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乘風破浪》(二):送你一朵小紅花~我是野薔薇!!!一 點評一公上集的演出

 《乘風破浪》集競演與真人秀於一身,無可否認由《乘風》的MV裡已對幾位姐姐圈粉,自節目播出後找了她們過往的表演、歌曲來聽聽,認識一下。第一集于文文的“性格”問題也是節目組做出來,兩位大姐大想找可以控制、擺弄的人,就故意說文文沒禮貌,第一印象不好,往後接著看下去就會知文文是個關心隊友、幫助隊友、不會令前輩擔心的女孩子,善解人意。當其它同盟的隊友商討對自己有利的戰術時,她是作犧牲,為大局著想的人。這方面真是冤大頭,先旨聲明,個人帶有主觀與偏見的,對于文文、趙夢這種女性有不可抵抗力,太酷了。雖然比較傾向那英組,不過有她們二人做隊長還有親和力的阿雅,寧靜組就是黑馬。那英選了兩位同是歌手專業的當隊長,就有種物以類聚之嫌,未能走出舒適區與破格。于文文處事的能力,在音樂上的專業、對前輩的尊重,任節目組要安排劇本也改變不了的。《浪姐》是個100日的挑戰,即使不看狗血的劇情、短片、單看舞台效果是華語電視節目中數一數二的大型節目。







真人秀節目有部份是虛構的,姐姐們一起生活都有鏡頭拍攝,由導演組剪輯一些瑣碎的,裡面真真假假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一進入攝影棚就是虎道門,媒體對姐姐的報導也是抽取裡面的內容發酵,涉及婚戀、八卦的東西,例如趙櫻子問了一個私人問題,又擺烏龍這種的。于文文的人設就是在這種圈套中,如果節目全是比賽就失去了她們成長的意味,《浪姐》吊癮之處是我們想知道女性的私密生活與深入她們的相處、價值觀,在傳播學角度講是凝視理論,是鏡像的生活反映。觀眾對藝人的生活評頭品足,在《浪姐》的第二集就全集講她們分配表演的陰謀陽謀,製造那英在一公不用準備太多的一面對比寧靜組的憂心。所以看浪姐也不用對於姐姐們的感情與生活有太多幻想,不排除有部份是真,有部份是塑料姊妹情。看《浪姐》最重要是表演的水平,像第一季的《大碗寬麵》的幾位姐姐一炮而紅,更成為節目的回憶殺。


參加《浪姐》最主要是尋求機會,喜歡看姐姐們是因為是節目的目標受眾,女性要如何面對三十而立,三十而麗、三十而悅,活得精彩美麗,有些姐姐四十多、甚至五十多的張薔姐與那英姐也參加,她們在節目與年輕二十年的一起接受挑戰與合作,是難能可貴的。年老未必色衰,看浪姐的收獲是看到自信、拼搏的女性。


在之前的浪姐文章中,曾經寫到不看好胡杏兒,都是主觀所致。在她參與的《你不要擔心》的演出,譚維維主唱,三位演員唱演催淚的,胡杏兒的演技有點料子,在內地的演員競賽中獲勝,配搭神級歌手,展示出演員的本事,媒體報導她用了九秒流淚,懂流淚不一定是好演員,但她舉手投足是有天份的。以前在TVB演的角色不算討好,部份劇集如《肥田囍事》、《換樂無窮》製作粗疏,在《衝上雲霄》演天真少女蘇怡、第二輯冷酷的夏晨,這次她參加浪姐剪了一頭短髮,回到《律政新人王》那時依然一臉童顏,已經43歲了。看胡杏兒的表演唱演兼備,而且她的普通話不是典型的港普。必須承認之前對她有所低估,她在這方面下了苦功。在《浪一》參與的香港姐姐在內地也簽經紀公司,有商演,胡杏兒這幾年下決心在內地發展,藉著浪姐效應加上她樂天好客的一面,她在節目中的人氣竟然還不錯。不過對於她要入姐姐團,不算樂觀。成團與否不重要,最重要是當下賺到人氣與機會。






《你不要擔心》改編了韓劇《請回答1998》的歌曲,四位姐姐分別將這首歌送給親人、自己、

丈夫與女兒。這首歌的內容是一份祝福、盼望、給過去的自己、給遠方的家人、讓往事隨風、讓悲傷都自由。由譚維維領唱像一位說書人帶到故事裡三位女主角的故事,是時下城市人內心世界的暗陰與期許,比喻人生如戲。在排練時那英與許茹芸聽到哭了,參演的姐姐都眼框濕了,是一首賣感性與有共鳴的歌,眼淚吸引了在場觀眾的意欲。唱演舞台與于文文組《野薔薇》的唱秀舞台比較是不公平的,相較之下《野薔薇》是我本集至愛。在這個節目欣賞譚維維有成就他人的理想,她說在事業上她有很多成功的作品,但作為隊長就有更多的責任。而她亦成功帶領到幾位演員,幫助她們完成演唱的。


在唱跳舞台上吳莫愁組的《談笑一生》與阿雅組的《要你管》對決,觀眾對《要你管》的支持度比較多,最主要是Jessica鄭秀妍的容顏與演出就是女團水平,演出以雙妍作招徠但阿Sa蔡卓妍的港普與賣的女人味與Jessica比始終有一段距離。Jessica就是這個節目的一大王牌,看她在組內還有空教其它人跳舞,輕鬆面對。阿雅是位人見人愛,善解人意的姐姐,其中一段她們要耍光管舞,Jessica絕對是女團的C位,整個表演對她目不轉睛。至於莫愁,對她最初的印象已經是十年前《中國好聲音》一鳴驚人,在組內吳謹言、王心凌與黃小蕾,一公淘汰了莫愁與黃小蕾,吳莫愁被淘汰是很意外的,在網上有留言指她與芒果簽了一期而已。《談笑一生》的演出有和風忍者的元素,在這兩組的演出都不算特別精彩,只不過Jessica有她的吸引力與舞蹈整體統一,都是很主觀的感受。











一公的表演裡最喜歡的是《野薔薇》,首先中了于文文的毒,她的音樂才華、領導能力、對組員的幫助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當初選歌時無人選擇,因為《羞答答的玫瑰靜俏俏的開》是首耳熟能詳的歌。寧靜同盟為保趙夢組的《自己》而放棄了保其它歌,寧靜弱項是演唱對別人項目自顧不暇。《野薔薇》是雖敗猶榮的一個表演,即使一公下半的實驗舞台《霧裡》與《自己》也值得一看,不過八個項目《野薔薇》的堅毅不屈、四位姐姐張薔、張儷、王紫璇與于文文四人在不被看好與條件不算最好下,帶著挑戰的決心完成了炒熱氣氛的live house演出。紫璇與張儷在短時間內學樂器與演出,勇氣可加。多虧趙夢與于文文的教導,在節目未必看到趙夢的幫助,但她除了自己的小組外也有幫她們。






于文文早在搶人階段與張薔惺惺相識,在過程看到她對組員無微不至的幫助,有她的人格魅力。《野薔薇》原唱是戴佩妮,這首歌的歌詞展示出女性的堅毅灑脫,「我是一朵為愛永遠不低頭的薔薇」,久經風雨默讀眼淚依然無堅不摧屹立,就好像這幾位女性在短時間內挑戰自己,勇氣可加。簡直是炸台表現,這個舞台輸給了對手是意料之外的,據說于文文後來三公、四公當隊長的項目都輸了!!! 為她增添了敗戰英雄的感覺,但在魚丸丸的粉絲心目中Losing a battle,winning a war。我是野薔薇!!! 







下篇再講一公下半部的演出吧!《霧裡》與《自己》也是好歌,當中也有一些故事可以說說。我愛《乘風破浪》的姐姐,我愛于文文! KELLY YU,I LOVE YOU !


