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香港電影2021回顧#1】跑步的故事(上):《二次人生》懷疑人生

 



1.Warm Up


寫這篇文是想糾正一下媒體以香港首部跑步電影來介紹《二次人生》,是不實的。現在的媒體人比較年輕,對舊電影的了解不夠,報章上的影評人質素參差,多數上網查到什麼就隨意挪用。寫這些絕不是要班門弄斧,而是做媒體一字一句也需要真實性與專業性,做好是基本責任而已。


嘮叨的話不說太多,揭曉一下香港最早的跑步電影吧,它就是1986年鄭則士執導的《飛躍羚羊》,戲裡面有開心少女組的雛型,有黎姿與袁潔瑩有份參演,當時的黎姿膚色較黑,還有港姐鄭文雅飾演少女們的教練。當時參演的少女均是十五、六歲,戲中講述她們是田徑的新力軍要參加香港錦標賽,與教練有衝突,亦少不了姊妹情的支線、電影既青春又熱血。這部片特別在於有代表中華民國參加奧運的田徑選手紀政客串,而紀政的別名正是「飛躍羚羊」。

                                         

在21年的香港也有三部與跑步有關的作品出現,分別是電視劇《大步走》、以殘疾運動員蘇樺偉為原型的《媽媽的神奇小子》(尹志文執導)與何力恆執導的《二次人生》。在相隔三十多年後香港再出現以跑步為題的電影,而且一來就是兩部。前者是傳記片,後者是生活日常片,不算是運動片,既然兩部片在21年面世,前者入選香港電影金像獎,乾脆寫一個跑步片的二部曲。


何力恆由一個廣告導演到電影導演,在非常時期拍攝、非常時期上映,成績不算太好,只有140萬票房,一個中年導演受到《爭氣》(楊紫燁導演)的啟發,經過多年浸吟,他的初心是為了鼓勵年輕人,為他們做一點事情,在戲外他籌備這部電影時經歷太多未知的事情、社運、投資者撤資、賣樓,終於有成品出現。49歲(執導),他的故事比起電影更加有看點,他個人的經歷才是二次人生的起點。在電影以外,也出版策劃了一本集53個港人的《二次人生》訪談集(梁以花著,天地圖書出版),當中不乏電影的班底的故事。

                                               

另一點驅使他創作這部電影,是一次的師生聚會,他的老師還記得他的名字。而這部電影談的是亦師亦為家人的師生情。在何力恆的電影生涯中本來早有機會加入銀河映像的班底,但當時的他不願放下廣告的工作,未敢闖入未知的世界。在這部電影的劇本稚嫩,假如可以找些有能力的人士幫助,電影會有更好的發揮。在一些報導中何力恆在以往參加過短片比賽,終於十年磨一劍有自己的作品,而且他以拍港片為自豪。在新導演的作品中不算標青,但它有善意搭救的小品,在電影以外還是付出了很多,以門外漢來說可以一看的。祝導演早日還好債項。


村上春樹寫了一本關於他跑步人生觀的散文集,只要穿上跑鞋就可以一往無前的跑,奔向自由的世界。跑步可以很純粹,也可以有動機,小時候看伊朗電影《小鞋子》,戲裡的哥哥只想贏跑鞋。每年一月在日本的大學接力長跑比賽箱根駅伝是日本收視率高的節目,比賽寫成小說與拍成動畫《強風吹拂》(三浦紫苑著)。即使大家在不同的崗位也要為同伴、為自己而戰,你並不是孤軍作戰。日本最強公務員跑手大迫傑在東京奧運後宣佈退役又回到賽場,準備兩年後巴黎奧運看風景。


跑步的影視作品可以有很多面向,可以講人生道理、經歷、夢想各方面,當下香港看不清前路,如何令人有共鳴又有鼓勵,這兩年有不少流行曲叫人自我增值,但沒力氣又如何繼續走下去。如何做一部既鼓勵到人又不失揸流灘的電影,有時太多加油又會惹人煩厭,但這個時候我們又需要力量與同行者,更多的是需要陪伴的力量。這方面創作人更要花心機琢磨,發掘跑步的樂趣、為什麼要去跑、有什麼領悟、想帶出什麼信息等等。


每年渣打馬拉松是香港的盛事,在當下的香港叫聲加油也是罪。《二次人生》裡為了拍街馬的鏡頭,動員了很多跑會、群眾演員、要在戲中真實拍一場街馬是沒可能,唯有剪接而成,戲中的群眾演員為跑手加油,這個場面在香港不知何時重現,是有少許感動的。現在的香港想自由跑步也有限制,在疫情之下的跑步活動變成各自完成,然後在手機程式留個紀錄,大家一齊去做一件事變得兒戲,事情也變質了。有人鼓勵支持總好過孤軍作戰。正如這一部電影,整體水平未如理想、與勵志、正向仍有一段距離,但導演為這部戲的付出與赤子之心,尚能補償一點不足之處。





2.On The Road 

《二次人生》的故事坦白講不算到題,電影裡主要有三個故事,志行(胡子彤飾)、黃sir(譚耀文飾)與天心(蔡裕彤飾)也有各自的原因踏上跑步的路。黃sir要繼承太太的遺願,天心要參加偶像的活動,而志行就是典型一事無成的廢青,連跑步也是黃sir為他做決定,推他到懸崖邊才參賽。以勵志故事來說,這幾年香港有《逆流大叔》、《獅子山上》,同年有以打拳為題的《一秒拳王》,到底香港需要怎樣的勵志、正向、青春、有力量的電影,如何利用運動作為手段說一個怎樣的故事?


以運動作背景也不一定是勵志的,至少《二次人生》不算是有精神力量的電影,它沒有那種目標性、說教性與力量的電影,相反愈看愈懷疑人生。雖然導演的原意要鼓勵年輕人、但人生不是跑幾步就可逆轉,編劇與導演將電影拍成電視劇的水平,在敍事上低手,再加上一廂情願的想法,三條主線的故事與二次人生也沒直接關係。假如要講對題的二次人生,也許《獅子山上》的原型包山王黎志偉由健全人到傷健人士,依然嘗試做運動挑戰自己更有說服力。


何力恒想像中的二次人生是過渡的過程,只是堅持對亡妻的承諾、工作上轉行、志行對黃sir父愛的投射、天心要參加偶像的活動就當是改變人生、改變態度。思想簡單、幼稚,以為參加一場比賽就能改變命運與自我覺醒。試圖在跑步中找尋什麼,但結果是學會不自量力,如志行體力不繼堅持完成,逞的是匹夫之勇,又如黃sir明知自己身體有問題仍然上場,縱然是為了與亡妻同在,差點就魂斷賽道上。


天心倒是有自知之明,中途放棄,亦是戲中一條稍為輕鬆點與平衡的故事線。天心要考公開試在即,他的父母容許她追星,她的目標就是很單一,比起志行的放軟、黃sir的擇善固執,天心收放自如,她不需要通過跑步證明自己的能力,志行與黃老師對於參加跑步比賽是被動的,而天心是真正為了自己與有目標的人,對得起自己。而黃sir與志行也只是滿足其它人的期望,黃sir對太太的念念不忘亦只是愚愛。







電影裡刻意講述黃太(陳逸寧飾)與黃sir的愛情故事,拖沓以回憶描寫他們的愛情世界,師母逝世的一段戲啼笑皆非。一句黃sir再見了就撒手塵寰,由最初病情有好轉到突然轉差,甚有電視劇鋪陳的味道,而不是電影該有的節奏。志行在師父師母的關係也尷尬的,沒有悲慟、關心問候。陳逸寧那斑白的頭髮也是尷點,才四十出頭就要扮初老婦人了,明明還可以當時尚女性的角色。





