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一不離二.二不離三的《人妖打排球》


  在香港上映的泰國電影並不多,能登上銀幕的就只有香港的認識的拳霸Tony Jaa,偶爾還有些泰國的恐怖片。但要講到其他片種實在是欠奉,只可話香港人對亞洲電影的認識就只限日韓,東南亞少語種電影還需要靠在什麼影展得獎、有什麼共鳴才可以入屋。近年片商也開始推廣印度電影,偶爾幾個月就會有上映一兩部,已經是好的開始。亞洲電影有很多都精彩,越南有陳英雄、新加坡有梁智強、邱金海、只要能夠推廣或許會殺出一條路。泰國電影的整體質素也不差,但在本土普遍強勢的還是青春少艾的戀愛故事。拍小清新,泰國也不輸給日本與台灣。其它就容後有機會一一介紹。對香港人來說對泰國電影的入門,少不了是通過《人妖打排球》。


   
一晃眼十四年,《人妖打排球》拍到第三輯。新人事,舊作風。從2000年的首部到04年的前傳,一直都是重覆水晶晶與水蜜蜜隊的比賽,隊員的私生活、各種的胡鬧。來到第三部主角也換上新的面孔,前兩部的人妖都是真正的非專業演員,第三部則是由男生反串的。《人妖打排球》千禧年在香港上映,票房突破千萬。電影的質素雖不是優秀,甚至在叙事上有點混亂,總是拍不出什麼搞笑、熱血,著重的是「人妖」與她們的裝扮。可以理解成是醜化,也是人所共之人妖的原型。

 
能夠成就「人妖」的是一班港星的聲音演繹,某程度上《人妖打排球》是二次創作的電影,無論是中英名的字幕與對白都已經與泰語無關。電影多出現香港人熟悉的泰國事物,做到港式口味。最啜核的是各演員的名稱都化成港星,例如是伊健、祖兒、柏芝。第二季則有千嬅與楊生(諷刺楊受成?)。將香港的流行文化融入在泰國電影中,電影拍成怎樣不再是要關注的對象,能夠通過生鬼的對白串連電影讓觀眾看得有趣才是成功之道。說來十多年也沒有外語片有如此風光的畫面,從此講起泰國電影,或者是泰國女排來港總會嘲弄「人妖打排球」,並無惡意。

 
無論是第一、二集還是第三集的電影,都圍住同一個命題,就是第三性如何的自處與超越世俗的眼光。歧視的眼光沒有少,與他們對戰的球隊、甚至是家人都接受不到他們的身份,除了是第三性之外還有是同志的戀愛。社會習慣把邊緣人歸納起來,在第一集與第二集的直男伊健就因為與「人妖」們長期的相處被家人孤立起來,認為她們是不三不四的人。或者時至今日,香港人還會笑「人妖」,但「人妖」開始正名為跨性別人士或者是換性人士。

 
《人妖打排球》其實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03年泰國也有一部講人妖當上拳手的故事,所以不需要用奇怪的目光去看。而當中這部電影的宗旨是借助打排球引起觀眾的留意,這班花枝招展的女生會為了爭仔是呷醋,但心底裡又互相的愛護。第二集相對是第一集的延伸,改拍成「前傳」,姐妹相爭到和好如初。不得不讚的是葛民輝的聲演特別的嬌俏,演得出神。而聲演上也是港星的大雜燴,星光熠熠。又有吳君如、黃偉文、張偉健、蘇絲黃等等,如今的電影也不至於如此的娛樂化。

 
來到第三集的《人妖打排球2014》,看香港的影市照看來購買無期兼要集齊原班人馬配音已經是難上加難,此情只可成追憶。粵語配音的確是親切無比,也成就這部戲在香港的票房與知名度。第三集面目全非但大綱依舊,集齊一隊人再戰排球賽。一班人再度的打打鬧鬧,你一言我一語。愛情關係十分複雜,不同的是這次的演員是反串的男生,但依然扮得妙。基本上劇情是在重覆過去發生的事,被人看不起、因為身份被家人歧視,到最後一一的解決,維持友誼萬歲。


 
這一輯的「突破」在於有真正泰國女排的客串,與「人妖」打了一場友誼波。這一枝泰國女排組隊超過十年,世界排名十三。當中注目的球手是身穿五號球衣的「泰國梁詠琪」Pleumijt,身高1.80,司職副攻,效力曼谷玻璃,在15年的亞俱杯獲得MVP,還有十五號球衣的主攻手馬利卡。過去幾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泰國隊都有來香港,或許成績不太好,但過去曾經登上亞洲第一的寶座。亞洲女排有四強,分別是中、日、韓、泰,互相的廝殺。對香港球迷來說,泰國女排是一枝快樂排球的球隊,無論輸嬴都會笑面迎人,整體印象不錯。

                                       
 
除了泰國的《人妖打排球》,現實中印尼也出現了「雌雄同體」的球手April Manganang,在亞錦賽中被對手菲律賓質疑性別身份,更要求驗明正身。真是要講「安能辨她為雄雌」。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人妖之外,搜尋排球類型片


關於排球題材的電影,二話不說一定是泰國的《人妖打排球》,在講「人妖」之前談一下在日本與香港出現的相關類型片吧。香港也曾經有過沙排的電視劇與電影,《四葉草》系列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內容講述一班年青人在運動中鍛鍊鍛鍊,還有就是戀愛、戀愛與戀愛。《四葉草》系列的首部曲《當四葉草碰上劍尖時》是改編至梁芷珊的小說。四部作品分別講述四種運動,劍擊、沙排、馬術與足球,然而四個故事都是無關的。以前TVB在暑假播青春劇集捧一下新人,當中有些當家花旦是出至其中,比如是唐詩詠、姚子羚,也會有歌手的參與。第一部出現的時候都可謂風靡少女,原著亦都大賣。對比現在TVB的頹勢,再不會在這方面投入資源拍青年人的節目。另外,2011年正是周秀娜(娜姐)當旺的年代,一般人只關注她的身體,就連電影也拿她的身體作為題材拍成《熱浪球愛戰》。身穿比堅尼的娜姐,真不知是看排球還是看「事業線」。

勝利女排VHS
  日本動漫《排球少年》正在大熱,過往也出過關於排球的劇集。1979年的長篇劇集《排球女將》被視為中國一代人看日劇的回憶,年代久遠沒法得知,相信與《阿信的故事》差不多。八十年代,也曾經有與排球有關的動畫,又名《勝利女排》,想不到要到三十年後才有新的動畫面世。這個真空期未免太久了吧。講到比較近代的日本排球影畫,上户彩主演的《排球女將》(Attack No.1)也已經是2005年的事,故事講述高中生組排球隊,在過程上訓練團隊精神。數年後,也有一部《媽媽排球隊》(ママさんバレーでつかまえて)的電視劇出現。

                                   
 