筆者的珍藏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香港舞蹈團舞劇《一個人的哪吒》(Nezha:Untold Solitude): To be continue…

 看香港舞蹈團的《一個人的哪吒》重點在於英文名的Solitude,在演前導賞編舞家楊雲濤(阿哥)說了一些話,不要害怕孤獨、接受自己的問號,在藝術的山海之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舞蹈、肢體的抽象感除了是欣賞美的律動,就是要思考舞者為什麼而舞。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所以我們需要群居,需要獲得認同與了解。在疫情下香港舞蹈團第一波演出,拋下了這個命題,哪吒的成長之痛,一出生就被視為是怪物、天生異稟、在《封神榜》裡殷十娘懷胎三年六個月多產下的兒子,在描寫哪吒的書裡記載他的出生是由父親一手劈開肉球,未出世先與父親為敵,一出生就帶著原罪(Sin),呼應當下的「年輕怎麼就是錯」。到後來經過曲折離奇的經歷,帶罪立功,終成為神仙,與父母重修舊好。





在今日看哪吒這個人物,可以說每個人也是有年輕人的剛烈、對世界充滿好奇、可是被一道又一道牆而綑綁著,壓抑著他們的聲音。哪吒的前半生就是被世俗的框架所框住,天生怪胎的印記、困在家裡被逼要安份守己、被特別照顧,破不開的圍墻。然後當他有機會離開時,就闖下彌天大禍、最出名的是他要削骨還父、削肉還母,傷害家人的心。在講孝義的傳統禮教下講求身體髮膚受諸父母。小時候喜歡看TVB的長劇《封神榜》,對哪吒的印象與認識都是在那裡認識的,殷十娘對哪吒的愛與包容、李靖是典型父權主義的家長代表,在這個封建專制的家裡哪吒在家中沒有話語權,要仰人鼻息、甚至他的父親知他殺了龍王三太子後有意弑子。兩父子之間互相殘殺,例如李靖要破哪吒廟的金身,父子、兄弟骨肉之情都處在對立面。哪吒闖下彌天大禍以自殘身體,自我犧牲,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心態又何嘗不是大愛精神。《封神榜》至今是傳統神話故事的經典,書寫的是忠義兩難全,題目相當的廣泛,單以哪吒為獨立故事是多方面的,而命題離不開性格特質與成長的課題。由自殘的叛逆到體會、理解父母,都不是一塊鐵版。


舞蹈團的哪吒以他的前半生為背景而創作,舞蹈描繪由他出生到為蓮藕人的過程,由剛烈、執著、不被理解到重生的歷程。舞蹈團在疫情下不能夠排舞,交出這個作品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哪吒的故事應該有後續,到底他是如何通過教化而成長、與父親和解,共同滅紂。深信還可以有進一步的書寫,縱然這個作品不一定得到欣賞,成長與孤獨、擁抱孤獨、面對它是一個持之以恆的課題。


在編舞家開首的座談就提到要在黑暗中看到那束光,不一定要強逼自己明白舞蹈,不明白也是一種反饋。創作者能有這種豁達、自嘲、倒是覺得知音人實在太少。青春期時代看過一些大師的舞劇作品,Pina Bausch的《春之祭》、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艾甘漢的現代舞,到這些年疫症下難以看到國內外舞團來港演出,可能是振興本地舞團的機會。以舞蹈結合各門的藝術媒介,創造出有華夏傳統與節拍的舞蹈。在這個世道的確沒有理所當然,成長的命題不論三歲定八十,能夠在劇場停擺半年的日子回到當中,如編舞家所言:感受舞台的力量。在這個舞劇清一色以男性為主,包括了三段群舞。來至各界的人士集合素材,再交由編舞家創作,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上舞台是非戰之罪,仍有進步與延伸的空間。


《一個人的哪吒》結合了電子音樂、戲曲南音與民間傳奇而創作了五個段落,在舞台上設置了一個大的金剛圈,地上的舞台也有一個轉動的圓圈。編舞家解釋與哲學、佛理有關,圓代表的是不確定、無論怎樣畫也不會完美、圓亦化表了框框、台上大型的圈隨著燈光節拍升降。在開首的《破土》先是出現第一就光,然後更多光出現,代表天地混沌,哪吒藏身在球狀物體破土而出,南音唱出的《靈珠子》道出哪吒的前半生,由神力轉世帶出他的怪奇、與眾不同、又帶出他毀龍宮與重生的事蹟。《跑動》指的是哪吒困在家裡想要外出,但無論他想去那裡都有重重的圍牆阻欄,跑動代表他的活力、對世界的好奇心、嚴格的教條與家規,隨著舞台上的舞者愈來愈少,他終於突破重圍。





第三幕的《鬥耍》的服裝設計值得一提,龍王三太子敖丙以威也出現,蝦兵魚毛士兵穿上戰服,造型有如戲曲中的大扣,同時亦代表魚鰭。龍王三太子一身戎裝,參與一場殺戮。服裝設計一舉兩得。當時哪吒只有七歲,因私怨與三太子發生爭執,戰鬥以群舞呈現,三太子死後的戰旗被哪吒拆了下去,哪吒一臉驚慌。他知道自己闖了禍,他並不是不會反省的。回家後到了《家父》,李靖得知哪吒闖下大禍,既想打他又於心何忍,但總要交出一個答案,而他交出了削骨還父的自我犧牲,不想牽連父母。《家父》這段舞有父親的威嚴亦有他的不知所措與責備,在父親的形象是嚴苛的。到最後《蓮生》,哪吒仔在蓮花池化成藕人,南音唱出《觀世上》,哪吒的剛烈形象經過教化與嚮導,準備轉生為人,理解人的七情六慾與責任。


《一個人的哪吒》的孤獨來至他的成長,例如在舞台上圍著那個圓跑步,也離不開這個圓。重重覆覆,我們的孤獨也好像這個轉盤一樣,就好像倉鼠一樣。這個舞劇不至於喜歡,不過看看這個奇怪的東西開開眼界,現在舞蹈團加入武術訓練、再加上現代音樂與戲曲的跨界合作,是有新意的,而這個劇最吸引人之處是信息,如創作者所言黑暗處會見到重生,不要放棄希望。在這個世代看哪吒就是被時代選中的青年,處處碰壁,是對是錯不算太重要,有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感覺,但當他受到壓逼與不理解時,他會玉石俱焚。或者這種觀念對父母不負責任,但在他眼中需要的是被尊重,在後來電視劇版的哪吒,都已經與父親斷絕關係,但李靖仍然糾纏。創作者在理解哪吒時順道閱讀父親的角色,有一番新的解讀,李靖的形象就是嚴父,在他眼裡只有自己,一世英明的將軍弒子、棄妻、也不算是好男人吧。


最後順帶一提,原來飾演哪吒的舞者王志昇,在他的小時候母親帶他到哪吒廟壯膽,正所謂哪吒不怕海龍王,演出傳神。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香港有豬肉威威.美國有午夜牛郎.Nick Hawk!

 前排豬肉佬威威在荃灣商場開生日會,有幾十人在場支持,娛樂新聞洗板,翌日報章又見其蹤。威威效應𣊬間入侵各大品牌,包括煮食中心、淘大醬油推出新的調味料、波鞋、以素人與劣質手段而行的廉價營銷大行其道。這些公司的銷售手法都太卑劣與無品味了,而威威一下子成為網紅,希望進軍影視圈。威威經常性戴口罩,時常被嘲笑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不知那些威威豬是公司請來的粉絲還是真心了,可以講香港就是群魔亂舞。在網上有照片公開了威威的面目,就是個普通的男人而已,身上還有不少紋身,威威要入影視圈可以做古惑仔、跑江湖的龍套。在男女平等下,師奶追威威與Happy伯追屯門娜娜又有什麼分別?娜娜仲會請阿餅食波餅,威威連手仔都無得拖下。其實威威戴罩,尚有幾分人貴自知的,免得自暴其短。


