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Hope and Legacy.羽生結弦.緣聚散

 冬奧會結束後有不少運動員退役展開第二人生,最近花滑王者羽生引退,成為商演的表演者。意味他不會再參與花滑的賽事,不少人都表示可惜,但其實熟知他情況的都知道他這幾年傷患累累,挑戰一次4A加速傷勢惡化。再者是花滑界別長江後浪推前浪,再多愛羽生所有事物都要經歷緣聚散。如羽生的表演項目以花來給大地春暖花開,但花也有凋謝時,這一刻羽生在光輝時退下,帶著榮耀離開,對一代王者致敬。喜歡羽生已經好幾年,由《Hope and Legacy》入坑,看他17年芬蘭世錦賽的華麗轉身,由短節目失利到逆襲奪冠。





多年來他的節目實在有太多好節目,喜歡Prince的組曲,表演滑的小天鵝、陰陽師、他在台上台下對觀眾的親和力,是沒法取代的。他喜歡維尼,時時都感覺他是小熊維尼裡面的羅賓,帶著維尼心的小孩。羽生小時候也曾遭遇過欺凌,也許是花滑這種運動予人娘娘腔的感覺,不夠男子氣概。喜歡花滑的人自然會喜歡美感與場上場下的互動,與自己較勁的精神。大部份人接觸羽生只是在奧運與比賽賽場的他,只是當是趁墟。關於羽生與花滑以前在這裡都談過了,不打算重覆,在今年奧運會後他養傷了一段日子,休養了幾個月參加了Fantasy On Ice的商演。部份運動員在退役後都會參加商演,美國、歐洲與日本都有市場。滑冰的選手出路不多,或者有日會成為指導者,編舞家,羽生都很適合。特別對日本花滑界的抱負與傳承都有作用,這幾年日本小將的實力不容小噓,小將擊敗羽生長江後浪推前浪。


【北京冬奧前瞻】羽生結弦一不是要贏人,是要贏自己


【北京冬奧專題】勇者們最高的殿堂一奧運花樣滑冰的難忘時刻(下)


羽生對花滑界的貢獻良多、對311地震災民的關心支持、捲起維尼海的旋風都是一時佳話,最終有遺憾地完成4A,總算得到挑戰人體極限的創舉。羽生在花滑界已經是大滿貫的得主,兩屆奧運金牌得主,世錦賽冠軍、全日本的王者,將藝術與競技滑冰融為一體。展現唯美、溫柔又副有挑戰性的一面,他的闘志、決心,對全日本花滑的背負是這個世代出色的運動員,年紀輕輕獲得國民榮譽賞。羽生的謙虛、俊俏、簡直可以用美若天仙來形容,名字亦很美,可以認識到羽生,通宵看他比賽,每一條片看上十次,這是緣份。這一篇文看似空洞,要講的以往都講得太多,所以也想羽生有個有終之美。另一邊想也不是終結,花開花落,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位傳奇人物上冰,





看到不少人為羽生退役而感可惜,也不算是可惜的,但要數花滑界多少年出一個具偶像派與實力派,乎合東方美學標準的。想起以前香港的日本書店滿是羽生的書刊,盛極一時。日本每年羽生出版的專書多達十本,別的選手如宇野、鍵山只得寥寥無幾,甚至沒有性方面的吸引力。可見羽生的樣子是本錢,是有消費價值與商機的。在香港,花滑是冷門的運動,難得羽生紅遍世界,令到香港人注意花滑,未來羽生引退恐怕熱潮不在。在每年的世青賽與世錦賽都有出類拔萃的人才,4A的夢總會有人達成,盼未來有人受到羽生的精神而啟發,一切成事在人。


ありがとう、羽生結弦!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おかえりなさい (Welcome Back Kaori)一村治佳織(Kaori Muraji)《Music Gift To》

 第一次為古典音樂寫點東西,如有得失之處請包涵。


十一月尾在香港看了楊雪霏的獨奏會,聽過的古典音樂不多,年青的時候學結他就必學《Romance de Amor》,當時楊雪霏出版了同名的專輯,是她的白金銷量的唱片。而那張專輯是我唯一一張古典唱片,去聽音樂會是朝聖與打開五感,音樂世界無邊,即使是古典音樂演奏家,他們也會彈流行曲,Milos(來至巴爾幹半島的世界頂尖結他手)在幾年前出版了一張全Beatles的唱片、亦玩過Dido的《Life for Rent》,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無邊界,只有好聽與不好聽。這次楊雪霏來港就是取代Milos的演出,疫情之下,不知是福還是禍,她在香港參與了幾個演出、上電視節目演奏了《春江花月夜》與新曲《Romance No.4–Sahara》。在去年她發了三張電子專輯,今年會發新專了。看過她的演出,她絕對是我的Guitar Hero。 無論是古典、流行還是電子結他,我都很想發掘不同的結他手,有氣質的、有故事性、型到跌渣亦得,兼容性頗大。在入正題前說一下在2021年迷到我的結他手,實在太有魅力了。


在2021年無獨有偶Jason Kui舉辦了音樂會,在場內high了一晚,感受型佬與音樂的大同,《NAKA》無疑是我最愛的一首歌,中庸之道,樂章如盛開的櫻花,季節有更替,電結他也有柔情的創作。另一邊廂多得網絡認識了兩位女結他手,來至巴西的紫色女神Lari Basilio帶著她的Signature結他以《Sunny Day》登場,對著女神不能自拔,她在準備新專輯了。另一位是日本民謠指彈結他手Aoi Michelle,以原創歌曲登場,人氣不算太多,但具才華。無論是那個範疇的結他手,氣質、品味、情感、人與樂器的合一很重要,不是裝出來的。聽音樂是很主觀的,適合的時候聽合適的歌,把酒當歌。


每個結他手爬到這個位置也經過漫長的路與付出,大部份也是幾歲開始進入系統的訓練,然後進修音樂,年少成名。在音樂的路上與人生軌跡上未如人意,Jason Kui在香港流行音樂會當樂手,又作曲編曲、但沒有唱片公司替他出結他專輯,反而簽約美國大廠,得左,出版兩張專輯。這篇介紹的結他手村治佳織,能夠打動我為她獻出第一次,背後有洋蔥與生命力,早在內地的音樂串流平台聽過她的大名,不過當時人的閱歷與感受未接通到這個世界。只是知道好聽,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契機的。在楊雪霏音樂會後開始找不同的結他手的音樂來聽,提升音樂的鑑賞力與美感,亦需要音樂淨化怨恨與不安。





中日韓也出現了有實力的女結他手,中國有楊雪霏外還有她的師妹蘇萌開始在國際漸露頭角。韓國的八十後女結他手朴葵姬、日本的結他公主村治佳織,與楊雪霏都是同代人。幾個人的成就論以楊雪霏為最高,獲BBC認證為世界六大結他手之一,在BBC的節目演出。論個人目前的喜好,楊雪霏的結他演奏溫暖、柔情,有溫度的。幾位結他手不能稱做對手,而是提供選擇,現在她們也成為Youtuber分享音樂,不獨是古典的,也有分享流行曲。即使在出唱片的世界裡演奏的樂曲有相似性與重覆性,但每個演奏家即使彈一式一樣的樂章,都會有不同的感覺,他們用的結他的音色、編曲、節奏。以上提過的結他手,我希望自己有能力介紹他們的音樂,畢竟寫音樂的確很小眾,還要是專門的東西,香港也沒有很多的知音人。


