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

紀錄片賞析(二):《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Rebellion)與《City of Fear:The Death of Democracy in Hong Kong》

 在上文《不割蓆》的討論提到過《Rebellion》,《Rebellion》與《City of Fear》分別是澳洲廣播公司的新聞紀錄片,前者的製作人Sophie McNeill除了是記者外,也是人權觀察的觀察員,2019年製作關注新疆人權問題的紀錄片,及後參與到香港的採訪,2020年辭去記者工作。後者的製作人Bill Birtles曾捲入了澳籍華人成蕾的敏感案件而被國安調查,最後得到澳洲大使館的協助而安全回國。現在澳洲廣播公司撤出駐華記者一職,免受到恐嚇。內地的西方人漸漸感受到威脅,有些人受到問話。《Rebellion》全長五十一分鐘,關注華人的兩岸三地紀錄片組織CNEX購下了版權,以往兩岸三地會辦華人紀錄片大會,這部片香港與內地一定沒緣份看到,幸好香港勝在有網絡,在youtube能夠找到原版的片段,CNEX的版本增加了中文字幕而已。將這兩部片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到反修例運動的轉捩點,市民對警方日積月累的憎恨,示威者的善意,人民如何走在一起對抗不義的條例,是如何的卑微,甚至是卑賤乞求政府。






1/ 因

《Rebellion》最主要集中在八月的示威,810大埔遊行後轉場,一晚很多地方遍地開花。令人驚恐的811,不只是831與721,811單日亦發生很多恐怖的事情(見列表)。紀錄了運動的側影,和理非與勇武示威者以癱瘓政府為目的,同時亦將標誌性闖入立法會的片段加插其中,8月18日民陣舉辦警察還眼為題的集會,警方發出反對通知書,市民在雨中和平遊行,一起舉傘。遊行的相片成為牛津通識系列一民主的封面。





  • 尖沙咀警署外以布袋彈擊傷女子眼球,事後誣蔑該女子是示威者射傷,警方事後索取女事主的醫療報告威嚇,左派報章大肆抹黑傷者。稱傷者並沒有爆眼,並公開她的個人資料。據媒體所報導少女在20年九月已經出境,可是出境後仍遭到建制派的攻擊。


  • 翌日難以消除民憤,市民在機場發動集會,要求警方交待與還眼。在七月份開始航空業先後發動和你飛、參與8.5三罷,市民效法泰國的示威手法而和平手段抗爭。到傍晚有傳警方清場,集會完結。在812與813兩日連續也有機場的示威,813出現付國豪(前《環球時報》記者)被圍事件。兩日內有九百班航班取消,但同一時間能夠避開封鎖而入閘的人仍可以登機。在事件中示威者向受到影響的旅客致歉。


  • 811,銅鑼灣集會警方扮示威者拘捕示威者,以熒光棒作識別臥底,其中一位青年被打到頭破血流、門牙飛脫,一切也有鏡頭記下、有影片拍攝到警方臥底掟汽油彈。太古站近距離發射布袋彈;葵芳站發射催淚彈;荃灣二陂坊出有幫派襲擊途人。


2019年八月香港發生了很多事,八五三罷、機場集會、八一八的遊行提告帶頭遊行的前立法會議員、八一六遮打花園的和平集會、八二三的香港人鏈、八三一的太子站警暴,香港人嘗試以和平遊行表達訴求,要求政府兌現五大訴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警暴、釋放政治犯、撤回暴動定性、實現雙普選,最終只有撤回逃犯條例成功。在這場運動在三月份由幾萬人的遊行幾何級數跳到200萬人,長達幾個月,拘捕達上萬人。在周邊環境上,《Rebellion》提到當時解放軍在深圳軍演,大批裝甲車在距離香港邊境不遠處,之後零零星星出現疑似解放軍混入警隊的例子,如用普通話的口令,警員不再出示警員證改用白卡。整個反修例運動的源起與市民的自發性,相信未來難以看到,當今日活在《國安法》下以言入罪,未來又有二十三條立法。兩年多後的香港被完善制度整頓、在疫症衝擊下以防疫打壓公民權利,媒體被滅聲。不知何時會扣上煽動的帽子,坊間在收集歷史、保存歷史、提醒不要忘記。





2019年發生的事令人心痛外,對香港人來說是代表轉變,生於亂世的責任是什麼?幾年來眾多的不愉快、情緒低落與惶恐、對人倫關係、社會和諧的損害一生也無法彌補。在今日無法表達心中所思的日子,只能夠懷念曾經自由過的香港,曾經無懼過、亦懷念在這場運動中打破階級、身份的藩籬。猶記得在五月份各中學的校友開始網上聯署、呼籲參加六月的遊行,六月九日100萬人大遊行,政府無視人數,照計劃在十二日二讀條例。六一二,警方在無預警下發射催淚彈與布袋彈,製造混亂逼市民愴惶逃生,前教師楊子俊眼晴被子彈所失去大部份視力。六一一,警方在金鐘站外搜查年青人,有很多零碎的畫面與記憶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推向仇恨與對立的線索。隨著事情發展,勇武與和理非兩派示威者從以往的對立到共存,民主派的支持者與本土派化解路線上的分歧。隨著議會再沒民主派,變成清一色議會,一國兩制破滅,表面上很悲慘,但在某種意義上終於讓香港人明白什麼是可貴,不再執著在口舌之爭。


在《Rebellion》與《City of Fear》裡訪問了在不同崗位的受訪者、包括示威者、學者、市民、亦包括現在在獄中的人,比《不割蓆》的視角立體,例如解釋了什麼是Be Water,示威者如何在網絡上集結討論。當中有些在網上參與討論的網民在兩年後的今日成為政治犯,兩部新聞紀錄片比對運動熾熱的時候與往後大搜捕與國安法的實施。香港民主撤底死亡,市民在離散之間作取捨,留下來的人作出做順民、暴民、移民的選擇。2020年實施國安法,不只是單一的條例,在教育、文化、政治制度上也迎來大清洗。反修例運動隨著警暴、人命的犧牲注入各種情感的牽絆,獅子山上的燈牌、好撚鍾意香港的藝術人、《願榮光歸香港》的廣泛傳播甚至在電台出現,「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注入對現狀的不滿與年青人的期盼。如今被解讀為分裂國家的標語,曾經市民以非暴力手法建的連儂牆、是為香港鮮有眾多公民參與的民主運動,在網絡的發展下每個族群、年齡層、工會的參與,可謂是百花齊放。


2/果

在兩年幾後的今日,2021年公民社會的崩潰,工會、民間組織的自發救援與協助成為參與串謀顛覆國家政權,連帶要收走我們對六四的記憶,被逼跟從蒼白無力的方式愛國,配合愛國者治港。在後真相時代,政權篡改發生過的事,歪曲真相,例如特首舉例以前港督不是由選舉產生,合理化現在與將來的特首不是選舉產生。過去二十年爭取民主的路幻滅,這兩年香港變得很快,趕不上變化的速度,大部份人都不開心,原來相信的東西是虛幻、是一場空。當初為你爭取說到實牙實齒的,不是入獄就離開這個地方。無論是立法會議員還是區議員也只是做好一份工的心態,慶幸19年發生了這些事情,撥開了雲霧、才看到那些人堅持與人同行,那些人只是膚衍了事,大難臨頭各自飛。

                                              

在紀錄片裡其中一個打破幻想的不是抗爭的場面,而是立法會的代表性與改變。由2014年開始雨傘運動、15年的反東北發展撥款、示威者嘗試模仿台灣太陽花佔領立法會。早在反高鐵運動示威者包圍立法會,行動一步步升級。由14年有人打穿立法會玻璃、到15年以竹枝與小規模的衝擊到19年規模以至停擺,正式代表立法會氣數已盡。如今是港區人大的立法會,服務的再不是香港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中,總有泛民議員譴責當時本土派也好,左膠也好的示威者,泛民是無能、軟弱,在反修例運動上他們起到的作用不大,只能在議會拉布、做幾場戲,有同工在前方較為激動,專業人士在議會錫身。外面的示威者被捕被查證,他們身光頸靚開會。對示威者來說,過往的事情感受到一次又一次被代議士出賣,在片中訪問張超雄,他當時對示威者的行為也不算理解,以陰謀論猜度示威者中陷阱。可見與民情脫軌,在《City of Fear》紀錄了泛民總辭與初選被捕案的片段,政治風波再加上疫症,香港的環境只有更差。


如果要挑剔這兩部紀錄片,可能要說他們不太理解香港人如何看待立法會議員的身份,不明白他們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例如是否身體力行延任,本來事情不至於需要總辭,當時的民情要求泛民不延任,但大多數人身體卻很誠實。最終他們總辭是因為人大常委會取消了幾位議員的資格而出於義憤,而漠視了大部份民意。議員在當時早已淪為過街老鼠,現在入獄的梁耀忠以身擋衝擊的示威者,可能是他一生人中最勇武的時刻。假如在16年的會期不是他不願意當主席將席位送給建制派,就未必會有大口狗當主席的局面。發生19年以至後續的事,一切是必然發生的,以前太相信他們要改變什麼,但一次又一次心痛。


中大前講師蔡子強接受媒體訪問,提到過去爭取的手段步向激進引起中央使用強硬手段應對,連懷柔政策也不復存在,言談間有責備之嫌,指30年民主路一事無成。指責年輕人激進勢力抬頭,事實上由10年的反高鐵到19年的反修例事年,十年時間是被逼出來的。市民不信任議會,16年開始立法會提名期DQ候選人,及後DQ議員,在四年任期後強加延任再DQ溫和的代表。政府不仁、壓逼愈大才會不義。現在說什麼也於事無補,蔡子強選擇退休是必然的事,經過兩年大學對教職員有所整頓,他任教的學科的畢業生入獄,在學的苦無出路,在不能談政治、沒有發展出路之下,有關學科學生有所減,甚至面臨殺系。所以祝福他退休愉快好了。