至於電影不得不提的是綾瀨遙主演的《巨乳排球》(2009)(おっぱいバレー),名字雖然是猥褻了一點,但當中一些不雅與色情也沒有。而且是一部勵志電影,改編至水野宗德的同名小說。一個沒自信而有過去的老師遇上一班「毛都未出齊」的咸濕仔,破壞不堪的男子排球部要如何迎接學界的比賽?一個新來的老師委以重任要帶好球隊,由零開始,而這班咸濕仔竟然要求要看老師的「巨乳」才會努力。一下子「巨乳」成為了他們努力的目標,這個目標的確是很猥褻,但卻是他們的動力。這些少年懵懂、什麼都不知道卻有著青春期的好奇心。而老師也就半推半撞的接受交易。

 
《巨乳排球》講的是一個老師如何為學生開闢道路,綾瀨遙演的寺島美香子曾經犯過錯事,得到老師的啟蒙而成為國文老師。然而,她的教學途中遇到了阻滯,對自己可以教好學生的信心並不大。輾轉去到新學校以為重新開始,誰知又因「巨乳」的傳聞有所動搖。這部電影可以看到師生感情上的轉化,從最初原始的慾望到讓少年人明白為自己拼一次的道理。電影趣搞而帶點熱血,熱血勵志的題材在日本的確常出現,但起碼這些的題材可以讓人增加能量。也許在故事的編排是俗套,但不失導人向善的色彩。

 
《巨乳排球》的老師令人聯想到《奇蹟補習社》,為學生開闖道路而不是一味的否定他們。在戲中打排球的情節事實上並不多,重點還是放在少年人的團結、學會團隊精神、承擔責任。而老師看著黃毛小子成長,學會責任心。電影的格局雖小,但意義挺大,讓人回心微笑。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安藤櫻的邊緣電影—看《0.5亳米》與《100円的愛》



被逼至極限的人性光輝,會超越極限,自我的存在覺醒,成為足以移山的力量,這座山就是指每個人的「心」,雖然可能只有0.5毫米,但這些毫米聚集到一起,並朝同一方向移動時,就成為革命的開始。」

 
以上的對白出至安藤桃子所執導的《0.5mm》。在2015年公佈的日本電影旬報十大最佳電影的名單中,安藤櫻主演的《0.5mm》與100円的愛》佔了兩個名次,更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殊榮。而安藤櫻所出演的作品100円的愛》更成為了2016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代表,三年內所主演的電影也成為日本代表。2012由旅日朝鮮籍導演梁英姬執導的《家族的國度》獲得13年度的奧斯卡代表,講述導演自身與家人分離的故事,同時電影獲得當屆電影旬報十佳位置的第一名。而安藤櫻所演的就是梁英姬在家裡的角色。《0.5mm》與100円的愛》都是14年的作品,分別在電影旬報獲第二與第八的名次。在這兩部電影裡安藤櫻都是飾演邊緣的女生,合起來一起評價、介紹比較的合適,用宏觀的角度去剖析這位性格演員。
                   
 
說老實的安藤櫻真不算是絕色美女,擔不起演美人的角色,日本的美女可愛演員也實在太多,要看美女就請去看《海街少女日記》。在她身上只會發覺她像街裡的路人,帶點粗獷、野性、深藏不露。故此她的性格就這樣定下來,一副我行我素的樣子。《0.5mm》與《100円的愛》中她就是那種「爛」的模樣,引用盧巧音的《垃圾》,「由我做個垃圾 長留戀於你家 從沉礫中結疤再發芽」。《100円的愛》中不善生產、宅女、終日煙不離手,《0.5mm》中平平無奇、一副大媽款、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沒有華衣美服,生活爬滿了蝨子。

 
0.5mm》是她姐姐安藤桃子的小說,寫而優則導,她的家人全都是演員,父親是監製、母是演員、丈夫也是。一個演藝世家。其中一位戲裡的主角就是她的老爺。小說拍成電影遊走在各種的光怪離奇,似虛似實的關係。不只是帶出日本老人的空虛心靈也帶出了現代人對長者的看法,該怎樣照顧這些長者,每個家都有一本如何難唸的經,老人家各種的去留沒有人可以給下一個公正的理論,誰是誰非不得而知。還有就是老人家對性的壓抑,電影在這方面表達出長者的需要,偏偏在生活中沒法的釋放。即使是日本的粉紅電影,開宗明義是談性的電影也一樣的被動。性愛場面的確很豐富,但歡愉後要回歸正常生活時就感到羞恥。老人家的需要更加無人注意到。人性是貪.嗔.癡的,劇中的子女都各懷心事,老人家認為仔女謀著他們的退休金,或者是家人之間有心事與決裂。而安藤櫻演的佐和沒有責任解決別人的紛擾,她只是盡義務照顧一下他們。

  
作為一個流浪漢她只有透過呃呃騙騙去接近老人家,他們是脆弱的,於是她有機會走進他們的生活。電影是遊走在虛實之間,佐和的身份也隨著不同的環境而改變,一時是伴唱女、一時是情婦與太太。《0.5mm》是關於五個老人的故事,第一個老人與最後一個故事帶著首尾呼應的。可以分拆成五個小故事去解構0.5亳米的意思,就只有第四者老人解析了0.5mm的源頭。是來至愚公移山的道理,自我覺醒。戲裡的老人在生活中遇上了挫折,不就是貧病交逼、與仔女產生代溝、還有不能愛。這些都使他們的生活產生變化,而佐和的出現讓他們思考未來,出現了覺悟與轉變,這些轉變看此是殘酷,但他們也只有跟著家人的意願而做,即使是違背自己的心意。電影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在晚年難得遇上這名為他們全心全意的神秘女,老人家都十分願意將生活交給她。

 
電影主要著墨在第三、第四個老人,從他們的背景與生活都有相關的描寫。而讓佐和變成流浪漢的原因是第一個老人的家事,不倫之戀,不能說的秘密。在電影裡頭不忌諱地將性的邊緣、不倫、欺騙都寫出來,縱使是傷痕斑斑的,但最終尋找到愛的歸宿。在第四個老人真壁老師的對白中講到現在的日本人缺愛,現實中也存在各種的不能愛,小的成為了個人的心事,大的就會是社會問題。獨居老人不就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延伸到老人的自殺、精神病、還有生活的壓力。真的是0.5mm那怕是一句的關心與行動,因著佐和的0.5mm讓老人擁有過一段快樂時刻。《0.5mm》是一部帶點瘋狂又自我救贖的電影,它幽默、對老人帶點著緊,他們之間看似很有關係但實際上又什麼都無。一時虛,一時實,但實際上電影帶出的信息是「關懷」。
                                     
 
在《0.5mm》中佐和講到「我已經不再是女人」。她有她的秘密,當看著死亡令她有所啟發,在電影一開始她是做看護的,每每遇到垂死的老人,很多的想法都放在心裡,令她覺得人與人之間要保持距離。而她的秘密是她不是一個完整生理上女人。這也是0.5mm的誤差。外表無誤,但自己最清楚。子宮代表的是生命,而沒有子宮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完整。「生」與「死」相互的呼應,他們看似是對立的。