與其對豬肉佬有幻想,不如俾錢光明正大叫鴨可能仲開心。這次介紹一位高級男性性工作者Nick Hawk,他做過美國空軍、出書、出自家系列的性玩具、世界巴西柔術比賽銀牌得主、美國巴柔的冠軍、說唱歌手,仲要在美國的應召男當中相當出名,名乎其實是鴨王(不是香港那兩套電影)。在美國出名關於牛郎的電影有李察基爾主演的《美國舞男》、1969年有《午夜牛郎》,在2011-2016年美國的收費電視SHOWTIME拍了一個以應召男為題的真人秀《Gigolos》,近距離接觸男妓的日常生活與他們滿足客人的軼事。 





應召男與客人在節目裡談心再實戰,節目不會赤條條有性器官特寫,做愛的畫面好像看三級電影。節目最主要透過牛郎與客人交易帶出兩性關係,有些客人會3P、有些女性芳心寂寞要慰藉、亦有一集女同志找男妓做愛,她的賽後分享是很滿足的。對Nick Hawk很深刻,一來他的性張力,反叛又帶點不羈,雖然有粗爌的一面但他是很積極的人。記得幾個畫面,其中一個是他的粉絲帶上Nick編寫的性愛教程要活學活用,又有是做愛途中,女方家人回家要落荒而逃的尷尬場面。在節目中對Nick印象深,因為他身上的紋身、身材比例吸引,睇埋他的全相更吸引。(不過這裡貼出來了,飢渴的人就自己找找看)。Nick在2017年為他的玉莖投保了100萬保費,是名乎其實的金JER。






Nick在空軍服役後考進大學修讀新聞學與英文系,後來開始做脫衣舞男,後來被Cowboy4Angels的老闆發掘成為牛郎。以Nick的身價一次四小時的約會就要1550美金,是高價的牛郎,而據他所講有不少熟客食回頭草。在《Gigolos》節目有帶子洪郎的,做性工作者不一定是賣落火坑,他們享受取悅女人、彼此享受快樂。Nick在牛郎行業做了十二年,直至2021年退休。牛郎事業以外他是一位斜槓族、集商人(開設脫衣舞的經理人公司)、生產自家的性玩具、歌手與運動員於一身。在離開牛郎這一行後,他轉攻哲學學位,依然努力不懈過活。




在他接客的過程中更多的作用是輔助女性,解決她們的性需要,他提到有些丈夫滿足不到太太,為了取悅太太而購買他的服務。曾經在一個訪問中聽過他提到小時候對自己無自信,不懂與女孩子交流溝通,現在成為這方面的能手,都算是我超越我的極致。還有的是牛郎工作為他帶來現在輔導工作的事業,特別的是他是一位哲學家,最近的直播提到了全身都是紋身的他談到他的紋身是憤怒、憤世疾俗的根源。在真人秀裡看到他是大男人,又比較剛烈的,他認為身上的紋身是一種毒,污染他的身體。現在的Nick進入了另一個層次了,開始留起長髮,學習身心靈的事物,有興趣可以看他的社交網。正所謂笑貧不笑娼,行行出狀元。做鴨需要身體的本錢,皮肉錢不易賺,Nick Hawk可能是世界上最正的鴨! ORZ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歷史考古】香港電影界別的男人婆一由蘇施黃、俞琤到粵語片女漢子伍錦霞、梁無相

 去年香港發生了一宗奇怪的強姦案,一名男子在女同志社交程式扮TB與受害人到酒店歡好,受害人感受到棒狀物體進入身體,報警求助。男子在法庭訛稱不知TB為何物,被判無罪釋放。事後女事主在強姦案後以書面發聲,以儆效尤。說實話被告在香港生活,只要在網上搜尋TB就會知道是什麼,法庭的判決荒謬,施暴者逃之夭夭,是對智慧的侮辱。


在今日香港仍未能走出性向、性別的框架,如選秀節目出現男性化一點的選手就惹來討論,然後文化雜誌以此獵奇搏取關注。在2022年的香港還在討論Tomboy,男人婆,討論攻擊別人的性取向,表面上有進步但心裡卻是另一回事。今日社會大眾對TB的接納程度高了,而且TB也有不同的打扮,未必是以前那種每樣都要做到與男人無異的,所以也不需要太多標籤。儘管很多人都會將TB排除在女性之中,但TB的生理結構與心理也以女人自居,絕對不是第三性別。所以問TB應不應該入女團,實在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問題。舉例有超過100年歷史的日本寶塚歌劇團,是一個全女班的團,難道又會以為那些帥氣的男役不是女人嗎?在以往女同志圈子的確較為刻版以一剛一柔的組合為主,當時受到傳統男女觀念、打扮與角色為主,但現在的TB未必再是男性化的,而是留長髮、化妝、陰陽同體的也有,現在更衍生了性別流動的概念。還在爭論TB的性身份,早就過時。


華南第一位女導演伍錦霞



兩位電台元老級主持人:蘇施黃與俞琤

由幾十年前的香港到近代的演藝界不乏以“外卡“身份存在的男人婆,這些女人在所在的行業都有一定的位置,從她們的年代不承認同性戀到現在這個開放世代,走了很多路才得到今日社會的接納。她們是同性戀的開路先鋒,由最初的不問不說到勇敢出櫃。來至廣播界的蘇施黃與俞琤,這對聖士提反女校老同學是目前香港為人熟悉的uncle代表人物。前者在十年前出櫃,後者早在九十年代出櫃,在廣播、電影、電視界也有沾手,以往有不少女星與她傳過緋聞。








蘇施黃(劉高琮)與金燕玲是公認的一對,金燕玲失婚從英國回港得到蘇施黃無條件的照顧,二人在2010年承認關係。外界的人對蘇施黃印象麻麻,茶包事件、離地、口沒遮攔、印象最深是在她主持的《一粒鐘真人蘇》與《蘇Good》裡罵人的場面,其中一集罵到她的小助手阿Moon哭了,又對小朋友不太友善。早前她在Youtube的頻道教煮蘇以離地的收費又引起外界討論。蘇施黃在七、八十年代留學回港,經俞琤引薦入商台當DJ,並為《六啤半》成員之一。


在八十年代初,她簽約電影公司拍過幾部電影的,她提到自留學返港後一度考慮投考警隊,在1981年由林義雄執導的電影《線人》飾演女警,更可一睹蘇施黃穿裙子的一幕。現在較難找到她參與的電影,在八十年代的報導中提到她曾經參演過兒童電影。後來蘇施黃轉行至保險業,後來有機會再開咪,在電台教人煮飯閒話家常,直至近年離開電台。前幾年viutv有個節目《蘇哥兒》以她與和泉素行(soko)做主持介紹日本風情。蘇施黃曾經講過在電台最怕的人是俞琤,可見在工作上連朋友都無面俾。


至於俞琤,她在九十年代已經出櫃,她稱自己為困在女身的男人。俞琤是香港舉足輕重的廣播人,七、八十年代風靡一時,年少有為。她與曾路得合唱的《天各一方》因疫症而再度合體為醫護打氣。俞琤在商台是有名的主持人,當時她有首名曲《早晨、早晨》。她也拍過電影,做過女主角的,在1979年的電影《發窮惡》與男主角鄧光榮合演老千,後來也客串過部份電影如《聖誕奇遇結良緣》,亦加入過德寶公司做電影策劃,包括《秋天的童話》、《最愛》,近年監製的電影有劉韻文執導的《過界》與卓韻芝的《失戀急讓》。在八十年代,她曾經擔任《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主持,妙語連珠。





在1988年,商台推行三二一起飛的粵語歌改革,宣佈商業二台播中文歌。不理當時播英文歌的DJ反對一意孤行,過去多年香港人也有刻板印象認為只有粵語歌才算是香港樂壇。而根據黃霑博士的定義凡是香港人創作的都是香港流行音樂(廣義)。外界對俞琤的改革有所不滿,認為是令到本地流行曲狹窄與萎縮的原因,而1989年的頒獎禮梅艷芳食白果到現在仍為人詬病。俞琤在商台進進出出,其中在千禧年後對Phone-in節目,怒炒兩位名嘴大班與毓民以換取牌照成為當時的城中熱話。她私下與賭王女兒的感情世界亦是報章的話題,但無論如何她在廣播界的地位超然,樂意提擕後輩。