在《二次人生》裡的志行塑造出來的角色,大學畢業一事無成,在朋友的地產公司掛單,連生意也要靠朋友幫忙拉攏,愛情失意,生活沒有目標,除了有一份工作外其餘時間就是躺平。志行這個角色其實是香港青年的寫照,一出生由父母安排好所有東西,在香港的教育制度裡教出不少Yes Man,平庸的人,在《天水圍的日與夜》裡的男主角高中生與家裡跟媽媽說得最多的是「哦」,生活沒有情趣,沒有興趣,即使有興趣也被剝奪。或者很多人會對志行這個角色很負面,但某程度上他又沒害人,不是無賴,只是提不起勁,對他的感情不負責任,對生活的態度踢一踢郁一郁,直到重遇小學老師黃sir開始跑步,遇到樂觀的天心。



黃sir的病令他意識到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在馬拉松的路上要磨練決心。亦很難怪志行會成為個無目標的人,他父母雙亡孑然一身又無負擔,總算過得過去。坦白說,亦難怪志行無目標,很多人都搞不懂自己需要什麼,能夠生活、吃喝拉睡就夠。對他來說跑不跑步都是無關痛獵,只是剛好有這個機會。志行與很多香港人一樣都是圈養的人,沒有自信的人,不是他不想有目標,而是激發不到他有擔帶,看這部戲多多少少會有困惑與懷疑人生,他們追求的東西都是得不到的,都是虛的。香港人參加各種馬拉松、長跑比賽除了某部份人有體育細胞與天賦、與日常鍛練外,很多人都是想讓人看見、表現自己有多正能量,想要肯定與認同,所以衍生了不少慈善跑又可以有個小獎牌,又有參與度。可惜的是電影裡沒有寫到他如何改變自己,又其實他在廢青中又不算真正的廢青,至少他能夠養活自己,其它結婚生仔的價值不代表一切。對角色的塑造欠說服力是電影的敗筆處。


電影裡在處理上不乏稚嫩的設定,例如一開始志行去出版社出書,一下子成為了「成功人士」的代表,忽然間的跑步之路成為了跳板。在尾段出現兩個平行時空,他猶豫不決應否參加比賽,如果他趕去簽約可能會改變命運,做到風山水起;但若然他去比賽就什麼都會沒有,重新開始。說到底他根本沒有跑步的決心,臨門一腳還要諸多想像,他去的目的也是為了陪伴黃sir,而不是為了自己,在他心目中跑與不跑似乎不太重要。由中途放棄電車街跑,對愛情的懶懶行,跑步最多讓他得到黃sir的關心與多了一重照顧別人的責任,除此以外什麼也得不到。當他完成了比賽,女朋友回心轉意,劇情未必太兒戲。


儘管不少人認為這部電影有點劣質,仍有一些優點可以談,例如電影是善意的,戲裡出現的人都不算是壞人,出賣天心的朋友會跟她道歉、天心的父母亦不是典型嚴厲的家長,會鼓勵女兒嘗試、又例如黃氏夫妻的感情世界,奈何電影花太多時間回憶他們的愛情世界,到死亡告別就草草收場。有一句說話在戲中有感動到的,黃sir在比賽中心跳停頓醒來跟志行說「謝謝你陪我行到這裡」。這幾年香港實在發生很多事情,改變了部份的看法,在當下的香港有人離開、生命裡有些東西都抓不住了,都是命中注定要經歷的。面對事情必須放開執著,學會從容面對,懷疑人生就去睡覺,懷疑人生試著去跑步,其實我們又不需要太多口號式的加油與正能量,可以的時候雪中送炭就夠。未來有機會也想繼續看導演的電影,今次不太好,仍有大量進步空間。


最後,多謝你睇到這裡。寫文章與跑步一樣也沒有終點,下一篇2021年香港電影回顧我們看《媽媽的神奇小子》再會。



延伸資料:http://movieforestlitmited.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23.html

(開心少女練跑日記一看新藝城《飛躍羚羊》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創造偏見《全民造星4》

 《明周文化》與《星期日明報》在不到三個月時間分別交出了同質化的東西,到底選秀造星的女星代表時下的什麼價值?女團Collar成軍不到三個月就要弄專題探討女性在流行文化擔當什麼角色,未免言之尚早。Collar八個女生在討論區被人評頭品足,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她們是消費品、與商品,一出道就在大品牌的贊助下拍廣告上時尚雜誌封面。今時今日明星藝人與大眾距離拉近,受眾需要與價值觀相近的音樂,需要關心與嬉笑怒罵。不約而同的是這兩篇造星的訪問也提到了造星節目裡的同志,有同運的搞手看到外間對選秀節目受爭議的選手有微言,認為大眾不能夠接受男性化打扮的女性。參與節目的就要承受刻薄的言論,在第三、四季的《全民造星》也有俗稱Tomboy的選手,正所謂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樣子娟好,有能力的自然人見人愛。




除了對性小眾以外,節目還有其它討論點,包括39歲造星的阿Ling。對於女團與做明星藝人也要有先天條件,她有權比賽,觀眾有權不看與評論。阿Ling私下有參與到獨立電影的拍攝的,只是在造女團方面她沒有條件。大部份人對她的批評主要是來自梁祖堯的偏私,當然梁生不介意外人如何看,但大家看到的感覺如此,間接造成39歲就的年齡歧視。《全民造星》組女團就是複製男團帶來的短期效應,帶來對女性的想像與可能性,可惜八位女生的潛力仍未發掘到,未培養練兵就先出來圈錢,而大部份支持女團的都是男性為主。要如何爭取女性市場不是穿幾件名牌就可以做到,大眾想看的是性格、女團的特質、團結、時尚性與時代價值,讓觀眾投射慾望與想像。奈何現在的感覺是由金錢堆砌出來的Material Girls。


《全民造星》對性小眾的討論不斷




先不講觀眾的部份,在經理人花姐的質問就可見性別定型與刻版印象、言談間甚至厭女,例如第三季問羅凱鈴(Judas Law)接不接受做女團要著性感服飾,請大家不要抱有幻想,想也不要想。另一位男性化打扮的選手JD在舞蹈項目露出bra top,又在節目後作女性化的打扮,比起前者相對得到的負評不多。第四季的第一輪Dru的演出不佳但直接入圍,引起觀眾反感,一來是表演質素低,二來是梁祖堯對LGBT的偏心,Dru成為了節目的戰靶,尤其是得到死TB的回應。另一邊廂暐翹跳拉丁舞一開始也有負面的反應,但隨著節目的進行,開始有粉絲,網上討論區出現替她入不到女團而可惜的討論。


觀眾對暐翹的反應是正面的,說到底選什麼人入女團也是商業的操作,看的是有沒有潛質與賣點。暐翹最後憑個人努力唱歌進步了不少,這方面有目共睹的。坦白講暐翹也有穿性感舞衣的時候亦應穿得上身,不抗拒女性化打扮,她根本就不是TB。還有的是即使是女同性戀自身也有不少標籤,又有雙性戀,不應該以TB限制對打扮、對自身的認同。即使現在有出櫃的歌手,依然得到大眾的認同與受歡迎,所以性向不是因素,有能力的人一樣會有知音人。Dru的爭議在同志中人反應兩極就可知一二,大部份人不是有心說負面說話,而是她的能力未如理想,但有人就會以身份論斷人,曲解做歧視,曲解做守舊,這裡是有誤解的。性小眾在一些小事情上無限放大身份,但其實最標籤性小眾的人就是性小眾本身,過於濫情、試圖要當道德衛士去批判改變大眾的想法。