對村治佳織的認知是當她年少時遊歷與作曲家大師Rodrigo見面,在楊雪霏14歲時雙眼盲掉的大稱去到音樂會聽到她的演奏,不敢相信出於14歲的年輕人,後來楊曾經出版過一張Rodrigo的專輯。楊雪霏與村治佳織是同代人,她們分別與大師有過一面之緣,在大師臨終前曾經見面,並誇獎了村治佳織的才華。在NHK的紀錄片可以看到在大師去世後,村治拜訪了他的女兒,並在歐洲遊歷吸取音樂的氧份。村治佳織在音樂上出版過很多專輯,電影配樂、古典、民歌、日本特色的音樂包羅萬有,要聽要消化都要花上點時間,而且聽古典音樂很需要平靜的心情,準備好自己才有能力鑑賞。在這方面個人能力是欠缺的,所以只能做門外漢說幾句話。


這篇特別講結他演奏家也是鮮有的取材,能驅使我去寫這些東西都帶著某種原因,是出至村治小姐用生命彈結他。在香港未必有很多人懂得音樂,懂得結他,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懂結他彈唱,但在香港真正彈結他有創造力、與結他融為一體的人不算很多,若果要講一些歌手,可以看到部份人的躲懶,對音樂的停滯不前。要培養古典結他手相當難,個人的氣質、無盡的努力與投入都不足為外人道。村治家,一門兩傑都是彈結他,弟弟奏一也有在《Music Gift To》這張專輯伴奏,日本的古典音樂界出產了不少奇才,村治佳織是日本第一位簽下Decca發行唱片的人才,漸漸她成為了啟發新一代的結他手,韓國的朴葵姬聽她的音樂長大。





村治佳織有美貌與智慧,當公眾人物多少帶有這種氣質與讓人投射的感覺,不食人間煙火的演奏家,憧憬她是住在皇宮的小公主。自2016年出版了以日本音樂、民謠《Rhapsody Japan》後,五年沒出過唱片,在公眾視野也消失了,在21年村治佳織出的唱片《Music Gift To》共有十七首作品,只有《Memory》是全新錄製的,主要是她錄製專輯的團隊在倫敦。這張專輯可以理解為新曲加精選,又可以視為是入門與代表她重新出發,歸位了。在日本的新聞報導提到她這幾年離婚(一些小道消息),而可以證實的是她患上了舌癌,在訪問中她對這段經歷輕描淡寫,原因是她不想影響到她媽媽,這段時間頗為辛苦。當打開這張專輯的封套與內頁,看到自信、美麗的村治姐姐,苦盡甘來,她又提到這張專輯在疫情封城下製作,是擴散希望的。所以它就好像是一份窩心的禮物,生命的見證。





17首作品裡有不少古典結他的演奏名曲,《阿布拉罕宮的回憶》是一首有伊斯蘭味道的歌,描寫西班牙當地曾有這種建築,日落回憶起前塵往事。亦有Bee Gee’s的名曲《How Deep is Your Love》,披頭四的《Michelle》、《Yesterday》,少不免日本作曲家久石讓與坂本龍一的電影配樂,來至《哈爾移動城堡》與《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即使不熟悉古典結他也可當電影配樂歌集來聽,個人比較喜歡的有《天堂電影院》的《Love Theme》、《Cavatina》(不少結他手必彈的作品》、還有Romance de Amor,雖然這些歌都聽到嫻熟,可是仍百聽不厭的,當睡前音樂,放輕鬆、陶冶性情一流的。






在新專輯發行後的這幾個月,她的巡演又再開始,其中有個演出跟木村心美(木村拓哉女兒、長笛演奏家)合作,世界不美好,人間正道是滄桑,願音樂帶給我們愛與正念。願村治姐姐,女人四十依然是永遠的小公主,可以過上豐饒、富足的生活。


未來日子,再談一下音樂、人生觀、音樂並沒絕對的,所以不需要帶上太多個人情緒投射,願未來再有機會聽到她的新專輯與巡演。如櫻花綻放。


唱片相集裡的村治姐姐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行路難.乘風破浪一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賽果與展望將來

 李白的《行路難》是一首寄望明天會更好,自我鼓勵的詩詞,對未來有期盼,撥開雲霧見青天。這首詩很適合香港當中要砥勵前行的,這幾年疫情也好,社會事件也好,娛樂圈分散了市民的注意力。看電視也有法西斯與爭執,坦白講看到一些文化人對個別團體的圍爐,貶低另一些人就心生厭惡。例如今屆金像獎就有新聞提到不請曾志偉頒獎,又有錢嘉樂亮相viu台的報導,首先主辦方是金像獎,viu台方面是協辦與直播,為香港好不應該分黨分派,香港只有一個香港營,不論政見立場。另外,曾志偉是香港導演、資深演員、電影投資者與監製,不論認不認同也好,他在香港的電影上有地位,而不是以排除法將他移除。而錢嘉樂是現代龍虎武師的要員,是香港電影的動作指導,武指,都是為香港電影而努力,而不是個別電視台。香港容不下再多的撕裂,雖然這些說話很難聽,但一個頒獎禮、節目也要大體的。


由張叔平設計頗醜的key art :'(



到底金像獎是一個怎樣的頒獎禮,我們又想它成為怎樣的頒獎禮,如何尊重別人的努力,確立香港人身份,為香港人打氣、傳承。今年頒獎禮四十而立,除了Mirror演唱主題曲外,年輕影人做頒獎嘉賓外,表演與致敬項目沒有心思。支撐看頒獎禮的是對提名人的支持,對節目的情懷。頒獎禮不見主題、核心、即使在這個四十年的日子也沒有主體思想,志氣bite。這方面無疑令人失望,又或者香港也沒有什麼希望可言,再早幾屆請了一些年青演員表演與給大家認識,介紹一下每部的提名電影,有提名、沒提名的新導演站在台上給大家認識,今年都因「疫情」要精簡而卻步。


在節目前段又要補發獎項給第39屆的得獎者,頒獎禮淪為講多過做。這種形式要有所轉型才行。在頒發上屆的獎項有窩心的,亦有嘔心的,林二汶受到邪教之說影響,在台上故意說所謂師尊的教誨,可惜她國學能力不足,顯得小家。另一邊廂,岑寧兒唱了好友盧凱彤的遺作,成就了《少年的你》。至少今年金像獎不再是明顯的內地合拍片贏多項大獎,我們看到港味濃的《怒火》、《梅艷芳》、《智齒》、深水埗街頭的《濁水漂流》、看到香港運動員的故事。20與21年的電影裡有不少年輕人輩出,獲得最佳男配角的少年馮皓揚的得體感言,又看到來港十年的廖子妤(馬拉妹,前排在77台有個節目介紹馬來文化),最初看她演剝削女性的《同班同學》到開始有機會拍大片。《梅艷芳》裡的梅愛芳戲份不多但真摯,《智齒》的斷手女有種cult與可憐味,又或者看到王丹妮奪獎,她的謙虛,她扮得似與不似的非戰之罪,都使她成為一位由零開始的演員,賽果是合情合理的。


回看幾個月前寫的文章提到劉雅瑟與謝賢,他們得獎都是意料之中。坦白說今屆的賽果十居其九都沒懸念,坂本龍一的最佳原創音樂十分勁,但人家未必稀罕這個獎。吳里璐是得獎常客,單是《梅艷芳》的二百個假髮與服裝都夠說服力,《智齒》的攝影鄭兆強的技術也很紮實,沒有懸念,令人不解的是《智齒》的劇本連歐健兒也說不知為何得獎,就得獎了。提名的劇本、沒有提名的劇本也有缺陷,《殺出個黃昏》未免TVB色彩、所有劇本與電影的確如影評人何兆彬所講不如《美國女孩》優秀。剛剛完結了台北電影節,阮鳳儀導演來到會場領獎,實在喜出望外!