粵語長片界的公子哥兒

在早期香港演藝界,三十年代就出現女同志的代表一首位香港女導演伍錦霞(Esther Ng),人稱霞哥。在當時的環境下她在男人堆裡工作,打扮男性化,但片場的人也尊重她。據說她有同性密友在三藩市開餐館,招待越洋登台的伶人。霞哥是美籍華人由早期在當地戲院賣票到拍電影,21歲就交出了處女作《心恨》,《心恨》是第一部在美國拍攝的粵語片,背景以粵劇女星與航空學校的學生相戀,後爆發戰爭要取決於民族大義。其後她的作品《鐵血芳魂》、《民族女英雄》都是愛國主義電影。全女班的《女人世界》為戰爭募捐,在三十年代的報章就有記載到伍錦霞與《心恨》、《鐵血芳魂》的女主角兼她的女朋友韋劍芳來港。留港三年多的日子,她在香港拍攝過五部粵語片。隨著戰爭與拍攝計劃不如人意,往後的電影都在美國拍攝,例如李小龍以嬰孩手抱初登大銀幕的《金門女》(1941)、唐人街碎屍案,在息影後在三藩市經營餐館。



三十年代的報章







有關伍錦霞的事蹟,更具體的可以參閱羅卡、魏時煜(魏煜格)編寫的《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中華書局出版)與魏時煜的紀錄片《金門銀光夢》(2013)(Golden Gate Girl),裡面會有詳盡的介紹與有大量圖片。在06年在美國發現了伍錦霞的照片,由當地人保存下來輾轉經過人脈關係與搜尋將有關的資料交到香港電影資料館。現在伍的電影已失傳,伍錦霞特別在於在對同性戀不太理解的時代,可以做自己,而當時的報章也沒有因性向而大造文章,相當尊重她,在書上就記錄了一位娛樂記者對霞哥的感受,怕稱她為哥不恰當,稱小姐怕尷尬,索性點頭了事。據記載她曾有兩段同性戀情,均以分手告終。伍錦霞除了在華人與香港的影史佔一席位,她的訃告更登上《紐約時報》、她的其它事蹟與電影亦在《洛杉磯時報》刊登。


李小龍《金門女》



在筆者搜集的報紙來至1954年《工商日報》的專欄介紹了伍錦霞的點滴。另一篇是1936年《華字日報》的報導談伍錦霞與韋劍芳來港,報上的文字褪色,在對業界的演講伍錦霞提到拍《鐵血芳魂》的目的借藝術爭取中國的地位與面子,與宏揚中國的文化。在同樣五十年代亦有一篇報導提到她來港尋找機遇。在《金門銀光夢》與整個找尋伍錦霞的故事都值得一看,特別是訪問到已故的明星,如小非非、小燕飛、亦涉及到少量粵劇界的登台往事。


新馬腔:梁無相

來到最後一位人物亦是最不熟悉的一位,在Youtube聽過她的粵曲,是一位粵劇的文武生兼在時裝粵語片反串的演員。她擅於唱「新馬腔」(新馬師曾),在五、六十年代在戲行與電影圈工作。她有一胞姐梁無色,在粵劇界擊樂師傅游龍的文章中以傳奇、神秘形容梁無相。在學者洛楓書寫的《游離色相:香港電影的女扮男裝》有一章節提到梁無相,不過未有幸讀到這個章節,未來了解更多再增潤一下。 短文可以參閱這篇:洛楓一梁無相傳奇 @信報2012








翻查以往的報章,在1966年的報導講述梁無相在家中昏迷,有傳是為情自殺。在六十年代她開始息影,有個講法是新馬師曾不喜歡梁無相模仿他的唱腔而封殺她。之後她開班授徒,梁無相在電影界拍了約三十部電影,在以往的報章可以看到她的男裝打扮,在當時除了任姐的反串外,不同的是任姐有女性化的打扮,而梁無相無論在登台還是電影都是以男性打扮為主。她出名的作品有《光緒皇夜祭珍妃》。更多梁無相的資料,可參閱岳清的博客:梁無相 圖片匯集







有機會再發掘多點新舊的東西再增補,回看以前香港的社會環境未必很開放,但有能者居之。幾年前歌手盧凱彤自殺,當時不少報章與觀眾在爭拗同志的太太應不應該叫遺孀。大約十年前歌手何韻詩在公開場合出櫃,直到現在都有不少人稱她為“豆腐婆”,今時今日的環境本應是進步的,本應不需要再談私人事,無奈的是幾十年後的今日還要猜度別人的性取向,要獵奇、消費,說起來挺悲哀的。


補充資料

《金門銀光夢》:銀光閃閃閃出英雌 (筆者2013年看《金門銀光夢》的小小分享》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聲生不息》(八):《挑戰》一回顧香港奧運電視主題曲

 《聲生不息》除了唱經典的流行曲外,還是個寶藏歌曲的尋寶地。在三公的下半部出現耳熟能詳的K歌,如《如何掉眼淚》、《心淡》與李克勤的名作《飛花》外,節目平衡快慢歌的比例,根據在綜藝節目的數據分析,快歌是比較得人喜歡的。來到第七集的節目,李健的《城市足印》是令人無語的歌,實在分不清他唱廣東話還是普通話,上篇提過將粵語歌強行翻譯是對原創的侮辱,與李健對陣的周筆暢在這個節目得到不錯的回嚮,不少香港人開始認識內地歌手,而且筆筆的選曲雖不至最新,但選的多是內地不算當紅的歌手,小眾、偏門的,今集選來江海迦AGA的《圓》,奈何筆筆的化妝與服飾令人無語,妖艷的打扮,像去了歌廳夜總會那種老氣,立即老了二十年。而且打扮與歌曲不付,內地人對這首歌沒有認識,李健唱徐小鳳的歌是電視劇主題曲,內地人會更為熟悉。今次公演的嘉賓王源翻唱王菲的《如風》咬字頗驚喜,張智霖翻唱《等》就有點怠慢,選曲可以大膽破格。





炎明熹的《心淡》中規中矩,也是年紀經歷的問題,需要有想像力發揮。在準備時看到原唱容祖兒的提點,而她用心做筆記。《心淡》不及《我鍾意》的形象,不過能夠在節目獨唱得到觀眾的支持,在《心淡》裡由誇張的表達到回到現實的鋪墊,也看到用了心機的。下集炎明熹與兩位前輩合作,莎莉與筆筆又會有所體會了。今集聽到李克勤的名曲《飛花》也是好聽的作品,值得一記。兩個隊伍競演誰勝誰敗,並不重要,最重要是盡力唱與突破自我。在這一集劉惜君終於展現了新的東西,在之前的文章《聲生不息》(四):重新認識.劉惜君提過她需要有鮮明的性格。與李玟的《跳舞街》對決再加上張智霖的加乘,輸掉了也不至於可惜的,李玟翻唱陳慧嫻的《跳舞街》是適合她的風格的,不過就有點老氣,看了一下《聲夢傳奇》的YUMI鍾柔美與文凱婷合唱的版本,看來《聲夢傳奇》才是《聲生不息》。當下年青人演繹經典歌曲不失現在的青春活力感。


回到劉惜君演繹《挑戰》的部份,除了超女開場跳群舞外,多年未見惜君跳舞,雖然這隻舞最多只能算上是健身操而已,不過選上動感節拍的的士高音樂,是一改惜君在這個節目站粧的風格。在她的獨立音樂之路也嘗試了別的風格,來一個舞曲煥然一新。惜君與一眾舞蹈員以一身懷舊風格演出這首歌,在登場前舞蹈員與台前幕後、隊友在她的褲子上簽名,也是一份支持的。惜君選的這首歌既冷門,筆者也是第一次聽黃敏華這個名字,翻查了她的資料,同時也了解了一下一部份的奧運歌曲。似乎過去電視台的奧運歌曲的播放率與關注度也一般般,這次選取1988年的奧運歌,而且在TVB出現亞視藝人的歌就更加冷門。