 
安藤櫻的角色是很有趣的,接連遭遇到不幸,什麼也沒有,唯一可以做是接近這些老人找尋做「人」的樂趣。每一個相遇都有得著,雖然她在外表上真的很「爛」,身無分文,穿別人的衣服、駕別人的古董車,但她的「爛」是帶點職人精神、專注的為人服務。她或者什麼都不是,但看著她為別人的付出就會感到她的真誠。安藤櫻的優點在於她很冷,但戲味就是會吸引著你,散發頹廢美。她的笑是那麼的平易近人。當邊緣碰上邊緣,負負得正。

 
從《0.5mm》的「不再是女人」,100円的愛》的「放棄做女人」,依然邊緣,但這次她找尋愛的過程並不如0.5亳米那樣的艱辛。「放棄」可以重拾興趣、重拾自由,放棄是可以中止放棄。《0.5mm》的不完整到100円的愛》的改變,那句「革命」的對白就大派用場。因著妹妹的說話,本來頹廢、一事無成的一子產生自我覺醒走進社會。100円的愛》主要是講一子在便利店工作到打拳的故事,同港產片的《激戰》中的賤輝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在於無論如何也要打一場。「怯就會輸一世」。一子因為轉角遇上愛所以就要打拳,她不是要找什麼大道理,不是要證明自己什麼,而是純粹要打一場,嘗試痛的滋味。她或者是社會的低下層,只配100円,總之就要打,不需要目的。對她來說拳擊就是「革命」。

 
在拍攝《家族的國度》時用了兩個星期,而100円的愛》只用了二十多日,她為了電影增肥,然後迅速的減去。一般在日本拍攝運動題材時就會耍熱血,耍團體精神,努力做好一件事。而在這部電影裡一子沒有什麼宏大的夢想,夢想對她是遙不可及,甚至外人認為她打不到拳。電影沒有販賣青春、夢想,而是講壯年人的現實,「我可以被這世界淘汰 但不可以被世界擊敗」。只是想活生生地勝一次。在一子的生活也遇上挫折,被強姦、新相識的男友離開,同樣是遭遇到各種的不幸。值得留意的是她沒有怪罪任何人,也許生下來就是「爛」、沒有希望,唯獨她是有善心的。她是有優點的,當她做店員的時候會送飯給有需要的人,並不是一無之處,偏偏家人就認為她是那種不修邊幅的人,不懂得欣賞她。就連男友也一樣,起初只是當她是玩物,後來還是被她感染了。
                    

 
在電影中同樣是在自我救贖,惡運纏身激發起自我革命,修補與家人的關係、讓男友認識到自己的毅力。在戲中拳擊教練講到一句特別精景的話,就是拳擊並不是給人避難的。對於打拳擊的男友,輸了比賽就失魂落魄,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簡單去講就是「渣男」。「渣女」讓「渣男」看到光,而兩個人也走在一起互相的感染。太宰治的名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或者這句話很不負責任,但就說明了人的善惡並不是憑肉眼判斷,人的價值有很多的可能性。如太宰治多次自殺,對人生充滿抱怨也可以成為日本的「無賴派」作家。他們的生活不完美,帶點小傷害,愛也愛得邊緣,但他們找到相處的方式。一子也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學會去愛自己。

 
100円的愛》是部頹廢的電影,它沒有要講大道理、不是要改邪歸正,而是講求自我發現。廢柴說到底也是廢柴,但廢得有價值。電影裡有些打拳的串連鏡頭做得特別好,一個原先是肥的女子一轉眼間瘦下來,就像是「奇蹟」。也許比賽是輸了,但她起碼叫做有過最後一搏。日本的確很擅長拍勵志片,《奇蹟補習社》、《巨乳排球》這些都太年輕與動漫化,即使拍得不俗但始終欠缺驚喜,太過正面。而100円的愛》從一個失敗者的角度出發,故事立即煥然一新,帶上了灰濛的色彩但一樣是販賣勵志。人到了某個時候就覺得夢想是虛假,它不是一部青春電影,它是一部揮灑僅餘青春的電影。不在乎懷緬青春,只在乎活在當下。

 
這兩部作品相當的值得欣賞,邊緣人的故事,安藤櫻的精湛演出。不知不覺間會被她身上的氣質迷住,她帶點神秘、冷酷、故此日本媒體稱她為個性女星。這幾年她的地位漸漸提高就知道有多厲害。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是播種,還是情人?


  看九十年代的小品即使劇本如何有瑕疵,如何的未臻完善還是會讓人看得窩心。來到這一代的港片,已經鮮有機會看到真情與親情。1994的由張志成執導的《播種情人》要是來到這一代恐怕會變成喜愛夜蒲之流,婚前出軌、婚後多角戀、或者會是知道有孩子要墮胎的故事。荷里活有種喜劇片種就是什麼一夜夫婦結成戀人的故事,2010年就有《精求有情人》、戀上好朋友的情節在美國電影實在有太多,基本上看一兩部就已經足夠。今日的香港已經再拍不了家庭倫理、溫馨可人的作品,《播種情人》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作品,兩公婆在一起是為了愛情,還是為了純粹的生仔?這個世代的香港人連生仔都不敢生,生育率偏低,連自己生活也顧不了,如何生?

 
九十年代,各行各業仍算百花齊放。特別是電影業出了不少經典的作品,《金枝玉葉》、《新不了情》都是九三與九四的作品。至今仍然傳頌,偶爾電視台會重播這些已經是二十年前的電影。以前拍電影的格局不用很大,也不需要特效什麼的,平平實實就已足夠。不像今天般要有很多計算。其實觀眾很容易滿足,只要劇本寫得傳神、演員出眾就可以。二十年過去了,我們的賀歲片還在看舊時代的人。舊時代出身的導演也愈來愈退步,真是可悲。
                             

  1993
年爾東昇的《新不了情》製造了劉青雲與袁詠儀這對銀幕情侶,青雲的深情、袁靚靚的可人製造了浪漫神話與票房。更奪得了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導演與編劇。《播種情人》試圖延續《新不了情》的情侶效應,這一次他們終於收成正果,不用經歷生離死別。但問題來了,婚姻到底是為了什麼?吊兒郎當的炭頭(劉青雲飾)遇上文藝女青RON,一個寫馬經的男人遇上看《愛在瘟疫蔓延時》的女青。兩人打得火熱,要結婚。奈何目標卻不一致,男的認為可以結婚,但不想要孩子,偏偏女方以此為目標。兩個價值觀不同的人要組織家庭當然要鬥氣,成為一對歡喜冤家。九十年代要養個小孩並不困難,二人有正職都可以負擔,並不像今天沒房子就不能結婚。結果現在香港人出現晚婚、晚孕、甚至是不想要小孩。政府在宣傳片還呼籲市民多生,可以讓家庭更加歡樂。但事實是怎樣養?供得了房子,就養不了孩子,然後生下來還要讓孩子嬴在起跑線呢。