老實說2022年,不論那一方還把性取向掛在嘴邊,強逼別人認同只會忽略重點。可恥的是《明周》忽然拋出女團應不應該有TB,Dru在幾個月後又成為舊事重提的人物,TB也是女性,如果女團有合適的人又何樂而不為?再者又不是八十年代,即使是同性戀也不是羞恥的事,媒體又要扮到包容、寬容,但又要製造話題,相當虛偽,而那個專題的後記又要加上一個直男寫女星,何嘗又不是標籤性身份與社會角色的二元性。過去香港對同志也算包容,關菊英、金燕玲老一輩影人承認同性密友的關係,張國榮的勇敢示愛,媒體的報導也是正面的,正因為有了這些先行者啟發後面的人出櫃,但其實一個人出不出櫃也只是需要對自己誠實與負責。


坦白說看《全民造星》不是因為節目好看,而是因為參加的選手要面對殘酷的賽制與節目播出的評價。很多東西也是經剪接移形換影,據第三季的選手所講節目組編的故事與發生的事實不乎,對這個節目是恨多於愛,選手需要這個平台,而他們又接受好與壞的東西。在造星4後Ash的私人生活被翻出來,為做明星拋夫欺騙廣告商、與前夫家人網絡罵戰,食相醜陋。有人默默成為歌手接廣告,從平地開始,大部份人看完也開始忘記一些選手,要不是突然提起TB應否入女團也不會談太多,因為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談的。對於部份盡力表現自己的選手,還是欣賞的,節目只是一個媒介,一個假面,以後的事就看她們造化,入到Collar也不代表什麼,明年又可能有新的東西了。





3月Elle封面(Ivy So唱功差但有鄰家女孩的感覺)


大眾看明星的目光與觀感與不同了,現在只想看日常與生活化的東西,有時候看到男團女團的評價倒是頗煩,特別是連去聽電影講座也離不開這個話題,在網上也是一式一樣的評語,只許讚賞,不許有負面的意見。滿街都是男女團的東西,疲勞轟炸。在這個時勢下香港人只能靠追星度日,見怪不怪。不過最想看到的是明星掙脫枷鎖,有自己的個人意志,先做好一個人。個人對追星也不太負面的,當下開心就夠。


延伸閱讀: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MIRROR之後,迎來的是Flower,還是Women's Power?


性小眾看《造星》 觀眾可影響媒體女性表達


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

【香江歷史考古】互委會:基層社會動員的第一步

 在2022年一月初,媒體報導由七十年代建立的互委會制度將會壽終正寢。在後區議會時代,街坊組織的居民協作是社區內僅餘的力量,全港餘下的一千六百個互委會將會在今年內分兩個階段解散。在二月份林鄭突然改口準備香港要做全民強檢,到三月二十一日的記者會宣佈暫援計劃。為了準備全民強檢政府破天荒宣布提早暑假,為的是徵用校舍作檢測,為了全民檢測做了不少背後的工作,在媒體的放風報導中看到以下的工作,例如徵召公務員、集結警方的幾千名防暴警察,少不了內地9000名採樣員。在三月份,香港疫症個案在二、三萬宗,疫情蔓延至內地,深圳、東莞封城進行全市的幾輪檢測與禁足、地鐵與巴士停運。深圳的社會動員、國內政府的一錘定音與香港的朝令夕改,形成鮮明的對比。


為保障他人刪去該互委會的資料,敬希諒解


縱然政府做了大量功夫與評估,但內地專家的一句說話說不合適就叫停了計劃。而本地蛆蟲議員一時支持內地的政策照搬到香港,一時變臉話不知政府做什麼。香港有這些議員左右不是人,試問早已紛亂的社會又怎會少煩惱,林鄭政府無能是基本,輕輕拋下香港社會動員薄弱不適合全民強檢了事。香港的屋苑小區沒有內地的街道辦、小區的動員力,單是要禁足買菜已是問題。內地人小區裡的睦鄰關係較好,而且處理事情上較少像香港人講自由、隱私,國家要做的事就當機立斷。香港的鄰里關係主要是各家自掃門前雪較多,要組織檢測、派送物資相對有困難。一月尾,葵涌邨封樓涉三千至四千位居民也處理不好,派飯、檢測、倒垃圾、處理廢置的保護裝備都兒戲到不得了,所有事情都沒有系統化的方法。例如熱線中心的山寨設備,對疫情短視,結果全港疫情大爆發與造成超過五千人死亡的災難性後果。


互委會:地區樁腳與街坊義工

香港的社會動員能力差不是今日發生的事情,情況比以往更差。首先是區議會僅餘為數不多的區議員,過去居民能夠就社區建設、法律諮詢直接表達,區議會是地區政治與行政的機構。在區議會除了民生方面也有政治的表態,如立法會的功能界別的席位由區議員互選,區議員亦能選特首。區議會選舉在1982年開始,香港市民第一次手握選票,到1991年立法會才有地區直選。在此前市民要表達地區的意見就要依靠居民組織為主的互助委員會(互委會)。


互委會不屬於地方行政與政治組織,純粹是志願組織、作聯誼街坊與大廈管理與建設的作用。在區議會瓦解後,互委會在某些區域擔起了替代的角色,例如是派防疫物資與做義工各方面。最初互委會成立的目的不帶有政治傾向,隨著時代的發展、居住環境的改善、漸漸成為政黨的衛星組織,協助參與區議會選舉(不論是建制派或是民主派),候選人也需要拉攏地區樁腳,在老派的公屋就會有候選人洗樓宣傳,有違最初不帶政治的目的。政府要解散互委會一方面有清算的意味,另一方面屋苑、屋邨成立了業主立案法團、居民組織、有大半的公屋交由物業管理公司管理,最初互委會幫助居民與解決問題的功能性大減。


資料圖片

                                  

此外一些互委會會址淪為打牌娛樂、曲藝社、雜物房的用途,而每季互委會獲得民政事務處發出的津貼。解散互委會有利亦有弊,奈何政府以一刀切的方式而不是整頓劣質與停運的互委會。對長者與部份仍在任的區議員來說,沒有互委會是失去了求助與聯絡的途徑,比如信息之間的流通。互委會的作用就是居委會為主的,與業委會、法團處理的事務有不同,前者不涉及法律程序與效力。在今日香港老人家對資訊科技的應用不算熟悉,互委會的作用可以開班教他們使用。結果每每在需要電子登記的時候,長者手足無措。又或者政府在推行,講解政策的時候能夠深入社區。如今政府解散取締互委會是削弱了透明度、公信力與民間溝通的橋樑,又可理解為清算。區議員超過一半議員辭職、餘下的議員難以照顧街坊的訴求,地區行政如空談。所謂完善選舉制度到現在成為單聲道,不幸的是民間的無助,在疫情下見自生自滅的市民,不敵苛政之苦。


互委會的起源

互委會的概念在七十年代萌生(1973年正式實施),最初成立的目的是源於1972年的清潔香港運動與加強撲滅罪案,增強市民的公民意識。在以往的報章可以看到當時的官員視互委會為地區行政的基石,一些政客由互委會主席、委員開始,然後參與區議會選舉、立法會選舉晉身議事堂。互委會最初的概念是讓三無大廈、私樓的居民參與大廈衛生、環境、治安的管理與改善鄰里關係,互委會顧名思義是睦鄰為主。






據1973年的報章報導,計劃推出就吸引了黃大仙、慈雲山的屋邨組織互委會。1975年的報章彩虹邨的互委會組居民的治安巡邏隊戴臂章巡樓。在以往的《華僑日報》裡的新邨動態會看到公屋的罪案新聞,公屋的品流比較複雜,打開八五年的《鏗鏘集》講述葵涌邨的居住環境,廁所在屋外幾户人共用,衛生差勁,邨裡劃分了不同勢力的黑社會、童黨問題嚴重。警方在區內撲滅罪案,打擊犯罪行為。大部份互委會也是屬於公屋的,每三年選一屆,其後增設了樓層的代表擴大互委會的參與性。除了公屋外,互委會擴展到旗下的公屋商場。過往互委會也有推廣政府資訊的作用,如八十年代的沙田區的互委會舉辦推廣區議會選舉的活動。時至今日,地區行政一層一層瓦解,公民社會萬劫不復。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廣告專題】疫苗猶豫成因:從政府疫苗廣告看端倪