在12月的立法會選舉的參選人當中的確有搖尾乞憐的人入閘,不乏部份以泛民/黃絲掛帥的人,最終只有狄志遠當選,而他只是過氣政棍要撈最後的油水。慶幸的是大部份市民都看穿了假選舉的虛妄,不至於自欺欺人。新立法會內根本無新聞價值,議會內只有清一色的撚人,假如泛民在延任的事上聽從民意,會是好頭好尾。即使香港的抗爭鬆馳的話,去到2047也要面對,國家領導人改朝換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無論如何要變就要變。不是接受了八三一框架就安然無樣。一句全面管治權就押下來了。


網絡截圖



3/真實的世界與心底話

最近梁天琦出獄,不禁回想昔日泛民如何一次又一次傷害我輩的信念與對年輕人打壓。當初范國威在立法會補選為了選票,以探天琦監作拉票,當初雨傘運動,2016年旺角警民衝突對年輕人割蓆。明知要哀矜勿喜,卻意難平。部份人幾十年來對政治、對共產黨的敏感度低,幻想俯伏於地上民主就會從天而降,現在有人入獄,有些政治人彘在國外風花雪月,隔岸觀火,還要向香港受靶的人乞課金,在海外還評論香港的事,無恥至極。不過憤怒也無用,香港從來都不是安居之地,香港精神是走頭。揭穿殘酷現實倒不是絕望,沒本錢抗爭卻迎來了各種政策的收緊與報復,逼使人自省與選擇自己的路。每個人都有他的選擇,為了家庭、為了快樂,有人生於亂世,在亂世中生智、人是良擒擇木而棲的動物,去與留也不用渲染,每個決定都不容易的。聖經裡有一句話:患難生忍耐、忍耐生智慧。在燥動不安之下更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共鳴,需要把心中的不滿宣洩、做自己能力之內的事。

竟然來至東方日報👀 20190824的報導
                                                  

受靶就受靶吧,經過兩年的調節,人只能夠活在當下,也不到我們選擇,以政治手段處理疫症也是社會實驗的一種,歸根究底我們終於可以感受自由是價值,可以為此犧牲多少。這些年香港人花太多時間內鬥,小至網絡欺凌,現在將社運情緒轉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至鬥黃到看電視各種爭論,是不是必要爭過你死我活?想講的是發生太多事情,大家都不開心,當看到紀錄片的香港人各有各做,組人鏈、唱歌、大叫、做了也無用,很廉價的抗爭,但看到人與人之間的bonding,中學生男女不敢拖手以筆為媒,街上的男男女女拖手,最近一次看到人鏈已經是2020年六四人鏈,2021年六四仍然有市民到維園外散步,有些東西看似是微不足道,卻意義深重。這是韜光養晦的時刻,每個人都受到外部的衝擊,面對太多未知的事,壓力無法排解,所以一定要遠離沒意義的爭鬥。保持良善與正念的心,即使死也要光光榮榮的。


在台灣媒體報導《Rebellion》看到一句頗為反感的標語,來至香港人呼籲台灣人投票,「我是香港人,請珍惜你的選票,我們只示範一次」。發生一系列的事後,香港人好像開竅關心世界的事,甚至稱泰國反皇室示威的是手足、以對外輸入港式抗爭為軍師。把自己看得太高,抗爭的衰敗有太多因素,縱然支持民主自由公義是沒錯的,只是一知半解就顯得抽水、突兀。台灣人抗爭用不著香港人示範,早在黨禁、報禁、學校有髮禁,他們都嘗過才有轉型正義的出現,才有政黨間的輪替與公投。

當你心裡浪潮滿佈,想想美麗的人
                                           

香港人到底示範了什麼?示範了投票後政府反轉豬肚,示範了被中共欺騙?有時候想是香港人太無知,幾代人對共產黨也沒有戒心,突然一朝驚醒。有種以為不會發生的心態,以前以為不會發生的事,如2014年雨傘運動有開防暴槍的疑雲,結果開真槍、開布袋彈槍。又例如以前年輕人叫香港獨立,當時冷嘲熱諷到漸漸成為口號。應該想像一下,有一日不再是港人治港,而是內地直接派個官員取代。又想想戒嚴的可能性,這幾年經歷太多難以置信的事,在2022年廿三條捲土重來,七月新特首上場,三月人大會議、特首選舉,都坐著看戲。


坦白講,在後社運的香港失去太多,而坊間爭論看電視、追星、顯得十分無聊。套用孫曉賢的《白眉》怪人寒夜遠飛,世人娛樂至死。發生很多事情才發現過往相信的一套是無知,全世界在疫症的處理上壓逼自由意志與個人選擇,逼針、限制人身自由、除了傷春悲秋外,也是思考與安身立命的時候。在大環境裡面要成為怎樣的人,儘管會不安、會浮躁,有些東西只能夠盡做,不在意別人是否在意,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足矣。




延伸閱讀:

https://www.abc.net.au/news/2019-09-02/on-the-frontline-of-hong-kongs-democracy-protest-movement/11439810?nw=0&r=HtmlFragment


http://movieforestlitmited.blogspot.com/2021/12/do-not-split-2020.html

《不割蓆》






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通往粵劇之路(七下):從冷清到全院滿座一2021年的觀劇評鑑

 承上文,本來想簡短談一下去年看過的粵劇作品,寫下洋洋數千字。一踏入2022年劇場停擺,演出延期,在這段時間也有美事發生。久病休養的南鳳回到舞台主演《帝女花》,四大名旦餘下的三位仍然發光發熱。在停擺的時候,有伶人打算在新年在網上演粵劇、唱粵曲,雖則這種形式隔著個螢幕,總叫做止癢與做可以做的事情。在此謝謝出心出力的伶人。2022年在觀劇上也有一些目標與集郵,就是看更多老倌與年輕人的演出,最想是觀摩昔日名旦的演出留個回憶,尹飛燕與南鳳的演出不算多了,吳美英與蓋鳴暉的合作較多。本來一月份的粵劇新秀演出有新的劇本《狀元打更》,是少有小生易裝扮女人的劇目,可惜因疫情停擺。社會的事制肘與規範愈來愈多,在寫回顧的過程中泛起回憶,以為2021很差嗎,原來現在更差,哀哉。


本網誌由2021年六月回歸,開始粵劇欄目,自問知識不夠豐富,看的事物也有個人看法,對個人都是嘗試。有時去圖書館看看粵劇雜誌,他們仍然生存的時候給予我動力學習與寫作。不知不覺這個欄目在七個月的時間來到第七篇,種子發芽,開枝散葉。2022年未必有太多機會到劇場,一來是政策問題,二來是立場,生活上根本無法計劃。蘇軾在《赤壁賦》感懷身世,與其改變不到外在的事,不如活在當下,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在2021年香港粵劇界其實做了很多事情,一桌兩椅的創新嘗試、演藝學院學生巡迴的十八區有藝,將粵劇帶到社區,書展有好幾本粵劇的新書,靚蓋、輝哥、朱少璋教授的著作、最新著作有《紫釵記讀本》、理大為汪明荃辦了個小型展覽,在網上面逛了一圈。電影資料館與康文署的影展也很有不少粵劇電影,如《尋珍記》有任姐的《蝶影紅梨記》、周五的早場有鄧碧雲的電影回顧。六月份內地4K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在香港公映,一浪接一浪未停過。




自從政治捆綁文化藝術後,李居明曾經講過不知道紅線在那裡,儘管有不少人笑他的現代史粵劇不知所謂,但也是自由創作的象徵,當看到內地粵劇界今時今日要做《沙家浜》,了解一下尚好,前幾年香港藝術節上演了其中一部文革樣板戲引來批評。粵劇也有其現代性與以古諷今的寓言性、警世性。回顧文來到下篇看看粵劇界創新的劇作,只是不及《粵劇特朗普》的宣傳出位與戲謔性強,戲曲界還是有不少佳作。


🎂鳴芝聲30+1生日快樂系列

首先恭喜鳴芝聲劇團創團31週年,因20年全年都基本上在疫情中度過,劇場大部份時候封館,本應在20年做的30週年的活動要延期,包括蓋鳴暉出版的《戲夢傳奇》一書與冼杞然的《鄭和情義篇》。21年蓋鳴暉的演出也很頻密,可惜的是連續幾年沒有賀歲檔期,今年李居明欲演20年的賀歲劇《大紅袍》,看來兩度落空機會頗大。去年看的演出有大部份也是鳴芝聲出演,《天仙配》、《蝶影紅梨記》、《唐明皇》、《梁祝》、《大紅燈籠蘇東坡》與《鄭和》,個人最喜歡的有兩部《天仙配》與《鄭和》,《蝶影紅梨記》的《隔門》看到入心入肺,蓋吳兩人真是勤力,一年內做了幾十場大戲。