回味歷代的奧運歌,近的北京冬奧會有《一起向未來》,香港歌手的部份剪輯了內地十多分鐘的版本再加上一上年輕歌手合成的MV。東京奧運會,TVB力捧的聲夢學員與導師演唱的《奪金》對陣香港開電視由歌神張學友主唱的《堅持的意義》。要講到最早的奧運歌曲要數到林子祥的《世運在莫斯科》,但當時西方抵制蘇聯的奧運會,歌曲下架並到84年才收錄到專輯中。據資料顯示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是香港第一次有衛星直播,在此之前市民在收音機、報章上獲取奧運會(世運會)的資訊。這一年是新中國第一次參與奧運會,自然是觸目的,TVB成為獨家的頻道。奧運轉播費高昂,1984年無線與亞視達成口頭協議競遂88年漢城奧運的轉播權,但亞視單方面違約,TVB上訴至英國法院,兩台共享電視轉播。在往後規定了兩家電視台要一起播放國際的盛事。





過往TVB在奧運的排陣比亞視優勢得多,92、96年奧運會以劉德華唱主題曲《忘我精神》與《向世界喝采》,00年有郭富城《盛世最強》、04年推自家的奧運六星、08年北京奧運請來顧嘉輝譜曲,群星合唱《光輝的印記》。12年由於由有線購入奧運版權,TVB不再有主導權,當時政府介入三台平分轉播。終於到2021年東京奧運再出現為奧運健兒加油的主題曲,不過競爭的氛圍與討論度不如1988年的兩首奧運歌曲。


由城市民歌到《挑戰》

先了解一下黃敏華的背景,她早在1979年就參加業餘歌唱大賽,1982年錄制《香港城市民歌Encore》裡面有一首《堤岸》。在八十年代城市民歌紅極一時,例如區瑞強、威鎮樂隊描寫香港的郊野自然風光,香港在八十年代有好幾張出名的城市民歌集,由寶麗金、新力唱片發行,出名的作品有改編英文歌《Me and the Elephant》的《傷心的小鸚鵡》、《昨夜渡輪上》。在中文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在內地《視覺傳播研究》(第一輯)發表的《年代記憶:香港民歌簡史》就提到公認的城市民歌集是來至商台DJ的《六啤半》,有部份是商台的節目主題曲,大部份歌曲也是改編曲。這張專輯視為是民歌集的原因是描寫年青人的城市生活,隨著城市化與有各種類型的歌曲。香港不再流行Folk Song為主流的民歌,最主要是urban folk,民歌混集了其它的曲風,定義多樣化。在美國西部的民謠仍是流行的,每年也有音樂頒獎禮。








(城市民歌比賽是港台在81年舉辦的比賽,林志美是香港第一位民歌女歌手,在中學階段開始唱歌彈結他。在當年的比賽獲得唱片公司賞識。82年的比賽出了李麗蕊,《城市民歌》在06年曾經出過復刻版唱片)





在朱耀偉撰寫的《香港流行文化 (後)青春歲月》提到少部份黃敏華的介紹,1982年,她參加了第一屆新秀歌曲大賽,當屆的冠軍是梅艷芳。在娛樂圈尋尋覓覓的她在1986年參加了亞視主辦的歌唱比賽,及後得到一紙唱片合約,大約出了三張唱片就完了。在當時的報導黃敏華代表亞視參加內地的活動,去內地登台。她所演唱的《挑戰》正是八、九十年代內地當紅的的士高音樂,更有一個講法是她參加了1988年的春晚。《挑戰》這首歌在《聲生不息》被解讀為支持中國運動員,對香港隊有點不公平,這首歌唱的是展示東西交融的魅力。不過《聲生不息》就是一檔以宏觀史觀去解讀的節目,所以還是自行解讀吧。黃敏華在內地出名,可是在春夏之交的那場運動,她還是有參與其中的。
















《挑戰》這首歌是改編至Leslie Mandoki與Eva Sun合唱的《Korea》,Leslie Mandoki曾經是德國組合Dschinghis Khan的成員,代表德國參加1979年歐洲歌唱大賽。林子祥有兩首作品改編取材至這隊組合,一首是上述介紹的《世運在莫斯科》,改編至《Moskau》,而另一首是現在去某連鎖超市會經常聽到的《成吉思汗》。《Korea》是一首節拍感強的舞曲,美洲與韓國隔著日與夜但兩者間有連繫的,在歌曲中女聲加插了一段阿里郎的音樂。《挑戰》這首歌在內地莫名其妙的當紅與傳頌。








另一邊廂TVB祭出當時的新人黃翊與李明珠合唱奧運官方主題曲《Hand in Hand》的中文版《一呼百應》。原曲由韓國組合Koreana合唱,同時備有韓語版本。黃翊的歌唱事業也是從歌唱比賽開始,但九十年代因人際關係而被公司雪藏,近十多年與姐姐從事飲食業。近幾年因TVB的歌唱節目再回到大眾的視線,關於他的報導主要圍繞餐廳與患病的太太,在網絡時代下與一些以前的歌手間中開live做節目。相對比起他的合唱的拍擋李明珠幸運,在港大畢業的李明珠,畢業後簽約了寶麗金,在樂壇只生存了一年就消失了,據知她成為了律師。至於黃敏華,就沒有知她的下落了。所以在《聲生不息》認識到這位歌手都算是滄海遺珠。











題外話,個人也推介一下外語的奧運歌曲,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宣傳主題曲,德國New Age 音樂的代表樂團Enigma(英格瑪)的《Return to Innocence》是一首輯錄了台灣原住民郭英男的聲帶,反璞歸真、回歸自然、洗滌心靈。這首歌引起了版權的爭議,歌曲製作人盜用了相關的聲帶,創作而成。雖然有爭議但不減這首歌的傳世價值,拉距我們與天、地、人的關係。同樣是1996年奧運會,Celine Dion的《The Power of Dream》也是充滿力量與高亢的歌曲。相對年代較近的,日本組合《南方之星》的《東京Victory》由桑田佳佑作曲作詞,歌詞表達了日本舉辦奧運的願景與信心,是當地電視台的廣告歌。日本的流行曲相當熱血。中國的奧運歌曲則有08年劉歡與Sarah Brightman 合唱的《我和你》也是經典之一。在《一起向未來》的各個版本中央視的國際版本出現了俄羅斯的可愛妹子梅德韋傑娃與中國前花滑選手陳露,喜歡花滑的會挺驚喜。另一邊廂內地版長達十多分鐘的《一起向未來》實在太多藝人了,雲集中港台三地的大合唱,傳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理念。








延伸資料:


https://www.com.cuhk.edu.hk/images/content_people/publication/anthony-journal-2021-memories%20.pdf (《年代記憶:香港民歌簡史》 全文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聲生不息》(七):必成經典一敢愛敢做.林子祥.葉蒨文

 《聲生不息》來到第三次公演的上半部,請來了張智霖與內地藝人王源做嘉賓,來到三公節目的節奏、選曲不至於之前怠慢。縱然有些歌曲與表演偏老氣與悶場,來到第六集有高潮與驚喜的,不過也有平平的作品,例如林曉峰與劉惜君合唱的《現代愛情故事》實力懸殊,李健與楊千嬅合唱哥哥與梅姐的作品,李健強行將《似水流年》改成普通話,他演唱廣東話相當吃力與趕客。毛不易與單依純兩把靚聲演唱《分分鐘需要你》悶聲悶氣,兩個人的演出也沒有特別之處。李玟與曾比特的《Monica》原以為很有活力,但編曲代入不到氣氛與玩弄技巧,老土尷尬。周筆暢在這個節目的選曲有點意思,先幾集選了小眾的《1984》,這集與李克勤演唱大熱K歌《紅綠燈》,下集筆筆單飛獨唱AGA的《圓》,可以順道把香港歌手的歌帶到國內,未嘗不是好事。