 疫苗接種計劃開始一年多,看21年2月中開始接種,首三個月有六十多人死亡、十九名孕婦流產、二百多人中風。然後一年後的今日,有政府專家忽然說起疫苗猶豫的問題是市民咎由自取,要市民反思過去一年的言行。那政府又有反省嗎?當在討論區、群組看到有人聊起身邊的人、認識的人打了疫苗後有副作用、甚至要入院,打疫苗不是盲從,羊群心理的事情,而是每個人深思熟慮而做的決定,更多的來至身邊人的壓逼與耳濡目染,電視台洗腦式節目、新聞每日也有疫苗的話題,既是訴諸理性、訴諸情感、係愛亦係責任。





在《明報》觀點版港大經管學院講師阮穎嫻提到衛生專家、政府與政黨也要為疫苗猶豫負責任。在當今的香港我們需要談事實的文章,奈何香港一談到不打疫苗的意向、談談疫苗的可信度,就會變成煽動罪,被視為影響他人。在疫苗開打不久就有醫生在診所貼自己不會打科興疫苗,立即得到署方的介入。在疫苗通行證實施後有需要的病人難覓免針紙,只因醫生怕惹麻煩,結果有些人要冒險打針,每個月也有病人打針後死亡,包括101歲的老人。自2月份3-11歲的接種群組開打,就有超過五成的家長帶仔女打針。只要有無辜的孩童因病逝世,政府就會調低接種年齡,而家長的反應一呼百應。何來疫苗猶豫?而尊敬的特首放話復活節後不一定要學生打針才上學,單是疫苗開打不久就有教師向家長查詢意向,即使不是強制打也會給小朋友與家長造成壓力。根據特首的反面功能,隨時要學生打針才能上學,過去幾個月太多彈弓手的事情,令人難以相信政府的政策。


最初專家定出要七成接種率才達至群體免疫,到七成時就欲求更多,到九成時還要找各種借口。群體免疫的確有其用處,在日本東京奧運期間實施封鎖,與那時全民的接種率上升,染疫個案有所下跌。證明疫症的爆發是推高接種率的手段,但自從omicorn爆及後,群體免疫一說已無效。各國傾向與疫症共存,而香港逼不得已也要走這條路。中大估算香港會有358萬人染疫,港大則算出有500萬,香港有望成為最高染疫率的城市。反觀新加坡的死亡人數每日只有幾十,與香港每人差不多二百人相比,香港只要一入院就是Die with covid(連跳樓的死者也當成染疫的死者),大量的醫護感染,復陽又上班,傳給病人,有不少病人在病房內感染,長期病患者一命嗚乎。


本身香港的醫療不勝負荷,老人院爆疫後,院友無處容身,而死亡率玩弄數字遊戲致5000人命喪。有賴港府在過去兩年的短視弄至今日興建隔離設施要捉人入去住,大量屍體無棺材不得善終,對生者也是一種傷害。而醫生還將責任推給市民?可怒也。而在殮房領屍的手續與屍體去向未明,更叫生者難過與徬徨。5000條人命不是數字,僅在這片空間放一朵花默念死者


對政府的信心崩潰

疫苗猶豫的責任不應指向市民,當權者與政府所做的公關亦有責任,同時社會失去對政府的信心,在推廣疫苗的時候坊間出現接種與否的對立,就科興疫苗與復必泰之間出現接種取向的分化。一開始以打針就能去旅行作招徠,最初以留港回內地打科興、出國打復必泰為宣傳。局方以科興少副作用,以吸引老人與免疫力低的人打針,可是科興無法產生對變種病毒的抗體。而部份市民為滿足疫苗通行證而打科興。儘管市民知道科興是無效,但為了生計與生活,科學數據與醫學效能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特別是omicorn爆發後,那一種疫苗,打多少針也一樣會染疫。打任何疫苗也有人失救致死,大國疫苗的博奕已無關係。兩種疫苗的抗體數都會隨時日而跌,在第五波疫情下打多少,打與不打根本不重要,當初設定疫苗通行證的計劃又剛巧與第五波幾萬宗的時間不謀而合,疫苗護照有等於無,當疫情緩和政府一定嚴格執行。



當初吸引到有需要的人去打,後來強制機組人員、來港外傭、醫護、安老院員工打針,再到餐飲業、服務業、公務員、教師,繼而各行各業全方位逼針,以推高接種率。期間學校復課,有七成接種率的班級能夠全日面授,大學也加入逼針行列,要求宿生與學生出示疫苗通行證。大部份人對疫苗持觀望態度,不一定是反疫苗。事實上,過去研發一支疫苗需時,現在要施打太武斷。奈何為了生計,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放下自己的事情。所以有多猶豫也好也要妥協,更敵不過政府制定的一萬大元罰款。


所謂疫苗猶豫由很多因素組成,21年的疫情除了個別的群組以外,大致都是從外來輸入且能夠追踪到的,所以21年不存在打疫苗的誘因,老人院與醫院探病仍有一定的限度,已經兩年多了老人家與病人還未能看家人一面。現在各路專家出口術將責任推給長者,又想出毒招要逆向隔離他們,老人院逼針,有議員與何柏良醫生要求長者強制打復必泰。打疫苗的意向不再是個人層面與選擇打那一種,逼針只得一種選擇。單是逼針就製造了不少壓力,而政府不會說市民打到九成有成效有獎勵的好說話,繼續逼第二、三針,無視海外第四針引起死亡率高的問題,對長期病患者豁免針紙難尋,置他們在孤島之中,而不是伸出援手照顧他們的需要與體諒。


對於疫苗猶豫政府有很多責任,遊說市民的功夫做得不好,自19年後與民眾的信任決裂,特首面對疫苗的問題具體內容大部份也記不得,只記得她講過抗體不是愈高愈巴閉、疫苗不是我們製造之類的話。永續的限聚令,安心出行的加辣指數升級,所有的規條也沒有一個限期,看到海外逐漸解封口罩令、限聚令、疫苗護照,而香港有不少人選擇順從,Endorse政權所做不合理的事,成為特權階級,而有些人則在生活中堅持自己,放棄社交與娛樂。


疫苗廣告:睇得多就煩

講到疫苗猶豫,廣告與信息傳播息息相關,關係到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在這幾年不少人迴避新聞,在新聞每日也是疫症的信息、也是各種壓逼、連帶谷針的廣告、各種的公關處理都相對差,猶記得政府的谷針廣告最初是講要打針去旅行等待放寬,然後有一家人要保護小孩子的、再有是邀請香港運動員拍攝的、前前後後大約有八至十個廣告。最近就不斷播要人打第三針,單向式接種疫苗護己護人的廣告。香港的疫苗廣告大都沒有深度所言,只是傳播打完疫苗後會得到什麼,大多數都是空頭支票,去旅行、見朋友、內容都是乏味的婦孺之見,只是需求供應鏈的最底層,口腔期的東西,而不是帶給人心理上與精神上的安慰與陪伴。當然要不打疫苗的人看多少也不會受影響,但廣告有軟性有硬性,可以有更好的包裝。