 
除了回歸之外,九十年代大體上是快樂的。孩子放學後起碼可以回家看《比卡超》,不像今天孩子失去玩樂的自由。再講回電影,炭頭的前女友回來找他想再續前緣,引起了RON的誤會。另一邊廂他們的共同好友婚變,也影響到他們對婚姻的看法。這部電影某程度上還是挺寫實,從男方不想要孩子到慢慢的接受,兩小口子除了面對價值觀的差異,還有是流產的傷痛。好不容易再度懷孕,這一次他們只有消除疑慮,共同面對,珍惜眼前人。

 
這部電影開段描寫兩人關係時還是挺開朗,可是一到中段RON大肚而變成「霸氣港女」真是令人煩厭,大肚就可以不理身邊人的感受嗎?特別是到底女方想要的是男人的愛,還是只想要男人的精?想到這一點就覺得女人是很恐怖的,婚姻與家庭的價值是什麼?結婚一定為生仔?有想過如何養嗎?孩子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電影把他們由相識、結婚、生仔的故事平叙的寫出來,談不上有什麼驚喜,但現在看來家庭小品曾經是港片的優勢,但現在卻一文不值,甚至是沒有人拍攝家庭趣劇。

 
這部電影值得欣賞的不是袁詠儀演的刁蠻港女,而是每個女人心裡面都想擁有一個像劉青雲的丈夫與男友。任勞任怨、隨傳隨到、照顧周到、帶一點鬼馬幽默,樣子不太差。即使他是壞男人都願意讓他壞,那當然青雲現實上也是個好男人。他的現實中也不是「方展博」,不會傷害到「龍紀文」。雖然現實中青雲與郭藹明無兒無女,但真的無所謂,兩個人開心就可以。無論是什麼年紀有劉青雲都是男神,年輕時有他的青秀,現在有「佬味」,就是男神的代表。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賀歲不需周星馳--看香港2016賀歲片的殘局


由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數據中,2015十大本港票房最高的名單裡,賀歲片佔了三個位置。分別是《衝上雲霄》、《賭城風雲2》與《十二金鴨》,這些作品都是相對比較差的。奈何新年一家大細行逛,商店關門,就唯有去看電影,實行「幾爛都要睇」的策略。結果說要抵制王晶《賭城風雲3》還是會在新年檔期上映。到了2016的賀歲檔,周星馳的《美人魚》在內地豪言要爭取20億票房,在香港的宣傳海報寫上「過年點少得周星馳」。自從《長江七號》後此星爺已不及從前的星仔,《美人魚》雖然有廣東話配音但演員都是內地,配音也是浪費心機。根本香港不需要「大陸味的偽港產片」。



劣質電影大行其市,鄭保瑞的《西遊記》再拍續集,單是看海報就趕客,郭富城的牛魔王造型、土豪的設計。這些電影的窗口都是對向內地而不是香港,星爺又如何?早幾年的《西遊》絕對不會有人提起,唯一為香港做點好事就是請市民坐渡輪。不過無論賀歲檔如何爛,這些的偽電影還是大收旺場,前幾年的《金雞sss》還邊看邊罵鄒凱光的政治傾向,奈何今年連港式小品胡混的作品也沒有。王晶依夠食老本,或者現在香港人也嫌他老土陳舊。但俾面發哥還是有票房保證,原來觀眾也是念舊的。

今年黃百鳴沒有拍賀歲片,再沒有《六福喜事》。反而將九二年的《家有囍事》的韓國版當加長版修復版上映,正宗慳水慳力。翻炒二十年前的作品。舊戲新做,這也證明了香港人的停滯不前。整個賀歲檔挺黯淡,沒有一部可以做到真正的「賀歲片」,千禧年總算有《嚦咕嚦咕新年財》,以港產新年為主題,群星胡混增添氣氛。現在香港連拍些正氣點的電影也不行,還在眷戀二十年前的周星馳。新年可以沒有周星馳,反正他也已經不再香港,沒有也不覺得可惜。相對初一期間有兩部動畫相對質素較高,迪士尼彼思的《The Good Dinosaur》與《花鼠明星俱樂部4》,這才是一家大細去尋開心的電影。

隨著奧斯卡的到來,二月也有提名作品上映。包括踢爆天主教醜聞的新聞故事電影《Spotlight》與女同志文藝電影改編至《鹽的代價》的《Carol》,都會在初四上映。基本上填補了港片的空虛寂寞。港片的賀歲檔絕對是殘局,明明香港人最需要港味,偏偏無味。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她們講述的故事」--談兩部加拿大家庭私密紀錄片



「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是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的名言,形容要介紹的兩部加拿大紀錄片為之不過。兩部電影的作者均是用第一人稱的視覺去講述自己的家,中國人常說「家醜不出外傳」,然而面對著我們所謂的「家醜」,她們都可以坦然暴露給全世界人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她們就是要解給大家聽,家裡即使有殘缺也不影響一家人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家族的牽絆與諒解,一家人放下芥蒂,愛是最大命題,也是最大權利,沒有人可以拆散。電影作者用攝影機描述自己的故事,雖然是別人的家事,而且是私密的,但也無阻觀影的樂趣。拍攝紀錄片的目的不就是要別人了解自己,通過自己作為橋樑要人理解某些的議題與經歷。紀錄片不一定要批判什麼,也不一定要政治正確,作者找到什麼角度就就是了,它是隨性的。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身的故事,關鍵是這些故事、經歷是否有趣,與新聞工作一樣發掘它當中的稀有性與重要性。


日本版海報
  兩部紀錄片與家庭有關,但兩者並無關係。只是看到電影作者從童年的經歷娓娓道來,還找來親人去講對她們的看法與當中的故事。童星出身的Sarah Polley自願是做一名憤青,同住一家,誰會想到有一日發現自己不是父親的女兒,自己的髮色與家人有著不同之處。說穿了,她就是母親婚外戀的產物。外國媒體稱這部紀錄片的剪接相當精彩,既輕巧又帶點幽默,關鍵是影片並不批評母親的行為,人已死去又有什麼好追究。況且生父不及養父大,從小就住在一起難道就憑不同的血緣就趕走女兒?畢竟也有親情,即使知道真相也要視如己出。電影的精彩之處是抽絲剝繭的找出她的生父,藉此可以了解母親生前是個怎樣的人。兩夫婦的關係經歷了七年之癢,家中無故成了女人的監獄。她設法逃走,也曾經想過要墮胎。只差一點點,加拿大就要失去這位有天賦的演員與導演了。Sarah將她一定的故事拍成了《Stories We Tell(2012)(我們講述的故事),並成為了14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十五強名單。
                         