最近香港回歸二十五週年的主題曲《前》首次加入內地歌手張靚穎、張杰、李克勤在《中國好聲音》的愛徒伍珂玥,就可見是政治任務,要融入大灣區之中。內地樂壇與香港樂壇出現真空,筆筆可以作為輸出粵語音樂的齒輪,她本人也有粵語作品。老一派的藝人在香港漸漸被淘汰,回內地有價有市也不算什麼,比如今集出現的張智霖去年參加了《披荊斬棘的哥哥》,成為滾燙家族的一份子,衍生節目的團綜《大灣仔之夜》,又現身內地各門的綜藝。多得老一輩離開香港騰出機會予下一代,事實上香港養不到藝人,看男團女團出道接廣告就知道即食的重要性。張智霖在樂壇紅歌不紅人,談不上是把好聲音,只是初哥哥的形象深入民心,而內地人對TVB劇也是有回憶殺的,但近十多年即使TVB與內地合拍劇,也不算有經典再現。TVB播《延禧攻略》反而是近年的收視之冠。在這個節目唱電視劇歌曲反而是回憶殺。


五月中旬,芒果TV年度大作《乘風破浪》回歸,胡杏兒以一物型格Look亮相在浪姐的初舞台演唱《歲月如歌》,無獨有偶張智霖在《聲生不息》與王源合唱這部經典港劇的主題曲。兩個節目的參與者將會有交流,早在湖南台新一年的招商活動出現林子祥夫婦與胡杏兒作嘉賓,曾比特與胡杏兒拍唱歌片。在內地放出的消息指沙莉與周筆暢出席浪姐的錄制,而四公傳聞第二季浪姐的成員楊丞琳加盟節目做嘉賓。








兩個大型節目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這段時間看《聲生不息》與《浪姐》相當充實的,特別是看到藝人的嘗試與進步,與時代接軌,下了一番苦功。《聲生不息》是檔演唱會節目,目前籌備寶島季有些人選,在《浪姐》裡也有好幾代中國著名的歌手,張薔、那英、譚維維、應該想想如何推廣內地的流行音樂到世界,在這方面貌似更封閉。在香港要買內地的唱片不算容易,遑論網購的途徑。內地的確有不少寶藏歌手的,如這次筆筆與惜君也有她們的優點。香港的音樂節目也要學習一下湖南衛視寫文案的手法(吳夢知這個女人能夠做到品牌節目),例如選秀節目的賽制與要有販賣的元素,不只是夢想,夢想是很虛的東西,不只是一把奄尖聲悶的旁白,而是帶出和平友愛、歡樂、享受。不管是否喜歡內地綜藝,都應該借鏡與吸收別人優秀之處,而不是因人廢言,扯遠了回到正題吧。


自從第一集首播以來,這個節目的節奏、選曲漸漸走下坡,來到三公的男女合作也有部份驚喜與好作品值得一提。個人喜歡炎明熹與魔動閃霸的《我鍾意》,坦然在這個節目對魔動與馬賽克樂隊的認識是最少(要看一下樂隊的夏天惡補一下)。在這個節目中男隊的粵語與歌手的能力調度上不如女子組經驗豐富與熟練、親切的。這一集炎明熹的合唱不再是下靶的演出,在之前與楊千嬅、劉惜君的演唱都是別人經驗豐富與主場的。與魔動閃霸的合作多了兩位哥哥,屬於同輩歌手的合唱,打成一片。魔動更替GIGI慶祝生日,GIGI比起最初開始融入群體。翻唱梁詠琪的《我鐘意》改編成雷鬼風格,輕鬆的,佈景設計用心,GIGI一身復古少女裝也挺可愛。






這首歌魔動的說唱相對為下靶,最後觀眾投選的結果不太意外。在節目中GIGI的人氣,爭取唱獨唱的機會不多,有後輩的謙讓與陌生。兩位新生代香港歌手中,曾比特的公司配合宣傳又懂得人情世故,他上位比炎明熹更有優勢。《我鍾意》得到原唱的稱讚也是對GIGI的鼓勵,GIGI除了擅長唱抒情歌外,她的可愛、無厘頭也是特色。看到年輕人無憂無慮唱幸福的歌,再加上這一年的進步,具說服力。恭維的說話不多說,最近快餐店換聲夢閃卡的活動也有捧場客,可見聲夢出身的小花們並不是沒市場的,當然攻勢不及男團女團,尚且分一杯羹,大家不是要分勝負的。After Class的小妹妹是育成偶像,宜放長線。而GIGI的性格開始鮮明起來,期待她的下一集獨唱的《心淡》,祝可以延續《蜚蜚》般過百萬點擊。😄 就是以唱功、以實力說話,不需要理會haters。After Class的其它小妹妹最近也有不少進步,看到大家互相鼓勵,就是樂壇應有的態度,不需要因網絡的閒言閒語而影響到。





這一集男女對唱除了GIGI外,安崎與馬賽克樂隊的《Cha Cha Cha》值得一提,由《自作多情》、《夏日傾情》開始留意她,《Cha Cha Cha》是葉蒨文的跳舞作品。安崎的嫵媚,很難怪她是女團出身的,典型樣靚身材正,所以有人嘲弄她唱《自作多情》有風塵味。什麼人看到什麼,個人選擇用欣賞的角度看她的女人味、馬賽克樂隊與安崎學習粵語方面下了苦功,每次看都有進步,馬賽克樂隊的編曲不錯,不過樂隊比較蝕底。這兩個單位的花火、動感活力在節目的編排上有適度的調節,這種八十年代的的士高音樂,帶動觀眾一起CHA CHA CHA。








最令人驚艷的是兩位大前輩林子祥與莎莉合唱的《敢愛敢做》,改編至樂隊Starship的《Nothing‘ s Gonna Stop Us Now》,在這輪演唱表面上是自組隊員,但有觀眾看得出是一早分了組,大家做戲找拍擋而已。在這個分組是合理的,林子祥與莎莉就是節目的一大資產,最初宣傳而夫妻對決作招徠,如願以償達成一次夫妻對決,亦是一次經典與高水平的演唱。去年中秋晚會,最令人期待的除了是王菲外,就是林子祥,儘管他在《聲生不息》裡最主要唱老歌,但夠他食老本了。林子祥參加《聲生不息》的主因是他原定三月要開的演唱會延期了,若不是這檔節目觀眾也很難有機會聽到兩位殿堂級,金針獎得主,入選名人堂的歌手獻唱。現在沒有什麼電視台、綜藝節目請到二位同台演出。


這首歌無論在東西方也曾經作為電影主題曲,英文版作為《穿越夢美人》的主題曲,獲得奧斯卡的提名。林子祥的版本作為《神奇兩女俠》的主題曲。這首歌的難度在於綿密的歌詞與氣勢,足以斷氣。香港已經沒有高水平的歌手能唱到,所以是一首很經典而唱到街知巷聞的歌,男女對決只是個偽命題,這次原唱是樂隊男女對唱的歌,而林子祥一人包辦,這次有老婆分擔一下可以休息一下。二人的和音掀起節目的高潮,《敢愛敢做》最難的是浪接浪鋪墊的高潮,以林子祥七十多歲唱成這樣是頂瓜瓜。這首歌絕對是這個節目的代表作。








期待三公下半部的獨唱,有不認識的冷門歌。縱觀來說《聲生不息》總不可應每首歌也喜歡的,但看到歌手們為了表演表達自己的想法,用心排練,總好過看《勁歌金曲》的。《Chill Club》偶爾也有驚喜之作,TVB與其做《獎門人》,不如先做好音樂綜藝,事實上不少網媒、channel也有自家的音樂節目,《聲生不息》在內地收視不錯,現在被浪姐超越了,但依然獨佔鰲頭。接下來應該想想如何利用GIGI的人氣,TVB版的《聲生不息》終於也跟隨內地版播兩小時了,可以看更多的花絮了。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六月飛霜:《亂世備忘》忘不了的年月也不會蠶食