到中期老人接種率不達標就有四個與老人相關的廣告,一個是一位阿伯中了染疫,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恐嚇人;在國外也有類似的手段,澳洲的公益廣告就有以插喉聞氧的廣告恫嚇,指向疫症會殺死任何人。在英國NHS的廣告找來Elton John作疫苗大使宣傳,香港就有Uncle Ray與羅蘭姐,Uncle Ray一句我96歲都打左疫苗,誰知不到幾個月他身體小中風,更加令人害怕疫苗的副作用。羅蘭姐的廣告也是苦口婆心要老友記打針,與另一個廣告一班老人講你又打我又打,大家打左都無事,有一位百歲人瑞講到打針就可以見到孫仔,兩個廣告也是人云亦云,你無事唔代表其它人無事。在坊間總會有人叫你打針,打那種針,但沒有人能夠為任何人下決定。




事實上有人真的受到影響、折磨甚至送命。過去曾有些報章報導懷疑針後死亡的個案,現在每個月量化為死亡數字,玩弄數字遊戲。講到底市民最想要的是公義、保障與信心,是最基本的。最近幾位專家又說要打針率打到九成半才局部放寬,指要趕及接種率的最後一哩路,從七成到八成到九成,聽過不少騙人的話。打多少根本無用,而令人心寒與擔心的是大眾的精神健康。從2019年發生的事一直沒有疏理民間的情緒,社會愁雲慘霧。


政府的疫苗賠償基金也未付過一分一亳,亦無承認疫苗對人體的影響,均指市民接種的後遺症與副作用與疫苗無關。市民有疫苗猶豫也要怪政府與醫學專家不負責任,他們將媒體的報導妖魔化,嘗試掩蓋一切可能性與知情權,僭越第四權的領域。香港的疫苗廣告也有一種情緒勒索、甚至有種不負責任、人云亦云的感覺,而且製作的誠意與成本根本沒放心機。在驟眼看了一下別國家疫苗廣告,當中有以人文、下一代為出發點、亦有創意與洗腦歌,例如加拿大的主題由個人出發組成浪潮,一把VO的聲音不煽情,英國NHS的廣告關於接種能夠保護醫護,柔和的音樂與聲線,看起來打針也不算可怕。美國密切根州的廣告打下一代的牌章,由下一代提醒大人要保護他們。


新加坡的疫苗廣告倒是新潮,其中兩個廣告以迪士高說唱叫人趕快打針,有問題問醫生、以Singapore be steady為主題。同樣是以老人為受眾的廣告,一個以方言說唱呼籲老人預約、去醫務所打針。新加坡的廣告相對港府的心思花多一點,而不是苦口婆心,而輕鬆唱歌看起來不算累贅。有一個廣告也是以老人為主題,設計了一個三位老朋友的故事,從小他們就要爭第一,後來傳承到他們的下一代,再回到暮年的storyline,既有交棒的意思,亦是鼓勵老人打針。香港除了衛生署的疫苗廣告外,機場與建制派組織也曾經有疫苗廣告,前者甚有山寨味道,一班人柴娃娃跳舞叫人打針就可通關,結果兩年成為幻影。後者有容祖兒唱:跟我一起DADADADA,洗腦歌。又是一味叫人打針就能回到日常的廣告,剪輯一樣幼稚單純。






有些人視打疫苗為勛章,在社交網絡貼自己打針的頭像,而政府無利用到虛榮心一點,當然打不打針是自己的事,但現在的人又很喜歡被凝視與關注,以獲取點讚。同一時間政府又宣傳流感針,一針未平另一針又起,打完兩針又三針。在疫情肆虐之時,不是應該教人居家防疫與求助與作出一些呼籲嗎?現在政府的廣告大多數也很隨便,例如以偽紀錄片方式訪問家長、咖啡室店員、老人,手法陳舊兼不真實,美學崩壞、營銷失敗。要做成功的營銷要的是真實可信賴的人,例如找社會賢達,普遍人接受到的人谷針,示範,袁國勇在疫情初期深得民心,但後來常常打倒昨天的我,特區官員與議員誠信破產更不是谷針的模範,而且一開始打針也變成政治事件,更加會令人討厭疫苗。


疫苗之戰.未完

在推動疫苗的事情上,香港是弄巧反拙的執行,愈多人打了無效的疫苗就愈多人染疫,愈要開放第四針。在谷針策略上除了抽樓與提供一些便宜、倒如演唱會飛、書展門票、將打針與未打針的人分化,行為卑劣與小人。企業能夠解僱不打針的員工,早就種下了疫苗歧視。打與不打乃個人自由,本文旨在以個人觀感談疫苗猶豫與本地的廣告如何影響受眾的選擇,不在於仇恨政府。僅此聲明。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北京冬奧專題】勇者們最高的殿堂一奧運花樣滑冰的難忘時刻(下)

 承上篇,今篇繼續談冬奧會花滑餘下的兩個項目,男單與雙人滑。為了衝金牌,可以搏到幾盡?陳巍(Nathan Chen)完美無瑕的四周跳,隋文靜與韓聰挑戰四周拋接,放手一搏奪冠。

日本兩位選手鍵山優真與宇野昌磨都有獎牌帶回家,日本雙人滑組合木原/三浦以第七名完成單項賽事,木原是個人第三次參加奧運終於晉身自由滑,日本隊整體進步了不少。在三月中舉行的世錦賽的雙人滑項目中俄羅斯遭到禁賽,而中國放棄世錦賽。日本的組合有機會更上一層樓。在雙人滑中亦有新聞人物,美國選手Timothy LeDuc是第一位不分性別二元的選手,他以They/them為稱呼。不過雙人滑就是一男一女的運動,但他還是以男性的身份參與其中,似乎自打嘴巴,他根本不可能以女性身份參賽。現在在體育界出現對性別議題的關注,在日後跨性別人士也可參加女單賽事相信不是幻想,在美國大學的體育賽事已出現相關的爭議討論。





在冬奧會上發生了很多了事情,除了女單的禁藥事件外,男單的Keegan Messing在加國確診後趕及飛機到北京參賽,惜事前失去了賽前練習的部份時間。美國的Vincent Zhou(周知方)在團體賽後驗到病毒陽性,被逼缺席男單的比賽,在他釋出的片段眼泛淚光。其後賽會邀請他參加表演滑,可惜之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能夠參加表演滑而不能參加奧運閉幕禮,而所參加的團體賽項目未能如期獲得銀牌。是本屆奧運最大的慘劇,而他有能力競爭獎牌,唯有在世錦賽見真章。在今屆世錦賽遺憾的是看不到羽生與陳巍,羽生有傷患在身眾所周之,而陳巍在比賽前一週傳出傷患,作為三屆世錦賽冠軍要退位讓賢。周知方曾經在19年世錦賽奪銅,將會與日本的兩位選手爭王者寶座。


在今屆冬奧會上俄羅斯、美國與日本是大贏家,俄羅斯兩金三銀一銅,美國一金二銀一銅、日本一銀三銅。這是目前花滑的勢力圖,加拿大花滑全方位下降,一些小國沒有完善的冰場也進軍冬奧,江山自有人才出。而日本、俄羅斯也做到可持續的發展,例如在男單自10年後每屆都有獎牌,女單有淺田真央再到坂本花織。日本在團體賽拋離加拿大奪銅牌,成為亞洲花滑強國,而韓國的男單與女單亦很有水平。

                                  

在冬奧會上有不少節目與歌曲都很喜歡,中國男子選手金博洋(天天)選了古典結他名演奏家Milos的樂章,其中一首是Rodrigo的《祈禱與舞曲》,雖然分數上不算很好,表演滑演出Westlife的《Angel》亦相當優美。在照片上看到天天與羽生的互動,兩位青澀的男子,天生一對。墨西哥的Donovan Carrillo的選曲又是另一結他大師Santana的作品,南美洲的選手能闖進花滑世界也是少見的,是第一個晉級冬奧的墨西哥人,也是第一位在奧運做出四周跳的拉美人,面上帶著迷人的笑容。