 
另一邊廂,加拿大是世界數一數二對LGBT群體友善的國家。2007年換性人Gwen Harworth拍下了屬於自己的《She ‘s a boy I knew》,是一部冷門的紀錄片。跨性別人士躺開心扉講自己多年的秘密,與Sarah的秘密不同,Sarah無論怎樣都會有人痛錫她,對於私生女社會上反而不會有太多的歧視。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婚姻自由、戀愛自由,沒有什麼大不了。反而,性向還是一道鴻溝。2007年不同2015年,2007年美國軍隊尚有「不問不說」、「八號提案」、很多年青同志自殺的消息,被欺凌的消息。在加拿大難得有個人可以讓群眾認識跨性別群體,談自身的經歷,而且她的家人從有各種奇異的猜想到接受他是「她」。

 
比較有趣的是Gwen的戀情,未有換性念頭前他是一個帥氣男生。如她的媽所講一直也沒有發現到任何蛛絲馬跡,有些跨性別人士從小就愛裝扮成異性。相對Gwen還是比較內向的,所以到二十多歲才決意要做自己。她有個穩定的女朋友Malgosia,後來成為了夫妻。這對夫妻從換性開始也支持對方,奈何因為荷爾蒙問題與各自有不同的需要而分開。分開並不是代表不愛,反之是知道自己無法滿足對方,所以放手。從戀人、夫妻變成了親人。由最初換性Malgosia陪伴了Gwen兩年。Gwen即使換了性也是愛女生,或者她一生出來就是女同志,所以片尾的伴侶也是女同志。像這樣的人難得有女同志肯接受,換轉在亞洲人的社會女同志也強調「誰男誰女」,不像歐美人有「soft butch」,接受程度與定位極為不同。而在香港,跨性人愛女同志的例子也相當少,最主要還是看樣子。Gwen的前身是Steven,本身Steven也是位帥哥,所以樣子猶其重要。

 
Gwen的朋友圈、家人都看到他們的坦誠相對,影片加入童年到現在的錄像增加了說服力,看到一家人如何看待這件事。既有正面也有負面,描繪了當中的心路歷程。無論如何他們的兒子都沒有變到,只不過是稱呼變了。記憶仍然長存,更不會刪改。一切也不容易,手術也好、心理上也好,一路走來。然而,社會上是需要自助者,有問題不可以收埋解決,而是給後人借鑑。所以有人公開,萬事起頭難,但可以多一種關注。

  Sarah
的故事也好,Gwen也好,都是小品。她們的故事都在講生活在殘缺的家庭,不過很幸福。Sarah十一歲就失去了母親,但她得到了兩個父親。血緣不是絕對,愛才是絕對。由於媽媽早已離去,在影片裡只好加入模疑片段翻拍。基本上在《Stories We Tell》的手法除了是蒙太奇外,還加入了戲劇的手法。戲劇與真實的成長片段串連,道出一個家庭是如此的複雜。平凡而複雜。

  Gwen
的故事並不平凡,並不是每個家庭也有同志/也有換性人。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有比較邊緣的人也不要怕,多年前香港同志遊行有句標語「爸媽不要歧視我」。香港的同志家暴個案也不少,同志被趕離家、去教會被驅魔都有發生過。Gwen是個幸運的人,她得到很多的祝福,就連年老的爺爺也看化了,支持她。雖然人生未如人意,但始終要面向生活。昔日的愛人要結婚,心裡縱有愛也要取捨。常說愛一個不應該分性別,但愛也分很多種,那一刻觸電、那一刻接受到,都不可強加在他人身上。把關係化作親人比情人更好,總不能事事盡如人意。家庭是寶貴的東西,在世人面前剝開自己的外皮並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勇氣。而兩位作者也可以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為電影注入能量與希望,殊不簡單。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相聲與惺惺相惜--日劇SP《紅鱂魚》的一生懸命

也許你不認識相聲是一門怎樣的藝術,但總起碼知道中國有小沈陽與郭德綱在春晚表演。日本也有單口相聲的藝術,而且有階級之分。表演者要拜師學藝,通過考試才可以升級。而相聲的階級與他們將會在那裡表現有關,初入門的叫做門墊、其次是二段、最後是壓軸。只有升了二段也可以到正式的場所(稱為寄席)進行表演。表演除了是背誦經典的故事還有自創的,日本的相聲始於江户時期,是種曲藝的藝術。當中的段子有部份是來至中國的神話故事,當中也包括諺語。相聲並不是一門只是「口嗡嗡」的藝術,與棟篤笑不同,棟篤笑講求隨意爆肚,也稱為「是旦嗡」。然而,相聲是有根有據,雖然在表現方式上有幽默的一面,但總體是嚴肅,而且有標準的。再者是除了講以外也要求有朗誦、唱歌的技巧。目前日本尚有表演相聲的場所,單人相聲稱作「落語」、雙人叫做「漫才」。據說在淺草一帶有這些場所,相聲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步向衰落。原因是群眾的娛樂與選擇太多,也被新一代遺忘。


TBS的日劇SP找來了嵐的二宮和也與宗師北野武擔當《紅鱂魚》(赤めだか)的主角,編劇方面就找來了故事的當事人立川談春作根據,描寫他的相聲之路。劇集描述的除了是一個人的努力外,還包括各師兄弟與師傅的感情,帶出學道的精神和職人精神。劇集拍得異常的精彩,本來一個想到會悶與言語不通的題材也可以拍得有聲有色。即使不懂相聲是什麼的一回事也不用怕,劇集的宗旨在於看著這些人如何的堅持,如何的受到啟發從而走自己的路。

在劇集中立川派是真有其事,而真人的立川談春目前除了是落語演員更是日劇與動畫的演員。最近的作品有《百日紅》與《下町火箭》。故事從年輕版的談春開始說起,中學輟學的他因接觸到立川談志的演出而萌生興趣,拜他為師。然而,學藝是需要付出代價,同時間磨練心智也極為重要。他一邊派報,一邊在師傅家做打雜。閒時等師傅有空才可以學習。學徒是最底下的工作,但又不能操之過急。年青人難免會急功近利,自尊心爆棚,總以為自己可以,因為一次的拒絕而被師父流放到築地學習。

有些人天生有天賦,有些人就要靠努力,當熟能生巧就會不再一樣。在師兄弟中談春是幸運的,經歷過一點有成就終於說服父母支持他的事業。而師兄的年紀也不小了,他們本應有穩定的工作,但仍然堅持要做相聲。當中他們付出比年輕人還要多,受同輩的嘲笑,生活的壓迫。師兄關西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師兄經不過時間的考驗就老早放棄,他們都深信自己有一日會成名,不會丟師父的假。

北野武飾演的師父雖然是惡人,但嚴師出高徒。只要徒弟有什麼一舉一動,他都暸解。他教徒弟除了觀眾以外面對其他人要「誓不低頭」,同時他是公私分明的人,當外人講到徒弟的壞事,他都會支持他們。畢竟他對自己的徒弟有信心,徒弟有錯就是徒弟自己承擔,好的他會支持。師父是師兄弟既愛且恨的人,師兄弟間也是競爭的目標。當志樂出現,談春立即出現妒忌心,為什麼師父愛護志樂多於他,但師父心裡面早就有盤算。藝術要見天地,見眾生,所以他明白到談春缺乏的是社會經驗,缺乏觀察,對他是個考驗,一切從零開始。