 早前在某個途徑看了記錄2014年雨傘運動的紀錄片《亂世備忘》(2016),在今年導演陳梓桓帶著他的新電影《憂鬱之島》去到台灣與美國,唯獨香港未知有沒有機會看到他的作品,是一部以三個階段的香港人模擬劇情片而拍攝有戲份的紀錄片。內容提到六七暴動、文革、六四事件再加上一九年的反修例運動作虛實的交錯與回應。試圖帶出香港的抗爭史與置身於大局觀,在《明報》的訪問他提到嘗試在反修例運動拍過一些素材,但卻令他失方向,他不想再做像《亂世備忘》中找個小組為拍攝目標了事,在反修例運動各方面的事遠比雨傘運動複雜。反修例運動亦成為西方紀錄片的取材,在本地也有導演有所回應,比如是周冠威的《時代革命》、《理大圍城》、許雅舒的《日常》、劇情片《少年》、短片《執屋》等等。




  • 六月是難過的月份

轉眼間,反修例運動已經三年,很多香港人都不敢忘記,在五月初各路專家都說六月會有第六波,以恐嚇市民外出的意慾。六月是什麼日子,呼之欲出。一個又一個紀念日,六四、六九、六一二、六一六、梁凌杰之死,一個個都在心坎中。而這幾年有各種離散,各種決定,在紀錄片界有人認為香港已經沒希望,而陳梓桓在一個訪問提到對香港有信心。這一兩年時常看到離開的人在網上散播死心與無謂的加油,抬高留下的人是勇敢的人,離開是如何如何。事實上留下來的人不一定喜愛香港,離開的也有眷戀,一切都是選擇。很不幸的人香港人大多數也有創傷後遺,不只是反修例運動的餘波,有疫情的元素,對社會組織與對信任的質疑。信心,在這個時代是奢侈的,但你知道不能夠失去目標與方向,可是又怕信心成為虛火的東西。香港最大的優點是仍然有人默默做一些事情,總好過什麼也不做、什麼也怕。


要走出這個局,是很多人的願望,但會發現前方又有阻滯。以前對生活、對崇高理想有希望但年紀漸長失去了想像與希望。面對發生過的事,很想逃避,但困在時空中又不其然要翻出來。面對這一切也要勇氣,今日香港人失去了表達的自由,就更加要以自己的方式悼念,唱首歌、放一枝白花、點燭光也好,They can’t take away our dignity。坦白講現在講任何東西都沒有用,講防疫、講疫苗太累人,講明星才是大家關心的話題,儘管講來有點三幅屁,可以講的始終要講,因為你不知道明年還有沒有機會講,或許明年有二十三條去坐牢了。今年六四前夕,有媒體試圖聯絡天安門母親的家屬,她們的電話都接不到外國的號碼了。支聯會解散,社會組織解散、宗教團體怕節外生枝不再辦六四祈禱會,今年六四警方早就對外發佈沒人申請集會的報告,來一個反客為主。他們當然知道自己在說謊,但他們不會得逞多久,早已淪為笑柄。巴不得他們封維園,封崇光百貨。





一般六四前的周日,支聯會也會搞遊行與長跑活動,如今支聯會也解散了,2021年鄒幸彤律師在《明報》撰文,她以個人身份宣佈個人要去點燭光,在政府眼中成為了煽動性的行為。今日香港很多案件都在審理,鄒律師是香港的奇女子,在於她的堅持,當支聯會的高層要解散時,她一人力排眾議。在獄中練跑,就支聯會的案件上庭時高叫毋忘六四、抗爭到底。在獄中為自己的官司在為自辯而準備,在庭上問到控方口啞啞,支聯會是那國的代理人?筆者還年輕時去過六四晚會,又去過本土派的集會,回想過去支聯會與學界的爭拗也覺得無謂,大中華觀念到今日一樣不視為是愛國者,有一年下大雨大家也要入維園,是為了什麼,是初心。大部份香港人都是愛國才會紀念六四,因為我們有人性,但現在國家要與我們切割,要我們淡忘,以法律凌駕我們的良知,是萬萬不能的。我們未必如鄒幸彤勇敢,但獄中的人也付出了,我們就要連結起來。





六四應該是立足本土的悼念,我們作為人類也應該關心內地人的處境與維權運動,三十二年後在疫下的初夏,北京大學裡的學生也有一場抗爭運動,被困在學校的他們要求回家,他們拆毀學校裡因圍封而建的牆。學生們也為自己在抗爭,只是我們難以接觸到他們的消息。內地人也沒有忘記到六四,是因為有香港這片地方,所以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對什麼都冷嘲熱諷對事情無幫助。








今年《明報》在六四前夕試著做相關的報導,訪問莊梅岩、支聯會的前幹事,在新常態下不能夠硬,就要用物哀的方式表達。花再美麗也有凋謝的一天,以報導諷刺一番。讀者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背後的編輯做這些專題是玩命的。又有指年尾會有網絡廿三條,到時想提也難了。以往六四舞台在香港上演了多齣作品,去年在網上播放了《五月三十五日》的劇場版,講一對北京夫婦無法面對兒子的死,在送出兒子的東西時向下一代傳承這一件事。在今年這部劇授權了日本版,能夠走出香港上演。莊梅岩寄語不好等到失去個人悼念的權利,在《國安法》下有自我審查,也不願默不作聲。






  •  作品傳世的意義

這篇文章有太多怨氣憋在心裡有口難言,試著連結《亂世備忘》、六四與香港當下的事情夾雜一下複雜的情緒。最近香港作家梁莉姿在台灣出版了《日常運動》,本來她找了一位前輩寫序,但前輩怕《國安法》而卻步。作家以寫作治癒心裡的創傷,或者是暴露了自己的創傷,我會明白她的感受,內地女詩人余秀華說那怕是做一個潑婦都比做虛偽的人強。當看到報章不再報導應該報的東西,當市民成為弱勢的持份者,當我們每個人都要作出選擇與妥協,就會明白有些事情不是說放下就放下。這幾年香港所有事情也變得很快,七一就是第六任特首上任的新紀元,很多事情恍如平行世界。





坦白講,個人也不想看太多與反修例運動有關的書籍與作品,但又怕今日不看不讀,明日就沒有機會看,處於一種不上不下的感覺。可能這就是所講的創傷,本身有創傷但又有外面的嘍囉搞批鬥分化,要專心要找自己的節奏是種修行,了解了事情的本質,不理會口舌之爭就可以了。過去十年的抗爭就是輸給陰謀論、分化、二元對立、一四年的去留問題、本土與左翼之爭,一九年後離開與留下,到睇電視、追星、打疫苗都是以群眾鬥群眾,失敗了也流於情感宣洩而不在於反省與重組,甚至成為幫兇之一幫助打壓其它社群。這是擾人之處,劉德華作詞的《繼續美麗》有句歌詞,要小心靈魂不可封閉,是一個提醒。到底要說什麼,要如何開解、陪伴人與面對非同溫層的意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消化與學識自我調節的。


最近周冠威成為了風眼的人物,《時代革命》在網上上映,再加上他被飛出了講座的講者邀請之列。荒謬與懦弱怕事的事每日發生,然而周導用他信仰的力量去包容質疑他的人。他的生活也不太好過,拍片的計劃泡湯,身邊的人被警告要離他而去。如生人勿近,判處他社會性死亡。《時代革命》紀錄了一部份的故事,更多的是記憶與創作的滋長如何影響著我們,如何以不同的載體鼓勵到大家,傳遞信息。每一件香港的大事總要有人記錄,回到十年前的反國教出了黃之鋒、一四年雨傘運動大量紀錄片、一六年旺角警民衝突衍生梁天琦與《地厚天高》、再到一九年的事,築起了香港紀錄片的力量。再回到三十多年前香港導演拍片講六四,建立起港人身份的探討、對社會、對人民的關注,都是沒法改寫的。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說不定這是本地紀錄片開花結果的契機,在金像獎增設獎項的討論也有對紀錄片的關注,我們應該關心生活與生存,連繫環境與世界。