雙王時代:羽生結弦與陳巍

在冬奧期間不少人寫過文章去褒獎羽生結弦,關於他的消息與新聞勝過三甲的選手,從他到埗到離開一直離不開新聞的風眼位置。不少人都期望羽生能達成三連金的偉業,失落獎牌對他個人一定很失望,畢竟比賽就是想贏想成功。然而,羽生也有被冰嫌棄的時候,這幾年他也傷過很多次,奧運季一開季又受傷,最後趕及全日本的選拔賽,王者歸來。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就在他在北京適應場地練習時嚴重扭傷,羽生說一般遇到嚴重的傷患他會退賽,但這是奧運不容許他退出,於是打止痛針上場。





坦白講今屆奧運羽生在短節目與自由滑都發揮不到他最高的水平,在自由滑兩度跌倒,在短節目的後內點冰跳,跳空成一周的salchow,大失分數,短節目獲第八名。儘管在自由滑力挽狂瀾獲得第三名,但分數無法喜超越前者。羽生最後得到第四也沒有遺憾的。猶記得17年世錦賽羽生也是在短節目失利及後在自由滑逆轉登上世界冠軍的高光時刻,神話無法複製起來。對於27歲年紀稍大的羽生身體狀態不穩定,競技狀態只會下滑。從平昌兩連冠到堅持下去充滿起跌與不安、難以預料的幾年時間,特別是因疫情去不到加拿大訓練、比賽又沒有教練陪同,在奧運期間沒有維尼熊相伴,在電視機畫框失色了。


有粉絲化身維尼,玩命
                                      

在賽後的記者會上他先讚揚了金牌得主陳巍發揮出水平,可見羽生識英雄重英雄的風範。而他在記者會上提到會繼續滑下去,消除了外界對他引退的疑慮。羽生在花滑界之所以當紅,一來是樣子與親民性格、二來是他挑戰自我、超越人體極限的態度,將花滑的藝術性與技術推上另一個層次與高峰、三是他對人的同理心,偶像派加上實力派,自然是明星級選手。在羽生身上





羽生提升了花滑的觀賞水平與藝術性,由他的舞衣開始說起,珠片、流蘇、色彩的運用都襯托了選曲的主題,似小天鵝的芭蕾款舞衣、型格耍帥《Let me entertain you》的黑色舞衣、每一件精心設計,日本幾位選手的舞衣也很精巧,度身訂造遠勝其它選手,正所謂人靠衣裝。陳巍雖然是王者,但他比賽與表演的服裝較簡約,一件西裝外套就能上場。對於羽生就會先入為主,因為他選的曲風都很適合他,久石讓、大河劇的和風音樂,加上古典與歐美流行曲,可以看到他也有狂野、溫柔、動靜皆宜。羽生能夠將藝術性、技術融為一體,將兩者平衡。能夠吸引到粉絲實在有太多因素,他的旋風多多少少掩蓋了冠軍級人馬。


陳巍當然是王者,對花滑迷來說他這幾年一直在破羽生創下的紀錄,現在成為紀錄保持者。私下他是天才、學霸級的選手,亦是現時當之無愧的“四周跳之王”。在平昌冬奧在短節目失手一度跌至第17名,其後在自由滑逆襲,以第五名完賽。在今屆冬奧會上無懸念,他是現今花滑界能夠掌握五種四周跳的保持者。在他的自由滑上完成了跳躍與步法後,加上了Hip-hop的元素作結,在這個項目上也有創新的。對比羽生粉絲數目大減,在於經營形象方面,陳巍予人的感覺高冷一點,與他個人成長有關,他的父母是受惠中國國策留洋的留學生,父母供養他學花滑,家境不算富裕。在賽後的訪問看到他與媽媽之間的感情,盡在不言中。在參與兩屆奧運他獲得三色獎牌,現年22歲的陳巍仍然有機會挑戰羽生二連霸的紀錄。不過在藝術性方面仍要加強,選取有個人特色共通、文化語境相似的音樂會令人受落。





鳳凰衛視有一檔專門講日本的節目訪問羽生的恩師,在羽生七歲的時候開始學滑冰,老師跟他說四周半跳是花滑的頂點。在本屆奧運羽生挑戰頂點,在自由滑兩度跌倒,在短節目踩到冰上的凹陷處與跳空了動作,以本季的整體表現來說全日本的比賽是今季最好的,無奈距離完美無瑕的四周半仍有距離,至少滑冰協會承認了羽生的動作有一半分數,但圈數不足而扣分。能夠看到羽生挑戰高難度動作,是挺而走險的。比賽成績不似預期,未來也是個謎,無論羽生堅持與否他已經創了傳奇。在表演滑羽生化身花仙子,為世人帶來春天來了,春回大地,窩心。受傷的羽生與大家打成一片,穩定的發揮,以行動說話。羽生就是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穿透人的內心世界,世界很崩壞而他總是有幫法傳遞物哀、傳遞信息、愛與溫暖。






日本的選手人才輩出,2020年冬青奧金牌得主鍵山優真在國內不敵兩位師兄,在奧運雙雙擊敗了他們。鍵山樣子比較稚嫩,孩子一點,只要再成長起來隨時做下一任花滑王子的。在初次奧運初生之犢不畏虎,自由滑選取Misia的《明日へ》亦相當精彩。冬奧結束後,運動界迎來大執位,日本國內青年組仍有後起之後待上位,國內的爭奪如火如荼。至於昌磨交上了女朋友,又有獎牌大豐收之年。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羽生寫真集的銷售量會是第一名,奧運完結後各方出版社輪流出寫真集紀錄奧運的點滴,羽生在311地震後對災民的關心,不只在花滑方面留下Hope and Lecagy,也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與治癒的能力,不僅是日本國民的心,更將它傳到世界。在花滑的世界也不只羽生,還有其它選手有待發掘。

                                                




雙人滑:隋文靜與韓聰牽絆十五年




雙人滑是中國在花滑唯一的強項,在別的項目只有一個名額,而雙人滑爭取到兩個名額。雙人滑的俄羅斯組合步步進逼,中國隊放手一搏以捻轉四周取下些微優勢奪得眾暌十二年的金牌。在2002年冬奧的雙人滑上,申雪與趙宏博表現出色,只可惜拋跳動作失準只獲得銅牌,對中國雙人滑是零的突破,隨後06年他們拿銅牌,另一組中國組合奪銀,到10年冬奧終於苦盡甘來。18年平昌冬奧趙宏博是中國隊雙人滑總教練,中國隊以些微之差僅敗德國組合。





在今年的自由滑選曲外籍的編舞家重新編排了17年世錦賽自由滑的選曲《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17年世錦賽隋文靜做完腳裸手術回歸,在滑行中的轉體動作跌倒,他們的演出富有感情,雖然花滑追求完美、追求完成度,但那一摔不完美之中有一絲美感。不需要完美得可怕,藝術嘛,總是有不思義的𣊬間,跌倒了沒時間反思後悔,只有繼續眼前的事,做好演出。17年完成了他們奪得了第一次世界冠軍,今季的選曲短節目用上職業特工隊,而自由滑的動作與選曲也有新的元素與組合,選曲上除了原唱Simon and Garfunkel外還加入了Leona Lewis的女聲版本。而在動作上亦有調整,在奧運會上也不是100%完美無瑕的,隋文靜在Triple Salchow落地的方向就有瑕疪了。比賽的分數與俄羅斯的隊伍相差不太遠,幸好最終所有動作也順利完成,做了一場近乎完美的表演。中國在花滑的金牌等了很多年,他們多年的努力,與傷患/手術多次的搏鬥取得勝利,激動人心。





