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想愛就愛》看泰國女同志電影「越難越愛」


  一直以來男同志電影佔據同志電影的主流,主要原因不明。也許男性是比女性主流,再者電影圈男性比女性為多?有一個原因可以猜想的是男人寫女人可能會被認為是「抽水」或者是對女性意淫吧,也有一個原因是男性未必太摸通女人心?與其是這樣倒不如拍男人的故事,在亞洲的同志電影創作者當中就有自身是同志的導演,比如韓國的金趙光秀、李宋喜日、香港的雲翔、鍾德勝、洪榮杰、內地的范坡坡,全都是出櫃的同志。拍女同志電影是很模糊的概念,在13年的康城影展Abdellatif Kechiche改編法國繪本拍成《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就惹來同志原作者的批評,認為他不尊重女同志,無限放大性愛的獵奇。所以在男女的視野上從來也是不公平的。就連「直人」拍同志電影也得到批評而不是讚賞就知,這幾年特別多同志電影出世,但又有多少是帶著一個無垢的心去拍攝,創作者的目的是為了引起話題還是真正擁抱同志社群,這就要看觀眾的理解。比較近的例子是《丹麥女孩》讓跨性別人士看得不安,認為創作者並沒有給予尊重空間,只在於暴露身體。

  在東亞社會,香港的同志電影算得上比較的開放。至少我們沒有拒絕王家衛的《春光乍洩》(1997)還成為香港的經典。隨著同性戀非刑事化,在九十年代就開始有以同性戀為題材的作品,雖然大多數主角在最後都忽然變直。而講到在亞洲同志片發展得最快,簡直是神速的國度非泰國莫屬。自《暹羅之戀》(2007)的成功後泰國的同性戀電影在短短不足十年間大爆發,過去香港/華人觀眾認識的泰國電影一般只停留在《人妖打排球》、泰拳與鬼片,而現在多了機會與影展接觸泰國的純愛、小清新的同志電影。而泰國電影平均年產量只有40-50部與香港相約,而鬼片依然佔一大半,在2015年據統計泰國就出產了十部與同志題材相關的電影。且更派出《戀戀棋盤》出戰最多同志電影參與奧斯卡外語片的角逐,足見其重視程度。雖然是多同志電影,但依然是男性主導,女同志作品不及其十分一。                         

  《想愛就愛》(Yes or No)(2010)才是泰國名義上第一部的女同志電影。當年電影兩位主角TinaAOM在香港出席同志影展吸引大批粉絲,男男女女都拜在石柳裙下。兩位主角的顏值固然是亮點,AOM演的Pie清純可愛、Kim的帥氣成為一對同志理想中的情侶。一下子《想愛就愛》吸了不少中國粉絲與亞洲粉絲,於是先後有了兩部續集《Yes or no2(2012)與《Yes or No 2.5(2015)。這類愛情系列再拍下去只會愈來愈糟,多年來成功的「愛情系列」只有「Before」三部曲得以延續下去。香港的杜琪峰拍《單身男女》,結果到第二集關係只會更亂。愛情故事離不開相遇à談情à有問題耍脾氣à分手/結婚。而像「Before」系列的愛情故事聚焦的是一對戀人經歷十年相遇à重逢à婚姻的問題à從而明白相處的意義。對某些人來說《Before Midnight》實在太殘酷,一對曾經愛過的戀人喋喋不休講大道理,還吵了幾場交或諷刺對方。又或者這已經不是「愛情電影」而是融入了生活之中。愛情片是催情藥,是給相愛的戀人一起看、情到濃時拖拖手或者擁吻的,也是給單身、孤獨的人憧憬與幻想的。《想愛就愛》只有第一集在大學裡的相遇與相處做到這一點。