真.立川談春

立川談春最後也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升段比志樂晚了兩年,但天賦與努力同樣重要。這就是日本人常說的「一生懸命」,拼命做好每一件事。也許時間晚了,但眼光開闊了。志樂、談春、關西現在均成為了相聲界別有名的人,關西在談志師父離逝後接了班,帶領著立川派走下去。不過也有失敗的人,或者不能叫做失敗,只是人各有志。與志樂、關西、談春一起升為二段的談談師兄在升段後走向下坡,其後更輟業。這就是堅持與際遇的故事。

《紅鱂魚》是一個講相聲講到惺惺相惜的故事,從認識師父到師兄、不斷的成長、不斷的跌撞,為的是學好一門藝術。日本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強調職人精神,如何潛心去做好事情。不是事必要別人教,而是要自學。學習自己的優缺點,欣賞別人的好,強調內省與修行。戲裡笑中有淚,溫馨感人。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斷背山下.2016的展望


近幾年香港對同志議題多了關注,以往要看同志電影也要局限在同志電影節或者是國際電影節。這幾年歐美對同志的態度也漸漸的開放,名人的出櫃、美國同志婚姻合法化,衍生了很多的同志電影。同志電影從過往的小眾、獨立也往大片方向走,例如即將上映的《Carol》、有關變性人題材的《丹麥女孩》,還有最近上映由紀錄片改編的《愛是最大權利》(Freeheld)。以往在香港要看這些題材都要等到那些叫「特別放映」的環節,誰會想到十年前《斷背山》的壓抑、對同志身份的掩飾,今天竟然可以暢所欲言。

 
日本與韓國有它們第一部「女同志劇集」,分別是《Transit Girl》與網絡劇《大勢的百合》,日本容許同性伴侶在澀谷區名義上註冊結婚,台北也準備有這樣的項目。台灣民眾與同志團體鼓吹「多元成家」,而香港停滯不前。總不能夠俯伏在地上乞求天跌下來就有民主,要爭取總得要靠自己。從司法覆核把合法肛交從二十一歲降到十六歲,男女/男男的性接觸也算是平等。另外,換性人W可以圓婚,也是公義得以彰顯,要求政府修例的表現。

   
入境處職員在外地結婚,在香港不獲與異性伴侶同等的權利因而狀告公務員事務局歧視。這事成為了香港最近的熱話,由於香港不認同同性婚姻,所以他就變相什麼都沒有。對同性婚姻最大的爭拗是對婚姻的定義,所以就有人提倡民事上的結合。在多國就有不同的民事結合方式適用於不想步入婚姻的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身上,即使是同居也有相當的保障。婚姻不婚姻,視乎個人與社會的接受程度。至少在個人的稅務、親人的探視權、保險與遺產也應該給予保障。

 
不論這個案例會否成功,也是一個進步。過往香港的同志都比較內向,有人就話為什麼有明星的活動特別多人出席,然而到同志遊行人數卻少一半有多。雖話社會進步芸芸,但自己也不爭取的話,那真的沒有人幫助。所以成功失敗,都十分欣賞肯站出來的人,案例一開並不是要坐享其成,分享成果。當事人背後也承擔很多的責任,例如「被起底」。當時W事件就有不少媒體要找她的下落。最主要的承擔是金錢,在香港打官司價值不菲。而且他們也經歷了波折,平機會沒有「性傾向歧視條例」不能受理,不能一起評稅又不獲申訴專員受理。只要訴諸法律爭取平權。

 
這件案件要爭論的是「外地」與「本港」的區別,但另一個例子是即使生在「本港中的外地」也一樣遭到不同的待遇。法國通過同性婚姻,奈何香港的大使館無法替她們證婚與辦理。另一邊廂,英國通過同志婚姻並容許海外的大使館給國民註冊,當中包括菲律賓、中國與日本。香港在這方面連「中國」也不如。

 
說到中國,同志導演范坡坡發現自己的紀錄片《彩虹伴我心》在視頻門户被刪,因而狀告廣電總局。最終法院判處勝訴,成為了同性戀維權的一部份。這件事令人聯想到十年前《鏗鏘集》中《同志戀人》的維權。不同的是范坡坡被國家機器之一的廣電總局打壓,新片依然是同志紀錄片但上映也許會遇到障礙。《彩虹伴我心》在內地的視頻門户有十萬點擊率,也入選鳳凰衛視舉辦的紀錄片比賽。是中國鮮有的同志電影。十年前,香港同志的打壓也源自於基右的團體。十年後,依然是他們妖言惑眾。不同的是現在有同志的情節也不到他們不同意了。                                           


 
一直以來,內地也有同志電影。不過也是地下的,也是俗稱的禁片。公認第一部中國的同志電影非張元的《東宮西宮》(1996)莫屬,其後關錦鵬的《藍宇》(2001)也是有名的華語電影。也許《東宮西宮》太另類,但的確具有標誌性。2015終於有在官方手上過審的同志電影,《尋找羅麥》原定在冬季上映,但現在還未有蹤影。電影是一部中法的合拍片,儘管現在不見影,但過審是真的令人高興。就盼望中國、香港、以至是世界在2016也有較好的發展吧。

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從《雛妓》看香港少女援交電影


 援助交際一詞從日本傳來,在日劇《神,請給我多點時間》(1998)裡將它發揚光大,少女為了看明星演唱會而與陌生男人發生性關係,不幸染上愛滋病。這幾年香港以「援交少女」為題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真不知社會是突然關心起這個題材還是要販賣少女的身體。從13年的《澀青298-03》、14年的《微交少女》與《販賣.愛》,然後是15年的《同班同學》與《雛妓》。

  當中《澀青》與《微交少女》都把援交與黑社會的幫派掛鉤,並不是寫援交少女的處境與心境,只是借援交作美化影片內容的橋段。《販賣.愛》與《同班同學》這兩部則是描寫少女對援交的好奇,寫她們是如何少不更事,浪子回頭。當中陸以心的《同班同學》以粉紅電影的拍攝模式為主,利用青春少女的包裝作糖衣,實際上由內到外都是對女性的剝削與侮辱,更可恥的是拍攝者的立心不良。女性導演用男性的目光暴露女性的身體,一心只想愉悅男性。

  一直以來,香港也有援交題材的電影。八十年代的《靚妹仔》裡的「魚旦妹」、九十年代的《老泥妹》、二千年後有《囡囡》。援交題材要拍得傳神最基本是搜集資料,了解女生的心態,社會上如何看待、實際行業的操作,還有的是目的。《微交少女》美其名是2014的「靚妹仔」,但除了溫碧霞與麥德和的演出根本與援交扯不上關係,當中只有一個角色與援交有關但都只是表象,到最後也是回歸到幫派之間的瓜葛。《靚妹仔》在1982年誕生,生於新浪潮時代,運用寫實的角色寫青年人的迷茫。而事實上電影也是反映當時的事實,溫碧霞與林碧琪都是反叛少女,導演黎大煒在龍蛇混雜之地把她們找來。現實是《微交少女》並不貼近香港現實,硬要把少女寫成悲劇的角色、甚至是矯情。