  • 《亂世備忘》在於變化

看陳梓桓的《亂世備忘》,他問其中一個拍攝對象二十年後的自己會是怎樣?片中的人說道以影片立約,如果二十年後他有變就回來打他。要變,總有人會變,在傘運後多了後生仔投考警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了藍絲與黃絲。中間有段時間社運低迷,左膠與本土之爭沒完沒了,在《亂世備忘》中看到的是變化,由最初只有少數人衝擊立法會到在反修例運動有幾百人入了建築物,再到有些人接受審訊。由最初社會運動有大台到反修例運動的自發打不同的線,不同的社會階層、界別參與,不只限於學生與年青人。由We will be back的口號到幾場大型遊行,回首香港的抗爭由八十後到00後的出身,是一浪接一浪。反修例運動是一場爭取民主、公義的運動,在五大訴求裡的其中一項爭取普選就是始於2014年人大831框架。可能現在提到831,大家只會記得太子站的警暴。831這個數字真邪門。







在這部片其中一個變化是紀錄片單一傾向性,是拍攝反政府的題材,當時獲得資助與能夠發行。在現有的電檢條例下隨時是危害國安的題材,還有是發行的機構難以再與有志者合作圓夢。申請資助也要上國安教育班,在一個看似多元的社會,變成單聲道,是可惜的。在當時也有幾部題材觸及雨傘運動的短片與電影,《點五步》的首尾以夏愨道為背景講一個不想輸的故事,應亮的短片《九月二十八日.晴》獲得金馬獎,現在政府要抹去這段錯誤的歷史與記憶。儘管當時覺得雨傘運動的藝術品意義不大,但盛載了當時的意義,例如是獅子山下的“我要真普選”的直幡賦予新的意義。


幾年過去《亂世備忘》的監製之一逝世,也有人移民了,看這部片的時候是感到唏噓,曾經有一班人努力在香港推動紀錄片,不論好看與不好看,也要付出。本身紀錄片已經是小眾的事物,《亂世備忘》所紀錄的是瑣碎、零碎的二十段素材放在一起,紀錄了一班在79日佔領運動期間認識而集結的人的生活、他們的對話、與家人的關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看到的是一班真誠的人、有理想的香港市民、熱血青年,在時代的洪流裡面堅持信念。紀錄片有它的不足,對佔領運動的前因後果都未及疏理,外界會以為是年輕人圍爐爭取公義,而佔領期間又有不少事情發生,曾健超與七警案、衝擊立法會、旺角的警黑合作、雙學包圍政總,學生被打到頭破血流的畫面、最後清場何韻詩被捕等等都是空白,與選擇以局外人身份看這些事情,選材上是有局限性,是零散的。不過看這部片也有共鳴的,想起自己和曾經與片中的青年人有共同的目標與義憤,同呼吸,同命運。它不是最好的紀錄片,不是很公式交代前事後事,爭拗誰是誰非的片,但會看到年輕人的說話與寄望,他們都不相信運動會成功,但心裡想求變,有很多願景,而政府無重視過。


現在看《亂世備忘》也未算遲,當中的經歷是生命的一部份,要由那年七一的預演佔中說起,我還記得給留守的人買了點食物與飲品。當年有517名人士最後被帶走了,戴教授提倡的佔領中環最終演變成佔鐘。今時今日無法分到對與錯,只有做了才是後果,說什麼也是馬後炮。再早一點是民間的普選方案衍生的「公投」,最終由學民思潮的方案勝出。在928前夕,9月26日學生衝入公民廣場,黃之鋒被捕,928申請人身保護令。926、927都有人群集結在政府總部一帶,927在電視上看到警民對峙,928集結的人更多造成了小缺口出現佔鐘。在反修例運動期間6月9日的集會有人嘗試衝出馬路被捕,在616晚上開始有市民突破了防線又佔了馬路,616晚上市民在特首辦門口發洩說粗口,氣氛大致平和,又有市民在添馬公園野餐閒聊,到傍晚大致回家,兩個周日的遊行都很和平,激起有616遊行的主因是612的警暴,中彈的楊老師傷者變被告,警方首次出動橡膠子彈,情況比雨傘運動嚴重得多。誰會想到雨傘運動一晚才射了89枚催淚彈,在反修例運動一晚數百枚不等,還遍地開花。這也是變化。


Rachel與吉利蛋都是好青年



除了年歲的增長與世代的交替,《亂世備忘》的亂世對比現在也不算亂世,至少當時佔旺佔鐘也是正常生活,仍然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旺角有不少人與團體擺檔發表意見,後來立法會選舉與區議會選舉出現的傘兵,如小麗老師、徐子見、後來的青年新政也是由佔領運動而衍生出來。當時分成旺角與金鐘兩派人為主,旺角的留守者比較市井、晚上各家搞講座、發表意見,大致和平。金鐘以學生與左翼為主,搭起自修室、大台有人發言,期間更有傘運歌手香蕉奶打氣助威。在紀錄片裡就沒有表達兩個地方的留守者的成份與分歧,在兩派人士的衝突也是輕描淡寫。除了旺角與金鐘外,還衍生出銅鑼灣與尖沙嘴的佔領區,後來人丁單薄而漸漸被遺忘。


在片裡的年輕群組在926當晚認識,漸漸他們成為這場運動的同行者,一起表達意見、他們在現場可以做的事其實很微小,派派物資、叫叫口號,最初他們在金鐘留守到去了旺角留守,再到旺角清場後回到金鐘。79日佔領現在回看只是冰山一角,要思考的是如何支持與實踐公民抗命。後來在反修例運動的破壞,有人視為是抗爭的一部份,但也不難怪的是和平已經沒有用。我們困住了在無法改變與兩難之間,社會的失序、是源於彼此的不信任。自從傘運後公民廣場不再開放,後來鐵馬與水馬圍起了政府總部一帶,現在已經拆除,但仍生人勿近。在影片開頭,年輕人與警察對峙,高叫警察也是香港人,是最為動容的。當時聽過一些警察說他們不明白市民出來是為了什麼,回看八年前的市民對警方的溫柔與包容,再看現在警察的直接暴打,身上的武器愈來愈多,在曾健超案終究致七警入罪,再到現在警民沒有後果。


懷緬一下過去吧。自2019年開始禁遊行、再加上疫症限聚令,民怨無法疏導,以致出現偏激的行為,現在危險的不是國安,而是長久以來市民無法排解的情緒會積勞成疾。對之後的施政,對內地的離心只會愈來愈大。在片中一位受訪者Rachel反駁陳泓毅對妥協、對政治現實的看法,在結尾寫了一封回信解釋佔領的因由。由當時政府一直造謠有外國勢力介入到現在求仁得仁,連愛國的異見者也要收監。當時參加雨傘運動的香港人還未懂政權的惡,當時第一發催淚彈後謠言滿天飛,學聯叫市民回家、離開金鐘的市民佔領旺角;時間回到八九年六月的弼街暴動,港英政府深怕內地怕人搞亂香港,要求司徒華叫停三罷。翌年六四晚會只有數萬人參與,到二十週年時多了一批九十後的年青人參與,人數又上到十萬以人。我們與中國民主無法切割,到今年三十二週年,我們悼念、我們去認識歷史、去薪火相傳也是我們的職責。不需要指責人抽水、消費、人血饅頭。


歷史上每個決定都影響之後的去向,誰料19年的反修例運動演變成警民衝突與敵中央的抗爭。我們每個人都不知將來的路,但願我們都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去做適當的事。做一個正直、對得住自己的人,不論再過多少年內地政府也要面對屠城的責任,香港政府要為反修例事件衍生的暴行謝罪。終有一天會重光。在傘後,陳梓桓也有用拍攝到的素材構成另一部合拍的紀錄片《未竟之路》,現在政府要抹去與香港抗爭有關的電影,文章稍長,盼望在這個日子,這個六月份留下半點屬於自己的亂世備忘,瑣碎、零散.........謝謝陳梓桓對香港的信心。


導演接受日本媒體訪問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所有剪報的版權歸於《明報》


過去30日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