先講美英姐的部份,唱的部份有時走音,聲音大不如前,聽唱片好多了,不過不想對七十歲的老人苛責。有機會看到二十年前美英姐唱《哭墳》(梁祝),唱得好聽,媲美花旦王芳艷芬,畢竟人會老,她的黃金時間已過,所以以敬老護老的心態給予支持。年老的美英姐還是有吸引力的,特別是舞蹈是她的專長,《天仙配》與幾位仙女的歌舞、《蝶影》裡的耀舞長安、《唐明皇》的西域舞、《梁祝》的化蝶、精彩、美麗,現在的粵劇加入很多元素,有舞蹈元素的特別搶眼。鳴芝聲的成功不只在蓋鳴暉的功勞、還有美英姐與班主二代的支持,現在美英姐加入粵劇新秀計劃作為總監,教育新一代的伶人。過往在蓋鳴暉未算很成熟時,扶她一把,多年來互相扶持,成就了劇團。論舞台上與生活上的火花當然不能與任白相比,但她們是香港當今有知名度的拍檔,能夠每年在籌款晚會出現,私下亦做不少公益活動。縱然一提到鳴芝聲總是說蓋鳴暉,然而美英姐也是功不可沒,只是她低調做人,不邀功而已。祝美英姐身體安康,長做長有。





鳴芝聲演的劇目多元化,十分適合初看大戲的觀眾,而且兩位老倌與時並進。在《鄭和情義篇》跳出傳統大戲的佈景、以投影與布條作佈景,題材以閹人為主角,美英姐一向演小姐、公主角色,這次倒是第一次演奴婢。蓋鳴暉演閹人更是大戲的突破之作,蓋在反串以外更演無性者。參與製作的攝影師辜滄石是位名攝影師,冼杞然近年跨界導演大戲,不過鄭和卻是他參與策劃、創作的文本,他是香港一位研究鄭和的專家,過往將鄭和搬到舞台劇,現在移植到粵劇,這個演出的特別之處是將跨界別融合,觀眾反應也是正面的。而最喜歡是戲裡留下一句精警之話一大而化之 若無其事 有願無求。苦難連連的鄭和,終歸忍辱負重,完成偉業。


                                  



李居明的《大紅燈籠蘇東坡》同樣也留下一句話,人心所安便是歸處。在這個時勢今宵多珍重,蘇東坡的題材以瘟疫為創作背景,在這個時候看有別的感覺。相對來說,李所編撰的劇目比較通俗並用大量通俗的曲,略兼口水,不算喜歡。聽聞李居明的風格是這樣,總之他不安插奇怪的角色在蓋鳴暉身上就行。《鄭和》的主題曲用了《天蠶變》的插曲《換到千般恨》(柳映紅原唱)耳熟能詳,現在的新編大戲在音樂上的創作上除了懷舊外,也用得適宜,在下面介紹到的《女兒國》出現了喜多郎的篇章、《女兒情》、《血海迷航》的《我有一段情》(徐小鳳原唱)、《鎖麟囊》的《Auld Lang Syne》,粵劇的小曲混合流行曲元素,是21年看大戲的最大得著,原來一門古老的藝術敢於創新與與時並進,儘管選曲是老一輩人的流行曲,但當時的曲可以以中樂改編,詞曲押韻。現在的流行曲或許未來也會成為大戲的一部份。看大戲順道聽聽中樂,倒是要惡補一下中樂的知識。


蓋鳴暉是有功架的老倌,七月份書展的講座講到她師傅對她的嚴苛,別的梨園子弟可以賜班牌,而她作為女徒兒卻等了多年才有名份。而她亦沒令師傅丟臉,即使是老倌,過了半百,每個演出仍然盡心盡力。《天仙配》董永抵抗天兵神將的滾地功夫、《鄭和》的戎裝耍兵器、甚或是舞蹈也如魚得水,關目、氣勢都迷人。縱然談不上每部劇都喜歡,但她穿上狀元袍、官服的造型實在太霸氣。《天仙配》是去年的驚喜之作,幾位仙女載歌載舞,舞台佈景別樹一格,會說話的樹、仙女下凡由紙公仔到真人的亮相,相當有趣味性。十二月在《歡樂滿東華》演出《唐明皇》的選段亦算精彩。蓋鳴暉入行31年,道出今生無悔,無入錯行!看她的演出有驚喜,有新嘗試,還可以繼續多做20年。


💔禁忌錯戀:《女兒國之無明愛)與《血海迷航》(藍天藝術工作室)

藍天佑與鄭雅琪夫唱婦隨,一年內以幾個班牌演出,千禧樂苑、主演林家聲名劇的頌先聲劇團、還有自家品牌藍天藝術工作室。四月份看了《跨鳳乘龍》(唐滌生編劇),兩公婆在台上公然打情罵俏,冤氣。《跨鳳乘龍》除了開場弄玉公主花癡神仙外,算是一部婆媽劇,弄玉公主與簫史郎才女貌,不打不相識,一個是公主、一個是樂師,惹來長輩的捧打鴛鴦與其它公主的冷嘲熱諷,自然看不起她。公主為了愛郎隱居山林,每年准她回朝,有日晉國派人找世子,正是簫郎,公主配王子,門當户對,皆大歡喜。比較喜歡看結局圓滿的劇,即使婆媽也是開心的,《跨鳳乘龍》這個劇衍生了幾個成語,跨鳳乘龍意結為夫婦、嫁娶、得乘龍快婿的美名、秦晉之好,兩國的友誼邦交繁盛。《跨鳳乘龍》是任白的戲曲電影,仙姐人美聲甜,一絕。雖則此唐劇不如四大名劇出名,也算是怡人的小品。看天佑與琪琪的作品都很喜歡部份配角,如黎耀威(在三角戀劇演情敵作用)、王潔清(在其它團的劇中偶爾也出現當二幫花旦,有機會要看她演正印花旦的劇),兩位都是實力派演員,值得大家認識。


劇團送贈的日曆卡!



除了傳統舊作外,劇團在二一年演出了以新篇喜劇《繁華三夢》,同時在三月與九月上映了兩部劇團的代表作《女兒國之無明愛》與《血海迷航》,兩部劇都是由年輕粵劇編劇江駿傑編撰與譜曲。《血》劇參照基度山恩仇記的角色設定,是一個三角戀恩仇的故事,青梅竹馬的戀人被奸人所害,身陷囹圄。山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當他出來後發現世界變,愛人已出嫁,生下小孩,而嫁的是陷害自己的損友,即使恢復了身份加官進爵,誓要奪回自己的東西。這部劇的結局出人意表,當以為是大團圓結局,立即爆一個反高潮。女主角早已珠胎暗結,父親正是癡郎,《血海迷航》談不上是最喜歡的作品,但在編劇與意念上是其優點,江駿傑為劇中譜童謠,又有小鳳姐的《我有一段情》,而個人最喜歡的是吳倩衡演的童役,太可愛的年輕人。一個劇團要有代表作,成名作,《血海迷航》是新派粵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代表。

                            

而講到年度最愛的劇作,《女兒國之無明愛》一定在高的排名。三月份劇場剛開放一半座位,總算敲鑼鼓了,由19年到21年起起跌跌,21年終於叫做有小復甦,誰知22年又回到谷底。對劇場來說是虧本生意,當時他們用了兩個星期在百廢待興間要準備兩套劇,一文一武。又要練武場,又要排舞,兩星期由零開始準備到以高質量完成演出,假如一切都安排就緒就是神劇了。劇目由2018年首演,去到21年修修改改昇華劇本,《西遊記》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詳,唐僧四師徒喝下子母河的河水懷孕,女兒國國王迷戀聖僧、是少數不是妖精想食唐僧肉的章回節。一個作品,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粵劇,一曲《女兒情》通殺。國語版的歌詞撩動女子的單戀之情,為了愛人願意捨下王權,同時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挑戰禁忌之戀。





在粵劇演出需要深刻的主題曲,觀眾比較喜歡小曲、喜歡啷啷上口的音樂。《女兒情》在戲中出現次數頗多,是成功的洗腦歌。短短幾句歌詞,就表達到唐僧與女子國國王的前世宿命。這部新篇劇必須流傳下去,舞台元素、音樂加入西域元素、聽得出加入了喜多郎的音樂,現代音樂與中樂跨界合作,有新鮮感,可以推介給年輕觀眾入門。


抬望眼 似真亦如幻

霧裡花 似煙雲濃與淡

俗眼千百轉 留戀這一眼

相逢未晚


笑世間金壁堆滿山

笑世間色空(清規)今破幻


《女兒國之無明愛》除了歌洗腦,兩段舞蹈元素的首尾呼應是賣點,先是戀愛預告,到最後是觸怒了河神,兩個人要摒除私人感情而拯救重要的東西,對女王來說重要的是國民的安危,對唐僧就是徒弟們,他們都要接受上天的考驗。命運之神要他們相愛不能愛,他們各自也有責任在身。女王由對唐僧的小愛、執念之情到成就大愛,演出唯美之餘亦有佛系哲理。據說天佑(飾唐僧)的袈娑是開過光的,唐僧唇紅齒白、俊美兼具才德,眼前一亮。


《女兒國之無明愛》有幾個特別之處,在粵劇中除了武則天外甚少有女王的角色,鄭雅琪飾演的女王早慧、含蓄、年紀輕輕背負著國家與母親的遺訓,明知不能與男人相愛、但實在禁不住內心的好奇與情感的渴求。至於唐僧,他明知不能愛、愛不得、但對女王也有好感。上一輩子女王是仙子、唐僧是金蟬子,早種下姻緣,五百年後他們再相見也是不能愛,雖然是一個遺憾的故事,總算是曾經擁有,唯美的舞蹈、加上哲理與佛理,放下執迷,相當有意思。《西遊記》少不免唐僧四師徒(除了白龍馬以外),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之間爆肚增加娛樂性,幾師徒愛師父心切,這部劇無論主角還是配角、乃至是跳舞的舞孃也演了一台好戲。美中不足的是留下愛情的遺恨,不過也算是快樂的結局。有機會重演的話再續前緣,或者加一幕五百年後他們都可以做凡人相愛,而現實中兩夫妻達成了心願了。(笑)