整晚的頒獎禮有令人感動的,許冠文太太叫佢即使要喊也要拍笑片,我們的確需要笑的力量、許冠文悼念他弟弟阿英,對於許氏的電影還需時間與資源研究,這塊看得不夠多。這幾年電影節做了許冠文的焦點影人,出版了專書可以認識更多。事實上香港電影無論主流還是獨立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當然這是個人選擇與後話了,大眾看電影、看頒獎禮都是娛樂一番,但多了人談論也是好事的,寫文章紀錄也是保存的方法。全世界的電影節與頒獎禮也有人批評,抖音(國際版Tiktok)入侵康城,金馬獎也有批評,我想香港金像獎不要變贊就好,今時今日有些聲音也容不下,在台上聽到避不到一齊捱、聽到一些弦外之音,看到張婉婷在台上發言,看到林家棟與古天樂為香港電影發展,鼓勵新一代影人。還有連吳君如也幫助年輕影人,如《梅艷芳》的對白前輩有責任推後輩一把。這幾年謝霆鋒也做類似的事情,林峯、張繼聰這代40歲的男星也成為了港片的中流砥柱。是因緣,是對這個城市的回報,是感恩。


《怒火》獲得最佳導演與最佳電影,引來不少批評,死者為大。當頒獎嘉賓劉德華讀出陳木勝太太寫的感謝,也是一種因緣。陳木勝第一部執導的是《天若有情》,與劉德華惺惺相識。令人感動的還有《時間的初衷》得獎團隊的一番鼓勵說話,避唔到,一齊捱是有意識的一句話,有弦外之音,自己領悟。不少人為吳鎮宇呼冤,《濁水漂流》因題材敏感零獎項,李駿碩拍過同志短片、到執導第二部電影,而且自編自導,是影壇的新力軍。縱然第一部《翠絲》實在一般,不過也是很邊緣/小眾的電影,是值得了解一下。而《濁水》這個事件是他當記者的故事,是很特別的。吳鎮宇提名六次影帝都中空寶,阿叔今年已經六十歲,再沒多少個機會,不過今屆有謝賢實在無話好說,他的地位、資歷也高幾班。事實上吳鎮宇在電影上予人的感覺是實力派演員,有不少突破的,喪坤、跨性別人士、機師、TVB的謝源、逆流大叔、脫皮爸爸、黑社會、基佬等等都夠突破。





今屆的新演員、新導演都相當有競爭力與才華,劉浩良、文念中都被忽略了,回看劉浩良的《衝鋒車》是玩味之作,文念中的《好好拍電影》對照崔允信在九十年代的《去日苦多》,是鮮有關於香港影人的紀錄片,應該給予肯定的。城大畢業生陳健朗憑《手捲煙》奪獎也是新力軍掘起,之後會有不少新導演出現,如何爵天的法庭電影、《明日戰紀》的吳炫輝、黃綺琳也有第二部作品、彭秀慧繼《29+1》處女作後有《阿媽有左第二個》等等等等,所以香港電影暫時未會死。未來下半年有不少港產片等住面世,五年前煞科的《神探大戰》剪了過百個版本終於面世,《風再起時》在電影節取消放映終於過審,《七人樂隊》也拍了幾年終於見天日,還有影展首演的《八個女人一台戲》、《尋秦記》遙遙無期。在疫情下看到港產片開戲,邱禮濤接過《掃毒》的IP,張學友、林嘉欣合作的海關電影,子華神的大狀電影.....


最近讀報讀到黃浩然導演的《緣路山旮旯》以組合櫃形式計算拍戲的成本,用了270萬製作再由本地片商發行。縱然這位導演的電影受到不少批評,但小品電影是本地電影的命脈。明年的最佳電影、最佳新演員也有候選人跑出,mirror幾位成員內鬨,不過今屆Anson Lo得不到金像評委的垂青也反映出電影質素的問題,在全民投票的活動才得到獎項。有實體頒獎禮已經不容易,金像獎總算是守住底線,未有大規模的改革,金曲頒獎禮洗橫手DQ Mirror,要成員分拆就是對大眾智商的侮辱,不論是否喜歡Mirror,也不能否定他們佔一席位。


新科影后



另一邊廂《智齒》在香港票房欠佳,虧了一大筆錢,如今得獎理應重返戲院,以原色示人。《智齒》票房失利歸咎於大眾不認識小說家雷米,對黑白片與怪異的抗拒,再者是三級片,不過香港尚有癲喪的電影,不至於是神作大作,《智齒》因在柏林影展參展而在內地網站流出,本來有機會在內地上映到最終事與願違,電影公司的經營相當困難。做生意有成敗得失,所以不難理解鄭保瑞在內地搵食的原因,要拍港味港產片就會有取捨。儘管有不少人讚這部電影,但在編劇獎、剝削女演員身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卑劣。又坦白講真說話是殘忍的,所以香港電影需要誠實的評論而不是追捧。


現在多間影視集團也要向內地靠攏,紫荊文化集團掌管香港影市大部份投資。不論喜歡不喜歡也是一個事實,當看著金像獎的片頭沒有和諧到《樹大招風》與《十年》,有很多事情也不是必然,希望大家與人同行,珍惜當下,珍惜香港金像獎存在的日子。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盡其本步:打針、書展、金像獎以外的地下城世界

 亦舒的新書散文集《盡其本步》,這四個字特別有意思,來至莊子的盡其本步而遊於自得之場,無待而遊、鯤鵬之志。意思是做好自己本份,不需要太著重外面的世界、沒有慾望的是自由的,要相信道法自然。香港發生一切的是都有因有果,所以要持守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些人因為打針而辭職、有些人很興奮去打第三第四針,有些人打完針後中風、死亡,之前說了不少對打疫苗的不安與不滿,現在根本不會有人理會這回事。不打針的人只是少數,但他們是堅持與犧牲的一群,早在幾個月前以色列早就實驗了第四針是失敗的,是阻不了病毒的,但外面的人仍熱衷打針,看到他們下這些決定,既然別人要選擇就無謂規勸。所有事情都是自求多福,總之不要給別人施加壓力與自己承受後果就好了。講打針的話題可能很煩厭,但這幾個月看到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施壓可以很法西斯,對身體自主、尊嚴的踐踏更是。不打針不能去圖書館、體育館、街市,就連病人沒打針覆診也特別麻煩,但大部份人都打了針,沒有人再為這些弱小的發聲,心裡是愛莫能助。很多事情就這樣各自修行,我們即使不想接受也要體驗當中的殘酷。Welcome to the Underground. 

