有強姦此女生,世人對他的目光都已經定罪了,不到他有沒有解釋。李若彤演的律師盡力幫他辯護,但法律還是沒有一個公平的裁決,一聲「有罪」就足以令他永不翻身。他開始質疑主,主在這刻沒法守護他。縱然在最後上訴得直,但在精神層面上再也回不去主內的世界。信任一破壞了就沒法回頭,說《暗色天堂》與《最後判決》相似就在於這一點。無論男性對女性幹了什麼都是被假定「犯罪」的,同樣偏頗女性的風化性侵的法庭戲可以參考楊采妮執導的《聖誕玫瑰》。一個女人只要一句說話,一個行動就可以毀掉男人的一生。而這三部電影的共通點是這些女人都是因愛成恨,都對於男人的誤會,由此可見女人說實話是恐怖的東西。

  神父會犯錯,牧師也會犯錯。他們都避不開情慾,《最後判決》裡的劉青雲錯了一次,而《暗色天堂》的Marco(張學友飾)就更加複雜。通過旁觀者的暗示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多情種」,女生會對著他爭著投懷送抱。也許他是社會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吧,而他身為牧師不只一次與教友發生感情關係。穿上牧師服就裝正經,脫下就是普通人無疑。或許會說牧師也是人也會有生理反應,但他的行為或多或少是雙面人,口講一套,心裡一套。教會一套,公司一套。在感情的領域上超越了教友與女友的關係,引人誤會。在電影裡他與前女友的關係雖然是留白了,但大致上是個怎樣的人不難想像。當出現Michelle (林嘉欣飾)這種楚楚可憐,對自己一步一步靠近的人自然有想像空間,形造了這兩個人之間的曖昧。曖昧令人甜蜜,曖昧產生誤會,從而關係破裂。想不到五年後的會面,大家各走極端提起前塵往事,過去的是愛?是上帝的試探?誰是誰非?其實不再是重點,重點是眼前呈現的是修羅場。從頭至尾都是他們帶上過去的情感角力,Michelle一副神人的面口說要憐憫杜牧師,而杜牧師只想要一個愛與不愛的答案。事實上他對待Michelle的態度就像是斯文敗類,在車上的一幕就道出他對女性的態度,完全與牧師身份要平等要尊重並不一樣。

祟拜權力的女生
  電影裡沒有聖人,牧師與Michelle都是雙面人,徘徊在道德與情愛的界線之中,為對方帶來傷害。與《最後判決》裡的愛人與愛神之間的爭論不同,牧師的愛神也只是講講道、讀讀聖經,都是比較表面的人。《最後判決》的愛神是劉青雲決定不還俗而選擇神而神沒有選擇他。Michelle也不是愛神的,她只不過是借教會作渠道而認識男生,這個角色過去的黑歷史就反映出她是祟拜權力與年長的男士。法庭的場景是電影版才有的情節,也是讓觀眾看到女主角謊話連篇。而現代的法庭在風化罪的裁決沒法做到兩性平等。


 在影片裡經過多年女主角還在充當受害者的角色,到底她在裝什麼?而男主角依然說教,雖然他稱不上衣冠禽獸,他只是犯上了所有男人會犯的病。利用宗教去掩飾自我,利用宗教去獲取社會價值與人的信任。說《暗色天堂》是真實的確沒有說錯,現代教會就是如此腐化。例如教會口說叫人十一奉獻,但知名的大教會會炒賣投機,又例如人人平等卻歧視同性戀,舉辦遊行與打壓性小眾。在戲裡的教會就挺諷刺,教友私下亂搞男女關係,儘管牧師勸導但仍然阻止不了教友離婚的事實。本身牧師也其身不正讓人有誤會的空間,更何況是俗世的人,即使有信仰也不代表是完人,是聖人。

  電影展示了殘酷的人性,杜牧師就像是獵食者願者上釣,而Michelle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迷戀眼前迷人的男人。偏偏事與願違,也許這部電影的爭議點的確很雞毛蒜皮,但往往就是一句話就是故事的核心。丹麥電影《誣網》(The Hunt)就是因孩子的一句戲言而令到男主角在社會身敗名裂。事實上《暗色天堂》這兩個成年人也很無謂,但其實有時人的自尊心一雄起就會有無謂的事情。沒有誰比誰更高尚,或者在人性面前他們都渴求得到答案,但最後什麼也沒有,只剩下空虛。對話是無意義的,真理就真的只有上天知道。

  《暗色天堂》雖然不算是什麼的巨作,對白甚至有點外露。而為何張學友仍然得不到影帝,看過後就會明白他的生硬,也許角色實在太過複雜,內心的邪惡也太難演繹。雖然不是最好的作品,但電影帶出宗教人士塑造的虛偽與批判,在香港電影是個難得的題材,起碼有嘗試。而且林嘉欣演的角色類近心理變態,這次繼《男人四十》譜出師生戀後來一個人神戀,對喜歡林嘉欣的觀眾絕對是喜訊,即使電影再出問題也足以彌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