❤年度最愛《鎖麟囊》

  稱得上年度最愛必有原因,不過先旨聲明:好撚憎高志森,絕不為他抬轎。一來是政治立場,二來是在台上謝幕時故意說一些表達立場的話,有種陷台前幕後於不義的感覺,還是少說話,多做事。以藝術的層面上看,高志森第一次導大戲就將舞台劇的轉裝換景移植到粵劇身上,對演員與觀眾都是有挑戰性的體驗,所以放在第一位有技術性與文本的考量。一般大戲以一幕幕為主,幕與幕之間演員換衫、換佈景,以舞台劇幕與幕之間的停頓比較緊湊,一般大戲觀眾在幕與幕之間就會去洗手間。《鎖麟囊》的困難在於演員的走位不容出錯,計算換衫的時間精準。對於觀眾來說,節奏緊湊,有別於一般粵戲,一般老年人習慣了在台下遊走、休息、這次除了中場休息外,他們在黑暗中出出入入,比較打擾,這方面要習慣。





高志森是戲迷,對粵劇有認識,這次的導演改編對他駕輕就熟,難怪內地有粵劇電影找他導演,他的確有這方面的能力。他將舞台劇的經驗套在戲曲身上使傳統粵劇的節奏加快、增加舞台空間感串連免於拖沓。畢竟粵劇也要與時並進與吸引年輕觀眾,而高志森去年的舞台劇作品請來粵劇演員關凱珊演出,平日在大戲台扮演女小生,在舞台劇演女性化的角色,有反差感。做演員不應局限做什麼演員的,有機會就要珍惜,順道做做粵劇的親善大使。


這部劇特別的是是一部幾乎是全女班主演的劇目,兩位花旦謝曉瑩(飾薛湘靈)與李沛妍(飾趙守貞),一位飾演富家千金,一位演窮家女,再加兩位女小生關凱珊與千珊。原劇取材至京劇,是四大名旦程硯秋的作品,1940年在上海公演。這次是首次移植到粵劇。1966年香港的國泰電影公司曾經拍過《鎖麟囊》,由樂蒂、張揚主演(片源殘破不堪,可惜)。創作的背景過去有京劇團來港演出,高志森看了記下了這個劇本就找謝曉瑩作改編。七月份首演後火速在十一月重演了三場,還打算將此劇改編電影。





鎖麟囊的意思來至一件寶物,代表母親送給女兒的祝福,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婦人出嫁,在春秋亭避雨,由於風俗關係,新娘子未到夫家不下轎。富家女與窮家女在此相遇,窮家女感懷身世,富家女動了惻隱之心將祝福送贈,雙方素未謀面。幾年後,兩家人的生活起了逆轉的變化,富家女的夫家家道中落,窮家女的夫郎奮起上進,有名有利。一場水災,富家女一家分離,為了生活淪為奴婢,命運之輪要她們相遇,因緣早注定,窮家女沒忘恩人所施予的。二女結拜金蘭,為湘靈為回兒子與夫郎,大團圓結果。這個故事在粵劇當中是另類的,甚少有女人為主的題材,在舞台上保留了京劇的元素(例如是在轎中對話的佈幕)。戲裡貧富對比感亦強,亦有教育意義的,施予與饋贈,give and take,做人要有感恩的心,遇到逆境時咬實牙關定會見青天,亦要飲水思源,不驕傲、不放縱。大洪水的一幕,謝曉瑩與吳倩衡的功架相當出色,兩位女角選角亦合適。謝曉瑩就是公主、小姐的模板,貴婦。李沛妍比較沉穩、厚實,四位主要演員都是年輕八、九十後,有新鮮感,演出出色。謝曉瑩編劇更上一層樓,音樂有水平,能夠在短時間重演是理所當然。年度最愛當之無愧,重點是四位也唱演也不賴,感動的是曉瑩與沛妍她們都是近十年全職當粵劇演員,正值壯年開始有成績,兩位女小生也獨當一面。縱然在上篇曾批評過曉瑩的作品,但這部的改編與演出、故事引伸的意思與女性細膩的筆觸是佳品。




數畢2021年的大戲作品,不算看得多、亦沒有能力作評鑑。岳清先生書寫粵劇的資料為筆者補白知識,除了文匯報的戲曲天地與兩本雜誌外,認識粵劇是不容易的,新作品就是明日的經典,它們都需要留傳下來,盼以小小的文字記錄下來。2022年虎年,一開始就是苦年,相信梨園子弟一定會同舟共濟的,我們定能回到劇場、回到戲棚,至少做人會心存盼望的。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通往粵劇之路(七上):從冷清到全院滿座一2021年的觀劇評鑑


 2021年,牛年的新春檔期因疫症全數取消,新年是傳統粵劇的黃金檔期,連續兩年的賀歲粵劇無緣與觀眾拜年。一整年連神功戲也遭到牽連,只有少數可以舉行,如長洲與大澳的祭祀活動有限度下進行,總算對得住神明。每一年香港的神功戲演出只有減少,不會增多了。過去兩年因疫症與限聚,傳統的盂蘭勝會不再見神功戲,現在在市區內的戲棚賣少見少了。


摘自報章資料圖片


  慶幸在這個艱難時期,卻有意外驚喜。消失的潮劇悄悄復活,在去年的盂蘭盛會分別在西貢與旺角演出了木偶戲與潮劇的折子戲,是相隔三十年再有本地戲班埋班演出。過去有關的盛會邀請內地劇團,因疫症緣故香港人重操故業,把潮汕人的藝術延續下去。在五十年代,潮語電影也曾風光一時,為眾「架嘰冷」(自己人)思鄉慰藉。在九十年代亞視曾經有部《我來至潮州》的劇目就是以林百欣為藍本描寫從內地來港的奮鬥史,體現潮人大男人主義、能屈能申的精神。五十年代潮語電影的興起是在起自於抗戰逃難而來的港人保留自身的傳統文化、語言,建立自身的社群與同鄉會,在香港電影的國、粵雙語的時代,開創第三條路線,短短十年有160部潮語電影,更賣埠到星馬泰地區。


  電影與戲曲在當時的關係是相輔相成,因此在粵劇以外潮人創辦潮劇團。即使不是潮人也會替文藝復興感到驚喜,縱然他們未有足夠的能力做一齣完整的劇目,找演員亦不容易,現在操流利潮語的人早已是老年人,所以埋班作樂已很難得。香港電影資料館在2013年出版了《香港潮語電影尋跡》一書,現在要看到潮語電影的渠道不太容易,大概知道一下緣起緣滅就可以,作為對文化保存的提醒。潮語電影的沒落某程度上是潮人的二、三代人不再說方言,同鄉會由以前的聯誼功能到現在收編為政治工具。方言的沒落敲響了警號,潮劇的沒落正是前車可鑑。





  2022年的粵劇界會如何,在政府收緊防疫規例要打針先能進劇院之下,接種率最低的老人群組正是最大的觀眾群。2022一開始最大的考驗是面對自由與壓逼之間取捨,現在的世界沒有絕對,只有隨遇而安。今年有不少伶人的台期表早有預告,九月份藍天佑與鄭雅琪會在新光演出李居明撰寫的舞台劇跨界粵劇的作品,家英哥的《修羅殿》重演、二月份香港藝術節有新馬師曾名劇展,三月國家京劇院的台柱李勝素與于魁智來港(暫定)、闊別一年的中國戲曲節再臨,疫情、逼針、社會環境都是未知數。不敢想像明日的事。由劇場開放一半座位到八成半,再到自由選擇是否用安心出行到強制安心,政府的政策步步進逼,市民步步為營。回顧2021年看過的作品,當中有些很喜歡,有些空洞無物,精選部份劇作,以此文章作筆錄與介紹部份劇作,由稍遜到作品到拍案叫絕的作盤點。(以下內容屬個人意見)


P.S 2022年依始,第五波疫情來襲,劇場在1月7日被逼下令關閉14日,《帝女花》65週年只做了一場就要結束,久病未演出的南鳳復出。虎年的新春檔期有機會泡湯,準備連續三年新春沒大鑼大鼓了(下刪一大段粗口)。華光祖師保佑!


💀《紅拂女私奔》(金靈宵)

《紅拂女私奔》改編至謝曉瑩的劇本《風塵三俠》,在粵語片也有同名的電影由任白與梁醒波飾演。整個故事偏向平淡,俠女與愛郎私奔,謝曉瑩與李秋元騎馬有功架的,在末段花旦創新加入了劍舞的元素,一手揮水袖,一手舞劍;奈何並沒有很大驚喜。整個作品沒有高潮起伏,沉悶讓人昏昏欲睡。優點是海報的設計參考了梵谷的星夜,是少有有設計與色彩豐富的作品。




💀《挪亞方舟》(香港藝術節)







十年前, 文千歲、梁少芯在移民前的最後劇作,十年後交給徒弟與親友們合力炮製。論吸引度,是古怪新奇的,將粵劇放到舊約聖經之中,衣著打扮化妝是中國元素,這次的演出為了配合宣教而加入道風山彩繪,中西合壁、將基督融入道教色彩。這個演出是怪異的,加入方舟練武與扮演動物的元素,服裝奇異,在傳統大戲難以看到眾多動物的服裝,如大象、長頸鹿。由於是宗教劇早預料傳教,但問題是挪亞一家面對任何險境、沒有信心,也是只有一招,祈禱等運到。曲詞與戲劇的意思重覆性強,都是叫人信主,是盲目的。對非教徒來說是厭煩,幸好這部劇總算有優點,在洪水淹沒的舞台效果以藍布為海,武師與樂師的演出激昂落力,有藝術性與氣勢,在舞台上真的搭了一艘船,是少有製作成本高昂的作品。