《明報》7月14日報導




不愉快的事情實在有太多,但同時有人的美善。這幾個月香港多了很多書店,在網上有很多渠道買書,新的書店不僅要與連鎖店競爭,還有潛在的對手。在香港賣書賺不了很多錢,出版空間不多,楊老師的山道文化在21年的書展成功擺攤,到今年老早被展方拒絕,就連辦一個香港人書展也臨門一腳取消。當然會有人講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但賣書也是一種罪了。政府要打壓人就要人山窮水盡,彷似做很多都沒用,其實寫這些又有何用?點擊率不及貼美女長腿,為什麼還要寫下去,有時也問自己有何用處?又有什麼看法,結論是沒有的,不過我也想為書店、為一些事情發聲。前排在一位網友有些爭執,出於他對記者的討厭與犬儒的無理謾罵,最終絕交,這些年因政見、一些無聊白癡的事情而被絕交,可能這是很多人都要面對的,在《星期日明報》讀到《在麥記做一個更好的人》一文,一些前記者為了生計馬死落地行,中年轉行,看到身不由己,看到別人很努力生活,這幾年香港的傳媒界一下子裁了差不多八百人。沒有資金就不會有新媒體,所以多了一些一人媒體營運。





前記者創立了《留下書舍》,舉辦過幾場講座。一拳書店有上煲底書,大南街有不少新書店,都是大同小異的書店,所以他們要有特別的選書與主題,否則將會淘汰部份營運者。但你會感受到他們的身不由己與選擇不多,前區議員背上官司、書店的營運者有他們的故事,楊老師又有官司了,看到政權對他的逼害,準備香港人書展賠了夫人又折兵。去年李立峯教授放棄書展的機會,在書展後出書,誰會想到現在香港人會喜歡撲書,是因為怕留不住記憶與真相,才急著買戰利品。一言難盡,又例如有些作品已經沒可能再出現與重印。今年書展又來了,很遺憾的是書展常年的參展商次文化堂因無書出而不參展,數月前出版了《左文右武中師父》研究劉家良的功夫電影,次文化堂去年還出版了好幾本書,包括吳昊、劉銳紹的著作,現在因政見而退場。


台灣出了中文譯本



以前書展很討厭100毛那些出版與那些偽人,出版的書籍抽水味重,有Gimmick但沒用心,不過也看過幾本,《大愛同誌》、《亞視永恆》、《逆權阿叔》與《青春無悔過書》,至少他們曾經與年輕人同行,為社會發聲,現在這種書一律變成歌功頌德與大灣區,再沒有另一種聲音。只是一年時間,時代又崩壞了,到底可以有多壞?但其實在暗角還是有一些書籍可以讀一讀的,香港作家在外地寫作,孔誥烽教授、彭定康、梁莉姿都有關於香港的作品,在於我們如何發掘與閱讀。在不開心的事裡面也會看到香港人的創作,想法與創作是不會停止,會看到有不少人都想嘗試做好自己,你只能夠盡其本步。還有的是文藝界的人心惶惶,連答應寫序也要推三推四,老文人要支持年輕人畏首畏尾,當年輕作家要脫離香港的根寫作,對他們來說何嘗不是苦痛,我們這一代人多多少少都帶有缺失。





最近香港部份電影人發表了《香港電影自由宣言》,有些香港不能上映的作品也有自身的意義,不能否定他們是香港電影的一部份。這些電影在主流影評無法出現。但看到年輕影人還是有志氣的,有些電影人不依靠資本以低成本拍攝,這幾年鮮浪潮的作品都有水準、我們更加要支持這些年輕的新力軍,了解他們的想法。金像獎的電影只是部份香港電影,它是有門檻的、這幾年有消失的電影節、消失的電影,我們要記住這些電影,不論政見、它們的好壞與立場,他們都代表了一聲聲音,《執屋》(抗爭者的情境電影)、《Time,and Time again》的燕琳,代表了抗爭運動的一部份。





在電影的地下城,依然看到在主流以外的情感宣洩與想法。在國外大學的香港研究收集了一些香港看不到的電影,只不過我們不是該校的學生所以無法看到,但外國人也努力保存香港故事,我們真的不要妄自菲薄,《時代革命》能夠在網上公映,那些電影總有一日會重光。再者看到香港的影人對時代的回應,在海外參展,已經是訴說香港的故事。當最近看到電視台播《回歸光影頌》、《獅子山下的故事》,感覺不是味兒。香港人的故事有千萬個,不一定與抗爭有關,至少我們有自己一套,不需要歌功頌德。金像獎有mirror,有年輕的電影人、會是一個開心的晚上,但願我們都可以記得無到的影人都是香港的一份子。記住消失的電影節、書展與消失的人,包括因疫情離世的難屬,包括依然留下的香港人。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通往粵劇之路(九):新編粵劇戲曲電影顛覆想像一熱烈推介《白蛇傳.情》

 談戲曲電影,相當冷門,香港最後的戲曲電影要數到龍劍笙與梅雪詩在七十年代拍過幾部戲曲片。 電影資料館的放映不乏戲曲片,任白、芳艷芬、政府康文署舉辦戲曲電影放映也是長者為主,除了本地戲曲片外也有其它劇種的,筆者只看過越劇(來至浙江的劇種)。五、六十年代戲曲電影相當普及,新馬師曾、任白、鳳凰女、于素秋、麥炳榮、芳艷芬是當時戲曲片的常客。隨著粵劇電影拍攝成本上升、七十年代末距今已經超過四十多年未曾有過土產的粵劇電影。



香港本地因條件所限,難以復興小眾的戲曲電影,而這幾年內地有零星的粵劇電影出產,例如是有名的大老倌丁凡、曾小敏主演的《柳毅傳書》。據知羅家英在疫情下北上拍內地的粵劇電影《白蛇傳》, 要看新的戲曲電影要緊貼一下報導與資訊。隨著回歸25週年與國策,本地伶人謝曉瑩獲得進入大灣區的機會開展計劃。另外,她與高志森與內地劇團合作編導《南海十三郎》,年尾將會移師到香港演出,在疫情前省港的伶人屢有合作,其中千珊與廣東粵劇院的正印小生文汝清有合作與指導,2018年《白蛇傳.情》在新光戲院演出,2021年在4K版電影在內地上映,除了廣東省的觀眾外,吸引了外省人欣賞粵劇,當中戲裡的宋代的水墨設計、宣傳的動畫也是粵劇文創的高度。同期,英皇電影發行了這部電影,唯在香港開畫三星期左右就消失在大眾視野。但在國內打破了戲曲電影的票房記錄,曾小敏、文汝清分別上過廣東的春晚與B站的春晚,其中曾小敏與梁漢文合唱電影的宣傳曲《待你歸來》。













