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看中國】做一坭有價值的糞便—看CCTV9《毛坦廠中學的日與夜》


  位於安徽省六安的毛坦廠鎮居住了約五萬人,當中有一部份人是家長。整個鎮的存在是順著毛坦廠中學而運作的,學生早上六時梳洗,天未亮就回到學校,十一時學校關燈離開,如此日復一日的渡過。這幾年每到內地高考的日子,媒體就聚焦了當地的活動,例如是學生放天燈、家長拜神、整個鎮的家長為孩子送考,駕送考大巴的師傅是「屬馬」的寓意馬到功成。在一連六集CCTV9的《高考》裡面聚焦各個階層孩子的教育問題,外來工的孩子、大山的孩子、毛坦廠的孩子都希望用教育改變自身的命運,但一切的發展並不如想像中順利。教育制度只把人分成了兩種人,成功者與失敗者。就如這個現實社會一樣,有錢可以做很多事,有錢可以買賣學位,但無錢只能當地底泥。


不能用常人眼光看待的「毛中」
 
看完這部紀錄片再看看「毛中」的校友在網上面分享當中的經歷,有感而發。假如有一天要進這所學校,也許二話不說會選擇自殺。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下生活實在不能接受像小說「1984」的環境,老師會家訪看看家裡有沒有違禁品,就連床下底也查過夠。學生禁止上網吧。他們的生活只有學校與家,沒有任何課外活動,就連少男少女情懷也不容許擁有。考試成績不好要寫悔過書、檢討書,放學後回家還要溫習,每天只睡四、五小時。他們的一天除了在課室有一小時的午睡外,從七點多開始到中午,有些學生只吃十分鐘的午膳,開始下午的課,然後回家晚飯然後又晚自習。除了吃與拉,其餘的時間就只有學習。學生稍有病的話,進醫院吊著針也要拿著書本去,為的是一生重要的三日高考。

 
常說孩子是需要關心和愛,但除了學習外家長與他們相處的時間也十分少,除了外宿的學生有機會與家中吃頓飯以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就是午休與晚上等孩子回家。但大多數孩子晚上梳洗後又要再溫習。很多的家長本身也有工作,但為了孩子的高考辭職當陪讀家長。在紀錄片裡毛中的保安大隊吳俊曾經有間廠,但為了兒子而進毛中做保安,以在陪讀的生活中賺取微薄金錢。在那裡不只孩子「受苦」,連家長的心理與生理也是。甚至有個講法是家長怕洗碗碟的聲音吵到孩子,聽起來是有點杯弓蛇影,但一舉一動也會影響孩子的狀態,怕影響他們一輩子,怕被埋怨。市內除了沒網吧外,即使校園範圍內出現狗但深怕會影響學生,而鎮的領導也很關注學校與學生。毛坦廠從一個貧困的鎮子轉型為教育為上的鎮,為鎮提供了經濟效益,整個鎮圍著學校轉,而進入「一本」的成功率達到七成。
 

「高考失敗者」與大學的失敗
  
俗語云「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在現在教育成為一門產業。從05年周浩拍了《高三》向世界呈現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迂腐與壓迫,十年過去回看有關的紀錄片,王楊拍了《中國門》、陳為軍的《出路》都帶出了學歷貶值的問題。一畢業就等於失業,大學生在社會上不再是天之驕子。但諷刺的是明知結果是這樣,家長與學生也要爭取大學門票,即使沒讀書的天份也得要勉強。在中國根本不存在愉快學習,到了高中就巴不得要打倒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對手。在老師心目中要是覺得周遭的室友影響到學業,就會有所行動。紀錄片裡的女生何飛就這樣離開了宿舍,老師認為室友影響了她,搬到外面居住。讓年老的外婆到毛坦廠照顧她。讀這所學校的學生不是富有人家,他們都是底層的人,但全校2/3學生都是重讀生,與原校生不同的是他們上課地點是一個叫補習中心的地方,他們身上貼有「高考失敗者」的標籤。