《帝女花》




四月份在新光戲院看汪明荃的粵劇,坦白說看過刨姐版本返不到轉頭,珠玉在前,阿姐在粵劇界可算是半途出家,不應有太高期望。奈何阿姐走音忘詞實在恐怖,那段時間她本應要排戲,TVB卻時時看到她(TVB就是罪,那時要錄《好聲好戲》,還有記者會等等),七十幾歲的老人奔走在各門的工作,相信是體力不繼。這一次的觀劇體驗挺差的,不太喜歡陳培甡的唱腔已是受罪,再加上小生花旦不過電。純粹慕阿姐之名去看,花旦的戲服挺美的,阿姐七十多歲仍是美人。儘管阿姐的唱腔與表演失準,但以敬老與看老牌明星的心態看是值得的,比較欣賞阿姐在十二月自家劇團演出《天仙配》時請年輕演員同台演仙女姊妹花,她對年輕人、對粵劇界也是有貢獻的。純粹是人情分,《帝女花》這齣劇實在太多劇團與名伶做過,家喻户曉,要突破,要精益求精,要觀眾保持熱度是挑戰。日後還是想看《帝女花》的,不過要有新的火花。


❤年度之星:千珊




千珊漸漸成為香港獨當一面的新晉女文武生,在2021年主演了幾台戲,《帝女花》、《征袍還金粉》、《梁祝恨史》與《紅樓夢》。還有一些當配角的戲,除了《帝女花》沒看外其餘三部也不錯,在幾部戲中看到她多方面的嘗試與進步,《征袍還金粉》的故事是一個婆媽的故事,一對相愛的戀人被逼分開,花旦愛的是二弟偏偏中了長輩的圈套盲婚嫁給蠢大哥的故事。千珊演忍辱負重、成大器的二弟,帶兵出戰回家後驚現新郎不是我。一身戰袍盔甲,造型威武,在演出期間台上出現咪高峰問題,台上演員臨急生智,讓演出成功。縱然《征袍》的故事老土,還是有優點的,阮德鏘演的衰大佬引發全場笑聲,彌補劇本的缺陷。


八月份在新光分別看了兩部《梁祝》,分別是鳴芝聲劇團與千珊粵劇工作坊主辦的演出,《梁祝》這齣劇有趣在於花旦反串,可不是每個花旦都有能力駕馭。蓋鳴暉與吳美英的組合也許是慣性,看起來沒新鮮感,再加上加插了保良局總理們的爛演出拖垮了觀劇的情緒。吳美英天生一副嬌俏臉,演起祝英台沒男相,不太適合演慣公主、千金小姐的她。

                                                         

相對來說,比較喜歡千珊與鄭雅琪演的《梁祝恨史》,年輕的組合、演出節奏流暢、小生花旦演唱精彩,尤以《樓台會》的碎餅、千珊演唱陳笑風的名曲《山伯臨終》,鄭雅琪演的祝英台唱起平喉也好聽。兩部《梁祝》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世代的演繹與耳熟能詳的元素。兩部劇最愛的部份是最後《化蝶》的舞蹈,有機會的話會繼續看《梁祝》這個劇的,花旦反串小生是挑戰,比較想看全能的花旦演敢愛敢恨的角色。





十月份千珊與梁燕飛合作演出《紅樓夢》,以數碼佈景投射,單是賈府的十二金釵大堆頭製作,千珊在2021年與幾位花旦合作嘗試,相當有新鮮感。2022年有幾個演出要跟鄭詠梅,年紀上差距較大,千珊還是適合與相約的花旦配合,最好是有個固定一點的搭擋。《紅樓夢》本身故事支線太多,所以濃縮起來就是三角戀故事,千珊很適合演書生、賈寶玉男裝又帶脂粉氣,絕妙。梁燕飛唱功也是一流,天造地設。尤愛最後寶玉遁入空門,千珊以官話演唱,在疫情期間她以視像跟師傅文千歲學戲,每次演出都有驚喜。2022年她的台期表上也準備了幾場擔正的演出,2月份的《桃花扇》與《白蛇傳》,現在疫情來襲,恐怕無緣與許仙見面了。😡

千珊準備《紅樓夢》與《梁祝》也花了兩年時間,難得她不斷挑戰新角色與劇種,只能說可惜。21年更上了《戲曲之旅》封面,可謂是冒起得快到女小生。


文章寫到稍長,最終決定分上下刊出。密切留意下半部更精彩。截至刊出時千珊的演出由二月要延期至七月,2022年新春檔期的鑼鼓又不能響起了。即使政府推出第五波抗疫基金,每個劇團獲四萬也補貼不了樂師、下欄演員的生活、此外劇團還要營運開支,而他們是計件薪,手停口停,防疫再加逼針影響各行各業,以新光戲院為例每月還要交百多萬的租金,前幾波疫情業主減租是賣人情,但不代表不用交租。諷刺的是一直以來香港也沒出現戲院、劇場感染群組,戲院有鮮風系統讓空氣流通,繼續以防疫政策玩弄群眾只會玩死粵劇與整個文化界。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體育系#6】《棒!少年》一中國式棒球打開孩子世界的門

 打棒球本應是青春熱血的玩意,但在中國成為了脫貧的項目與工具。在貧困地區收容孤兒、貧困的孩子到北京,開始對他們命運的改造,孩子從不認識棒球到被逼打棒球,就像一場盲婚啞嫁。對他們來說只有棒球才能使他們離開貧困的家鄉,讓家人少一個牽掛,留在家裡就是家累,留在家鄉隨時長大成文盲或是流氓。在中國打棒球有前途嗎?打棒球開心嗎?這都不能夠想太多,開心能夠填飽肚子嗎?這是中國少年與其它地方的分別。盲婚啞嫁也總會有人修成正果,而事實上在中國發展棒球困難重重,一是傳統(日韓台也有百多年的發展史)、二是不容易有成績與難以訓練,三是實力與人才的問題。首先世界棒球的大賽不算多,棒球世錦賽、世界棒球十二強、亞錦賽、亞運、奧運都未必有中國隊的資格,國人也未必很關心。作為棒球迷看到這部紀錄片是興奮的,可以了解一下中國的球界,很記得在2017年WBC的比賽上中國隊對日本竟然打回了一分,最後1-7落敗。其中打出安打的Ray Chang有一半香港人血統,有幾位中國球手在美國職棒的小聯盟(3A,2A農場)打球。中國人的身影不至缺席,但在中國棒球仍然是小眾運動,縱然MLB與中國合作,國內有棒球聯賽但關注度低,水平就難以入流。








  《棒!少年》的導演(許慧晶)提到他最初不是想拍棒球,只是機緣巧合下,追訪五年採訪了六位孩子,最後在電影選了兩位,沉實平靜、聽話、乖巧的投手梁正雙與性格相反,行使暴力而性格剛烈的馬虎為焦點。其餘的片段與人物剪接成六集的同名紀錄片集中。這部紀錄片是國內少有的運動紀錄片,在國內的青年電影節先拔頭籌,聲名大噪,更獲得金雞百花獎的青睞。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影響,《棒!少年》是一部另類的電影,一方面是塑造年輕人的成長、二方面說中國發生的故事、除運動以外側寫貧窮、逼遷、慈善事業,在大環境下說小故事。


《棒!少年》的背景與影片的後續

  當看過不少日式動漫、熱血的薰陶下,多數棒球電影都是藍天白雲、青空的球場、同儕友伴揮灑汗水,青春無悔。而《棒!少年》不是典型的,甚至有點傷感與壓抑,它留下的是一個年輕人通過棒球改變命運、通往唯一出口的故事,他們無法問自己愛不愛,只有眼前的做不做。一反棒球影視的作風,日式動漫裡的少年有父親的影子,有想幹一番事業的,要挑戰甲子園的少年,亦有要建立棒球隊的女性(《女棒甲子園》、《八月的棒球甜心》。中國人的運動與自身受的苦難一樣,在拍運動題材如排球影視《排球之花》、《沙鷗》、《奪冠》也是說悲劇,苦難、殘酷青春,在拍紀錄片很不幸的是也要針對少年人的家庭背景有多慘,看不到他們享受與投入運動的熱情與愛。事實上在奧運會也難以看到中國運動員的真性情,在全紅嬋的故事看到被沒收的童年,一個小孩子要負擔起母親的醫藥費,這是社會政策分配的失衡,逼著孩子長大懂性,作出自我犧牲的精神。在別的國家不會看到這種故事,只有第三世界的國家才有賣身的故事。諷刺的是全紅嬋得到奧運獎牌後,有各種的人上門沾光、送禮,根本不會有人在她家困難時施援手,希望在《棒!少年》裡的少年也有出頭天,或者有一天跑掉的家人會突然出現,他們的家裡也會改善環境,只要得獎、得到榮譽才會有人真正的重視。


  中國的《棒!少年》沒有少年人宏大的理想,只有成年人安排他們該怎樣做,該怎樣行自己的路。成年人提供了土壤與條件,能否成才就要靠自己與命運。看畢這部片是壓抑的,中國棒球沒有預視的發展藍圖,二是孩子們的心事與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傷害,不是一朝一夕能解開。即使他們在棒球上取得成績,又會否有光宗耀祖的一日與可期的未來?很多未知的答案,但可以知的是一切會改善起來。看到孩子有偽裝自己的能力,在畸型的環境下被逼長大,令人悲傷。球隊以社企形式運作,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隊員供書教學,培養一技之長。在社會上每個人都需要接受幫助的,沒有社企的協助更遑論脫貧機會。

球隊創辦人孫嶺峰

                                                     