  《澀青》與《販賣.愛》的拍攝規模與演員陣容也比較獨立,相對其他兩部有明星坐陣也是失色不少。《澀青》最主要是一群青年人到朋友家爆竊,為的是協助朋友做變性手術。在這部片裡援交不是最主要的部份,主要帶出邊緣青年的迷茫與社工如何協助。奈何要看香港同黨還是建議去看劉國昌的《無人駕駛》、《圍城》,寫邊青也寫得特別的別扭,連叙事也未做好。這樣的電影是不合格的。《販賣.愛》是改編至舞台劇,少女被富翁包養正當想浪子回頭,才發現男朋友是富翁的兒子。比較有良心的是這部片不是賣弄胸部與內褲,說教味濃,層次疲弱。
                 

  縱觀這四部「援交電影」,綜合了一個詞「嘔血」。各種的空洞、意淫、矯情都達不到香港電影的標準。《雛妓》是一個例外,同樣是援交題材不但沒有抽空女性的價值,而且更帶出教育與希望。男女雙方從原先買賣的關係,變成平等與愛情。而電影的命題也不是流於墮落的性愛與描寫沒出息的少女,而是通過個人的經歷帶出苦難、救贖與釋放。單從電影的名字《Sara》就看出它的用心之處,有首耳熟能詳的英文歌叫做《Que Sera Sera》,歌曲講到女生對未來的希望。當那些寫援交的電影都著重在沉淪,愛得要生要死忽然的在結尾加上正三觀。事實上電影根本不需要政治正確,生硬的導出健康思想有事還是敗筆。觀眾根本不用被指正要分好與壞,但現在的電影工作者根本不明白。這些的援交題材都是把少女的角色定型,除了慘情就一定是低下階層。做援交未必是一時好奇、貪玩,可能有別的故事,奈何在創作上總是要把女性寫到不道德,把界線限得死死的。

  邱禮濤的《雛妓》並不是無瑕疵,電影的缺點是對白太累贅,旁白連一點留白的空間也沒有,有時候有些東西不用說得太清楚。除此之外,創作者的心態是健康的,而且有世界觀。上一代的無能、這一代通過自身去追尋、再到給下一代希望。通過三個受傷的女人從而釋放內心的罪疚與感情,學會諒解。母親的出賣傷害了何玉玲,而她只有透過在第三世界救贖填補內心的傷痕。回憶互相的交接,寫出了何玉玲的遭遇與DOKMY的相差無幾。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只是何玉玲的故事在心裡特別的壓抑。愛上了長腿叔叔,而這段感情從包養昇華到親情,始終是無疾而終。高官愛上女學生,女學生下海被包養,這是援交也是援助。有付出也有收鑊,任達華演的高官給予女生希望讓她上大學,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記者。說電影是少女初體驗也不過份,的確那個年紀的少女可以做什麼賺錢,慶幸的是她遇到一個好人。不用被賣到青樓、也不用販毒。她不像Dokmy要被人販子控制,甚至威脅她一家人。

  《雛妓》是邱禮濤繼兩部《性工作者》之後又一的港嫖電影,《性工作者》是相對寫實的電影,而《雛妓》只是一部文藝片,講求自強自愛。在感情上有種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的感覺,自殺然後獲救、救贖而又失蹤。電影的開放式結局帶出了命運的無奈,何玉玲遇上了錯的男友,DOKMY不知何方,或許她又回去做性工作者,就像是輪迴與因果關係。與其他的「援交片」看,蔡卓妍的角色也沒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反而懂得反省,有目標的為自己打算。而在電影方面,談援交也不一定要赤裸示人,在性愛的場面點到即止。假如性愛刻畫過多倒不如去拍成人片,所以在這方面並沒有剝削。
                         

  欣賞邱禮濤對香港社會的關心,從《給他們一個機會》、《等候董建華發落》都是邊緣的題材。雖然他的電影不至於每一部都優秀,但勝在題材廣泛,從鬼片、喜劇到電視劇衍生的電影、甚至是黑道的劇,他都有去嘗試。而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定是《伊波拉病毒》。而他本人也創辦出版社,並出版政治書籍。《雛妓》對他、對蔡卓妍而言是更上一層樓。特別是金像獎頒獎禮上蔡卓妍原先奪獎的呼聲很高,然而最終敗給趙薇。坦白說,這十五年一步步看著她成長,從少女的角色到熟女,成為女人,不再幼稚,令人挖目相看。

  對《雛妓》比較欣賞的是當中的世界觀,故事從香港延伸到泰國,是的又有多少人會關心這些受剝削的人。我們不是要當什麼聖人,只是世界上的確有這樣的群體每天就被奴役。在有需要就有供應的情況下,她們可以怎樣?常說香港人沒世界觀,這部電影就帶出另一個世界的模樣。還有就是整部電影的女性視覺也相當的敏感細膩。俗語有云笑貧不笑娼,當那些香港電影人連自身也不尊重,物化女性時,最可悲的連女性也覺得自己是男人的附屬品時,那些電影根本不值一談。相對《雛妓》有瑕疵,但它帶出的信息卻是如此的正面,單憑這一點已經是佳作。

Text/Dorothy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2016.電視業重新洗牌的一年

對上一次有免費電視台執笠已經是1978年的佳藝電視,亞視的牌照在今年的3月31日到期。其頻譜會由港台電視與NOW旗下的VIU TV共享,而有線的奇妙電影也申請使用亞視的頻譜。目前亞視的頻道共有六條,本港台、國際台、亞洲台、歲月留聲與兩個內地台。香港電視經過一輪的風波還是得不到牌照,轉型網店卻只是風光一時,但實際沒打進核心市場。現在只好思量改為製作電影,暫時停拍電視劇。2014年11月19日,港視特地在那天開台跟無線打對台,誰知網絡電視制肘多多,開頭播《選戰》還是有回響的,誰知道往後被觀眾批評節目與無線的劇集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終一劇的回響比一劇低。結果也難逃厄運。

亞視還有三個多月的壽命,原先話找到投資者注資轉做OTT平台,但現時亞視再度欠薪。除夕夜更要重播2011年的倒數晚會,有種「今夕是何年」的味道。莫非亞視帶觀眾「回到過去」?這幾年亞視鬧出不少笑話,重播煙花晚會是其一。其二就是王征帶一眾藝員到政府總部反免費牌照的發牌,結果亞視不是輸給任何人,而是自己人搞死自己人。基本上所謂OTT平台只是死前的迴光反照,連中央也不支持喉舌,不應該再有新的希望。