隋文靜/韓聰又名蔥桶組合,自2007年開始搭檔,在青年時代橫掃世青賽大獎,在身材上他們沒有歐美人的健碩。在雙人滑的搭配上著重一個個子高的男伴襯托小個子的女伴,普遍花滑女選手也是小個子,原因是骨格與重量對轉體的要求。雙人滑要求男子的力量,可以托舉、拋接女伴。轉眼間十五年時間,由小時候吵吵鬧鬧到互相視對方是生命的一部份,由最初大哥哥照顧小妹妹到相互照顧,對對方信任而從一而終。粉絲高呼叫他們拍拖,但他們承認沒有這個可能性,他們已經是一家人的關係了,超越朋友間的關係。19年世錦賽前隋文靜腰傷,蔥桶組合愈戰愈強克服困難收獲第二個世界冠軍。





在蔥桶的背後有很多背後付出的人,趙宏博是雙人滑的傳奇,他與太太申雪是神仙眷侶,在冬奧會上申雪以奧運會會旗的持旗手登場。運動員生涯長期離家,韓聰的家人為了能多見兒子,由哈爾濱搬到雲南開餃子館(花滑隊在當地有基地),以為能多看看兒子,一年也看不下多少,平日比賽也不敢發信息打擾。在奧運會時,有些粉絲去到餃子館與韓聰的父母看比賽,這面獎牌得來不易,也代表中國花滑的承傳。除了蔥桶以外,在奧運會上的另一對組合彭程/金揚的演出也一樣精彩,難度沒蔥桶高,受注目也較少。他們自由滑選用的中樂也很不錯的,獲得第五名。奧運會前五名都是中俄組合的天下。







據說中國沒報名參加世錦賽,再加上俄烏戰爭。雙人滑在世錦賽就會失色了,是四個項目中最可惜的,2022,一個奧運週期終結,各人都有不同的打算,這個世錦賽對各項目的選手都可能是最後一次,2020年因疫情取消一屆,到2022打仗,人算不如天算。在今屆世錦賽雙人滑看點少,可以看一下加拿大的Vanessa James,冰上的黑人,擁有加拿大與法國雙重國籍,2019年是她高光的一年,獲得歐錦賽金牌。在她代表法國的時候有一季的自由滑用上《Sound of Silence》,是一套高質素的動作。20年她回到加拿大伙拍平昌冬奧的獎牌得主Eric Radford,在北京冬奧只獲得第十二名,比平昌獲得第五名為遜。相對來說她是這次世錦賽中較有經驗的選手。


日本的三浦璃來/木原龍一年紀相差九年,組合兩季推高了日本的水平,主要原因是他們找加拿大的教練指導,只有1.45m的三浦很可愛,他們的教練Megan Duhamel在冬奧會伙拍Eric Radford奪銅,同樣也是1.48m很可愛的女子,好像蘿莉。雙人滑競爭度不大,日本有機會突圍而出的。這次他們選擇了經典名曲《Hallelujah》,之前隋/韓也曾經用作比賽歌曲。






後記

今屆冬奧四個項目與表演滑也很精彩,不少選手做出個人Season Best突破自我,在表演滑選手一起表演帶出花滑一家的信息,是這個項目的傳統。喜歡花滑不單止是運動,更是美學、價值觀、對自己真誠的投射。倒如某某選手出櫃、又例如一些情感哀愁、亦有輕快的節奏。世界很崩壞,而我們需要對自己好,看美麗的東西。


在香港過去梁懿在世錦賽獲得第十四名,幾年前男選手Henry以《海闊天空》為配樂,不知何時會再看到香港選手去世錦賽甚至去奧運呢?或者未來四年政府有意興建冰場,期待一下花滑在香港的發展。


延伸閱讀:

勇者們最高的殿堂--奧運花樣滑冰的難忘時刻(上)


羽生結弦一不是要贏人,是要贏自己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聲夢Junior.一場騙局

 海外的選秀節目《The Voice》散落大大小小的國家,有些國家照辦煮碗煮出兒童版。原以為TVB的《聲夢傳奇》衍生的《聲夢Junior》也是跟隨外國的方向。誰知看了看竟然是利用孩子作比賽,前四名爭取進入《聲夢傳奇2》。當《聲夢》學院全數簽唱片公司、拍《青春本我》、出唱片、寫真,TVB剛剛組了男團Super Tigers,又來造星,而且造小童星,連自家的After Class被嘲笑連社交網絡也沒有。聲夢學員一出就有不少聲音叫他們回去讀書,不好發明星夢,《聲夢》與《造星4》的選手在坊間有不少比較,Collar一出道就受到廣告商、音樂人、大品牌的照顧,在《明周文化》更有專題談到流行女星的形象就以她們為訪問對象。《聲夢》剛完TVB就募集第二季的選手,想不到中間衍生前傳節目,以小朋友過橋。




先說,這些小朋友很聰明、學習能力高的,節目一出就有不少人反映希望他們先讀好書,基本上參賽的小朋友家境一看就知不太差,少擔心。重點不是讀不讀書,是有沒有能力做明星與承擔往後帶來的一切壓力。《聲夢傳奇》的選拔一開始是閉門舉行,選拔好才拿出來讓觀眾選,不少都是20歲以下。《造星》幾季也是公開選拔予人透明度高的觀感,能夠親身將素人捧為明星。或者TVB深知這點,所以整個偽平台出來讓小孩子參加選秀晉身成人的節目,在《聲夢Junior》將孩子分成三組作賽,找來各領域的人帶領他們在小組突圍再到個人的選拔戰。


原先《聲夢Junior》有三集加碼到四集,最後兩集就是讓沒取下名額的人爭取晉級資格。這班小朋友只有11-15歲,先不講他們個人沒有性格、00後的小孩,10後的小孩選曲是70、80後的曲,天啊,十多歲的孩子唱《沒有你還是愛你》、唱張國榮、Beyond的歌,稍為新潮是唱容祖兒的歌,他們沒有青春,有的只是爸爸媽媽喜歡他們就唱。更多的是他們要接受成年人的批評,觀眾想看的小孩子是兒歌金曲頒獎禮有童真,童言無忌的小朋友,而不是扮成熟、大個的小朋友。炎明熹十五歲就要唱《真話的清高》,可能這個道理本是三十五歲的人才會懂的道理。現在的小孩子命太苦,沒有童年,還要參加垃圾的比賽。看著他們的演出就有老尷味,實在難支持他們追夢,他們連獨立的能力也沒有,有些因素又罪不在孩子,而是他們的家長都發夢。


追夢是可以的,不過仍要積累很多東西,在香港有些在唱片公司的歌手也生存不了,小朋友又有什麼市場價值?看到這群老積小朋友不是味兒,主持人還好意思說香港娛樂圈有未來,都是屁話。


另一方面,看到《聲夢一》的選手在這個節目成為助教/導師,看到他們就有種憑什麼的感覺。對TVB來說連四小花也未捧得好就準備下一手牌,不見得《聲夢Junior》有那些學員可以超越四小花,在TVB未來也太多選秀了,除了《聲夢2》外,還有與內地合辦的節目。這幾年選秀也選得太多,隔壁香港開電視又搞一個。除了選選選與煮煮煮外,香港當下的電視節目還有幾多種?說實話一年間香港出產幾十個音樂單位,總有些人不達標,《造星3》的內循環作資源回收筒是個好主意,培養明星欲速不不達,《聲夢Junior》就有一種拔苗助長的感覺。聲夢的參賽者最近唱冬奧主題曲與抗疫曲,與不少大牌同框,但不代表他們當紅與博得觀眾緣。前排VIUTV有一個老人的綜藝節目,節目水平不高,但看到老人學雜技、唱歌的用心,起碼很真實,而觀眾只是想看到童真的小孩子。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幼稚未完 《某日某月》(2018)