  強棒天使隊在2015年在北京通州成立,電影片段裡周遭都是拆遷的房子,該區要成為北京市的副行政區、前幾年北京市要清理低端人口、清理外省人與城中村。球隊在不確定的環境下而生,球員日常除了練球也要到附近的小學上課,可是連學校也避不過強拆的命運,學生就是流徙的民眾,生源的漂泊,好不容易有個家也要搬遷。總算好心有好報,球隊的故事得以廣傳,與大集團合作推廣棒球有功,最新的消息是球隊總算有了自己的地方。而球隊由招收男生到在四川大涼山(國家級的貧困縣市)招收了女生,成立女子棒球隊與六個年齡層的棒球隊。短短幾年在基地建立運動區、菜田、生活區、餐廳,成為一個一站式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孫嶺峰教練是這支球隊的領軍人物,他曾經是中國棒球隊的隊長,退役後與師父張錦新成立了社會企業,七歲的孫嶺峰以紙團作球練習,如今棒球成為他的事業。成立基地是有初心,他提到即使隊員們進不到體系,長大後有需要也能回到基地謀生,回饋也好,作為安全網也好。在2017年,有四名隊員選拔到中國少棒隊體系,可算是成功育成了明日之星。


師爺張錦新



  經過幾年的發展,強棒天使隊在國內的青年賽幾乎都壟斷冠軍。在片中紀錄了2018年隊伍去美國參加小馬杯的片段,中國隊在美國隊手上拿下了一分,最終以1-11五局結束比賽。發展條件無疑比人差,但在比賽上看到小雙(隊內核心投手)受傷貼上膠布也投到力氣也盡時,看到孩子的堅持。棒球打開了孩子走出國門的眼晴,他們在美國看了MLB的比賽,見識到美國的球場,整個國家都是球場與支持,而團隊在中山東升鎮冬訓的球場也要清拆,對比中國棒球的無奈。有了棒球,孩子走出大山,除了能坐飛機去訓練打比賽、出席活動外有機會到各省市,亦有機會參觀北京市內的名勝。慶幸的是拉攏到品牌支持社企,受養的學生至少可以接受九年免費教育、免於失學的恐懼中。


少年的原生家庭與成長之痛

  在片中小雙與馬虎都是來至貧困户,小雙原本有個雙胞胎哥哥,在小時候家人把他們兩兄弟拿去賣,買家看到小雙身體弱小,不要他而賣走了哥哥。他的願望是長大後尋親。父親在他出生前離世,媽媽在出生後離家了,家裡有姐姐,靠著年老的大伯照顧,可是大伯年老找不到工作也無力養活他,他成為了家裡的負累。小雙在訓練的過程較少說話,比較聽從教練的話、性格內斂、守規矩的。可是,他的問題是如果未來出不到成績不僅會被人取代,也會影響他往後被相中的路。在美國輸掉的一場球,他在隊裡的先發投手也盡力撐過去,可惜強弱懸殊,在比賽中他是唯一可上場的王牌投手,貼上膠布多辛苦也要上場。他背負了團隊與國家的寄望。


小雙



  在片尾,平日沉穩、把心事放在心裡的小雙終於爆發,他知道伯父想他回到基地訓練,可是小雙心裡有心事,身不由己,在結尾拋下了一句「大伯,你不能不要我」,十二歲的孩子明白家裡的事,不希望家人擔心,更因而患上情緒病。教練七度到家鄉探訪不果,幸而最新消息得知他回去打棒球了。期間因傷患而不當投手,看到他在晚間自主練習,同時也積極嘗試別的崗位。在《新京報》2020年的訪問裡小雙已經15歲,與傷患糾纏了一年重回投手崗位,不過投球比較吃力,每個孩子在訓練期間必先要勞其筋骨,每個人都有戰績。


  與小雙不同,馬虎是一個難搞的小孩。來至寧夏,家中有爸爸與姑姐們,但對他投閒置散,像是人球間在親戚家討飯吃。在課堂上他會騷擾同學、吃粉筆、成績相當差。在片中有一句說話特別深刻,「我是馬虎,來至十字路口,走丟了,被棒球愛心基地檢到了」有一幕他不懂唱國歌,將奴隸( li)讀成勞力,隊中的成員教他咬字,他不是智力有問題的但力不從心,文化水平跟其它人有落差,在學校追不上進度,在學校是別人的笑柄。在愛心基地與其它小孩子生活,背景迂迴,馬虎表面上是一個破壞秩序的搞事份子,在食堂排隊取飯時搞事、與同伴們打架、在同伴洗澡的時候整蠱對方。教練一次又一次對他說教,對他說打不好就要回家。當同伴們有機會到上海出席品牌活動時,他因表現問題而不獲隨行,影著他孤單的身影在球場練習,給予他反思自己的機會。在片尾他終於有機會升上一隊,教練跟他說升上一隊並不是他打得有多好。馬虎的性格是剛烈,與別人有什麼衝突只管以拳頭說話。

馬虎



  同時,他有很強的表演慾,不時會在鏡頭時唱歌。 誰會想到馬虎是一個怕黑,不敢自己睡覺的小孩,床邊有很多玩偶陪他。他身上的刺是出於他的不安全感,一舉一動搏取別人的關注。在後來的訪問中他提到沒有攝影機的時候很孤獨,看到鏡頭感覺到有人關心。到後來經過開解與相處,他成熟與合群起來,搞屎棍的孩子一直被誤解、被邊緣化,在紀錄片長時間的觀察導演發現了馬虎的真善美。有個小故事是馬虎每頓飯都吃到撐住肚子,不知飽,原因是他在成長過程中仰人鼻色,吃盡百家飯,不知道有沒有下一頓飯。真是可憐的孩子,現在青春期發育中,一頓可以食120隻餃子,食量驚人。


  馬虎的性格有優點,就是要面子,不肯認輸,在球場上需要這種力量。他最大的改變是與教練賭氣被罰,發現到身體潛在的可能性,從而找到自信。原來只要乖巧就可以取悅到別人,而他成為隊裡跑得快與球速快的選手。15歲的馬虎成為球隊裡的主力,昔日與另一位隊員大寶吵鬧,到現在大家也成熟了,承擔更多的責任照顧小伙伴。


後話一Just do it

  看到後來的報導才知道原來在美國的比賽大寶與馬虎因超齡而無法上場,看著小雙的失落,然後馬虎在場邊拿食物安慰他,大家都是好哥們。看這部紀錄片觸動人心,起初以為是青春故事,耍熱血那種典型的運動片,愈看被孩子們與師爺、教練的熱心感動。19年孫嶺鋒在愛心基地的多事之秋患上心肌梗塞,命懸一線,最終撐過去了。沒有他與師爺就不會培養到中國棒球的新力軍,對孫嶺鋒來說最初籌辦這個隊伍是緣起教孤兒院的孩子打棒球。他認為有缺失的孩子會比較專心與珍惜機會,比起付費的學生更有真誠。強棒天使隊的孩子一開始也沒多愛棒球,但為了生活與生存也明白到沒有愛恨的權利,只有改變命運一途,既然不能選擇就只有破釜沉舟,全程投入。


小雙2021年的訪問



  《棒少年》雖然沒在百花獎獲獎(百花獎紀錄片競爭激烈),在今屆紀錄片的提名有兩部集中講大學生活,90歲學者回憶西南聯大的往事《九零後》奪獎,《大學》以四代清華人的故事為主,《一起走過》紀錄疫情點滴,《光語者》踏上極地之旅。《棒少年》沒有輸到什麼,它紀錄到這個國家基層的生活,有心發展的企業屢屢遇上挑戰。不是歌功頌德的作品,貼近民眾的生活與具未來性。許慧晶導演拍出強大的生命力,苦難連連的孩子抓緊浮草,抓緊手中的棒打出安打,飛到空中。


  可惜沒法在看到六集的紀錄片,只能看電影認識到兩位小朋友,在片集中小雙的侄兒李海鑫也加入了隊伍,兩叔侄來個團聚。孫嶺峰與師爺張錦新培養的孩子證明到世上只要努力,朽木也可雕成金石。這部紀錄片留下了希望的種子,對中國棒球、對留守兒童的人生改造,看到的是三代棒球人的傳承與回饋,幾年後國內的球界不斷進步,有不少人關注到電影,已是美滿的開端,小雙、馬虎,未來奧運見。






馬虎長大了,成熟了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北京冬奧前瞻】2002年冬奧花滑金牌黑幕:東西方陰謀論的互相指控

  花滑是主觀的運動,在評分準則上有技術分與藝術分,過去花滑有大醜聞,評判因地域而互相暗示明示評分。在現代的花滑比賽也有個別壓分的現象,如美國的評審會對自己國家的選手比較手鬆,所以需要九位評判。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從主辦國賄選送禮予奧委會成員,天下烏鴉一樣黑。奧運除了是選手的角力還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充滿政治的意味。在當屆的花滑雙人滑出現金牌的爭議,最終俄羅斯與加拿大共享金牌。




  在Netflix的紀錄片影集《Bad Sport》其中一集《Gold War》重組了始末,這部紀錄片具引導性,拍攝手法存有偏見,將加拿大組合置在弱者的一方,把矛頭指向俄羅斯不能失金、黑手黨威脅的陰霾,視俄國是大惡人,俄羅斯組合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含冤受屈。到最後也不能夠查證與拘捕黑手黨人,現在俄羅斯體壇的幕後操縱是難以洗白的,2014年索契冬奧的大型作弊,更牽涉到官方的人員。2018年平昌冬奧冰壺混雙銅牌得主被揭發服用禁藥,俄羅斯在西方眼中不留情面,觀眾要保持批判的思想去看待有預設立場的紀錄片。以紀錄片的水準來看,影片看似持平找了兩邊的人參與拍攝,但到頭來難以給俄方一個公道的講法。最多是知道一下有這一回事,最公道就是看比賽片段評理,重塑事情的始末。在比賽開始前的六分鐘練習,加俄兩隊人出現碰撞,為事件發酵來了個前奏,燃起火藥。