《白蛇傳.情》是粵劇電影、文本的新經典,它將動作設計、特效與人物性格的立體多角度反映於一個情字。在2022年的今日,《白蛇傳.情》的舞台版在五月份回到廣州大劇院,電影版也重映。事實上拍戲曲電影是虧本生意,《白蛇傳.情》投資億元,回報只有二千多萬,在香港戲曲電影的研究限於學術上與修復保存,本地對戲曲電影的投入度相對較少。因為粵劇一直予人建制、老土的感覺,但粵劇也可以很新穎的,《白蛇傳.情》是一個入門,首先大部份人也大致了解故事的背景,二來故事很通俗、小曲清新,舞台版的小曲有《春江花月夜》、《妝台秋思》,不過這裡我們談電影為主,日後再寫一個更仔細與再消化的版本吧。雖然是粵劇電影,有它獨特的身段、做手,不過電影版與舞台版的語言是不同的,當是廣府話的音樂劇看也無所謂。


這部電影一切都是上乘的,在國內的戲曲電影拍攝時間短,幾個場景唱唱曲、演演戲與舞台劇大同小異的大有戲在。但《白蛇傳.情》在佈景的CG特效、對水墨畫的美學是花了心思的,再者曾小敏(廣東粵劇院創院首位女院長),是國家一級演員。《白蛇傳》對花旦來說是一個考驗,少女、青衣再到刀馬旦,在電影裡突出了水䄂的運用,在電影語言中賦予新的價值。在過去香港的戲曲電影與往後的港產片也有《白蛇傳》的身影,如1962年王風導演的《斷橋產子》由于素秋、麥炳榮主演,這部戲加了仕林祭塔(阮兆輝飾演仕林),在水漫金山的一段就是傳統的戲曲排場。


《白蛇傳》在中國電影史有不少作品,影像的作品超過100年歷史,要研究的話是個相當大的題目,近年內地的國產動畫《白蛇》也有兩部作品,阿嬌鍾欣潼也演過青蛇。而港產片徐克也執導過《青蛇》,由張曼玉飾演。在香港戲曲界,《白蛇傳》也是一個常見的劇目,有文戲、有武場、除了許仙與白素貞的愛情、人妖戀以外,還有法海和尚對妖精的同情與理解,又有些作品加入祭塔的情節。視乎表演者如何理解與詮釋這個故事。


《白蛇傳.情》在內地得到好評,然而在2019年的金雞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獎空手而回。這幾年廣州大力推動戲曲與戲曲電影發展,比如在西關的巴士線以戲曲報站。在2021年《南越宮詞》獲得金雞獎的殊榮,不過當《白》與《南》二片的水平比較,就難免感到獎項的審美觀相當有問題,更加替《白蛇傳.情》不值。正值香港慶回歸,有關方面放映了幾部戲曲電影,《南越宮詞》(馬崇杰導演)在香港首映吸引了央視與製作方廣州廣播電視台的注意,在六月份廣州公映了相關的作品。有關方面以億元投資十部戲曲電影,香港導演高志森是獲邀的座上客,但疫情原因而暫停了計劃。據知廣東粵劇院下一部電影是《譙國夫人》(同樣由《白蛇傳.情》的投資方珠江電影集團投資),曾小敏主演,暫時只聞樓梯響。在慶回歸的活動上就選映了三部戲曲片,除了《白蛇傳情》外就有馬崇杰的《刑場下的婚禮》(歌頌共黨的紅色電影》與《南越宮詞》。






在製作上《南越宮詞》拖沓,在戲曲片的創新與官能刺激比不上《白蛇傳.情》,又或者是後者太創新而得不到垂青。《南越宮詞》的曲並不深刻,亦無令人深刻的場口與代表性。主要是在廠景轉換,唱一段戲換景,縱然技術上是4K製作,但作品有欠深度。故事講述趙陀平定百越,罷戰求和、與刺殺他的女刺客金笛心生感情,周旋在三角戀的關係,劇情婆媽、呵欠連連。雖然這部電影由紅線女指導,也實在欠時代感與感染力。唯一可取的是南越王的歷史有廣州的代表性,在廣州的南越王博物館就有一件金縷玉衣。個人不太喜歡電影版的《南越宮詞》,或者日後看舞台版再定奪。


這些年有幾部以嶺南文化為題的電影出現,香港的觀眾對內地電影比較陌生,即使我們不以大灣區人自稱,不少香港人也祖籍廣東,受廣東文化影響,例如醒獅題材的動畫片《雄獅少年》、港廣影人合作的電影《小偉》也值得留意的。據內地報導有兩部粵劇電影已拍攝完畢,分別是《睿王與莊妃》與《范𠓗與西施》。內地對粵劇的政策扶助為伶人跳進另一個版塊,對粵劇的傳承與推廣起作用的。


在戲曲電影這個領域認識不深,仍有不少惡補進化空間,看到內地對粵劇的支持,事實上香港的粵劇新秀與伶人也有自身與香港有關的創作,比如是粵語長片改編粵劇,衛駿輝帶來《香江號》、王潔清編劇的以五、六十年代打扮的時裝粵劇,以精神音樂為主。比較接近粵劇電影的有謝曉瑩編劇的仿電腦遊戲的《重生趙飛燕》,縱然香港未能拍成新的粵劇電影,但如何留下好劇本、延續它的生命,這方面也重要的。個人希望香港的粵劇電影得以光復,事實上香港新的粵劇伶人也能編出好劇本,比如是Jason江駿傑就是一位年輕的劇作家。


最後,這次慶回歸活動是第三次看《白蛇傳.情》,比較遺憾的是未看過現場的舞台版,還有的是《白蛇傳.情》歌好聽,戲好睇,但好聽的歌竟然沒出唱片,天理不容。日後一定再詳談《白蛇傳.情》與《白蛇傳》,這一篇就當是見面禮。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鮮浪潮2022(二)】《金馬高雄精選(一)》(中)一阮鳳儀:《姊姊》一美國女孩姐妹篇

 大約半年前看了阮導的《美國女孩》,對阮導的印象不錯,思路清晰、是一位文藝青年。個人比較喜歡有人文關懷的電影,親情、倫理電影更是死穴,又要哭又要看。描寫親情的電影稍為用力過度就會變得煽情,特別是《美國女孩》的媽媽Lily患上乳癌,戲中人面對家庭的轉變與生離死別、疾病帶來的磨難與考驗,對《美國女孩》有共鳴與感觸,在於父母親的偉大。在後來不少影評與討論都忽略了父親的付出,兩公婆天各一方為的是一對女兒與美國夢。





寫自傳式的故事是不容易的,有些觀眾不喜歡電影的零碎,不喜歡這種敘事手法,但個人認為一個家庭抗病已經很苦,況且其它家人也有他們的心事,世界總不能夠圍著病人而轉。或者有觀眾認為《美國女孩》的芳儀在媽媽生病時不解人意,問媽媽為什麼不去死,有經歷的人自然會明白童言無忌,照顧一個病人是很心累,更何況戲中人只是初中生,要她成熟了解所有事情未免強人所難。在《美女》裡有幾幕印象深刻,一直壓抑自己、單方面接收太太壓力的丈夫,努力滿足各人需要,忽略自己的需要,當在最後小女兒芳安要住院解除了壓力在樓梯痛哭的一幕,可以理解為男人之苦,終於能夠把內心的重壓卸下。還有媽媽帶女兒食新地的一幕,滿足女兒的需要,媽媽在戲裡有時無理取鬧但也有和善親切的時候。還有媽媽獨自在醫院化療,眼角流出眼淚的一幕,可見為母則剛,好與壞也要獨自面對,萬般心事默默承受。





