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天堂三部曲之信》:狂熱的信



尋找天堂的第二部曲是整套《天堂三部曲》中最壓抑與發人深省的一部作品。西方的信仰多是強調「天堂」的概念,相信天國的父親會看顧大地上的人,相信人死後要到天家接受天國的審判,爭取更多的福份。於是傳教就成為了衡量天國福份的一步,教徒必須要接受傳教的使命,才能稱為是合資格的使徒。尤里塞德說他希望藉著這系列的電影反思宗教所帶來的問題,探討宗教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也希望反映給他國家的人看。

  
   在《愛》中,他展示了一個狂熱的人間天堂,陽光與海灘,性慾與愛氾濫。而《信》的主角則是上一集TERESA的妹妹ANNA。整部電影或許給人的感覺是「敵基督」的,無疑在意大利威尼斯影展時電影也是受爭議的。這次在香港看的是亞洲首映,基於文化背景的大不同,相信不會有人群起聲討導演。經常都說的是電影要有顛覆的勇氣,帶出有別一般的價值觀,而不是隨波逐流的,需要帶領觀眾到別的層次,而不是平鋪直叙,小學生交功課式的。於是,當看過三部《天堂》,自然明白這全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拋開人是否的寂寞,三部作品最主要帶出的是「無能愛」的概念。
  
   在影片中的ANNA經常到各家各處拍門向別人傳教,她認為聖母會幫助他們找到平安,她遵循上帝的誡命,歌頌他的愛。但當她再遇到她的丈夫,她的愛就產生了動搖,也即是教徒所謂的「試探」。作為一個離教者,對這類作品特別的鍾愛,特別是在信仰裡頭實在有太多不可思義的規矩,是脫離現實的。但筆者並不希望用「敵視」的眼光看待這部電影,同時也不想抵譭宗教的價值。因此,把重點放在對「愛」的層面上。
  
   主人公ANNA為什麼踏上宗教的路,這一點無從考究,一個人總有他的自由意志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認識過一些教徒,他們也像ANNA一樣遵守上帝的誡命,因此對宗教描寫的這一方面來看,其實沒有什麼好值得批評的。特別是每個人皆有他自身的價值觀,但務求互相尊重。而片中反而著重的是當宗教就像死不斷氣的跟著你,直到別人反感之時,才明白自己是做錯了。ANNA既是一個宗教狂熱者,也是愛情至上的。從某方面來看,是她、丈夫與神的爭奪戰,從另一方面的視角,可以解讀為她心靈空虛、寂寞,所以尋求宗教的慰藉。
  
   戲裡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張力,裡面包含了ANNA對丈夫的愛、對上帝的愛的描寫,而戲中其中有一點可以留意的是當兩個不同宗教的人聚在一起的時候,能否和平的相處。結果這一種和諧的方式並不存在,戲裡帶出了這種的仇視、彼此的不理解。到底「信仰」是怎樣的一回事,上帝的天堂又是否真的和諧包容,有一些答案需要留待給觀眾。或者看後會有觀眾感到不安,又或者對無神論者來說是樂事。但當看過《愛》之後,在原本較為狂野、幽默的氣氛之後再直接看這部就彷似下了地獄一樣。電影的冰冷、兩個人仇視但又愛對方的複雜感情、挑戰宗教的鏡頭,一下一下的刺進了觀眾的心。 

  
   在房間裡,兩夫妻鬥智鬥力只為捍衛自己的神,聖經裡寫了這樣的一句「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影片不是旨在要黑某個宗教,只是帶出如果是真愛的話,必然可以排除這些人為的萬難。而在整個系列裡頭,無論在鏡頭還是電影的手法都是一絕的。靜止的鏡頭紀錄了房間裡的衝突,它是如常的,它是與我們如此接近的。而把信仰放在《天堂》系列中是最好的回應,電影較為嚴肅,也展開了宗教的另一個面向與帶出批判。
  
   至於演員方面Maria Hofstätter幾乎是尤里塞德的御用演員,這一部充份展示出她的演技。而有一些鏡頭、鞭打自己的身體都是很震撼的畫面。電影呈現了陰暗的一面,希望與絕望之間的角力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電影也試圖把宗教與人生的問題帶回給觀眾,好讓觀眾自行定奪。在三部曲的觀影裡,是缺一不可,或者這就是導演的心思,天堂旅程,得來不易,更顯出了人的複雜性與為何要存在的意義。
  
  文/Doroth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