  翻看當年的雙人滑,看了俄羅斯(Elena/Anton)、加拿大(Jamie Sale /David Pellertier)與中國(申雪/趙宏博)三甲的比賽,俄羅斯隊縱然有失誤,但美感、芭蕾舞的技巧、細緻與表情都很精彩,中國隊的申雪/趙宏博挑戰後內四周拋跳,申雪落地失平衡,再加上趙宏博有瑕疵斷送了金銀牌的機會。爭議性落在加拿大與俄羅斯的金牌之爭,加拿大隊認為自己完美做足所有動作就有機會奪金,把矛頭放在俄羅斯的失誤上。論技術分不相伯仲,但論藝術與細節上展現出力量的一面,但沒唯美,加拿大的男選手的面部表情欠從容,演繹分較差,兩人的舞衣亦沒有特色。花滑也不是不容許失誤,缺陷美也是美。加拿大隊以力量取勝,清脆利落,僅限於此。由於在美國舉辦冬奧他們借個方便炒熱話題準備經典電影Love Story(1970)應戰,務求吸引美國觀眾的共鳴,他們的表演有計算。明顯地滿場的美國觀眾支持他們的盟友加拿大,在發生醜聞事件後美國媒體為加拿大隊申冤上各種節目、開記者會,誓要討回公道。







 

      

 現在回看20年前的評分制度是兒戲的,由評判決定名次,發生了重大醜聞驅使ISU改革。從比賽結果看有五位選了俄國金牌,加拿大只有四位給予金牌。令人想入非非的是評判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中國、波蘭、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評判都給俄國金牌,日、美、加、德幾個親西方的國家給加拿大金牌,決定權落在法國評判。紀錄片把矛頭指向親俄的國家,波蘭是前蘇聯的友好與成員國,烏克蘭有部份親俄、而中國亦較親俄。諷刺的是他們對親西方的國家隻字不提,美加的友好私相受受,就是雙重標準對俄羅斯下重藥。由於出現4-4的局面,關鍵一票落在法國裁判Le Gougne 的手中,誰知當晚在評判住的酒店就爆出醜聞,她向當時ISU的高層自爆做了不道德的事,背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耐人尋味。


  在此前俄羅斯在花滑的歷史上雙人滑未失過金牌,由四十年代一直到2006年終結王朝。在10年的溫哥華冬奧申雪與趙宏博打破了俄羅斯在雙人滑的壟斷奪金。申雪/趙宏博在鹽湖城冬奧為中國摘下花滑的零的突破,先後參加三屆冬奧,獲一金兩銅的佳績。現在趙宏博是中國雙人滑的教練,指導韓聰與隋文靜在平昌冬奧奪銀牌,他們是國家隊在冬奧的獎牌希望,在主場之利下表現好自己。

隋文靜/韓聰!中國隊獎牌希望
                                         

  在現今的花滑世界裡俄羅斯餘下女子有雄霸地位。難道西方國家拿不到金牌就要賴地硬,製造戲劇?最後加拿大隊還要上演苦情戲不情願跟俄羅斯隊分享金牌,說得委屈,俄羅斯隊在賽後成為焦點人物,捲入搶金的疑雲。坦白說他們是實至名歸的,被西方媒體抹黑、炒作。對於雙金的結果,到今日兩邊各有支持者,加拿大媒體CTV與CBC的紀錄片也故意忽略俄羅斯隊的表演,賣弄正義與搏同情,時至今日兩隊也有支持者,或者雙冠軍能夠平息事件,但背後團體的操弄與運動員的實力無關,卻煽情賣弄到兩國的選手誓成水火。

                                    

  20年後那一隊值得拿金牌,公道自在人心。除了Netflix拍了這個片集外,Peacock TV在冬奧舉行前推出了《Meddling》的紀錄片,採訪了涉事的法國女裁判。Netflix的片集花了一部份章節談幾位運動員的成長,然而整個series的重點是體壇醜聞,一小時的紀錄片約花20分鐘講醜聞的部份,是失焦的,在後面的部份將操弄的責任放在黑手黨威脅法國滑冰協會主席,要求他向下屬女裁判施壓,又有指法國與俄羅斯作枱下交易,以換作法國獲得冰舞金牌的等價交換。事件愈揭愈誇張,在FBI介入下發現法國滑冰協會主席曾報案指受到黑手黨的恐嚇,而那位黑手黨的首領潛逃意大利。不解的是為什麼黑手黨要介入奧運?又為何要指定要雙人滑給予俄羅斯金牌,而不是別的項目?將所有操縱的責任推到天外有天的人身上,到現在沒人知道目的是為了什麼?弔詭的是法國裁判在聲淚俱下承認投錯票後,卻推翻了所有供詞。最後她與她的上司在ISU被罰停工三年,在《Meddling》的預告片訪問了女裁判,她講到I didn’t cheat in Salt Lake City。 到底是忍辱負重還是接受死亡恐嚇,只有當事人才知。






  花滑的評審制度後來改匿名制,慎防地域上的互相幫助,後來又取消了制度。現在的制度每個動作也有難度分,可能會有個別壓分的情況,裁判在看比賽的角度都不一樣,會有盲點與誤並,但整體以分數為本公平公正公開。20年過後,兩隊人回望過去,Jamie與David拍拖、結婚生兒育女,最後離婚收場。David再娶另一名花滑金牌選手。Anton與Elena繼續做好朋友,Anton晉身俄羅斯政壇,兩隊人在奧運後翌年退役。加拿大能夠將銀牌升級做金牌要多得法國裁判,在再度舉行的頒獎禮上俄羅斯隊相當大氣出現,祝福對手,兩面國旗並排。可惜的是中國隊的銅牌沒有升級遞補,最終中國隊還是靠努力,不用搞三搞四,憑實力奪冠。今屆奧運會加拿大在花滑的各個項目水準下降,說不定在團體賽有進帳,其它單項希望不大。終於也不用靠群眾壓力、陰謀論來爭獎牌。




彩蛋





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

【超熱話】COLLAR成團一超現實的素人進化之旅

  韓國女團單是育成就花好幾年由練習生做起,日本的AKB48、乃木坂46招募的成員也是由低做起,在團隊裡分選拔的隊員與二隊,可以說是上弦/下弦,是龐大的偶像製造工廠,有人氣的成員能夠畢業單飛。香港沒有資源製造星工廠,過往香港也有女團,九人的Cookies、進軍韓國的As One、Freeze、女子宿舍、Super Girls。在樂壇上不乏女團的出現,但多數不歡而散,成軍幾年就無疾而終。有不少藝人在組合出身,吳雨霏(Kary)、石詠莉(Sukie S)(以翻唱歌為主)、梁靖琪(Toby)(在TVB拍了些劇集)、鄧麗欣(Stephy)、傅穎(Theresa),2020年《全民追星》亞軍陳葦璇(KIRA)。近年Supergirls已經是香港最出名的女團,代表作是連續三年成為永成/萬成的代言人,歌曲有《鎂光燈下》。原來SuperGirls在19年休團但沒有解散,團員都已經3字頭了,當Collar一出就有網民將兩隊女團相比較,要求復出。




年齡,咩黎架?

  在去年的《全民造星4》結果出爐後,不少人批評GAO(沈貞巧)28歲入女團是年紀偏大,到成團日又有人批評芯駖(SumLing),35歲是婦團,的確現在新成團的女團Collar年齡層偏離當初的想法,但大齡女子也有吸引力的。前SuperGirls趙慧珊(AKA)的單曲《Fearless》,三十多歲拍出寶礦力CM般的青春氣息,大人女子也很可愛與有可塑性了。在這個年紀還敢參加比賽,在各種評頭品足下爭取到一席位,是代表她有能力。現在香港歌手普遍到三十歲才開竅,才到收成期,35歲又何足掛齒?現在的娛樂圈有錢有能力什麼也可以做到,前政務官楊立門六十歲才做全職歌手,又如何?