在不到兩小時的電影要疏理出一個家庭的生活,既要日常又要平衡,將家庭內部的衝突、矛盾展現出來,阮導與林書宇監製是典範,在於幾個角色的平衡,每個人都有缺點亦有他們的美善,沒有批鬥任何一人的好壞,這就是家人。不諱然講到林書宇的《百日告別》的自身經歷再到《美國女孩》的引導,以電影來表達、來整理一些感受,藝術源於生活,這兩部電影既是導演的故事,亦非他們的,變成是大家的。即使沒有姊妹的人也會為戲中姊妹的相處而感到親切。


《美國女孩》是一部回看成長與家庭關係的電影,電影亦沒好壞之分,在一整個創作阮導受到不少啟發,最初她以修補母女關係為主,監製林書宇認為她偏心父親,砍掉重練,有了林書宇的加入劇本深化對死亡的看法。又例如在戲中母親對治療、對藥物的猶豫或者是抗拒,到底患者應不應該積極還是苟且,再積極的人也會有崩潰的時候,為了家庭又有一種身不由己。她就著劇本訪問她的家人,她的妹妹就問到為什麼劇本裡沒有馬,於是加入了這個很個人的元素。





在阮導的訪問中提到為什麼會有後續的電影,原因是當她帶著《姊姊》去海內外影展時有不少觀眾問到這個問題,在她拍攝的時候發現亞裔人移民的故事都大同小異,需要社群同聲同氣而上教會,當2017年她在AFI畢業後,受到《Lady Bird》的啟發而參與了18年金馬創投的項目,《姊姊》與《美國女孩》都沿用同一位編劇李冰。然後當一切準備就緒,疫症來襲來了一個對比,世事就很奇怪的,03年的沙士對照在疫情拍攝與上映的電影,生離死別的關口就更貼題,無論在任何環境這份家人的團結與感覺都是連在一起的。對於觀眾來說是觀照自己的家庭,家人是很複雜的東西,既愛且恨,在家庭發生很多事,但必要時大家也是會在。


《姊姊》與《美國女孩》有共通點,時間線推到梁家剛到美國的日子,回到九十年代的美國,而《美國女孩》是回歸,去與留,最後留在生源地。兩部片的故事串連別出心裁,且有關連,《姊姊》裡缺席的父親,梁芬(美國女孩的芳儀)立志要做美國女孩,《美國女孩》延續了導演自身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不完全是阮導本人。兩個片在拍攝手法上有類同的,《姊姊》裡面的是素人演員,《美國女孩》兩位童星也是第一次拍戲,在姊妹的角色設定上姊姊是大膽、反叛的,妹妹比較理性,姐姐較為嫌棄妹妹,但兩姊妹之間也有愛的部份。兩部片相同之處是阮導安排演員的溝通相處,她的監製為她找來了當地的亞裔人促成這部短片,雖然是一部十來分鐘的短片卻準備了兩個月讓小孩子熟練鏡頭,還有遵守當地對兒童演員的規矩。雖然身處洛杉磯可是要找一個全華人的團隊是有難度的,其中阮導的親妹在電影任化妝師。





談到《姊姊》與《美國女孩》的內容,可見導演對動物的迷戀、《姊姊》的蝴蝶髮飾、《美國女孩》的馬。妹妹對姐姐的包容,短短十多分鍾展示了兩姊妹的不和與和好,剛到美國的Lily不黯英語,不知道女兒染上頭虱,華人就好像被視為不文明,然而在《美國女孩》妹妹上英語補習班被同學欺凌、姐姐得到美國女孩的稱呼,外界視從外國回來的人高高在上,帶點諷刺,老師罵姐姐從外國回來成績不好,甚至出動體罰。呈現了文化差異的一面。《姊姊》裡面的梁芬渴慕成為美國人紮辮子頭,在士多偷髮飾被媽媽發現,偷東西對照《美國女孩》裡面芳儀去網吧上網的一幕,兩者都是帶著不能言語的渴望與不被理解的。《姊姊》的故事集中在小女孩的生活,在她眼中媽媽不了解她,只留意到妹妹,忽略對姐姐的關心,更會施體罰。


《美國女孩》是一體多面的,在《美國女孩》裡老師要芳儀寫一篇關於媽媽的文章參加比賽,在她眼中媽媽是自私、眼裡都是不滿與樑木,但她又不好意思讀出來抵譭媽媽。最後比賽存在與否,無從得知,但電影製造的留白,提出了衝突位但沒刻意留下答案。不刻意批評誰是誰非,這是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很多事情根本無分錯對。有一幕Lily在家長會中為女兒出頭,儘管在家裡她是歇斯底里的但在人前為女兒發聲,守護孩子。


《姊姊》的故事大致圍繞新移民家庭的夾縫生活,總要有適應的過程,寫的是文化差異與亞裔族群的心聲。姊妹間的不打不相識到和好,再到《美國女孩》的母親患癌,一家人是患難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很幸運的是真正的阮媽媽健在,母女關係良好。喜歡《美國女孩》與《姊姊》有個人的因素,即使與戲中人的故事不盡相同,但也有類似的感受,照顧病者的勞累,家庭的變故對女兒人生命運的改變。對母親何嘗不是美國夢碎的改變?大家也相互理解與和解,縱然《美國女孩》的最後結局略為煽情,但媽媽真的很愛你是催淚的。同樣《姊姊》的結局也是相類似的,妹妹把頭虱惹給了姐姐,妹妹搶走了姐姐的髮夾、奪走了媽媽的關心,姐姐處於反叛期在相處中欺凌妹妹,但妹妹也是理解當中的因由,明白姐姐的缺失,最後自動和好,姊妹之間的牽絆讓人會心微笑。






《姊姊》是一部成熟的作品,阮導從文學系到晉身電影界不過是幾年的事情,可見她的才華與一點謙卑與虛心,對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對女性作品貫注的關懷源於她閱讀得來的觀感。還有一點是她的文化背景的特殊,在華人的女性電影世界是一股年輕、有想法的力量,如何將華人社群被看見,爭取更多的話語權也舉足輕重的。題外話,《姊姊》曾經奪得HBO短片獎的榮譽,最近《美國女孩》在台北電影節得獎又有金馬的獎項,實至名歸。


(【金馬得獎作】打死不離一家人:從太空來的《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鮮浪潮2022(一)】《金馬高雄精選(一)》(上)一《凪》折射港青心事

 去年十二月《美國女孩》在港台上映,在台灣部份地區加映了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姊妹篇前作《姊姊》(Jie Jie),在香港則安排在鮮浪潮的台灣短片部份加映。不過在談《姊姊》前談一下鮮浪潮的爭議與立足本土,談一下來龍去脈吧。去年電檢制度修訂,同志影展的台灣紀錄片因出現示威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而要求片主刪減,今年本地短片《Time, And Time Again》(王彥博導演)因影射陳彥霖不明死因遭到禁影,台灣短片《赤島》(吳季恩導演)亦因短片有關政治犯與極權政府的內容而不獲准影證。