16年是電視業的重新洗牌的時機,美國網絡電視Netflix攻港,預料月費只是六七十元,比去電影院更平。現在香港閒閒地看一部電影也差不多一百元正,Netflix目前正跟電盈商討合作的可能性。而在15年下半年樂視盒子正式進軍香港,也出版了第一套網絡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市場佔有率坦白講不是很好,不過收費電視沒有球賽可看。一眾的足球粉絲想用廣東話看球就一定要有樂視了。

港視的OTT平台失敗,但樂視就有中資背景,資源眾多。NETFLIX更發展為國際品牌,要看美劇與自家製作就更加方便。另一邊廂now tv旗下的viu tv雙線發展,大約四月就可以正式在電視見面。而目前VIU TV也有開發OTT平台,日韓劇與綜藝在當地播完後不到八小時就做到翻譯並更新。TVB雖然也有播劇,但一些日韓劇抱歉了要讓收費劇集台的受眾優先了。目前TVB正在播的日韓劇也起碼是一年前的作品。

隨著第三、第四個電視台出世,香港的觀眾還是會有更多的選擇。什麼行業也一樣汰弱留強,亞視不會永恆。基本上亞視現在未正式執笠都已經是彌留狀態,當港台/VIU 接管亞視頻譜才是新挑戰。不過港台的節目也不會改變到香港觀眾的口味,節目偏重說教味重,而且不會用公帑拍過份的娛樂節目。最多只可以做香港的「BBC」,但即使現在開播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在所謂的黃金時間也是播舊的《獅子山下》。而VIUTV也沒有進行對港劇的拍攝,看來要看劇集還是留到TVB懷裡。要挑戰TVB看來還是要拍劇,而且要是超脫的劇集。要不再膠的劇都始終會有受眾,繼續愚民。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排球少年》與日本排球界的未來

  日本國內的全國高中排球比賽在15日正式開幕,為期6日。2016年是日本排球月刊《月刊Volleyball》創刊七十週年,排球可算上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運動,國家女子隊全盛時期排名世界第三,而男子隊則排在二十一位。日本女排有「東洋魔女」之稱,特別是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在主場奪金。故日本希望在2020年再在主場劍指金牌,為了在主場爭奪好成績,日本排協已經進行部署並啟動「Team Core」計劃,男女選手各挑十人,當中包括正就讀中學的學生進行特訓。一直以來日本動畫都有以運動為主題的,八十年代的《足球小將》由小學踢到世青盃,甚至以世界杯為舞台。九十年代《男兒當入樽》櫻木花道這個「菜鳥」為了追求晴子而加入籃球部,成為「籃板王」。此外,還有日本國粹的棒球,衍生了《Touch》。而這兩年興起的就是《排球少年》,適逢劇情講到春高預選就談一下這部動畫與現實的關係。

                              
 
《排球少年》的原作者古館春一在中學與高中也是打排球的,於是衍生了這部動畫。而創作方面則有排球生產商的合作,而在這兩年的春高日本排協也與動畫來個Crossover,推出精品與各種的宣傳。《排球少年》其中一個賣點是真實與平凡,當中的主角日向翔陽只是一個平凡但是愛打球的孩子,他小時看過春高認定是「小巨人」做偶像萌生起打球的興趣。於是進了偶像曾經就讀的學校就讀並參加排球部,結識了隊友。並通過比賽一步一步變得愈來愈強。本身排球就是講求牽絆的運動,足球與籃球都有機會讓人出風頭,有各種的solo。但排球戰術運用卻是關係到場上的每一人,該如何的接球、舉球、傳去2號位/3號位打中間還是四號後斜線/後攻,靠的是隊友的努力與思考。

 
《排球少年》的劇本離不開是《足球小將》與《男兒當入樽》的延續,談的是成長、牽絆與熱血的精神。即使不看運動的都會被它感染到,天真的少年為了在場上多待一分鐘,隊友之間的不離不棄。還有的是通過競技去認識自己的決心,而在當中的設置全國性比賽都並非虛構。而當中也淺白的講解了排球的術語與打法。像日向這樣的小孩在日本有不少,春高是高中生夢寐以求的舞台,打到決賽就會有電視直播,從各道的市、府、縣打到東京的舞台。春高也意味著是高三學生的終結,可以去到大學繼續運動生涯?要怎樣才可以當選國家代表?對他們春高可能是終結,也可以是開始。還有的是講述在高中的考驗,如何平衡學業與打球,都是真實選手要面對的問題。

 
雖然在動畫裡彌漫著熱血,但也有失敗的時候,而在處理上更是鼓勵隊友們繼續走下去,有喜也有悲。主角遇上挫折,但沒有忘記初心。有那種日本影畫流傳的「職人精神」,要做到最好。在動畫裡好看的還是隊友之間的互相啟發,雖然偶有不和但在場上就是要互相合作,每個成員性格各異,即使是替補成員也有貢獻,也是團隊的一份子。沒有人應該被忽略,更加可以增加隊伍的競爭力。穿上球衣不只是代表學校,更是代表自己。除了描述與隊伍之間的磨合,也有與對手的惺惺相惜,帶出遇強越強與尊重對手的精神。或許未來發展下去《排球少年》就會成為《足球小將》通向世界的延續,主角要代表全日本出戰,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就是後話與留下一點的想像了。

 
日本國內的「春高」受到注目,一般有些選手已被職業球隊看中與內定,而當地也出現不少「強豪」的高中,在春高各列強比拼,成王敗寇。在女子方面,注目選手離不開高二就代表國家隊比賽的混血兒宮部藍梨,還有是球隊的內定選手之間的比拼。對於一些選手春高是進入職業球壇的最後比賽,有幸被賞識的只是一少部份,而有些不起眼的選手則是生涯上的終點,即使多愛這種運動將來也不會有什麼發展。夢想,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所以多待在場上就特別的珍貴。動畫描述的正就是孩子的故事,一生人就是迎接一場人生的比賽,更何況現在主角才是一年級生,長路漫漫。畢竟主角的人生可以去三次春高,這次去不了升班有新成員加入就可以再去。
目前是日本女排最年輕的選手宮部藍梨,就讀高二就已經是國家隊成員。春高的注目選手,身體素質十分良好。

 
動畫可以圓夢,可以代表日本的青少年人的願景。在當地打球打得好的孩子實在太多,當地奉行全民體育,每年有全日本的府道比賽,而當地人也很支持這項運動。特別是多屆在日本舉行的大冠軍盃、女排大獎賽還有世界盃都是常客。排球是日本自豪的運動,令到動畫異常的受歡迎。當地在2015年更推出舞台劇。如今春高開幕,真正的排球少年要踏上征途。動畫的魔力就建基於真實,只有真實才會得到人心。無可否認的是日本人在宣傳方面與創意是一絕,把真實的活動與動畫結合,虛實間相互的呼應。熱血再加上熱血,ah yeah。此外,《排球少年》更將第一季的內容分別剪輯成兩部劇場版電影,濃縮又緊湊。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