  三年前Mirror的成團,有人踩、有人挪揄,誰料三年後仍然存在,2022年更有指要在紅館開演唱會。這三年香港也發生了很多事情,追星成了都市熱話,將煩瑣的東西轉移到娛樂事業,香港人從不開心的氣氛下走出來,建立起本土的意識。不過最近叱吒頒獎禮過後,有臭婆娘批評藝人在台上的話,連香港人唱香港歌也上綱上線。喜不喜歡Mirror也好,在政圈也有人批評他們要借力打力。《Warrior》一曲在官台成為禁歌,Mirror的表演竟然不再唱這首歌,大概是歌詞的意思話中有意,原來聽歌、創作自閹到一個點。經過三年鏡仔的入屋與關注度有所提升,《膠戰》六膠之一的呂爵安在歌影視三棲發展,姜濤、Anson Lo各有千秋,柳應廷甚有陳奕迅的影子,各人漸漸找到自己的位置。就連林海峰也要創作《Auntie》回應時勢,描寫追星回春的大齡女子。Mirror成員有大量應援與商品廣告,入侵生活每一環。粉絲群的「前夫」、「前妻」現象,媽媽帶子女去追星也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


  這幾年多了人留意廣東歌,除了是政見的元素外、疫情也有關、mirror的橫空出世香港捲起男團旋風,久罕逢甘露,千禧年後說得出口的男團寥寥可數,Ekids、EO2、天堂鳥、Faith都太MK系,Dumb Youth的遊戲時間裡有林耀聲,相對是似樣的團。C All Star是少有以合唱團形式的男團,復合後更見水準,C All star的歌曲與香港人同聲同氣,與時局拉上關係。對香港樂壇來說跳舞男團的出現恐怕要回到風火海與草蜢年代。Mirror的出現儘管有抄襲的爭議,但令沉寂的娛圈有點小陽春與新氣象。


COLLAR vs AfterClass的討論

  viutv經過了幾年的選秀節目,所選出來的選手有部份一炮而紅,第二季的亞軍張天賦(奪得新人金獎)、曾比特、Pixel簽約大廠牌,還有Eagle Chan、應智越都是值得一聽的歌手。第一季的mirror有一半成員也有單曲。第三季倒是幫了一些需要人氣的藝人,葉巧琳終於在2021年出版了自己的EP。《全民造星》為香港樂壇三年間製造了十多個單位,而造星四後,Emiko推出了個人單曲,找來趙增熹監製。相信除了Collar這支造星四的女團外,還會有新力軍的後浪翻起,例如Val趙展彤參加了兩次選秀,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女團發展的,相信有些人會繼續做音樂的。在Collar成員裡Winka曾經以獨立歌手身份上電台宣傳自己的單曲,現在正式簽約成為女團,現在可以做歌唱擔當?




另一邊廂,TVB的聲夢傳奇組成了女團After Class,於是兩個電視台的女團大鬥法,兩個團的營運與路線也不一樣,Collar賣時尚型格風、AfterClass主要是育成系,賣青春少女。Collar的成員有不少是舞者出身,SoChing、芯駖、GAO、而AfterClass就是未成年少女。在《聲夢傳奇》完結後,TVB立即力捧炎明熹、姚綽菲,二人在叱吒台分別獲得新人獎,選秀後出單曲、拍電視劇正式出道,不到半年時間又要上學、又參與到演唱會,炎明熹更有機會與李克勤合唱。兩個電視台現在來一場正面交鋒,聲夢2接著登場,香港開電視開拍《就是青春》選秀,港台又研究找張學友與李克勤作為導師做選秀節目。2022年電視界將會有幾場選秀了,落選的敗部可以考慮翻閹復活。


  說實話選秀節目太多太重覆,開始有疲態,viutv以睇人仆街最開心為煽情手法,在第四季有所收斂,看《全民造星》是矛盾大對決,一方面不滿電視台的手法,但一方面會心痛選手的付出。TVB的選秀為選手安排得妥妥的,唱什麼歌、有什麼導師、不太觸及到一手一腳統籌的能力,而《造星》除了第三季的導師插手比較多外,大部份時間都是選手與團隊創作,導師只是協助。第四季的女孩子相當有創造力,短短半年時間進步快,甚至比第三季的「出道藝人」出色,落選女團與簽約的暐翹的努力感動不少觀眾,女團成員Ivy So由不懂Solo表演開始有辦有眼,在節目裡她們嘗試女團的可能性,狼人殺與小矮人表演已有女團的形狀與本地元素。 如今Collar出道,有人拿她們與AfterClass去比,另外viutv又可能準備一隊惡搞版的女團,參照Mirror與Error的模式投資經營,香港一直以來不乏女團,只是熱潮一過,或者隊內有什麼緋聞、不和、失敗而告終。As One嘗試闖韓國市場是香港女團發展上算是衝出國際,陳葦璇在造星後也沒有一炮而紅,成立女團在香港是不划算的投資,自從男團單方面取得成績後,成立女團的聲音就呼之欲出,《造星四》以成立女團為目標,現在總算是兌現了目標,但整體執行與創作上是不是合格,不想一下子否定,但給予一種不成熟不成型的感覺,成員未有深入的了解、到底這隊女團的價值 Value是什麼?


  猶記得造星3時,花姐曾經問過非女性化打扮的女選手要跳女團舞會如何,選手當然答會嘗試。JD、Judas、Waiwai幾位選手均是中性化打扮,最後Judas有一個扮老裝的演出顯得突兀,JD在Dance Battle一脫打開心口,Waiwai相當較幸運沒跌進刻板印象的圈套。造星4的Dru以TB打扮出現引來不滿,事源有人寫文為歌技強差人意的她辯護,將歧視之名推到反對者身上。暐翹最初打扮與形象都比較男相一點,但她跳拉丁舞時是另一個樣子,在壞女孩的演出上她也可以挑戰性感。不論如何,現在選入女團中人也有計算,除了前三名不太意外,Marf與Day由海選由頭帶到落尾,Ivy So雖然是第十名但像國民初戀,是宅男喜歡的類型,Candy、So Ching也有粉絲層面,最意想不到的是芯駖與Winka。現在要清晰的是女團要宣揚什麼信息,女性當自強、性感、創作才華一面是固然基本,女團同時需要吸納女性的粉絲,過往AsOne與SuperGirls都有跳性感舞,賣可愛,難以吸引女觀眾。香港女團要有什麼價值,最基本是真誠,現在的觀眾對偶像、對藝人的要求是貼地與真性情,Collar除了是衣領、是鎖骨外,還可以是健康、小叛逆、自信的象徵。



《造星3》的JD大翻新😏



  Collar與AfterClass有電視台作推手,比以前的女團都多資源,兩隊女團不應存有競爭關係,兩個電視台的觀眾層也不同,兩者都需要尋求進步,而且兩隊的賣點不一,一隊是青春可愛,一隊是型格路線的姐姐團。AfterClass的幾位小妹妹因在TVB出身而被針對是相當可惜的,事實上TVB的形象工程與思想守舊是viu懂得觸摸時下人的心態相差很遠。《聲夢傳奇》的參賽者十多歲唱懷舊金曲,是悲哀的事,不是她們年齡層應該做的事,相對《造星》的元素載歌載舞較為時尚,較為討好的。如果想樂壇進步,摒除一言堂與少說針對、攻擊性的廢話,AfterClass的女孩子在唱功上的確比Collar好多倍,童星出身的Yumi鍾柔美十五歲又唱又有樂器上的天份,詹天文Windy五歲就開始學聲學,姚綽菲Chantel唱功也不錯。自從女團的消息一出,兩隊人互派高帽相當客氣,不過網上呼聲總要營造敵對的氛圍。說實話,兩隊人也是年輕人,要人認識香港樂壇先要有好的環境,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而不是狹隘、固步自封,有些藝人也是TVB出身,最後也憑實力走往後的路。AfterClass幾位還很年少,想想自己十五、六歲做什麼先去批評別人。

鍾柔美



Collar一出道即顛峰

  12月25日比賽落幕後,26日下午入選的成員陸續收到經理人的電話,要求晚上去簽約。開始她們的女團之路,1月12日以直播形式舉辦大型發佈會,成員穿上名牌現身。翌日,首發歌《Call my name》的點擊率達60萬,Collar在社交網的關注接近20萬。她們的支持度與人氣度迅速暴漲,短短18日由素人急速成長為藝人,用18日時間錄歌、拍MV、拍廣告、準備各種的真是超現實。最初只是預計公佈名單而已,一切都發展得很快。她們沒有時間練歌、培訓就要出來被人評頭品足,唱歌坦白說是不合格,MV被指抄襲韓國。


  過往藝人出道也要時間宣傳、做準備功夫面世,如張天賦出道前與曾若華拍MV,選秀後用了一年時間準備。而《造星》完了不太久就要組女團,雖然省卻了介紹的步驟,過去幾個月觀眾對成員的了解有目共睹,可是出道歌的歌詞與曲風未經消化就套在她們身上。她們的出道對觀眾就是餵食心態(spoon-feeding),無論她們是好是壞也是照單全收,因為公司知道觀眾會包容,會不捨得批評女孩子。她們的師兄姜濤為女團護航,講到香港有很好的音樂,但明顯是粗製濫做。Collar的女生是幸運還是不幸?一出道就有廣告商合作是好事,藝人就是商品,可以短期內賺到一桶金,但所有的熱潮終究會有退場的一日。公司的決定是為了賺錢多過為女孩子的福祉與未來規劃著想,不過現實的香港也沒有長遠的規劃與未來,難得一成團就有贊助商青睞,拍廣告加上mirror成員賣大包式的套餐,美其名是師兄帶著出道,實際是營銷策略。


  現在女團的拉雜成軍,由19歲到35歲大小通吃,對19歲那幾位有好處的,年輕就是本錢,不成功日後有機會翻身,二十多歲的幾位與芯駖本身是歌手、是舞者,在女團發揮排舞、編舞、照顧隊友的作用,是比較現成的用法。芯駖的入選引起迴響,35歲在女團的確沒有未來性,但觀眾看到芯駖很努力保養自己。在香港一般女團的壽命也較短,Cookies九餅只維持了一年時間,後來四餅也有4-5年,AsOne、Supergirls無一倖免。在香港搞女團是不是殊途同歸?看她們出道既興奮又心寒,興奮的是女孩子們實現夢想,她們的努力被看見,心寒的是十八日內變得成熟,變成焦點人物,她們的一舉一動也被人注視,未來或者會有緋聞、糾紛,造星完結不久後其中一位選手就捲入了風波。只是想女孩子們可以做自己,一下子看到她們一晚長大感到陌生與心寒,在如斯世代下也不能過於催谷,一月份未完香港已經滿城風雨,看看女團沖喜一下。花幾分鐘唱一首歌,難得香港有女團、有年輕人、盡量不要打沉。香港很久未試過有Mega Hits(除了mirror成員外),Call call call call Collar。(極之洗腦)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