在這個專題的第一篇就談一下看過的短片,留個紀錄。就先從《金馬高雄精選(一)》開始,日後電視台若放映本地導演的短片再談談吧,去年本誌寫了兩部同志短片,今年希望看到更優秀與超越的作品,亦想推一下本地與優秀的創作。所以有心人可以分享一下,圍爐取暖。認識一下年青人,不要讓大家都很孤獨。



這兩年鮮浪潮的短片也有禁影的事件發生,在很多年前的雜誌看過杜琪峯導演對年輕創作者的批評,記得以前看鮮浪潮的本地創作是一窩蜂拍社會議題、抗爭、但不算有深度的信息,但這幾年香港社會翻天巨浪的轉變,年輕創作者的成熟度與對議題的關注超過了十年八年前的一代人。不知道今年電視台會不會播部份的作品,看到有成年人總是要批評年輕人,世代變了,現在杜琪峯不算讚他們,但也有為他們說好說話,有些東西要看過才有資格評論。儘管沒法每場也支持,但這個專題也想談一下個人欣賞、感興的作品,畢竟坊間在這方面的討論較少,今時今日覺得重要的事情就應該以一些方法保存下來。盡可能寫一下看過的作品,今屆鮮浪潮也發生了不少事情,《群鼠》在最後一刻獲發准影證,據知在有映後談的環節,參與的導演朗讀《Time,And Time Again》的劇本,感受到大家都是命運的共同體。今日被禁的是別人,明日就可能到自己,這種共同進退的俠義精神是很難得的,雖是令人忿怒的事情,但有人性的美善,有很多事情都不是必然的。







今年本地創作有令人驚喜的題材,例如是久違的粵劇題材,香港對上一部以粵劇有關的電影,恐怕要數到1996年由舒琪執導的《虎道門》。這次《紅伶宴》由羅家英與年輕女文武生黃可柔擔綱演出,同時期慶回歸電影《一樣的天空》也有一段與粵劇有關的篇幅。日後看過再有機會詳談吧。這些年,看過一些香港年輕人拍與抗爭題材有關的短片,不少也很出色。例如是《夜班》(「後反修例事件」開啟禁片時代一《夜更》與《尋人啟事》看青年導演對社會的回應),鮮浪潮的作品少不了與本地題材有關,少年自殺、對社會事件的看法,新任特首李家超揚言要推動主旋律文藝作品的創作,可想像到鮮浪潮將會是個被打壓的園地。所以筆者希望說年輕人不濟的人可以收一收聲,聆聽一下年輕人的心聲,事實上年輕人比成年人勇敢得多。電影界也要有護苗行動,年輕人的作品不是不可罵,但小罵大幫忙。








參展的部份年輕人已經具備拍長片的能力,如金馬短片集(一)裡面的香港導演祝紫嫣集編、導、演於一身,帶來作品《凪》,她曾經在往屆鮮浪潮的比賽得獎,近年獲得了首部劇情片的資助首執導筒,並找來關錦鵬為電影監製。《凪》是一部逃離城市的作品,祝紫嫣飾演的小白因2019夏天的事件而去到台灣避世,遇上同樣也是逃避而去到台灣的日本人小黑。他們的故事最初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但年輕人很容易混熟,兩個寂寞的心碰撞在一起,相濡以沫,青春怎會零創傷,小黑在日本待不下去,在台灣生活。這部片就好像日本電影裡面的年輕人們,他們心裡佈滿創傷,有很多欲言又止的話,不能言語,兩人的生活與背景也不同。小白帶著思鄉之情與社會事件的鬱結而逃離;年輕人的暑假被社會事件而沒收,95後、00後一代的青春在社運中度過。





2019年的下半年,無論是那一個階層都受到波及,小黑與小白只能圍爐擁抱取暖,正當風平浪靜之時,小白的弟弟被捕,由海外回到香港。年輕人如何相信未來、相信自己?小黑與小白會重遇嗎?又或者是我們如何去信任別人?後來疫情來襲、小白要回港接受家人被捕的厄困,這個故事有心人、同道中人自然會明白當中的創傷,奈何世道如此,有一些生活習慣悄悄因2019年的事情而改變。雖然這部片不是明刀明槍的社運短片,但它隱含了生活、命運的無奈,青年人的鬱躁無法排解,這部電影滲著日港混合的味道,有日劇的感覺,在大環境下的小人物擺脫不了家國的憂國憂民,Home is Hong Kong,這比獅子山下擲地有聲得多。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聲生不息》(九):《談情說愛》與《情人知己》.葉蒨文經典之作

 《聲生不息》的四公演出稱不上特別有驚喜連連,也許是嘉賓周柏豪的緣故,說實話三公的嘉賓張智霖與王源也有不錯的演出,除了張智霖的《等》比較悶與老氣外,一開場的《歲月如歌》也有《衝上雲霄》的回憶,王源原來是Berklee的學生,內地偶像組合竟然來至出名的音樂學府,失敬失敬。四公的嘉賓周柏豪何德何能?除了走音外,他到底有什麼成就,嘉賓與曲目開始使到這個節目走下坡,一度有過小驚喜,如《挑戰》,觀眾比較喜歡快歌,再者是有些歌曲的吸引力不大。如洪卓立的《彌敦道》根本沒太多的認識原唱,在香港一提到洪卓立總想到他死了沒有,還有他的前女友湯怡。這個節目最敗筆的是李健,不咸不淡的廣東話,還要直譯做普通話,偏偏他的勝率竟然高企,難以明白。他不適合這個節目,看到別人進步,他就停步。




周筆暢是節目的全能擔當,香港觀眾未必認識內地歌手,這一回由她的選曲、在音樂編排與幕後都看到她是實至名歸與貼地的,例如在四公演唱《談情說愛》的RAP詞與彭羚原唱的《你一半我一半》,可見她的音樂品味。除了《圓》那一集的服裝有點誇張外,大致上表演也是水準之上。《你一半我一半》是首冷門的歌,彭羚在當時若不是選擇了相夫教子,事業更上一層樓。周筆暢以搖滾的曲風獨唱,在這個節目她在舞台上多樣化,網上有不少香港的觀眾都稱讚筆筆。






四公的另一位嘉賓楊丞琳是筆筆在《浪姐》的同伴。浪二的團綜未能成團,姐姐們只能以這種形式合作與見面,楊丞琳兩首演唱的作品《甘心替代你》與《越難越愛》也是TVB劇集《反黑路人甲》與《使徒行者》的歌曲,《甘心替代你》是鄭伊健的作品,李榮浩曾經翻唱過這首作品。楊丞琳的粵語竟然不錯,下了苦功,《越難越愛》是一首煩膠作品,當年看《使徒行者》無限循環,煩膠程度直逼當年林峯的「放手放開所有」,最近內地正傳一份《披哥》的名單,就有林峯的名字。參與湖南台/芒果TV的節目多是關係户,這次周柏豪神推鬼得到了水鬼陞城隍的機會。當日《越難越愛》的原唱星夢一姐吳若希,地位早已變動。自從TVB出了《聲夢傳奇》後力推新成立的愛爆音樂,由新的師弟師妹包辦劇集曲,吳若希、連詩雅、菊梓橋、谷婭媺、JW要爭資源難上加難。楊丞琳在四公表現不錯的,字正腔圓。《聲生不息》也有浪姐的身影與合作的,例如容祖兒、Twins與炎明熹的交流、曾比特與胡杏兒拍片唱歌,還有在五公的回歸25週年的主題匯演出現那英有份唱出《東方之珠》。


