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2014年,社會對性別的討論有更深的認識。奈何人民的知識有所增長,可以制度法例與政策並沒有與時並進。從1996年到今日,《性傾向歧視條例》只聞樓梯響,在議會裡一次又一次被否決,就連就條例向公眾「諮詢」都被否決。儘管平機會與聯合國都要求香港政府要保障性小眾的權利,儘管有不同的人士宣佈出櫃,但法律依然是停滯不前。故此,性小眾的路是需要我們支持,迫使政黨、政府考慮到少數人的權利。現在要談的不是長遠的同性婚姻,而是香港的現實生活中是存在對同志的歧視,例如在職場、在校內、教會被中傷的例子,也有同志被家庭趕出家門的真實情況。這些我們都需要透過社會運動、透過參與去改變環境。
回看九十年代的同志電影,是十分重要的。在某程度上電影是同志文化裡的一部份,記載了當前社會是如何思考同志社群的生活軼事與怎樣面對社會。同時九十年代也是同志運動的里程碑,1991年同性戀非刑事化,意味著同性愛不屬於犯罪。回顧香港同運歷史,1978年督察麥樂倫與青年的同性性行為被發現,兩年後麥樂倫倒斃在宿舍之中,發現時身中五槍。事件得到本地同運人士的關注,引起了輿論。其後政府在1988年發表諮詢文件,並在1991年正式獲得通過。在一些團體與宗教團體眼中,1991年的非刑事化變相等於是對某種性行為的非刑事化。奈何他們針對的只是同性關係的肛交,而不去注視女女與男女之間的肛交行為,明顯是針對男同志群體。直到今日,宗教團體常以肛交為不道德的行為為理據反對同志擁有人權的保障,形成了同志群體與宗教團體的敵對關係。
時代造電影,電影造時勢。在港產片還是全盛時期的時候,開始有對同志電影的書寫。其中陳可辛、趙祟基、舒琪、王家衛的電影都帶出了同性戀者的困境與以性別為題材,在往後的文章會慢慢詳談與探討。
九十年代的同志電影雖對性小眾存有誤解與揶揄的成份,藝術價值並非很高,但當中的誤解應用在今時今日亦不過時。從九十年代到今日,同志電影也從昔日的主流位置,入戲院的路線轉到地下之中。過往的「同志電影」由非同志掌機,如今本地的同志電影大多由同志影人自行執導,其中雲翔與洪榮杰的作品更以自己的故事為藍本。
回看九十年代的同志電影,是十分重要的。在某程度上電影是同志文化裡的一部份,記載了當前社會是如何思考同志社群的生活軼事與怎樣面對社會。同時九十年代也是同志運動的里程碑,1991年同性戀非刑事化,意味著同性愛不屬於犯罪。回顧香港同運歷史,1978年督察麥樂倫與青年的同性性行為被發現,兩年後麥樂倫倒斃在宿舍之中,發現時身中五槍。事件得到本地同運人士的關注,引起了輿論。其後政府在1988年發表諮詢文件,並在1991年正式獲得通過。在一些團體與宗教團體眼中,1991年的非刑事化變相等於是對某種性行為的非刑事化。奈何他們針對的只是同性關係的肛交,而不去注視女女與男女之間的肛交行為,明顯是針對男同志群體。直到今日,宗教團體常以肛交為不道德的行為為理據反對同志擁有人權的保障,形成了同志群體與宗教團體的敵對關係。
時代造電影,電影造時勢。在港產片還是全盛時期的時候,開始有對同志電影的書寫。其中陳可辛、趙祟基、舒琪、王家衛的電影都帶出了同性戀者的困境與以性別為題材,在往後的文章會慢慢詳談與探討。
九十年代的同志電影雖對性小眾存有誤解與揶揄的成份,藝術價值並非很高,但當中的誤解應用在今時今日亦不過時。從九十年代到今日,同志電影也從昔日的主流位置,入戲院的路線轉到地下之中。過往的「同志電影」由非同志掌機,如今本地的同志電影大多由同志影人自行執導,其中雲翔與洪榮杰的作品更以自己的故事為藍本。
雲翔新作《遊》,不日公映 |
千禧年過後,香港的獨立同志電影形成了一道「男色風景」,同志電影偏向走作者風格。與此同時,香港電影的發展在近十年裡都出現了定型,除了警匪、武俠與愛情電影外就難以看到題材的多樣化。市場上再無出現過商業的性小眾電影,對比起九十年代的風光早已不再。即使是本地的同志電影,產量也實在不多,基於市場的空間與觀眾的接受程度,獨立電影的製作也難以得到社會人士的認同與支持。
尼泊爾首部女同志電影《蘭花之舞》 |
近年,周邊的東南亞地區也積極開拍同志電影,越南與尼泊爾分別誕生了國家的第一部同志電影,泰國、韓國、日本的水準也開始提高。至於台灣依然是大中華地區的「同志片大國」。這方面,無論是公民意識還是對待同志的態度上,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還是有所提升的。至少,讓社會看到同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