 
「高考失敗者」意味什麼?或者是名節,帶著標籤他們擁有不光彩的未來,不知如何面對考上大學的昔日同窗,在親友間就更面目無光。有些孩子曾經是天真活潑的,但經過這一段日子他們變得沉默寡言。這裡不容許鬧情緒,根本沒有時間鬧情緒。在週考、月考的壓力下,每一次考試就是與鄰座同學與隔壁班同學的競爭,這競爭不只是學生的,更是老師的。學期完結,高考結束有多少學生進到大學,他們的獎金就是建築在學生的成績上。為了讓學生的成績提升,他們出盡自己的方式,有些校友提過用打的方法,用激將法,例如說到學生一文不值,向他們的父母說「我可以選擇不教」,老師除了鼓勵外更成為學生的唯一支柱。在那裡要「相信」老師的方法,只有他是最好的,儼如「宗教派系的教主」。學生只有兩個選擇,學與不學,做與不做。那裡沒有半點的個人意志。最深刻的是片裡訪問了一名居民,他講到「今日不是人,明天人上人」。而教師也不時灌輸學生是糞便,是底層的信息。高考一輸,對學生有如輸「一世」的概念。故此他們只可以做有價值的糞便。

 
另外,教師的制度也是「毛中」值得討論中,原校生與重讀生是分開上課的。而原校班最好成績的三位教師是可以調進重讀班,校裡分了兩種制度。有些原校生就在網上分享高一是很空閑的,而學校相對較重視重讀生。重讀生是按照分數而招生,由幾千元而萬元不等,即使家長是基層也不昔向校方進貢。年復年的「毛中」由最初的百多位學生大幅增長至現在的二萬四千人。每到高考放榜的季節就是報名的季節,城鎮的房屋交易又再次興旺起來。對於教師來說,教重讀班最大的優勢是獎金,做班主任有創建團體的權利。當一定程度上的學生進入某個分數線,整隊人就有分紅,而金額聽說是薪金的兩至三倍。而所有的班主任都是男教師,他們可以隨便進入女生宿舍,搜宿舍搜外宿的家。而這間學校在補習中心的課室安裝了閉路電視,教師隨時走進房間窺視那位同學沒有專心,掛著吃東西,就連「微笑」也被老師責備。學生一進學校連個人意志也失去了,學業成績的進退失據也成為了無形壓力。動不動就要見家長,動不動老師就輕言要「放棄」,學生心中產生悔疚。但即使他們如何恨,也要生存下去。砍頭不怕回頭。

 
重重的問題引伸出一點,進大學就一定代表成功?未來還看高考的成績?當然不是,這就要看他們的際遇。但經過「毛中」的學習,外人認為他們可以在將來抵抗社會的壓抑,但「毛中」也有學生抵受不了,曾經發生過校園自殺事件。升了大學的學生回到校園,與老師聊天喝酒,分享大學生活。誰知大學的自由促成睡懶覺、無所事事,從高中到大學,從失敗者到成功者,從中可以窺視到大學教育的失敗,學生追求的不是知識,而是被知識所追求。考試變得無壓力,生活再沒有所謂的規律,這就是中國式教育,一種當「奴隸」的教育。


「毛坦廠」永遠都存在
 
有些學生的資質本是不差,但考不上心儀大學才進「毛中」,在內地有分重點大學、一本、二本、三本的線,代表的是不同的級數。相對重點大學的威望較高,代表將來的希望也更多。在現在的一孩政策,雖則國家開放二孩,但在這個時代的孩子所面對的問題也不同。考高考進大學代表不少家庭的「光宗耀祖」,沒有人知道未來是怎樣,但此刻進了大學對家長來說是滿足了一生的期望,彌補了個人的遺憾,至少叫做「栽培」了孩子。但問題是孩子的批判、自由發展又有沒有建立到出來?一家人的關係又有沒有因「成績」而破裂,這是後話。但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都是教育制度的受害人,但中國又可以有除高考以外的辦法嗎?中國可以學習西方的教育制度嗎?恐怕又會不能。

 
高考制度有各類的加分,其中為了加分而濫用「特長生」制度。有關部門取締了部份虛假的運動員證明,事實上為了「加分」可以去到幾盡,在中國是難以想像的。而城鄉差異,大山的孩子就要利用高考制度去走出大山,看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唯一的機會。正如有些網民所言,毛坦廠即使不在安徽也總會在某一處。而在中國的教育裡存在「吃子文化」,無論在那一個世紀都會迷信這種「工廠」、「倒模」的手法。只有用高考作手段淘汰一些人,如何做社會上的成功者就要看有沒有創造的可能。到現在即使大學學位有多沒用,大學開多少不實用的課程也會有人就讀,當大學成為學店都依然是賺錢的保證就知道社會上對「大學」的要求只是很基本的追求。在華人社會根本無從避免,而學生吸收的不是知識,而是操死記硬背,得到的只是要服從的教育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過去30日人氣文章