 劉偉恒導演的電視劇《反起跑線聯盟》即將播映,從電台走到電影再到電視劇,自第一部電影《王家欣》(2015)獲得好評外,這幾年他的電影接二連三開拍,但質素似乎一部比一部差,他拍的內地電影也鮮為人知。在電視上看到他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某日某月》(2018),看畢後更擔心他的電視劇的水平會否像電影般曇花一現,只捉到一些有趣、話題性的元素作賣點。這一次《反起跑線聯盟》找來梁詠琪做主角,有新鮮感的,劉偉恆與梁詠琪為人父母一定對香港教育有感受的。這部劇的賣點除了是話題外也有很多小朋友參演,看過他兩部電影相對失望多,所以有新劇集看又有外援,比起TVB千篇一律的劇集,倒是有半點期待。


劉偉恒的電影有它的賣點,單純、天真、甚至是幼稚,用英文講是Childish,貶義的是Navie。孔子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當中年的導演拍的作品連大學生畢業作品也不如,應該叫我真係恭喜你很年輕,還是不思進取、停滯不前?在電影以外的角度看,四十多歲的人還可以天真,純情又可能是賣點,做人多簡單,寫些老土故事,賣一下情懷就可以開戲。與一般的青春片、愛情片相比,他的電影帶有溫柔、善良的心腸,較少觸及到人與社會的暗陰面。《某日某月》甚至帶有粵語片承集的守舊思維、階級觀念、父母捧打小情侶,到底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精,在編劇導演各方面很可惜都未達標,亦沒有大驚喜與優點。第二部作品無法超越首作,亦看不到他有挑戰自己的一面,如果在大學編劇課好可惜不會過審的,也許他需要電影導師的指導才會成大器。同時,日本有不少純愛電影,為甚麼人家可以做到不俗套還有文青推崇,就是火力的問題,而現在兩部電影也只是流水帳而已。





假如《王家欣》與《某日某月》是年輕一輩的導演拍,還可以體諒他們沒經驗,但四十歲拍出這樣的作品不但是不合格,而且是羞恥的。更多的是既然有二次機會連挑戰與嘗試的決心也沒有,即使電影有多純情、乾淨也好,觀眾是不會手下留情。


繼續老調重彈

七年前《王家欣》上映同期有黃修平的《哪一天我們會飛》,兩部中年人回顧成長與少年時代,談一些回憶與遺憾,彌補了港片對青春片的空白。《王家欣》以新導演來說還算拿得出手,亦看到誠意的,例如九十年代的情懷、年輕人講電話、離島的風貌(回顧到千禧年拍的《一碌蔗》)。儘管《王家欣》塑造少男對初戀情人的追尋,未免幼稚,再加上片末的王家欣大聯盟來一場特別的聚會,正因為香港人一生中總會識幾個家欣、嘉欣,顯得這部戲份外親切。在《某日某月》的彩蛋也不忘將前作王家欣的主角吳千語找來客串一下。


《某日某月》在背景上繼承了《王家欣》的風格,1992年的校園生活、以流行曲作背景,兩者都是初戀的故事。《某日某月》裡的子月(湯怡飾)因看星邂逅了周旭日(原島大地飾),二人在文具店重逢開始交朋結友,途中波折重重、旭日闖禍被踢出校、子月母的反對、旭日要到寄宿學校生活,一對小情人在香港也要過著長距離戀愛的日子。隨著旭日要移民,他們的愛情應否繼續還是慢慢淡忘?他們的愛情介乎在陽明山莊與華富邨之間,受重重壓迫與考驗,每當可以行前多步總有事情影響計劃。選擇以1992為背景,也許是導演1993年就移民到海外留學,多少也有他的情感投射,例如在一些報導中講到他曾經買過星星,而那個時候正值香港的移民潮,有些愛情故事就這樣埋沒了。


中學生應否談戀愛一直是歷久常新的話題,不論那一個年代總有這種故事,一般學校也不會鼓勵。在電影裡老師鼓勵學生拍拖還鼓勵他表白,出謀獻計,全片只有子月的媽媽(邵美琪飾)反對女兒拍拖,怕她受傷害。令人煩厭的是出現狗血的情節,媽媽對旭日說還返個女俾佢,就是一般外母跟媳婦搶兒子的情節。兩個家庭剛巧也是單親家庭,旭日父親(呂頌賢飾)的角色單薄,父子之間從一開始就有仇似的。在母女的一部份尚可一看,單親媽照顧女兒、為她著想,不想女兒重蹈自己的覆撤,家裡沒有父親的相片,可反映家庭的缺失。女兒與旭仔循規蹈矩,將對對方的好奇與思念寫在信中,在香港來段遠距離與有限度的神交,繼至迎接一段未必有結果的跨地域戀愛,籍以考驗愛情的重量。





沒有青春氣息的愛情片

《某日某月》的劇本結構幼稚低手,以現在回到過去,然後以片段式寫作,角色背景單薄,原島大地演的角色不善與人溝通,無禮貌、不懂看人眉頭眼額,流露不可一世的應度,即使知情亦不懂安慰人。在戲中為了呼應男女主角的遠距離戀愛,特意加上老師(陳茵媺飾)與明叔(鄭丹瑞飾)的感情線,見證等待的無情,成年人幫助這對小戀人也只是想補償自己的遺憾。這部戲的成年人是善意的,他們沒反對年輕人拍拖,更鼓勵他們見面,書寫心裡的感受。但令人煩厭與低手的是貧富的距離、媽媽千般阻撓女兒未有了解他們的感受,再加上童心未泯的故事吉丁王子(Kidding)與絲利亞斯(Serious)食字虛構角色的代入其中,更顯得幼稚。在他們的書信中故意寫到談善言的角色也喜歡觀星,試圖激起女主角的醋意,談善言對男主角暗送禦波,曖昧。在很多港片也看過談善言不是做學生妹就是做女同志,難免沉悶了一點。


又見談善言



劉偉恒夫婦一起編劇,可惜整部戲散發老土的氣息,要搞出車禍、搞出煽情的戲份,家庭關係方面並沒有好好溝通與和解。致命傷是2018年還寫階級觀念的故事,富家子與窮女孩的帶出封建思想,富家子以銀彈攻勢追女仔,又買星星的命名權,買下他們的日月星,又帶女孩去特別的地方看星,根本沒了解過女角的家庭與壓力,而女主角對這位王子是仰慕多點,更致命的是這對戀人一點也不襯,也許是年紀的差距。在配角方面用的演員還好拯救了一下電影,陳茵媺演的老師善解人意,關心學生,美麗動人。夏韶聲、邵美琪、呂頌賢填補了兩位主角的不足。


第一次的奇怪組合

這部電影定格在九十年代也沒有必然的時代背景與情懷,所謂九十年代的背景都是物質堆砌出來,但這種純愛的故事用在那一個時代本質也不會變。香港的電影如何與新一代連繫,如何在香港展現到青春氣息與未來性,如何炮製這一代人的愛情電影,將少男少女味散發出來方是重點,而《某日某月》只是做到一半,21歲的原島大地要配上30歲的湯怡,年紀差距大,30歲女性難以駕馭學生妹角色,在粵語片時代胡楓以三十五歲之齡演中學生。湯怡三十歲演女學生應該創下港片最老學生妹的紀錄。



湯怡在TVB劇集《反黑路人甲》的造型更適合她



湯怡在影圈浮沉多年終於得到女主角的機會,不但有機會拍電視劇,更有第二度擔任女主角的機會,年初《致命24小時》(葉念琛導演)排期上映。奈何在疫下戲院關閉上映無期,過去她與葉念琛也有不少合作,但似乎她做女角的電影選片都不算太好。一想到她自然想到她的前度洪卓立,暫時未見有代表作。而原島大地多年不見,粗眉大眼,在香港男星中少見的年輕人,不過他志不在香港發展,自《忘不了》後再演出香港電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