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中產青年落難記--《畢業生》(The graduate)

適逢《畢業生》(1967)導演Mike Nichols逝世剛巧一年,就看一看這部經典作品。基本上電影最著名的一定是Simon & Garfunkel的民歌,先聲奪人。六十年代正好是歐西民歌最蓬勃的時期,有了Peter ,Paul &Mary,The Brothers Four,其後有吟唱詩人Don McLean 、John Denver ,卡朋特兄妹等等。六十年代是美國歷史上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藝文創作上都是黃金時代,黑人解放運動、婦運、反戰都如火如荼。Simon & Garfunkel在1964年出道,但到了七十年代就分開發展,而在片中響起三次的《The Sound of Silence 》不僅是電影的成名曲,至今仍然傳頌,影響力不容忽視。再過兩年就迎來電影的五十週年。


日本被海報
《畢業生》的看點固然是Dustin Hoffman的演出,其次就是配樂。Dustin早對荷里活產生憧憬,然而要得到就先要付出,並非人人的路也平步青雲。而他早在19歲那年開始學習演戲技巧,可是一出社會就要做藍領的工作。偶爾機會下終於碰到話劇,並遇上這部片的導演。遇上伯樂之時,已經是三十歲。不過年紀並不重要,最緊要是堅持,處男作獲得了金像獎的提名。其後整個人生共獲得兩座小金人。

然而,《畢業生》可謂是人生的寫照,正所謂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失去學校與家長的支持,心裡沒有目標就變得不踏實。戲中Dustin飾演的Ben就是一個「廢青」,他本有家裡、各位鄉親叔伯的護蔭,可以成為別人眼中「成功需「父」幹」的二世祖,但他沒有做到。反而遇上有夫之婦Mrs Robinson的勾引,年少氣盛,又一臉迷惑,發生了肉體關係。留在家裡,他感到處處被父母刁難,畢竟也想兒子深造,可以長大成人。而Ben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一種「我是年輕人,我很浮躁」的感覺。正因為背著太多的期望,令他不知所措。在形象上Ben是一個有理智、對人恭敬的孩子,每一句說話都顯得出他是很拘謹的人。但身在中產家庭,到處也是比較,到處都是期望時,這種感覺不足為外人道,壓力反而會導致落差。從一個書呆子變成一個行屍酒肉的人,對他來說整部電影都找不到一個目標。從開始是外人眼見的幸福,到結尾反成了更加不知如何是好,責任變得沉重。

在Ben迷惘之際,遇上了Mrs Robinson。他有他的故事,而她對婚姻生活也很失望,留在家裡只是為了女兒。曾幾何時,Mrs Robinson也憧憬過將來,但人到中年已經把一團火撲熄,與年
青人上床只不過是沉輪在肉體。而Ben的內心想了解多一些,只是遇上個壞對手,被人用完即棄。女人要他答應不可以愛上她的女兒Elaine,而他也唯有答應。家醜不出外揚,然而在Mrs Robinson心中Ben除了在家族裡有點優勢外就一無事處,沒有職業,沒有夢想,只是一個書呆子。戲裡的衝突在於後段Elaine的出現,命中注定兩人竹門對竹門,Ben的父母與Elaine的父親也想二人共偕連理。就只有Mrs Robinson不喜歡,不喜歡有很多原因,因為不倫戀,因為Ben只是她的玩物,感覺上是低賤的。

也只有愛情可以使到Ben一追追到底,在性格上他一直對人唯唯諾諾,而愛情可以使他燃起鬥志,一往無前。電影沒有大團圓結果,反而希望的背後是未知。兩方面都失去了家庭,沒有金錢,真的可以「生活」?前面的路去那裡也未知,結果是殘酷的。

電影開始時青年回到家裡被認定是一個新開始、開始、迷惘、壓力、社會期望、瘋狂的做愛、遇上愛情、為了愛情鍥而不捨、拿著一根浮草、然後又再是開始。不過這一次再不是一個人開始,而是兩個人。電影的命題是衝破父權、衝破枷鎖。五十年代《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詹士甸穿著的紅色外套代表反叛,成為了美國文化、當代符號的象徵。而《畢業生》裡的Dustin Hoffman 則是代表成人禮,要接受現實的考驗,電影也對中產家庭式的父權作出了批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