 KimPie的相遇是從宿舍開始,同一屋簷下起初女性化的Pie抗拒中性打扮的Kim,典型冤家成戀人,掙扎是否開始/合理化的故事。這些年泰國主打純情小清新,採用新人兼青年的校園故事自然吸引人,所以在她們的日常生活都是打打鬧鬧。《Yes or No》的命題就是是否要接受這一份愛,那當然結果不用寫出來也容易猜到。其實劇本挺平庸的,最大的發揮是兩位主角的火花,愛情故事大多數都是老土而公式化,偏偏引人喜歡的除了主角的顏值外就是有什麼笑話、有什麼情懷。而校園、暗戀、明戀的故事就正中下懷。二人排除萬難,在愛情面前只需要說Yes 或者No。在第一集裡就看到主角Pie的恐懼與抗拒,但通過認識消除了疑慮,而Kim也有一個接受她開通的爸爸。而拍攝《Yes or No》頭兩集的都是女性導演兼拍過泰國版電視劇《浪漫滿屋》(2014),延續她的小清新與幽默風格。

  到了第二集與一般有續集的愛情電影一樣都有「套路」,一對戀人分隔兩地遇上考驗。原班人馬再次啟動,第三者/第四者相繼出現,愛情不到一年就出現「一年之癢」,到底情為何物?這種故事拍下去也不再特別,第一集甜蜜的回憶變成虐心,只是一年就可以思想上出軌。三個女人一個墟,三個女人一個戰場,但翻開看這是「爭仔」的戰場。Kim愛上了Yam,但她不得不選擇回到最初那個人身邊,於是Kim Pie再次成為影迷心中的伴侶。到底什麼叫相信愛情?就如看了十部葉念琛的愛情片一樣,他叫你信就是信了。最起碼這一季還看到這對銀幕情侶始終是在一起,在一起是何其重要,浪子回頭金不換。

  然而,第三集改了一個叫《Yes or no2.5》的名字。2.5是什麼意思?未完?還是四捨五入?這一集說起來是最差的,什麼叫越難越愛,世事變改,人事也改。再不是上兩集的導演,也沒有了Pie。而Kim改了另一個名字Wine開展新的故事,可是那種純情、小清新的互動變成了愚弄與讓愛。Wine的同居密友Pii可憐她而讓出暗戀的Fah,而Wine重遇舊愛Pim,舊愛結婚了,新郎不是我。而Pim掙扎自己的性取向,一方面又想取悅父母、抗拒同性戀,結果她做了一件事就是逃婚。另一邊糾結在PiiWine感情的Fah就天真得多沒有性取向的掙扎,進取得多,真正的想愛就愛。而這一集一開頭就出現WinePii同床的鏡頭,差點以為她們就是一對,真是親密。
其實TT戀又有什麼所謂?

  Yes or No》拍了三集也離不開對女同志的刻版印象,就是「一男」與「一女」,可以用Straight-acting來形容。亞洲人對同志,無論男女都會有這種印象與標籤,而忽略人的可能性。但有這樣的標籤會令觀眾容易分辨,因為多數人只會當愛情片多於同志片去看,所以男女的分類還是受落得多。在第三集開頭WinePii的行為像極一對情侶,可是在外型上卻「撞」了。Wine是典型做主動的鐵T,外表與行為似男性所以女性都直接把她當是男生了。比較喜歡Pii,在打扮上中性一點但形象百變,是為這一集的亮點。三集的命題都是集中在是否應該去愛的問題上,Pim搞了一場大龍鳳終於知自己最愛是誰。可是這是逃婚,對於一個女生來說未想清楚就答應婚事真是兒戲極了。 在第三集失去了頭兩集的活力,而是賣弄苦情,失去對愛情的憧憬,只有「憐憫」、尋醉在回憶裡不能自拔,Fah先暗戀Pii,後Pii讓愛給WineWineFah又短暫地開始過,再回到Pii的身邊,真是發狂的劇情,並不是君子所為。


  雖然如此三集的主角Tina Jittaleela的演出雖然談不上有演技,但第一部電影就風靡華人地方也是有影響力的。亞洲的女同志電影十分的罕有,香港幾乎是十年一部,自03年的《蝴蝶》後也沒有女同志題材的港產電影,整個亞洲地區說得出著名的女同志電影不出十部。所以泰國的《Yes or No》有不錯的反應也證明了渴市的情況,奈何越拍越爛,同志題材不一定困在青春電影裡、也可以有其他的發揮,接下就期待泰國在未來如何再造銀幕情侶給廣大同志仰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