五公上半部的演出不值一提,大部份歌曲與主旋律都是滲透著香港回歸25週年背靠祖國的片面之詞,參與的人都成為大灣區哥哥/姐姐,《聲生不息》港樂季就是以政治掛帥先行,湖南衛視以湘香同行也相當嘔心,然後請來援港醫護分享,突顯祖國對香港的關懷,但心水清的人知道什麼才是真理。坦然,五公上半部是整個系列最為政治正確的一集,無可否認政治是香港電視的新常態,TVB拍回歸系列的主旋律劇集,香港開電視播央視的《獅子山下的故事》,電視特輯播放回歸25週年的節目都離不開《國安法》、歌頌祖國、一國兩制,在當下的香港就是這樣滑稽。七一不再上街,但不代表我們不爭取民主自由,儘管每日也有人推翻過往的歷史。《聲生不息》在七月中要完結了,最初這個節目一開播就被炮轟,到後來也有穩定的收視率與偶爾有驚喜的,看節目就要食得咸魚抵得渴,自己分辨善惡。隨著節目快將落幕,筆者寫《聲生不息》的文章差不多來到尾聲,這一系列文章有各種主題、無非也是想支持一下心儀的歌手與認識一下廣東歌,非關政治的。之後周日的節目迎來無聊無益的遊戲節目,寧願聽《流行經典五十年》,這個節目讓上一代的歌手有機會翻閹,再戰事業的第二春。


四公重點歌曲:《談情說愛》與《情人知己》


《聲生不息》的重點是傳承,年輕新秀炎明熹在這個節目一開播自不然成為焦點。她的進步與歷練、栽培在短短幾個月很明顯進步,在與魔動閃霸合作那一期後,Sally曾經提過想與炎明熹合作,終於迎來了加上筆筆,唱出三代女人心聲的《談情說愛》。這首歌已經有二十多年歷史,賦予了老中青對愛情的想法,年輕人對愛情的憧憬、筆筆一代人開始有經歷、有故事,到莎莉的一代人享受愛情,回味流露出甜絲絲。炎明熹與前輩合唱不怯場,在現在的娛圈年紀輕輕有機會與殿堂級前輩合唱,機會難得,炎明熹自三月北上,轉眼間已經幾個月,白天上網課,下午準備工作,這個小妹妹實在不容易。雖則《聲生不息》的歌曲大都有一兩星期準備,七月份學校要考試,還有頒獎禮與活動。《談情說愛》是莎莉與鄭秀文合唱的歌曲,講述愛情世界的得與失也是靠自己爭取,不在於男女任意一方的責任與缺失。做女人要勇敢當家作主,在新版的歌曲裡,找來了魔動閃霸參與填RAP詞的部份,周筆暢與炎明熹兩人掌握新的技能,賦予了這首歌年輕活力。










四公的演出,莎莉除了《談情說愛》外還演唱了1992年的《情人知己》,原曲來自日本二人組合CHAGE & ASKA在1981年推出的《男與女》。比較出名的是1991年周華健的《讓我歡喜讓我憂》,訴說的是女方的離別,你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歡喜讓我憂,雙方的感情愛到覆水難收。《情人知己》是一首介乎在曖昧關係的歌曲,相識是緣份,可不可能相戀無人預計,友情卻可以永久。以前廣東歌與國語歌時常出現一雞兩味的,難得兩首歌曲都有廣泛的傳播。五公下集莎莉唱自己的名作《瀟灑走一回》,在這個節目不僅香港人罵,連喜歡廣東歌的內地人都在罵,可是要不是這個節目,我們又有機會看到殿堂級歌手的演唱嗎?(留待下篇作結)






《情人知己》收錄在92年的專輯《紅塵》




新香港的音樂只能由香港人守護

筆者明白與知道不少人不喜歡《聲生不息》,個人也不算很喜歡,特別是五公上半的紅歌、當譚維維、孫楠、好聲音的冠軍伍珂玥、張杰也加入唱香港的回歸紀念曲,內地釋出了一部份的政治信息,在今日香港娛圈撕裂、內耗的時候,我們還在爭議林二汶的立場與信仰,另一邊廂當初她自資出碟耗了一筆錢時證明了在香港做音樂是乞食,某程度上她又不至於那麼討厭。當慶回歸之時,MIRROR唱起《獅子山下》,某程度上與《聲生不息》的林子祥沒有大分別,但不少評論人為他們護航,有時感到雙標。看文化評論偶爾也感受到看事物的狹隘與偏見,或者在19年後的美麗新香港連學術方面也走入誤區,似乎將學術研究變成個人發表立場的遊樂場。各家之言都應廣納,而事實上廣東音樂的歷史不只是香港人,在第一篇已經提過小部份廣東歌的起源、由粵劇發展到精神音樂、粵樂、再到粵語片的歌再到許冠杰的本土化,而廣東也有自身的音樂圈。廣東歌的定義不只在香港的,而是屬於有華人的地方。


最近林二汶的事情令人反思到對藝人的情感投射,追星沒有不對,但想太多、寄望太多只會中空寶,畢竟人各有志。要歌星不變質先要有能力養活他們,香港歌手最緊要是進步,這次《聲生不息》的內地女歌手唱功與實力都有水準,觀眾想要的是有質素的音樂,而香港是個移民城市,湖南人谷婭溦、北京人黎明、王菲、廣州的張敬軒、陳蕾在香港發展事業,什麼人唱廣東歌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發至內心。回歸25年的香港物是人非,政權與人與人之間的利慾薰心分化了大家對人的信任,未來會有更多讓人失望的事情,我們要好好調整自己的態度,放棄一個人很容易,堅持才是最難。對參與《聲生不息》的年輕歌手,還是祝福他們的音樂之路有所進步與突破,畢竟唱片與歌曲才是他們要努力的方向。至於莎莉與林子祥,希望日後仍有機會在紅館見,兩人雖然白髮蒼蒼,寶刀未老,倒是歌手們的學習對象。


隨著viu台又準備搞造星5要做男團,一團又一團的男團鬼打鬼,幾個電視台癡迷瘋狂的造星,開始審美疲勞。與其造星不如踏實地唱歌練好,另一邊廂內地搞《乘風破浪的姐姐》原意是內循環,香港歌手過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被淘汰,對歌手來說那裡可以延續事業生命就會去,事實上也有部份人支持歌手北上發展,香港是彈丸之地,這些年有些歌手因事件而被牽連至社會性死亡、又有歌手放棄了自己的事業。香港人要做的是讓這些聲音聲生不息,看內地綜藝不一定不關心香港,只是一種個人取態。從寫第一篇文章被網暴開始,一路感受到很多事情不似預期,誠蒙熱心鼓勵我的網友,下篇相信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好頭好尾吧。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